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唐紀十四 起旃蒙大荒落六月,盡著雍涒灘三月,凡二年有奇

欄目: 資治通鑑 / 釋出於: / 人氣:1.21W
《資治通鑑》唐紀十四 起旃蒙大荒落六月,盡著雍涒灘三月,凡二年有奇
◎唐紀十四(起旃蒙大荒落六月,盡著雍涒灘三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

  貞觀十九年乙巳,公元六四五年

  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巖城西南,上臨其西北。城主孫代音潛遣腹心請降,臨城,投刀鉞為信,且曰:"奴願降,城中有不從者。"上以唐幟與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幟,城中人以為唐兵已登城,皆從之。

  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先是,遼東城長史為部下所殺,其省事奉其妻子奔白巖。上憐其有義,賜帛五匹,為長史造靈輿,歸之平壤。以白巖城為巖州,以孫代音為刺史。契苾何力瘡重,上自為傅藥,推求得刺何力者高突勃,付何力使自殺之。何力奏稱:"彼為其主冒白刃刺臣,乃忠勇之士也,與之初不相識,非有怨仇。"遂舍之。

  初,莫離支遣加屍城七百人戍蓋牟城,李世勣盡虜之,其人請從軍自效。上曰:"汝家皆在加屍,汝為我戰,莫離支必殺汝妻子。得一人之力而滅一家,吾不忍也。"戊戌,皆廩賜遣之。

  己亥,以蓋牟城為蓋州。

  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謂侍臣曰:"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慧,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高麗有對盧,年老習事,謂延壽曰:"秦王內芟群雄,外服戎狄,獨立為帝,此命世之材,今舉海內之眾而來,不可敵也。為吾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奇兵斷其運道;糧食既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乃可勝也。"延壽不從,引軍直進,去安市城四十里。上猶恐其低徊不至,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將突厥千騎以誘之,兵始交而偽走。高麗相謂曰:"易與耳!"競進乘之,至安市城東南八里,依山而陳。

  上悉召諸將問計,長孫無忌對曰:"臣聞臨敵將戰,必先觀士卒之情。臣適行經諸營,見士卒聞高麗至,皆拔刀結旆,喜形於色,此必勝之兵也。陛下未冠,身親行陳,凡出奇制勝,皆上稟聖謀,諸將奉成算而已。今日之事,乞陛下指蹤。"上笑曰:"諸公以此見讓,朕當為諸公商度。"乃與無忌等從數百騎乘高望之,觀山川形勢,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高麗、靺鞨合兵為陳,長四十里。江夏王道宗曰:"高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上不應,遣使紿延壽曰:"我以爾國強臣弒其主,故來問罪;至於交戰,非吾本心。入爾境,芻粟不給,故取爾數城,俟爾國修臣禮,則所失必復矣。"延壽信之,不復裝置。

  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因命有司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上望見仁貴,召見,拜遊擊將軍。仁貴,安都之六世孫,名禮,以字行。

  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語之曰:"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皆伏地不能對。上簡耨薩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餘皆縱之,使還平壤;皆雙舉手以顙頓地,歡呼聞數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上驛書報太子,仍與高士廉等書曰:"朕為將如此,何如?"更名所幸山曰駐驊山。

  秋,七月,辛未,上徙營安市城東嶺。己卯,詔標識戰死者屍,俟軍還與之俱歸。戊子,以高延壽為鴻臚卿,高惠真為司農卿。

  張亮軍過建安城下,壁壘未固,士卒多出樵牧,高麗兵奄至,軍中駭擾。亮素怯,踞胡床,直視不言,將士見之,更以為勇。總管張金樹等鳴鼓勒兵擊高麗,破之。

  八月,甲辰,候騎獲莫離支諜者高竹離,反接詣軍門。上召見,解縛問曰:"何瘦之甚?"對曰:"竅道間行,不食數日矣。"命賜之食,謂曰:"爾為諜,宜速反命。為我寄語莫離支:欲知軍中訊息,可遣人徑詣吾所,何必間行辛苦也!"竹離徒跣,上賜屩而遣之。

  丙午,徙營於安市城南。上在遼外,凡置營,但明斥候,不為塹壘,雖逼其城,高麗終不敢出為寇抄,軍士單行野宿如中國焉。

  上之將伐高麗也,薛延陀遣使入貢,上謂之曰:"語爾可汗:今我父子東征高麗,汝能為寇,宜亟來!"真珠可汗惶恐,遣使致謝,且請發兵助軍;上不許。及高麗敗於駐驊山,莫離支使靺鞨說真珠,啖以厚利,真珠懾服不敢動。九月,壬申,真珠卒,上為之發哀。

  初,真珠請以其庶長子曳莽為突利失可汗,居東方,統雜種;嫡子拔灼為肆葉護可汗,居西方,統薛延陀;詔許之,皆以禮冊命。曳莽性躁擾,輕用兵,與拔灼不協。真珠卒,來會喪。既葬,曳莽恐拔灼圖己,先還所部,拔灼追襲殺之,自立為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

  上之克白巖也,謂李世勣曰:"吾聞安市城險而兵精,其城主材勇,莫離支之亂,城守不服,莫離支擊之不能下,因而與之。建安兵弱而糧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公可先攻建安,建安下,則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謂'城有所不攻'者也。"對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軍糧皆在遼東;今逾安市而攻建安,若賊斷吾運道,將若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則鼓行而取建安耳。"上曰:"以公為將,安得不用公策。勿誤吾事!"世勣遂攻安市。

  安市人望見上旗蓋,輒乘城鼓譟,上怒,世勣請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安市人聞之,益堅守,攻久不下。高延壽、高惠真請於上曰:"奴既委身大國,不敢不獻其誠,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與妻子相見。安市人顧惜其家,人自為戰,未易猝拔。今奴以高麗十餘萬眾,望旗沮潰,國人膽破,烏骨城耨薩老耄,不能堅守,移兵臨之,朝至夕克。其餘當道小城,必望風奔潰。然後收其資糧,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群臣亦言:"張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麗凶懼,併力拔烏骨城,渡鴨綠水,直取平壤,在此舉矣。"上將從之,獨長孫無忌以為:"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倖。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上乃止。

  諸軍急攻安市,上聞城中雞彘聲,謂李世勣曰:"圍城積久,城中煙火日微,今雞彘甚喧,此必饗士,欲夜出襲我,宜嚴兵備之。"是夜,高麗數百人縋城而下。上聞之,自至城下,召兵急擊,斬首數十級,高麗退走。

  江夏王道宗督眾築土山於城東南隅,浸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士卒分番交戰,日六、七合,衝車炮石,壞其樓堞,城中隨立木柵以塞其缺。道宗傷足,上親為之針。築山晝夜不息,凡六旬,用功五十萬,山頂去城數丈,下臨城中,道宗使果毅傅伏愛將兵屯山頂以備敵。山頹,壓城,城崩,會伏愛私離所部,高麗數百人從城缺出戰,遂奪據土山,塹而守之。上怒,斬伏愛以徇,命諸將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詣旗下請罪,上曰:"汝罪當死,但朕以漢武殺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故特赦汝耳。"

  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先拔遼、蓋二州戶口渡遼,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固守,賜縑百匹,以勵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將步騎四萬為殿。

  乙酉,至遼東。丙戌,渡遼水。遼澤泥潦,車馬不通,命長孫無忌將萬人,剪草填道,水深處以車為樑,上自系薪於馬鞘以助役。冬,十月,丙申朔,上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諸軍渡渤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溼多死者,敕然火於道以待之。

  凡徵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嘆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馳驛祀徵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

  丙午,至營州。詔遼東戰亡士卒骸骨並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臨哭盡哀。其父母聞之,曰:"吾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上謂薛仁貴曰:"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丙辰,上聞太子奉迎將至,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道逢太子。上之發定州也,指所御褐袍謂太子曰:"俟見汝,乃易此袍耳。"在遼左,雖盛暑流汗,弗之易。及秋,穿敗,左右請易之,上曰:"軍士衣多弊,吾獨御新衣,可乎?"至是,太子進新衣,乃易之。

  諸軍所虜高麗民萬四千口,先集幽州,將以賞軍士,上愍其父子夫婦離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錢布贖為民,歡呼之聲,三日不息。十一月,辛未,車駕至幽州,高麗民迎於城東,拜舞號呼,宛轉於地,塵埃彌望。

  庚辰,過易州境,司馬陳元璹使民於地室蓄火種蔬而進之;上惡其諂,免元璹官。

  丙戌,車駕至定州。

  丁亥,吏部尚書楊師道坐所署用多非其才,左遷工部尚書。

  壬辰,車駕發定州。十二月,辛丑,上病癰,御步輦而行。戊申,至幷州,太子為上吮癰,扶輦步從者數日。辛亥,上疾瘳,百官皆賀。

  上之徵高麗也,使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將突厥屯夏州之北,以備薛延陀。薛延陀多彌可汗既立,以上出征未還,引兵寇河南,上遣左武候中郎將長安田仁會與思力合兵擊之。思力羸形偽退,誘之深入,及夏州之境,整陳以待之。薛延陀大敗,追奔六百餘裡,耀威磧北而還。多彌復發兵寇夏州,己未,敕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發朔、並、汾、箕、嵐、代、忻、蔚、雲九州兵鎮朔州;右衛大將軍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發勝、夏、銀、綏、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鎮勝州;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候將軍薛孤吳,發靈、原、寧、鹽、慶五州兵鎮靈州;又令執失思力發靈、勝二州突厥兵,與道宗等相應。薛延陀至塞下,知有備,不敢進。

  初,上留侍中劉洎輔皇太子於定州,仍兼左庶子、檢校民部尚書,總吏、禮、戶部三尚書事。上將行,謂洎曰:"我今遠征,爾輔太子,安危所寄,宜深識我意。"對曰:"願陛下無憂,大臣有罪者,臣謹即行誅。"上以其言妄發,頗怪之,戒曰:"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敗,深宜慎之!"及上不豫,洎從內出,色甚悲懼,謂同列曰:"疾勢如此,聖躬可憂!"或譖於上曰:"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上以為然,庚申,下詔稱:"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免其妻孥。"

  中書令馬周攝吏部尚書,以四時選為勞,請復以十一月選,至三月畢;從之。

  是歲,右親衛中郎將裴行方討茂州叛羌黃郎弄,大破之,窮其餘黨,西至乞習山,臨弱水而歸。

  貞觀二十年丙午,公元六四六年

  春,正月,辛未,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等擊薛延陀,大破之,虜獲二千餘人。多彌可汗輕騎遁走,部內騷然矣。

  丁丑,遣大理卿孫伏伽等二十二人以六條巡察四方,刺史、縣令以下多所貶黜,其人詣闕稱冤者,前後相屬。上令褚遂良類狀以聞,上親臨決,以能進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數百千人。

  二月,乙未,上發幷州。三月,己巳,車駕還京師。上謂李靖曰:"吾以天下之眾困於小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上顧問江夏王道宗,具陳在駐驊時乘虛取平壤之言。上悵然曰:"當時匆匆,吾不憶也。"

  上疾未全平,欲專保養,庚午,詔軍國機務並委皇太子處決。於是太子間日聽政於東宮,既罷,則入侍藥膳,不離左右。上命太子暫出遊觀,太子辭不願出;上乃置別院於寢殿側,使太子居之。褚遂良請遣太子旬日一還東宮,與師傅講道義;從之。

  上嘗幸未央宮,闢仗已過,忽於草中見一人帶橫刀,詰之,曰:"聞闢仗至,懼不敢出,闢仗者不見,遂伏不敢動。"上遽引還,顧謂太子:"茲事行之,則數人當死,汝於後速縱遣之。"又嘗乘腰輿,有三衛誤拂御衣,其人懼,色變。上曰:"此間無御史,吾不汝罪也。"

  陝人常德玄告刑部尚書張亮養假子五百人,與術士公孫常語,雲"名應圖讖",又問術士程公穎雲:"吾臂有龍鱗起,欲舉大事,可乎?"上命馬周等按其事,亮辭不服。上曰:"亮有假子五百人,養此輩何為?正欲反耳!"命百官議其獄,皆言亮反,當誅。獨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當死。"上遣長孫無忌、房玄齡就獄與亮訣曰:"法者天下之平,與公共之。公自不謹,與凶人往還,陷入於法,今將奈何!公好去。"己丑,亮與公穎俱斬西市,籍沒其家。

  歲餘,刑部侍郎缺,上命執政妙擇其人,擬數人,皆不稱旨,既而曰:"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議張亮獄雲'反形未具',此言當矣,朕雖不從,至今悔之。"遂以道裕為刑部侍郎。

  閏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戊戌,罷遼州都督府及巖州。

  夏,四月,甲子,太子太保蕭瑀解太保,乃同中書門下三品。

  五月,甲寅,高麗王藏及莫離支蓋金遣使謝罪,並獻二美女,上還之。金,即蘇文也。

  六月,丁卯,西突闕乙毗射匱可汗遣使入貢,且請婚;上許之,且使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以為聘禮。

  薛延陀多彌可汗,性褊急,猜忌無恩,廢棄父時貴臣,專用己所親暱,國人不附。多彌多所誅殺,人不自安。回紇酋長吐迷度與僕骨、同羅共擊之,多彌大敗。乙亥,詔以江夏王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又遣右領衛大將軍執失思力將突厥兵,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將涼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將所部兵,分道並進,以擊薛延陀。

  上遣校尉宇文法詣烏羅護、靺鞨,遇薛延陀阿波設之兵於東境,法帥靺鞨擊破之。薛延陀國中驚擾,曰:"唐兵至矣!"諸部大亂。多彌引數千騎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回紇攻而殺之,並其宗族殆盡,遂據其地。諸俟斤互相攻擊,爭遣使來歸命。

  薛延陀餘眾西走,猶七萬餘口,共立真珠可汗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歸其故地。尋去可汗之號,遣使奉表,請居鬱督軍山之北;使兵部尚書崔敦禮就安集之。

  敕勒九姓酋長,以其部落素服薛延陀種,聞咄摩支來,皆恐懼,朝議恐其為磧北之患,乃更遣李世勣與九姓敕勒共圖之。上戒世勣曰:"降則撫之,叛則討之。"己丑,上手詔,以"薛延陀破滅,其敕勒諸部,或來降附,或未歸服,今不乘機,恐貽後悔,朕當自詣靈州招撫。其去歲徵遼東兵,皆不調發。"

  時太子當從行,少詹事張行成上疏,以為:"皇太子從幸靈州,不若使之監國,接對百寮,明習庶政,既為京師重鎮,且示四方盛德。宜割私愛,俯從公道。"上以為忠,進位銀青光祿大夫。

  李世勣至鬱督軍山,其酋長梯真達官帥眾來降。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世勣遣通事舍人蕭嗣業往招慰,咄摩支詣嗣業降。其部落猶持兩端,世勣縱兵追擊,前後斬五千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秋,七月,咄摩支至京師,拜右武衛大將軍。

  八月,甲子,立皇孫忠為陳王。

  己巳,上行幸靈州。江夏王道宗兵既渡磧,遇薛延陀阿波達官眾數萬拒戰,道宗擊破之,斬首千餘級,追奔二百里。道宗與薛萬徹各遣使招諭敕勒諸部,其酋長皆喜,頓首請入朝。庚午,車駕至浮陽。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貢,稱:"薛延陀不事大國,暴虐無道,不能與奴等為主,自取敗死,部落鳥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從薛延陀去,歸命天子。願賜哀憐,乞置官司,養育奴等。"上大喜。辛未,詔回紇等使者宴樂,頒賚拜官,賜其酋長璽書;遣右領軍中郎將安永壽報使。

  壬申,上幸漢故甘泉宮,詔以"戎、狄與天地俱生,上皇並列,流殃構禍,乃自運初。朕聊命偏師,遂擒頡利;始弘廟略,已滅延陀。鐵勒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併為州郡;混元以降,殊未前聞,宜備禮告廟,仍頒示普天。"

  庚辰,至涇州;丙戌,逾隴山,至西瓦亭,觀馬牧。九月,上至靈州,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鹹雲:"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甲辰,上為詩序其事曰:"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公卿請勒石於靈州;從之。

  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宋公蕭瑀,性狷介,與同寮多不合,嘗言於上曰:"房玄齡與中書門下眾臣,朋黨不忠,執權膠固。陛下不詳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無太甚!人君選賢才以為股肱心膂,當推誠任之。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朕雖不能聰明,何至頓迷臧否,乃至於是!"瑀內不自得,既數忤旨,上亦銜之,但以其忠直居多,未忍廢也。

  上嘗謂張亮曰:"卿既事佛,何不出家?"瑀因自請出家。上曰:"亦知公雅好桑門,今不違公意。"瑀須臾復進曰:"臣適思之,不能出家。"上以瑀對群臣發言反覆,尤不能平;會稱足疾不朝,或至朝堂而不入見。上知瑀意終怏怏,冬,十月,手詔數其罪曰:"朕於佛教,非意所遵。求其道者未驗福於將來,修其教者翻受辜於既往。至若樑武窮心於釋氏,簡文銳意於法門,傾帑藏以給僧祗,殫人力以供塔廟。及乎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假餘息於熊蹯,引殘魂於雀鷇,子孫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頃而為墟,報施之徵,何其謬也!瑀踐覆車之餘軌,襲亡國之遺風;棄公就私,未明隱顯之際;身俗口道,莫辨邪正之心。修累葉之殃源,祈一躬之福本,上以違忤君主,下則扇習浮華。自請出家,尋復違異。一回一惑,在乎瞬息之間;自可自否,變於帷扆之所。乖棟樑之體,豈具瞻之量乎!朕隱忍至今,瑀全無悛改。可商州刺史,仍除其封。"上自高麗還,蓋蘇文益驕恣,雖遣使奉表,其言率皆詭誕;又待唐使者倨慢,常窺伺邊隙。屢敕令勿攻新羅,而侵陵不止。壬申,詔勿受其朝貢,更議討之。

  丙戌,車駕還京師。

  冬,十月,己丑,上以幸靈州往還,冒寒疲頓,欲於歲前專事保攝。十一月,己丑,詔祭祀、表疏、胡客、兵馬、宿衛,行魚契給驛、授五品以上官及除解、決死罪皆以聞,餘並取皇太子處分。

  十二月,己丑,群臣累請封禪;從之。詔造羽衛送洛陽宮。

  戊寅,回紇俟利發吐迷度、僕骨俟利發歌濫拔延、多濫葛俟斤末、拔野古俟利發屈利失、同羅俟利發時健啜、思結酋長烏碎及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白霫酋長皆來朝。庚辰,上賜宴於芳蘭殿,命有司厚加給待,每五日一會。

  癸未,上謂長孫無忌等曰:"今日吾生日,世俗皆為樂,在朕翻成傷感。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歡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負米之恨也。《詩》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日更為宴樂乎!"因泣數行下,左右皆悲。

  房玄齡嘗以微譴歸第,褚遂良上疏,以為:"玄齡自義旗之始翼贊聖功,武德之季冒死決策,貞觀之初選賢立政,人臣之勤,玄齡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紳同尤,不可遐棄。陛下若以其衰老,亦當諷諭使之致仕,退之以禮;不可以淺鮮之過,棄數十年之勳舊。"上遽召出之。頃之,玄齡復避位還家。久之,上幸芙蓉園,玄齡敕子弟汛掃門庭,曰:"乘輿且至!"有頃,上果幸其第,因載玄齡還宮。

  貞觀二十一年丁未,公元六四七年

  春,正月,開府儀同三司申文獻公高士廉疾篤;辛卯,上幸其第,流涕與訣;壬辰,薨。上將往哭之,房玄齡以上疾新愈,固諫,上曰:"高公非徒君臣,兼以故舊姻戚,豈得聞其喪不往哭乎?公勿復言!"帥左右自興安門出。長孫無忌在士廉喪所,聞上將至,輟哭,迎諫於馬首曰:"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臨喪,奈何不為宗廟蒼生自重!且臣舅臨終遺言,深不欲以北首、夷衾,輒屈鑾駕。"上不聽。無忌中道伏臥,流涕固諫,上乃還入東苑,南望而哭,涕下如雨。及柩出橫橋,上登長安故城西北樓,望之慟哭。

  丙申,詔以回紇部為瀚海府,僕骨為金微府,多濫葛為燕然府,拔野古為幽陵府,同羅為龜林府,思結為盧山府,渾為皋蘭州,斛薛為高闕州,奚結為雞鹿州,阿跌為雞田州,契苾為榆溪州,思結別部為蹛林州,白霫為置顏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各賜金銀繒帛及錦袍。敕勒大喜,捧戴歡呼拜舞,宛轉塵中。及還,上御天成殿宴,設十部樂而遣之。諸酋長奏稱:"臣等既為唐民,往來天至尊所,如詣父母,請於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歲貢貂皮以充租賦,仍請能屬文人,使為表疏。"上皆許之。於是北荒悉平,然回紇吐迷度已私自稱可汗,官號皆如突厥故事。

  丁酉,詔以明年仲春有事泰山,禪社首;餘並依十五年議。

  二月,丁丑,太子釋奠於國學

  上將復伐高麗,朝議以為:"高麗依山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駕親征,國人不得耕種,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繼以旱災,民太半乏食。今若數遣偏師,更迭擾其疆場,使彼疲於奔命,釋耒入堡,數年之間,千里蕭條,則人心自離,鴨綠之北,可不戰而取矣。"上從之。三月,以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候將軍李海岸副之,發兵萬餘人,乘樓船自萊州泛海而入。又以太子詹事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等副之,將兵三千人,因營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兩軍皆選習水善戰者配之。

  辛卯,上曰:"朕於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順眾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帥九州之民,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勞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順地之勢,與民同利故也。"

  是月,上得風疾,苦京師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終南山太和廢宮為翠微宮。

  丙寅,置燕然都護府,統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以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之。素立撫以恩信,夷落懷之,共率馬牛為獻;素立唯受其酒一杯,餘悉還之。

  五月,戊子,上幸翠微宮。冀州進士張昌齡獻《翠微宮頌》,上愛其文,命於通事舍人裡供奉。

  初,昌齡與進士王公治皆善屬文,名振京師,考功員外郎王師旦知貢舉,黜之,舉朝莫曉其故。及奏第,上怪無二人名,詰之。師旦對曰:"二人雖有辭華,然其體輕薄,終不成令器。若置之高第,恐後進效之,傷陛下雅道。"上善其言。

  壬辰,詔百司依舊啟事皇太子。

  庚辰,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顧謂褚遂良曰:"公嘗為史官,如朕言,得其實乎?"對曰:"陛下盛德不可勝載,獨以此五者自與,蓋謙謙之志耳。"

  李世勣軍既渡遼,歷南蘇等數城,高麗多背城拒戰,世勣擊破其兵,焚其羅郭而還。

  六月,癸亥,以司徒長孫無忌領揚州都督,實不之任。

  丁丑,詔以"隋末喪亂,邊民多為戎、狄所掠,今鐵勒歸化,宜遣使詣燕然等州,與都督相知,訪求沒落之人,贖以貨財,給糧遞還本貫;其室韋、烏羅護、靺鞨三部人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贖還。"

  癸未,以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時房玄齡留守京師,有自京師來者,上問:"玄齡何言?"對曰:"玄齡聞李緯拜尚書,但云李緯美髭鬢。"帝遽改除緯洛州刺史。

  秋,七月,牛進達、李海岸入高麗境,凡百餘戰,無不捷。攻石城,拔之。進至積利城下,高麗兵萬餘人出戰,海岸擊破之,斬首二千級。

  上以翠微宮險隘,不能容百官,庚子,詔更營玉華宮於宜春之鳳皇谷。庚戌,車駕還宮。

  八月,壬戌,詔以薛延陀新降,土功屢興,加以河北水災,停明年封禪。

  辛未,骨利幹遣使入貢;丙戌,以骨利幹為玄闕州,拜其俟斤為刺史。骨利幹於鐵勒諸部為最遠,晝長夜短,日沒後,天色正曛,煮羊脾適熟,日已復出矣。

  己丑,齊州人段志衝上封事,請上致政於皇太子;太子聞之,憂形於色,發言流涕。長孫無忌等請誅志衝。上手詔曰:"五嶽陵霄,四海亙地,納汙藏疾,無損高深。志衝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其無罪,是其狂也。譬如尺霧障天,不虧於大;寸雲點日,何損於明!"

  丁酉,立皇子明為曹王。明母楊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寵於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為皇后。魏徵諫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尋以明繼元吉後。

  戊戌,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發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數百艘,欲以徵高麗。

  冬,十月,庚辰,奴剌啜匐俟友帥其所部萬餘人內附。

  十一月,突厥車鼻可汗遣使入貢。車鼻名斛勃,本突厥同族,世為小可汗。頡利之敗,突厥餘眾欲奉以為大可汗,時薛延陀方強,車鼻不敢當,帥其眾歸之。或說薛延陀:"車鼻貴種,有勇略,為眾所附,恐為後患,不如殺之。"車鼻知之,逃去。薛延陀遣數千騎追之,車鼻勒兵與戰,大破之,乃建牙於金山之北,自稱乙注車鼻可汗,突厥餘眾稍稍歸之,數年間勝兵三萬人,時出抄掠薛延陀。及薛延陀敗,車鼻勢益張,遣其子沙缽羅特勒入見,又請身自入朝。詔遣將軍郭廣敬徵之。車鼻特為好言,初無來意,竟不至。

  癸卯,徙順陽王泰為濮王。

  壬子,上疾愈,三日一視朝。

  十二月,壬申,西趙酋長趙磨帥萬餘戶內附,以其地為明州。

  龜茲王伐疊卒,弟訶黎布失畢立,浸失臣禮,侵漁鄰國。上怒,戍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連兵進討。

  高麗王使其子莫離支任武入謝罪,上許之。

  貞觀二十二年戊申,公元六四八年

  春,正月,己丑,上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又曰:"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汝無我之功或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中書令兼右庶子馬周病,上親為調藥,使太子臨問;庚寅,薨。

  戊戌,上幸驪山溫湯。

  己亥,以中書舍人崔仁師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

  新羅王金善德卒,以善德妹真德為柱國,封樂浪郡王,遣使冊命。

  丙午,詔以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副之,將兵三萬餘人及樓船戰艦自萊州泛海以擊高麗。

  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省事。

  戊申,上還宮。結骨自古未通中國,聞鐵勒諸部皆服,二月,其俟利發失缽屈阿棧入朝。其國人皆長大,赤發綠睛,有黑髮者以為不祥。上宴之於天成殿,謂侍臣曰:"昔渭橋斬三突厥首,自謂功多,今斯人在席,更不以為怪邪!"失缽屈阿棧請除一官,"執笏而歸,誠百世之幸。"戊午,以結骨為堅昆都督府,以失缽屈阿棧為右屯衛大將軍、堅昆都督,隸燕然都護。又以阿史德時健俟斤部落置祁連州,隸靈州都督。

  是時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辛酉,上引見諸胡使者,謂侍臣曰:"漢武帝窮兵三十餘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髮之地盡為編戶乎!"

  上營玉華宮,務令儉約,惟所居殿覆以瓦,餘皆茅茨;然備設太子宮、百司,苞山絡野,所費已巨億計。乙亥,上行幸玉華宮;己卯,畋於華原。

  中書侍郎崔仁師坐有伏閣自訴者,仁師不奏,除名,流連州。

  三月,己丑,分瀚海都督俱羅勃部置燭龍州。

  甲午,上謂侍臣曰:"朕少長兵間,頗能料敵;今昆丘行師,處月、處密二部及龜茲用事者羯獵顛、那利每懷首鼠,必先授首,弩失畢其次也。"

  庚子,隋蕭後卒。詔復其位號,諡曰愍;使三品護葬,備鹵簿儀衛,送至江都,與煬帝合葬。

  充容長城徐惠以上東征高麗,西討龜茲,翠微、玉華,營繕相繼,又服玩頗華靡,上疏諫,其略曰:"以有盡之農功,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眾,喪已成之我軍。昔秦皇併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輕邦,圖利忘危,肆情縱慾之所致乎!是知地廣非常安之術,人勞乃易亂之源也。"又曰:"雖復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和僱取人,不無煩擾之弊。"又曰:"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鴆毒。"又曰:"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上善其言,甚禮重之。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唐紀十四(起旃蒙大荒落六月,盡著雍涒灘三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

  貞觀十九年乙巳,公元六四五年

  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巖城西南,上臨其西北。城主孫代音潛遣腹心請降,臨城,投刀鉞為信,且曰:"奴願降,城中有不從者。"上以唐幟與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幟,城中人以為唐兵已登城,皆從之。

  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先是,遼東城長史為部下所殺,其省事奉其妻子奔白巖。上憐其有義,賜帛五匹,為長史造靈輿,歸之平壤。以白巖城為巖州,以孫代音為刺史。契苾何力瘡重,上自為傅藥,推求得刺何力者高突勃,付何力使自殺之。何力奏稱:"彼為其主冒白刃刺臣,乃忠勇之士也,與之初不相識,非有怨仇。"遂舍之。

  初,莫離支遣加屍城七百人戍蓋牟城,李世勣盡虜之,其人請從軍自效。上曰:"汝家皆在加屍,汝為我戰,莫離支必殺汝妻子。得一人之力而滅一家,吾不忍也。"戊戌,皆廩賜遣之。

  己亥,以蓋牟城為蓋州。

  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謂侍臣曰:"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慧,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高麗有對盧,年老習事,謂延壽曰:"秦王內芟群雄,外服戎狄,獨立為帝,此命世之材,今舉海內之眾而來,不可敵也。為吾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奇兵斷其運道;糧食既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乃可勝也。"延壽不從,引軍直進,去安市城四十里。上猶恐其低徊不至,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將突厥千騎以誘之,兵始交而偽走。高麗相謂曰:"易與耳!"競進乘之,至安市城東南八里,依山而陳。

  上悉召諸將問計,長孫無忌對曰:"臣聞臨敵將戰,必先觀士卒之情。臣適行經諸營,見士卒聞高麗至,皆拔刀結旆,喜形於色,此必勝之兵也。陛下未冠,身親行陳,凡出奇制勝,皆上稟聖謀,諸將奉成算而已。今日之事,乞陛下指蹤。"上笑曰:"諸公以此見讓,朕當為諸公商度。"乃與無忌等從數百騎乘高望之,觀山川形勢,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高麗、靺鞨合兵為陳,長四十里。江夏王道宗曰:"高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上不應,遣使紿延壽曰:"我以爾國強臣弒其主,故來問罪;至於交戰,非吾本心。入爾境,芻粟不給,故取爾數城,俟爾國修臣禮,則所失必復矣。"延壽信之,不復裝置。

  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因命有司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上望見仁貴,召見,拜遊擊將軍。仁貴,安都之六世孫,名禮,以字行。

  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語之曰:"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皆伏地不能對。上簡耨薩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餘皆縱之,使還平壤;皆雙舉手以顙頓地,歡呼聞數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熱門文章
《續資治通鑑》元紀三十八 起強圉協洽七月,盡著雍涒灘七月,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後晉紀五 起閼逢執徐二月,盡旃蒙大荒落七月,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三十二 起旃蒙單閼正月,盡柔兆執徐六月,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 起強圉大淵獻十二月,盡昭陽大荒落,凡六年有奇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 起著雍涒灘三月,盡屠維作噩,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三 起閼逢敦牂,盡柔兆涒灘四月,凡二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七十九 起著雍執徐十月,盡玄黓涒灘七月,凡四年有奇 《資治通鑑》後晉紀六 起旃蒙大荒落八月,盡柔兆敦牂,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五十四 起旃蒙單閼正月,盡強圉大荒落十二月,凡三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二十五 起閼逢執徐十一月,盡旃蒙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四 起屠維單閼十一月,盡重光大荒落二月,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元紀十四 起著雍涒灘正月,盡屠維作噩十二月,凡二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七十八 起旃蒙赤奮若正月,盡著雍執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閹茂七月,凡六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七 起閼逢涒灘六月,盡柔兆閹茂八月,凡二年有奇
推薦內容
《續資治通鑑》元紀十六 起玄黓困敦正月,盡旃蒙單閼三月,凡三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八 起旃蒙作噩十月,盡強圉大淵獻三月,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的第二十八卷 《資治通鑑.唐紀》的文言文練習 《資治通鑑》唐紀六 起玄黓敦牂,盡閼逢涒灘五月,凡二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五十五 起著雍敦牂正月,盡上章涒灘十二月,凡三年 《續資治通鑑》元紀十 起旃蒙協洽正月,盡強圉作噩六月,凡二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七十六 起上章涒灘正月,盡玄黓掩茂六月,凡二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 起強圍作噩九月,盡著雍閹茂,凡一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五十 起旃蒙大荒落正月,盡柔兆敦牂十二月,凡二年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四 起閼逢困敦閏月,盡屠維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元紀四 起玄黓敦牂七月,盡閼逢涒灘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資治通鑑》漢紀二十四 起著雍涒灘,盡昭陽赤奮若,凡六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 起旃蒙大淵獻正月,盡強圉赤奮若七月,凡二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二十九 起上章敦牂四月,盡玄黓涒灘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2020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_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嗎 《續資治通鑑》宋紀三十五 起上章涒灘八月,盡玄黓閹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二 起著壅涒灘六月,盡十二月,凡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