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子部 > 道家老子

《道德經》讀後感[精選]

欄目: 道家老子 / 釋出於: / 人氣:3.17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讀後感[精選]

《道德經》讀後感1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後感2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於《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願不願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願不願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於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聖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道德經》讀後感3

一、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老子的智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已成為了世界性的重要思想理論。那麼,譯文的準確程度非常重要,過去許多版本的《道德經》,都不能完美體現其完整意義,而且人們發現存在誤判和曲解,這真是誤導了世界,矇蔽了心靈。如此智慧的經典,人們沒有從內心深處受益,使世界陷入了沒有真理準則的動盪之中。人們往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喜好、需求來評說老子,說老子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中醫學家、經濟學家等等。不能與老子智慧同步的人還認為,老子是消極的、矛盾的、唯唯諾諾、低眉順眼的小老頭,這都是從字面上對老子的妄加猜測,不能與之同頻的人,不能徹知老子內在的偉大。其實,聖人的語言是一體全觀的,真理是沒有漏洞的,真理是處處適用的。如果一定說老子是什麼家的話,最確切的應是心之本能學家。因為心是家之根本,其他家是根之枝葉。根之深厚,豈有不成就各種學家之理,世間各類學家,都需心之本能的滋養,才能保證保持一生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否則,各種“學家”最終只是一堆名詞概念而已。所以老子撰寫《道德經》完全是以提升心之本能、提高個人心性為出發點的.,解決了個人的問題,就解決了社會的問題,每個人都自律,社會還會有問題嗎?繼而也就解決了世界的問題。當一個人內心平靜之時,是不會與人發生是非糾葛的,不會向外投射,就會呈現一派祥和景象,所以印證了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收起並關閉分別比較指責之心,個人、家庭、社會、世界的矛盾紛爭就會迎刃而解,國際祥和之日就會到來。

《道德經》讀後感4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髮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裡,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迴圈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彙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彙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裡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後感5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於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裡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裡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裡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

《道德經》讀後感6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鬥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淨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讀後感7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巨集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係、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係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能夠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侷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侷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範疇,由於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麼樣子。

《道德經》讀後感8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聖人無為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係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醜,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後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為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髮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道德經》讀後感9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瞭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瞭解首先不執著於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迴圈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後,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並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

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於你不曉得它什麼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並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幹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道德經》讀後感10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永珍,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裡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11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會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裡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讀後感12

老子被後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範疇,是有道理的,他對社會、個人存在、發展的哲思觀點,都是從自然規律類比推理過來的,一句話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經的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律非常多,難以用具體語言駕馭,所以創造了本體論的“道”,整體代表自然規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證明天道的'規矩是不居功,不作為,不佔有,隱含了一個觀念“得道高人~聖人應該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貪功,不念名,治理社會不要因為個人慾望而下發過多指令制定過多政策”。

當代,我認為,阿里巴巴的馬雲是修道得道了的,順應天道而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東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見其道行只高。

東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主持人把馬雲的照片發出來,問東哥,“馬總你們做一個行業,你們應給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這麼多年一起吃過一次飯,另外,可能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不是一代人”,從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東哥內心是把馬雲當做超越的物件,商業上的敵人,所以才如此急於用馬雲年齡比我虛長几歲,我比他年輕來向人證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證明,馬雲絕對是讀道德經而得道的例子,在贏在中國的節目裡,阿里巴巴當時還沒有現在這麼如日中天,他也沒有如此功名,當時節目組是把熊曉鴿,吳鷹等人作為更大貴客對待,但是馬雲節目中金句百出,如魚得水,其中一句話“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的金句,他這個觀點和道德經中上經二十二章的觀點一模一樣

《道德經》讀後感13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淨者,不汙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道德經》讀後感14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係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醜,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髮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後感15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覆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