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58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讀後感10篇

《童年》讀後感1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説童年會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就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説,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小説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是讓人心酸的,他三歲上父親生病去世了,便跟着媽媽來到外婆家。外公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同樣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是這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公經常痛打外婆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黑暗的的環境下,誰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

我讀了之後心情非常壓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都是醜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着,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外婆總是用她的温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

外婆用她的愛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所以高爾基又感慨地説:“她(外祖母)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感受頗深。首先,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在家裏,父母寵愛着,關心着,保護着。在學校,有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陪伴,真正可以説是無憂無慮。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有人説:“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社會中,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污染,反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吧!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堅強勇敢、正直自信。

《童年》讀後感2

所以,在空閒的日子裏,我拜讀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之一的《童年》,以下就是我在讀的日子裏的一些感觸與啟發。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小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小阿廖沙的“小茨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小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小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小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小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小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小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小阿廖沙相比,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小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總是想着有大人在輪不到我們。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知道父母的艱辛是為了我們.。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讀後感3

《童年的祕密》是20世紀意大利傑出的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這本書研究了六歲以下兒童的心理髮展及特點,列舉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兒心理歧變的種種表現以及成人與兒童的衝突,論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及教師和父母的職責。對於剛剛接觸幼教行業的我來説,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開始瞭解兒童教育,讓我去理解兒童、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心理,對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在導論中,蒙台梭利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説,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説,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幼教所面對的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的,卻不善於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行為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的行為採用不合適的教育方法。

讀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與而兒童衝突的這一部分。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跟成人的衝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為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成人始終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着猛撲過去並把它壓垮”。在成人的嚴重,孩子熱衷於一些十分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成人們會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並且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是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確實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們能夠從中得到滿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專門做了用於訓練兒童釦子、繫繩子的工具,這些蒙氏活動材料,讓孩子在“工作”中探索發現和創造。教師作為孩子活動的間接指導者,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更多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培養幼兒獨立的人格和個性。

蒙台梭利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概念:“敏感期”。這是兒童學習的最適宜時期。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獲得都有一個最佳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孩子可以輕鬆的獲得各種能力。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兒童的先天潛能發揮的最好最充分,從而容易獲得某種能力。所以,在敏感期裏要給孩子創造適宜發展各種能力的環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成人往往會低估甚至忽視兒童敏感期的作用。很多孩子從進幼兒園開始,一切時間都被家長掌握,學外語、學音樂、學舞蹈,等等,家長們可謂費盡心機,但是很多時候收到的效果甚微。這足以反映家長們其實並不瞭解孩子,不瞭解兒童智力發展的敏感期以及對其的忽視。成人如果不瞭解孩子,不顧孩子的需要與發展特點,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計劃來教育孩子,那麼,不管成人花多少錢、費多大勁,結果都有可能是徒勞無用的。

當然也有些家長過於信奉敏感期,以至於採取一些拔苗助長的舉動。例如在語言發展敏感期內,孩子的語言學習顯得輕鬆、快捷,但這決不意味着灌輸得越多越好,或者説是無限量地給孩子施加壓力,灌輸幾門外語等,這樣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不良後果。

總體看來,這本書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壓抑兒童身心發展的舊教育,提倡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同時對兒童心靈的祕密進行了探索,促使人們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而且,本書也列舉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尤其是對像我一樣的門外漢來説,大量舉例也使得這本書更加易讀、易懂。

兒童的世界非常複雜,成年人對兒童有太多的誤解。但是,讀了蒙台梭利的書,讓我收穫很多,讓以前從未接觸過幼兒教育的我突然對這門學問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認真揣摩兒童的成長過程,一定會探索出最好的兒童教育方式,使得兒童時期的成長髮育更加順利,從而成長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讀後感4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早就接觸過蒙台梭利的教具,但對於他的教育理念不是很瞭解,因為給兒子報名早教班,接觸了蒙台梭利教育法,所以自己想研究一下到底是怎麼樣一種教育理念,所以選擇了這本書,下面我談談自己對這本書的感受:

蒙台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也在向這方面轉變,在區域活動中,請幼兒自主選擇想玩的遊戲,想玩的同伴,孩子們興趣更加濃厚。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説什麼學習成果了!這樣使我們的區域並不是一種擺設,通過孩子們的遊戲,老師可以觀察到如何改進,如果投入材料,讓孩子更有興趣。

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回想自己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早上起牀怕兒子冷,趕快把他的衣服穿上,兒子想自己動手我卻阻止了他,因為他的動作實在太慢了。吃飯時怕他弄到衣服上和地上,也是我喂的,希望他快快吃,吃的慢飯都冷掉了。

曾經兒子看到地上有髒東西,自己去拿掃帚掃,可他只會把髒東西推到沙發下面,他以為這就是掃乾淨了,結果得到了我的一頓批評。想想自己扼殺了孩子許多動手的機會,現在他好像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自己動手的意願越來越少。其實孩子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

我看過一段文字,一個人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現狀。她説,周圍的人一般認為她很要強,追求進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工作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因為從小母親就是這樣教導她,從小就手把手地教她,設計了母親自認為的正確成長路線來“幫助她”成長,母親的評價於是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長大以後,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這樣的她,雖然別人眼裏很幸福,但事實上,心裏經常有的是對自己的不確定感,所以並不快樂。

這本書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説,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閲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與驚喜!

《童年》讀後感5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台梭利認為: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啟發。

經歷着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而我們的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台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繫繩子的工具。

也許是因為從事教育的關係,經常會與朋友討論關於教育對人的影響。我有個朋友,曾經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現狀。她説,周圍的人一般認為她很要強,追求進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工作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因為從小母親就是這樣教導她,從小就手把手地教她,設計了母親自認為的正確成長路線來“幫助她”成長,母親的評價於是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長大以後,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這樣的她,雖然別人眼裏很幸福,但事實上,心裏經常有的'是對自己的不確定感,所以並不快樂。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在這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特別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

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為,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為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説,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童年》讀後感6

哲人説:“世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又説:“只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它的使命。”

——題記

童年像一杯純潔無暇的白開水,我們向裏面加入何種原料,它都會小心的收藏,永遠地刻在我們腦海之中,讓我們捨不得,更不忍心去觸痛那些美好的回憶……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暑期的一個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小説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逐漸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幼小的阿廖沙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裏放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鬥毆。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舅舅們為爭奪家產而爭吵鬥毆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飽受驚嚇。這一幕真實反映了俄國下層人民沉重的生活狀況,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殘暴。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有温暖與光明。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過的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刻畫了一羣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這裏有嚴厲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愛喝酒鬧事的舅舅,有漂亮而憂鬱的媽媽,還有會跳舞的“小茨岡”:有抬起長腿踢媽媽的繼父,有稱為“奶奶”的綠老太婆,有孤僻而執着於化學實驗的房客“好事兒”,有自殺的小偷彼得伯伯,還有一羣玩草鞋大戰,去冰天雪地的小島上偷木板過活的善良小流浪漢……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顆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這羣人中,體驗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愛豐富了他,使他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去應對困苦的生活;苦難讓他明白,俄羅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歡拿憂傷來逗樂,玩弄,不為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從這個足跡裏,走出來了一個文學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輝。《童年》,也為我們認真瞭解一個偉大民族打開了一扇小小窗户。

想想我們的童年真是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有老師辛勤的`培育;有父母的疼愛;有爺爺奶奶的呵護。但擁有着這些的我們似乎並不知足,有些人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他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這些人是多麼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應該不再浪費;應該學會珍惜。

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僅從中讀到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獲得珍貴的精神食糧,而且還學習了作着刻畫人物性格的匠心獨運和簡練的敍事風格。高爾基的生平使我明白:其實人生只有三天,那便是昨天、今天、明天,讓我們將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更加珍惜;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留作回憶。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童年》讀後感7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蒙特梭利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她還提出了兒童發展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啟示,現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體會和認識。

一、認識兒童。曾經青春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蒙特梭利女士告訴我們: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便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

蒙特梭利女士系統的闡述了揭開兒童成長奧妙的革命性觀念,正如她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又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在書中,蒙特梭利女士提出了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豐富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二、成人的失誤。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藴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和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如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

既然我們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後其彎彎曲曲的樣子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麼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可以準確判斷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

三、教師的準備。對教師而言,觀察兒童的方法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僅僅有教育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教師首先必須系統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內心做好準備。這樣,教師才能擺脱最根深蒂固的缺點,事實上,這些缺點會妨礙教師與兒童的關係。為了發現這些潛意識的弱點,我們需要一種特殊的引導。我們必須像其他人看待我們那樣對待自己。教師必須一開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點,以及自己的壞脾氣,而不是過分關注“兒童的脾氣”,或者“糾正兒童的錯誤”,甚至是關注“原罪的影響”。只有先清除你自己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童年》讀後感8

寒假中,我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你們知道高爾基嗎?他可是從社會最底層爬滾出來的“蘇聯大文豪”,雖説他是前蘇聯的,但是我國欣賞他的人真不少呢!魯迅就曾稱讚他是一位“戰鬥的作家”,茅盾也認為在俄蘇文學中,高爾基對中國文壇的影響是第一位的。你瞧,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居然可以寫出許多讓讀者喜歡的著作,並且成為“大文豪”,多麼了不起!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品嚐他的作品《童年》吧。

《童年》這本書中,主要講述了失去父親的阿廖沙,在母親和外婆帶領下,來到了外祖父家裏,後來隨母親的`改嫁和繼父一起生活。但是繼父總是打罵母親,阿廖沙不想看到繼父對母親的打罵,離家出走了。不久,母親去世了,阿廖沙和親人們埋葬了母親後,去了“人間”……在書中,我認識了阿廖沙嚴厲而暴躁的外公、慈祥的外婆、漂亮而憂鬱的媽媽、會跳舞的“小茨岡”、經常打媽媽的繼父,還有老是吵着分家的兩個舅舅……

阿廖沙就在這一羣人中生活,他幾乎每天都要提心吊膽,稍有不慎,外公就會打他。而他的外婆和媽媽也是跟阿廖沙的命運一樣,外公在阿廖沙母親的房間裏逼着母親改嫁,母親不答應,外公就破口大罵,外婆在外面補衣服,實在不忍心,就説了外公兩句,外公居然破門而出,對着外婆又打又踢,差點把外婆打死了……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差點沒氣暈過去,難道這就是以前的社會嗎?女人有什麼事情讓男人不高興了,男人就把女人往死裏打嗎?雖然苦難帶給阿廖沙痛苦,但他並沒有屈服,反而正是這些困難讓他懂得:“活下去就是希望”!只有勇敢地活下去,努力去學習,總有一天才能不被別人欺負,才能有好的前途。所以他從上學那天起就非常努力。

阿廖沙的童年故事中,雖然夾雜着苦澀,但更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苦難可以磨礪我們的意志。要學會關愛,學會幫助弱小,所以沒有苦難磨礪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在寒假裏,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童年》這本書,知道了作者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壇,都享有極大的盛譽,《童年》也可以説是他的代表作。

這本書主要寫了主人翁阿廖沙3歲時,父親病故,自己和母親回到外祖母家。外祖母是一個慈祥和藹的人,可他的外祖父是一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祖父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阿廖沙被外祖父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阿廖沙能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不僅因為他自己很堅強,還因為有着外祖母那樣的人存在,給了他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看到阿廖沙的境遇,我為我自己的命運而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受那樣的苦,擁有父母的疼愛……我覺得我很幸福,有美好的童年。記得有一次過年蒸包子,我們一家人邊喝粥邊吃包子,我一口氣吃了兩個豆沙包和一個青菜包,這時媽媽温和地對我説:“不要再吃豆沙包了,吃青菜包吧!”我説:“可是我還想吃豆沙包!”我就在他們不注意的時候又偷吃了一個豆沙包,媽媽發現了,便問:“是不是在偷吃包子?”我説:“你怎麼知道的啊?”“我看出來的!”媽媽的目光中充滿了擔憂,“冬怡啊,豆沙包太甜了,多吃會咳嗽的,想吃可以跟我們説,不能偷着吃。”我的心裏頓時流過一陣暖流,我想到阿廖沙的家人對他又打又罵,從來不關心他,而我的家人對我多吃一個包子都那麼關心我,我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我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讀完這本書我還受到了很多啟迪,懂得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向上、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9

童年是什麼?是萬物生長的早春裏輕盪鞦韆的愜意,是炎炎夏日裏與夥伴水中嬉戲的清涼,還是漫山紅楓中外出秋遊的熱鬧,抑或是那在冰天雪地裏砸雪球的歡樂?

或許這些場景都曾在我們的童年回憶裏出現過,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被歡聲笑語充斥,而不帶半點虛假悲傷。但在阿廖沙的童年裏,這些都只能是忙裏偷閒時腦中浮現的幻想。

阿廖沙的童年極其悲慘,他三歲喪父,後跟隨母親回到外祖父家度日。外祖父家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地方,外祖父是個性情粗暴,自私自利,視財如命的小染坊主,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形象。他殘酷剝削僱工,連對自己的外孫阿廖沙都沒有好臉色,可憐的阿廖沙已把受虐捱打當作了家常便飯,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狠狠打碎了他的發財夢,最終他只能自食其果,以破產告終。阿廖沙的母親改嫁之後,也常遭受折磨,生活極其不幸福而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的性情也與外祖父如出一轍,貪婪,殘忍,愚昧無知,整天為了分家的事情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以致於這種惡劣的風氣浸染到他們的後代身上,一整個家族都烏煙瘴氣。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年紀尚小的阿廖沙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飽受折磨。有一次他竟被殘暴無情的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不僅如此,阿廖沙在年僅十一歲時,就被外祖父逐出家門,流落到了社會上獨自闖蕩。

但是,清者自清,即使處在這樣黑暗悲慘的現實社會中,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裏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但幸運的是,他的心靈並沒有因此被玷污。我可喜地看到,在黑暗的另一面,有一羣正直而善良的人們正閃爍着光芒。他們給予了阿廖沙温暖與關懷,賜予他信心與力量,使得他的心靈不被玷污,人格不被扭曲,讓他始終相信未來是美好光明,充滿愛與希望的。

在阿廖沙的童年時期裏,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便是他的外祖母了。文中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羅斯文學史上最光輝,最富有人性的藝術形象之一。她樂觀善良、為人公正、心裏充滿了無私的愛,相信善良總會戰勝邪惡。她知道很多觸動人心的故事,也常常講給阿廖沙聽,讓阿廖沙從小就接受愛與正義的薰陶,是她無私的奉獻開闊了阿廖沙的視野。

阿廖沙説:“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最光明的地方······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是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面對困苦的生活。”

外祖母用她的温存給予了阿廖沙愛的種子,而真正教他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而那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每次都用自己的胳膊擋住外祖父無情的鞭子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他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正是這些人,給予了阿廖沙莫大的温暖與鼓勵。

然而,和艱難困苦的阿廖沙比起來,我們的生活要遠遠幸福的多。我們的學校,一棟棟教學樓拔地而起,操場平坦寬闊,一間間教室寬敞明亮,窗明几淨,空調電視,投影儀電腦,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裝備一應俱全,再加上認真負責,循循善誘的老師,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我們茁壯成長。回家後,我們又有大魚大肉等着品嚐,幾乎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被人欺負了,家人會毫不猶豫站在我們這一邊替我們説話。

但擁有這這些,我們似乎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易如反掌,唾手可得。我們多麼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因該悔過自己曾經的施捨,我們不應該浪費,我們要學會珍惜。正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要幸福的多,所以我們更要在任何困難面前都不輕易低頭,失去信心,要始終相信,天黑之後就是天明,黑暗總會過去,曙光一定會到來。只要我們像外祖母與小茨岡那樣心懷希望,正直善良,堅強樂觀,那麼我們終會戰勝一切困難!

《童年》讀後感10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一樣的童年。在大家的心理,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可自從我讀《童年》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的童年並不一定都是美好快樂的。

小説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我喜歡阿遼紗。彼什科夫這一個人物,他是個可憐的孩子。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期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呵護,愛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薰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一種現實生活中存在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歲,阿遼紗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可,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曾當過鞋店裏的夥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繪圖員的親戚家裏和聖像作坊裏當過名日“學徒”的小傭人。無論在哪兒,他都要擔負着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切身體會到可低層勞苦大眾的非人般奴隸的生活,開始模糊地認識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進一步瞭解並更加痛恨包圍着他的市儈生活,同時也發現勞動人民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我應該向他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

從小我就生活在幸福快樂的家庭,家人都很疼愛我,給我一切最好的東西,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我花着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錢,不會省吃儉用,我的生活物質條件很好,但不會好好利用這樣的條件。我沒有挨餓受凍過。阿遼紗在11歲的時候就開始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了,靠自己的努力去奮鬥。而我卻享受着家人的呵護,不努力的學習,只知道玩,不懂得怎麼省吃儉用,不懂得怎麼去努力學習。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不能辜負爸爸媽媽這麼多年來對我的栽培,不能,浪費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一分一毛。我要努力的學習,我要更懂事點,將來要好好的孝順他們。 它講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成長故事。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為了分家不斷地爭吵、鬥毆。一天,他把一塊白桌布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阿廖沙的生活從此失去了原本就不多的光彩。但在這種污濁的環境裏,外祖母的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給阿廖沙很深刻的影響,讓他在悲慘的環境中依舊保持着正直,善良的心。

這部作品取自於作家的真實生活經歷,不但再現了作者幼時的悲慘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殘暴統治的縮影,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與社會的腐敗。

《童年》的語言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將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鮮明的表現出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它讓我看到了憧憬美好生活、正直善良的阿廖沙;兇惡殘暴、冷酷無情的外祖父;勤勞善良、樂觀的外祖母;堅強美麗的母親;兇狠的繼父;自私殘暴的舅舅們?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喜怒哀樂,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跟阿廖沙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可是幸福得多,擁有美滿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業,得到家長的疼愛?有些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停對身邊的種種不滿抱怨。其實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一味的要求更多,不滿足於現狀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每當對環境抱有不滿時,請想想阿廖沙吧,想想那雙明亮的眼睛,想想那雙勤勞的手,想想那顆善良的心,想想那段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奮力向上的成長經歷,你還有什麼理由怨天尤人呢?

所以,請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