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百年孤獨》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4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百年孤獨》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百年孤獨》有感

讀《百年孤獨》有感1

《百年孤獨》這本書我第一次聽説是在高三的時候,那時候我有個同學説他想看這本書。我當時也挺搞笑的,畢竟沒有聽説過這本書,一個只知道讀書和看小説的讀書少的糙漢子理科女,所以很是疑惑,被人家鄙視了一通才知道原來是本著作。從此對這本書印象很深,但是太厚了,我一點想去讀的慾望都沒有。

大三那年我舍友剛好帶了這本書,出於好奇,然後我就跟他借了書,看了大概一個多月,看完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隱居的家庭變成家族,後來又滅亡的故事。這個家族由於後來渴望外面的世界,做出的一系列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所有的故事發展遵照着書中一位預言家的預言,最終這個家族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宣告失敗,整個家族的最後一個生命都沒有存活下來。——這是我看完一年之後的記憶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百度百科的簡介: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讀後感·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然後我覺得非常抱歉,我完全沒有讀出來這裏面的各種暗含的東西。

然後講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幾個片段吧:

1、恩,這個應該不是片段,而是整本書。就是這本書吧,它裏面的人物關係以及名字的重複率已經達到了一種我十分頭疼的程度,可能是我記外國人的名字的能力比較差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關係圖輔助閲讀。

2、就是書上有一位最漂亮的女孩子蕾梅黛絲(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喜歡用手指摳牆上的灰土下來吃,,我一度不能理解。後來好像有個女孩子出生了也叫這個名字,就是為了紀念她。

3、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也就是第一個叫何塞的人),他因為沉迷鍊金最後精神失常被綁到樹上,但是一直過了幾十年才去世。作為一名愛乾淨的讀者,我對此非常不能苟同。

4、還有就是最後一幕,描述這個布恩迪亞家族的最後一代被預言命中,最後淪落為螞蟻的食物,這個家族的'歷史結束在那一刻。這一幕我印象深刻。

看了快一年了,也都記不清了。恩,綜上所述,我是一位非常不合格的讀者哈哈哈。

不過我有個朋友和我説,《百年孤獨》這本書,在一個人不同的年紀會讀出不一樣的感悟。或許,22歲的我讀出來的是無法理解的文化和各種詭異以及混亂的場面,未來32歲的我可以讀出不一樣的人生感悟吧。

然後我剛才網卡的時候搜索了一下別人寫的書評,深感自己丟人不學無術!

讀《百年孤獨》有感2

前些日,從同事那借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百年孤獨》。《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這是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為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往往在死前才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悔恨,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己陷入孤獨中,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循環往復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着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妲;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羣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這個命運那就是俏姑娘蕾梅黛絲。她長得漂亮,但這漂亮並沒有讓她淪為男人的玩物;她理解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着寬大的袍子在家裏走來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頂偷看她洗澡她的'態度也不卑不亢。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着白色的牀單飄向天空。白色的牀單也許象徵着高尚的靈魂。她擺脱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麗而又純潔的聖女在現實世界的塵世間是不存在的。

烏爾蘇拉給我的印象深刻,她極力的挽救着自己的家族,艱辛的勞作,兒女,孫輩,她看着他們成長,卻都如她所説,長了鬍子就變了樣,她幫麗貝卡改掉吃土的癖好,想盡辦法除去何塞.阿爾卡蒂奧屍體上的火藥味,她所解救的每一個人,她甚至總結過家裏人的命運,叫奧雷里亞諾的都離羣索居,卻頭腦出眾;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則感情衝動而有闖蕩精神,卻都打上了悲劇的印記。烏爾蘇拉臨死前,才終於弄明白一件事情。正是因為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都缺乏愛的能力,所以只能在自己封閉的堡壘中不斷地重複與循環。最終,一陣大風吹過,一切都消失得乾乾淨淨。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説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是美麗的,置身於孤單之中,你會把全身心放鬆,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清新與寧靜,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輕輕的音樂,捧着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個世界都沉睡了。而此刻,心跳的旋律,成了來在塵世之外的天籟之音,如此脱俗,如此寧靜。

就像盧梭説的那樣“孤獨的生活是愉快的,因為他是自由的。”也許孤獨是好事。因為:孤獨讓人懂得了理解;孤獨讓人懂得了追求;孤獨讓人懂得了珍惜……

讀《百年孤獨》有感3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敍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裏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

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為在這裏他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裏卻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都説,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裏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脱,沒有知覺。”

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裏,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為人知的祕密。那些人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裏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歎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着,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説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讀《百年孤獨》有感4

第一次讀《百年孤獨》,還是16年,沒有看明白。在那時的讀後感裏就有了對馬爾克斯和《百年孤獨》的差評。再讀一次時,才發現自己真是年少輕狂,有眼不識泰山。

又一次捧起這本書,讀起來覺得是不一樣的。自己嘗試着畫人物關係圖,不再糾結於書中重複命名帶來的苦惱。故事甚是好看,脈絡其實挺清晰的,前後都有鋪墊。人物是活生生的,現實中摻雜着神奇的預言,一切都顯得合情合理。

雖然書中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但男人們事實上只有兩類:

“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鋭,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

而女人們重名的較少,寫得就各有特點了。有勤勞能幹的老祖母烏爾蘇拉,活到了第六代孫輩的時代,像《紅樓夢》中的賈母,她們兩人的死都宣告着家族的沒落;

有第二代人的共同“情人”庇拉爾特爾內拉,後代子孫沒有名分的祖母,也活了一百多歲,會卜點卦,見證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

還有因妒生恨、終生未嫁的阿瑪蘭妲,喜歡吸手指和吃土的麗貝卡,第四代中最美的人——迷倒眾生卻不知情為何物,最後昇天而去的蕾梅黛絲,還有軟弱的桑塔索菲亞,以及維護舊秩序的費爾南達等人……

不得不説,馬爾克斯真行。寫全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描盡了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故事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

第一就是世事的變更與人的延續性既對立,又統一。百年間馬孔多的居民們從閉塞走向了開放,新發明、新事物、異鄉人的湧入改變了馬孔多,小鎮升級為市,滄海桑田,白雲蒼狗,世事無常。但人呢?一代代的延續,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了,但祖祖輩輩們的性格卻依然在延續。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一代代死亡,一代代新生,應了句老話“老子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祖祖輩輩的相似,讓老祖母懷疑“世界在原地打轉”。就算是前兩代人的缺點,書中的一些疾病傳了下來。(偶然得知馬爾克斯家族有阿爾茨海默病遺傳史才知道馬爾克斯寫的這些病的來源)

偶然也會想想我們,能不能跳出自己的所處的時間和地域,去以家族的面貌,以百年的歲月去看待時間,那些快樂,那些苦難是否都會顯得微不足道呢?會不會茅塞頓開、不再孤獨呢?

第二就是產生了自由的嚮往。書裏很少看到規矩,沒有三綱五常的束縛,人都是自由的,在大家庭裏有自己的隱私,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阿瑪蘭妲可以終身不嫁,麗貝卡長大後可以重拾吃土的陋習,蕾梅黛絲可以光着身子在家裏走來走去,第六代野奧雷里亞諾也逐漸逃脱了費爾南達的'嚴密控制……自由地生活着,情愛也是自由的。甚至,孤獨也是自由的!

是啊,孤獨是最大的自由。奧雷里亞諾上校可以一個人在作坊裏打磨小金魚,麗貝卡可以一個人生活到老……。這些人不用擔心別人的打擾,也不用擔心自己會餓死,更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

有時真感覺自己不自由,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壓力,也會擔憂看不清的未來。連孤單都害怕別人説成孤獨!

幸而讀了些書,可以不受時空的束縛,可以比身邊的人看得長遠一點,視域更大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自己的那點破事,在宇宙和世紀看來都不是事。

第三,人終究要學會忘記。打了多年仗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學會了如何忘記戰爭,擺脱了那些痛苦的記憶。難過的是,馬爾克斯也沒有逃脱家族遺傳病,最後失憶了。馬爾克斯尚且忘了他的《百年孤獨》,我們又還有什麼記憶不能抹去?

記憶力太好不是件好事,很慶幸自己的記憶力不太好。鬼片中的鬼從不會想起,書中難過的片段也會忘卻,過去會被漂白得只剩些只鱗半爪的瞬間。自己那麼熱衷於寫日誌和公號也是為了留下些回憶吧。

最後,還是希望更多的人去讀讀這本好書吧。網上有更通俗易懂的人物圖的版本(只是更喜歡自己花時間畫出來的版本),結合着去看就能懂這本奇書。

讀《百年孤獨》有感5

就在上個週末,我將《百年孤獨》看完了。百年孤獨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讀它的時候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為裏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劇情等,都要用一個外國讀者地方身份去翻譯,下面常常備註着他國語言,風俗習慣的,實在是難懂,所以我只能細嚼慢嚥,慢慢品味這本經典名著了。

作家馬爾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現代主義作家,這本書所表達的孤獨,一個家族的'百年曆史,讓人不寒而慄,每一個叫孤獨的字眼不斷從書本里面湧現出來,我看着也跟書裏的故事一樣糾結,一樣想從情節中解脱,但是我不能,書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為生命中的故事是註定發生的,被故事選中,沒資格懵懂。

書裏最深切的是考驗人們內心深處的愛,但是他們大多數用冷漠,無畏的姿態將它表現出來,甚至是宣泄着自己的孤獨來索取愛,索取他人的關愛,這似乎應該稱之為憐憫,觸及人們心靈最脆弱的地方,最温柔的部分,都是這些東西會被現實的物質所磨鍊,到最後也許什麼都不剩下,誰也沒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內心應該具備自我温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動去温暖他人,關愛他人。

看完這本書的我還在書中的情節裏久久不能調整過來,也許這是這本著作給予我的反思吧。《百年孤獨》是一本值得解剖的著作,我將它珍藏着了,説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讀《百年孤獨》有感6

“妄圖在虛幻中尋找真實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

我在網上看到這句話時不禁一笑,右手邊是看了一半的《百年孤獨》。這本諾獎得主的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聲名遠揚,但此刻,我只是借翻閲它來消磨一個長長的無聊的下午。亦實亦虛的魔幻故事,龐雜的網絡虛擬世界,以及虛擬世界裏的一句話,和真實的我湊在永恆的時間裏,就發生着奇妙的化學反應。

我看了很多遍《百年孤獨》。最初的`觀感是晦澀痛苦的,因為一長串反覆出現的名字、人物癲狂而奇怪的行為、神祕而混亂的環境。作為一個學着“三觀端正”現實主義課文長大的學生,這種將與真實生活毫不相干的靈異傳説放在極具真實感的現實裏的敍述,實在彆扭難過。但不可否認,故事非常精彩。當我翻到最後一頁,看到這個苟延殘喘的家族永遠地消失不見,一羣啃食着血肉的螞蟻,一棵被綁着“瘋子”的大樹,我心中空落落的,意猶不止,也好像“大雪白茫茫真乾淨”的惘然。我可能自己也沒有發現,我正走向一條不那麼普通的文學之路。偉大的作家佈下隱形的指示,指示着每一個讀者,去虛幻中尋找真實。

我曾一度認為自己的閲讀是膚淺的,因為富有特色的文學表達相較於它的內核彷彿更能吸引我,這種隱蔽的羞愧在閲讀《百年孤獨》時尤甚。魔幻現實主義的描寫實在太迷人了,幻想現實碰撞,重彩寫實融合,爭鋒相對的矛盾,水到渠成的和諧。而我這才發現,正是這種獨特的寫法,讓虛幻的文字處處體現着真實的張力。比如奧雷良若上校的孤獨。他整天埋頭於作坊中做小金魚,他的頭髮上可以長出蘑菇,口中長滿青苔,明明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卻感覺“空氣中浸滿雨水的潮濕”。這是上校行將死亡之前的感受。我知道現實中,一個活着的人不可能頭上長着蘑菇口中長着青苔,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感受、觸碰他的孤獨,一種隔絕與世的荒蕪,一種壓抑到窒息的孤獨,就好像生活在充滿雨水的空氣中一樣。故事是虛假的,但孤獨一樣沉重。

於是,我越來越熱衷於在虛擬故事中去尋覓真實,我不得不去尋找真實。先前我以為真實觸手可及,周圍的一物一物皆為真實,牛頓三大定律,科學唯物主義。《百年孤獨》卻告訴我,真實無處不在,但也極難尋覓。人們在真實的物質裏狂歡,不知覺將靈魂的真實亂丟一地,要麼偽裝成虛偽的美麗。於是我們身處熱鬧人羣,依舊如一個百年家族那樣孤獨。真摯純粹的孤獨,也是人類存在最後的依靠。如果,有一天連孤獨都能物化,真實又何處可言?

美麗的姑娘微笑,人們真正動心於一瞬間靈魂的美好,而不是皮囊的功勞。

讀《百年孤獨》有感7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布恩蒂亞家族?漫漫百年,整整七代,孕育了精力永遠旺盛的烏爾蘇拉,熱愛科學的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蒂亞,勇敢堅強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蒂亞上校,美貌絕倫的蕾梅黛絲,身體強壯的阿爾卡迪奧,意志堅定的阿瑪蘭妲求知慾旺盛的奧雷里亞諾……這個完美的家族卻遭受着上帝的詛咒,陷落在深不見底的孤獨的泥淖裏,點點下沉。這個龐大的家族,無論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性格最後都必然走向孤獨,正如一開始羊皮捲上就寫好的文字,一場註定的悲劇。當那個豬尾巴的孩子剛掉落塵世,便是時候結束了——上帝之手伸來橙色光球裹挾着颶風,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後代和關於他們的記憶,一切都被抹去,但讀時卻感到並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地方,一切似乎理所當然。

回想着看這本書時跳動着的一幕幕,卻不記得自己看時有特別興奮或特別悲痛的.心情,文字像水一樣在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牀上看着牆上的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牀,也沒有在等待些什麼,我在幹嘛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關於這本書到底要傳達的真諦?我卻一點也説不準,只能清晰地感知到這是個宏大的命題。説是一本寫人類精神姿態的書也好,説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也罷,我雖能瞭解這家族百年浸淫着的孤獨感,但始終沒有共鳴感,也許是我世事閲歷太淺了,有過寂寞無聊卻不知孤獨滋味。有人説“能在馬爾克斯字裏行間中讀到乖戾和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説。”這種孤獨滋味或許應當以一生生命為味蕾才能淺唱的吧!

讀完這本書,到卻有種命運的淡淡薄薄的淒涼感。看拉美文學有一點最頭痛——百年家族代代傳襲着相似的名姓,似乎也同時承襲了上一代的命運和永無拜託的孤獨。大地上在一遍一遍地重演着輪迴的人生,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做了拆拆了做的小金魚也好,一遍遍縫着自己的殮衣也好,禁錮在羊皮卷中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可終究逃不出淪落的命運,無力的掙扎。我看着這幾代人的命運從手中滑落,就像在看一部快進的文明史紀錄片。心情平靜如止水,任何興衰更替也掀不起一朵漣漪,可平靜之下,那種對命運的無奈,卻讓我的心皺縮不已。

孤獨,人類這尾巴。可對這轟轟烈烈的百年家族而言——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

讀《百年孤獨》有感8

在喧鬧中,人們時常尋覓寧靜;在不安中,人們時常尋親冷靜。他們卻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孤獨的境界。

在模糊的記憶中,第一次觸及到這本書,還是不求甚解地揹着“守信是一種財富,不應該隨意虛擲”在無數次凝神的瞬間,就會想起這本書,可以稱得上與他神交已久。當我懷着虔誠的心靈翻開這本名著後“正入萬山圈子裏”的眩暈與迷茫感隨着頁數的增加而愈發縈繞在我心間——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緒混亂。但唯—慶幸的是,整個布恩迪亞家族的性格正如題目所展示的一樣——孤獨。

孤獨,成為了他們家族的名片。但又會有人疑惑了,難道作為家中頂樑柱的個、烏蘇娜,也孤獨嗎?沒有錯,她眼睜睜地看着子孫後代一個個地陷入孤獨的.深淵,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裝飾着房屋,難着這不是種逃避孤獨的積極表現?但她最終也無法擺脱寫在羊皮紙上的命運,遺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的結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劇性的結局與時代的改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像前言介紹的那樣,這一本書映射的則是拉丁美洲的興衰史。這本書巧妙地領着我們去見證了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科技的發展,新道路的探索,現代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後對命運的安排舉手投降。在起於孤獨到歸於孤獨中,亦或有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孤獨鬥爭,亦或終其一生溺身於情慾,成了拉丁美洲興衰史的真實寫白。

這個興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個馬孔多在一夜之間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遠遠的與孤獨為伴。説到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愛與友誼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撫它。不要寄希望於消除孤獨,這是天方夜譚。孤獨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看看那些垂頭喪氣的,看看那些望洋興歎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獨,連那些外表開朗的人,也會有承受孤獨的那一時刻。顯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獨,這時他們就三兩成羣,沉迷於燈紅酒綠,喧鬧繁華之中,然而最後一切又是歸於孤獨。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裏面而在許多人中間。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孤獨。看着別人與同學分享暑期的趣事,聽着一些遊戲愛好者滔滔不絕地談論着遊戲。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間有着鄰若天涯的孤獨感,既然我們無法抵抗,為什麼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獨呢。《百年孤獨》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獨,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奈的被孤獨埋葬。他們成了歷史,從上古到現在流淌了近千年的歷史被孤獨所侵蝕。孤獨不會隨着時光的滔滔江水而匯入大海,也不會隨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燭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態站起來俯視它,去找尋孤獨,去了解孤獨,去適應孤獨。

孤獨,我們不妨將它看成是我們的朋友,一個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朋友,一個會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個在萬般喧鬧中讓你聆聽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黃土之後,他也會一直陪伴着你。

讀《百年孤獨》有感9

十五歲的寒假,坐在火爐邊,捧着一本《百年孤獨》,第一次進入馬爾克斯的神祕造夢術。我並沒有被後來在很多地方被反覆誇讚的開頭所驚豔,也沒有被那些圈圈圓圓,繞來繞去的名字觸發焦躁的神經,記住各個名字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並沒有為難到我。從始至終,我都沉浸在馬孔多的幻夢中。在那之後的好幾年間,我也沒有想明白是什麼讓我着迷,但那是真真切切的着迷,捨不得放下。

國小時候也作為乖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閲讀過一些小説,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被我當睡前故事的《駱駝祥子》,和老師堅持讓買的《魯賓遜漂流記》。但它們沒有留下什麼印記。我那時怎麼能體會到祥子的無奈和魯濱遜的浪漫呢?現在應該是能體會了,卻在打開小説世界的大門之後,不願看了。因為我終於知道,口味有許多種,而我已經找到我喜歡的那幾種。正因為書太多了,所以在看大名鼎鼎的《生死場》,《狂人日記》時體味不出其間厲害,才能放心大膽地承認,真的不喜歡,先放棄好了。就連作為生物專業的自己,第二次鼓起勁翻開《物種起源》從序言開始就難以繼續之後,也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好了。然後鬆一口氣般地,把書還到圖書館。

如果我現在回想起高中的語文課有什麼美好的回憶的話,其中之一就是把《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課桌上成堆的資料下,貓着腰忘情地閲讀了。一想起那場景,就連高中的教室都不那麼沉悶了,彷彿窗外平行射入的每日都一樣的天光,都在悄悄跳舞。我清楚地記得我買下它的那一天。中午放學去小吃攤吃午飯的時候路過一家教輔書店,也會在門口擺一些暢銷書。我本漫不經心地經過,卻被暗紅色的封面吸引,猛地停下回身拿起摸了又摸。一般來説,因為網上更便宜,我不會在實體店買書,但在我剛看完《百年孤獨》之後,毫不猶豫地買下《霍亂》。那本書後來封皮都被翻到磨損,我那麼愛它舊舊的樣子,我那麼愛它讓性子急躁的我一看就平靜下來的神奇魔法。為了追求故事體驗的完整性,我會強迫地以從頭至尾的順序閲讀小説,決不因為好奇而跳躍。這個習慣從我還不懂的欣賞故事情節的時候就養成了。可是,在讀完一遍之後再讀,我發現,《霍亂》的任何一頁翻開,都可以順利地往下讀,彷彿一個隨時都能進入的幻境,甚至在沒人時我會忍不住念出聲來,它近乎是詩了。後來知道馬爾克斯是如何在少年時期就對西班牙詩集倒背如流,也就不奇怪了。但還必須要感謝工作紮實負責的翻譯,這一點真是救了命了。

我想來想去也説不出為什麼被《百年》和《霍亂》勾住。後來好像知道一些了,在我讀了《活着為了講述》之後。

大概是從大學開始,得益於一個苦惱不知怎樣為我挑選生日禮物而把我對馬爾克斯的迷戀當成靶點的摯友,每年生日我都會收到馬爾克斯的小説,這些書漸漸把封皮內部列出的“主要作品”湊起來。《活着為了講述》一直沒有看,是因為覺得不是講故事的書,想先看他講故事。當然,事實上,《講述》不是一本小説,但的確是在講故事,而且,不知多少人會慶幸馬爾克斯自己寫了這樣一本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這將勝卻他人執筆為他作傳的千言萬語。

在看《講述》之前,我從未好奇過《百年》,《霍亂》這些故事是怎麼來的,但《講述》中對他早年故事創作的緣由回憶,無疑是對包括我在內的眾多讀者的福利。他如何受到上校外公的影響,如何追溯父母年輕時相愛的旅程,如何將街坊真實發生的讓他心驚的兇殺案落到紙上才終肯釋懷。對於講故事的擅長,也許是天賦,但沒有哥倫比亞動盪的環境,沒有他從小生長於其間的龐大家族,沒有家裏家外機敏包容的眾多女性,沒有和他一同奮鬥在艱難的新聞業的一眾同仁,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為之着迷的馬爾克斯。

和《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樣,《講述》也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是什麼樣的力量呢?是真誠的力量,是執着的'力量,是樂觀的力量。真誠是這本書最堅實的基礎,他回憶作家生涯萌芽階段面臨的困頓,苦澀,卻也伴隨精彩的經歷。認真描述伴隨他事業發展的每一個夥伴,這讓關於他的一切更加有跡可循。執着是他對新聞和寫作的執着温柔而堅定地敲打着讀者的心。樂觀,則是他年輕時期面對種種困境的強大心態。這種心態在回首時可以總結為樂觀,其實在當時或許也不是刻意的告訴自己要樂觀面對什麼,而是因為心裏有一件除它不做的事情(當作家),所以物質,甚至家人的理解,都不那麼重要了,即使沒有,也不構成不開心的原因。我想這同樣是一本,年輕時和年老時看感覺會很不一樣的書,但我很慶幸我現在看到了。

《聰訓齋語》中談到讀書時的一段話,我深以為然。“且從來拂意之事,自不讀書者見之,似為我所獨遭,極其難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於此者,特不細心體驗耳”。後來我每每遇“拂意之事”,想到這段話,會好受一些。雖然我讀書少,知道的古人拂意之事少,但道理絕對是這個道理,於是心便放寬了。而《講述》的整個內容,有一個方面,就是馬爾克斯,以及他的家庭經歷的“拂意之事”。對他的家庭來説,這個“拂意”是貧窮,對他本人來説,比貧窮更甚的,是年輕的他在朝着作家這條路踏過去的重重未知和阻礙。這阻礙有家人的不理解,他對自己能否成事的懷疑,以及創作過程中本身的糾結。但他絕不是為了講述這其中的不順,因為在這個“故事”的結尾,他在朝着更好的前途邁進,是以一個上升的曲調結尾,彷彿是勝利者的姿態。如果童話是為了讓小朋友相信生活的美好的話,那他的故事就是我初見生活面貌之後的現實主義童話。

故事的結局,他成功了,這不是以他終於在不惑之年能憑版税過上物質豐富的生活為標誌,也不是以他獲得諾貝爾獎為標誌,甚至也不是以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讓眾多信徒得到心靈的平靜與慰藉為標誌,這隻以他堅持下來了,一直在做那件非它不做的事為標誌。這讓你不認為只因為他最終獲得的這些成就他才是他。他就是他。

讀《百年孤獨》有感10

具體也沒計算是用了多少的時間,最終還是把《百年孤獨》這本書給看完了。首先裏面的名字真是讓我覺得好糾結,七代人的名字都是反反覆覆相同或者相似,好幾次讓我覺得自己身在凌亂的時光機裏來回奔波卻無法清醒。

“孤獨”一詞穿梭本書,不知為何,從頭到尾,只要我進入到裏面的內容,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抑包裹着我,那種壓抑有時候把我推到難受的邊緣可是我卻沉溺其中無法自拔,還愈演愈烈。

這種孤獨讓我覺得是距離現實那麼的遙遠,可是忽然間在某一個節點又讓我深感此種孤獨和現實生活是如此之貼近。人之天性與人之慾望貫穿本書,可是裏面的.人卻沒有把握好度,從而讓七代人在扮演着惡性循環的角色以至於最後銷聲匿跡。

伴侶真的是很奇妙的兩個字,兩個人要同時讓靈魂和肉體都相互依存,相互欣賞,隨時沒有鴻溝地交流真是世上的一大奇蹟。但是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沒有過多的話,沒有最基本的溝通與交流,即使是發泄慾望的時候是有多麼的歡快,那這種關係也維持不了很久吧,因為無法分享或者無法分擔的孤獨一旦產生,那兩個人就不再屬於同一個世界,漸漸地就成了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近期肯定不會再讀這本書啦,以後若是時間和興致使然,重拾此書,我想會有不同的一番感悟。又或許我此時壓根就沒有讀懂這本書,需要待我未來的某一天從書架上的最頂端的灰塵堆裏拿下來這本書,重新開始真正讀懂。

讀《百年孤獨》有感11

很難相信自己能看完這部人物名字又長關係又複雜的小説,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樣,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從來都讓你猜不中開頭,也猜不到結局,直到最後一刻才解開疑惑。如果説前者是我看過最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那麼這部作品則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之旅。

靜謐安寧的馬孔多小鎮映射着這個時代的縮影,勤勞的烏蘇娜盡其一生也沒能挽回家族衰落的命運;奧雷連諾的宿命在他的後代身上不斷重演;豬尾巴孩子的咒語並沒能阻止布恩迪亞和他的姑姑相愛;"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吉普賽人的預言最終實現,伴隨最後一個人的離去,經歷了興衰榮辱的馬孔多小鎮也被一陣颶風捲走,只留下籠罩百年的孤獨。

劇情雖然荒誕不經,卻給人無限遐想。在最迷茫的時期讀了這本書,用了很長時間來思考,從小説回到現實,關於放棄和堅守,逃避和麪對,突然就釋然了很多。我們何嘗不是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我們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駐足在各自的小鎮,有人安於現狀,有人拼命逃離,有人被吉普賽人的魔術勾起不安分的靈魂,有人永遠對外面的世界無動於衷。而最終,所有人仍舊不可避免的孤獨的離去。無論怎樣的人生,最後都殊途同歸。如果我們能夠活過百歲,或許真的能夠看見命運的驚人複製,而我們窮盡一生去追求的結果其實也早已註定。"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一切都會逝去,唯有孤獨永恆。這一生中,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不是父母,不是愛人,也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可是我們身邊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享受孤獨?曾經也害怕一個人,吃飯都要找個伴。直到那一年,獨自休婚假去南方,經歷了一次從害怕孤獨、適應孤獨到享受孤獨的過程。一個人的旅途,自由的呼吸,自在的行走,和內心對話,與自己相處,帶着憐憫出發,心懷感恩回家,感謝沒有人陪伴的十八天,讓我看到更加堅強的自己。

現在每天忙碌的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在下班後,選擇一條風景最美的路回家,在週末的清晨慵懶的坐在窗邊曬太陽,心情低落時聽温暖的音樂,失去方向的時候讀一本好書。享受孤獨,成為我犒勞自己的方式。後來看到一篇文章: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孤獨是你的必修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孤獨,與其逃避不如面對,真正能平靜自己的只有自己。

感同身受,我們都只是旅客,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如果不能在孤獨中找到答案,那麼當答案昭然,我們往往措手不及。因為吉普賽人的預言實現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人生短暫,不過百年。孤獨始終,如影隨形。

最後,用張楚的歌作為結束: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他們從不尋找,從不依靠,非常的驕傲。

讀《百年孤獨》有感12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得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然後上網找了幾篇讀後感想找找靈感,但是看完幾篇讀後感後我發現,我好想看了本假書。原來這些亂七八糟的人際關係裏還有這麼多深奧的道理,再一次懷疑我看的是本假書。 不過沒有像他們那樣的深刻感受也未必是件壞事,這樣説明我還沒有過上類似他們那樣的孤獨的日子,沒有感同身受,我還是幸福的。這樣一對比,我生活中的種種自認為的不幸,都是那麼的渺小與不過如此。不過即便沒有像他們那樣深刻的感受,我也有我喜歡的人物,即便他不是這本書的主要人物,不是這個龐大的布恩迪亞家族的其中一員,但我依舊被他吸引。

他就是來自意大利負責安裝和調試自動鋼琴的琴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

我不止被他的金髮,他的教養,他的端莊,他的禮貌,他的善良,他的認真吸引,還被他正直可靠,為愛割腕而死所吸引。我大概可以想象出他初來乍到時出於禮貌與主人保持適當距離的彬彬有禮的模樣,將自己關在客廳,心無旁騖的裝好自動鋼琴的認真的模樣,還有對待自己未婚妻的紳士模樣,即便他曾經在麗貝卡衝動的糾纏中錯生激情,但最終找到了真愛,那就是阿瑪蘭妲。在經歷了婚禮因為各種原因一直被推遲,看着親愛的未婚妻就在眼前但還是要保持紳士風度,沒有與她有什麼肢體接觸,到之後與難以忍受等待的麗貝卡在不在為何熄滅了的燭火裏接吻,相擁,在自己衷心不移等待婚期時卻接到何塞·阿爾卡蒂送來的一句“我和麗貝卡就要結婚了”這些種種之後,在烏爾蘇拉充滿歉意的週二聚餐中與阿瑪蘭妲相愛,並在一個星期二向阿瑪蘭妲求婚。這一切似乎驗證了何塞·阿爾卡蒂説的那句“如果您真喜歡我們家,那還有阿瑪蘭妲呢”。但最後阿瑪蘭妲還是拒絕了他,這樣的打擊與內心的崩潰,他最後選擇了割腕自殺,遠離了這個帶給他一次又一次傷害的布恩迪亞家族。

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的一生也是孤獨的`。在無盡的愛與愛中輾轉,受挫,到最後逝命。就像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與麗貝卡就是那兩條相交後愈行愈遠的兩條線,而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與阿瑪蘭妲就是那兩條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的線。真愛明明就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

反正我們終究會孤獨,與其和孤獨爭個你死我活,不如與孤獨為伴。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不過,對於現如今的我們來説,所謂的孤獨不過是對着無情感的屏幕,手指習慣性的上下滑動,看着不痛不癢的內容,無所事事的孤獨感罷了。對於這些孤獨感,能做到不過於晚上少熬夜,躺在牀上了不要來回刷手機,越刷越孤獨,胃不好就少吃辣椒冷飲過熱食物,容易發胖體質管不住嘴就多運動,一個人待着時就看看書,好東西都值得花時間,所以無論你現在多辛苦也別放棄,想想已經堅持了多久才到這裏。再想想那些每天不足六個小時的睡眠,兩天用完一支的中性筆,無數杯速溶咖啡下活蹦亂跳繼續衝刺的日子,我們不是在透支着生命,只要你想贏,這些都不算什麼,有何況區區孤獨呢.

其實人的一生,真正合適的對象,真正有幸福感的瞬間,配額該是大體相當,誰也不會更多,誰也不會更少,全在於一念之間。因此,如果恰好有這樣一個人,他願意與你一同捱過這漫長的黑夜,也願意傾聽你的滿腹牢騷,而你需要做的,只是拉住她的手,別讓她撲個空——那麼,為什麼不呢.不過在緊緊抓住她的手之前,你需要更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更加的有資本可以留住她,同時你也需要更努力的克服在前進時一直圍繞在你身邊的孤獨。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所走過的那麼多個孤獨的夜晚,痛苦的時刻都是值得的,為了更好的。希望以後的你會感謝現在的你的努力與堅持,會驚訝與現在的你的毅力與忍耐力。為了以後的日子,加油。

讀《百年孤獨》有感13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劉向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赫爾岑也説:“書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精神遺言”。物質食糧使我們存活,而精神食糧可以塑造靈魂、感悟生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

但物慾橫流的當代,越來越多浮躁的人們忽略閲讀,閒暇時捧起手機刷劇、玩遊戲、聊八卦……畢業後的我也是其中一員,早已久不讀書,但在這次學校倡議的假期讀書活動中,我又找回了讀書的快樂,在書中與有趣的靈魂相遇,體味不一樣的世界。

20xx年的開始頗為魔幻,這個假期也是漫長而煎熬。線上課開課以來,在備課上課間隙斷斷續續完成了《百年孤獨》的閲讀。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將一個瑰麗而宏大的想象世界展示給我。

這本書很難讀,實際上整個閲讀過程都很痛苦。但這是一本好書,我通過讀別人的故事,在其中的細枝末節中發現自己的影子,然後反省自己。當然也在書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後審視現實。閲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藴藏在布恩迪亞家族歷經七代人之多、歷經百餘年之久逃不脱擺不掉的宿命的孤獨,“比磐石更牢固恆久,比颶風更猛烈逼人,讓周邊空氣失去流動,讓世間萬物歸於沉寂。”看完整本書,雖然記不住宂長又重複的姓氏,甚至分不清哪部分描寫是魔幻、哪部分描寫又是現實,但心中被激盪起了巨大的孤獨感,隨即又得到了遙遠又熟悉的慰藉。原來,人人可危。生命是段孤獨的旅程。從落地啼哭,到疼痛的消亡,都是一人來,一人去,不曾帶走一草一木。但最後我更明白了,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這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高揚起無畏抗爭的勇氣。

當然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它讓我重拾了閲讀的樂趣,在人人都在追趕潮流當下,沉澱內心、尋求更為純潔而明淨的幸福。重新拾獲的閲讀這個人生最大的幸福,使我的心靈不再寂寞,靈魂不再孤獨。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修行,讓每個有趣的靈魂都在書裏相遇。好的書籍可以讓人有非凡的夢想,讓人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世界因閲讀而和諧,文化因閲讀而交融,生活因閲讀而充實,生命因閲讀而精彩!讀書也許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是多讀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開更多的門,找到更多的方向。以後我會將讀書作為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繼續多讀書、多思考,當然也會多寫作。

讀《百年孤獨》有感14

“馬孔多正在下雨。”

正如馬丁在《冰與火之歌》中的一句輕描淡寫:“回憶如同用雨水盛接雨水。”可在這背後,又有多少個日與夜的掙扎。哭喊、絕望,以及不甘終被釋然,放下。這又何嘗不是孤獨的樣子?那孤獨究竟是什麼?

——孤獨是對社會的掙扎與無奈。

人本孤獨。

這一點在百年孤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七代人始終重複着的兩個名字,何不正是隱喻着,生命周而復始的輪迴掙扎,出生就看到了死亡,開篇就註定了結局。可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放眼古今,秦漢吳蜀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羣雄逐鹿、君臨天下,王朝更迭,家國延承、此起彼伏,與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終結又有何異?“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人本生為孤獨。

是啊,既然孤獨是人生的常態,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人就是為了孤獨而生。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時空是一把巨大的枷鎖,無論是文明萌芽初起的蠻荒時代,還是滾滾車輪帶來的`驚喜與憂慮參半,至始至終,都不過是接受了社會掙扎與孤獨的考驗。

那麼在這喜憂參半的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和麪對孤獨?

許多人選擇在失意時用酒精麻痺自己,也有許多人選擇與世隔絕,只為在被窩裏盡情地嚎啕大哭。可我們總忘了——物質是孤獨的寄託,精神才是孤獨的棲息地。

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説,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錢財不過幾張紙,風吹了就散;愛情不過幾句誓言,青睞的人每天都能換;權利榮耀、青春美貌,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當餘音消散,人去樓空時,最終只留下孤寂與死亡相伴。從了孤獨,沒有什麼可以與你永久相伴。

物質都是虛假迷人的,只有精神上的解脱才配與孤獨較量。

可當餘音未散,人山人海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和麪對孤獨?

我的答案是接納並挑戰孤獨。既然人生為孤獨,何嘗不接受孤獨的考驗去戰勝它呢?這才是孤獨存在的意義。許多人畏懼孤獨,其實是畏懼失敗,可我們越害怕,孤獨就越猖狂。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亦是如此,如果被孤獨威懾到了,它就一定不會強大,整個社會就會被孤獨的陰影籠罩着,成了一隻井底蛙。

就算是為了孤獨後的振奮,為了掙扎後的希望,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那麼容易通關,我們也要去嘗試一番孤獨啊!這才是人生為孤獨的最真實的意義。

馬孔多在下雨,孤獨正審視着我們。

讀《百年孤獨》有感15

第一次不被老師逼着寫讀後感還是挺神奇的。就是有感而發,這本書確實很迷人。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猜想過這種孤獨到底是什麼。但是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它的每一章幾乎都挺熱鬧的,而且還有倆個百歲老人貫穿全文。

但是每次讀完這些場景,都會有種心涼的感覺。好似喧譁在外,空洞其內。

在書中,我時常感覺這一家子都是瘋子,他們幹着違背倫理甚至稀奇古怪的事情,他們每個人都有陰暗面。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寫到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家族的第一個人吊死在樹上,最後一人被蟲羣吃掉。

這句話我覺得也是全書的中心句,也是最點題的一個地方,一個家族就此消亡。

個人觀點,有感而發,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