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彙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9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讀後感彙編15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1

“青樹翠蔓,蒙搖絡綴,參差披拂。”柳宗元在和友人在山中游玩,忽而聽到水流的如佩環一樣的聲音,隱隱約約地。他們便伐出一條小路,無意中邂逅了小石潭。當時的柳宗元的內心心灰意冷,他在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之後,被貶永州。

小石潭的景色徹底的將他們吸引住了,青葱翠綠的樹木藤蔓蒙蓋纏繞在一起,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水清澈見底,下面的'魚和石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魚輕快迅捷地在水中游動。溪水的樣子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柳宗元帶着驚喜的心情繼續前行。柳宗元來到潭邊的一塊粗糙的石頭上坐了下來,在此細細品味這裏美妙絕倫的景緻。竹林將柳宗元包圍了起來,幾乎隔絕了其他聲音,除了溪水輕輕流動的聲音以外,就只能聽見竹林中藏匿的潭水訴説的聲音,又或者是柳宗元孤寂內心的那份悲涼和無奈的回聲。他沉思了片刻,似乎是想到了什麼,良久,獨自離去。

短短几句話,就包含了柳宗元的兩種極端心情的變化,一喜一憂,看似矛盾,實乎合理。也許他是在想在變革時候的得意,又或是在感慨自己目前尷尬的處境,也有可能聯想到了什麼。

他即使被貶至永州,它既是有過短暫的心灰意冷。但柳宗元並沒有像常人一樣怨天尤人,沒有像愚者那樣的盲目樂觀,更沒有像懦夫一樣墮落沉淪。他就像是一位被關押在無聲囚室裏的一位偉人,與四周隔絕。卻還是心懷大志,關心蒼生。他雖然是被生活所刁難,即使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他卻能改變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它在墮落和堅持的入口來回徘徊,最終他選擇了堅持的這一條道路。它就像小石潭那樣,雖然身處最為偏僻的地方,被人們遺忘。但它還是保持着自己最完美的面貌,堅持向外散發自己獨特和美麗的芬芳。所以他才能被歷史所記錄,所接受。

他隨時所處困境,但他還是嚮往着光明,雖然他面對着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但他還是能夠像小石潭那樣獨自綻放。

《小石潭記》讀後感2

偶遇美潭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間的美景處處都有,就看我們如何去對待和發現。當在一片蒼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聲。泠泠作響,自然是引人入勝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樹翠蔓,高低交錯,令人不禁要大吸幾口新鮮空氣。或是脱了鞋下潭,親身體會談水的清涼澄澈。“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對荒野渡口的'偶然發現,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樣的感歎吧!

偶見潭景

“佁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發現美景之後,重在如何才能正確的欣賞。潭中水質極佳,日光都可以直見水底。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這的魚似通人情。既知來人並無惡意,便自由往來,時動時靜,時去時來,時近時遠。令人也不禁想去與魚兒互相逗樂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經到了能與飛鳥和諧相處的地步了吧!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麗。

偶識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許我們只能敬重的欣賞。坐在潭邊,靜心欣賞,看寒樹成林,翠竹圍潭。此時才能感到內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沒有雜亂的聲音,沒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間,一時彷彿停止了更易。這才恍惚之間,偶識自然大美與深不可測,便抱有敬重之心,記於紙上,寫在心中,悄然離去。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蘇軾於赤壁磯下,聽水落石出,而四顧寂寥,便是真正認識到了自然。這偶然的領悟,必然是偶然的美麗。

這偶然的美麗,或許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奧祕。

《小石潭記》讀後感3

清晨,一縷縷陽光從樹蔭之間撒下來,如綢緞般涓涓細流的小溪,遠山與綠樹意濃如畫,碧潭與天空相互輝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卻令人感到一絲悲傷,一絲寂寞。雖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勝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傷的情緒,柳宗元不願意再想更多,四面而來的煩惱,欲讓石潭裏的沉鬱帶他離開世俗,去尋找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樂。

柳宗元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與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對小石潭記的欣賞也只是一個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罷了,一觸即破。他享受着大自然的.調侃,彷彿世界都如此明亮沒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達的,卻已在不言中,通過文字,顯現了出來。

我們現在所瞭解與背誦的許多著名詩詞散文都寫於作者“被貶……期間”,如即將學到的《醉翁亭記》也是一篇。還有李白、劉禹錫、蘇軾等,無一不是將自己鬱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賦于山水外物,待後人細細品讀與感受。我十分為那些遭貶的文學家們感到惋惜,覺得國家又失去了像這樣一批才高志遠的仁人志士。

但個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們文學方面的才華。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出了《永州八記》,被後世奉為寫山水抒情之經典。也許文章的最大意義便在於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最真實的情感。

每個人都擁有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生命中盡力展現自己,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才能延續。柳宗元用另一種方式被世人知曉且理解,用自己的詩詞傳遞情感與思想,這也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

我覺得,柳宗元這樣憂愁與消極時,並沒有想到自己在後世,在將來,會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會被人們所接受,而自己的詩也會被流傳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賞,應該會感到十分高興與富足。也會走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看見小石潭時一定會十分喜悦。而不是藉着美景感歎自己的人生是多麼充滿憂愁。

《小石潭記》讀後感4

也許是受到“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的影響,他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那時正處於唐朝晚期,皇帝忘了隋還好朝的教訓,開始欺壓百姓,奢侈無度。他正巧生於唐朝首都——長安,家族歷代為官,家境頗為蔭厚,然而他並未沉醉在富二代的光環裏。他從小目睹朝廷腐敗,更是天生好學,在同齡人還在仕途上披荊斬棘、蹣跚前進時,他卻早已平步輕雲,一步登天,還受到王叔文等皇帝重用的大臣所看好。

在這個瞭望眾生的人生高峯上,他卻沒有止步,安樂享受現在生活。不久他就參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沒人能真正明白他的用心,也許他是為國貢獻一己之力,也許他是為私謀利,企圖留名青史。但最終,他在人生高峯時一腳踏空,跌入萬丈深淵,但在這萬丈深淵裏,造就了他古詩的絕頂成就。

正值壯年的他,表現出異乎常人的孤寂,沒有鍾子期與伯牙那樣能形影不離的知己,他一切的苦,無從訴説,便只能對高山發泄,對流水痛訴。

一日,他同幾位好友來到了一處無名美景的地方,他立馬就被吸引住了,但美到極致,就變得高冷,甚至有些淒寒。他將這美景化為了自己,融入了詩詞中。他讓“潭中魚空遊無所依”,讓“青樹翠蔓蒙絡搖綴”,重筆寫入石潭之美,就是為了在最後一刻,爆發出自己的苦悶孤寂。石潭亦“我”,“我”亦石潭。同他一起前往石潭的人有五人,而真正前往的,只有他一人,這是一次他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這就是寫下“千萬孤獨”藏頭詩《江雪》的柳宗元。

如今,有許許多多不被認可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也許有着絕高的智商,有着能拯救人世的.情懷,卻被冠以“瘋子”的稱號,只能孤芳自賞。但有一些人卻不與命運低頭,他們儘管頂着柳宗元般的孤寂,卻負重前行。如革命戰士魯迅先生,中國神話人物馬雲“爸爸”。

我認為,只有在人生最困苦之時,勇往直前,衝破濃霧,才有可能看得見希望。所以,只有將這種絕境求生的慾望嵌在柳宗元的性格里,少一些孤獨,少一些憤悶,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柳宗元,而不只是“悽神寒骨”的柳宗元。

《小石潭記》讀後感5

幽幽篁竹,泠泠水聲,青葱的樹與翠綠的藤蔓隨風飄拂,清澈涼爽的小潭略起漣漪,潭中的魚兒好像在空氣中游動……這是柳宗元描繪的美麗小石潭,而此刻的作者彷彿何等愜意,然而讀到最後,卻品出了幾許悲涼傷痛,原來,這是一片帶傷的美麗。

柳宗元本是世家子弟,少年干將。二十一歲那年第一次參加考試便考中進士,而韓愈卻考了四次才中進士,其才可見非凡。初入政途的柳宗元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地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現實卻是政變失敗被貶永州——一個荒涼偏僻的地方。雖為司馬,實際卻是被監視的.“罪犯”,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只得寄宿寺廟。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讓柳宗元如墜冰窟,胸中愁苦難平,唯有投身山水之美尋求安慰。

於是那天他“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便欣然“伐竹取道”,遇見美麗的小石潭。那清冽的潭水,那奇特的潭石,那潭中的魚兒,給他帶去了片刻的欣喜。然而好景不長,當他向西南而望時,視覺中曲折幽邃、或明或暗的水流和如犬牙般交差相錯的河岸,正如明爭暗鬥、殘酷腐敗的官場政治,這一轉念立刻把他拉回現實,久謫遠荒的淒涼悲苦之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便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為由離開。美麗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層憂傷,怎會讀懂這位欣然而來的客人為什麼又攜着悲苦匆匆而去。

初識柳宗元《江雪》,只覺幽靜寒冷,意境廣闊。雖為詩,卻讀出一幅黑白山水畫。那蒼茫的山、那廣闊的湖是否知曉詩人內心的孤寂與孤傲?原來,這也是一片帶傷的美麗。

誠然,柳宗元既沒有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超脱,也沒有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柳宗元下定“雖萬受摒棄,不更乎其內”的決心,投一身才華與滿腔悲憤轉戰文學領域,發奮撰文著書。《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大多在永州完成。

縱觀柳宗元作品,悽苦之情揮之不去。然而帶淚的笑臉總是最動人的、帶傷的美麗總是最難忘的。籠罩愁苦的美景,從柳宗元的內心付諸筆端、又滲透我們的內心,於是在文學史上,又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石潭記》讀後感6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裏行(為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小石潭記》讀後感7

世間盡是我知己,何懼無人度良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一千多年前,一個老翁,孤舟泛江,獨釣江雪。他是柳宗元,他有一雙通靈的眼睛,他能看出盛世背後的淒涼,能望盡煙花散盡時的落寞,他也能窺視他身體裏那個名為寂寞的小孩。

寫《小石潭記》的時候,柳宗元的心裏也一定是孤獨的,所以整篇文章讀起來有一種清淨的感覺,文中的“水尤清冽”,清澈的水可以望到底部,河水給人寒意,也許正是因為柳宗元能夠把世間一切都看透,所以他才會感到孤涼。在望到,“不可知其源”時,內心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和未來,也像這小石潭一樣隨波而灣,前途未卜。

人有時候無由來的感到孤獨,儘管周圍人聲喧雜,而自己也會像個冰雕一樣的感到孤獨。然後耳朵會開始聽不到聲音,就像老舊的台式電視機一樣,會有刺耳的嗡嗡聲。耳朵,因為孤獨能開始聽到心跳,聽到血液流經大腦,聽到身體破碎的聲音。

我以前經常會在半夜醒來之後再也無法入睡,窗外的路燈冷的.暖的,好像都與我無關。所以深夜一個人的時候,人的思維最活躍,我會思念某個人,會幻想世界末日,會在空白的本子裏大片大片的畫畫,這些畫一筆構成,線條交錯,雜亂無章,不見開頭,難覓結尾,就像我的思緒一樣的亂。末了戴上耳機,在震天響的音樂裏沉沉睡去。

昔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挺孤獨的人,然後一天一天的難受,一天一天的難過,那種孤獨感,就像是胃裏翻江倒海,想吐。最近我在翻郭敬明的書時,讀到了一句話“只要我們以相同的姿勢閲讀,我們就能互相安慰。”這本書都快被我翻爛了,可我卻是第一次為了這句話而感動不止。我和街邊的路燈一樣在半夜清醒,我和月亮一樣,始終無法和太陽嬉戲,我和它們一樣孤獨。哦不,因為我們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並不孤獨。

當然,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時候,比起孤獨,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寬慰,處境相似的一人一景,肯定也在以某種超脱的形式互相安慰。

所以世間萬物皆為我知己,那又何懼身邊無有佳人伴。

《小石潭記》讀後感8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柳宗元的《小石譚記》文筆清新明亮,更讓人感悟甚多。

小石潭只是一處小潭,卻能使作者如此感觸,這離不開作者內心的清淨。漫步在竹林,突聽見水聲,便伐竹進入,這是作者發現小石潭。試想,如果一個人內心浮躁,還能聽見那潺潺動聽的流水聲麼?再看作者對小潭的描繪,有石,有樹木,有游魚,這些細緻入微的景緻都被記入筆下,並給人秀美之感,可見作者觀景的細心。

對於細心,我們不難看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大多人看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而柳宗元卻連水光,魚影都一一觀賞,表現其細心,靜心。如果作者心煩意亂,內心不寧,又怎會留下這篇名作呢?所以,靜心方能發現美。

作者內心清靜,故發現美。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在燥熱的夏日,誰會在意一片葉子,一聲蟬鳴;在喧鬧的市場,又有誰會在意一位母親在精心挑菜,一個小販在煞費心機的叫賣……這足以表明,只有心靜,才能處處留心觀察。比如一片葉子,當你在忙碌中,煩躁時,往往只會對它一掃而過,要麼視而不見;當你靜心觀察,輕輕捧起小葉片,你會看到它翠色的`葉肉,細密的葉脈,清新如一抹淡茶,極有清雅之美。再如旅行時,若只顧拍照,不仔細觀賞,又怎能發現景物之美?這就是作者發現小潭之美的緣由了。

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人人都能發現美。作者被貶謫,尚能處於悠閒的境界,心中自然沒有被煩惱所困擾,才有了觀賞之心。再看生活中,我們總抱怨學習,抱怨瑣事,覺得任何事物都如此不堪。這時,請放空內心,靜靜佇足,你將會被美麗所打動,而忘卻了煩惱。

靜心方能發現美,所以,切不可件件小事都掛在心上,否則,世界不再美麗。靜下心來,去發現美吧。

《小石潭記》讀後感9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裏行(為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泡、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一一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是一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一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他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好像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

《小石潭記》讀後感10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礎——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後人的懷戀。

《小石潭記》讀後感11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每當讀到這篇優美的文言文時,我總會想到這一方淨土所帶給人們的情趣和追求。

作者柳宗元,因為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雲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費,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美的步伐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並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魚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樣,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這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乾淨。這還不是描寫水的清澈嗎?透過水的清澈,我們也可以看到站在背後的詩人柳宗元,那一顆不隨世事,安於現狀,而不隨波逐流的清高之士,正如水的品質一樣堅毅柔韌而不放棄自我。

可是為什麼?到了文章的最後,又突然出現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呢?其實環境是由人來欣賞,也是由人來感覺的。柳宗元雖然帶着一顆遊玩的心來,但是卻時刻都沒有忘記他,為國家報效,為人民造福,而他現在卻不受重用,被貶在這一片荒涼的地帶,他的內心也不滿,有些孤獨,有些寂寞,有些抱怨,有些淒涼。所以見景生情,正因為他有了這些思想感情,才使得他看見眼前的景也顯得有些偏僻,有些孤寂了,這樣他才拿着本,記載了這裏的一切,揮袖而去……

一篇文章為什麼能成為傳世經典,並不因為他用了多少華麗的詞藻,以及精妙的辭工。而是能用一顆平凡的心,享受世間的世間萬物,能用淡淡的筆墨勾勒出青花瓷般那樣美好的容顏……

《小石潭記》讀後感12

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小石潭。還未進入,就聽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聲。柳宗元説,他所聽到的流水聲就像佩環碰撞的聲音。或許這是初到時的歡樂吧。而我站在那裏,聽到這流水聲,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隨後,我們“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塊石頭為底的小譚,不禁的猜想若石頭整塊翻起來後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譚後則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裏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許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裏就是古文運動裏和他並肩前行的韓愈等人吧。後來,我們還欣賞到了“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數十步,我們又看到“潭中魚可白許頭”,柳宗元高興地和我説這些魚都呈現出一種“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樣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當柳宗元想要靠近看個仔細時,它們又向遠處遊走了,我笑着對柳宗元説:“你看,它們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説到:“那些平日裏與我糾葛的人,也是這副樣子的,若有靠近,必將疏遠。”

我們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看到這般景象,柳宗元臉上的笑容逐漸褪去,我想,他或許是覺得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條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後,回頭望去,早已看不見源頭在哪裏。

後來我們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邊想休息一會兒。想欣賞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裏便裝滿了竹樹。“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臉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説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記錄了些許後就催着我倉促的離開這裏。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開心不起來。明明“聞水聲”時還是“心樂之”的,可“坐潭上”時就“悄愴幽邃”了。

......

我最開始的心之所向,還是沒能抵過那四面竹樹環合的景色。

《小石潭記》讀後感13

小石潭以其奇異之美吸引了被貶的永州司馬,讓他有了很多的留戀,卻又以其悽清幽邃讓他有了強大的涼意,最終匆匆繞開,帶着一份心悸的唏噓。

你也許要説柳宗元這是怎麼了,這麼點涼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凍徹天地、令人無處可遁的酷寒呢?而且這次旅途之中還有幾位興致盎然的同行者呢!為什麼在小石潭處是倉促躲開,而在江雪中卻是留給我們倔強的背影,孤獨地用一根細弱絲線去釣那整個冰堅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來,帶着剛剛因政治打擊而受傷的心靈走來,難掩痛苦和焦慮。他的心在滴血,一種深秋般的涼意襲捲着他的身心;是一種已深植於骨髓的文化精神讓他找到了仍然灑脱挺立走來的自愈藥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説説話,從自然的清麗、獨立、峻朗之中感尋找生命的堅挺動力。於是他開始了他的尋訪自然之行,也是醫愈傷痕之旅了!

這時他與小石潭邂逅了,幾乎要擦肩而過,是小石潭清脆的聲響讓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來,在欣賞了一段時間小石潭的美和趣後,其徹骨的涼意也完成了從他的皮膚到骨質之間的滲入行程。他這時打了一個激稜,這太熟悉的涼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傷心靈的温度,那是他不願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責怪我們的文人內心的脆弱。他想象着這樣的政治災難只是一次短暫的人生磨難,他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為這只是一次接錯了線頭的短路,國主馬上就會重新接通冒過火的神經,來掠去他身上的涼風淒雨,灑一片陽光過來。所以,他要保護好心的熱度,等這一片陽光來時好快節奏地去適應,能第一時間去治世救民!至於到了寫《江雪》時,人生的打擊已接踵而至,他周圍的環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嚴冬。這時,他對陽光的期望已徹底放棄,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憤世疾俗的抗爭了!

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着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小石潭記》讀後感14

始驚,次醉,漸迷,終醒,是柳宗元與小石潭的邂逅,亦是我們人生往復的一個個循環啊。

革新運動失敗後,柳宗元被貶謫至永州,一日,他與朋友遊玩時,忽逢小石潭。他聽到如佩環碰撞的流水聲;撫摸到了格外清冽的潭水;看到了形狀各異的石頭,青青葱葱的樹木,翠綠纏繞的藤蔓。他,被驚豔了。或許是出於對自然景色天生的嚮往,亦是鬱郁不得志得不到發泄,他選擇在小石潭駐足片刻,始驚於這清幽美景。

他細細觀察着彷彿在空中游動,沒有依靠的魚兒,如北斗星般蜿蜒的溪水,與參差不齊的溪岸,他沉醉了,醉倒在這分外靜謐的小石潭。他終於,讓他的那份悽清之情,得到了短暫的緩解。

漸漸地,他感到寒氣透骨,被一股憂傷的氣息所籠罩。他又想到了那紛擾煩惱的`官場,感受到了失意後孤寂悲涼之情。或許小石潭可以給他片刻的緩解,但,這也只是短暫的。內心的憂煩是揮之不去的。歡樂落幕後,盡是悲涼,緊緊裹住了柳宗元的心。他迷失了,在彷徨中,顯得手足無措。他想逃離不宜久留小石潭,想盡早擺脱,內心的苦悶……

可,他是柳宗元啊,是那個寫出“千山飛鳥絕,萬徑人蹤滅”的柳宗元啊,又怎會被這貶謫所打垮。或許,在他離開時,望着陽光,會堅定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吧。他終是醒了。雖説往後的日子仍是一貶再貶,但他迴歸內心,堅定地為人民實實在在做點好事。他將鬥爭,轉移到文化創作領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篇。小石潭之境,着實令他幡然醒悟。

人生也是這樣,始驚,漸醉,次迷,終醒,周而復始,往復不停。有時候,生活會很難,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很容易迷失自我。但,請再堅持一下,終會有那麼一個時刻,霧散雲出,我們從這個輪迴中醒來。時間的巨輪永不會停止,我們在生活中不斷重複着這個過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我們唯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啊。

柳宗元屢受貶謫,卻仍筆耕不輟,頑強鬥爭。我們也需堅持下去,才能等到自己的終醒,開始新的“始驚,漸醉,次迷,終醒”啊。

《小石潭記》讀後感15

他行走在小石潭邊,欣賞着其間的一草一木;流連在大自然間,感歎着永州的美好。他時而與朋友談笑,時而瀏覽風景。柳宗元以此來排解被貶的苦悶,然而對於我們,苦悶來源於如今的疫情。

排解自己心裏的苦悶,可以有兩種方式。首先,是欣賞風景,並且四處遊玩。那麼為何區區賞景便能排解苦悶呢?人是一種動物,本能的需要看外景,聞外聲,才能心樂之。不然的話,為何每到節假日,各地公園都人滿為患?就説前幾天的新聞吧。深圳疫情在大體得到控制後,鳳凰山公園決定開始營業。在公園開放的第一天,我們便可看到這樣的場景,人們三兩成排的走着。口罩遮擋了笑容,但無法擋住人們心中的歡笑。他們就如同被被貶的柳宗元心中充斥着説不出的苦悶,或許只有鳳凰山上有着與小石潭相似的美景吧,不然怎麼會有上揚的眉角以及眼睛洋溢的歡樂。所以説,賞景遊玩是排解苦悶的一種普遍方式。

第二,有同遊者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不禁就有人會質疑了:難道我就不找朋友就排解不了苦悶情緒了嗎?那還真不行。如果柳宗元獨去石潭,自然也能一時心樂,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心情必將更加濃烈。因為人是羣居動物,在溝通時能向友人傾訴,讓自己更好受些。儘管社會上有些人沉言寡語,但他們總還是有與他人的交流,也處於羣體之中。同樣是在近幾天,深圳的餐飲行業剛重新拉起了堂食的`招牌,不堪苦悶的人們便三三兩兩結伴去品嚐昔日的佳餚。我清楚的記得其中一人的話語:太久沒和朋友一起吃火鍋了,在家實在憋得慌。這明確表明了朋友的必要性,所以時常與朋友聚一聚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啊。

柳宗元在小石潭留下的除了那首著名的詞外,就只有這兩種解悶方式。作為後人,我們不僅能在柳宗元所栽的樹下乘涼,也可以學習他這兩種排解苦悶的方式。當我們排解苦悶時,要時時監督自己的方式,不可將自己的苦悶強加在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