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2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讀後感(精選15篇)

《故鄉》讀後感1

這是我暑假裏閲讀的第一本書籍。

我看見封面上有特斯·阿方索(美國青少年閲讀與寫作教師)對這本書的評價:我以我全部的思想與靈魂深愛着《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它擁有令讀者感動落淚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讓人無從抗拒。還有《朗讀手冊II》、美國亞馬遜讀者、英國亞馬遜讀者、岡村迪安(美國加州聖馬特奧公共圖書館官員)、美國亞馬遜讀者Matt的評價。特別是英國亞馬遜讀者和岡村迪安都提到了這本書讓他們很感動,讀了三十多遍,遍遍感動落淚,還要在書頁上提醒讀者:請準備好紙巾!

看了評價,這本書很令人感動,我就迫不及待地讀起來。這本書一共有20個故事,特別的`是:這本書沒有目錄。作者威爾遜·羅爾斯以這本書為榮,這本書在世界上有50個版本,多年來暢銷不衰,兩次被搬上銀幕,成為美國經典青少年動物小説。

故事的主人公是比利,他家位於奧沙克山區的一個美麗山谷中,地勢崎嶇不平,人煙稀少。比利家很窮,但是比利一心想得到兩隻捕獵浣熊的獵犬。要七十五美元,都可以買一頭毛驢了。比利決定自行攢錢買狗,但要攢七十五美元不容易呀。有一次,比利在老楓樹的樹樁上看雜誌,有出售幼狗的廣告,比利找到他想要的那一種狗:純種紅骨浣熊小獵犬,每隻二十五美元。比利很高興,便宜了二十五美元。

比利每天去把龍蝦、小魚、新鮮的蔬菜賣給釣魚人;等漿果成熟了,摘下來拿到爺爺的商店裏去買;到冬天了,出去打獵,賣獵物。

好不容易攢夠了五十美元,足足存了整整兩年的時間。終於得到了兩隻獵犬,叫老丹和小安。比利開始訓練它們,每天帶它們去捕捉浣熊。有一次,比利帶它們去參加捉浣熊比賽,獲得了金獎盃。回來之後,比利又帶它們去打獵,不幸遇到了兇猛的公獅,比利的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安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小安也不願意在獨活於世。

兩隻愛犬都死了,比利很難過,把老丹和小安埋在一起。它們身邊長出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

《故鄉》讀後感2

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的中國,日本的入侵,大革命的失敗,新軍閥的成立,把當時者處於動盪之中的中國,拽入了黑暗的深淵,而在這種黑暗之中,有的人在黑暗中沉淪,而有的人則想在黑暗之中找出一絲的光明,但這種人往往是徒勞無功的。

小橋,流水,人家,故時的'好友,充斥着魯迅對故鄉的美好記憶,可是,當魯迅再次回到故鄉的時候,發現一切都變了,社會變得無情了,人與人之間也多了太多的規矩、疑惑、膽怯,富與窮的不同。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差距。太多的差距,讓人拒之千里。哎,人們的內心的變化人讓魯迅的那份對故鄉的美好記憶破碎了。世界在變,人也在變。人們的內心中,少了份童真,多了份貪婪;少了份善良,多了份狡詐。

那樸實、勇敢的兒時好友——閏土,也消失了,那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形象,被一個臉色灰黃,眼睛通紅,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的中年人所代替。一句恭恭敬敬的“老爺”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麻木不仁。那當時的閏土早已經在社會的冷酷之中淡淡,消亡了。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20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異常紅火,人稱“豆腐西施”;20年後,她成了“凸顴骨,薄嘴脣”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成了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的小市民形象。並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虛偽地吹捧、尖酸地嘲諷,還從中期騙我説閏土偷碗碟。書中的魯迅,從嚴冬中來,帶來的是期待,帶走的,則是悲涼。古往今來,人事滄桑,故鄉在每一個遊子的心底都是種最深的隱痛。而魯迅先生心中這是一個“沒有春天的故鄉”故事的結尾,魯迅離開了,對於這樣的故鄉,他難以再有美好的期待。

《故鄉》讀後感3

當你和家人在家中團團圓圓吃着飯時,可曾想過在某個縣城的角落裏有幾個小村莊,它是那樣的安靜,安靜到人們以為那裏沒人居住。人們不知道那裏住着多少老人和孩子(留守兒童),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在城市裏打工的父母……

故事就這樣拉開帷幕,主人公的家鄉在小胡莊,他的朋友們都是留守兒童,他不是在家留守就是跟着父母在一個又一個陌生卻繁華的城市裏穿行,他們只能緊跟着,像鳥一樣到處打工覓食的父母到處流浪。慢慢地鳥背成為了他的故鄉。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七姓蛋”,故事的開頭寫到因為經常性的暈倒。母親嚇破了膽,醫生説是“貧血”,營養匱乏身體虛弱導致的。母親甚是心痛,因為家裏條件太差,只能嘗試各種各樣的偏方,其中有個方子叫“七姓蛋”。就是討幾個不同姓氏人家的蛋,而且是外姓,那個年代的雞蛋可金貴了,要麼人家沒有,要麼人家捨不得給。而母親執意要去討,在小鮑莊被狗咬,在大李莊差點被淹死……就這樣母親東平西湊,湊到七顆蛋,和條魚。回家時母親發燒到暈倒,她醒來第一句:快讓“四兒”吃蛋還有魚……當母親脱下鞋的那一刻是沾滿鮮血的泥……

村莊裏的母親沒有什麼文化和財富,卻用雙手撐起一片天。留守兒童的悲涼和艱難,期盼親人的陪伴,希望有一個團圓的家。回顧自身,在家裏有爸爸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的關心和幫助。跟書中的小朋友比起來,我們真的是很幸運很幸福了。所以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樣的條件,只要有父母的懷抱和鼓勵,都是那樣的温暖。父母是我們心裏永遠的依靠,永遠的故鄉。

《故鄉》讀後感4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時,給我帶回了一本《紅色羊齒草的故鄉》,説很好看,可我一點也不感興趣,媽媽見我無動於衷,便説:“這可是關於小狗的故事哦,你不看的話……”話還沒説完,我就把書搶了過來,哈哈,媽媽一下就擊中了我的“要害”,因為我超喜歡小狗呢!

傍晚,吃過晚飯,我便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起來,一讀就讓我愛不釋手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男孩和兩隻獵犬的感人故事:在奧沙克山區的一個人煙稀少的美麗山谷中,住着小男孩比利一家,比利家很窮,可他一心想要兩隻小浣熊獵犬。一次,比利在釣魚人的宿營地找到一本雜誌,()看見上面有一條消息“出售小型紅骨浣熊獵犬,每隻僅售25美元”,他決定自己賺錢買獵犬。從此,比利非常努力地幹活:把蔬菜賣給釣魚人;摘下漿果到老爺爺店裏去賣;冬天出去打獵,賣獵物……這樣日復一日過去了兩年,他終於攢到了50美元,如願買到了兩隻獵犬——老丹和小安。看到這,我打心眼裏為比利高興,他用毅力和勇氣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真是太棒了!

後來,比利花了一年時間訓練老丹和小安,還參加捕浣熊比賽,得了冠軍……可是好景不長,一天晚上,他們遭遇了山獅的攻擊,眼看小主人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看到這兒我既傷心又氣憤,我恨那頭獅子,是它從比利身邊帶走老丹的。老丹死後沒多久,深情的小安拒絕進食,最後死在了老丹的墳墓上。讀到這裏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為什麼老丹和小安都死了?它們是那麼的可愛、勇敢、忠誠!

故事的最後講到在兩隻小狗的墳墓之間,長出了一株美麗的`紅色羊齒草,相傳紅色羊齒草是天使種下的。我想:老丹和小安應該就是來到人間的天使吧。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它温暖了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落淚。我要把它推薦給我的同學們,讓他們一起來感受這份温暖的力量。

《故鄉》讀後感5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讀後感 不怕困難,不怕挫折,不放棄自己的夢想才能成功,這是我在《紅色羊齒草的故鄉》裏感受到的。書中的主人公——十歲男孩比利。科爾曼,他的夢想是擁有兩隻浣熊獵犬,可是他家裏沒有額外的錢用來買浣熊獵犬,無法為他實現願望,比利卻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夢想,他想盡各種方法去賺錢,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攢夠了錢,買到了心愛的獵犬。

當男孩比利在心中產生了自己第一個夢想——想擁有兩隻浣熊犬時,他那年才十歲,由於家裏生活困難,無法為他實現夢想時,他並沒有因此失望而放棄自己夢想,而是不停的想怎樣才能得到獵犬,辦法終於找到了——自己存錢買浣熊獵犬。整個夏季,他都兢兢業業的忙着,他用破舊的鐵絲做成漁網,到山裏的小溪裏捕捉魚蝦,在黑莓叢中來回穿梭,採摘野果,手腳都磨出了血泡,他還跑到山裏的其它地方尋找漿果,就這樣,他攢了兩年的錢,並且沒亂花一分錢,以常人無法想象的'頑強毅力,買到了兩隻浣熊犬,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買到了兩隻浣熊犬,並且還用剩下的錢為爸爸媽媽及弟弟妹妹購置了禮物。

通過比利的故事,以及自己和身邊的朋友的溝通交流,可以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而要實現這個夢想,卻肯定不會是那麼一帆風順的,在前往夢想的途中總會有許許多多困難和挫折等着我們,它們想通過它們的存在檢驗我們對自己夢想的堅貞,如果我們害怕付出努力,無法忍受困苦的磨練,就無法跨越它們,也就失去了夢想,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努力思考它的解決辦法,一次不成功就兩次,三次……,不停地嘗試下去,只要堅持不懈,終究會跨越困難,實現夢想,感受那美妙的時刻。

當困難擋住我們邁向夢想的腳步,使我們又無法順利通過而想放棄的時候,我們就想一想《綠野仙蹤》中南瓜人説過的一句話吧——“我們不要這樣輕易的放棄吧,讓我們再幹點什麼。”

《故鄉》讀後感6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樣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國小生們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着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裏一陣悲涼,個性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我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為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

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貌。他一見到魯迅,立刻就跪着説: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羣眾過着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否則,閏土怎樣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此刻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羣眾只有社會分工的不一樣,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此刻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鄉》讀後感7

讀完故鄉,心中有着些許感慨。而那閏土的身影更是揮之不去的。

少年閏土是那麼的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在土地上玩耍,知道許多有趣的事,但是到了中年,卻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可悲可歎。通過閏土,魯迅先生深刻揭示出現實,使人印象深刻。

但是,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景不會再現,我只能通過想象來再現,總是不那麼真切,但少年是的閏土與迅哥兒之間的'對話和關係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讓我心中積壓已久的感情如洪水一般湧來,少年時的閏土雖然家境貧寒,要幹許多活,可是他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海邊的精靈,大地的寵兒,他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樂觀積極,他少年時的種種令我羨慕不已。在看看迅哥兒,儘管生活在大户人家,生活條件要比閏土好很多,但他並不快樂。為什麼則大概是那害人的“之乎者也”吧現在的我們境況與迅哥兒都像啊!有人説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這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代。物質上的享受的條件是精神上的痛苦,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試卷,我不禁茫然: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

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時快樂的閏土中年時頹唐樣,我不禁暗歎一聲。也許,真的為了以後的幸福,我要獨自承擔起責任,面對重如泰山的壓力,我沒有退路,後面是萬丈深淵,而面前是萬重青山。

我願痛苦早日過去,光明永照……

《故鄉》讀後感8

當漂泊的遊子懷揣着乾涸的心靈尋求故鄉的泉水澆灌時,他們卻驚詫地發現那片心靈的綠洲已經被黃沙所覆蓋。

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故鄉。

時代的迅猛發展,迫使無數城市被整容。如果説,世界上每個人只能擁有一個故鄉,那麼,面對一千多個形同神似的城市,我們還有使用“故鄉”一詞的勇氣嗎?

故鄉,不僅僅是地址和空間,更有記憶能量和光陰故事。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唐山大地震的紀念節目,老一代唐山人回憶着曾經的點點滴滴。幾年前,有一張關於震前唐山的照片使全唐山沸騰。許多老人泣不成聲,他們對亡靈的召喚,一直是十字路口那一堆堆凌亂的紙灰。

一代人的祭日,更是一代人的.鄉愁。

面對無限放大和變奏的城市,我們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當我踏上故鄉的土地,找到了熟悉的街頭,卻找不到曾經的綠楊、喜鵲了。

作者王開嶺用清潔的思想、詩性的文字詮釋了鄉愁。在他筆下,我看到了曾經的孩子們,放學時攜手、歡笑着回家的情景。而現在,一放學,他們便被關在名叫“汽車”的“牢籠”裏,只能透過小小的車窗,貪婪地領略外面的世界;夏夜的螢火蟲,帶給孩子們歡樂也裝飾了他們的夢。而現在,又有多少人真正見過螢火蟲呢?

故鄉是一縷炊煙,被“城市整容”的強風吹得無影無蹤。

沈從文先生曾經説過:“一個戰士要麼戰死沙場,要麼回到故鄉。”每個人都應該回到故鄉看看,至少在它毀容或者下葬之前。

在當今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人們頭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後的腳印和村莊早已無蹤。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而出發。

《故鄉》讀後感9

李白,我們心中最偉大的詩仙,你雖然離開我們已1200多年了,但故鄉的人民依然深情地懷念着你。想必你在天之靈一定看到了吧?故里江油仍保留着你那麼多珍貴的遺蹟,隨處可見你娑爽的英姿,鄉親們時時都在傳誦着你好學成才的故事,詠唱着你不朽的詩篇。“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多麼美妙的詩句,怎不令人喜愛,怎不令人難忘?要知道,你在低頭思故鄉,故鄉江油的人民也時刻都在想念着你啊!

今天,在這陽光明媚的週日,我又再次地加入了尋訪你故居的`隊伍,來到了青蓮鎮,來到了隴西院,來到了江油人民為紀念你誕辰1300週年,在你兒時的樂園天寶山上建成的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可大啦!佔山地面積達500多畝。太白碑林真美!遍山的花草樹木,滿眼的亭台樓閣,更有看不盡的碑林。亭台樓閣,一律的唐式建築;碑林各式各樣,有方柱碑、圓柱碑、地碑、扇碑、梯碑,還有石碑和崖碑,碑上都刻着你的千古名篇。也許是“五一”小長假的關係吧,今天的遊人特別多。人們一路詠唱,一路照相,一路讚賞,不僅有四川人、外省市人,還有外國人呢!

李白,我們心中最偉大的詩人,你看到了嗎?512大地震後,杜甫的鄉親河南人民與你故鄉的人民心連心,已將青蓮鎮、隴西院、太白寺,還有全國人民都關注着的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白紀念館重建一新,這可是全國人民,更是故鄉人民對你的一片深深的懷念之情啊!

《故鄉》讀後感10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台,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麼變成鬼的。

首先説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箇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説“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後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劇?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

《故鄉》讀後感11

我的故鄉有個挺雅的別號——茅兒蕩。有諺雲:“茅兒蕩,茅兒蕩,十年就有九年荒。蛤蟆撒尿也成澇,一下大雨水汪汪。”其自然條件之惡劣是可想而知的了。可是,我家的竹園卻長得十分繁茂——因為我家地勢較高,更因為爺爺的悉心照料。

竹園緊依我家那座西朝東的茅屋背後,裏面的竹子高大粗壯,簡直像一棵棵小樹。我們在幾棵竹子間網上繩子,就成了一張不錯的吊牀。夏日的中午,我們幾乎都在這種吊牀上度過,而爺爺奶奶他們,則各搬一張寬條凳,在竹蔭下消暑解乏。

春天,竹筍破土而出,那鮮嫩的筍子就成了我們的美味。疏筍的工作都是爺爺進行的。在爺爺的精心疏理下,竹園越發顯得疏密有致,越發旺盛了。新竹躥得很快,轉眼就超過了屋脊,那曾呵護了嫩竹的竹衣自然也就掉下來。竹衣寬大而柔韌,是做斗笠的絕好材料。“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時節,村裏的條條阡陌上,都會移動着一頂頂漂亮的新斗笠,為寧靜恬美的鄉村平添了一份靚麗。

竹園是爺爺的驕傲。竹子的用處很多。親戚和鄉鄰但有用竹子之處,只要和爺爺説一聲,爺爺便樂呵呵地提着那把磨得只剩一半寬的.砍刀,按來人的要求砍出竹子來。園裏的哪根竹子該什麼時候派什麼用場,爺爺早就心裏有譜兒了。在我的記憶中,園裏的竹子從未賣過一分錢,它們都成了一個個親情和鄉情的使者。

每有親朋登門,就着色香味俱全的竹筍炒雞蛋,聽着竹園“沙沙”的樂音,看着窗外婆娑的竹影,聞着竹子的陣陣清香,喝着自釀的竹葉米酒,那是爺爺談興最濃的時候。賓主其樂融融地交談,不時夾着爺爺爽朗的笑聲,那是一幅令人心醉的風俗畫。它,已經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田,融入了我的血脈。

爺爺現已過世,茅屋和竹園也早已不復存在。可是,濃濃的鄉情和如飴的親情卻始終召喚着我,使我不至走得太遠。

《故鄉》讀後感12

歸鄉了,又回到了故鄉。

故鄉變了,那陰晦的氣氛瀰漫在了黃昏的天空,風掃湖面,蕩起一道道波紋,而氣氛卻壓抑得令人窒息。好一派荒涼的景色“到鄉翻似爛柯人。”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回想起舊時代的荒涼,眼前便不由得浮現出這麼一幅景象,若近若遠,若即若離。恍惚間,把我帶回了那封建社會的黑暗——“叫,老爺”。閏土的一席話,不僅讓作者,也讓讀者深感悲哀;朋友們都被時間隱去了,被僕人取代了,那兒時純真的`友誼,再難尋覓。

正如文中所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們的感覺、信仰、精神走出來的。然而,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看見昔日的故鄉變得如此荒涼、昔日的親人、朋友們已變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色早已被人忘卻……不變的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羣星。

“月是故鄉明”在那裏我看到了人生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不正如現在的我們麼?唯一的的區別就是,我們的面前早已有了前人踏好的足跡——踏好的路。甚至,還有一些血淋淋的足跡,在那坑窪不平的路上,或少或多,或遠或近前,徘徊着,彷徨着,迷茫着……而如今,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更合適:世上本有路,人走的多了,反倒沒路了。想當前,一篇《赤兔之死》轟動文壇,確是篇佳作,而此後跟風之作如雨後春筍之勢,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五千年曆史都不夠後人習作用例了。

路,要靠自己走,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走出一條路;以前的人沒有路,靠自己走出一條條路;現在的人有路,便不費心思去找路了;作為我們,更應在這個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在舊社會的黑暗之後,走出自己的奕奕光輝。

《故鄉》讀後感13

魯迅的《故鄉》被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選為課文,在教學中有一些體會與各位同仁交流。《故鄉》中是有三個故鄉,分別是回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回憶中的故鄉是神異的,色彩鮮明的---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是有活力的人----有一個手捏鋼叉的英雄少年。現實中的故鄉是荒涼的——蒼黃的天底下橫這幾個蕭瑟的荒村,人是麻木的愚昧的'——如閏土、是恣睢的——如楊二嫂。理想中的故鄉是美好的——人們在一起無拘無束、感情真摯情感自然流露,如宏兒、水生。

《故鄉》實際探討了兩個問題,一是社會制度對人的影響,二是人與人的關係。回憶中美好的故鄉因殘酷的社會現實而變得模糊(小英雄的形象便模糊了)進而不可能存在,而現實中閏土因生活(多子),因封建禮教(稱呼我老爺),因社會的動盪不安而麻木、愚昧;楊二嫂經濟生活較貧窮(擦粉為了多賣豆腐,後來明搶暗偷)這正是我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真實寫照,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並未改變中國的面貌,封建制度還瘋狂的壓迫人們的思想——這在魯迅的小説當中都有所體現如《狂人日記》、《祝福》狂人眼中的世界、祥林嫂的遭遇都是對那個時代的反應。

二是人與人的關係都是異化的:最令“我”心痛的是與閏土的隔膜。一聲”老爺”叫掉了我所有熱情,童年的角雞、貝殼等。不是成熟而是生活的經驗所致。令“我”感到可笑、可厭、可憐的是楊二嫂。為了一點利益竟然扭捏作態,嘲笑別人。

《故鄉》讀後感14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故鄉》讀後感15

我認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多種悲哀。

魯迅先生先寫道童年時期,與閏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緒不知不覺就回到了童年。但當閏土來時,一句“老爺。。。。。”打斷了他所有的回憶,他和閏土之間,好像突兀出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好像突兀出一面無法捅破的窗户紙。童年,早已遠去。魯迅先生為這種封建制度,為這種“中國式”的奴才主義所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層窗户紙,可它保持了幾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溝壑,卻從沒有人想去填。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説,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説是閏土埋着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説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後,魯迅先生説:“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歎,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