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餘華活着讀後感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餘華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餘華活着讀後感11篇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餘華説“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着。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説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着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着。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着而活着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裏。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着就是活着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義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2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悲慘得讓人的心一痛再痛,你不自覺地就會想:人為什麼活着?人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為快樂?為追求?還是為什麼?

年少時總為月缺花殘而傷感,也不時追問:人為什麼活着?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閲歷的加深,繁瑣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讓我習慣,也似乎讓我麻木了,從此也不再思考這個問題。當讀到餘華的《活着》時,這個問題又現腦海,突然頓悟,人活着,只為活着,僅此而已。

主人公經歷了一生的災難,所有的親人離他而去,他所擁有的`也只有活着了。他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面對春生,這個昔日患難與共的朋友,今日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仇人,他選擇了埋葬仇恨,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和福貴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豈止用“幸福”二字來描繪,但生活有時總不能一帆風順,也會有許多的困難和挫折,有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想想福貴,他經歷了無盡的災難卻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們是否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們無法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人生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不要再問活着是為什麼,活着,就是因為活着。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3

前幾月,聽聞大學隔壁班的一個女孩子跳樓自殺了,研究生還未畢業。具體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給大家一陣唏噓,而自己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着的意義。

最近拜讀了餘華的作品《活着》,作者認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認為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而他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異常冷靜地筆觸描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告訴我們活着就是活着。

翻開血紅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畫面清晰呈現在腦海裏,合上書本已成記憶。福貴生於富貴家庭,年輕時放浪不羈,將家產揮霍一空,成為普通佃户。後被強徵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樣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貴眼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死去,最後只剩自己和一條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從屠夫手中買下來的,這印證了那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

福貴承受住了難以承受的苦難,垂垂暮年與老牛相伴,和老牛唸叨着親人的名字,唱着歌謠: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來,生命是載體,而生活是內容。不管我們一生要肩負多少責任,或者經歷多少磨難,再或者享受多少輝煌,都是由生命來承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看輕生命,同時還應該積極樂觀地去面對那些或好或壞的事情。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4

餘華的所有作品裏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活着》,即使看完之後心裏還是有深深的震撼。對換角度而看,若是我活在那荒亂的時代裏,或許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並沒有主人翁那麼堅韌。身邊的親人獨個在眼前離去,如今還是有絲深感同受的觸動。

他的作品文字並不華麗,只是簡單的描述便將人的心理描述出來。讀後感令我沒齒難忘,從一開始奢華的地主生活,敗家的行為,將整個家產都敗完。然而地主時期的改革來臨,新中國的.崛起,掀起一陣熱潮。或許對於農民來説這是新時期,但是對於地主而言,這是殘酷的殺戮。

他的堅韌他的隨時代改變的心智,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改革帶來的悲劇,他依舊還是他,這個讀後感給我帶來強烈的打擊,當我面對打擊時,常常想起如果是他,會不會如我一般的放棄,錯了他會一如既往的往前走,就如同十字軍時期,他被充當兵役,南方走向北方,他依舊想着家,在這大亂的時代,他依舊往前走。

《活着》顧名思義便是活着,在惡劣百變的時期,隨着時代主治時期的主事人變化。他活在凌亂時代,險些被炸彈擊中,身處戰亂之處,眼見親近之人的離去。他所堅守的便是活着,即使再艱難的困難,他依舊勇往直前,最後他的身側只遺留一頭與他般黝黑的老牛。最初,我以為他只是無意識的活着。後面當看到他在夕陽下的背影,喊着他親人名字的小牛。其實,他是將所有人的那份一起活着,看着這世界的朝陽,看着這世界的色彩。這便是《活着》給我深刻的讀後感,在未來改變我的人生指導。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5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着。活着才能感覺生活的幸福真諦,只有在你遭遇不幸時,你才知道你要珍惜生命,享受快樂。

活着這部小説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闡述了一個悽婉悲慘的時代命運。活着經歷了中國曆的大動盪時期:抗戰、內戰、。富貴自甘墮落輸掉了祖宅,氣死了父親,妻子家珍帶着兩個孩子獨自離開,他被抓去做了壯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與富貴團聚,鳳霞卻成了啞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覺得最令人痛心的情節是有慶的死和鳳霞收穫幸福初為母親卻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生命耗盡,生活的苦難告訴了他,只有在險些喪命時,才懂了幸福的真諦,人只有在孤獨絕望的時刻才會如此深切的'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中國在變,時代在變,人也在變,但是最痛莫不過白髮人送黑髮人,家珍親眼看着女兒死去,卻因為沒有經驗的接生員造成無法扭轉事實,這種母愛的痛又怎會輕易理解。

在鳳霞生孩子出現反動的接生員,營造了一個幽默搞笑的氣氛,教授吃了七個饅頭撐暈過去,這種方式表現的時代的迂腐,不然種種悲劇是不會發生的,這種情節令人感到悲哀憤怒,讓人的生命再次被詮釋得脆弱。

《活着》,這是一部意味深長的小説,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筆直的。活着才能體會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才能體會到挫折和不幸所帶給我們的種種,才會更加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更是一種歷練。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6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每天看着太陽,感歎道:我還活着,真好。活着如此美好我欣賞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樂。我看過餘華作家寫的《活着》,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當你走出困難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挫折並不可怕。當你幫助他人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幫助他人是多麼快樂。

當你功成名就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成功是多麼驕傲。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運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使本來年輕時就患了絕症的他,衝破了一切困難,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受到世人的讚美。是什麼使他成功的呢?是樂觀地看待生活,體驗生活。當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幹;當新生兒發出響亮的哭喊。當病人已經康復。當魚兒在水中快樂地嬉戲,當鳥兒在枝頭髮出婉轉動聽的歌聲。就會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這一切都預於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遠伴隨着我們。

郭沫若曾説過:“ 生死本是一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鬥,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就讓我們過得快樂,活的美好吧。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7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死去。

作者餘華用他那冷冰冰的筆調讓我們親眼目睹少爺福貴的荒唐,導致家族被破產後和艱難的過程。又給了我們美好的希望,讓有慶長跑比賽獲得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讓某些時刻充滿着快樂與温情。可就在結束之時,餘華毫不猶豫,讓角色迅速死去,毫無徵兆,只留下一個錯愕的神情。

有慶是第一個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堅強的母親説道,大多數人在這時候一定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完全喪失希望,但福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使有慶難堪。他喜愛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長跑第一名。我本以為悲劇即將結束,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正當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觸手可及時,有慶卻突然死去。就像我們知道的很多社會底層人們一樣,有慶的血型不幸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謬,活活把血抽乾至死。可那又如何?誰又會理睬一個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從有慶死後,他家中的所有人一個接着一個死去,就如同一個説不清永遠解不了的詛咒。最終只留下孤獨的福貴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餘華作者寫這本書不禁讓我有些戰慄,薄薄20萬字,卻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一時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忍受的苦難,還要學會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艱難和幸福,富貴與貧困。又像電影《我的姐姐》裏的姐姐述説的人遲早都會變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將會帶來的節日,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貴一樣伴隨着死亡活下去。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8

讀完本書的時候剛好黃昏,黑暗一點點侵蝕,我彷彿在餘華筆中走完了福貴的一生,見證了他的滿目蒼夷,失無所失。

一個嗜賭成性的紈絝子弟從輸掉家中一百畝土地開始的悲劇。他的一家老小,因為時間因為各種原因相繼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他跟與他同名的牛,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真實再現了當時大時代背景下的所見所聞。也許他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當時社會背景下大多數人的一生,在福貴身上,或多或少地體現出來了。

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人生太多無常,苦難才是常態。本書命名為“活着”,可在福貴的一生中卻要目睹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去。讀完本書,內心恐懼與蒼涼各佔一半。恐懼的是你看着他家人一個接着一個的離開,你不知道你翻到哪一頁哪個人又因為哪件事死去了;蒼涼的是文末只剩下福貴與叫福貴的.牛相依為命,光從文字都能感受到年邁的他有多孤獨,又有多痛苦。

故事的開頭時,他對着牛喊:“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起初看以為他只是哄牛隨意取的綽號,讀到後面才知道全是福貴家人的名字,不禁淚目,這麼多年,福貴一直記掛着他們啊。

也許我們都不明白活着的意義,可是他們,光是為了活着,就已經拼盡全力了。誰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請務必好好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9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放進書櫃,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鮮紅的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為它是真實的。

《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富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説裏,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裏;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力量。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0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所活着,這是《活着》這本書中的中文版自序所提到的一句話。我並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但在看完《活着》這本書之後,卻對它有了很深的感觸。

老人吆喝起來:“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其實這裏只有一頭牛,叫福貴。可誰也不知道,這個名字卻包含了老人的一生。

在他年少時,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有着一個還算美滿的家庭。但是他爹因為得知他賭錢輸掉了所有家產後氣死在糞缸上。他娘沒過多久也隨他爹去了。女兒鳳霞得了疾病,變成了啞巴。兒子有慶給他們學校的校長——縣長的女人獻血,卻被醫生無情的抽乾了他的鮮血以保住那個女人的命,他唯一的兒子死在了那個醫院。人民公社成立以後,他唯一的啞巴女兒終於找到了男人,一個偏頭,叫萬二喜。沒過多久,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時失血過多也死在了那個醫院。隨之,他的媳婦家珍也平靜的死了。只留下他的孫子苦根和他的女婿雙喜和他相依為命。後來,女婿在做工時被水泥板壓死,唯一的一個孫子也因為在吃豆子時撐死。只剩下他和那頭老黃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為什麼要活着?

在讀完餘華的這本書後,我想我知道了答案。

為了活着而活着。即使你回顧你這一生,發現自己只是一個過客,沒有留下什麼,也沒有帶走什麼,但你也要活着,至少你經歷過。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1

小人物的悲慘生活,充滿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歷經中華民國、抗戰和解放後土改以及至今的多個時代,餘華活着讀後感。不管改革開放給一些人帶來多大的改變和財富,可對於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而言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

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來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據説,作者餘華的拿手好戲是在冰冷中敍述殘酷,讀後感《餘華活着讀後感》。《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讀《活着》就是這種感覺,你不斷的幻想書中的人物應該有個美滿的生活了,可讀下去作者會不斷打碎你的.幻想,閲讀簡直是在經歷恐懼。

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作者餘華想告訴讀者的也許是: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