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面紗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53K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面紗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面紗讀書心得

面紗讀書心得1

在讀面紗之前,我先讀完了《在中國屏風上》,覺得後者像是前者的素材庫,在對中國的描寫中有很多熟悉的地方。

如果説《月亮與六便士》講的是現實與理想的話,那《面紗》應該就是在説家庭與婚姻。我覺得我們都是通過與外界的聯繫,和他人的紐帶中慢慢認清自己,所以所謂認清自己其實是相對而言。

原生家庭造就了凱蒂的性格,所以當帕爾特坦誠自己愛她並嘲諷她時,她坦誠自己就是個二流貨色那一段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無奈和委屈,她也不喜歡被那樣養育,但是父母是無法選擇的。

而婚姻,理論上應當自己可以選擇的後半段人生。但是當她可以選擇的時候,她卻不具有選擇能力,也就是缺乏對婚姻和對對象的認知,非常隨性的就結了婚。之後的出軌等等,不過是咎由自取,她總覺得自己應該被原諒被關懷,也是一種自以為是。

帕爾特死前説,不過是死了一條狗。得不到自己所愛之人的迴應,自然就什麼都不是了。於凱蒂而言,不愛就是不愛,不會因為你品德高尚,思想深刻而改變。所以即使帕爾特死,她對他死前的懺悔與請求原諒,是那麼輕飄飄如同愛戀一隻狗。但這也不能怪凱蒂,你可以譴責她不守婦道,但是你無法命令她去愛她不愛的.人,給出她給不了的反應。我覺得就算她是個二流貨色,也是個真實不作偽的二流貨色,相比虛偽的唐生而言。

凱爾特死了,她得到解脱。凱蒂母親死了,她父親得到了解脱。婚姻,我沒體驗過所以説不出什麼感覺,只覺得它意味着不自由和壓抑。但是世間夫妻千萬種,只是毛姆的小説中呈現出的只有嘲諷和不看好,大概,還是有,婚姻美滿的,例子,的吧....

面紗讀書心得2

這一週看完了毛姆的《面紗》,看完感覺其他人的出現都是為了凱蒂完成自我的蜕變,妹妹多麗絲結婚驅使凱蒂的虛榮心讓她儘快結婚,這事瓦爾登登場,瓦爾登從頭到尾都是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妻子凱蒂,他的愛情很忠誠,雖然在發現妻子出軌之後想要報復她――把她帶去霍亂橫行的地方,但其實他內心深處已經原諒她了,在瓦爾登決定帶她到霍亂的地方讓她跟唐生攤牌的時候,就原諒她了。

瓦爾登想要讓凱蒂認清楚唐生的醜陋嘴臉,他的自私和勢利虛榮,瓦爾登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凱蒂,在這場婚姻裏(我覺得單方面的喜歡不能稱之為愛情),瓦爾登就是忠犬的角色,一心一意只為主人,最後他死的時候才會説:“死的只是一隻狗!(出自《輓歌》)”這是對生活多麼的絕望才會説出這樣的話,才會如此的決絕,在自己身上做細菌實驗,不畏死亡是因為活着沒有希望。

凱蒂是喜歡唐生的,即使在看清他的自私之後還是想他,但後來更多的`是對他的厭惡和鄙視,在她真正瞭解了瓦爾登的高尚人格之後,她對瓦爾登多了崇敬,可她自始自終都沒有愛過他,就像她自己説的,對他更多的只是憐憫。在霍亂地區經歷了幻想的破滅和生離死別之後,生活的面紗一層層揭開,凱蒂也走上了救贖之旅,真正的成長了起來,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長之路。瓦爾登就是那個想要引領她走上精神成長之路的人,而唐生就代表着奢侈糜爛的生活,後者是凱蒂從小生活的環境,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所以她喜歡這樣的生活,儘管她知道了它是不好的,在最開始也選擇義無反顧地愛下去,而瓦爾登代表的偉大高尚人格,與剛開始的她格格不入,她沒有勇氣接受這樣的生活,她也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品質,所以她選擇了逃避。夾雜在這兩者之間,她確實感覺很痛苦,瓦爾登選擇結束自我,最後凱蒂也走了出來,踏上精神成長之路。

面紗讀書心得3

安寧,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歡樂中,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或者這所修道院中,它僅僅存在於人的靈魂裏。

本文講述了從小被工於心計的母親在各種名流場上吊金龜婿的凱蒂嫁給善良博愛的瓦爾特後,出軌於查理。深愛凱蒂的瓦爾特被凱蒂嫌棄,後來二人的出軌事蹟被瓦爾特發現後,凱蒂向查理吐露心跡後遭遇查理的白眼與拋棄。失落憤恨的凱蒂不甘心的跟隨着瓦爾特到了霍亂疫情嚴重的地區。在這裏,凱蒂看到了修道院院長,原本是英國古堡的貴族後裔,卻就在此處救助他人。看到了聖約翰姐妹照顧貧苦的小孩。凱蒂主動要求來到這裏,開始救助那些面色蠟黃的小女孩們,同時也聽説了瓦爾特做出的貢獻。

作為瓦爾特的夫人,凱蒂因瓦爾特做出的貢獻備受尊敬。而此時的凱蒂親眼目睹了修道院發生的故事和瓦爾特做出的貢獻後,內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她開始憤恨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覺得母親工於心計的事情是多麼渺小。當開始正視瓦爾特時,凱蒂逐漸對瓦爾特心動,並妄圖祈求瓦爾特的原諒。而此時瓦爾特作為細菌學家並以自身做實驗時感染了霍亂死亡。回到家中的凱蒂體會到父親之前做出的奉獻以及她之前對於父親的蔑視,她開始自省,決定跟隨父親去往新的`土地生活…

追憶這段故事,讓我深思,究竟何物才能讓人心得到滿足;究竟是什麼才能讓我們感到人生的意義乃至於我們在冥想打坐時,不因腦海空空而抱憾;通過“輸出”並使得他人獲益?通過刻意練習獲得某一領域的成就?還是一段事業的成功?一件能讓你獲得結果後靈魂安寧的事情,一次讓你靈魂得到舒展的行為,一生能讓你堅持履行的事情,在睡前冥想時,它讓你安寧,讓你昇華,如此這般的人生旅程,讓我們活的更加自在,願自在。

面紗讀書心得4

故事發生在香港殖民地期間,由女主人公的出軌疑似被發現開始。女主人公凱蒂覺得自己是不自由的,因為她與她不愛的人(瓦爾特)生活在一起,而面對自己的所愛(唐生)卻只能在重重束縛中獲得短暫的苟且。凱蒂與瓦爾特的結合似乎從最開始就是個錯誤。

故事轉而介紹凱蒂錯誤婚姻的成因。凱蒂的媽媽是個虛榮、吝嗇而又熱情、執着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追求不到的浮華和地位。她曾將自己的希望傾注在凱蒂的爸爸身上,而又在失望後將全部的賭注壓在了凱蒂的婚姻上。凱蒂由此被訓練成為了一個可愛的、充滿魅力的交際花,然而階層的差距始終無法讓凱蒂獲得媽媽想象中的婚姻。隨着25歲的到來,以及凱蒂的妹妹嫁給了準男爵之後,凱蒂的權貴婚姻之夢破碎了。凱蒂接受了瓦爾特(細菌學家,醫學博士)的求愛,這個她根本不瞭解,對她來説也毫無吸引力的男人。僅僅因為賭氣她就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瓦爾特。

瓦爾特是害羞而自制的,這些在凱蒂看起來木訥無趣。瓦爾特的智慧被視為一種對他人的譏諷嘲笑。瓦爾特對她的愛和呵護也是令人乏味和疏遠的。瓦爾特的一切都是一種負擔,是自由的束縛,是令人討厭的。曾以為的痛苦的人生在唐生出現後有了轉機。如同救命稻草般的,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的發生了,凱蒂認為自己愛上了風趣、聰明、有魅力的香港布政司助理唐生。

瓦爾特發現凱蒂的出軌,對凱蒂來説無不是一種解脱。她終於可以追求她以為的自由和愛,她希望結束這段錯誤的婚姻。

瓦爾特試探凱蒂是否願意跟他去湄潭府(瘟疫地)進行疾病研究和疾控。置身險境、這無疑是一場送死。顯而易見的,凱蒂拒絕了,也同時再次拒絕了瓦爾特的心。她甚至不在意瓦爾特的獨自前往,她不能離開香港、不能離開唐生更無法抗拒自由的誘惑。此時的瓦爾特第一次揭開他的面紗直面他的婚姻的真相。他終於敢於承認這場婚姻分明是對他的施捨。他百般努力的維繫着這脆弱的婚姻,他努力地改變自己去迎合自己的愛人。然而,即使是一秒鐘,他都沒奢求過也無法奢求同等的愛。他始終是卑微的。

瓦爾特似乎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靜和理智。“如果唐生能離婚並且在一週內娶你那麼我就同意跟你離婚,或者你陪我去湄潭府”。撕開面紗的瓦爾特內心的恨在發酵,他想要報復,他也只是個普通的人、普通的丈夫而已,恨甚至讓他籌謀將他摯愛的人推向深淵。

同樣揭開面紗的還有唐生。果然,正如瓦爾特的預料,唐生不願意以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為代價,更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他拒絕了凱蒂,他也無所謂凱蒂是否即將赴險。唐生的自私、懦弱、虛偽和卑劣在這一刻顯露無遺。

人性的惡在此時似乎已經全盤托出。西方哲人絕大多數都是推崇人性本惡的,人的罪讓人痛苦。但是這個世界還有愛。人要帶着愛的去生活。但不代表愛就一定是原諒。不代表愛就只能是純淨和無私的。愛是立體的、複雜的,愛是白色也是黑色,正如人性。人性是豐滿多面的。人本身的善與惡就像是彼此依靠扶持而站立的兩塊木板,少了其中任一,人性的假設都會崩塌。

湄潭府之行恰恰不是人性罪惡深淵的開始,凱莉的靈魂成長真切的發生在了這裏。她開始意識到了唐生的真相,他不值得她的愛;開始意識到瓦爾特的優點,他善良温柔內斂智慧,他善待每一個人包括瘟疫病人。湄潭府的修女們的率真和豁達以及對生命和神的事業的理解讓她醒悟,她開始想要奉獻自己,她想去做些改變,她想去揭開面紗,直面自己的真實。她想去尋找靈魂深處的安寧。

然而事情並沒有按照完美的結局預想進行下去。凱莉始終沒有愛上瓦爾特,瓦爾特也沒有選擇原諒。就像即使凱莉的缺點這樣昭然若揭而瓦爾特依然深愛一樣,即使凱莉知道瓦爾特的好,她依然可以選擇不愛。愛不因一個人的惡而消失,也不因一個人的善而產生。愛是人性中本能的存在。

愛是世間一切的道。所以,毛姆把他對於道的理解藉着角色的嘴表達出來。

瓦爾特死了。他的心和他的身體一同離開人世。而壓垮他的最後稻草是因為凱莉的懷孕,這本是一次重歸於好的機會,他、他們本以為可以獲得重生。然而即使到了最需要保護的關頭,即使知道承認孩子是瓦爾特的那麼一切就會變得“好”起來,生活又會一如往昔,凱莉也決心直面自己的內心,她決心尋找真正靈魂的安寧和自由。她不承認孩子是瓦爾特的。

瓦爾特死前留下了謎語一般的話,“死的卻是狗”出自《輓歌》説的是一個大善人救了一隻狗,但是被狗咬傷,人們以為死的會是善人,最後死的卻是狗。人性的善與惡的課題再一次在這裏得以引申。瓦爾特曾以為他才是善人,他是受害的'、他忠貞的愛着不堪的凱莉,然而當他帶着恨來到湄潭府、他鄙視自己的愛的時候他就已不是真正的善人。在生命的彌留,凱莉希望他能放下恨,帶着愛的離開,希望他能原諒,她不再想着自己而是全然為瓦爾特考慮。似乎在這時,真正的善人變成了凱莉,而瓦爾特才是折磨凱莉,帶給凱莉束縛和傷害的狗。在愛裏掙扎的狗,最終被可憐的愛摧毀。

凱莉返回香港後知道自己已經不愛唐生了,她甚至質疑自己為什麼會曾愛過。同時,瓦爾特的死讓她感到了釋放和解脱。靈魂的安寧和自由原來是這麼冷酷的、距離的。她真的從未愛過瓦爾特。現在她終於自由了,她是她自己了。她想要珍惜所愛,過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過去結束了。

凱莉獲得了意識上的覺醒,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還在愛和婚姻的謎潭中掙扎。是不是凱莉的覺醒一定要踐踏在瓦爾特的屍體之上,是不是人的覺醒一定要基於痛苦和失去呢?

在故事背後,在面紗之後,愛的本質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呢。我彷彿感受到了凱莉和瓦爾特的情緒而如鯁在喉。瓦爾特的愛是如此的卑微,這場婚姻束縛的其實不僅僅是凱莉。瓦爾特被愛和道德束縛的無處逃生,他的死也是一種對愛的嘶吼,深情人總被情傷。一條狗心碎而死,一個偽善之人卻覺醒了。

面紗讀書心得5

《面紗》,聽書名就很毛姆。

書讀到最後,有種喜劇卻不流俗的欣慰。在這兒不想探討面紗下的人性,況且也覺得“只可意會”。有人讀小説會畢恭畢敬,斟酌人物形象,探索故事背後的人性思考;有的則只為讀書,走進一個未知的故事,品嚐讀書的樂趣,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思索,或許看到一段歷史,或許僅僅是一覽而過心底留下一段故事……我則是後者。

這本書描寫很細膩,又沒有其他很多小説宂長的故事背景,故事情節精彩緊湊,讀來淋漓盡致。故事情節給人很真實的感覺。

似乎有不少人不喜歡女主人公凱蒂,認為其愛慕虛榮。其實這又只能怪凱蒂呢?有個愛慕虛榮的母親,並一門心思想讓女兒嫁個有錢人家,從小被灌輸這樣的思想。而不由得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難免會心有不甘。拋開道德輿論不説,一切合乎情理。而凱蒂看清查理真實面目後即使查理夫婦笑臉相迎,仍然毅然決然離開查理,並一口否認孩子是查理的(雖然孩子很有可能是查理的),這些足以説明凱蒂逐漸發現自我,漸漸清醒。並且,當瓦爾特質問凱蒂孩子是否是他的時,凱蒂明知可以因此獲得瓦爾特的關愛,卻直言不諱告訴他自己並不確定。錯的.不是凱蒂,而是凱蒂的命運。最後凱蒂,與父親的對話也足以説明凱蒂並不自私自利。

男主人公瓦爾特,一個內向不善言談的君子。個人很喜歡這個人物形象,雖然在開篇查理的偽君子形象下光輝全無,但越往後讀越發現瓦爾特是個真正的君子。

其他人物不再一一列舉。除此之外,書中有很多妙語,意味深遠,又或許,作者無意,讀者有心?就這樣吧,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是這樣説的嗎?

面紗讀書心得6

看到最後,我才理解Walter臨終前所説的話死的是狗。《輓歌》裏的一句話,一個人救回只狗,養着它,有一天狗瘋了,撕咬他,最後死的卻是狗。瓦爾特帶凱莉來這個霍亂肆虐的地方,初衷來是要她死的吧,但最後為了Kitty能離開這裏,他又選擇自殺式研究。面對深愛的人的無視,出軌,懷孕以及想要除掉她的罪惡想法,Walter將自已做為實驗體。這樣結束自己,既是原諒,也是解脱……所以,死的`是狗。

Kitty喜歡年輕人的熱鬧宴會,不喜歡Walter沉悶死板的生活方式,但依舊在眾人面前表現與Walter的相敬如賓;

唐生似乎充滿魅力,總與別人和諧友善,情投意合,但實際上愚蠢至極、自私、貪慕虛榮且風流;多蘿西·唐生似乎對於丈夫的風流韻事並不上心,永遠一種正宮娘娘的做派(但誰會真的不在乎呢?)賢斯汀迫於其夫人極強的掌控欲和威嚴,扮演了幾十年的忠誠丈夫,在其夫人去世後,他的解脱猶如卸掉面紗展現出來,正如Walter的死亡使Kitty解脱一般。你看,認清自己的代價,真是不小呢。

而賈斯汀夫人,為了丈夫能夠加官進爵對上司極盡諂媚,為了給女兒挑選傑出丈夫大張旗鼓,一輩子攻於算計,勾心鬥角,哪怕臨終前給Kitty的信也是華而不實,臨死都沒能解脱。

每個人都戴着面紗,可敬,更可悲。

只有瓦爾特比較真實了吧。我愛你,無法言説,那便用行動來詮釋;你背叛於我,那一起赴死吧;我恨你,但我更愛你,那便用我的死來換你的生……儘管,你不愛我。

Kitty從修道院開始自我救贖,回到香港和唐生再次糾纏時,我怒其不爭。好在,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