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談美》讀書心得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7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美》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談美》讀書心得10篇

《談美》讀書心得 篇1

當我讀了第一節的內容,是全然陌生的,一個全新的理論並不容易一下子就明白,但是好奇心會不斷催促我敲開新世界的大門。

藝術與生活我覺得是兩個相距很遠的事物,藝術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但是生活確是充滿煙火氣的。但作者心中兩者是有一段距離,但依然可以完美的有機關聯。汪國真在《旅行》中説: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於美麗,就是誘惑於傳説,即使遠方的風景並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美麗的錯。

第二章中讓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距離產生美,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一個男人一輩子都有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了,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其實紅玫瑰與白玫瑰兩個事物本身是沒有任何變化的,但是人的心態不同,看到一個事物就會不一樣。有一段時間我會為了考試來臨而焦慮不安,成績卻總是不能如我所願。當我以很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考試,感覺整個人積極向上的,成績也莫名相比之前要好很多。

文藝理論對於學識淺薄的我來説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但是當我試着用作者的思想放入我讀過的書中,或者來理解我生活中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情都是那樣深刻。也感受到這些有力的文字,浸潤我的心田,讓我用更獨特的視角去欣賞我的生活,欣賞我所遇到的一切。

《談美》讀書心得 篇2

什麼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但這種關係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這種説法和我畫畫的理念不是不謀而合嘛!於是果斷買了。

書的最後一句話説:“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我讀完了確實是這樣的感受。冊子雖小,但是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種名家的畫作,我沒見多的畫幾乎佔一大半。我買的是電子版的書,裏面的高清大圖讓我驚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寫出好多心得,簡直收穫太多。

我自己從15年堅持每日畫畫到17年真的這樣一天不落地實行後,我慢慢發現自己想要表達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我畫的人也通過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我的畫的確是我的心藉由畫面表達的形象來表現我內在的情趣的。這樣的説法簡潔而準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眾多身份裏面不包含藝術家這個頭銜,不過他的確知道藝術為何物,也知道做藝術的人都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常常説,我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認為我們也很應該感謝一直努力的自己。就因為自己的不斷努力才會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會收穫朋友們的時刻掛念。去年也找了同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的那部分畫畫技巧,收穫了繪畫技巧的同時,也收穫了一個朋友。我明白了美在於創造,更在於辛勤和規劃。就拿我學畫的那個美女舉例,在別人眼裏她成天就在吃喝玩樂。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靜地畫畫,為了擁有自己的獨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當然別人看到的只是她發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圖。

這就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帶壽司當午餐時想的一樣,她好有錢可以買壽司吃。後來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壽司。我現在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她們都知道我做的飯很小資,一定要給我點顏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都是我自己親手創造的生活,很多人認為我每天都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本小冊子雖然內容不多,我卻慢慢地讀了挺長時間。藉由書中的一段話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吧: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着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説:“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書心得 篇3

今天又是心血來潮,看到書架上有本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正好電腦被兒子霸佔,不如拿來讀讀。一開篇第一封信關於讀書的議論就於我“心有慼慼焉”了,對自己也是一個指導,因為自覺不算得真正的讀書人。

第二封信是談動,“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倒是真的。每天閒時都做着同樣的事,上網、聊天、聽音樂、放音樂、唱歌,時間一長便覺無聊,因為畢竟不是正事。哪有忙着正事的人會發愁呢?即使正事讓你發愁也不可能給你時間正兒八經的`坐着發愁的,而是會拼命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就是説發愁的人往往發的愁也是無關緊要的。

可,“閒愁最苦”,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嗎?大概是因為閒愁是有時間想來想去,於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愁吧。於戀愛中的人來説,閒時會胡亂猜測,胡思亂想,對方專一嗎?是否也在思念自己?或是根本就是在和別人説笑?於自戀中的人來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都非常重要,今天別人議論自己了嗎?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完全沉浸在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當中了。怎會不苦?

不過,愁有用嗎?“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對自己的看法不外乎這兩種吧,或是偉大,或是渺小,都不該在閒時發愁。

《談美》讀書心得 篇4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並非如此。於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麼"美"是什麼,並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説,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麼,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於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於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瞭解了美的範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範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築···皆屬美的範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説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沒有脱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築,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説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裏所説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説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醜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於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談美》讀書心得 篇5

“談美”乃一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作者朱光潛先生以一舊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引領讀者,如何在擾攘紛紜的新時代裏。突破迷障,向文學藝術之路放膽邁進。他堅信社會風氣之衰敗,來自人心之墮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淪,釜底抽薪之計,即須從“怡情養性”做起,亦即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別有更高層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關係而獨立的,它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倘若我們於看待人生世相時,皆抽離了“美”的成分,實不知情何以堪,因為,在面對實際生活層面時,我們必須受制於環境,使心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靈活動中,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則生命亦當是妙趣無窮的,在個人有限的時空領域當中,盡情揮灑、馳騁,直達創造力的極致,藝術化的`人生當是不斷地自我創造及自我欣賞,驚心動魄是美,細緻婉轉是美,圓滿是美,缺憾何嘗不是美?至此虔誠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賜與這難得的,生而為人的福分,讓自己有幸領受這天地無私的深情撫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鬱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嚮往,就出現了農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

《談美》讀書心得 篇6

開場白中寫道“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這不僅於當時那個“危機存亡的年頭”十分必要,於經濟高速瘋長、心靈霧迷津渡的現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無所為而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朱光潛也正是用此情懷才成就了這樣一本雖薄、卻厚重,娓娓道來、耐人尋味的美文。

《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於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度。唯美感的態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迴流而已”。之後,文章又説明了美感與快感、與聯想,與考證、批評與欣賞,與自然的聯繫與差別;説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對美的差別與一致;説明了藝術與遊戲,創造與情感,格律、模仿對於藝術的意義;説明了天才與靈感、汗水與努力對於藝術的作用。

最後,朱光潛強調,儘管處於正名析理期間,開篇便區別了三種對事物的態度,但其實“完美的人生見於這(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每一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讓我們知道,藝術人生其實也可以很近、很親切,與你我息息相關。

他警醒我們,“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

“情趣逾豐富,生活也逾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是否能欣賞。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借用阿爾卑斯山谷間路上的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勸告遊人莫錯過眼前美景,朱光潛提醒“贏得了職場,卻輸了人生”的我們,不要成為“這豐富華麗世界中一個了無生趣的囚徒”。我以為,美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其次才是一種原理和方法。

《談美》讀書心得 篇7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説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嚐到了美的味道。古鬆在不同人眼裏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説明人異於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祕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嚮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語言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温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讀完後,一身輕爽,淨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談美》讀書心得 篇8

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書。對於朱先生,我雖有耳聞,但他的文字卻是首次得見,真是歡喜得不得了。樸實流暢的文字和隨和真誠的作文態度正是我所喜歡的。首先讀的是朱先生當年從海外寄給國內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談論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話題,但同時也是極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讀書與作文,動與靜,情與理,人生與我。讀朱先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真是一種享受,夏丏尊當年在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的序裏説,朱先生的這些信“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看來夏先生對這些信太瞭解了,單就這句話就引我一頭扎進了這些信裏。

“談人生與我”是最後一封信,其中講到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這兩種眼光真是獨特,朱先生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關於“人生與我”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一輩子都未必真正思考過。然而,不論思考與否,我們卻由不得不受這個問題的影響。人來到世間,活在現世,快樂與否,幸福與否,都與這個問題脱不了干係。同樣是人,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積極,有的消極,有的有出世的態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終其一生只感到索然無味,這個中滋味也多半受這個問題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與我的關係,可是決定我們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大事,我們最好還是學習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這個問題的眼光非常獨特。他把人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同時也把自己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他説人類比其它萬物感覺到苦,是因為人覺着自己比草木蟲魚重要,同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覺着苦,也是因為這些人覺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這些見解實在精彩!細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也許有人會反駁,人是萬物之靈,怎能與草木蟲魚同日而語?!當然,這樣的説法無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我們就沒必要糾纏於什麼低等與高等的差異問題了。順着朱先生的話想一想,的確,人幹嘛非要那麼在意自己呢。説實在的,這偌大一個天地間,多我一個,少我一個,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罷,實在是無礙於“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蟲魚,無論和風甘露,還是悽風冷雨,不都是一樣地活着,草木該繁茂時即繁茂,該凋零時即凋零,蟲魚該強健時即強健,該衰老時即衰老,誰也沒有覺着自己幸運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獨我們人類,七情六慾俱全,最易自艾自憐,自尋煩惱。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當作草木蟲魚看待,人生豈不慘淡?事實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無論看人生的喜劇,還是人生的悲劇,總帶着欣賞的成分,總覺着有趣味,總能尋到美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眼光,這種特質,使朱先生最終功成名就,開我國現代美學之先河。可是,古往今來,多少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慨歎着人生的無趣無味,又有多少人在無趣無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現在看來,人生到底有無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雙眼一顆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劇別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劇別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把玩的對象,自然毫無趣味可言。許多人終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從自身而來,這樣的人生難免趣味無多。

學了朱先生的眼光,我發現人生的喜劇遠遠多於悲劇。比如,之前總看不慣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厭惡,如今換一種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還真是趣味無窮呢。如有的女人不論別人是否感興趣,總愛在人前誇讚自己的老公,其實無非是要告訴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幹,如何如何能與達官顯貴同進同出,如何如何享盡人生浮華,我之前很反感這樣的人,覺得她們無聊膚淺。現在換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後台袖手旁觀,便覺得這種女人也着實可愛,於是也便能以另一種態度欣賞她的津津樂道與沾沾自喜了。欣賞之餘,還意識到自己當初也不免有狹隘之嫌,的確,她們能在這些事上尋到無盡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我們又何必嫌惡呢。還有,之前很看不慣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廁時見到了A同事,A同事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就誇讚説,哎呀,你的頭髮燙得真好看,多麼適合你的臉型和氣質。

A走後,B同事也來如廁,剛巧,B同事也剛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馬上又扭頭誇讚道,哎呀,你燙的這個髮型真好看,剛才我看見A,她的頭髮燙得一點兒都不好,還不如不燙呢。一邊説着一邊興沖沖地往外走,誰知話音剛落,便看到A還站在衞生間門口,這位同事當時窘得無地自容。後來在工作中屢次遇到這樣的'人和事,雖不如這個例子典型,但總是大同小異。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不免從心裏鄙夷其兩面三刀,説話辦事不講原則,做人沒有誠意。但現在換個眼光看,便也覺無妨大礙。一個人是什麼樣的脾性,他的話該如何聽,時間久了周圍的人自然會有共識,這樣的人若能從口是心非中獲得些樂趣,就隨他去,若能獲得些教訓,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豈不更好,我們完全可以拿它當個喜劇看看,實在無妨。

如此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劇我見得不多,但也並非沒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於學業無成,一直未尋到合適的工作,有幾年遊手好閒,苦悶之餘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媽眼看着兒子一步步誤入歧途,家庭也墮入困境,二老終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歎自己不該一次次縱容遷就。哥哥也終日愁苦,悔自己做錯了事,辜負了青春好年華。他們都是我至親至愛的人,看着他們愁苦,我也愁苦,覺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 現在學了朱先生,換一種眼光看,正所謂“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每個人只能擇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較多坦途,有的人較多磨難,雖説有時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但更多時候人在命運面前也是無能為力。至於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運差,似乎千百年來也沒人説得清,佛家講前世,講因果,講輪迴,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論信與不信,我們卻或多或少不能擺脱命運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謂的“知命”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順也好,逆也罷,我們都須在這世上走一遭。

面對人生的悲劇,埋怨毫無作用,有時連抗爭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負責任,也怪怨爸媽太驕縱兒子,對兒子的事大包大攬。可這些都於事無補。後來,我逐漸冷靜下來,換了一種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責怪父母,而是盡己所能做些實際的事。我讓哥哥離開原來的環境,到北京自謀生路。大半年下來,他雖生計艱難,但至少平靜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態度,而且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爸媽看到兒子終於自食其力,心也漸漸安定下來,我從他身上也越來越多地看出堅定與信心來了,家裏又有了歡聲笑語。朱先生説,“悲劇也就是人生的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我想,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後寫道:“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這樣的人生態度讓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個熱心,便道盡了“人生與我”的關係。我們對待人生的悲喜劇,對待他人,對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顆熱心,一副冷眼能讓我們氣定神閒,從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隨了世俗去,一顆熱心能讓我們發現趣味,發現美,既關愛他人,也顧到自己。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啟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説,也許有人認為他拿人比禽獸諸物,會將其視為異端學説,那他本可以搬出古聖先賢來為自己的理論辯護,如孔子所謂“知命”,孟子所謂“儘性”,莊子所謂“齊物”,宋儒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和希臘廊下派哲學,他都可以拿來作為護身符。但朱先生認為不必如此,因為“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聖先賢的聲威”。這句話之於我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它使我認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個人更應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聖先賢嚇得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之前,我一直很有種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生在書香之家,對於人文哲理,雖有興趣,可缺少底藴,更談不上學養,後來年紀稍長,漸漸有了些人生體悟,也想偶爾抒發一下情懷,但常常缺少勇氣,羞於表達,生怕被人笑話,在古聖先賢面前出了醜。讀了朱先生的這句話,總算對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種眼光和態度。

古聖先賢與我,時代雖有古今之分,天分雖有高低之別,但同樣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個人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將悟到的東西説出來總結出來,有的人説不出來總結不出來。但無論如何,總不至於有大區分,既然如此,何必擔心在同類面前出了醜。我只要相信,我於這個人世間體悟到的必是人類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顧及古聖先賢是否説過,或是如何説的。這樣的話説出來,不知會不會引起誤解,以為我竟然膽大妄為到不把古聖先賢放在眼裏。事實上,朱先生的這句話並不能減少我對古聖先賢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讓我有了勇氣重視自己。單為這個進步,我也該好好感謝朱先生。

《談美》讀書心得 篇9

什麼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著作《談美》。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説,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於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一書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美——是一種人生態度。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瞭美和美感的規律、美範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於,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説:‘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説得那麼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麼看我的,瞭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13封信,行雲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温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讀書心得 篇10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裏,在後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於藝術?無論是斑斕勝於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為着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為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為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緻的形態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嚮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嚮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閒適,“明朝散發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心態,才能將臃宂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説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託付於一切美;於深夜中創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為而為”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