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精選】《邊城》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邊城》讀後感15篇

《邊城》讀後感1

翠翠、老船伕、天保、儺送這些人物在我腦海中一遍遍地掠過。這本應該是個美好的結局的,可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悲慘的結局呢?

小説一開頭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湖西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的美景。從茶峒的地形地貌,到那裏的白河,再到茶峒的居民與風氣。佔了很大一段落,也描寫得極為出色。

其中,在描寫白河下游水中的魚時,作者是這樣寫的:“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我讀到後的第一反應就聯想到了《小石潭記》中的一句:“譚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這也太像了吧!沈從文會不會就是從這兒借鑑的呢?”我想。

描寫完環境,故事也該開始了。小説的主人公翠翠就與爺爺住在這兒,這個美麗和諧的地方。翠翠的媽媽生下她後就自殺了,這麼多年來翠翠就一直與爺爺相依為命。爺爺是這兒的老船伕,對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翠翠。想給翠翠找個靠譜的人家,自己也就可以安心閒眼了。

一個清純、天真的15歲少女坐在山頭上精靜地望向天空,發着呆。天保與難送兄弟倆就同時看上了她。他們決定以唱情歌的方式一分勝負,天保自然比不過弟弟,於是離開了。誰知天保幾天後就意外去世了。弟弟儺送也自責地離開了。緊接着老船頭又鬱悶而死。翠翠只得孤身一人,接下爺爺的活兒,等着儺送回來。故事到這兒就結束了。

很顯然,這是個悲劇。翠翠本可嫁給天保儺送中的一個,擁有一個大家庭,卻最終落得一個不但婚沒結成還送走了爺爺的這樣一個下場。雖是吸取了教訓,但人是回不來了。

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有很多。在翠翠方面,她沒有即時説出自己的想法,錯失了最好時機。在天保儺送方面,他們不夠理性。總之,各種因素湊在一起就產生了此悲劇。

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是第二十章前後下的那場大雨,下得很猛,還打雷。在這個雨夜,翠翠的爺爺死了。那場雨似乎暗示了夜裏爺爺的死,這可能是作者特意安排的。環境描寫通常起到宣染氣氛的作用,但在這裏,我認為它起到了為下文作鋪墊的作用。真是神奇!

此外,我還有一個發現。在第十九章中,當老船伕問健送去哪兒了時,船總説:“二老生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這裏的桃源指的是什麼?儺送真的很情願走嗎?這裏的內容是否與《桃花源記》有一定的聯繫?可惜,我答不上來。

《邊城》讀後感2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這裏的人如這裏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説,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説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在夢裏,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作者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麼這個小説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邊城》讀後感3

捧讀著名作家沈從文的《邊城》,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於心。恍惚間,似來自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臉頰,如夢如幻……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裏的故事悽美動人,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着我心靈的一隅,不知不覺間已潸然淚下!

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翠翠那青春的夢如同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天保的`殞命,儺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碰撞的支離破碎……

《邊城》裏的文字清幽深遠,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

那潺潺的流水,涼爽的山風,青翠的竹林,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邊城》裏的情感真摯坦懷,那詩意的情緒,出塵而卓然的清麗,讓我陶醉於一曲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清新悠遠……

是的,牧歌!小説中始終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一片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湘西淳厚純樸的人情世態,健美古樸的風俗習慣,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調爽朗明快,色彩絢麗清新……好一幅優美別緻的風土人情畫卷!!

可誰又預感到,隨着“城市化”“現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裏自然古樸的原始和諧,將如夢境般一去不復返,僅存於幽幽的回憶之中?這自然的人性將為崇拜物質的功利和擴張慾望所湮沒??

與其説《邊城》帶給風華正茂的我們一個與自然親近的夢,不如説作者希望通過這部小説,把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告知我們這新一代的接班人,希望引起讀者由衷的共鳴——

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是易逝的夢,請你駐留,像那邊城的小溪,永不幹涸,永不,永不……

曾有人這樣説:“世間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鋭地看見美的逝去;可世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

而我想説,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他們在心底留存了一個夢,它駐留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4

假如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續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舒適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漂亮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生疏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亮,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佈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佈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聚畫中。

《邊城》讀後感5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裏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裏,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的農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所以説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

《邊城》讀後感6

蜿蜒曲折的河水,清澈明淨,秀麗的羣山環抱着一個淳樸的山村——茶峒。在這個茶峒後面,流傳着一個美麗的故事。

潺潺的溪水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家裏有一位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老人和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以及一隻小黃狗相依為命。

這一個家原本也是一個美滿温馨的家庭,可是在父母相繼不得志而前後離世的情況下,女孩翠翠很小就跟着爺爺靠擺渡為生。即使如此,她並沒有抱怨自己的出身卑微,相反,她對爺爺體貼入微,愉快地承擔着家裏的生活重擔,還常常幫爺爺划船渡人。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也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終於有一天在黯黯的江畔上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儺送。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平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了。然而,造化弄人,天保和儺送兩兄弟都愛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勾心鬥角,更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現在的人如果碰到這樣的事又會做出什麼衝動的事來。是嫉恨?是威脅?還是會爭搶?他們會像天保和儺送倆兄弟一樣嗎?很難想象,如果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一切的人,還配得到愛情嗎?這些人若和天保和儺送倆兄弟相比,應該自慚形穢吧?

剛剛體會到甜蜜愛情的翠翠,卻又一次被命運捉弄。哥哥天保為成全弟弟儺送而出船送貨,不料在途中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也離開了家鄉。只剩下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他還會回來嗎?翠翠一直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何時才會回來的儺送。矢志不渝地一直等待着。

厄運再次向翠翠襲來,一個雷電交集的夜晚。

夜間下起了大雨,夾以嚇人的雷聲,電光從屋脊上掠過,帶來了訇的一個炸雷。爺爺在睡夢中,帶着憂鬱和期待撒手西去,爺爺走了,永遠地走了。和那倒塌的'白塔一起走了。碧溪上的渡船上一個清寂的身影,卻依然在守望者,守望者。

因為愛,爺爺操勞了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仍充滿牽掛;因為愛,翠翠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份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一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翠翠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她心中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人……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繁華,卻看不到穿繁華後的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生命如同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邊城》讀後感7

中時第一次讀《邊城》,急匆匆地,有點心焦,只顧着在書中找尋翠翠的愛情命運,讀完之後大發感慨、歎息、傷感。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一開始我對於翠翠在那美麗的黃昏所感覺到的“薄薄的淒涼的味道”很不理解,想了許久,似乎有了點模模糊糊的感受。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一直記得那種感覺。

第二次讀《邊城》,我已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文學院接受了點文學薰陶,於是不再急於情節,細細讀來。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翠翠、儺送以及天保的愛情故事,而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了書中描繪的寧靜、美麗的世界裏,品味那淳樸、善良、真摯的人性之美。讀完之後還閲讀了沈從文的傳記和一些賞析文章,知道了沈從文對那片土地的特殊感情,知道了他的古樸的寫作語言精煉生動而又貼近生活。這以後再回顧《邊城》,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今天三讀《邊城》,即將大學畢業的我已經積累了許多文學理論知識,但我卻只能默默無言。心靜如水地讀完,依然有一種淡淡的心酸繚繞心間,久久不能釋懷。“美麗會讓人心變得脆弱”,我忽然想起這麼一句話,頓覺深有同感。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題記》中寫道:“因此這個作品即或與某種文學理論相符合,批評家便加以各種讚美,這種批評其實仍然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他們既並不想明白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便無法説明這個作品的得失——這本書不是為他們而寫的。……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這才明白對於我來説,默默無言是對的。“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又豈是我所能把握。對於《邊城》,我沒有妄加評論的權利。雖有溢美之詞藏於心裏,欲開口言説,才發覺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言辭來表達。用沈老先生的話來説,這種讚美“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我想受侮辱的不僅是作者,還有《邊城》。或許《邊城》本身就是《邊城》的最好詮釋和概括,除此之外,任何的對《邊城》的評論都是拙劣的。在《邊城》這樣的作品面前,只要安靜地欣賞,細細品讀就好。

去年電視劇《血色湘西》熱播,我也曾痴痴守候觀看。電視畫面唯美,情節跌宕起伏,愛恨情仇,生生死死,可謂精彩動人。當時一直覺得《血色湘西》是根據《邊城》改編的,二者很有相似之處。今三讀《邊城》,不以為然。

我想《邊城》不僅是沈從文的故鄉,而且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故鄉。

《邊城》讀後感8

在我看來,《邊城》這本書過於平淡,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節。説起沈從文《邊城》的語音特點,就不免想起汪曾祺的一句話:“《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即不似初期那樣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它很真實,它只是在慢慢地向你講述一個故事,故事講完了,它也就離開了。然而總是該留下些什麼吧,我這樣想。那麼它究竟留下了什麼呢?

質樸,應當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從文對於環境的描寫是自然的,“空氣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天已快夜,別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鵑叫個不停。”作者平實的語言,卻最能體現那種黃昏時的靜謐與倦懶,也最能突顯翠翠的心事。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閲讀這本書時,我就經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的`人為什麼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麼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裏的人悠閒自在的活着,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至於城內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這也與小説最後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最讓人感動的是翠翠和爺爺的親情之愛,故事結尾,翠翠一邊接過爺爺的渡船,一邊在等待,都説她在等待儺送,而我認為她也在等待爺爺,等待和爺爺共處的美好平靜地時光,爺爺也是她內心最深的牽掛。

故事結束了,但似乎有沒結束……

《邊城》讀後感9

邊城或許就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世外桃源吧,有着幽靜河流,有着人們的和睦相處,沒有世態的炎涼,更沒有人們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或許就是在那動盪年代的一片祥和的熱土吧!

河邊的一條渡船陪伴着孤獨的老人與他唯一的孫女翠翠,還有一條黃狗便組成了這樣一個家庭。熱鬧的端午節使翠翠遇到儺送,也開始了那一段內有唯美的戀情。

或許因為是湘西淳樸民風,使他們之間的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金錢的誘惑,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在清麗的民歌中,也在天保的愛情失敗掉河死後,翠翠與儺送的愛也一同隨之離去了。

翠翠唯一的親人在分雨交加的夜晚一同逝去,只有翠翠還在渡船上等待着她的愛人,“或許再也不回來了,或許明天就回來。”這樣的愛情悲劇,淡去了現實的黑暗,也淡去了人心的痛苦,也許這樣愛與美的結局更使人可以再兵荒馬亂的年代找到一處心靈的安寧,正因為有爺爺的守護翠翠沒有在金錢與利益中陷入,也正因為爺爺的守護翠翠最終沒有理解儺送的對她的愛。

對於儺送來説或許娶王員外的女兒可以獲得更大的禮益,僅管新碾坊的誘惑很大,卻依然選擇做守渡人,這或許就是湘西那片安詳的土地所帶來的純潔的愛吧。但哥哥的死使他無法擺脱心理的陰影,卻只能離開自己的愛,遠去他鄉做生意,這或許是對哥哥的一種心靈彌補,也或是翠翠不明確的愛的一種解脱。

那矗立的白塔似乎昭示着什麼,又似乎在述説這什麼,翠翠的.母親愛情沒有好的結果,最終吞了涼水離去,那矗立的白塔似乎見證了兩代人的愛情,也見證了那種淡然而甜蜜的相愛,也許沒有結局便是最好的結局,那分愛是需要每一個讀這個去思考,去留戀,去懷念……

當你再次去靜靜的讀《邊城》時,你或許會發現如果在湘西那樣一個和睦的地方,雖然你有權勢,卻依然與每個人如朋友一樣,就如太陽一樣儘管高高在上,卻把每一縷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身上,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懸殊,大概就是這樣才會有湘西小鎮的温馨與和睦吧!

也許作者正是在那個前途一片迷茫的中國才去刻畫了一個美好如天堂的地方,也許這也是作者對於人們未來生活的真切希望,不管它是想象的,還是真實存在我們都應該去保留她的美好,去贊同她的和諧,去維護她的純真,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生存在那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中!

《邊城》讀後感10

提起沈從文我們禁不住會想到他的代表作品《邊城》,它是沈從文創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詩,一副俊秀的山水畫,也是支撐他所構建的湘西世界的支柱。

《邊城》的詩情畫意是有口皆碑的,這不僅在於沈從文所描寫的湘西的美麗的山水,更在於作者對湘西茶洞淳樸民風的謳歌。作者在小説中表現了對人性的讚美,把《邊城》塑造成一幅精心塗抹的人性風格畫。這從書中的一些地方可反映出小説獨特的思想藝術風格,通過對人事的敍述、人性的謳歌來表現湘西人民的淳樸和創造的詩的美好意境。

人性不是孤立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展現的。在《邊城》開始通過對老船伕與過渡人之間的交往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種和諧、温馨的氣氛裏。七十歲的老船長,擺渡乘船,不管颳風下雨白天黑夜,五十年如一日,熱誠負責,忠於職守。渡頭本公家所有,所有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平凡極了,而在平凡中老船伕那見義就上見利就讓的心卻如金子一般發光,讓人從中看見邊城茶峒的淳樸民風。

而翠翠是在淳樸善良的老船伕的影響下生長的,很自然地保存的老船伕身上的`美好品格。翠翠有如深山裏流出的一泓清泉,從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終保持着那份純淨與透明。對待愛情上也是忠貞不渝,我們從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人性之美。

邊城在表現人性美的同時,還通過一些生動的形象塑造了一種美好的意境,讓人讀來為之陶醉。如翠翠肖像畫的描寫: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就又從從容容地完成了任務。這段着重對翠翠動態的描寫,以傳神筆致渲染人物性格,把天真活潑,心地善良,既羞澀又粗獷的山村少女呈現在讀者面前,讀來為之欣賞、陶醉。

作者在第十三章中也突出表現了這種意境。開始作者勾勒出一幅青山綠水,夏日黃昏美麗平靜的畫面,夕陽、桃花色薄雲,忙個不停的渡船、杜鵑啼泣、石頭草木被曬了一天蒸發出來的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息,有草木的味道,還有各種甲蟲類氣味……在寫自然界的聲音、色彩、光影和氣味的同時,烘托渲染了人的感情心理,達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

《邊城》是一顆晶盈圓潤的藝術明珠,其人性美與藝術美珠玉生輝,值得我們去品味與閲讀。

《邊城》讀後感11

翻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紙書頁間,我的心情就此沉靜下來,如淡泊的湖水,倒映着蒼穹的顏色。一位青衣長衫的老者乘舟而行,喑啞低沉的嗓音宛若訴説着歲月的光景。

忠實善良的老船伕,從時光深處穿行而來,帶我走進那不曾經歷的動盪年代,探尋我未曾親眼目睹的曾經。一輩子居身渡口,與之相伴的只有孫女翠翠和那敦厚忠誠的黃狗。雖然生活困苦,日子倒也安然。怎奈命運從不心慈手軟,平淡的表面下也藏着生活難以言語的苦難,女兒女婿的悲慘離世本已經讓老船伕感到悲傷,到後來連一手養大的外孫女都要重蹈母親的覆轍,這令老船伕彷徨又無助。可是萬語千言終究化成一句安慰,“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片土地上。”一句誠摯話語,帶着源源不斷的力量,如涓涓細流,灌入我的心脈,令我淚眼潸然,也令我心潮澎湃。

無論是在那臨水而居的湘西吊腳樓裏,還是在如今的鋼筋混泥土的森林裏,平平淡淡的生活從來都是大人們的心之所向,縱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仍然應該放平心態。徜徉在歲月中,體會那藏在罅隙中的安然與恬靜。無論是書中人的'剛毅不屈,還是那時正在與災情作戰的河南人民,他們都表現出了血脈中流淌的堅強與剛毅,即使面對諸多苦難,命途多舛,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之心,與命運抗衡。他們以清瘦身軀,巋然不動地立於足下的這片土地上,站成巨人之姿。

艱難困苦從不曾寬恕任何人,但他們總會向堅強的人俯首稱臣,只要我們堅強的站在這片土地上,所有風雨必將繞路而行,沒能戰勝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愈加強硬。

我們要直面突如其來的變數,也要有守住平淡生活的堅持,如那老船伕兢兢業業的堅守,縱然河水奔流,但那份初心不改,他始終保持自我,硬挺依舊,質樸依舊,剛強依舊……

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向他看齊,在學習上,生活中也帶上那股韌性與拼勁,去抵擋生命中的不美好,實現一個又一個奇蹟,開闢一個又一個傳奇。留下恢弘詩篇,供歲月傳唱不朽。

《邊城》讀後感12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乖巧伶俐的孫女,還有一條黃狗。他們靠渡船為生,過着淳樸快樂的生活。

《邊城》就是這樣在我們面前展開的,為讀者描繪了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一切都是那麼淳樸,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美好總是存在那麼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邊城》為我們展現一場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黯然駕船下辰州,卻不幸遇難。天保的永遠離開在儺送和翠翠之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即使儺送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雖然我希望翠翠不用白等一場,希望故事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能為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山城添一分亮麗色彩。但我更相信“明天”再也來不了。無論是公主和王子,還是灰姑娘的故事,永遠只可能發生在童話故事裏。小孩子總相信,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失敗,但結局總是美好的。因為他們還活在完美的童話世界裏。可是,長大了,明白了,也懂了現實總是現實,而“童話裏都是騙人的”。《邊城》是一個有關愛情的故事,可它不是那些賺讀者好心情的言情小説。它描寫了一段現實中的愛情,一段有喜有悲,又笑有淚,戀愛過後也可能曲終人散的愛情。

這或許不是一段令人滿意的故事,卻可讓我們享受其中。不要糾結於他的不完美,這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

《邊城》讀後感13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殊嚮往田園牧歌般的城市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説《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留戀不已。

小説《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終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説的全體。大師用他油膩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着土偶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苦的。大師卻讓我清楚,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酷愛,是理解它的殘暴當前去疼愛那背地醉人的景色。讀完整文,我就開端憧憬那個遠在湘西邊疆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濕潤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落上的青炊煙。這所有,形成一幅年代長遠的畫,在我的設想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好像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温婉明澈,歌聲婉轉清澈,老爺爺慈愛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放,就連生涯的無奈,在這個處所,都帶着詩意的顏色,美妙地令人不忍褻瀆。巨匠用他的故事讓咱們看到湘西人在運氣眼前的無助跟哀傷,卻也讓我們發生對性命的'悲憫,對美好人道的信奉

我最神往小説《邊城》裏那些渾厚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競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良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逝世,四周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固然生活很清苦,卻可能相互輔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比擬之下,我們天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有時候,甚至街坊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盼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暖和協調。每一個人都有安靜的幻想,人與人之間不私心,愛惜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獨特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須要我們像小説《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14

初次讀完《邊城》,薄薄的一本,不費多少時間,但書中的那些色彩鮮明的人物卻在我心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尤其是楊馬兵。

他不是主角,就連配角也難説。也許他在大眾的心裏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可以隨意錯過的人物,但是,我最喜歡他。

他在青年時做馬伕時,愛慕翠翠的母親,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

《卡薩布蘭卡》中唱到:“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城鎮,城鎮中有那麼多的酒館,他卻走進了我的。”也許這種感情,正合楊馬兵那一刻的心情。於是他單純而直接地接受愛情來臨的信號,勇敢放手地去追求別人的愛。他從翠翠母親那裏知道了愛情,懵懂地用心體會,一知半解。算是體驗了愛情的滋味;

這種單純的愛慕在如今看來是難能可貴。現代人的愛情觀往往夾雜着功利,明明內心焦灼渴望被愛,渴望被關懷,卻又把愛情放在天平上稱了又稱,量了又量。相貌,學歷,家世,金錢,前途??正是一個個砝碼,內心的失衡讓現代人終被愛情放棄,被自己愚弄。楊馬兵在這方面的表現是值得大家借鑑的。

再者,文中説“但這分淒涼日子過久一點,也就漸漸淡薄些了。兩人每日在黃昏中同晚上,坐在門前溪邊高崖上,談點那個躺在濕土裏可憐祖父的舊事,有許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説來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説到翠翠的父親,那個又要愛情又惜名譽的軍人,在當時按照綠營軍勇的裝束,如何使女孩子動心。又説到翠翠的母親,如何善於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當時如何流行。”説故事的'本領比翠翠祖父高一籌的楊馬兵也多少衝淡了翠翠心中的苦楚,使翠翠心中柔和起來。

也確實這樣,翠翠母親不理會楊馬兵,他遭到拒絕,又讓他能夠理解愛情失敗的難過,理解翠翠的傷心,這是爺爺那種愛情一帆風順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因為這樣的感同身受,他也更加覺得應該代替老船伕,陪翠翠一同等待儺送的歸來。

總的來説,楊馬兵是湘西人的一個代表,他身上具有傳統湘西人熱情質樸與善良無私的美好品德。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也有沈從文的影子,他有過置身其中的親歷體味,又有跳出來看的灑脱距離,更兼具純潔的眼睛和心靈。

以上是我對《邊城》中楊馬兵這個人物的淺顯感悟。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我怎麼看,我都在城外,而他留在城內。

《邊城》讀後感15

讀到《邊城》,一幅清新淳樸的畫卷便向我展開。湘西邊城的民風令人倍感温暖,雨季到來,人們的財物受損,總有一些勇敢的人熱心幫助,在那羣暖洋洋的人流中,我最難忘的是老船伕和順順。

老船伕,一個普普通通的船伕,然而他極有自尊,面對別人對他微薄的一些報酬,他不收,甚至因此同一個賣紙皮的人起了爭執,可那幾個銅錢是他應得的呀!無奈,他是那麼固執,偶爾收下一些,他就會用這些銅板備下涼茶、藥物,儘自己所能為渡人提供方便。他就是這麼一位平凡的船伕。他也是位細膩的祖父,對自己那寶貝孫女翠翠,恨不得將他那顆熱忱的心捧出來,孫女到了年紀,他心裏默默籌劃着,但他懂孫女,懂翠翠那顆羞澀而期待的心,“翠翠,大魚咬你,大魚咬你”,他不明説,就是點到為止,他讓孫女自己去選擇。為了孫女,他去找順順,去找天保,去找儺送。天保死後,卻因此飽受順順父子的懷疑與冷眼,他沒有多説過一句話,照樣渡着他的船,照樣愛着他的孫女。老船伕進城買東西,商家總會給他提供特別的優惠,儘管他從不想去佔這樣的便宜;老船伕去世後,當地的人們共同為他準備後事,羣眾的一舉一動足以襯出他的品格,我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老船伕的樣子:兩鬢蒼蒼,十指粗糙,一雙有些渾濁的眼,卻閃着善意的光芒。

“順順”這兩個字給人很親切的感覺,似乎只有孩子才會叫這樣的`名字,順從而可愛。順順明事理,正直,不貪財,作為船總,他沒架子。“順順”這名字起的真好,他沒有忘記周圍還有許多生活困難的人,從來都是慷慨解囊,大方相助。他有錢,有足夠的錢讓他兩個兒子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沒有,他用生活來訓練他們的人格,讓他們甘苦與人共。天保和儺送因此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誇。顯然,吃點苦要比嬌生慣養好得多,來自生活的磨練能讓人更快的成長。磨練,是一顆顆稻穀,你要乘早將它收割,曬乾,再去糠……最終,蒸成醇香的米飯,讓你精神倍爽;慣養,是頂級大廚為你捧上的蛋糕,有着異常誘人的外表,渴望一時之快將它食用,它帶來的,卻只有那卡路里和慵懶的壞脾氣。

湘西,瀰漫着自然與健康的美麗土地,《邊城》為它奏響了一曲含着淡淡哀傷的田園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