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送別》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18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送別》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送別》有感

讀《送別》有感1

曾經痴迷於虛構的浪漫主義小説,以為只有脱離了現實的情節才能營造出洗盡鉛華的美;曾經專注於光怪陸離的廣袤世界,以為只有在亂花迷人眼的地方才能覓到一處曠世的風景。直到這個仲夏,掀開龍應台的《目送》,感覺到周遭美好情感的所在,震撼於人心的柔軟與馨香,才發現這無疑是一種無形的美。正如書中的一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送》記敍了龍應台人在中年的所聞所感,她一改素來犀利的文筆,以一個女性的視角去審視世間的悲歡冷暖。

她所處的恰是一個面臨鉅變和別離的矛盾時期:父母容顏漸老,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做子女的措手不及、無力挽留;兒女的步伐日益穩健,逐漸從她這一代人手中接過時代的接力棒,踏上人生的主幹道;同學會上,曾經的同窗如今也都為經營事業和家庭而勞碌奔波……這角色的轉換之間,有輕鬆和釋然,也有牽掛和顧慮。而龍應台沒有過分沉溺在情緒的漩渦中,她選擇了這樣一種詩意的方式送別親友——用一支筆和一台相機,去定格那些稍縱即逝的美,為親友做一次心靈的目送儀式。翻閲《目送》,沒有絲毫的矯情和説教,有的是作者的滿腔柔情,讓人更覺是在讀一位老友的書信,坦率得令人心碎。 書中有一句話令人動容:“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不論親人還是朋友,有時因為生離死別、事業前程的`牽絆,情誼便成為了串聯着相逢和別離的絲線,註定了他們只能陪你一程。很多時候,所謂的長相廝守不過是泡沫,雖透亮瑩潤,卻經不起觸碰。因此,送別成了人生的必修課。古人的相送常是極富文采和詩意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喟歎,有“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悽清,也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勸慰……我們沒有吟詩作對的雅緻和才氣,惟有駐足目送,算是對攜手的記憶作一個完美的綰結,也是對新的心路歷程的開啟。 將書重重地扣上,記憶裏卻掀起了落寞和懊悔的巨浪,才知道自己依舊在為一年前的那次別離而耿耿於懷。六年的相伴,我們一起跨過學習上的一道道關隘,一起面對畢業考的洗禮。儘管我們知道離別本是學業生涯的劇本里固有的情節,但是當最後的鐘聲敲響,我們揣着畢業證書步出校門的一刻,心中卻沒有預想的坦然,失意和悵惘向我們襲來。

只是,這本該是記憶裏濃墨重彩的送別儀式,竟被青春的自尊演繹成一片空白,最終不了了之。從那以後,我學會了勇敢坦然地面對別離,不再錯過每一次相送。 離別,是一段生命軌跡的終結,也是美好回憶中的小小缺憾。但是,因為有了這一片段,我們才會倍加珍愛現在的擁有,才會了憐取眼前人;同時,我們才把每一次目送當作心靈的成長儀式,坦然地把送別看作人生的必修課。回眸那走過的印刻着履跡的小道,送走的記憶凋落成滿地落英,裝點着那些逝去的流年,我們站在原地,目送着它們蜿蜒到天涯盡頭。

讀《送別》有感2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每當讀起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時,我頭腦中總會情不自禁地浮現這樣一種畫面,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餞行。

雖然兩人即將要分別了,但都裝得若無其事的樣了,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這情。

文中有句話説得好:“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我總會想起我的好朋友薛柏宏。”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多美的景色啊!此時的.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遙望着遠方……難道李白是想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要是能和你一同前往揚州,那該多好。孟夫子,我想你當我的兄長,與我吟詩作對。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李白,孟浩然兩人朋友情誼深,有着依依惜別的感情,正如我和我的好友薛柏宏,我們一同上學放學,一同學習,有問題互相探討,有困難相互幫助,在學習上互相激勵又互相競爭。我們天天在一起快樂的學習。

讀《送別》有感3

2020年2月12日,一位英雄永遠離開了我們。

疫情仍然在無情地肆虐着,為了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多少位英雄獻上了他們寶貴的生命,而其中就有這樣一位英雄,離我們很近,很近。

這個人就是工作於沁水縣公安局龍港中心派出所的輔警——田計強同志。

春節前夕,田計強同志就因身體不適到醫院進行了檢查和治療,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沒有告訴單位領導、同事。出院後,他不顧妻子的連連勸阻,還是執意堅守在防控一線。他放棄了休假,放棄了與家人的團聚,就為了盡職、盡責的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隨着此次疫情的到來,田計強主動請纓,堅守一線,他所在的派出所只有正式民警一人,輔警兩人。轄區卻有人口1935户,5053人。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27家,娛樂場所3家,物流快遞業5家。這簡直是天大的工作量啊!但田計強總是義無反顧,迎難而上,直到2月4日他終於不堪重負,病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田計強病倒後,縣、市領導高度重視,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搶救,可惜六個日夜的搶救終究還是沒能把田計強同志從死神手中奪回來,他永遠閉上了眼睛。

也許,田計強同志只是千千萬萬疫情防控工作人員中的`一位;也許,這個名字我們並不熟悉;也許,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輔警,但他的生命因付出而不普通!

人有生,就有死,但死的價值永遠是不同的。如果把人生比作花兒,那田計強同志就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鮮花!

遺像上的田計強同志嘴角帶着一抹笑意,我相信如果有一天疫情防控戰役取得勝利的時候,他將會笑得更加燦爛!

向所有堅守崗位默默無聞守護我們的英雄致敬。

讀《送別》有感4

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詩,有一天,他帶此詩去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本來顧況還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説:“長安物價皆貴,居大不易。”可當其看過這首詩後,當即改變了他的看法,説道:“有此佳作,居天下亦不難。”這首詩便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首詩將春色與離別之情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草的枯萎,繁榮,綿延及伸展充分的體現了小草頑強不息的生命力。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草原上茂密的小草,每年都會經歷枯萎與繁榮。這是他們的命運,但是,這卑微的生物,它們不會向命運妥協。“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便是小草反抗命運的證據,大火着了起來,野草很快便被燒盡了,可等到來年,春回大地,春風吹過這被火燒的光禿禿的原野,小草們便又在原野上隨風舞動了。“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遠處的芳草滿野連着古道,晴日下一片翠綠接着荒城。重生的小草,多麼旺盛的生命力,這生命力勢不可擋,於是,古道、荒城、這裏、那裏,都是小草,都是綠色。這頑強的野草,是多麼的卑微,又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令人敬佩。全詩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點明送別,茂密的`青草目送着遠行的人,這些草兒寄滿了離別之情。在詩人的筆下,這些草是有生命的,它們就是人,他們就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活生生的人,正是詩人這種視萬物皆為人的思想,所以他才會發現野草這頑強不屈的品格,並將其以筆表達出來,然後,世上才會有如此佳作。也真是因為如此佳作,野草這種頑強不屈的品格才會被人們所知不是嗎?

我非常喜歡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因為它通俗易懂,而且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讀過一遍,便能記在心裏。更因為這首詩告訴了我該如何面對人生,面對困難。不過最讓我喜歡這首詩的原因還是因為這首詩描寫的已不單單是野草,而是一個品質高尚,能和我成為朋友的人。

如果你喜歡這首詩,那你趕快收藏下來吧!

讀《送別》有感5

《黃鶴樓送別》這首詩言簡意賅,凝鍊而跳躍,美之極。詩中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儘可能多的意思,意無窮。在執教中教者巧妙地將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着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昇華。

“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户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

“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着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説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

作者運用清麗自然的語言,創設出雄渾開闊的意境,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在讀古詩時,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再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

讀《送別》有感6

這首詩的作者——李白,字太白,他的祖籍在隴西成紀,他的先世在隋末罪徒居住在中亞。他出生於中亞的碎葉城,五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的青蓮鄉,他字號青蓮居士,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續屈原之後的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

當作者從蜀國到楚地漫遊時,看到了水中明月如鏡,江水的平靜,不由得對故鄉山水的眷戀之情,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詩。

詩文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名句流芳千古,這正是他青春理想和志向廣大的形象體現。詩人正是通過江上行舟初入楚界的新鮮感覺,寫出他對蜀地以外世界的憧憬和嚮往。李白有許多的抱負和夢想,他希望從政,希望能建功立業,幹一番大事。詩文接着寫道:“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的`視線由大江平野轉移到白雲明月後,驟然感覺身後的故鄉越來越遠離自己,於是不免生出一絲淡淡的思鄉之情。

李白從蜀國到楚地行舟之時,望着美麗的山水和兩岸的景色,藉助於這些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他胸懷遠大的志向和想成為遊俠一類的英雄思想。接着説出了“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他此時此刻對家鄉的無限懷念。

讀《送別》有感7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李白為孟浩然餞行,雙方依依不捨,孟浩然乘舟下揚州時,李白凝視着那架孟浩然乘的船,寫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事。描寫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深厚友誼,描寫了朋友之間難捨難分的感人場面。

何為朋友?朋友就是可以與你有福同享, 有難同當的'人。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很注重友情的,歃血拜兄弟、桃園結義等拜兄弟的事並不少見,成為一個個千古流傳的佳話。

相反而言,那種表面親和,和其他人稱兄道弟,而內心奸詐貪婪,時不時給你插上一刀的人,也並非少見。他危險時,有些人鋌而走險救了他,卻熟視無睹,不知感謝。

記得四年級的課文《九色鹿》裏的內容:有個人叫調達,他掉到了水裏,九色鹿把他救了上來,九色鹿不要厚禮,讓調達不告訴別人它的住處,沒幾天,調達就把國王帶來捉九色鹿了,九色鹿十分氣憤,説調達不守信,國一把他給流放了。

凡此種種,告訴我們交朋友時一定人清“真”朋友和“假”朋友, 我們要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樣做個知己。

讀《送別》有感8

暑假裏,媽媽從新華書店買來了一盒磁帶,名叫放飛激情---中國抒情詩經典作品欣賞,我很喜歡。我最喜歡其中第一首詩《送別》。它是我國著名的現代詩人李叔同寫的。

我一打開錄音機,就傳來了悠揚舒緩的樂曲聲,然後就聽見一個藝術家朗誦《送別》的聲音: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聽完這首詩歌,我彷彿看見一羣莘莘學子在“長亭外,古道邊”跟師長和同學告別的情景,他們依依不捨,想到從此就要離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見,他們喝着離別的酒,心裏別提有多難受了。晚風拂柳,從遠處傳來了一陣哀怨的笛聲,美好的記憶卻永遠留在心裏。

讀了這首詩,我想起三年前我幼兒園畢業典禮時的'情景,小朋友和老師都表演了節目,我們的老師在主持節目的時候,都哭了。小朋友唱着“再見吧幼兒園,再見吧老師,等我戴上紅領巾,再向你們來彙報”。時間雖然過去了三年,卻依然歷歷在目。

詩人好像離我們很遠了,但又好像離我們很近,不信,你仔細聽一下: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讀《送別》有感9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深。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讓我百讀不厭,它體現了碧草生機勃勃的樣子,深深地顯示出白居易對朋友的不忍分離的情感。

這首詩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青草一株挨着一株,十分茂盛,它每年一度枯萎,一度茂盛,猛烈的野火也沒辦法將它全部燒光,第二年春天,春風一吹,它就有蓬勃地長出來了,陽光下,青草蔓延到古道,連接這荒涼的古城,又要送人外出遠行了,茂盛的芳草似乎都飽含了送別之情。

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是千古不朽的佳句。每次我讀到這句時,我的眼前似乎浮現出那遼闊的大草原上,一棵棵小草從夢中醒來,它們破土而出,舒展着那幼嫩的綠葉,舉目遠望,一碧千里。草千姿百態,細的如髮絲那般柔軟,粗得像剛出土的蘆葦那樣挺拔,高的'過了人的膝蓋,低的像絨毛一樣覆蓋着大地。

細細看來,這草的確很美,它們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構成一朵小小的花。你瞧:連成一片,給大地穿上了綠裝,給河流鑲上了綠邊。

草的生命力很頑強,當狂風夾着暴雨瘋狂地衝擊來時,小草仍然一片片、一叢叢地傲立在原野上,它絕不向狂風暴雨低頭,而是迎着暴風雨,不屈不撓地俯伏着。雨終於停了,小草更加鬱鬱葱葱,生機勃勃。詩句通過對大自然的描寫,抒發了白居易少年氣魄豪邁的精神,表達了奮鬥不止、有所作為的雄心壯志,讀了使人感動。

這首詩給人們以很大的啟迪:一個人要取得成績,對社會有所貢獻,就必須有白居易的這種刻苦頑強的戰鬥精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地學習、工作。人們的閲歷越深,鑑賞能力愈高,認識愈加深刻。重讀這首詩,我們彷彿聞到詩中所描繪的那種碧草芳香,它鼓勵我們戰勝困難……草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我也要學習草那種頑強的精神,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到底,就會有獲勝的機會,就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堅持吧,堅持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