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己也彷彿隨着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樣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好處,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職責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湧,最終衝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後安娜卻卧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感情”。而這個“感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

小説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這句話也恰好暗喻了安娜的這一生。

安娜是奧布朗斯基的妹妹,安娜隻身來找奧布朗斯基,故事的情節也是從這裏開始的。

在火車站,接妹妹的奧布朗斯基魚伏倫斯基相遇,並介紹安娜與伏倫斯基認識,伏倫斯基被安娜可愛的臉上温柔的笑所打動,回到彼得堡後,安娜也經常會與伏倫斯基在各種社交場合相遇,伏倫斯基對安娜展開了瘋狂的追求,安娜也漸漸為之所動,他們不顧外界的非議,公然同居,使得安娜原本的丈夫卡列寧擱不下臉面。在安娜有了伏倫斯基的孩子後,分娩時,她一再請求丈夫的原諒,丈夫由於是教徒便答應了。分娩後,她便與伏倫斯基逃到了國外,回國後,安娜又涉足上流社會社交圈,但物是人非,誰也不歡迎她,她未得到丈夫的離婚許可而伏倫斯基也不常回來。在一次口角中,安娜選擇了她初來俄國火車站看到的一幕——卧軌自殺,安娜最終悔恨的死去。可以説安娜這一生命運跌宕,雖然出身貴族,但卻沒有獲得自己的幸福,最終選擇了自殺。

對安娜,我既同情又憎恨,同情她原本的善良,她美麗的面容,卻最終含恨自殺,同情她沒有收穫一份可以攜手到老的感情。憎恨她打破了自己原本安寧的生活,違背婦道與伏倫斯基出軌。這無疑是給丈夫安了頂大綠帽子,她也未曾想到,丈夫是個男人,男人的面子該往哪擱?憎恨她不顧外界的勸阻,執意與伏倫斯基私奔逃走。正是因為伏倫斯基的不常回家使安娜與他發生口角而最終選擇了一條讓她走向死亡的路。

伏倫斯基的“風流,花花公子”使得安娜選擇走上身敗名裂,含悔而死的路。作者的感情似乎與我一樣,他對安娜也是就讚美又譴責。讚美在作者描寫陶麗、吉娣看到安娜時目光突出了安娜的美麗,也從對哥哥感情的'安撫,突出安娜的善良。譴責在安娜違背婦道,禁不住誘惑,最終使自己身敗名裂,對於伏倫斯基,作者也用譴責,抨擊的態度描寫這個風流的花花公子,可以説是安娜所有的優點與伏倫斯基的缺點相映。作者也用大量筆墨描寫了伏倫斯基為了政治利益和安娜在一起,這樣的婚姻是不幸的。

作者借安娜的命運多舛,引出了上流社會的芸芸眾生,抨擊了他們腐朽的精神與沒落的生活方式,使我頗有感觸。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3

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看到安娜出於嫉妒對渥倫斯基的不信任和無端猜疑,連我都被折磨到了。隱隱的恨她為什麼要這樣毀了自己的生活。若同卡列寧的結合的不幸根源是因為沒有愛情,那其實和渥倫斯基在一起也沒有讓她幸福。安娜實在過於自我,他要的是渥倫斯基的愛,但也是自己親手毀了這份愛。當時的縱身一躍也只為報復愛人。

沒有看書以前我以為渥倫斯基是個壞男人,並不是的,他也是真心愛着安娜的。是安娜的喜怒無常讓他變冷漠。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愛情,她希望渥倫斯基也是如此。但對渥倫斯基來説愛情是生活調味品吧。後期深陷情慾的安娜一切都依附於渥倫斯基,她自己也説自己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失去了,只能靠自己的愛情吸引力來留住他。安娜的愛像繭也束縛了自己。

另一方面她雖然敢於同情人私奔,卻也無法承受世人的眼光。無法放棄社交,又受不了社交界對她的態度。貫穿全文我也無法理解最初不同意離婚的理由,她愛兒子也只去看過兒子一次。第二個理由更是讓人憤怒,將自己的懦弱遷怒於人是不對的。

一開始卡列寧讓人覺得虛偽,懦弱,不敢面對妻子出軌變心的事實,尋求宗教慰藉逃避現實,在妻子坦白了之後為了前程考慮要求她維持目前的`現狀,甚至允許她與情人往來。但看到妻子產後抑鬱發作的時候那一章讓人大為讚歎他的寬宏大量,為愛付出了一切,真心實意的為安娜着想。但世人都無法愛上一座神像,讓人自慚形穢。

列文這條線着墨很多,但沒啥好説的,樸實的小地主,熱愛自己的土地,正直又善良。全書讓我看得最爽的地方就是當列文看到別人對妻子言行輕佻的時候直接將他趕出家門。

引用文中一句話結束"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4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通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後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這句話所表現出來的絕望深刻體現了安娜的懦弱無助,她一直都在勸慰自己,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愧疚使她深陷矛盾與罪惡之中,她在經過無助的痛苦掙扎於煎熬之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找尋心靈的真諦。我想當它的靈魂脱離身體俯視她的一生時會不會悔恨,她所放棄一切追求的愛情被粉碎,她想以死來抗拒當時的社會,在那個俄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代,關於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她的反抗與對真愛的執着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對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懷疑。

電影場景裏這場愛情悲劇的結尾是安娜身着一襲與沃倫斯基初次見面時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卧軌,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也結束了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煎熬,她獨自一人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社會所不齒的愛情的後果,在這場吉蒂。卡列寧,沃倫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一人承擔所有的苦果,然而這場以死亡結尾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功塑造了那個時期很多像安娜一樣的婦女的形象,這種背叛家庭,拋棄兒女,卻又擔心兒子會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為止也會被世人所厭惡與摒棄吧,但是柔軟的安娜仍然沒有妥協,她決定讓死亡來作為她最後的堅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於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在這紛亂痛苦的世間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不過猜想安娜也從不後悔,儘管從始至終她都是孤獨的,對她來説清醒的孤獨並不可怕,渾濁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慘的宿命,走過了孤獨的命運。

世界的倫理綱常一如既往地堅守着所謂的真理正義與道德,這些與安娜都沒有關係了,愛恨情仇也離她遠去,讓一切畫上句號吧,誰也不要再打擾她的安靜。而我們,我們仍然要努力地在這個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讓悲劇止步於故事裏。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輕輕打開那面塵封的扉頁,我彷彿再次跨越歷史和空間的鴻溝,來到了沙皇的俄國。

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絃。

還記得第一次看見安娜·卡列尼娜時,一種異樣的陰霾就籠上了心頭,不是因為她出眾的美貌,而是因為弗倫斯基與她的第一次相會。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託翁如此着筆,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難解的困境。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裏,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着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

安娜,一個上流社會富有家庭的年輕女子,嫁給了年齡懸殊的卡列寧。貌似是收到了混跡官場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許多讀者都認為卡列寧的刻板與“唯名是圖”造成了安娜的悲劇。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説,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説,最後的卧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她的死,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6

每個人對愛情都很憧憬,想着愛情的美好,但是愛情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所以我們不要太沉迷於愛情裏。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嚮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説他就是希望和寄託,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衝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後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麼?對安娜來説,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後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後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看了安娜卡列寧娜對愛情還會那麼盲目嗎?你還會那麼執着的追求愛情嗎?有時候緣分到了,就能收穫你想要的愛情。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7

這本書透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狀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説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着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裏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但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裏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後,安娜卧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説,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就應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説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但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着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裏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思考更別説顧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

當初抱有一種不太情願的心情讀這本書,因為關於愛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並且感覺自己已經不太適合看這類故事了。不過由於托爾斯泰的大名,我還是堅持看了下來。而看完之後,不得不感慨:一部藝術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實和大部分讀者一樣,我也覺的安娜罪有應得,並且對她的故事不太感興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當我讀到他在上流社會那種笨拙的行為時,便充滿鄙視的態度。他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思想,很頑固的一個人,但無法適應社會規則,結果就是被社會淘汰,我一點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認可風流瀟灑的奧勃朗斯基。奧勃朗斯基在我看來更懂得生活,既有穩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會的地位,還有情人。這才是社會的產物。

不過如果這本書只能帶給我這種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後來,我越被列文的內心活動所吸引,並開始敬仰那純潔的靈魂,他不為世俗的觀點左右,他接受一個觀點必須要説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對為農民開展教育,以至於他總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執已見。其實不然,他一直致力於解決實際農業問題,並且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並且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變得充實。那是一種超脱的境界,是我們這些凡人無法達到的。

在結尾處,列文説:真理一直與我們同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這讓我想起來陽明學説,或者陸九淵提出的心即理。其實上天在我們存在的時刻起已經將真理賦予我們,所以説人的內心比大海還要深,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尋找真理,而是修煉自己的內心。列文是如何修煉的呢,通過割草之類的勞動,他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真理。

總結一下:我們中國的儒家學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與托爾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謀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爾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9

安娜卧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着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裏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

3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脱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着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裏,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得意之作。這部著作在我國的文學地位可以與我國的四大名著相媲美,由此可見《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學造詣究竟是有多高。但是就是這樣一部俄國文學的代表得意之作卻為何要給文章主人公安娜安排一個慘死於車輪下的悲劇結局呢?這其中又有怎樣的感情糾葛?安娜的死究竟是誰之過?

卡列寧、伏倫斯基、社會、安娜這四個點。同樣,我覺得安娜的死與這四個方面或多或少都有關係。

那麼首先來説説卡列寧,卡列寧是安娜政治意義上的丈夫。安娜出身貴族,按照當時貴族和教會的婚姻制度嫁給了卡列寧。卡列寧比安娜大二十歲,但是官運亨通。他虛偽冷酷,野心仕途,是個十足的做官機器。而安娜卻同他正好相反,她熱情善良,生氣蓬勃,但在與卡列寧結婚後,她的生氣被死死地壓抑住了。所以安娜並沒有得到丈夫應有的愛,她對此感到很失望,因此便會有了優倫斯基。

其次,伏倫斯基是安娜心目中真正的丈夫,但是用一個準確的'描述來説更應該是“情夫”。安娜對伏倫斯基一見鍾情,賽馬時伏倫斯基的受傷。也讓安娜痛心不已。但也因為卡列寧對安娜沒有愛,安娜對卡列寧列是毫無感情可言,所以安娜將自己的愛都傾注到了伏倫斯基身上,有一句話叫“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當安娜覺得伏倫斯基不愛她了以後,看到了火車,便撲向車輪底下,結束了自己的年輕歲月。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羣體,當社會的輿論遣責加在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身上,可想而知她的內心是多麼的緊張,多麼的痛苦。

安娜與一個“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一點也不快樂。但她為什麼沒有權利可以去尋找自己的真愛?當然,安娜沒有能夠與卡列寧離婚,也一定是迫於社會教皇的規定。

安娜的卧軌自殺四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責任。但總的來説我自己認為是安娜自己之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1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長篇小説,作為小説,它在文體上有着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其流暢性、內在邏輯縝密性和自然的雙線索交織等方面都是令人無可挑剔的。除此之外,令我着迷的還有它體現出的作者創作過程中現實與理想的交匯。

正如開頭“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自己的不幸”所説,作者對於現實的思考是基於婚姻愛情關係展開的,主要涉及四對婚姻或愛情模式:卡列寧與安娜,安娜與沃隆斯基,列文與吉蒂,奧布朗斯基公爵夫婦。安娜涉及了前兩個不幸的模式,與她相對的是列文的幸福模式,我認為安娜是作者為自己設想的另一種生命選擇方式,是一種假想的`人生道路;而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是較貼近作者真實的生活狀態。現實與理想交匯之後,宗教色彩濃厚的託翁在寫作的時候很可能會想“可能的選擇有無數種,上帝安排了最好的”,於是他極力要寫出這個現實的一定是最好、最幸福,而那些帶有可能性的選擇雖然看起來光明,但會遭遇不幸和陷阱。

在寫安娜時,多次通過旁人觀察突出地提到安娜身上帶着深藏的激情和攝人的活力,這也正是作者內心深處的力量。在安娜心中的愛情火花被沃隆斯基點燃的時候,作者持矛盾而偏於贊同的態度,安娜在觀看賽馬時流露出對沃隆斯基過分關注後,勇敢地向丈夫攤牌,她想的是“唉呀,多麼光明啊!這是可怕的,但我愛看他的臉,我愛奇妙的幸福……我的丈夫!啊!是的……哦,謝謝上帝!同他一切都完了。”在猶豫中追求愛情的幸福終於壓倒了道德上的內疚。安娜是托爾斯泰設想的自己,替他完成了拋棄家庭出走的假想行為。他為了抑制自己對這種假想的嚮往,便渲染了這種假想生活所面對的阻力——把愛情的困境,社會輿論壓力,還有自己對於拋棄家庭孩子的心理譴責都詳細地呈現出來。

列文是現實作者的影子,有着探索農村改革的激情與思考上帝與人關係的深邃性,他敏感易怒、天真又自卑,不過我們看到他的家庭表面很美滿,他和吉蒂雖歷經坎坷但終成眷屬,雖然被安娜深深吸引但並未出軌,這比安娜所追逐的愛情更符合作者對於現實的要求。《安》成功地塑造出安娜與列文的突出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思索,在現實與假想的交匯中對比,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2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己也彷彿隨着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麼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湧,最終衝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後安娜卻卧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愛情本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3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安娜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話。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貴族婦女安娜有着令人着迷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千秋。”作為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安娜過着世俗眼中的幸福生活。可卡列寧和安娜之間沒有愛情,這在現在看來無疑是不幸的。但在當時的歐洲貴族階層,很多婚姻都是這樣,真正的愛情只會被恥笑和鄙夷。安娜不想安於現狀,她蔑視與卡列寧的婚姻桎梏,並愛上了志趣相投的英俊青年貴族——渥倫斯基。安娜毫無顧忌地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但她不受理性約束的行為,也使自己陷入縱慾的感性誤區,從而付出慘重代價。

渥倫斯基雖然也愛着安娜,但在他的世界裏安娜只是他的一部分。他的`職業和社交讓他迴歸現實,讓他無法面對安娜的感情。當安娜意識到渥倫斯基的怯懦自私後,自己的世界也跟着破碎了。安娜認識到愛情和生命的無望,最終選擇了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卧軌自殺。

安娜為什麼會卧軌自殺?

在當時的社會,貴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求,無法與強大的封建專制勢力相抗衡,更無力承受來自傳統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擊。安娜的生機勃勃與當時社會的死氣沉沉不相符合。這是形成安娜悲劇的原因之一。

梁實秋説過:“快樂是在心裏,不假外求。求即往不得,轉為煩惱。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賦予她生機的是愛情,置她於死地的也是愛情。她的死有社會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愛情至上主義。安娜對感情要求過多,也是形成她悲劇的一大原因。

安娜自身性格的侷限也是造成悲劇的一大因素。“作為柳裏克皇室的後裔安娜擁有與生俱來的地位和尊嚴,貴族血統所帶來的種.種特權和優越的地位,使安娜從小就體驗到了高高在上,君臨一切的威嚴,而天賦的美麗又使她處處受到人們的青睞。”安娜的偏執與任性,無疑都帶有毀滅性的力量。

她像一隻撲向愛情之火的飛蛾,任性、可憐,又有種決絕和瀟灑,只求燦然的一刻!

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着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4

安娜是一個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裏,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裏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着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着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歎賞她”,安娜“那穿着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着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鬆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葱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着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温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

書中介紹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位上流社會的貴婦,她討厭所謂的交際的宴會,她只是安於本分的照顧兒子和丈夫。這在遇見渥論斯基後都變了,最後安娜被丈夫卡列寧遺棄,被上流社會鄙視而卧軌自殺。

初讀這本書時,並沒能安娜的性格和追求。開始,她是過上了上流生活,可在情人渥論斯基的追求下,她放棄了自己的家庭,願意和渥論斯基一起離開。但她在要求和丈夫離婚時,她還是去看了看她朝思暮想的兒子。這種愛不亞於她對渥論斯基的愛。從此還可以看出她敢於同資本主義的上流社會做鬥爭,努力追求自己嚮往的愛情。但是列夫托爾斯泰卻將她的命運結束在火車軌上。這樣的結局令人悲哀,同時又將資本主義的上流社會中的名媛/紳士們醜惡的心靈和束縛的思想躍然紙上。

書中一號男主角渥淪斯基是一個英俊瀟灑的貴公子。他不僅虜獲了安娜的心,還讓公爵的女兒吉蒂為他着迷。但是他在開始時鐘情於安娜的美麗與賢惠。我覺得他對安娜的感情不可説是十分認真也不可否認這份感情。開始,他愛上了安娜,在安娜死後,他又重返上流社會的交際圈,仍然不務正業,很快忘記了安娜。這也許就是他的虛偽之處。不可否認他的痴情也是無可挑剔的'。從文中大量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又似乎真的沉醉於甜蜜的愛情之中。他是複雜的。

書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寧是一個冷靜/獨裁的家長,從書中大量側面描寫可以看出他深受上層社會思想的禁錮。他和安娜原本是沒有感情的結合在一起的,面對安娜的背叛,他又給了安娜一次機會,讓她重回家庭。從一方面説他可能慢慢愛上了安娜,從另一方面説他也是在維護他在上流社會的地位和榮譽,最終導致他聽信別人對安娜的。

和卡列寧一樣吉蒂也深受痛苦和煎熬。他誤認為沃倫斯基是愛她的。直到希望破滅後,他悲痛萬分,憑藉自己的勇氣最終從悲傷中走了出來。她又是幸福的。

我哀痛安娜的結局,更憎恨當時黑暗的社會。列夫托爾斯泰從側面塑造了吉蒂幸福的形象,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讓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沉醉在大師的筆墨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