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朝花夕拾讀後感[彙編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8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彙編6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1

進入國中的前兩個月,我拜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這本書。《朝花夕拾》只有十篇散文,篇幅都不大,我只用幾天時間就讀完了。可是我意識到閲讀名著只瀏覽是不行的,必須細細品味。之後的很長時間裏,我又多次閲讀《朝花夕拾》。

魯迅先生是一個愛國的人,這在《朝花夕拾》中就有很大的體現。在《父親的病》一文中,魯迅的父親得了水腫,魯迅是一個孝子,為了治好父親的病,他不惜花大價錢為父親請“名醫”治病。“名醫”們用一些奇怪的藥引子,比如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對,還要用“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平地木,敗鼓皮丸等。這些藥引是多麼的荒唐可笑!還有一種藥丸,叫敗鼓皮丸,因為水腫又叫鼓脹,就用打破的鼓皮去破水腫,也是十分荒唐可笑。直到他的父親生命垂危時,所謂的名醫仍舊泰然自若的開着這樣的方子,然而卻沒有挽回父親的生命。

文中魯迅先生批判了這一些庸醫故弄玄虛、草菅人命的惡行,也下定決心去了日本仙台學習西醫。他希望用自己高明的醫術去救治那些被庸醫所誤的病人,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很愛人民的。

《藤野先生》講述的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經歷,當時日本人都瞧不起中國人,認為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先生考試得了60多分,就被他們認為是作弊。之後他和同學們去看了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影片,講的是日本和俄國都企圖得到中國東北的`大片土地從而引發戰爭,而劇中的中國人不是想如何保衞自己的祖國,竟去給俄國人當間諜。被抓後要當眾槍斃時,圍觀的中國百姓不但沒有一絲憤怒,反而拍手叫好。屏幕之外的同學們也都拍手叫好。這一情景刺激了魯迅愛國之心,使他走上了棄醫從文,用文字去救治中國人沉睡的心靈的道路。

讀了這些,我感覺現在我們國家雖然沒有處於危難之中,但我們也要保持一顆愛國之心,從點滴做起,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益於祖國,有益於社會的人,向魯迅先生學習他老人家的愛國精神。

好人?壞人?魯迅先生的筆觸前不見古人,後者也難以追去,他筆鋒的犀利,令我久久難忘,連那筆尖的韻味,也難以從心頭抹去。

朝花夕拾讀後感2

一點,一點,一點點地看完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為孩子着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在阿長與〈山海經〉>,<範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才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朝花夕拾讀後感3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無意中看見一本封面淡藍而邊角已泛黃的小書,好奇地抽出這本書,原來是我闊別多年的好友——《朝花夕拾》。上次與這位好友遇已是數年前,那時尚年幼的我讀來只覺無味,更無心得可談,但冥冥之中又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情感讓我對它念念不忘,再去尋時已不知去向,卻不曾想在此“重逢”。

現在讀來,與先前的感覺又有所不同,原來那種不可名狀的情感彷彿隨着我的成長一點點地清晰起來。或許正是作者在“狗、貓、鼠”中嚴謹而不失童趣的仇貓理由,喚起了我記憶深處那片沉睡的光陰,想起那時常戲弄吵鬧的小花貓,把小狗掉下的牙種在土裏祈禱着長出一樹小狗追着大狗。鵝在屋檐上又跑又跳的種種童年趣事,現在想起仍忍俊不禁。再讀到作者在百草園中的愜意與自由,又他讓我眼前浮現出當初那個在田間追蝴蝶、採野花、躲蜜蜂的.小女孩來。我幾乎忘了,那就是童年啊!

又或許是“阿長和《山海經》”中作者對一本圖畫的迫切渴望,讓我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多麼幸福的時代。讓我想起那些被人們蹂躪後隨手一丟的書本,想起那些被人們玩厭後扔在一旁的圖畫,想起那些蜷縮在黑暗角落的被遺棄的玩具。先生曾經夢寐以求的一本簡單的圖畫書竟成如今我們不屑一顧的舊物。也許我不該用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衡量如今人們做法的對錯,但我們手是否正的在充裕的物質海洋中丟棄了我們的初心?一份關於求知,關於不棄的初心。我在先生的書中讀到閲讀的初衷,讀懂閲讀中收穫不止知識,真正的成長。

《朝花夕拾》中,作者無非想在紛擾的現實中尋找那些嫻靜罷了。而現實又是如此蕪雜,於是先生索性在回憶中抄出了這篇散文集。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朋友,如果蕪雜的現實令你無所適從,不妨造訪一次回憶,因為總有那麼一個片段,會撥動你最堅強又最柔弱的心絃,漾起一潭微波,告訴你只要舉步前進,希望就會從腳下延向遠方。

合上書本後的千頭萬緒匯於筆尖,詮釋着我眼中的《朝花夕拾》。在先生的回憶中拾起我的童年,在怡人的閲讀中收穫成長。回憶固然珍貴,而現實是面向未來的,我們應活在當下,為日後夕拾朝花的美麗而不懈努力!

朝花夕拾讀後感4

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一生所創作的散文雖然為數不多,可是篇篇精彩紛呈,意味深長,在中國文壇上脱穎而出,久盛不衰,其灼灼的光華照耀着每一個用心閲讀它的華夏兒女的赤子之心。《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憶性散文的集結,也是他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

這十篇散文讀來引人入勝,令人手不釋卷,字裏行間包含着温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可是很多隱晦難懂的地方我還是不能理解透徹。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先生為我們呈現出的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在一塊看似毫不起眼的斷磚下頭能夠藏着許許多多的驚喜,長媽媽講的光怪陸離的故事使小魯迅信以為真,而他被送進書塾之後調皮搗蛋,好奇心極強的孩子心性還是沒有多大改變,喜歡問教師稀奇古怪的問題,喜歡爬到書屋後的花壇去折臘梅,還喜歡捉蒼蠅喂螞蟻……

這是不禁使我聯想到了自我腦海中的那些令人難忘的趣事,還記得以前一年級的時候,我隨着幾個小夥伴在社區花園玩耍的時候發現了一棵光禿禿的、其貌不揚的小樹,我們決心好好打扮它一番,讓它煥然一新,變得光彩奪目,於是就採摘了許多嬌豔欲滴的`花朵、青青葱葱的綠草、嬌小可人的果實來裝點小樹,待我們大功告成正沾沾自喜地欣賞着自我的“傑作”時,一陣狂風風吹過,花朵青草隨風紛紛飄落,果實們也隨大勢所趨,“咕嚕嚕”地投入了大地媽媽的懷抱,小樹變回了醜陋的樣貌,狂風過後,只剩我們幾人傻愣愣地呆在原地……小時候的我很喜歡觀察螞蟻,發現它們經常搬家,認為它們是不滿意自我的房子,於是找了朋友商量着給螞蟻們造幾個“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新房子,我們搬來了很多小石頭,搭了幾個“迷你堡壘”,還採了幾朵花當裝飾品,然後撥開草叢“邀請”螞蟻們搬入新房子,可我們覺得少了點什麼,前思後想了一陣後認為是缺少食物,我們為了幾隻蒼蠅東奔西跑,弄得灰頭土臉,回到“房子”旁邊時卻發現裏面空空如也,不禁坐在地上開始嚎啕大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認識了一個調皮可愛的小魯迅,勾起了我對七彩童年甜美的回憶,《朝花夕拾》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過去與故人的懷念、對黑暗的憎惡,這其中的一個個故事還待我慢慢品讀,美妙動人的童年樂曲正等我執筆譜寫,期望成長之後的我回味過去時,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將自我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鹹用最真實的筆調展現給世人。

朝花夕拾讀後感5

看《朝花夕拾》時,有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温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當時,中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裏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裏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魯迅在此則中更着重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着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其次,《二十四孝圖》,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原本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陰影,使其覺得白髮的祖母和我是不兩立的,封建禮教毒害少年,害得他們深了 《二十四孝圖》,和《風箏》所想表達的實際大同小異,這可以説是舊中國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這難道不是中國的弱點所在嗎!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但絲毫沒有改變它的'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觸目驚心,慶幸我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我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裏,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樑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看見自己的影子,一個堅定的影子!

魯迅眾多作家中最突出的一個,也是特殊的一個。他以筆為搶,勢要把中國人“打醒”。他敢罵,罵苟延喘、陰險狡詐的人,罵貌似中庸的偽君子;他敢論,論國民眾生的劣根本性,論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劇之源。這就是魯迅,一個不屈不撓、永遠剛直的、偉大的的作家和愛國英雄!

朝花夕拾讀後感6

終於一口氣讀完了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感受頗深。

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我心中便充滿了疑問,“朝花”為什麼要“夕拾”呢?這都是些什麼樣的“花兒”呢?讀完全書,我心中便得到了答案。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於1926年2月至11月間追懷往事而寫下的10篇“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描寫得極為詳盡,幽默充盈,妙趣橫生。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的景象,也可以知道魯迅先生小時候的第一所學校“三味書屋”裏發生的`故事。文章充滿童趣,生氣盎然,每一句話都留露出魯迅先生對童年生活的嚮往和懷念。

《藤野先生》和《範愛農》是懷念師友的兩篇文章。老師和朋友,是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我們人生的引路人,他們教給我們知識,但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而朋友,他們是人生路上的好夥伴,是時時刻刻與你並肩前行的人,他們與你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憂愁,肩並肩、手牽手,一生一起走。

《五猖會》則着重描寫了魯迅小時候要去看五猖會,臨行父親卻讓他背會書再去,以致於耽誤了去看五猖會的故事。文章語氣中充滿了孩童的無奈。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親。他對我有時嚴厲,有時寬容。當我做錯了事時,他總是極其嚴厲,有時甚至勃然大怒,把我訓斥一通。事後,他又會心平氣和地給我講道理,教育我。他這種“冷熱交加”的教育方式,使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也教會了我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是與非。

此外的每篇文章都很好,在這裏就不一一論述了。

總之,《朝花夕拾》既有對往事的回憶,又有對時事的評述,既有美麗的故事,又有鮮活的人物。讀後使人既能產生共鳴,又能得到深刻的感悟和道理。

正因為是舊事重提,説明所記述的內容經過了時間的淘洗和考驗,作者對它們的認識和理解已經深化了,對現實仍有重要的借鑑或啟示,理應更引發人們的思考和重視。

也許,這就是“朝花”“夕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