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15篇【通用】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讀後感15篇【通用】

《圍城》讀後感1

唐曉芙是錢鍾書疼愛的一個女子,也是《圍城》中唯一一個沒有被諷刺利刃所砍殺的人物。唐小姐一出場,作者就有大把大把的好話送她: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窩。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嘴讒,彷彿是好水果。她眼睛並不頂大,可是靈活温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

古典學者看她説笑時露出的好牙齒,會詫異為什麼古今中外詩人,都甘心變成女人頭插的釵、腰束的帶、身體睡的席,甚至腳下踐踏的'鞋襪,可是從沒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頭髮沒燙,眉毛不鑷,口紅也沒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彌補造化的缺陷。總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會裏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

《圍城》讀後感2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為什麼偉大?因為,你是跪着看他們的,你跪着,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為你只想當一個汲取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着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併入木三分地撕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作為學生,婚姻並不是我應當去討論的話題。<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為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為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為親情了。

《圍城》讀後感3

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方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幾年後,二十七歲的方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方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脱那條無形的鏈子。

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裏城外呢?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讀後感4

讀圍城是在高中,班主任推薦的,很不錯,不過由於上課看被老師沒收了,下面就沒看。 方鴻漸的命運是幸運的,因為他早早的受到外國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他是走在時代前列者之一,方鴻漸的命運是悲哀的,因為雖然他出洋留學但學有學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這是他命運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告,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對於他們的`愛情直衝的反應了當代社會中人們的愛情觀,矛盾,憂鬱,惆悵。

有人説,要是在大學裏有機會談戀愛,就談吧,而且要談得烘烘烈烈!當你畢業後工作時,如果她和你談了三年而沒發現你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談了三年而沒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學裏的愛情才是最純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被圍困的城堡有很多種解釋,或許是封建禮教,或許是愛情,那些城裏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熱血沸騰,想改變命運,依然尋找成功途徑的人。對於方鴻漸這個人物真是有一些不滿。

《圍城》讀後感5

就在剛才,才把錢鍾書的《圍城》看完。想想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好好的看完一本書了,突然很有成就感。這也是我上大學以來,看的第一本除漫畫以外,看了好多頁都不想放下的書了吧。

錢老真的`是無處不調侃,調侃到了極致,不只是人物,甚至連桌子椅子都不放過。每個比喻都形象得很,而且恰到好處。調侃還不至於諷刺挖苦,調侃過後的得意像惡作劇得逞的小孩。哈哈,我喜歡。

人物性格語言都很有特色,吵個架都摻英語的。錢老和楊絳先生的感情不錯的,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各種家庭鬥爭寫的這麼深入人心。楊絳也算是圍城的第一讀者了,每看錢鍾書寫的圍城的稿子(未成書之前)都會笑的,當然錢老也笑,多和諧。

本來這麼深刻的內涵讓我一講就純屬娛樂了,嗯,這樣不好。人生不也就是那樣麼,住在城裏的想出去,在城外的想進來,還互相羨慕着,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兒。錢老的幽默還是挺犀利的,抓得住靈魂的東西,人物塑造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得不説,人是糾結的矛盾體。

有時間打算再看一遍,光錢老的語言就夠我品味的了。調侃,不只是一個技術,也是一們藝術呦。

《圍城》讀後感6

“方鴻漸”走在冷風中,黑暗而又落寞的街道像極了他的這半生。他恨自己是被圍在了婚姻裏,被圍在了這人心惶惶的城裏,被圍在了這狡詐的人情世故里,卻從沒想過圍住他的恰恰是沒有思想的自己。

一個可恨的`人,沒有自律的品格,只從大洋彼岸帶回一副軀殼。一個可笑的人,沒有堅定的操守,最終被拋棄在複雜的感情裏。一個可歎的人,沒有獨立的人格,永遠依附於別人的影子裏生存而丟失了自己。

一個可悲的人,沒有自信的內心,壓垮他的不是“柔嘉姑母”的目光而是自己那可憐的自尊。“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急於掙脱的困惑,渴望得到的安全感。“方鴻漸”想不明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現實中,想不明白的人很多很多,他們就遊蕩在這“城”的邊緣,焦慮,不安。

然而,人生處處是“圍城”,擁有獨立的思想才有出入的自由!!

《圍城》讀後感7

在讀《圍城》之前,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婚姻悲劇的小説,旨在告誡人們,婚姻似圍城,請繞行。甚至,有讀者評論拿此書充當逼婚聖旨的免死金牌。

當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審視方與孫的各種爭吵時。我發現,婚姻就是一碗湯,兩個人把握好火候,就可以一起品嚐這味道鮮美的湯;反之,只剩下嚼不爛的肉渣滓。

每個人都在心裏給自己建造了一座圍城,不管你是否結婚。找對了人,那個他/她幫你打開那種城;找錯了人,那個他/她替你加固這座城。

所以,我覺得,圍城不是婚後建立的',而是每個人在遇到那個人之前就有了一座城,只是總有一個人願意打開自己的城門,棄城而去你的城。

所以,結婚並沒有那麼恐怖好嗎?!我們因為這部小説,才有機會站在上帝視角,去觀察和傾聽那對爭吵的夫妻。不是讓我們去看婚姻的可怕,而是讓我替他們反省和思考。其實,彼此多一點包容和理解,我們共築的愛城裏會陽光明媚,繁花似錦。

最後,希望所有已婚朋友能夠婚姻美滿幸福;那些到了晚婚晚育年齡的朋友們,不要害怕,期待你們最終找到正確的那個人,善待他/她!

《圍城》讀後感8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正像蘇文紈説:“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正如楊絳所説,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以前在學生時代,應對着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現在,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愛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己陷入圍城。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讀後感,知足常樂。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揹負着老師,父母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衝出圍城。可當真正衝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才會感到滿足,才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讀後感9

都説錢鍾書的作品值得一讀,我也拜讀了一下他的大作。圍城是最長被同學説起的一部書,俺也想品讀一下,於是從同學那裏借來一閲,雖然是盜版的好歹也是大作家的處處。

通過本人幾天的努力終於把這把這本書搞定了,到最後越看越不想看。真不明白,好好的一個方鴻漸怎麼會被折磨成那樣,最後被活活氣死。通過這本書我感觸頗深,首先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不管家世多好,總也不是一成不變可以靠得住的,還是自己有本事才能立足於社會,才能本人瞧得起。其次,結婚一等要慎重,千萬不要像他那樣,讓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不要找一個只是不討厭的人結婚,最後還不是害了自己。再次,鑑於現在婚姻法的如此完備,我覺得身為現代人不能再吃他們那一輩人的虧,有什麼都可以理性解決的。

你説呢?最後,博士生也好,大學生也罷,總得學會適應這個社會,鴻漸的家庭就如他教過的大學一樣複雜,做每一個舉動其實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行,不是一味的逃避現實。

《圍城》讀後感10

很早就聽人説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句話,懷着一種一窺其究的心裏翻開了圍城。它是一部極具諷刺性的.長篇小説,也是一副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態圖。作者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回國(不如説是遊學),相親,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運用幽默辛辣的筆鋒,把一個個人物形象展現的讀者的面前。作者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而俯視着這個社會,毫不掩飾的揭露出了人性的醜惡和生活的真實性。

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方鴻漸和孫柔嘉的相識是個偶然,所以結婚也是偶然,那麼婚姻就是隨機的!不管用什麼詞來形容婚姻,瞭解自己的婚姻才是最真實的。在沒有結婚之前,人們都想借助愛情這把鑰匙打開婚姻的城門,用婚姻這座城堡守住自己的愛情,但是進去的人卻會發現,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把鑰匙弄丟了,不用鑰匙也可以進去,這時愛情早已昇華為親情了。

《圍城》讀後感11

《圍城》中,方鴻漸作為錢鍾書筆下的一號男主角,自然是佔據了很大的筆墨。錢鍾書寫這本書花了大量的時間,裏面的語言犀利刻薄,特別是各種比喻,對人性的諷刺可謂是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其實,志大才疏,懦弱,愛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認為聰明卻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説他真實得可愛,卻也不然,有時也是虛偽的。然而,在作品裏,是一個女性“千方百計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正好愛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裏了。據説方鴻漸身上有錢鍾書自己的影子,呵呵,這就不好説了。

我想,他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一個人呢?也像寫作一樣刻薄嗎?一般不會這樣表現吧。聽説過一個小故事,經常有人向他借錢,他總是借給別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別人歸還。我向來認為,刻薄的人是可以裝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無法刻薄的。從他的書來看,這種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為了寫書而刻意這樣做的。而他對借貸者的這種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蓋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現。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這種刻薄的。都像温吞水一樣,那就沒意思了。

《圍城》讀後感12

第一次讀《圍城》這本書,花了不少時間讀完。當然書名卻早就聽説過,看了書之後和自己之前以為的書的內容所差甚遠。原以為 想婚姻,戀愛本像圍城 的樣經典的話會在全書反覆提起,不想卻不是這樣。不過全書也無不透露着“圍城”這一信息。讀書的時候倘若不看其他書友的評論我還真不一定就能讀出書中人物的話中話來,所以從對話中倒是“學習”了不少。讀完此書,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這本書的評價如此之高,看了幾條書友的總結評論,無一例外的大加讚賞,然鵝並沒有説出書好在哪裏,有人舉出一兩例作者用詞用句特別考究之處,但並沒有讓當下的我覺得十分驚豔。不過看評論好多人看了不止一遍,想 或許這本書放一放再去看,我或許能體會到評論中的'感覺。

讀書時,喜歡去把自己和書中的人物對比,遇到他們身上表現不好的地方趕快回想自己過往是否有過類似不當之舉;看到其中的人物(孫、趙)心細為家人朋友之事操勞退讓之時,也會思考自己如何學習一下。

書看到最後,感覺故事像是突然的結束,結束的很意外。總之,目前還是沒能完全理解此書,歡迎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和我討論。

《圍城》讀後感13

這兩天剛看完《圍城》這本書,故事的更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與同船的鮑小姐有些青睞,初嚐了愛情的滋味,但卻有另一位大家閨秀蘇文執小姐對他有了好感。回國後,他通過蘇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不想方卻對這位唐小姐產生了好感,但由於某種原因,兩人的感情也並沒能長久。

後來經過好友趙辛楣引薦,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同行時又認識了孫柔嘉小姐。倆人也不過是普通朋友,可最終走到了一一起,不過他倆的感情實在糟糕透頂。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説這本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素。語言平淡無奇,所寫之事也只是人間的是非不過書中卻始終貫徹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增姻感情猶如困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中的人想出來”。這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吧。

《圍城》讀後感14

是個好人,不過沒什麼用。這方鴻漸不是自己的寫照嗎,總希望有所改變,只是又沒方向去達成。不過沒有方鴻漸的小聰明,那麼固執懦弱無能,真有一天走投無路,即便去搬磚,也會放下臉面去做,為了生活。

理想人設趙辛楣,都希望活成他的模樣,只是很多時候都還只是方鴻漸。認為趙辛楣一直都是真誠待方鴻漸,沒有絲毫看不起方鴻漸的原因,這是男人之間的感覺吧,也説不上什麼原因,或者也是説趙辛楣是完美人設的原因。真正有素養的人,對待所有人都會懷敬畏之心,以他人為鏡,去明己得失,不斷地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我猜方鴻漸和孫嘉柔最後會分開,本以為最後的.描述,方已餓死,再細讀,又不像,只是在那之前的方死了,方重新開始,為自己計劃打算,而不是一再唯唯諾諾,耍一時口舌。孫嘉柔本是去姑媽那邊靜靜心,讓大家分開一下,待雙方冷靜,改天再回去跟方講和,共同生活,可是回到家後,方已去投靠趙辛楣,再也回不到過去。趙辛楣會給方安排工作,方已無家執念,明白自己過去的糟蹋,以趙為榜樣,重新開始。

只是不知戰亂會不會炸死方。

《圍城》讀後感15

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斷斷續續地讀完,算是“錙銖積累”了吧。每次讀完一個片段就會讓自己反思很久,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人物地刻畫和心理描寫真實得可怕。就像楊絳先生説,年輕時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後來才發現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現實中方鴻漸這樣的人很多,方鴻漸有想法卻沒主見,有抱負卻沒能力,有善良卻沒果斷,歸根結底還是性格的`懦弱,親手把“圍城”壘得更加堅固。“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真是諷刺和無奈。

人生何處不圍城呢?學校、工作、婚姻、生活都是,可別忘了,這城是你自己進去又不停加固的呀,確切説選擇即實施,這城是你自己壘起來的,實在不行,你還是可以出得一個城換得另一個城不是?不要説城牆太厚,鎖太結實,不就費的力氣大些,成本太高了點嗎?不願意殊死一搏,那就在城裏老老實實呆着唄,抱怨啥吶喊啥呢?殊不知這在外人看來,跟鬼哭狼嚎沒什麼兩樣。我有我的圍城,它絕不是我理想的模樣,可我只給了自己兩個選擇:欣然接受或者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