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3K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

你肯定有這樣一個朋友吧:在銀行工作,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餬口,不愛説話,但如果開口説話,説的話也多半無趣無味——總之形象非常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事實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你自己沒準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象這個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後等你再聽説他的消息時,據説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要做一個畫家。你很難想象,但是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查爾斯。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後,他離開了自己相伴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100塊錢。

《月亮和六便士》卻不是這樣一個故事。全世界都在追逐着夢想,查爾斯卻在追逐他的噩運。好吧,這兩件事其實沒那麼不同,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運。當然這裏所説的夢想,是真的夢想,不是“爸爸媽媽説”、“老師説”、“電視報紙説”裏被説出來的那個藍圖,不是藍領白領之上的`那個金領,不是獵人給麻雀設的圈套裏的那點米粒。

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爾斯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脱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

小説裏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説:“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説:“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係。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説他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妖冶,多麼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爾斯拒絕成為“人們”裏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2

初讀月亮和六便士,總給我一種是真是幻的感覺,骨子裏明白這僅僅是小説但精神上卻隱約覺得是多麼真實。對於毛姆為何選這樣的名字,我更加偏向於這樣一種解釋——據毛姆説,這本小説的書名帶有開玩笑的意味。有一個評論家曾説《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説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説的書名。這種説法很簡單,我想,也正好符合藝術家們對簡單的嚮往和追求。

其實,我也希望有像斯特略夫那樣的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對藝術的欣賞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裏面摻雜着自己的人生體驗,這可能就是那種和作者心靈交流吧。可以説,斯特略夫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一心一意地幫助思特里克蘭德換來的卻是家破人亡。這就讓我不禁發問,思特里克蘭德這後半生所追求的一定要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麼?他所追求的藝術並沒有錯,為了藝術他幾乎拋棄了一切身外之物,這讓我感覺到和古希臘哲學家們追求的幸福有着相似之處。伊壁鳩魯説過“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實際上,一個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他能夠最奢侈的享受生活”。簡單的生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法則,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也許在思特里克蘭德眼裏還需要放棄人們那仁義道德,過那種原始人所有的半人半獸的生活吧。所以,他會對拆散斯特略夫的家庭會毫無愧疚;對勃朗什的死也會無動於衷。他所關心的僅僅是自己身心的自由。

毫無疑問,思特里克蘭德是被現代社會所不能接受的人,在初讀時我也不喜歡這樣的一個畫家,即使在一開始便知道他畫了一幅能和西斯廷小教堂中的壁畫相媲美的作品。但當我看到他在馬賽所過的生活時,腦海中迸出了一個詞——安貧。的確,他很好的傳承了儒家“安貧樂道”中的安貧,而對於樂道卻絲毫不以為意。我想,要是孔子知道了一定會氣得從墓中蹦出來和他講解五常中的仁義禮吧,而他也一定會回一句“關我屁事!”。

在馬賽的生活是我對思特里克蘭德態度的轉折點,從一開始的不喜到這時的迷惑。我看到了他那種在經歷周流之苦後依舊堅忍執着的精神,佩服於他的毅力,折服於他的精神。但當我想到他一開始對家庭的拋棄以及後來的致使恩人的家破人亡,這無論如何都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抑或説是拋棄了道德。所以,所迷惑的是難道對這更高品質的追求一定要突破那道德這些倫理的枷鎖麼?而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超脱恐怕對於別人而言是一種無法理解的災難吧。

在最後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了精神的歸宿,他創造了能和米開朗琪羅相提並論的壁畫,卻在臨終之際讓自己的妻子毀滅了它。這又讓我想起叛逆的魯路修裏魯路修最後説的話——我毀滅了世界,又創造了它。這種截然不同的做法,讓我感覺思特里克蘭德又有着道家的超然物外,他的確無為,但更加符合道家中小國寡民中的寡民形象。在小説最後,顯然給人的更多的是敬佩之情,雖然在道德上不完善,但也無法掩蓋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正如作者説的那樣: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迴歸到現實,在人性自由和道德的選擇上我更加偏向於那種陰陽調和折衷的方法。追求人性的自由沒有錯,但要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話就大錯特錯了。有些時候我們的確要拋棄人的價值尺度去看待一個問題,這樣才會具有所謂的神性。而在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用道德律去約束自己,讓自己更能融入社會中。不要過分追求超脱,也不要過分讓自身一直處於塵世之中,入世和出世相輔相成在我現階段看來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歡蘇東坡的這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這種熱愛世界,熱愛人生的生活態度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3

一年前,我知道了有一本小説叫做《月亮和六便士》,我知道了它的作者是英國的毛姆。一年後,這本書總是出現在我的眼界,在電視裏,在手機上。在各種信息的“誘惑”下,不買下它,我恐怕是走不開了。

書剛買回來,正值月考,我就把它忘了,任它在某個角落躺着。有一天,我的心情十分不好,從早哭到晚。每一次我哭得特別傷心的時候,就特別想趴到牀上沉沉地睡一覺。醒來,一想到傷心事,又忍不住想睡一覺了。一直這樣到下午,我想我再不找點事做,這一天就要過去了。想到新買的書都還沒看過幾頁,覺得好生可惜。沉下心來讀一會書,這一天也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尾了。

書中的男主角斯特里克蘭德·查理斯,是一位收入不菲的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在外人看來生活幸福美滿的家庭。在書中的我剛剛認識他不久後,一個消息傳來:斯塔裏克蘭德帶着他的情婦到了巴黎。當他來到巴黎時,卻發現,沒有金碧輝煌的旅館,沒有姿色過人的女子,只有一間破爛不堪的旅店和作畫的工具。他離開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想畫畫。他從四十歲開始追求理想,從倫敦到巴黎,從巴黎到塔西提島,在臨死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和梵高一樣,他的名聲是在死去以後才被世人所知。

斯特里克蘭德沒有熱血少年那般勵志,有着的只是讓人看不慣的不羈性格。中國清末李鴻章是一個有功有過的人,大家恨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也讚揚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而斯特里克蘭德也時常讓人恨得不行。斯特羅伊夫為他雪中送炭,賞識他的畫作。他卻默認了斯特羅伊夫的妻子——布蘭奇對他的愛。結果到頭來,他卻只把布蘭奇當做一個模特。

但是讀到最後,卻讓人莫名的心酸,不會為他的精神所哭,也不再恨他,因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個人物形象。看到他親手燒掉自己的遺作,反而有一絲絲欣慰,他終於完成了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了。他這一生,前半生在自己的父親與金錢的手中。過了半輩子,才想起要追夢,這一追,便追到了人生中的最後一刻,他或許是笑着死去的,他失明的雙眼可能在最後一刻看到了那副“天才”的畫作。

對於斯特里克蘭德,我是很佩服他那種勇氣的。他從來不把愛情、女人、家庭當一回事。雖然他很不願意讓別人看他的畫作,可是從字裏行間,我們還是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藝術已經在他的心頭上佔據了旁人無法超越的位置,就連是他的親生骨肉,在藝術面前,也不過如此一般。想起一個採訪,記者問大二的一些學生,後悔選擇這個專業嗎?他們多數人很後悔,卻沒有轉專業的勇氣,因此這一生,他們再也無法觸及自己心中的理想。高曉松本來是在人人羨慕的清華大學就讀,但是因為喜歡,因為理想,他離開了這所極富盛名的大學,去了中戲。

我的人生目標實際上是很迷茫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當什麼,做什麼。但倘若我在一條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所喜歡的另一條道路,我渴望擁有斯特里克蘭德的勇氣,他的個性,他的品德。我想,只有擁有了他所擁有的勇氣,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吧。

《月亮與六便士》,一邊是瀟灑的月光,一邊是閃耀的金錢。我喜歡月光,我也會遠離名利。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4

毛姆是一個非常智慧的作家。這是我第一次閲讀他的作品,不得不説,他的語言風格獨具一格,貌似接近錢鍾書先生的某些風趣。

《月亮與六便士》,從小説人物的塑造上、情節設置上,很精細也引人入勝,沒有任何繁雜,斯特里克蘭生活過三個地點: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塔希提,以及在這三個地方,分別經歷了三個女人:妻子艾米、恩人的妻子布蘭妮、艾塔。

在倫敦的日子,也就是傳説中為了六便士奔波的歲月吧,與大多數人一樣,過着波濤不驚的家庭生活,幹着證券分析師的工作,還有一雙聰明美麗的兒女,並且最重要的,他還有一個賢惠的妻子,而且,在倫敦,他這樣生活了40年。

在巴黎的日子,是他追逐月亮的第一站,截然不同的生活由此展開,生活也陡然充滿了藝術氣息:窮困而潦倒,性格也忽然那樣不近人情、不可理喻,以及不惜傷害一個無辜且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無聲息的搗亂了別人的`生活、甚至是以生命為代價之後,他攤攤手説,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呢,我需要對此提出説法嗎?還是來看看我的畫吧。

之後經過馬賽到達普拉提,也許在這裏他找到了心中最亮的月亮,這是他的靈魂出竅之後得到昇華的地方,這個地方屬於他,屬於他的藝術,普拉提與他合二為一,在這裏他與夢想毫無阻隔,還有那個叫默默守護他,忠誠於他的夢想,叫做艾塔的女人,於是這裏也註定是他生命的終點。

如果説每件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那麼在他離開倫敦拋妻棄子的時候,我需要一個令我信服的理由,然而沒有,於是,我對他很是無解。

而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面,我更需要一個理由,他為何可以如禽獸般搶走恩人的妻子,而後將其傷害後,完全無感得面對別人的自殺,於是,我對他很是憤怒。

在塔希提的日子,才是最最純粹的日子,正如那裏的天空,那裏的雲彩,以及那裏的人們。

也許毛姆本人並不懂得女性需要被尊重,於是,在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路上,需要一次又一次,特意或有意,去傷害一個又一個的女人,或許他會認為,除了完全誠服於藝術家本人的女人,才配是女人,不然就是該、就是自作孽,或者乾脆叫自取其辱。

於是,即使被拋棄、被遺棄、那麼別期望有什麼理由可説。因為就是這樣啊,女人與藝術,本來就是那麼格格不入。

我是女性,對此當然不敢苟同,或者説,對於一個離藝術尚有距離的女性,我接受着傳統的教育,那麼斯特里克蘭,該是傳説中的渣男吧。

而這個渣男,確有幾把足夠分量的刷子,就如在那間毫無裝飾的木房裏,那一副曠世之作,付之一炬,即使他價值連城,也毫無意義,只有隱隱約約聽到兩個字“天才”。

所以女性朋友們,珍愛生命、遠離藝術家。不過如果你想為藝術獻身,那麼,就此別過。

月亮很遠、六便士很近……月亮很美、柴米油鹽也有她的温度。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5

本文是袁老師學生周新梅的周作業之一。作者在閲讀《月亮與六便士》後有些感悟,現將其分享給大家。

最近閲讀了《月亮和六便士》(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王晉華譯,20xx.6,光明日報出版社),這本書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位在倫敦有着不錯收入的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的繪畫後,離開家庭,隻身前往巴黎繪畫,後來到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小島,並在此病逝的故事。

在書中,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自己的理想與自由放棄了銀行的舒適工作,義無反顧的開始了自己的繪畫生涯。他離開家時身上只帶了100法郎,這些錢根本支撐不了他太久,因此他經歷了很多苦難,貧窮、飢餓、疾病等等,運氣好的話靠朋友才能渡過難關。為了能買到塗料、畫布以支撐自己的繪畫理想,他還做過碼頭工人,最後他漂泊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在那裏度過了對他來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並且創造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被世人所稱讚,最終死在了那裏。而在此之前,沒有幾個人對他的畫作能欣賞的來,也沒有人支持他、看好他,都認為他是一個笑話,但思特里克蘭德並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仍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讀完整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活出真實的.自我,做適合自己的選擇。思特里克蘭德通過義無反顧的繪畫來活出自我,而在書裏的最後布呂諾船長則認為,好好生活便是自我的實現,這是兩種不同的選擇。

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説的:“這種生活模式給人以安詳親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河,蜿蜒流過綠茸茸的牧場,與鬱郁的樹蔭交相掩映,直到最後瀉入煙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卻總是那麼平靜,總是沉默無言、聲色不動,你會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也許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怪想法,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一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裏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佈的海灘的。”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只是這芸芸眾生中極其平庸的一份子,大部分人是為了生存而生活,也正是這些人叫喊着渴望着過不平庸的生活,但又不為之付出努力,也沒有活出自我的勇氣,這種內心的矛盾也註定了平庸的一生。當然,若是選擇坦然面對並接納這樣平庸的自己,我們也會因此而不普通。

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在於自己是如何選擇的,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做對自己、對社會有利的事就好。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無視人們異樣的眼光,不求所有人理解自己,而只是不斷奔赴自己嚮往的生活,追逐真實的自我。儘管現實中有冷漠、虛偽、殘酷,仍保持一顆熾熱的心使自己活的充實而美好,不求最好,只求適合。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6

讀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後一頁,我最先想到的是這句話。就好像這句話本來就在那裏,就等着這本書喚它出來一樣。

當然,取決於真正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無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錢,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視的東西。

這本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一位為了心中的月亮放棄了六便士的人。這樣説也並不太恰當,因為他並沒有經過權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從一名中產階級的股票經紀人,一個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對兒女的父親,一名樂於應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間逃離了現有的一切,從倫敦輾轉到巴黎,又輾轉流離到了塔希提島,最後在如畫的島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諦,接近生命的尾聲時,他將他的感悟畫在居住的小木屋裏,然後用剩下的生命對着他的畫作體悟,臨終前又囑咐妻子將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時的一些畫作供世人驚豔。他臨終前是安詳的,正是因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變得充滿意義。

對於世人來説,他是個普通,其貌不揚,説起話來又尖酸刻薄,絲毫不會圓潤的人,就如同“圓孔裏的方塞子”。對於周圍的世界,他顯得格格不入。對於繪畫藝術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讚賞,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追尋真正有價值的藝術。

繪畫對於他而言,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沒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種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這土地也適用於精神領域。這種追尋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讓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於,打零工也是為了畫畫,賺夠了一段時間的錢,就去畫畫。

書中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很好的類比,有兩名醫生,一名特別出色,年紀輕輕就被選為醫院的'管理層,他卻由於偶然的旅行,喜歡上一方土地,當了當地一名普通的檢查員,而稍微遜色的一個醫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雙收。在後者評判前者糟蹋自己時,作者進行了靈魂拷問:“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環境裏,讓內心得到安寧市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取決於自身如何定義安寧。

讓我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界限究竟在哪裏?他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間?

如今已經是20xx年,再過一個月,就到了月亮和六便士成書一百年的20xx年,這樣的心靈拷問仍然不過時;非但不過時,又更加深刻了些。現代人所面臨的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紛雜,如何去追尋內心的月亮,答案連同問題都被埋沒在了尋常的熱鬧中,讓人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人們往往能看到眾人所喜歡的東西,卻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愛。

燈光隱藏了星空,霧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觸手可得,設置界限反而是難題。

人們熱衷於形成統一的觀念,然後利用這種觀念對他人加以評論,對於“格格不入”的人鮮有寬容。在這種潮流中,不但忘記了自己來時的路,也忘記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夢想。忘記了世界本來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記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裏,如果靜下心來,不妨想想,對於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麼,能否為了它,赴湯蹈火,如果不能,請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別人的月亮。不過,在如今的社會中,如果有幸找到了自己的月亮,那就去追隨,因為這個物質豐盈的世界,不缺少六便士,缺少的是尋求事物本質的內心,無限地接近本質,伴隨而來的,往往也有六便士,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收穫內心的安寧。因為沒有什麼美,是無限接近於事情的本質。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7

我今天讀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裏面有個人物叫施特略夫。你們要是讀了這本書,一定也會認為這是這本書裏最倒黴、最懦弱又最善良的人。

他認為男主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偉大的畫家,儘管男主當時還沒有出名,但是施特略夫很欣賞他。男主病得快死了,施特略夫就説服妻子,把思特里克蘭德帶回家照顧他。起初他的妻子特別反對,但是在他的一再勸説下答應了。然後施特略夫和他的妻子就無微不至的照顧男主,過了很久,男主終於好了。

這裏你肯定認為男主是不是應該感激施特略夫,錯!他不但沒有感激施特略夫,還拐走了他的妻子。施特略夫的妻子不顧他的乞求和挽留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

但是施特略夫怕妻子和男主住男主破爛的屋子受苦,就自己離開,把自己的家留給了他們!

這裏就更氣了!一個愛的無私,另外兩個心安理得的接受。他妻子接受也就罷了,男主到底是什麼腦回路,不感恩還心安理得地霸佔?!

更可氣的是,男主根本就不喜歡他妻子,只是把她當作畫裸畫的道具。真是個渣男!後來他丟下他妻子跑了!沒錯,他跑了!絲毫沒有愧疚之意!!!後來他還言之鑿鑿,他只是恰好需要一個畫畫的`工具,而施特略夫的妻子正好身材好!並且説施特略夫和他妻子感情並不好!因為施特略夫見到了他妻子最窘迫的時候,是在那個時候接納她的。

這個男主實在實在是個渣男鼻祖無疑了,但他確實又是一個追尋月亮的精神境界很高的熱烈之人。啊,我這個時候都不想辯證看待問題了,這個施特略夫是不會看人嗎?一個人再有才華沒有人品只會成為禍害呀!

這本書雖然是毛姆的代表作,看到這裏説實話有點不想看了。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8

《月亮和六便士》這本聽聞已久,很多次在書店中拿起又放下,以為應該不會有興趣看的書,在一次噹噹網的打折銷售中,曾與人約定一起看,買下了一本。書不厚,比起那些動輒大幾百頁文字的書,這本原本以為可以很”輕易”看完的,過程卻着實經歷了一番坎坷。

一直襬在書桌上待看書籍中第一位置,每一次想要看的時候,翻起幾頁,也嘗試很耐心的閲讀,卻總也進入不了狀態,説實話裏面的內容從開頭來看,並不讓我感興趣。但,自己買的書,含着淚也得看完……最終還是在斷斷續續中,堅持看完。經典書籍的確有它的吸引人之處,挺慶幸自己沒有放棄閲讀。

讀後的第一感覺,單從故事情節層面來看,不會很吸引我。不過還是覺得這本書很不錯,主要的原因是裏面的語言讀起來給人很舒服的感覺。看開頭甚至一半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居然會有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為了所謂的理想拋妻棄子,破壞別人家庭卻一副理所當然,毫無過錯的態度,甚至那個人還是他的救命恩人。但看到後面,又會讓人覺得其實他本沒有錯,只是從我們常規的道德觀念來判斷認知,他是不道德的。我們不提倡也不喜歡不贊同他的處世價值觀。同時,也是印證了那句話,有時候天才與瘋子的界限往往是一線之間,可以認為他既是天才,也是瘋子。説實話,雖然看完了這本書,但是感覺沒有真正理解這本書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許,需要下一次有興趣再一次閲讀才能夠理解更多。

以上的這一段話,就是對於這本書讀完之後第一時間所能夠寫出的讀後感,書中關於藝術的表達、對畫家原型”高更”的記敍,以及這本書在世界文學界的價值與意義,我想我是無法真正體會與理解的。也許,這就是一直以來,我看國外的書籍比較少的原因,總覺得,除了那些功能性的書籍或者傳記類的文學可以比較好的入手之外,很多書籍所寫的內容都是與當地歷史文化有聯繫的,不瞭解的人很難真正去讀懂它們。這也或許是我們國家的很多優秀文學作品無法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吧。畢竟,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學,就必然得先去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史不分家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再説回這本書,《月亮和六便士》,一個代表着夜空中的美好,一個是類似於人民幣”一角”面值的硬幣,兩者的象徵意義,分別代表着”理想與現實”。人們總説:生活不僅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現實總會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們,並沒有勇氣與機會去追尋最初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説,社會生活的`現實讓絕大多數的人們”忘記了理想”,並不是有那麼多的人,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理想是什麼。

所以,這也是現實社會與文明可以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與發展的原因,這個世界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天才與為了理想不顧一切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不斷在現實與理想面前不斷平衡與妥協的大眾羣體。作者毛姆對成功的定義前提:“取決於你對生活賦予了什麼意義,取決於你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取決於你對自己有什麼要求。”理想與現實往往總是處於矛盾的兩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追尋,我們需要明白自己人生的價值意義何在,而這是有存在很多維度的,於父母家人、於親人朋友、於領導同事等等,我們扮演着不同的身份,,這些不同的身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責任,成長的路上,我們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不斷切換與不斷適應,也因此,人生的目標與追求就會在不斷的修正、平衡與妥協。往往平衡與妥協後的結果,就會使得人們心中的“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的差距不會那麼明顯。

……從那一刻起,人們將相信,潦倒與偉大、卑微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毫無排斥、共存於一顆心裏的,那就是永恆的”月亮”和”六便士”。----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看似對立的選擇是可以共存的……關乎理想,關乎現實!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9

之前就聽老師推薦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買下來,今天中午的時候去書店看了一下,還是有這本書的,我就買了下來。讀更多的書,讀更好的書,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我用了整個下午的時間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通過回憶自己與畫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過往的方式描述了這個畫家的天才之旅。在作者的回憶裏,斯特里克蘭給作者的第一印象就如畫家太太描述的一樣,是個無趣,普通的中年人。有着兩個孩子,過着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好像一眼就能看到未來。

但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男人,居然毫無徵兆的拋棄了家庭,去了巴黎。很多人都説斯特里克蘭是帶着一個女人一起走的,他愛上了別的女人。作者受這個畫家太太的委託,去了巴黎,見到了斯特里克蘭。事實卻很讓人意外,並沒有什麼女人,而且住的也不是什麼富人區,跟普通旅店相比,普通旅店都顯着奢華。那麼他來到巴黎是為什麼呢。理由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他要畫畫,這句話從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口中説出,還值得鼓勵,可是一個為人父的中年男人説出這樣的話。作者和畫家的太太都很難理解。

畫家的太太寧願相信他是愛上了別的女人,而不是為了什麼理想。外界也是如此,這為畫家的太太博取了同情,五年以後,畫家的.太太過上了優越的生活。作者再次見到斯特里克蘭,他還是穿着五年前的衣服,沒什麼變化,説到變化,就是更加尖酸刻薄了。

斯特里克蘭的生活並不好,沒人願意買他的畫。而且他也不賣,也不展覽,在所有人眼中他是個怪人。還欠了很多錢,還不上錢的時候就會送別人一幅畫,而這些送出的畫也是被主人堆在角落裏,直到斯特里克蘭離世後,他的畫從六便士賣不出去,到價值連城。角落裏的畫重見天日。

斯特里克蘭最後的日子仍在畫畫,被大家評論為天才。你想得到從未擁有的,就要付出從未付出的。人都是有理想的,很多人過着普通的生活就知足了,成為不尋常之人,必然要經歷常人未經歷的。斯特里克蘭的勇敢選擇,我們未必會做,但好在我們年輕,趁年輕,追理想,不放棄,必成功!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0

沒翻開之前,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因為我實在想不出月亮和六便士有什麼關係,但我縱然無數次路過書店看到了它,也沒有把他帶回家。直到去年臨近寒假,我和一個好友談起喜歡的作家和書,她給我推薦了這本書,説是她近期最愛,她簡單地給我講了這個故事的大概,我一聽就被這曲折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去北京旅行的路上,我一直帶着它。

毛姆是個很有意思的作家,看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的幽默和智慧,恰如他在本書開篇所講到的那樣:藝術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藝術家的人格,他的人格完全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在本書中,他談論了不少觀點,作家追求的回報到底是什麼?金錢?名利?都不是,應該是揮灑在字的快樂和傳播思想的愜意,至於其他的,那就隨便吧,別去在意讚美或詆譭、失敗或成功。這種精神境界值得當下浮躁的壇裏很多作家學習,也值得我們學習。

主人公名叫斯特里克蘭,本是在一家證券交易所上班,有美麗的妻子,兒女雙全,照理説這樣的日子是完美的,但是突然之間,他背上了拋棄妻子——"負心漢"的罵名,一個人去了巴黎。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和所有的人一樣,認為他是在外面有了女人,和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而其實他是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巴黎學畫畫。他和妻子本可以過着外人看起簡單美好的生活,這種生活就好像書中描述的那樣"讓你想起平靜的涓涓細流,蜿蜒流淌過翠綠的牧場和宜人的樹蔭,最終湧入浩瀚的海洋。但大海是如此平靜,如此沉默,如此漠然,乃至你突然感到莫名的焦躁。

或許是我的想法比較奇怪吧,反正早在那個時候,我就強烈的感覺到,絕大多數人共有的這種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承認這種生活有其社會價值,我明白,循規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氣方剛的我想踏上坑為狂野不羈的旅途,我認為我應該提防這些安逸的歡樂,我心裏渴望過上更危險的生活,我隨時願意奔赴陡峭險峻的嶺和暗流洶湧的海灘,只要我能擁有改變——改變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帶的'刺激。"或許正是因為主人公心中還尚存的一絲激情,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走這條路,即使以後的幾十年他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甚至衣不蔽體,但是他樂在其中,毫不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是他的獨到之處,世間真的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這樣灑脱。

我們不知道自己何以會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後將會去往何方。我們必須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態。我們必須懂得安詳的美好。我們必須守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運女神的注意。這才是生活的智慧吧!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1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寫到“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有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温飽的六便士?”

六便士是現實,是衣食住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書中斯特里克蘭原來的生活是眾人讚許甚至嚮往的:有恩愛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女兒,一份雖無聊卻收入不菲的工作。“現實”是極有道理的,價格更高的食物的確更美味,更具營養價值,無論我們追求與否,“六便士”都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

月亮是理想,是從心所欲,是看似飄渺的追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為了夢想幾乎放棄了自己前半生奮鬥所獲得的一切。他説“我是為了不愧對自己而不顧一切,就讓那夢想的熊熊烈火,燒掉所有道德與社會的羈絆,燒亮我窮盡一生的追求。”他在現實與理想中選擇了理想,用美好平靜的生活換來了傳世芳名,他不是為月亮而放棄六便士的嚆矢,只是其中的成功典型。“理想”亦是極具道理的,不從心所想的去追求,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多優秀,昊大無邊的天,看似平淡無奇,卻有一輪明月,成為多少人追逐的美好。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任何一個都難以割捨,如果做不到斯特里克蘭般的絕對,我們不妨於現實的`路上向理想的方向奔跑,袁隆平熱愛研究,致力於解決人民的糧食問題,如今的他讓理想充滿現實意義;霍尊熱愛傳統、弘揚傳統曲藝,人們喜愛欣賞他,也喜愛欣賞着傳統曲藝;《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多崎作自兒時起就喜歡觀察火車站,長大後成為火車方面的工程師。由此可知,夢想與現實可以兼得,正如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中所寫“我們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其實夢想是一個説出來就矯情的東西,它就像紮根在現實的土壤中的一顆種子,只有破土而出,奮力生長,終有一日開出花來,才能光明地凌駕於現實之上,讓所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在現實中苦苦堅持,我們別無選擇。廖一梅有言“跟夢想有關的一切對我是禁忌,在生活裏你可以隨意傷害我,我無所謂,但是你不能碰我的夢想。”把理想藏在現實之下,僅僅是因為理想尚未開花,不代表有人可以傷害種子。

倘若月亮和六便士不可兼得,我會首選天邊月。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2

只有詩人和聖徒才會往瀝青路面上澆水,一心以為勞作能使之長出百合花。

——毛姆

最開始拿起這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不是它抽象的封面,亦不是它像《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般富有童話味道的書名,而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毛姆。不得不説,聽了太多他的故事,所以難免也想拜讀一番他筆下的故事。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人讀出的是自由與責任,有人讀出的是非凡與平庸,而我讀出的,是束縛與掙脱,以及帶有絕望意味的自我解放。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在故事的開始被作者評價為:一個有些木訥的男人,在仁慈的上帝安排下的生活中盡其本分。然後正是這個男人,拋棄了妻兒,先後去到巴黎的小酒館和一個荒島上學習畫畫和尋找靈感。在荒島上,他擁有了另一個妻子與兩個孩子,也創造了許多流芳百世的非凡畫作。然而,他的一生,仍舊令人唏噓,他的冷漠,也同樣令人髮指。他似乎是沒有愛的,當然,對畫畫除外。

有人説斯特里克蘭的原形就是大畫家高更,這樣的推論我們無法鑑定它的真偽,但是很顯然,我們生活中不乏這樣特立獨行的人存在。無論是高更,抑或是別的什麼人,反正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對書中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主人公在牆上畫了一幅被驚為天作的伊甸園圖,他在失明後仍舊每天長時間面對這幅畫,彷彿能透過心來描繪它。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在彌留之際卻要求他的妻子將畫連同屋子一起燒掉——燒得乾乾淨淨,一點兒也不剩。

為什麼呢?聽聞這件事的人都在問。大概是因為他終於實現了心中所想,也認清了現實所迫。他的前半生在庸碌中度過,他的後半生也在追逐中消弭。終於,他在人生盡頭創造了一個他心中的美好世界,自由天堂。但同時,作為這殘缺世界的一份子,他清楚的知道這樣的自由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之中,然後,在驕傲和淡漠的心境中,他又把它毀掉了。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他找到了他所追逐的,但也意識到即使放縱自己,燃燒生命,他也永遠掙脱不了這塵世的枷鎖。

伊甸園或許終究只能活在灰燼裏,正如桃花源也只留在下寥寥幾筆。夢想可以天馬行空,但雙腳卻必踩蒼茫大地。現實可以選擇逃避,但它一定在這裏,讓你避無可避。與其如此,何不直面現實,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