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2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1

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認真拜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科院副院長郭思樂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並做了很詳細的讀書筆記。通讀後該書後,我覺得它具有以下五點突破性的貢獻:

一、關於兩種教育體系

作者認為,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體系的存在是事實。“僅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一切都是為老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需要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不僅在方向上強調學生為主體,------而是要徹底解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

作者能揭示出兩種教育體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為基礎。例如對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繹為主與兒童的情感律和歸納為主的區別;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學的區別;連動式機制和激發式機制的區別都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理念、課程觀、方法論和管理和評價等方面。

二、 關於兩種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

作者分析了許多偏離本體的現象,説明尋找到本體,真正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並不容易。這點我深有體會,例如“走教案”現象的產生,就是“師本體系”評價造成的。那種為了評選而精心設計的教案,課堂上教師關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采,讓學生“出彩”也是為教師設計的.教案服務。表面看,這樣的課,教學目標正確,一切按計劃進行,學生也在參與,也有收穫,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天衣無縫,準時下課。但是教師實際上事前不向學生進行調查,課上也不關心學生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課怎麼能使每個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

師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這樣的現象:“同學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有些教師連上課都要徵求學生的意見,好象相當尊重學生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書鮮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學生”就應該是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可以創新”,“潛能無限”。我體會應該區別的是:老師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雖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認真地發現、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火花;還是視而不見,急忙,甚至強硬地讓學生去“痛飲”教師準備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時是讓學生高興地去“痛飲”)?這其實是“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兩種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2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課堂: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口乾舌燥,辛辛苦苦,可是認真觀察一下,不知有多少學生能聽得進去,即使聽講的學生也不知到底能記住多少。簡而言之,我們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率不高,參與度也不高,但是老師卻異常辛苦。這是當今教育的普遍悲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悲哀?怎樣才能擺脱這樣的困境?讀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聯繫教學實際,我認為這是因為就是我們的老師沒有擺正教師角色,如果擺正了教師角色,這些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搞好教學設計。根據這一宗旨我們可以定位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角色。

 1、一切從學生出發,做好教學的組織者。

建構主義認為,認識是一個主動解釋並建構個體知識表徵的過程。學生認識的主動性應該受到保護、受到培養的,然而,有些教師卻習慣於滿堂灌,根本不給學生主動學習認識的機會,學生看到了一些內容,本來躍躍欲試,試圖説出,可是教師卻憑藉自己的權利毫無遺漏的講了出來。就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受到了壓抑,學習的熱情漸漸消退,學習效果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差。因此,教師應該從滿堂灌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來,一切從學生出發,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通過恰到好處的組織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主動認識,主動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發揮,得到培養。這種組織體現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上。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活動任務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生的原有認識基礎,還要考慮需要和興趣愛好;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活動能夠得以進行,既不會因為內容太易,使學生感到乏味,也不會因為內容過難,令學生望而生畏。學習活動的組織如果是分組進行,就要考慮小組成員間的人際關係,考慮將哪些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學生才會樂於交流,樂於表達。簡而言之,教師就是要通過科學組織學習活動促使學生人人蔘與學習,人人都能參與合作探究展示。

 2、一切為了學生,做好學生學習的幫手。

在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期間,教師要巡迴在學生中間,學生因為基礎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原因,會遇到困難,這時候教師給予幫助,指導時機得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這時的教學不僅實現了因材施教,而且實現了因需而教,沒有多餘,因而是效益最大化的。

3、全面依靠學生,做學生學習活動的觀察者。

我們經常發現一個家長對孩子考慮的面面俱到,什麼都給孩子準備的齊齊全全,他家的孩子卻非常平庸,有的家長物資上沒有積累,孩子卻相對優秀。其實,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講得面面俱到,分析得絲絲入扣,效果未必就好。教學的整個過程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開展。檢查複習,讓學生代替教師提問檢查;新課學習,讓學生合作探究後講給同伴聽;課堂練習,學生之間相互提問、檢測或評價。這時,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充當學生學習活動的觀眾。這樣可以促使學生課下研究上節課的知識環節,研究考察的方式,從而形成對知識的`深層把握,課上學會發現,主動建構知識。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為適當精講做準備。

 4、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知識的提升者。

學生通過活動、展示,顯露出知識認知的狀況,這時候學生認識的閘門被打開了,就會變得異常活躍,希望完善,希望進步,教師應該適時進行評價講解,通過講解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認知的不確切和不完善的地方,使知識更加全面、準確;通過評價引領使學生的知識更加系統;通過相應擴展使知識範圍擴大、程度加深。因為教師此時的講述是基於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瞭解,針對性強,有新意,學生會願意傾聽,樂於接受,也就易於融合到學生的知識系統之中。這樣便落實了先學後教,多學精講,可以讓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全部交給了學生,教師教師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更好的為學生的學習提升服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手、觀察者和提升者,給學生以最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潛能,並得到最大提升,這樣學生得到鍛鍊的同時,成績會有提高,學科情感會有增強,師生感情也會有越來越好,這樣便會實現課堂教學的良性發展。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3

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內容豐富,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波的學術專著。

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極堅實的進步”。

我們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整個教學的目的和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教師善於教。

美國教育崇尚創造性,不注重對兒童的規定和限制,特別是不重視作為社會的或規範那樣一些工具性知識;我國的傳統教育崇尚循序漸進,強調對兒童的規範,不注重兒童天性的發揮。

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生機勃勃的課堂,建立使人迴歸自然的`教育。

教學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