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多説與少説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多説與少説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多説與少説讀後感

《多説與少説》是我國著名教育家作家、文學出版家葉聖陶先生所著,他原名叫做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畢生致力於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

葉聖陶先生作為我國語文教育界的泰斗級人物,一直以來,對語文教育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説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這是每一個學習國文的人應該記住的。”而本書完美詮釋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解決了“知行”之間的過渡。

葉聖陶的“大語文”理念基本分成了閲讀與指導寫作與鑑賞。書中提出的要養成認真的習慣、訓練縝密的思維方式等概念不止對於語文學習,對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啟發和幫助。

在中國小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都很重要,但是更要着重訓練。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轉變成他們自己東西,就要多進行訓練。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捨,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現在語文教學雖説注意練習,其實練的不太多,這就影響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老師對學生要求要嚴格,不是指老師整天逼着學生練這個練那個,而是説凡是要學生練習的,不要練過一下就算,總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行。

有些人把閲讀和寫作看作不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着重寫作,總是説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一樣。閲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寫作基於閲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閲讀課要講得透,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把全篇講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感情是怎樣表達的,諸如此類。有的老師熱情有餘,可是辦法不多,對課文不能透徹理解,一味地參考備課教材,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就能閲讀。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打基礎的辦法,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是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同時自覺地動腦筋。講説和發問的時候啟發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老師才真起了知名品牌作用。

有些老師喜歡把學生寫在作文中那些好聽的話,圈上紅圈。學生摸準老師喜歡這一套,就幾次三番地來這一套,常常得高分。分數是多了,可是實際上寫作能力並沒提高多少。特別嚴重的是習慣於這一套,往深處想和寫出自己真情實意的途徑就給擋住了。

作為一位孩子的媽媽,能理解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本本精批細改,事實上是做不到的。與其事後辛勞,不如事前多做準備。平時不放鬆口頭表達的訓練,多注意指導閲讀,鑽到學生心裏出題目,出了題目作一些必要的啟發,諸如此類,都是事前準備。作了這些準備改作文大概不會太費事了,而學生得到的實益可能會更多些。(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