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集合)師説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師説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集合)師説讀後感

師説讀後感1

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愚者和聖人,一個人總是存在着好的方面和不夠完美的方面,只是這兩方面所佔的比例在各個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

古代的孔子被後人尊為聖人,他的思想觀點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無瑕呢?我們是否就該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諾諾,對他的思想觀點照搬不誤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我們就成了韓愈在文章中所反對的“官盛則近諛”了。我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過於絕對化的。我們對於聖人的.思想和觀點也要客觀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從。例如,孔子對從事耕作的勞動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們就不該支持他的這種觀點。對農人那種大地般淳樸、寬厚和善良,我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不管它是不是聖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所不及的。一次,六歲的小表妹指着河中因凸石而撞擊出的水花説:“看,它們在跳舞,還唱着歌兒呢!”我為她能觸發出如此生動活潑的語句而驚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對她的那份純真放射出的亮麗真的望塵莫及。

通過《師説》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們就應當學習,不管它來自什麼人的身上。不管什麼樣的人,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這就是《師説》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師説讀後感2

“少時不懂讀書,懂時已是中年”,近年翻書時常有這樣的遺憾。這裏,絕無倚老賣老的意思,且所謂“懂”也只憑個人的感受,或許依然是懵懂呢。每看到身邊一些好學的年輕學子積極投入書海,那種求知的獲得感以滿溢在臉上的微笑展現出來,總能勾起自身曾經的求學歲月。

《師説》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寫給弟子李蟠的一篇説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説文。近日得幸再讀《師説》一文,思及個人成長曆程,感慨頗多。

少時讀唐代大文豪韓文公《師説》一文,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其開篇之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近日輔導兒子作業,老師剛剛教會他“一”字,看他作業組詞寫着“一天”,其中“一”注音為“yì”(第四聲),印象中“一”的讀音只有“yī”(第一聲),於是趕緊叫兒子拿來字典,翻到“一”字,最後落實老師此處有誤,怎麼辦,跟兒子説老師教錯了嗎?

其實我最開始內心是認為兒子沒有認真聽講的,找來字典確認兒子做錯了,而後兒子確實説是老師教的,我立馬打了電話給老師確認,詢問他是怎麼教的`以確認兒子是否有錯,當得知老師給到的答案為“yìtiān”,而後再將自己查字典的結果告知,並將字典的內容拍照發給她,老師對此表示了感謝給予她的糾錯。第二天聽兒子説老師已糾正,對於老師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衷敬佩。

今天記錄這一細節,以此告誡吾兒,學習上就得較真,方能有所作為,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

師説讀後感3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句話就是説:無論哪3個人在一起,其中最少一個能成為我的老師。也就是至少一人能比我強一點或幾點。《師説》是韓愈寫給一個叫李蟠的人的。李蟠喜歡讀古文,六藝經傳樣樣都會。韓愈想鼓勵他,便寫了《師説》一文。韓愈在《師説》中也是這麼認為的。他認為,能稱為“老師”的,不分貴賤,不分長少,只要有比我好的人,我就能拜他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確是這樣,老師是負責傳道、授業與解惑的。能同時擁有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師”。因此,老師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稱他為師。比如孔子,他的'老師有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這麼高明的“聖人”也有這麼多老師,而他的老師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這麼高呀!

現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問同學,也可以問老爸老媽,有些關於電腦的問題,同學們向我問過;有此奇怪的問題,我也告訴過老爸老媽。

所以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要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要不如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