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4K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6篇)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1

主要寫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經紀人,突然放棄了本有的地位,工作,家庭,像被魔鬼附身一樣戀上繪畫,棄家出走到巴黎,由於沒人理解他,不僅經受着在異國忍飢挨餓的肉體折磨,還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最終由於一番離奇遭遇,他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離開了聞名世界的他,終於找到了靈魂的寧靜和藝術上的啟發。與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了一幅又一幅使得後世震驚的化作,染上麻風失明之前,曾在住房四壁上畫出了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卻立下遺囑讓土著女人在他死後把畫作都燒掉。

本書通過作者“第一人稱”方式敍述,經常以“旁觀者”參與到敍事中來,很有意思,毛姆似解剖刀般的筆鋒將一個偉大又讓人討厭的作家表現的極具魅力。讓人不得不承認這畫家的偉大,又不得不讓人感覺他真實不懂人情世故,惹人討厭。

這部書的名字,月亮與六便士,很多人覺得是想對於理想與現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貼切的理解,明亮的月亮象徵着大家都在追求的高遠的理想,而六便士,地上的六便士,是最小面額的銀幣,也很圓滿,掉在腳邊也是無人注意,但仍然是平常人生活的必須,是卑微的,有些人生活得目標是最求六便士,有些人的生活是為了最求遙遠的月亮。

在書中,查爾斯扔掉了身上已經賺到的便士,追尋着那心中的月亮,雖然貧窮,被捉弄,被嘲笑,不被任何人理解,但仍然忍受着痛苦,也享受着之中不為外人道的快樂。我們會尊敬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理想化的,是偉大的。但是反過來想想,這樣的人如果是朋友,是家人,又是又會覺得很讓人無奈,讓人感到厭煩。這也就是作為人的兩面性吧,在現實與理想間掙扎、權衡。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追求着那閃閃發光的理想——終日仰望着月亮,但大部分人也在乎腳邊的六便士,人們都得為了生存而生存,也去為了最卑微的事物去爭鬥。在馬洛斯金字塔中,人必須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例如:吃飯、性慾、住房等等之後,才可能有想到理想——即自我實現的可能。

書中跟作者一起上島去看望查爾斯的很多人,大家都忍受不了那裏的簡陋和粗鄙,有時候又因為那裏的淳樸感到對生活的熱愛。人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的人,我覺得就應該像這樣,可以將那美好與卑微結合到一起,將理想和現實結合到一起。偉大的人必然是痛苦的,痛苦的人卻不一定偉大。

查爾斯拒絕他在世界上作為職員,丈夫,或者其他的什麼身份,僅僅想要做一名畫家,一名純粹的畫家。很多將人類推上進步道路的人,就是這樣,我們尊敬他們,也依賴他們。但是人類作為社會的人,還是應該成為多身份的人,這樣的社會才是穩定的。這就是作為社會人的理想與現實的糾結。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2

讀這本書搞笑的是,你會對主人公克蘭德哭笑不得,既愛又恨。他是個不懂人情世故,不近人情,不在乎他人看法,不在乎與畫畫無關的一切事物的人。愛他,是因為他的所做所為都為了他的夢想,我無力總結他的一生是怎樣為了畫畫做出怎樣的犧牲。用克蘭德的話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而如今有多少個能像他這樣為夢想不顧一切呢。恨他,是因為他犧牲一切,包括他人。(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克蘭德的情況下,一個畫家卻認為他畫得很好,是個了不起的畫家,還經常借錢給他,幫助他。在他身無分文、邋里邋遢,病的幾乎要死的'時候把他帶到自己家裏,親自貼身服侍他到病癒,沒有一句感謝,還佔用了人家的畫室,拐了人家妻子,畫家只好獨自離家出走。三個月後,突然間,畫家的妻子自殺了,而他什麼表示都沒有,像是沒發生過一樣。只留下了這個可憐女人的畫。他還明説,他根本不愛她,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畫完了,就沒用了。)

不得不説毛姆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他以第一人稱“我”為線索,很多時候都在自言自語的對話,但是夾雜着各種心理學的細緻描寫,非常有趣。挺簡單無聊的事情也被他描述得好像很有內容。剛開始讀着枯燥,提不起什麼興趣,突然一個大轉折讓你愛不釋手。(我表達能力實在太有限了,此刻感覺自己就像毛姆所描述的克蘭德一樣,想極力地表達自己,卻揮手舞腳地都説不出一些完整的句子來。)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3

前段時間安妮的一篇《對不起我只過百分之一的生活》刷了朋友圈的屏。似乎活在這個競爭壓力空前巨大的社會裏,夢想與情懷是脆弱而又珍貴的奢侈品,永遠帶着孤芳自賞的表情站在現實的對立面。當他們一邊熱熱鬧鬧的刷劇逛街一邊開始在網絡平台上熱情洋溢地宣泄自我的夢想,我卻總是抱着質疑的態度想:月亮你要,六便士你還嫌少。

我這樣想並不是沒有緣由的,當自媒體悄無聲息地潛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從:“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到“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任由情懷捂爛都沒問自我一句,我的夢想真的是夢想麼,我想要的生活真的適合我麼。而這些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裏就説明了藝術和生活的對立,揭示了人們所追求的藝術(夢想)只是對醜陋現實的粉飾,因生活不滿造成的意淫;批判了逃避現實的現象。此故事運用了高超的技術,獨具匠心的技巧,刻畫了一個以法國畫家高更為原型,叫做斯特里克蘭德的人,他突然辭掉在倫敦證券經紀人的'工作,背棄家庭,開始學畫,窮極一時也被認可過一段時間,然而又遠離城市禮貌到了南太平洋島上,最終得病而死的故事。

此書最精彩的比喻就是象徵着夢想的“月亮”,現實是“六便士”。斯特克里蘭德本人一開始並未對藝術抱有熱情和追求,完全是厭倦了都市禮貌裏循規蹈矩的日子,無視他的“六便士”,甘願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過原始生活,最終他才發現健康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種兩者之間不斷變動後的平衡,絕非理性地居於兩個極端。可是在此之前,他是個寡言少語、行為怪癖、拋妻棄子、冷酷無情的人,很長一段時間毫無繪畫天賦而窮困潦倒。如果説高更還是期望達成夢想後與家人幸福生活,那麼斯特克里蘭德就是毛姆利用誇張手法刻畫的毫無理由出走並不再歸家的人。

如果説斯特克里蘭德最終是頓悟出他所追求的藝術,並非真正的藝術,而只是對現實生活的粉飾,那麼在朋友圈裏被偉大的安妮打動的年輕人呢?誠然我們想要成為某一專業領域的佼佼者,想要在文學、音樂、繪畫等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在成功學橫行的當下有着重重挑戰,可是我們是真的喜歡還是隻是攜帶着青春文學裏構造的完美幻想,覺得就是咖啡館裏寫稿子、揹着吉他到處流浪和穿着白襯衣畫畫?還是隻會拿杜拉斯、梵高和李斯特附庸風雅,即使自我根本沒有深入瞭解,藝術家的痛苦掙扎也能看成虐心戲?

大部分人終究還是一邊引用“爭甚麼半張名利紙”一面又巴不得被重用;一面説要為夢想轟轟烈烈拼搏一把一面心裏又覺得有體制的庇佑才是好的。沒有天賦或是不甘於錯過光怪陸離的城市生活而不願潛心奮鬥,只會拿情懷這樣的體面話裝飾門面。如果説斯特克里蘭德還有決心離開家裏,我們的決心也僅有學習工作間刷朋友圈被感動的心潮澎湃的那一刻。

所以,月亮你想要,就別嫌六便士少,倘若真有決心追求,祝福你旅途漫長。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4

來説説這本書吧——《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故事簡單,花幾個小時就可以了讀完的書。大意是講了一個普通人突然有一天離開老婆孩子遠走他鄉學畫畫,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後來,他來到了一個小島,畫畫然後死亡,故事完結。本以為作者會借小説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留下幾句為夢想努力奮鬥的勵志名句,本以為還能有幸一睹偉大畫家的作品,事實上什麼都沒有。斯特里克蘭德的語言是那麼的寥寥幾句,“我對孩子們沒什麼特殊的感情”,“她死了和我有什麼關係”……他是一個自私而無情的'人。他對人事都那麼冷漠和不屑,他對畫畫又那麼的熱情和執着,這是一個兩極的人。

作者塑造了一個在藝術的世界裏忘記了現實世界的人。所有的食物只是充飢而已,大牀和地板只是棲身而已,邋遢和乾淨對畫畫又什麼影響呢,別人的否定和嘲諷和自己無關。斯特里克蘭德在繪畫的世界裏彷彿銅牆鐵壁一般,自己出不去,別人進不來。他説“他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游泳一樣”。這是一種受命運控制而無法自拔的力量,它會指引你發現真正的藝術光芒,但代價就是脱離原有的軌道,毀滅或者重生。

斯特里克蘭德毀滅了嗎?沒有,很多年後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人。他的作品被不斷的拍賣,數字巨大到無法想象。他重生了嗎?沒有,他得了病,不肯看病依然在畫畫。後來他眼睛瞎了,就坐在自己的畫作前,直到死亡。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想起了梵高或者高更,這些現實中的瘋子,藝術上的痴人。或者,你想起了自己心中那個叫夢想的小東西?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着一個叫着夢想的東西。有的人在出生的時候忘在上帝那了,所以他連夢想的面都沒見着,簡單生活着。有的人把夢想帶在身邊,小時候還小不知道那玩意是什麼,所以隨手就給扔掉了。有的人左手拿着夢想,右手牽着現實,最後負荷過重放掉了那個小玩意。還有一些人,雙手緊握夢想,披荊斬棘,終於完成了內心的指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成為斯特里克蘭德的可能,只是成為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也並不認為如果每個人都成為斯特里克蘭德,世界就是美好的,印象派和寫實主義是可以同時共存和被需要的呀!

突然記起了在美術館看到的一幅畫,忘了告訴大家美術館就在博物館的旁邊。那是一幅油畫,畫的是一顆大白菜,多麼真實的白菜呀,我忍不住想要去用手觸摸白菜的葉子。我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從菜園子里弄回一顆白菜煮火鍋日子。想起了那些寒冷的冬天,地裏的.大白菜和池塘裏的蓮藕組成的生活。站在這個富有藝術氣息的美術館中,我對這幅畫的作者充滿着感激。也許他是一位擁有很多頭銜的現代畫家,也許他因為這幅畫的展出收穫頗豐,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人在追逐自己心中月亮的時候,為什麼就一定要捨棄自己勞動所得的六便士呢?無法成為世界矚目的藝術家,成為一個給一些人帶來感動的小人物也很不錯。

博物館的金粉鉅作讓人驚歎,而美術館的大白菜卻觸動了我真實的生活。如果説作者書中的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名用生命練成的純粹的藝術家,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月亮的指引下不知不覺的遇見六便士。突然想起了一部電影裏的台詞:“當你追求卓越的時候,成功也會不請自來”。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5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最終找到了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

他同一個土著女子結婚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妻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脱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而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和六便士》問世後,就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説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手法,借“我”之口,敍述整個故事。這篇小説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Gauguin, 1848—1903),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何為美,我覺得小説對思特里克蘭德在塔希提島上的茅棚裏完成的那副畫作的描述就是終極的美。講述者對畫作以及思特里克蘭德精神狀態的細緻描述,讓我激動的渾身顫抖,我彷彿和作者、主角一樣,觸摸到了美的終極奧義一般。這種激動甚至在讀完全書後依然存在,揮之不去。當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遠是不完美,這種觸摸到美之終極奧義的畫作被了無遺憾的思特里克蘭德一把火燒掉了。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明白書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含義。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兩種象徵詮釋了主角——思特里克蘭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象徵着思特里克蘭德之前平淡無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徵着他拋棄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島上只為追求終極之美的短暫後半生。一正一反兩個意象,充滿現實的張力,卻凸顯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價完成了夢想,用畫作解構了“美”這個極其抽象的概念。

現在看來,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在現實的語境下更多了勵志的意義。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想可以徹底放棄之前的一切。他用極端的敢想敢做詮釋了夢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這個人,平凡的外表下永遠燃燒着一顆赤子之心,時刻準備着為了追逐終極之美而放棄一切。所以,他走的那麼突然卻又徹底,因為夢想在他心中比什麼都重要。當然,最後看來,他的夢想實現了,是偉大的,雖然代價是那麼大。他甚至為了他的夢想耗盡了一生,如燃盡的蠟燭一樣,在夢想實現之後迅速地黯淡,熄滅。或許,他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過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倫之樂。可他卻選擇了夢想,也就選擇了悲壯。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蘭德這個虛構的名字背後是一位現實中著名的畫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正是這段逐夢之旅的最好註腳。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心得6

兩週前看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一直在猶豫是否要寫一篇讀後感,我怕自己膚淺的認知不足以理解本書的深刻。但是有股力量催促着我思考,並將思考的結果化諸文字。現在,端坐窗邊,沐浴在晨光之中,碼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月亮和六便士》無疑書寫的是一個關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故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象徵以金錢和實利為核心的世俗的物質生活。每個時代都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因為他們代表了最純潔的生活狀態,完全為了理想和信念而生存的人。癲狂而偉大的靈魂總在最少數,大多數人是既低頭尋找六便士,又不時抬頭看向月亮。

“彷彿我突然闖進某個陌生的世界,那裏有着不同的價值觀。人並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

書中這兩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我們常常被固定的思維模式所束縛卻不自知,年歲漸長不過是加固了那些模式。我喜歡閲讀,喜歡聆聽他人的話語,因為這常常讓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那裏對價值及意義有不同的衡量標準。當然有時候我們更需要去聽他們未出口的話語。

人生一世,似乎有許多選擇,想來有無數種可能。可就像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他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了那個不得不成為的自己。這不是悲觀或者簡單的宿命論,是他付諸行動所書寫的一生。讀者褒貶不一,以自己的價值觀考量值不值得,他不在乎。

作者理性而睿智,只是靜靜解剖着人性。面對這場精神與現實的博弈,你選擇什麼?作者:林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