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土中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土中國讀後感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裏説,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而這鄉土社會,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但是,一塊地上只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負起鋤頭去另闢新地。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

是的,於留在老根的人而言,這塊土地自然還是家鄉;於負起鋤頭另闢新地的人而言,這塊土地就成了故鄉。

這顆被風吹出去的種子,從此有了牽絆,念念不忘要葉落歸根,總期待着有一天能牽兒攜女,能“少小離家老大回”,哪怕“兒童相見不相識”,哪怕自己“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可是,故鄉終究不是家鄉了。“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天真,也會引發自己“知家中有阿誰”不的恐慌。回到故鄉,雖然還有“白頭宮女”的同齡人能一起“話玄宗”,終究會發現,自己已經是客人了。雖然偶爾會有“夢裏不知身是客”的時刻,但是自己也清楚,這是回不去的故鄉了,家鄉,已經成為回不去的故鄉了!

是的,種子,一旦從老樹上吹出去,找到土地紮下根來。老根,就成為自己的一個精神圖騰,時時仰望,而無法回頭了,畢竟,自己,也成為了兒女的老根了,畢竟,也逐漸會有重孫玄孫來此處尋根了。此刻,縱然天才如祖籍碎葉、幼居四川的李白,也只能在吟唱“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客死當塗,無法葉落歸根。究其原因,恐怕也只能喟歎一句“回不去的故鄉”了。又或者富貴如劉邦,也只能在“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悲歌中從故鄉豐沛回到長安,溘然長逝,葬於長陵。再如劉邦的對手,那位説出“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的楚霸王項羽,人生的最後也不還是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於烏江口?

如此説來,故鄉,又憑着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能牽惹着我們中國人的萬千情思呢?

故鄉,是緊緊牽扯遠走高飛的遊子的那根線。緊緊地牽扯,讓我們所有的遊子環繞着村口的老槐樹飛出大小不一的同心圓。是的,你沒有看錯,故鄉,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心裏紮了根,有了故鄉,無論走多遠,無論成就多大,我們都無法斬斷故鄉的這根線,我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關心故鄉,回報故鄉。無論飛得多遠,成就多大,故鄉都會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圖騰。想想以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們的毀家紓國難就知道了。想想錢學森的奮不顧身毅然回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