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挨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句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讓我深思我們現在到底在為了什麼而活?而活着到底又為了什麼?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着金湯匙出生,一輩子都享受着富貴與榮華,從不必為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温飽都是奢求。每一種成長方式都給我們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布魯克林有棵樹》就是這麼一部描述成長的小説,它描述的不僅僅是那貧苦低賤的生活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對於生存的絕望與恐懼,更多的是不向命運低頭,不向貧窮妥協的'奮鬥的精神。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説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弗蘭西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葱葱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着,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説。跟我説好了。”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説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

我在思考着:“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3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迪史密斯的著名小説小説的主人公,弗蘭西是個出生在貧困家庭中的一個普通小女孩。弗蘭西在貧困的環境中依然不失對生活的嚮往。她樂觀,積極,活潑,陽光,富有想象力。而《布魯克林有棵樹》一字一句的記錄下了她那艱難而不失活潑的燦爛的青春。當你打開這本書弗蘭西從10歲到16歲的美好青春將被你一覽無餘,你會明白,人間處處有真情。弗蘭西與爸爸親近與媽媽有些疏遠,但最關心,最瞭解弗蘭西的卻偏偏是這位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的母親。弗蘭西為了一家人的支出,放棄了自己的前途。輟學找工作來供弟弟尼雷上學,媽媽怕耽誤了弗蘭西的學習,堅持讓弗蘭西繼續上學,後來弗蘭西上了暑假大學,母親十分激動。

書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件事都將弗蘭西一家人的'相親相愛,和和睦睦的表現淋漓盡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這個了,爸爸去世兩年多了,媽媽收到了來自妻子去世一年半的麥克布蘭先生的求婚,放到其他人身上,應該不會有幾個孩子同意吧?但這件事發生在弗蘭西的母親身上,一切卻變得那麼順利。當事情發生後,弗蘭西與弟弟尼雷最先想到的卻是他們呢18個月大的小妹妹勞瑞。他們小時候吃盡了苦頭,可不想勞瑞也這樣。或許他們認為有了一個新爸爸,勞瑞也不用像他們小時那樣受苦了,他們很懂事,他們尊重媽媽的選擇,不會刻意排斥這件事,他們希望勞瑞和媽媽更加幸福,讀了這件事我心中深深的感歎,深深的佩服,弗蘭西的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