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5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把欄杆拍遍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1

剛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中時期,近來讀讀體會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欄杆拍遍》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樑衡所寫的一篇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是解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散文名篇。被許多人譽為是影響自己青年時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欄杆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是該詞引用的一個典故:宋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所以,"欄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杆來發泄心中説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

作者認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在詞人把欄杆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複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提到書,一定要提到本書的作者,是一個讓人比較欣賞的人。

樑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説《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創作方面,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後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紅色經典》、《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樑衡卷》等.學術論文集:《為文之道》、《繼承與超越》、《走近政治》。《樑衡文集》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選中等學校課本。

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之後《海思》也被選入鄂教版語文中學教材。

多讀讀有思想的人作品,可以將一個人的思想水平提升。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2

樑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她曾經説樑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但由於當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到了大學的時候才有了空餘的時間來看一下,看過之後有了很多的感想。

樑先生説過看一篇文章,應該注意裏面的知識和思想內容以及審美,我們看一本書,雖然不是上政治課,但其中的思想也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會構成我們認識社會、人生的參照系。

從中我感覺當我們看一本書時,要學會審視其中的內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學會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學其精華,這樣才算真正的讀一本書。這些使我認識到了讀書的真正的意圖和方法。原來我讀書就只是看一下,不會走太多的內心,只是名符其實的讀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時,不會太深入內心。雖然和樑先生講的有點出入,但也相當於沒讀。但這不禁使我想到現在的好多讀者,他們讀了一本書,情緒太過於投入其中,使得他們感覺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從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觀所惑,對整個現實的世界都有了錯誤的認知,從而釀成了許多悲劇。這就正如樑先生所説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觀點或建造的文學世界,要學會批判的接受,學會審視。這樣才能真正的從書中汲取到營養,不算白讀一本書,不正確的閲讀只會適得其反。

樑先生在《晉祠》中寫的古晉名勝晉祠,在文中他説晉祠的山美、樹美、人美,使我對現今的另一非常熱門的現象??旅遊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現在的人們很喜歡旅遊,一到假期或者空閒的時候就會去旅遊。但現在的旅遊我感覺更是一種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勝古蹟去照個像留個影記個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區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參觀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作者説“旅遊最重要的是尋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鬆心情,讓靈魂得以昇華,而不是隻是一個任務,讓旅遊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義”。

對此我深感認同。如今太多的已經不懂得發現美,只是麻木的去景點照相,留念,彷彿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務似的。現在的人們太浮躁,不會真正的靜下心來去真正的感受我們的生活,更別談去發現美,人們只會麻木的照相取景,不會真正放鬆心情,感受自然,昇華靈魂。正如樑先生在晉祠的感受:春來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入秋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抬級登山都清悦神爽。樑先生真正的在景區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鬆了心情,又昇華了靈魂,是真正的'旅遊者,大自然的欣賞者,是我們都應該做到的。

最後,樑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為國王》。一開始其便寫了國王的權高位重,一國之財任其所用,一國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標。

但接着樑先生就説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的時候長短並不是絕對的,王亦有侷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當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為王,有的人只喜歡遊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權勢而折腰。但其實如今的社會是多元的,國王也是多元的,每個人在其行業中在其領域內都可成為王。接着告誡我們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稱王。正如北宋的劉永,雖被仁宗貶謫,但其在他的領域——詞域中成為了他的王。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會成為自己的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也不用自卑,更無須驕傲,努力便可成為自己心中的王。

這就是我讀樑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後我會真正的學會讀書,學會發現美,學會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將會更加美好。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3

樑衡的文章讀到現在,最喜歡看他寫的議論文。我一向堅信,不論寫什麼樣的文章,將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傳遞出來的才算是成功。樑衡的議論文與我的評判標準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詞、擲地有聲。特別是那篇《怎樣區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簡直讓人拜服。但今天其實想呈現的,是一些有關於讀了樑老的文章後,我的思辨。

讀了《教材的力量》後,我吃驚於那篇《晉祠》居然影響到了那麼多的學生,更吃驚於我當初讀它時卻沒受什麼感動——甚至説,根本沒什麼感覺。我在讀到本書第三單元的時候還特地重讀了《晉祠》原文,的的確確是生動美妙。可為什麼當初學這篇文章的我,就沒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覺得原因有二:

第一個是因為老師沒教好。我們的老師在上課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晉祠遊玩時的照片,照片上的晉祠泯然典型的“中國式景區”,遊人密密麻麻,小販熙熙攘攘。上課了,老師對着大屏幕為我們介紹晉祠:“我去的時候晉祠裏面外面都是小攤販,哎呦,真的是亂七八糟的……好了,我們來看文章……你看這裏,描寫得多美啊!”殊不知,我們早已因為她對於晉祠的描繪而對之感到乏然無味了。

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立志想從事教育行業,我總喜歡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現在,《晉祠》的這個例子又給我帶來了這方面的啟示。我覺得作為一個老師,最重要也是最難達到的是引起學生對於所傳授內容的`興趣。

這一點雖説難達到,但我覺得,至少應該在課堂上、講課文時,為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氛圍,至少不應該去破壞這個氛圍。即使現實真的很骨感,但我們又不是在上社會課。文章中的晉祠,處處透着古樸之美。而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做的,我認為應當是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們還原“晉祠式”的美,卻不能用現實當中的情形來草率地帶入其中,這樣反而破壞了這份獨一無二的美感。

第二個原因,私心覺得是因為教材編得不好。且不説排版與插圖,單憑教材上對於文章的剪切,就讓古色古香的晉祠又一下子遜色了很多。我一直固執地認為被用來細細品讀的文章就不應該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讀文章好比看“場中美色”(當然不是“一眼即過”)。若要看一個美人是否真美,當然要看未經過任何修飾的樣子嘍!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纖細,可若直接扔給你一段細腰、柳眉,和一隻骨碌骨碌轉的眼珠子,這可哪裏還有美感可言呵!

説得太激動了,有些言過其實。不過我覺得,文章不應該剪,像《晉祠》這樣的好文章,更不應該剪。擔心課時的話,老師們哪怕略過這些沒有什麼知識點的句段,也應該保留學生們觀賞這“美人”身上各部分的權利,無論美醜。你瞧,《晉祠》原文中,其中有許多關於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讀時便能能夠結合着這些典故去“遊”晉祠,那樹、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顯得活靈活現。可是課文中,卻刪去了這些段落。失去故事的晉祠變得單薄了許多,單薄到只剩下一頁書紙。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剪後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讓我們這羣年少無知的“蜂蝶”們懷疑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課本之外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