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95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文化苦旅讀後感(精選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掩卷沉思,在社會已然進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物質追求達到了無止境,各種成功學、厚黑學、官場小説甚囂塵上。

讀《文化苦旅》卻讓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尋着一汪清泉,這樣的甘冽,透人心脾,盪滌心靈。作者寓情於景,在帶領我們領略山水風光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失落的歎息,對民族精神何去何從的一種反思。

很贊同作者在《筆墨祭》最後所寫的:“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醜。”讓我們像逐日的夸父一樣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我好恨!”恨王道士為何將如此珍貴的經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國竟是留不住一個小小敦煌;恨作為一個飛天兒女,我卻是在風沙肆虐之時什麼也不能為她做。餘先生説“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蹟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裏,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祕處。”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們足夠強大,能夠保護她。

這個世界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華富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護一生的夢想。我們是敦煌的子民,飛天的兒女,共同守護千古的敦煌夢就是我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打開文化苦旅,我看到作者獨自走在浩瀚的土地上,只有厚重的包,思想縈繞在風景名勝區和歷史遺蹟之間,文人和文化命運之間,上下搜索,也許苦?

然而,仔細品細品味書中的文字時,我能感覺到作者揮之不去了市中心的喧囂,拋開了所有的雜緒,伴隨着微風、日落和明月的光輝,享受着茫茫沙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美麗,融合了山川的美景,與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不是很開心嗎?

走一步,停一步。餘秋雨秋雨,就是這樣,停下來,停下來,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遺產,一切都是信手,栩栩如生的寫作,感受山水之間,展示中國文化的廣度和深度,不知疲倦地探索生正意義和文化靈魂。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歷史的探索,往往始於足下。我跟隨着《文化苦旅》的腳步,把握歷史的韻律,靜觀王朝的興亡。

遺失“文化,不就是讓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領域延伸麼?”《風雨天一閣》中有一個文化傳承中令人欷歔的事件,明朝大藏書家範欽藏書頗豐,然而時局的'變遷令其中多數毀於賊手,許多孤本失傳,成為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

曾慕名前往拜訪大相國寺,卻發現佛教氛圍早已面目全非,我不禁疑惑了,我們該怎樣避免文化的遺失?而西安大雁塔前一位僧人以倒立的形式化緣,不顧周遭耀眼的閃光燈,才真正詮釋了佛教的思想——修行。

這正是如今無數的廟宇樓閣中的僧人所遺失的——佛的精神以及歷史所賦予他們傳承佛教思想的使命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就個人而言,我一直對散文存在偏見,覺得它不如小説那樣吸引人。然而餘秋雨的散文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全身心的融入,閲讀速度很慢的我此時竟愛不釋手,閲讀起來毫無障礙。但這本書所呈現給讀者的,絕非如此快速、淺薄。

餘秋雨的文字帶我走過了他所走過的地方,啟發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問題,對文物流失的痛恨,對歷史文化的追溯、反問、傳承,讀着讀着情到深處,讀着讀着潸然淚下,每次總讓人以滿腔的民族厚重感和歷史責任感收尾。

文化苦旅讀後感6

《藏書憂》則是文集中一篇獨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為,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跟隨餘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或許,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瞭解什麼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7

餘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有風景描寫,有人物描寫,還有講道理的片段,可謂無奇不有,應有盡有,十分精彩。

本文説了餘秋雨從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記錄,從中還插入了一些道理和想法。從陸地到海上,從國內到國外,讀了這本書,就感到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足跡。

他旅行沒有找旅行社,出行全靠雙腳,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僱不了。他一路講課,在講課的過程中旅行,行行止止。他走的地方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古代文化氣息比較重的地方,他寫文章要青春活力,寫出來卻無比蒼老,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他的少年精力。

他有一段我認為十分好的句子: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這段話講了他認為希望只是一種奢望,不值得去花費太多的精力去希望。

其實, 人們認為他遊歷世界,只是單純的去異鄉旅行,可我認為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文化苦旅讀後感8

廣闊的陸上,孕育着大羣大羣的生靈。靈長的猿慢慢進化成兩腿站立、會用火,最終會思考的人類,他們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麼?我們走在千年的路上,頻頻回首,只為尋找最初設下的答案。——題記

《文化苦旅》,確如書名和綠色的包裝一般,甘苦的味道瀰漫在方正的漢字間。説是杯中的熱茶還不夠,應是山頂的草藥,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湯汁。

厚厚的.一本,從東海之濱到白雪皚皚的陽關、再到風吹浪打的北歐,餘秋雨先生對於“文化”的追尋,從來不屈服於腳下凹凸不平的土地。書中幾處的記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偉人的足跡,又是遺憾物是人非。

文化苦旅讀後感9

當卸去一天的疲憊,在萬家燈火的夜晚,讀着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隱泉”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在餘先生唯美的文裏,讓我深深感到了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象爬鳴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過程中,也都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也曾努力到達過峯巔。但當你長久駐足峯巔,你又感到無比的孤獨與恐恐。嚮往高度,嚮往峯巔,嚮往在高度俯視一切的快樂,是人生的一種壯美,然而世間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貼着大地,潛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當你身處高處時,心似大樹直立擔當。當你身處低處時,心似小草平和謙讓。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在充滿了歡樂的寒假中,我被推薦讀到了餘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它是一本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以山水風物尋求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密諦。其中“陽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涼的黃河文明的盛興與衰敗和歷史的深邃蒼涼,而“白髮蘇州”以及“江南小鎮”描繪了形神俱佳的世態人情和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其它許多地方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我從未知道的地方,瞭解到了我從未想過的歷史,瞭解到了我從未觸及的知識……

《文化苦旅》這本書十分深奧,僅管我有許多不太懂的地方,但還是深深地喜歡上了一句話:“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讀了它,我開始深思:是呀,藝術是無處不在的,絕不會侷限於某個方面。

歷史遺留的文化遍佈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朋友們,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便可和餘秋雨一起踏上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李白的詩飄逸靈動、超拔縱橫、吞吐山河有餘,而沉鬱練達、憂患深情、悲心苦難不足,讀其作品如閲其人,羽化超脱而心向隱遁的仙道氣始終伴隨着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在世事的艱辛、惡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順中他選擇了以桀驁不遜的.風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歡,這與杜甫的始終不棄不捨,執著當下,痛入心髓而猶深懷抱負與憂悲進入民眾、國家的苦難大有不同。中國的多數人可能大抵都更愛讀李白,因為從李白那兒能讀出一種速度和快感來,但我卻偏愛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靈氣潑灑的音符,更是一種血淚沉澱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脱,所以他超越了那時代的每一個神往超脱的詩人。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這是一本苦澀的回憶,憂慮後的會心,冷靜後的淡然,蒼老後的煥發。有人説餘秋雨的人生富有彈性,蹣跚的步伐下卻有着一份少年的激情,尋尋覓覓于山山水水拾取那一地遺落的美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他的口吻他的思緒,都夾雜着不同的感情。

豐富的閲歷,深厚的底藴,以土作紙,以人代筆,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到寒天凍地的北國;從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到別有風情的西南邊陲,或深或淺橫橫縱縱的線條,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文化宏圖,那墨色是多彩的,令人振奮的。這些恢弘的粗壯的線條,似是要一躍千年,拉扯出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

一次沙漠中的旅行,一次歷史長河的徜徉;一曲離殤,一段苦旅。對封存的,久遠的文化的苦行僧式的體驗與探尋。“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歷史的真實讓人沉思,讓人震撼;生命的過程讓人沉澱,讓人豁達,人類的大智慧又豈止於此。苦旅,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旅行。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餘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有風景描寫、人物描寫、講道理的片段,可謂萬物皆有,十分精彩。

本文介紹了餘秋雨從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記錄,並插入了一些真相和想法。從陸地到海洋,從國內到國外,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足跡。

他沒有找到旅行社旅行。他的旅行取決於他的腳。李白的船和陸地旅行中的驢子不能被僱傭。他一路講課,在講課過程中旅行,停止旅行。他去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文人和墨客。在古代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他寫文章需要青春活力,但他很老。唐朝的'煙霧和宋朝的風洗去了他年輕的精力。

他有一句我認為很好的話:當然,希望只是希望,更不用説這真的是一種奢侈了。這段話告訴他,希望只是一種奢侈,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去希望。

事實上,人們認為他只是去異國他鄉旅行,但我認為他所有的家鄉都不是異國他鄉嗎?所謂的家鄉只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的最後一站。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文化苦旅》,展現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蹟,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藴藏。跟隨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彙,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着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憂鬱的詩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或許不只是憂鬱,還有一些無奈。

讀完文章後,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首我忘了題目的詩,只記得內容,還有作者。

吟完了,沉默着。腦海裏不禁痴痴地浮現了唐時的風雨,想那個清爽的早晨,李白是如何踏上輕盈的小舟,和船家寒暄幾句。隨即舟兒駛入三峽,李白的筆下縈繞了一會然後 吟詩,他的詩吟了數千年之久。一直吟到了沒有詩人的現在。 在吟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他抬了抬眼,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座三峽大壩擋在了前面,它擋住了三峽的長水,擋住了三峽的詩情。於是,無論是真實的山水還是虛無的'詩句,都失落了。

只有幼兒園的孩童和學校裏的學生還在百般無聊地哼唧着這幾句晦澀的詩句。

終於,沒多少人還把詩看成是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