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工作計劃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錦集7篇

欄目: 工作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4.8K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計劃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7篇,歡迎大家分享。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錦集7篇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學會合作”三課書,強調培養合作的重要性和怎樣去合作的方法,第二單元“祖國 我為你自豪”五課書,通過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要熱愛祖國,第三單元“放飛和平鴿” 三課書,告訴我們和平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第四單元 “只有一個地球” 四課書,告訴我們人類要保護環境,第五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三課書,告訴我們對未來要充滿希望。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單元重點難點分析:

本冊教材五個單元各有相應的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學會合作”兩課書的重點難點是:怎麼去合作?

第二單元“祖國 我為你自豪”五課書的重點難點是:怎樣才是愛祖國?

第三單元“放飛和平鴿” 三課書的重點難點是:和平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第四單元 “只有一個地球” 四課書的重點難點是:怎樣保護地球?

第五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三課書的重點難點是:為什麼要對未來充滿希望?

四、教學措施: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我打算採取如下教學措施:

1、充分抓住新教材的特點,根據新教材教學內容多、教學容量大、教材內容活、課時要求高、內容跳躍大的種種特點,採取主動鑽研教材、加強自身修養、大量獲取信息材料、力爭教學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六個字,這是總的指導思想。

2、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思考。

3、兼顧學生個別差異,關注兩頭。

4、作好課前準備,積極與班級老師配合,搞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活動緊密聯繫,開展相關活動。

5、做好作業與練習,指導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

五、教學進度及安排:

周次

日 期

教學內 容

課時

備 注

1

2.17—2.23

齊心真好

2

2.24—3.2

對手也是朋友

3

3.3—3.9

讓我們蕩起雙漿

4

3.10—3.16

新時代,新生活、春天的故事

5

3.17—3.23

從“東方紅”到“神舟”

6

3.24—3.30

光輝的瞬間

7

3.31—4.6

我為祖國繪藍圖

清明節

8

4.7—4.13

和平,我們共同的願望

9

4.14—4.20

戰爭,人類的災難

10

4.21—4.27

讓世界沐浴和平的陽光

11

4.28—5.4

地球,生命的搖籃

五一節

12

5.5—5.11

大自然的訴説、地球累了

13

5.12—5.18

守望碧水藍天

14

5.19—5.25

小小少年

15

5.26—6.1

我有一個夢、明天不遙遠

16

6.2—6.8

複習、測試

端午節

17

6.9—6.15

18

6.16—6.22

19

6.23—6.29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2

春天萬物復甦,我們也進入學的學期了,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幫助學生們初步形成道德判斷力,促進學生更好發展,希望以下計劃對廣大學生起到一定效果。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夠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引以為榮的家鄉”、“縮短時空的通信”、“四通八達的交通”三個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主要以山西省為切入點,逐步擴大到華北平原等地,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家鄉曾出現的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了解現在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引導學生學習家鄉優秀人物的品質。同時,通過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們,激發他們自覺為家鄉做貢獻的'情感。

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信”。通過讓學生了解通信的種類和通信的發展,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隨着社會的發展,電信的發展越來越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人們之間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小,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郵政和電信作為通信的主要部門,辛勤工作着許許多多的人們,教材通過展示“眾人托起一封信”的過程,引導學生尊重在通信部門工作的人們,並通過案例的分析,教育學生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學生對交通運輸的發展、交通運輸與我們生活之間關係的瞭解,感受交通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通過對乘務員辛勤工作的認識,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工作和勞動。同時鼓勵學生對交通的未來發展進行大膽的想像,並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從交通的變化中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為我們的國家而自豪。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人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措施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學習主題,力求使學生通過學習,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併為學生綜合性學習其他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話題和範例,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家鄉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創造。

2、精心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啟發學生觀察圖片和周圍事物,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生活為主線,引導學生思考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拓展性的學習和探索。

3、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分析和運用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驗、探究的嘗試活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有創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成功的體驗。

4、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

第一週2月13日—2月17日《歷史悠久的家鄉》

第二週2月20日—2月24日《革命精神照後人》

第三週2月27日—3月3日《值得驕傲的家鄉人》

第四周3月6日—3月10日《多樣的風俗》

第五週3月13日—3月17日《大家共同出本書》

第六週3月20日—3月24日單元複習

第七週3月27日—4月1日《通信的種類和發展》

第八週4月5—4月7日《天涯若比鄰》

第九周4月10日—4月14日《感謝你們的服務》

第十週4月17日—4月21日《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第十一週4月24日—4月28日《温情寄給希望國小》

第十二週5月2日—5月5日單元複習

第十三週5月8日—5月12日《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第十四周5月15日—5月19日《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第十五週5月22日—5月27日《乘務員辛苦了》

第十六週5月31日—6月2日《愛護交通設施》

第十七週6月5日—6月9日《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第十八週6月12日—6月16日單元複習

第十九周6月19日—6月23日總複習

第二十週6月26日—6月30日考試

第二十一週7月3日—7月4日放假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一班、六年級二班、六年級七班、六年級八班品社課下冊的教學工作。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幾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展開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景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地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永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審核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相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要求:

1、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懂得創造並不神祕,人人都能創造;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

2、瞭解工業、農業生產與認得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科學技術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3、感受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與人們生存的關係;瞭解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的種類與方式。

4、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文學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主要價值。

5、知道實際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知道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風情,瞭解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成果。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4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40名學生。大部分都很簡單,活潑,積極向上。這個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一些簡單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良好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的不斷擴大,迫切需要進一步瞭解社會和道德的形成。因為這門課程是開放的.、積極的、實用的,所以大多數學生都很樂意學習這門課程,並且可以積極參與課程內外的學習活動。

二、教材分析

這本教材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是“珍愛生命”,第二單元是“平安生活”,第三單元是“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是“關心你愛他”。

第一單元重點告訴學生愛護和善待動植物,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單元是關於安全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危險發生後正確處理突發事件,同時預防事故發生,以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

第三單元講的是消費和理財。告訴學生要學會合理消費。

第四單元講做人的原則。做人要善於關心別人,理解別人,凡事都要有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強調知識學習而忽視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各種教學活動掌握必要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起探索。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生動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4.豐富教學內容,從課本拓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將教學內容與當地實際有機結合,關注社會的新發展新變化,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貼近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教室,創造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通過理解和感悟接受教育。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5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科書包括4個單元,14個活動主題和一個研究課題,主要綜合了《課程規範》中“我在生長”、“我與學校”、“我的家鄉”、“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保守模式,注重促進同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比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法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材主要出現以下特點:教育性、綜合性、參與性、直觀性。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教師工作的社會意義,小同學在學校工作中的責任與義務,我國的自然概況,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我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以和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進行探究。

2、使同學感受學習生活的快樂,熱愛學習,尊重老師的勞動,增強作為學校小主人的責任感。

3、加深對祖國曆史文化、自然環境的瞭解,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

4、培養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自覺抵制各種迷信活動。

5、引導同學採用實際調查、動手操作、查閲資料、分析比較、討論交流等多種探究方式,培養同學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戰略。

1、對話教學戰略。

2、活動化教學戰略。

3、體驗性教學戰略。

四、課時佈置。

第一單元5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 12課時

第四單元9課時

研究課題3課時

預計37課時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裏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藴藏着“人”,藴藏着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後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藴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繫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着力於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於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並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信時説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三、教學目標

1、 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 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單元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驗合作快樂,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知道怎樣合作,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人合作。

2、學會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學會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是促進同學間互相理解、增進友誼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礎上激發對同伴的關心,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從而真正領悟“給予是快樂”。

4、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面對欺負和威脅要敢於傾訴和舉報,不能逃避,要向有關部門求助。

教學重難點:

學會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養成正確的交友習慣;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感知困難和挫折,體驗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功過程中的快樂趣。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讓學生辨析認識抄襲是一對自己、他人、社會有害的事情,對誠實做人,誠信為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3、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知道誠實與虛假,失信於守信給自己和社會帶來的不同影響。

4、分析周圍生活中的迷信,瞭解迷信活動的危害,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從小抵制迷信,激發熱愛科學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從小養成“誠信”的習慣;體會誠信的重要性;樹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觀念,相信科學。

第三單元教學目標:

1、瞭解一些商場和選購商品的有關知識,知道作為消費者應該享有哪些權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會靈活處理。

2、初步瞭解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關係,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3、瞭解塑料的特點及其為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感知塑料廢品處置不當造成的危害;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初步學會通過事例分析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懂得節約用水、用紙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靈活處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能自覺地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説教式德育模式。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範例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學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瞭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願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嚮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着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於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鍊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並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