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工作總結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集錦6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麼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集錦6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1

本學期我根據《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材內容和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現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

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學生生活,反映學生需要為根本。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齊心真好》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2

20xx~20xx學年度即將結束,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在這半年來的教學工作中,我能夠立足於本校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將品社教材與實際生活相聯繫進行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學科知識,還能從課堂及課外的活動中認識社會,學會生活,提高生存的能力。接下來我把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歸納總結如下:

一、注重學生品德的養成,加強行為品質的培養。

品德與社會是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在課堂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真善美,學會辯別社會中的事物,在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基礎上,對自己言行舉止進行自查,自矯,自訓,從而漸漸形成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督促自己的好習慣,時間久了良好的品質就逐漸形成。

二、創新使用教材,讓品社課真正與社會生活相聯繫。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引子,它只是告訴教師本節課的知識範圍在哪,真正的教材是在社會中,在教師的腦子裏。在品社課堂上,我從不照書講書,因為學生們在課前對於書中的內容基本上已瞭解和掌握,所以課堂上的我都是領着孩子找尋生活中的學問,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事,瞭解身邊的人,懂得怎麼去看待和處理生活中的人與事。這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總是聚精會神,聽得入迷。由此一來,學生不僅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還學會適應社會,學會生活的能力。

三、創新使用學習筆記,讓學把做作業當成心愛的小畫本。

學生作業一直成為教師們的難心點:學生不愛寫作業、作業收不上來、作業亂寫亂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也遇到過,本學期我在實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作業改革,學生作業形式仿照手抄報,學生可以自己確立作業的內容、形式、版式、邊框樣式等,總之我把作業權全部交給了學生,學生反而做得更認真,交作業時都是一幅幅精美小報,學生愛寫老師也愛閲。

總之,本學期的品社教學工作收穫了難得的經驗,相信在日後的工作中,我會沿着這紮實的創新的腳步,收穫更嶄新的成績。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3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二班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轉變觀念,樹立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認真鑽研教材,探索種種教學方式。

品德與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多渠道地蒐集資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總體效果良好。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

國小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裏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

四、善於從教材出發,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

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五﹑利用網絡資源,引導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本冊品德與社會的內容網絡上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收集和課堂上能夠展示的都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在課前我會佈置學生蒐集資料,在課堂上來交流,課後再做拓展的要求,每個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自己本期研究的對象,形成一個專題,期末的時候再將同一專題的同學集合起來召開發布交流會。這樣,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興趣濃,教學效果好。

六、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充實課程內容。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以上是我對一個學期以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4

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品德與社會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收效明顯,成績突出,得到領導的認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二、凸顯以人為本,營造和諧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眾所周知,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要想真正準確、深入地評價學生,單靠教師是不行的,評價者應由單純教師發展到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評價羣體。因此,在教學中,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我不再採用以往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評價,而是一種多方參與的評價,通過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於此同時,在評價上我還做到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而且更着眼於學生的未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了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開展拓展訓練,指導學生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閲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它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它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着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5

擔任國小低段數學教學好幾年了,突然轉科任教《品德與社會》,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單單學習教材就用了整整半月。雖然是一門不甚重要的副科,但卻肩負着引導孩子們認識社會並促進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任,自然不能小窺。

開學初,用了足足半月的時間,將三、四兩冊課本認真的研讀了2遍,理清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品德與社會》,顧名思義,就是一門教授學生認識社會、提高品德的一門學科。

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學習,我發現,該套教材在整體構建上,不僅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方方面面的社會常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針對教材提供的各種場景、內容、主題,我在教學中都儘可能的通過引導學生真實的生活實例與之聯繫,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境中,通過體驗、辨析、感悟等,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我的優點和不足》一課時,我通過故事《小樹》,引發學生對自身、他人的閃光點進行思考,並開展“小小辯論會——開玩笑、管閒事是優點還是不足?”,幫助學生自我剖析,瞭解自己、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通過本課的教學,既教育引導學生要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也教育學生要有意識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克服不足。

在教學四年級《購物的學問》時,課前先鼓勵學生分組到身邊的購物場所去看一看,做一次關於商品價格變化的社會調查。課中,運用講授、討論等形式教授學生購買商品的方法、竅門。並開展角色扮演(商販和顧客),來體驗購物的過程等。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性很強。這次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於實踐,增加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通過觀察活動,瞭解、認識商品的各項信息,懂得他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了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等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教育學生在購物講價時要注意技巧,禮貌購物,同時滲透了誠實待人、文明禮貌等思想品德教育。

人是一刻也離不開社會的,再過十幾二十年,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會成為社會中實實在在在的重要成員,他們將是社會的主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我肩負有讓孩子們瞭解社會,學會適應社會的重要責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組織多種的教學活動,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孩子有一雙觀察社會的眼睛;通過小討論、辯論會、“角色扮演”、課外閲讀等活動,引導他們在課堂中體驗社會活動,教會孩子們與人相處、正確處事的方法,幫助他們瞭解更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識。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6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1)班《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一個學期已快結束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現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工作總結《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成長中的我和你》這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家人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以及同學眼中的“我”,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並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別人眼中的“我”是怎樣的。初步明白為什麼自己眼中的“我”和別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樣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結合自己新學期的新計劃新目標,將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可用圖畫,可以有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懂得從別人處獲得建議和幫助,以促進自己不斷成長。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頁,“考考你”意在讓學生換位體驗生讓自己幫助別人或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誇爸爸 贊媽媽》、《老師,親愛的老師》《感激與欣賞》時,採用中隊主題會的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