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工作總結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3.12W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1

一、 某某學校校本課改基礎及背景

1、 學校基本情況及發展前景:

某某學校是一所集學前教育、國小、國中為一體的現代化、寄宿制、全封閉民辦學校,佔地13.92畝,建築面積10080平方米,在校師生2600餘人,其中教職工163人,平均年齡38週歲。20xx年秋學校兩委會結合自身實際再次制訂了新三年發展目標,努力向現代化、精品化、高品位學校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科學的發展目標,該校兩委會高度重視新課程改革,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把課程改革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併成立由業務校長專人負責下的校本課改領導小組,細化分工,責任到人。同時制訂了具體切實可行的課改實施方案和管理措施,每學年拿出10萬元作為新課改專項基金,用於教師學習、培訓及對新課改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或個人獎勵。三年來,某某學校已形成自身的課改模式,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探索減負增效的方法和途徑,為推動區域性校本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20xx年9月XX縣教體局在華博學校成功舉辦了全縣教育系統新課改觀摩交流動員大會;20xx年3月市局郭勞動局長親臨該校檢查指導課改工作。20xx——20xx該校先後與XX、XX、XX及本省多個市、縣、鄉級兄弟學校開展了校際間內部新課改經驗交流活動,並達到預期效果。其中該校教師編寫的課堂導學案得到諸多課改兄弟學校教師的認同及借鑑。

2、學校校本課改思路及自我定位:

20xx年6月辦學之初,學校兩委會本着辦一所“小班額、精品化、高品位”袖珍式學校的理念,率先打破傳統教學存在的陋習,大膽借鑑國內“九大”基礎教育課改名校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華博課堂教學新模式”——其核心模塊為“預習(展示)+合作(展示)+反饋(展示)”,並採用“15+30”課堂時段界定,讓學生從機械、呆板的灌輸式被動接受中解脱出來,還課堂於學生,還學習於學生。同時,依託“八面黑板”,突出“15+30”、“六學八清”、“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兵教兵”等課堂教學方式,強化雙語教學,真正落實“培優補差”。特別是該校的小班制、分組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時間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從而使華博學校在課堂改革上,切實實現了“亂而有序、爭而有果、述而有據、知果求因、探因推果、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目標導學、學法引路、學情定法、科學點撥、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良性循環狀態。且做到:預習課——普遍撒網;展示課——重點拿魚;反饋課——查漏補缺;導學課——細化目標;習題課——拓展延伸;兵教課——培優補差。教師做到:“勤於課下,認真預設;導於課上,適時點撥。”;學生做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師生們堅信,勇於吃苦,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沒有學不會的學生。

二、校本課改“預習(展示)+合作(展示)+反饋(展示)”教學模式

1、“預習(展示)+合作(展示)+反饋(展示)”課堂教學流程:

(1)歌笑訓戰→(2)復導解標→(3)預展點練→(4)合練展點→(5)反饋糾展→(6)組班小結→(7)分層作業→(8)下達日清→(9)結課樹模。

(2) 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特點,針對“預習(展示)+合作(展示)+反饋(展示)”課堂流程靈活運用,時間安排依學情而定。對中低年級可採用“看一看、做一做、讀一讀、問一問、説一説、練一練、議一議、答一答”等方式,師多引導,生多體驗。學會學習,培養習慣。

2、“預習(展示)+合作(展示)+反饋(展示)”教學模式的“三個核心設計”:

(1)在預習(展示)板塊:教師精心做好導學引路設計,即導學路線圖或導學方案的預設,目的在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充分展示個人的魅力和堅毅的自信。

(2)在合作(展示)板塊:教師一定做好對重、難點知識的情景設計,並以預習展示中暴露出來的難、疑、錯、混點為藍本,即巧妙地把重、難點知識科學地轉化為富有可探究性的情景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中釋放交流的熱情獲得探究的體驗。

(3)在反饋(展示)板塊:教師努力做好檢測題目分層設計,並依學情適度遷移、拓展,即面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出a、b、c三級達標要求,讓所有學生都能在收穫中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成功的喜悦

3、“預習(展示)+合作(展示)+反饋(展示)”課堂模式板塊解讀:

(1)預習(展示):學生參與預習,教師導學引領,教師事先做好導學案或導學路線圖設計,以引導學生進入高效自主式學習狀態,通過導學案架起預習通道,教師要確保課堂預習時間的有效性。預習之後的展示充分利用八面黑板,一方面實現教學信息資源共享,另一方面達到多層次問題暴露,在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今天的暴露預示着明天不再出現類似錯誤。

(2)合作(展示):學生合作展示,教師參與激勵。建立於獨學基礎上,通過對學和羣學,即小組合作交流,一對一幫扶等,在小組長認真組織下把大家達成共識的學習成果或存在的問題展示在小組黑板上,讓全體師生進行更正、糾錯、解疑,面對新問題積極去解決、去探究。

(3)反饋(展示):學生探究達標,教師引領測評。即當堂訓練、測試,形式可靈活多樣,但題目要有梯度,精選涵蓋本課主要知識點,要像考場上一樣認真,做到科學量化評價,即時糾錯。

在實際課堂操控過程中,“預習(展示)+合作(展示)+反饋(展示)”這三個基本板塊,既可綜合運用於一節課中,也可將某一板塊單獨運用於一節課中,原則上:視學情而定。

三、釐清新課改校本高效課堂中的六個關鍵性問題

1、“15+30”:目的是把時間、空間還給學生,把45分鐘的'課堂界分為“15+30”。其中學生佔有課堂有效時間務必大於或等於30分鐘,而老師佔有課堂有效時間務必小於或等於15分鐘,儘量多地封住老師的嘴巴,少講精點,做好引導、引領、搭橋工作。

2、“八面黑板”:各班教室的前後左右及教室門前走廊裏都設上黑板,使每個學生都擁有課堂上自我展示、書寫、演算、討論、交流的平台和小天地,通過提高板面利用率,短平快實現課堂效益最大化。

3、“六學八清”:為實現高效課堂的高效低耗,我們在借鑑名校的基礎上獨創了“六學”即:“獨學(自學)、對學(結對)、羣學(分組)、悟學(理解)、創學(創新)、樂學(興趣)”;“八清”即:“人人清、題題清、組組清、班班清、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具體落實由學科教師和學科小組長負責。

4、“科學分組”:即我們常説的分組教學,每班學生按一定的分組原則“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小組,且做到男女搭配,好中差搭配;通過組建小組行政機構,構建組名、組規、組訓形成一個有力的團隊。引入競爭機制。

5、“課堂評價”:分為即時評價、延時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都必須到位,中肯科學,表述不能含糊名其辭。針對主觀問題允許發散討論,以理服人。

6、“早讀目標”:所有課堂都須目標到位,可操作性強。早讀課必須以讀為主,杜絕借課上課。特別是數理學科必須堅持早讀,實踐證明讀書比看書的效率高。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2

一、實施情況

本期我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努力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改變了過去體育教材以運動技術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學生的鍛鍊和健康意識以及提高學生的自我鍛鍊能力放在首位,並且盡最大可能採用生動活潑的、能吸引學生的方式表現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體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的發展,使他們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和適應未來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經驗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了一些過去的教學方法,如:在進行籃球雙手頭上投籃的教學中,過去的教學注重技術動作,強調運用過程,反覆練習徒手的基本動作,學生投籃難以掌握,沒有積極性,因此學習興趣下降,達不到教學效果。通過教改,首先讓學生以投出去為主,增加練習次數,教師用語言鼓勵並做規範、準確的示範,當學生屢投不中時,他們就會去摸仿教師的動作,提出問題,這時再進行技術講解,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了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存在的問題

1、班級人數多(70—80人);

2、運動場地少、小(上課班級多),運動器材少;

3、從“達標”情況看,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降,主要表現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勞精神、勇敢精神、集體主義等方面;

4、學生基本沒有時間參加業餘鍛鍊。

四、改進建議

1、增加體育器材、場地;

2、規範“二課、三操、一活動”,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更充足的精神來面對繁重的文化課,從而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3

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三年,我們信息技教師首先接受了新課改理念的洗禮,認真解讀和領悟了新課程體系中藴含的思想,樹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並以新課程為指導,努力改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在以促進學生能力為中心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實踐中我們以課堂為主渠道,轉變過去教師授課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唯一目標的傳統模式,變為更多關注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習的興趣與願望。信息技術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學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學習理論知識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理論知識點,學生不但學的很乏味,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記憶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完成答題就會出現flash小遊戲,分數越高,遊戲越好玩,學生們為了能玩上更好玩的遊戲,就認真答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自然掌握了理論知識。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從上學期開始結合我校生源少、基礎弱的問題,在七年級年級開展了一系列教改實驗。引入“洋思”“黛溪”中學的成功經驗,以新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師生關係非常融洽,與以往的七年級年級相比,精神面貌好,學習氛圍濃。

我們還組織教師進行“同課異構”,開展教學評析活動,組織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意圖,對每個教學環節的情景進行診斷性研討,老師們根據新課程理念,聯繫自己的教學經驗,互相爭議,碰撞交流,共同提高。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七年級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 —— 探索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閲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要求反思應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後的“行動後反思”。反思的主要內容為:教學設計是否關注學情,行之有效;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帶動學習方法的生成;教學效果是否使學生學有所獲等。我們提出了“五個一”的做法,即讀一本教學理念書,上一節示範課,定一個研究課題,寫論文、反思或報告,做一個課件,引導老師從一個個單項任務中去落實科研工作,形成“工作——反思——改進”的研究習慣。

我們相信,在新課程改革中,通過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學校領導的不斷努力,教師們觀念的進一步更新,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必定使我們乘着課改之舟,乘風破浪,一定會早日到達勝利的彼岸。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4

現將本學期實驗情況總結如下:

一、一些做法

1. 認真做好前期工作總結,和二冊教材培訓,保證實驗穩步發展。

寒假期間,教研室組織任課教師,進行了培訓。培訓中,佈置了典型個案發言(9人次)、論文交流、專家講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師們通過這些不同的形式,總結第一學期實驗工作,找到經驗,反思不足,並展望第二學期的工作,為實驗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以專題研究的形式,推動課改的發展。

要想讓課改穩步發展,只靠幾個人來推進是不行的,必須要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就必須為老師們提供一個研究的載體。否則,老師們還會用以前的方法,來教現在的教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失去了實驗的意義。

出於上述考慮,在實驗中,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老師們確定專題,為其自我發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組建了課題組。組建的辦法是:老師自己報名,只要有願望,願意在課改中展開研究,就可以報名。結果70餘名教師報了名,老師們積極性很高。第二步,讓課題組老師確定自己的研究專題。我先公佈區裏的專題“情境化課堂教學”,並配發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課題組老師在確定自己的專題時,可以在區內專題下來研究,也可以從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出發,自己來確定專題。現在,已在區裏備案的專題,包括來自22所學校的23個,佔全部實驗校(35所)的63%。

本學期末,準備進行專項總結。

3. 加強實效,組織課題中心組獻課活動,促進實驗的深入發展。(因課題組過於龐大,我又在此基礎上,確定了20人的課題中心組。)

本學期,課改的任務很重。要進一步的學習、貫徹新理念;要進行二冊教材的使用實驗;並要進行評價方案的實驗;及專題的研究等。

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務,我區組織了課題中心組獻課的活動。組織課題中心組成員(20人),每人獻課一節。獻課過程向全區任課教師開放,自願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中,老師們通過聽課、評課,思考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與落實,並觀摩、研討教材的使用;通過自評、他評等形式,來學習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評價方案;結合獻課活動,進行短期專題的研究。我們把這次活動的專題定位在“計算教學”的研究上。通過研究,找出了計算教學低年級的一些方法,確定了基本思路:積累表象→發展思維→形成技能,並拿出了研討課,在全區展示。

另外,本學期,我區還完成了全市研究課、與宣武區交流研討等任務。

二、課改以來,課堂的變化

1. 課堂教學氣氛發生了很大變化。

通過一年的課改,我區一年級課堂教學的氣氛,與以前相比有很大變化。以前的課堂,教師總是認為學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級學生,主體意識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語言。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在老師的`指令下,這樣直接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

現在的教學,老師們認識到了學生的重要,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輕鬆、自如地學習。現在的課堂,老師的指令性語言越來越少,而與學生商量、徵求學生看法的語言越來越多,批評性的語言在很多學校的很多班級中已經絕跡,激勵性評價已深入人心。

2. 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根本性轉變。

原來的課堂教學,教師更多的思考知識如何傳授,強調知識的完整,是以教知識為目的的。教師把學生看作客體,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況。絕大多數老師能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出發(即從學生共性特徵出發),並有一些老師能針對本班學生情況,以及本班學生中的個別學生情況出發(即從學生的個性特徵出發),來設計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針對性。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關注學生的情感,把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作為學生的發展要素來看待,而不再是關注知識的本身。

3.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較大的轉變。

隨着課改的進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學服務。

4. 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

隨着“情境化課堂教學”專題的實施,課堂中教學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實。

從情境的組織形式上,老師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師在教學“計算”或其他思維密度較大的內容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並列式”方式組織教學(多個情境依次出現,相對獨立),通過不斷變換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在一些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的課中(如統計等),則採用“因果式”組織形式,即後一情境的出現是前一情境的結果(或説由前一情境推出後一情境)。

從設計情境的內容選擇上,老師們緊貼生活,有的就從身邊找素材,有的則直接組織學生活動參與,有的則與現實世界相聯繫。(如一位老師在加法的教學中,與今年春季北京沙塵暴相聯繫,設計了環保主題。)

從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調動學生積極性;有的老師創設情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習興趣;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獲得自我發展……

總之,隨着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已擺脱了原來那種嚴肅、死板的模式,一種活潑的、充滿童趣的、更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模式,正逐漸形成。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5

一、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的轉變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收穫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轉換了。我由原來的主講者變成了組織者、合作者。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師已成為學生最真誠的合作者,最謙虛的傾聽者,最具慧眼的"伯樂"。教師的角色開始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轉變;開始由傳授者向促進者悄然轉變;開始由管理者向引導者悄然轉變。這種悄然的轉變還體現在,教師由以往的單兵作戰向緊密合作過渡;由畫地為牢向資源共享過渡;由囿於教材向開發課程資源過渡。教學方法開始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教師們不再拒絕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也不再拒絕超乎常規的奇思妙想,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期待。

課堂上,我與學生一起摘漢字果,猜字謎,教與學的活動在師生的互動合作中變得生動有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凝聚了集體的智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我還常常和學生一起排演課本劇,共同動手佈置識字園……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習,是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也是一種人文關懷,它構築起了民主的課堂氛圍。課堂上,老師用微笑安撫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緊張情緒,用豎起的拇指讚揚學生的點滴進步。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改實施以來給學生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悦和成功感。學生的學習行為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接受式學習不再獨唱主旋律,探究式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性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

課堂上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學生當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師,老師蹲下來和孩子説話,師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讀書學習。在一節語文課上,我正講述着《尾巴的功能》的故事。"老師,你知道多少種動物尾巴的作用?"一個孩子的突然"考問"使我措手不及。我沒有惱怒,沒有訓斥,而是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無知":"對不起,我也瞭解得很少,但我們可以一起去研究。"

三、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新課改使課堂氛圍變活了,知識點降低了,教學涉獵的面拓寬了,教師對學生用情了,學生們感到有趣了,師生間的關係平等了,學生越來越自信了,學習態度趨於主動了,學生之間學會合作了,與眾不同的見解越來越多了,共性與個性得到協同發展了。

在識字教學中,我把識字教學的重點放在識字興趣的激發、識字方法的引導上,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合作學習,交流、總結識字方法,如在學"心"字時,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記的,"卧鈎像個鍋,鍋裏炒蹦豆,蹦出兩個剩一個。"他這一形象的聯想一下子使所有學生都記住了"心"字;還有一個學生講"明"字,他走上講台後,刷刷幾筆,畫了太陽和月亮,然後指着圖説:"如果有一天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那世界該多明亮啊!"簡單的一句話,寥寥數筆便將"明"字刻在了同學們心中。這樣的教學案例舉不勝舉。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當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台還給學生,把書本還給學生時,課堂便會出現敏鋭的思維,閃現智慧的火花,蹦出創造的靈感。

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教學的多維互動

教育家杜威説過,如果讓孩子們在教室裏靜靜地坐着,拿着書,觀念永遠到不了孩子們的心靈中。讓學生樂學,在玩中學,在遊戲中學,在活動中學,體驗、感悟課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訴,更多的是體驗。

在語文課上,我儘可能多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為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空間,並且在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思考。如,在學習《手影戲》的時候,我把學生帶到校園裏,讓孩子們在陽光下做手影的遊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運用多種感官感悟知識,大大激發了學生熱情,從多個角度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形成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

淡化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強調改進與激勵;淡化對結果的評價,關注對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呈現出多元性、主體性、開放性等特點。

1、評價內容多樣化。

即單元達標、階段性考察、古詩文背誦、大閲讀、課本劇表演、手抄報、電腦報等。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評價學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2、評價方式多樣化。

(1)口頭評價。如"你讀得一個字也沒有錯。

讀得真好!你是怎麼讀的,能説説嗎?""你真會動腦筋。"等。

(2)作業評價。如:"你真棒""學習穩""正確、整潔"等,在作業本上印上"大拇指""小紅花""小紅旗"等小印章。獲得10個小印章換一張喜報。

(3)及時評價。如建立家校聯繫簿,關注學生的情感與心靈。

(4)階段性評價。學校開放周、家長接待日期間,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

強調激勵、關注過程的評價,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看到自己成長中的進步,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悦。

六、幾點體會

1、教師培訓是關鍵。教師的才能和智慧決定着課改的質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礎。教師的觀念決定着課改的方向和性質;

3、方法改革是重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學定教。

4、評價改革是動力。評價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

七、問題與困惑

1、學生的思維發展了,表現欲強了,但學習不紮實,跳躍性大。在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夯實雙基教學。

2、教育的起點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教育的終點是讓孩子各盡其能,但學生中兩級分化嚴重。

3、存在課堂教學形式化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制約了師生交流互動。

4、如何縮小由於新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而造成的教師之間的差異?如何加強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人格、專業才能的專業化發展?

教育是兒童的教育,課程是兒童的課程,教育應向學生生活世界迴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昇華教育理念,保持與時俱進,為教師的發展而學,為學生的發展而教。教師與新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這就是我的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