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28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

本節課我設計的知識目標是: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思想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教學重點與知識目標一致。當學生提出要理解本文 “描寫人物方法”之後,我便指導學生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 這一寫法,通過學生對話的形式,指導學生品味、揣摩,再配以創造性的朗讀,又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寫法與寫作的關係,重點實實在在得到了落實。在師生、生生問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培養與提高,能力目標也得到了落實。同時怎樣看待友誼與禮物這一思想感情或隱或顯地伴隨在課堂教學始終,思想目標得到了延伸。

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説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為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以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

預習、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誦讀全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背投大電視,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

感受→朗讀→探究→領悟→聯想遷移

〖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動畫片《朋友》,以渲染氣氛3分鐘)

一、導入

主持人:剛剛升入中學的我們,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我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開場白之後,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抹(mǒ)眼淚 攥(zuàn) 樹杈(chà) 寒顫(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處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體感知 角色朗讀

(播放學生自拍自演的課本劇錄像6分鐘)

大屏幕投影: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説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後,進一步引導同學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播放“情節示意圖”並講解)

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評價標準:重音 語氣 語速……

角色:媽媽 故事敍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十分嚴厲

媽媽的語氣:咄咄逼人 堅定

孩子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一動不動

孩子的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哭着喊了起來

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學生評價時,主持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2、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五、結束語

主持人總結:《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説,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課後播放歌曲《朋友》,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下課)

六、佈置作業

【教學自評】

自評指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教學後記】

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這很容易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並錄製下來在課堂放映,更能讓學生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採用這些活動形式,學生能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3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件有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事情,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和現在社會中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熱點話題緊密聯繫,學生對它很是感興趣。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朗讀、情節分析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我讓學生在日記中談談自己上國中後在家中的變化,並且讓他們寫了一篇週記《我和我的父母》,説説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件事情。

這次的課前準備,學生很感興趣,也做得很認真,很多同學通過這次的日記和週記向我説了許多的心裏話。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我更加了解了學生,和他們的距離也拉得更近了,這讓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學生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對此文也更加感興趣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進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為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節結構的學習,讓學生將自己的寫法和作者的寫法進行比較,從中學習此文情節結構的巧妙。

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評述此文的.環節,同學在發言中很機靈地説出了一個看法——課文很精彩,於是我順藤摸瓜,抓住情節這一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時間和相應發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後,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安排情節,將眾多的安排方式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體會本文情節結構安排的巧妙。

四.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

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説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4

本文通過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父母應該怎樣尊重孩子的感情?孩子應怎樣才能既尊敬父母,又能增進朋友間的友誼?進而向我們提出:金錢與友誼哪個更重要?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正確的.認識:在成長的道路上,會碰到許多的選擇,當我們無法決定時,應多與家人溝通,徵求大人的意見。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5

課前我在想:《羚羊木雕》這篇課文是精讀課,該讓學生講什麼主要內容呢?講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嗎?為人物的是非對錯爭辯嗎?在《風箏》一文主講了人物描寫方法及作用,這課應不必再重點講人物描寫了。所以我把這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由學生當小老師引導大家學習,第二課時全班辯論。

上課的前一天,我印發了預習單給學生,讓同學們按照預習單上的內容去預習課文。然後讓同學們民主推薦兩位學生出來當“小老師”。我把這兩位“小老師”帶到辦公室,告訴他們如何備課,上課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幫他們解決自己還不懂得問題。

開始上課了,第一個上講台的“小老師”顯然有點緊張,不過台下的學生非常配合,幾分鐘過後,“小老師”慢慢進入角色了,姿態有模有樣,激勵學生回答問題也很有方法,思維清晰,組織有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在分角色進行情景表演的環節,我本以為沒人敢上,結果卻是搶着要表演,最後連這位“小老師”也忍不住加入了表演行列。他們演得很投入,效果很不錯。第二個“小老師”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也大大方方地登上了講台。她要為大家講解的是深入探究的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所以她先向同學們解釋了一下這三個問題要問的內容,然後分組讓同學們討論5分鐘。同學們討論很激烈。對於“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人?你認為“我”有錯嗎?“這個問題。同學們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同學認為文中的“我”重情重義,在這件事中沒錯;有同學認為文中的“我”太不尊重父母,有點不懂事,是有錯的.。“小老師”在這裏沒有妄下結論,而是讓同學們説出自己觀點的理由,把握得很好。在對第三個問題“你認為作者的感情傾向是什麼?你自己傾向哪一方呢?”同學們又產生了分歧。有人説傾向文中的“奶奶”,有人説傾向“我”,有人説傾向“萬芳,還有人説傾向“我的父母”。有同學説的很有道理,也有同學説的有些牽強,甚至有同學理解錯了問題,在這麼複雜的情況下,“小老師”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了,這個時候只有我這位老師站出來解圍了。

從這堂課的效果來看,雖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對問題的研討不夠深入,學生老師的引導不夠,對學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點評,我插話太多等等。但兩位小老師表現得很有教師風範,落落大方,而且能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很高,討論、發言都很積極,學習氣氛和諧。從整體來看,初次嘗試達能到這種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

不過對於這種模式,我認為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現在是老師先出好預習單和教學內容,其實,等以後學生慢慢適應這種模式後,完全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來嘗試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也即讓學生自主備課上課,我想長期訓練下去,是可以實現的。這樣的話,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了。

所以,老師放手,讓學生來當老師,不僅可以解放老師,學生也可以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6

《羚羊木雕》一課講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現後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向萬芳要回木雕,“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的事情。此文講述的是一件有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和現今社會中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熱點話題緊密相關,學生對這一話題很感興趣。因此,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方式上,我將更大的自由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細心體會課文排練課本劇,從而體驗文中人物的豐富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正確與他人和家人溝通。本節課具有如下特點:

一、 通過課本劇的排練展示引領學生精心讀課文揣摩課文中的人物

形象。開始設計本課時我想通過角色朗讀來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但總覺得學生一讀就能理解本課內容,調動不起來學生們的積極性。困惑了好幾天,有一天在網上看到一篇分成四幕的課本劇,我靈機一動何不變角色朗讀為課本劇排練展示。當我把學案發下去的時候學生們非常感興趣,躍躍欲試參與意識很強。各個小組出謀劃策熱火朝天地樂此不疲地排練,積極性空前高漲。排練時同組的學生就開始評價:“你在爸媽的逼迫下索回羚羊木雕表情應是痛苦無奈的,要低着頭不敢看萬芳的眼睛”等。課堂上學生們課本劇展示的也很精彩,表演的很細緻語言表情動作符合情節要求,季德奎同學把爸爸的重錢輕義老成世故威嚴不可抗拒沉着內斂的性格通過對話動作神態栩栩如生地演繹出來了;陶瑞雪同學把“我”對朋友的失信的痛苦無奈的心情通過表情表演地淋漓盡致,很多同學都有了精彩的表現。課本劇的展示加深了同學們對課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表演完後我又引領學生們點評,評價中再次走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內心

二、 各小組的研討問題明確簡潔和他們表演課本劇的內容基本是相

對應的:

思考奶奶在整篇文章中,只蜻蜓點水地晃了兩下,仔細到文中去找一找。請充分發揮想象,為奶奶設計“想説的話”。

二組:你是如何評價文中的父母的?你喜歡自己的父母嗎?

三組:你是如何評價萬芳的?萬芳應不應該接受這份貴重禮物?

四組:你是如何評價“我”的?我把爸爸送我的禮物給萬芳對不對?

五組:你認為我和萬芳友誼受到破壞誰之過?父母和孩子應怎樣相處?

學生們在小組中交流的充分,我一再強調要通過課文的內容的分析來談觀點和理由,不能隨意發揮。張振雷同學對父母的分析很細膩準確,抓住了文中的關鍵詞語。爸媽重財輕義的特點表現在課文中是認為木雕是名貴的,送出去也要要回來。展示的形式也較豐富,有心靈告白、對聯、講析、創編課本劇。

三、尊重學生們的主觀閲讀感受,不強加給學生們老師的觀點。萬芳應不應該接受這份貴重禮物?我把爸爸送我的禮物給萬芳對不對?

你認為我和萬芳友誼受到破壞誰之過?這些問題我都允許學生們有不同的看法,不做誰是誰非的統一評價。只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懂得了要與父母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親情關係就可以了。尊重學生們的個性從尊重學生們的閲讀主觀感受開始。課堂上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探究學風。

四、老師喚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學生都爭着發言,不再是有老師點名學生才發言的那種語文課堂,師生的交流也很和諧。出現這種美好教學情景,我認為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1、學生們通過課本劇對課文的內容瞭解的深刻紮實。有了紮紮實實的'預習,才有課堂上順暢的交流和對話。有了思維的“鋪墊”,才有思維的“有效發展”。正像我們語文行家所講的“學生不熟讀課文不開講”是頗有道理的。

2、思維定向而且集中。我緊緊抓住了文本的特點——通過人物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的揣摩表演展示來分析品味人物形象,設計了一個主問題“爸爸媽媽奶奶我對我送萬芳羚羊木雕的態度有什麼不同?找到有關語句交流體會。”針對這個主問題,我又為每組設計了五個小問題,引導各個小組深入思考,不蔓不枝。有了思維指向,學生才會知道去做什麼;有了集中的思維“時空”,學生才會把某個問題研究得透、研究得深。

3、思維的憑藉實實在在,就是抓人物的語言。我緊緊引領學生通過閲讀文本、通過找尋有關語句來思考問題。這個很樸實的做法,既符合思維的規律,又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

4、老師的激勵會讓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迸發。我的表揚確實是發自內心的,當看到學生靈動的思維,熱情的發言,很有見地的理解時。教師相機的點評與激勵,使學生的思維“成果”得以認可,有一種思維的成就感。就是這樣的表揚,把學生的思維持續不斷地引向思維的天空。一句話,鼓勵激活思維。

教學是一項有缺憾的藝術,本節課存在以下不足:老師對課文內容熟知不準確,奶奶在課文中就説了一句話,第二次是欲言又止。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找出兩處以致於課堂上出現了學生們茫然,耽誤了時間。課堂時間安排不緊湊,沒完成本節課預設的教學任務。看上去板書詞語與本節課關係不大,應有一個本篇文章的寫法特點小結,因時間的關係沒來得及總結。最後一幕的課本劇應加上個人獨白更有利於文中“我”這一人物的形象理解,效果更好,遺憾的是我被幫學生指出這一不足。

語言是有温度的,語文是有情感的。真想給學生們一生難忘的終生受益的語文學習快樂,但總是力不從心受知識面和能力的侷限難以做到。有時感到迷茫、愧疚和懈怠,當看到學生們那一雙雙單純求知的眼睛時我又振作起來了,“吾將上下求索”竭盡全力營造語文學習的快樂課堂。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7

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為讓學生很好地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我特別設計並十分注重了這次的課前準備。基於此文講述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和學生同齡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於是,我讓學生在日記中談談自己上國中後在家中的變化,並且讓他們寫了一篇週記《我和我的父母》,説説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件事情。這次的課前準備,學生很感興趣,也做得很認真,很多同學通過這次的日記和週記向我説了許多的心裏話。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我更加了解了學生,和他們的距離也拉得更近了,這讓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學生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對此文也更加感興趣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進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説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為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節結構的學習,讓學生將自己的寫法和作者的寫法進行比較,從中學習此文情節結構的巧妙。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評述此文的環節,同學在發言中很機靈地説出了一個看法——課文很精彩,於是我順藤摸瓜,抓住情節這一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時間和相應發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後,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安排情節,將眾多的安排方式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體會本文情節結構安排的巧妙。

四.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説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課文的複述的環節上,學生對課文的複述不到位,他們仍舊沒能把握複述的必要環節和正確的方式,複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很不行,無法融入文字,沒能讀出感情,對文字的表現能力也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8

本節《羚羊木雕》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説,這節課若有幾分品評價值的話,在於思想上,教者力圖在課堂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的學,有效地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做法中,也力圖圍繞以下幾點:一是努力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必要環節,使小組活動避免形式化點綴的`色彩,真正從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成為體會、探究的有益過程;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書,讓學生“變成”作品中的人物來揣摩體會其事件中的個性特點,使學生更大程度深入文本的理解;三是在教師角色上,使教者成為選取支點撬動全文理解的主導者,使教者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分角色朗讀,進一步理解人物的點撥者,使教者成為引導學生思維由表及裏不斷深入的追問者,使教者成為關注學生自己的生活、獨立而正確思考的引導者。

當然,這些都是教者本節課中着力的目標,實踐中的粗糙、牽強及自以為是處仍然顯而易見。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9

為讓學生很好地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我特別設計並十分注重了這次的課前準備。基於此文講述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和學生同齡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於是,我讓學生在日記中談談自己上國中後在家中的變化,並且讓他們寫了一篇週記《我和我的.父母》,説説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件事情。這次的課前準備,學生很感興趣,也做得很認真,很多同學通過這次的日記和週記向我説了許多的心裏話。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我更加了解了學生,和他們的距離也拉得更近了,這讓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學生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對此文也更加感興趣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進一步了。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0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説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現後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向萬芳要回木雕,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此文講述的是一件有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事情,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和現在社會中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熱點話題緊密聯繫,學生對它很是感興趣。另外,這篇課文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態、動作,尤其是語言十分地貼近人物身份、個性。文章內容含概量十分大,在教學中必須有所取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朗讀、情節分析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2、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並以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為教學重點,以感知課文,聯繫生活,説説自己的看法觀點為教學難點。

在上述目標和內容的指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1、為讓學生很好地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我特別設計並十分注重了這次的課前準備。基於此文講述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和學生同齡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於是,我讓學生在日記中談談自己上國中後在家中的變化,並且讓他們寫了一篇週記《我和我的父母》,説説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件事情。這次的課前準備,學生很感興趣,也做得很認真,很多同學通過這次的日記和週記向我説了許多的心裏話。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我更加了解了學生,和他們的距離也拉得更近了,這讓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學生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對此文也更加感興趣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進一步了。

2、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説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為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情節結構的學習,讓學生將自己的寫法和作者的寫法進行比較,從中學習此文情節結構的巧妙。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評述此文的環節,同學在發言中很機靈地説出了一個看法──課文很精彩,於是我順藤摸瓜,抓住情節這一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時間和相應發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後,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安排情節,將眾多的安排方式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體會本文情節結構安排的巧妙。

4、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説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課文的複述的環節上,學生對課文的複述不到位,他們仍舊沒能把握複述的必要環節和正確的方式,複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很不行,無法融入文字,沒能讀出感情,對文字的表現能力也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1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是一篇老課文,我所説的這個“老”,主要表現為:它曾被多次編輯在教材中,大凡有過幾年教學經歷的老師幾乎都接觸過這篇課文。而面對新課標、新大綱,新理念必須有新的教法。今天,我再次教學到這篇課文時,有了新的感悟,用一個字來概括──活。

教材處理“活”了。這堂課一開頭,我就為同學拋出了一個這樣的思考題:“從文中你讀到了“羚羊木雕”是一種什麼樣的物品?”圍繞這道題,學生自然讀到“貴重”兩字。作者傳遞這個信息,其意義非常之大,整篇課文都是圍繞着這個信息展開的。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我有意錯亂學生的直線思維,如果將“貴重”二字改為“普通、平常”,其效果會怎樣呢?學生馬上反映到,“貴重”兩個字非常重要,不然就不會有下文中精彩的人物出場描寫,也就不會有激烈的兩對矛盾衝突,更不會激發學生對貴重物品與珍貴友誼的思考。我認為:我這道爭辯題出得非常活,由“貴重”兩個字,帶動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

教學目的“活”了。我在設計這堂課時,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避免傳統教學模式過分看重中心思想、人物描寫等方面的訓練的教學,而是將學生引入到更高層次的思考──要求學生讀完此文後,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你喜歡文中的萬芳嗎?”──教會學生怎樣交友,怎麼樣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平時,我們將如何才能避免這些尷尬的發生?”──就是引導學生要及時與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張。新課標下的現代文閲讀教學特別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

學生思維“活”了。我在教學時,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語文片斷活動:

請同學們仔細琢磨1~15個自然段,父母與“我”間的衝突,能否通過對話將人物的個性表演出來。為了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個性,學生必須仔細去閲讀課文,其中有三位同學上台表演時,上台同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否表演到位,這就是他們思維能否到位的見證。座位上的.同學也在三位同學表演完畢後,就三位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這個評價的過程,足以證明座位上的學生也在積極思維。

課堂氣氛“活”了。新課標特別強調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教師首先必須擺正好自己的身份,以朋友式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創設一個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要求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理解才會開闊,不會給人單一之感。比如説,三位同學上台表演,座位上的同學則對他們的表演進行評説,就體現了合作、探究、自主三大特點。

整體來講,這堂課活而有度,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一個“活”字。當然新課標,新教法,也只是一個摸索的過程,也許求不到完善,還有待我們繼續嘗試!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2

這節課我想從兩個方面去反思。

1、教學效果的反思

如何讓七年級的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類似的家庭問題呢?我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方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誘發學生體驗情感、體驗感悟:在上課之初,我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暢談自己對“友誼”的認識、感受,認識到“友誼”的可貴,為下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打下基礎。對於禮物該不該送人,平時和父母發生了分歧時要怎樣做,雙方怎麼樣做才能避免這樣不愉快的結局發生呢?我讓學生説説自己在生活中的類似經歷、做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激活昇華,課外延伸,鼓勵學生體驗積累。

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朗讀、情節分析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能讓學生學習處理與家人關係的方法,這對正處於萌動期、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説,是很有意義的。也許,這就是語文的德育功能了。

因勢利導,合作探究,倡導學生體驗思維、體驗創新。學習是一個發現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合作探究,多向交流,不斷豐富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增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教這一課時是這樣做的: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並給他們提供了幾個研究主題,供他們探究。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説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有着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生的合作探究,使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的理解,學生不斷地昇華學習體驗,創新思維被激活了。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父母心目中特別珍視的羚羊木雕,對孩子內心世界的瞭解不是很充分,不夠尊重孩子友誼,在利與友誼的天平上出現了傾斜,孩子不得不服從父母的安排,心靈卻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作為子女來講,也有教訓可吸取的。從小不懂事,事先不徵求父母的意見,凡事不與父母商量,擅自作主張,做法畢竟也有欠考慮和不周全之處,也是造成這一不愉快事件的因素。

缺乏語言賞析。這是本次講課最為欠缺的一步。討論多了,就沒有顧不上語言賞析了。其實,本文成功運用了多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傳神地體現了人物性格,應當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這一點我做得不好。

這個班本來就兩級分化,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沒有什麼收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面不夠廣,反思原因在於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更好地設計適合他們的問題,教學中沒有及時的引導,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反思讓我認識到,要藝術地評價學習不好的學生,給這部分學生展示的機會,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另外,如果在賞析的基礎上再用幾分鐘讓學生練筆,描寫某個特定場景中的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那就能更體現語文的特色了。還有,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續寫一個結尾,“我”回家了,父母會怎麼樣呢?寫完後,與家長進行交流、探討,並把與家長的共識記錄下來,這樣一來,學生們的體驗再次得到昇華,實現了學生的有意識學習、個性化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終生學習、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是我這個環節沒有處理好。下次我會努力改進的。

課文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課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對這樣重點句子的理解沒有處理得很好,學生沒有説到點子上,而且沒有條理,很零亂。課後我認真反思,問題在於我的啟發不是很到位,以後在備課時我會注意。

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在組織教學上,由於本文的討論、辯論相對多了些,學生各抒己見,像楊週一、韓天琪、王炎等思維活躍的學生,沒有叫他,他急了就説,別的學生也跟着説,課上有些亂,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點欠缺。

2、教育教學的反思、

設計好激發點,把握好激發的火候,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師的我,首先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敏鋭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從而決定何時插入對話,介入討論,該作哪些補充分析,對於要不要回禮物時,學生有這樣的回答:

生1:禮物不是因為金錢才貴重,而是因為凝結友情才貴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認識這一點。

生2:物品失去可以再買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損害,這是買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一味責怪孩子的不是。

生3:相反父母如能維護孩子友情,不去傷害它,比你送孩子禮物,更能使他歡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會更好些。

從大部分學生的發言中,我覺察出學生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總在説別人不對,喜歡給家長挑刺,學生看到了家長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處理“親情”與“友情”關係上,有些偏頗。學生只是一味地指責家長的不對,對此,我便不動聲色地引用文中的一句話:“這能全怪我嗎?”我便以家長的身份和學生平等對話,互相探討。隨後,學生便從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結自身的經歷,認識到同齡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缺點,如意氣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我和學生真誠的溝通,交流意見和看法。課文最後一句“這能全怪我嗎?”一個“全”字,就表明:“我”意識到“我”該承擔一部分的責任,當然,父母也該承擔一部分責任。“我”要承擔未經父母同意就送木雕的責任,也要承擔送木雕後傷父母心的責任。

我不是力霸課堂,主宰方向,而是以尊重、真誠、探求的態度看待問題、對待學生,認真聽學生的想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可是,課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根據我們四處一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學生都是獨子,都在嬌慣中長大的,他們只知道別人寬容他們,自己的心中卻沒有寬容的種子,就在這節課上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寬容的意見,全説父母不對。課上我只是做到了引導學生尊重父母,沒有進一步地引導、啟發學生學會寬容他人,就從寬容父母做起,寬容別人,也給自己一片天空。

還有一學生説:“誰都不怪,只怪那隻羚羊太貴重,如果它不值錢,這件事還會發生嗎?”對於這種論調,我不知該説它是對是錯,只好説:“這位同學也説了自己的見解,很好。”還有一個女生質疑説:“文中的母親因為孩子的褲子劃了一個口子,就讓孩子站着,我覺得太假了,我爸爸給我買了一隻幾千元的和田玉手鐲,我不小心給摔碎了,我媽只是説我下次要小心,現在的家長關心的是學習,對於生活中的小事是不會太在意的。”我對這個學生的理解不置可否,我不知應該説什麼才好。説明我的專業素質還要提高,教學策略還不精。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3

1、 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 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意的啟示。

一、 導入

二、 整體把握

[“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我最要好的朋友萬芳,被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很傷心。]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鋭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① 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 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裏,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敍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敍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 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② 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作業 : 確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 準備辯論提綱。

第二課時

辯論。辯論30分鐘,評議10分鐘,評議先由學生髮言,最後教師小結,尤其肯定擺事實講道理,並掌握好説話分寸的同學。

教學反思: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好與親人、友人關係。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遠不是個體的獨立行為,社會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千百年來,孩子對父母,對師長必須為命是聽,似乎成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到今天,開放、交流、改革成為社會的主題曲,社會文化的深刻變化當然會隨之而行。課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層性,主體意識的朦朧覺醒,甚至於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會文化變化的例證。課文的結尾:“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不就是孩子輕輕的反擊嗎?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4

今天,我講了張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針對這節課的成敗之處進行了反思。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我覺得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需要,符合新課改對課堂模式的要求。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角色的轉變。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説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現後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向萬芳要回木雕,“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此文講述的是一件有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事情,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和現在社會中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熱點話題緊密聯繫,學生對它很是感興趣。另外,這篇課文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態、動作,尤其是語言十分地貼近人物身份、個性。文章內容涵蓋量十分大,在教學中必須有所取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人物分析、朗讀、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能讀會寫“怦怦、樹杈、攥、逮、寒顫”等字詞。揣摩分析語言、動作、心理、細節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情節和思想感情。抓住課文關鍵,從故事情節中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

透過家庭矛盾衝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領會文中藴涵的待人處事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誠的心理和父母溝通。

在上述目標和內容的指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

由學生的生活導入新課,問他們是否有過送給好朋友禮物的經歷及感受,在使學生與課文內容產生共鳴的同時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以板書的一道裂痕和一雙流淚的眼睛為切入點,使他們懷着探究的慾望,希望從文中得到答案,積極熱情的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通過默讀課文回答問題:“裂痕是怎樣產生的,美麗的眼睛為什麼落淚了”,使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概述,瞭解了故事的大致情節。我覺得效果很好。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運用的描寫方法。

針對學生已默讀過課文,而且敍述過故事的情節,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瞭解的情況下讓學生跳讀課文,用最恰當的詞語概括出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並且在舉例分析“媽媽”的性格特點及描寫方法後,根據學生對其他人物分析的回答設計板書。然後讓學生根據板書自己概括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這樣,在培養學生的跳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抓住重點信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學生總結得都不錯,我覺得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

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説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讀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自由組合,進行角色和角色間的朗讀表演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演員。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而且我特意準備了一些星星對讀得好、表演的好的同學進行鼓勵,所以學生的積極性就更高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四、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

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説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尤其是在“真情告白:請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説……”的句式對文中的父母説幾句話,將“我”想説而未來得及説,想説卻不敢當面説的話傾訴出來,讓父母體會“我們”的內心感受,走進“我們”的.情感世界。”這一環節中,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談得都非常誠懇,感情也非常真摯,讓我也不得不為之動容。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男生大概有過與文中的“我”相似的經歷,所以在音樂的感染下,談着談着就流了淚。這讓我也很激動,在安撫他控制情緒的同時也給了他一些鼓勵。這是我從未預料到的出現的事件,我處理得還算妥當。但我也由此認識到了現在孩子的感情過於脆弱,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他們進行一定程度的德育教育,使他們更加堅強自信。語文課有很多這樣教育孩子的空間和機會,因此,作為老師的我不應該錯過任何一次使孩子成長進步的機會。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很多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是時間安排的不是特別合理。這節課一開始有的學生對“裂痕”與“眼淚”問題的回答過於羅嗦,而且思考的方向有很大的偏頗,我卻沒有進行藝術性的打斷引導,因此耽誤了不少時間,這是我在課堂上不夠靈活和經驗不足造成的,我應該進行深深的反思。另外,我認為自己對全體學生的關注不夠。因為是參加比賽,所以我經常提問那些舉手的同學,而缺少對全體學生的關注。我認為這也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之,通過這次錄像課,我覺得自己無論是從備課上還是從課堂組織上都有一定的進步,希望學校多給我們年輕教師這樣的機會展示自己,早日向成熟優秀的教師行列邁進!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5

這幾天,我們班開始上《羚羊木雕》這一課。

首先,這一課是一篇純粹的記敍文,文章的線條清晰,故事的內容也貼近學生生活。

因此,對於這一課,我認為重點應該放在對文章的線條分析和價值的探討上。

在文章線條分析上,我覺得通過分段歸納段意最能理解文章線條了。

但是我發現,學生在把握文章內容上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完全搞不清楚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本文的重點是“我”找好朋友萬芳要回羚羊木雕。

但是實際上,本文的重點是“我”也父母之間的激烈的爭執和矛盾。

通過講解,學生漸漸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也可以正確分段和歸納段意。

但是通過這次課堂上的討論,我發現學生對於文章的中心還是不能很好的把握。

這一點從月考的閲讀得分情況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應。

很多學生在第一題歸納文章主要意思的時候,根本沒有抓住文章的`關鍵:文章寫的一隻海鷗母親,而不是作者“我”。

很多學生的答案都停留在:“我”去了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感想。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可能學生習慣了這種閲讀方式:作者“我”幹了什麼事,有什麼感想。

她們也許沒有遇見過這種通過作者的眼睛看見別人的世界,別人的生活。

我想,通過以後的教材分析與講解,加強學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