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離騷》教學反思(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01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離騷》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騷》教學反思(通用5篇)

《離騷》教學反思1

《離騷》遠離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説,不是很喜歡屈原的做法,雖然我來自屈原故里,卻依舊覺得屈原太過清高。因此這種厭惡感,貫穿我備課的始終,對這一課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説的,但是,當一堂課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輝,這篇課文也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所以這堂課從備課開始就因為我的偏見成了一堂失敗的課。其實,作為老師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正面引導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既然你有這樣的偏見,何不以此為切入點,帶着學生們再去認識屈原,將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同時將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的評價介紹給學生,再通過討論,看看是不是我的觀點太過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評論過高,這樣這堂課的思維閃光就得以體現了。

其次,學生不喜歡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過長,其中夾雜的方言的很多,導致了理解困難。因此,在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釋。而且要在事先給學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設,方言讀不懂是正常的,作為從湖北到海南來教書的我,上課時同學在下面用方言講小話時,我就聽不懂,同處一個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離騷》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這樣心理障礙,再引導學生去疏通詩句時,學生就不會感覺那樣困難了。同時對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

對於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現象,我的考慮是不用作為重點講,畢竟是高一的學生,本就厭煩學習文言知識,另外《離騷》屬於詩歌單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方面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做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

最後,對於本課情感與思想的處理。我想通過關鍵句進行總結學生會比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統的理解也是一個重點。這個系統進行講解時最好放在中國整個詩歌發展背景中,聯繫其他詩詞中的美人、鮮花的意象,讓學生從一個側面瞭解屈原的偉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可以不必加進來。

《離騷》教學反思2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有三首詩歌:《氓》、《離騷》和《孔雀東南飛》。每一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無論女子或男子,都經歷過人生的大悲痛,面對現實,他們理智地作出最終的選擇。

比如氓的妻子回顧當年熱戀時,自訴“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與心上人難捨難分;回憶盼嫁時,“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用情之深,用情之專,有多少苦惱,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愛的人兒,竟然不僅“二三其德”,還在“既遂於心”後,“至於暴矣”!這是多麼巨大的打擊!假設發生脆弱的人身上,怎麼活下去呢?從棄婦對氓的稱呼:用敬語“子”回憶兩人熱戀時的他,到語含輕蔑地用“爾”譏諷氓的占卜並不誠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稱的“士”直斥氓虛偽的本質,可見她對氓的認識被棄後反而越來越深刻。於是,一句“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足以流傳千古的教訓,將昔日恩愛化作了一縷煙雲;提及“總角之言,言笑晏晏”時殘存的一點傷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絕決從眼角拭去!兩千多年前,一位棄婦,在容華逝去,遭遇背叛後,為什麼沒有走上絕路?

比如屈原——當年楚懷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為小人“謠諑謂餘以善淫”,以至“朝誶而夕替”,突然墜入人生之深淵。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識別忠奸,小人“背繩墨”“競周容”,楚國政治陷於混亂,楚國命運令人堪憂!他能不憂憤嗎?滿腹才華,一腔熱血,一個無中生有的非議,竟讓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嗎?一向潔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無端的指責與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氣渲泄,他甚至幾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與忠誠!然而,他為什麼沒有在被貶斥後最痛苦的時候死去,而是在猶豫、思慮之後,決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堅守正道?

還有劉蘭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於一個女子——讓她集美貌、智慧、多情於一身!以至被驅遣回孃家的劉蘭芝竟成了當地一個“香餑餑”,上門提親的人趨之若鶩,且不是縣令即是太守!當初怎麼就讓焦仲聊這個無名小吏娶到手呢?劉蘭芝的美絕不僅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還有她“舉世精無雙”的纖纖細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氣質,再加上潔白的綢制腰帶和閃爍的珍珠耳墜,更襯托出典雅之氣。更可貴的是她從十三歲起,即“織素”、“裁衣”、“彈琴”、“誦詩”,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若非天質聰穎,啟慧甚早,怎會如此多才多藝!難怪劉蘭芝主動提出回孃家時,焦仲聊急忙央求母親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發誓早日接她回家;聽聞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氣,專門向府裏請假,跑去譏諷她變心,攀高枝。無非是愛之極深,要不怎會為她而死?以上種種集於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個高枝攀不上!然而,當劉蘭芝被迫出走,對着小姑落淚時;回到孃家後,對母親的哀告要固守愛情時;被逼再嫁無望重回焦家後,獨坐房內長泣不已時——這位絕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貴,但守心中真愛更是令人動容!她思慮一天後“攬裙”“脱履”“舉身赴清池”的'乾脆,冷靜與決絕,簡直令人震驚——以死捍衞愛的尊嚴——這是俗人庸士們絕沒意料的。

《氓》中的棄婦意識到愛已逝去,負心漢不值得留戀,為其而死當然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時,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喪失理智。她堅強的活,就留下了繼續愛的希望。

雖然屈原與劉蘭芝都選擇主動結束生命,但他們的死並非感情用事,而是當時最理性的選擇。對於以楚國的強盛作為生命價值的屈原,對於以享有真愛與尊嚴作為生存意義的劉蘭芝,當他們的信仰被推毀,並絕無可能重新追求的情況下,除了死,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他們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與世俗的決裂,再無縫合的希望,又不願隨之淪陷,於是,死,就成了他們最後一次無望的抗爭。

生命對於每一次人生體驗無不帶有傷痕。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傷痕累累的先人,從這些散發着滄桑感的作品中走出來,告訴他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從生命的體驗中走出自我來吧。無論是活着的,還是死了的,這一個個古老而鮮活的人物都是當代青年們生命的參照。生命的價值無不體現在對生命體驗的反思中。唯有不斷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價值,並據此不斷地作出理性的選擇,每一個生命才不是被簡單地複製,才是獨一無二的呈現。

從漠視生命到珍視生命,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充分利用這樣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對學生進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教育,在學生的心靈烙上生命是可貴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記,才能讓學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綻放。

《離騷》教學反思3

一、教師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驗上難免不足。在課堂上能夠聯繫現在與過去,聯想到古詩詞句。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當然,疏通詩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複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

二、教學方法方面

詩歌重在誦讀,為此我上這節課的時候,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每次誦讀都會確定目標,讓學生的閲讀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任務。誦讀有多樣的形式,比如: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學生默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瞭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昇華。

三、學生方面

由於學生是屬於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於思考,敢於回答問題。在組織誦讀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

四、存在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並不是很明確,重難點並未突出;

其次,教師範讀過多,應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立刻進行模仿,讀出真情實感。

最後,本課生僻字較多,難度較大,沒有佈置任務,沒有讓學生做好預習準備。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

《離騷》教學反思4

《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對於這樣的課文,我覺得有責任必須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給”學生。

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藉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感情,應該給學生示範。

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複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選的,只有兩節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計劃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藝術手法上,與《詩經》比較異同,讓學生自己體會。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個重點。

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離騷》教學反思5

如今,屈原的《離騷》《湘夫人》《國殤》《山鬼》《橘頌》等作品已進入了高中新編語文第三冊的教本和讀本,語文教師大多借助教參,先介紹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再鸚鵡學舌般,逐字逐句將教參上的譯文念一遍;或者結合課後練習,啟發學生説出和教學參考書上一致的答案,再讓學生背誦默寫翻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講解,也未嘗不可,因為大學聯考題或者是統考題,頂多只有一兩句默寫,犯不着下死力氣深入鑽研,準備教案。只是這樣以來,可就苦了學生,他們年紀尚小,靠老師從教參書上生吞活剝得來的“點撥”,準確地説,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硬灌”,聽得學生們雲裏霧裏;好端端的“美味佳餚”也成了教師口中枯燥無味的“咬木嚼蠟”,大大傷害了學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連呼:“難學,語文難學,甚至比外語還要難學,難於上青天啊!”

我説這話是有根據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課,走進高二年級語文辦公室,聽到老師們正在談論講《離騷》的感受:一個二十多歲的女教師猛地扔下教本,憤激地説:“唉,用了4個課時,學生還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師拍打着身上的粉筆灰,迎合着説:“是的,一節正課,加上兩個早自習,學生連一小節還不能背誦。(略停,加重語氣)一小節只有四句詩啊。”正在伏案備課的另一教師抬起頭來,也頗有同感地説:“預習時,學生讀了幾遍也沒讀懂,嚷嚷比學外語還難。一想,學生的話也是啊。我們老師難道都讀懂了嗎?我看不見得。就拿我來説吧,對着教參看了幾遍,還是不懂,也不知道給學生講什麼。(點燃一根煙,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緩緩呼出——,突然大聲)反正大學聯考也不考《離騷》,月考期會考市統考,頂多2分的默寫題。區區2分,不要也罷。所以我就不打算給學生詳細講解這篇課文了。”

如果從急功近利的應試角度來看,我非常同意最後一位老師的觀點,向高中生講解《離騷》,真是費力不討好。但從培養人格、陶冶情操、瞭解民族詩歌史等方面來説,我覺得,不向高中生講《離騷》,實在是太可惜了。

順便説一句,《離騷》是在2000年進入高中語文講讀篇目的,以前從來沒有節選過片言隻語,但同學們對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歡,經常引用。——這大概是《離騷》進入高中教材的緣由吧。記得當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離騷》,心有靈犀似的,禁不住先讀為快。而且後來還讀到下面一段故事:

當初,聞一多從海外學成歸國,詩集《死水》賣得很火,知名度頗高,被青島大學捷足先登聘為教授,專門給學生講授《離騷》。聞一多大概就像我們現在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語文老師,備課不可謂不認真,將有關《離騷》的知識,如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神話傳説、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兩個備課本子。講課時,就對着備課本子一條一條地念,沒有一點兒自己的發揮。這樣機械地念了一個月,學生們實在忍不住了,先是給校長寫信,後是直接起鬨,硬是趕走了聞一多。聞一多“下崗”後,並不氣餒,而是“三年不窺園”,四載不下樓,五年如一日地研究《離騷》,還從大量有關人類學、社會學的著作中,吸取了關於原始社會以及宗教、神話的知識。研究到最後,以致對神話有了癖好,對廣義的語言學與楚國歷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連自己當新郎那天也沉浸在《離騷》研究的書房裏,害得眾人找了許久。後來,聞一多憑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為北大的教授,當他含着彎曲的黑色煙斗,慢條斯理地、如數家珍地向學生講《離騷》的時候,“神光”照得天邊通亮,滿室香煙繚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幾乎分辨不出講壇上是聞一多先生還是屈原大夫。

我當時就很感動,決心以聞一多先生為楷模,成為研究屈原的專家。先是從各個書店蒐購《離騷》及其相關的參考書,後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學教授和研究屈原的專家函購其專著。用了9個週末,我才把《離騷》逐字註釋完畢,現在翻開我那本繁體印刷的《離騷》,盡是用紅藍兩種顏色的鋼筆,歪歪扭扭地寫着蠅頭小字。又用了2個月的課餘時間,我終於一字不漏地背完了《離騷》。後來又用兩年時間,努力地研究並背誦了《湘君》《湘夫人》《山鬼》《國殤》《哀郢》《桔頌》。每背誦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進一大步,同時更加理解了屈原,將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深鑽苦學沒有白費,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瞭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夠隨口説出。閒談時,也許我經常講屈原,以致我的同事們,都認為我是稱職的屈原研究專家。

《離騷》這篇課文我教過三遍,基本上是滿堂灌,是我的獨角戲,但學生絲毫沒有感到課堂的`沉悶,更沒有感到“填鴨式”的脹得難受,反而説聽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這讓我嚐到了當專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裏的有關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講給學生聽。這種想法很快就實現了。2004年暑假補課,舊教材上的《湘君》很讓我“秀”了一把;開學了,新教材上的《離騷》(不同於舊教材上的節選)《山鬼》《國殤》《哀郢》《桔頌》又讓我出盡了風頭。我所帶的二(7)班,是從全年級16個班裏挑選的精英組成的“清華預備班”,基礎非常好。我會背書,而且隨意發揮,不再是照本宣科,這個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説,簡直是太好了。他們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説話作文自然地帶出了楚辭味。以致出現了多個學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麼回事。補充説一點,周冰同學對屈原有獨到的感悟,課餘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有關材料,激發了她為學業“九死不悔”的奮鬥精神,2006年大學聯考,以623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華中科技大學。

這就是我教《離騷》真實課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時,我的講解居然不同於課文上的翻譯,學生們都説我的理解比編書的專家講析還要好。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看來我也許真的成為“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