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9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

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我給學生拓展了以下相關的知識:杜甫、李白的寫作風格比較;杜甫的其他愛國詩篇。

這次的嘗試,我覺得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學生已經進入了高年級,理解詩意不成問題。而感悟詩情就成了重中之重。對於杜甫的這首“生平第一首快詩”,要把理解“快”的感情基調作為重點。正是因為拓展了杜甫的寫實作品,學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個時代悽慘、痛苦的社會現實。所以當“劍外忽傳收薊北”,杜甫才會情感噴湧而出,出現“喜欲狂”的狀態。走入了詩人的內心,才能真正深入體會詩情。

通過這節課的`嘗試,我想,今後的教學中,可以圍繞原文的主題,給學生拓展一些東西,既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又能更加深刻的體會文章內涵。同時也要注意,課堂上的拓展應該是“精品”,不要宂長拖沓、喧賓奪主。激起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後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課後,讓學生的延伸性學習真正做到有主題、有選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2

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龍稱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充分體現了作者聽到收復失地薊北後的欣喜若狂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在教學時,我注重指導他們讀準字音,如“薊北”的`“薊(jì)”,“涕淚”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與平時的朗讀習慣有差異。

教學全詩時,我抓住“喜欲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詩,最能體現作者的心情的詞語是哪一個?引導學生自讀、尋找“喜欲狂”。那麼,作者為什麼“喜欲狂”?哪些詞能體現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後,作者想到些什麼?又增添了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通過自讀、小組交流、全班彙報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詩的主要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最後,請學生扮演杜甫一家進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動作,如“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放歌”“縱酒”體現作者的心情。

反思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一、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站讓孩子們先了解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他們自然就能理解官軍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義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本課,我通過多文本學習,在悲喜交加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在小喜大喜的思辨中更深地體會家國情懷。力求使自己的課堂呈現出“語文味”來。

一、感悟意境,體會詩人的豐富情感,讓古詩浸潤在浩瀚的文化中。

我國詩歌源於詩經,盛於唐代,李白和杜甫是傑出的代表,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聖”。今天讓我們走近杜甫,學習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杜甫作為“詩聖”,在當時文壇中的影響可見一斑,因此讓孩子親近詩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在此我適時嵌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巧妙地引出杜甫。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閲歷、工具書、文化積澱學語文,是語文課該做的事。於是學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們的詩“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寫實;知道了杜甫的“沉鬱頓挫”;知道了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處境,讀杜甫的詩就能瞭解當時的歷史。

古詩是中國浩瀚文學藝術海洋中一枝俏麗的奇葩。讓詩歌的學習沉浸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讓學生受到薰陶,受到感染,用一詩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習其他詩歌的學習興趣,這才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目的。

二、誦讀古詩,感受詩詞的藝術魅力,讓古詩生髮在悲喜的情境中。

詩有詩眼,全詩是圍繞一個字寫的,用心默讀全詩。追問如果給“喜”字組詞,會組什麼?是的,“喜”字千百年來都是欣喜,高興的意思。杜甫這麼開心的原因是:劍外忽傳收薊北。杜甫之“喜”,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來?學生結合註釋,通過“讀劃批”自學後交流。交流後,學生相機板書:漫卷、放歌、縱酒、還鄉。於是抓住“妻子”、“衣裳”、“青春”的古今異義,我就放手讓學生説了,學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時候,我就沒再去“嘮叨”。可課後,我反思到:學古詩不能滿足於僅僅理解詩的意思,更不能滿足於僅僅把詩句中逐字意思簡單串聯。比如“初聞涕淚滿衣裳”學生説剛剛聽到就激動得淚水沾濕了衣服。可是單單聽這句話,是彆扭的,是什麼讓詩人情緒如此反常?脱離了對杜甫曾經“悲”的感悟,如果學生走進情境,學生頭腦裏會出現:杜甫一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得手足無措,萬分激動,不由任淚水沾濕了衣服!課堂走得急了點,教師牽引學生的痕跡還是明顯的。適時停下來駐足細品慢賞,不失是一種好的策略。

三、組詩拓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古詩烙印在學生的活用中。

組詩對比,反覆涵泳後拓展“快詩”兩首,體會之“快”,以“小喜”襯“大喜”激情誦讀,市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進而欣賞書法,配樂誦詩,學生激情澎湃,語文課堂中人文和工具提到了和諧統一。快樂級、挑戰級、王者級三級作業佈置,因地制宜,既體現了課堂的語文學習,又使因材施教的原則落到實處。這樣的課堂才有詩意和語文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時,聽到唐朝軍隊平定了叛亂。這個天大的喜訊時候欣喜若狂,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七律詩。作者“喜”是因為祖國重新得到統一,這種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濃濃的愛國之情。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杜甫是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課堂上第一個環節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介紹杜甫或背誦杜甫的詩,對杜甫有初步的認識。在學習第二句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時,我問學生此時的詩人流出什麼樣的眼淚,學生説高興的淚,還有呢,為了瞭解時代背景及詩人更深處的情感,就讓學生相機學習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師補充當時的寫作背景:杜甫被叛軍抓到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詩人為這樣的時局感傷的見花落淚,聽到鳥聲都感到心驚肉跳。然後讓學生自由讀詩,談體會。問:詩人對花落淚,落的是什麼淚?(傷心的、痛苦的、悲傷的、憤怒的淚)。學生就體會到詩人落淚不僅僅是與親人分開,孤身一人,更是因為國家破碎,愛國的情懷錶露無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中:“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也流淚了,但這次流的是高興的、激動的淚水。應該説此時的杜甫是悲喜交集。兩首詩中都寫了詩人流淚,一悲一喜,但無論是悲是喜都關情——濃濃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到,杜甫的偉大,是因為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有民這條主線。

教學這首詩時,我還聯繫《示兒》這首詩來教學,兩首詩區別在於,一是“喜”,一是“悲”。教學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圍繞“喜”字展開,詩人為何而喜?讓學生找找詩人“喜欲狂”的表現,抓住“即從”“穿”“直下”“向”等詞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示兒》可圍繞“悲”字展開教學,詩人因何而悲?從哪些詞句中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悲傷?兩首詩有着諸多的不同,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無比強烈的愛國之情。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通過寫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後極度的喜悦和急切還鄉的心情來體現——喜之狂。《示兒》則通過詩人臨終前的牽掛——“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為他們有着強烈的愛國情懷。

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

1、對情感朗讀的引導雖有層次,但沒有很好的拓展開。

2、課堂上的發言機會不夠民主,許多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沒有或是較少有發言的機會。

3、學生朗誦古詩的情感不到位,這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5

我在詩歌教學中試圖作一些大膽的嘗試,精細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比較重視學生的體驗。

課前,我讓學生寫了一個片段練習,將自己聽到喜訊時的情景描寫出來。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所寫片段,以寫促讀,為讀杜甫這首詩作了一個情感上的鋪墊,學生自己去寫,自己去體驗,以達到和杜甫情感的連通,產生情感共鳴。

對杜甫詩歌的閲讀也難以起到輔助作用,學生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後,我又讓學生把自己的詩歌和杜甫的詩進行比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寫的和杜甫寫的沒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的勝利喜訊,極度興奮中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的',有感而發。

學生是教師為教學所需要而應命的應景之作,缺乏真情實感。最後我讓學生把杜甫的詩歌改為白話詩,由於教師也給了一個模式,什麼的消息一傳來,我不禁怎樣多想怎樣多想怎樣,怎樣的遊子啊,你怎樣,學生改寫效果比較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6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藴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對於古詩教學,理解詩意是重點,感悟詩情是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杜甫是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課堂上第一個環節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介紹杜甫或背誦杜甫的詩,對杜甫有初步的.認識。在學習第二句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時,我引導學生聯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比較一下這兩個“淚”的不同,從而知道這是一種喜悦的淚、悲喜交集的淚、喜極而泣的淚。在交流“卻看妻子愁何在”這一句時,我還是引導學生同《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進行對比理解:從此以後,不必妻離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顛沛流離、遠走他鄉,可以家人團聚,盡享安詳的生活。在讀到“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時候,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瞭解從劍外到洛陽的千里迢迢,想象詩人的思緒。再用李白的一句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故鄉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陽就在眼前。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學生通過查閲杜甫的資料,瞭解了他生活年代的情況,以及所寫的愛國詩篇;通過自讀自悟,看到了一個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縱酒的杜甫,歸心似箭的杜甫。收復失地的喜訊讓詩人多年的沉鬱一掃而光,噴薄而出,寫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詩。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7

這位老師在詩歌教學中試圖作一些大膽的嘗試,精細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比較重視學生的體驗。

課前,老師讓學生寫了一個片段練習,將自己聽到喜訊時的情景描寫出來。上課伊始,老師讓學生交流所寫片段,以寫促讀,為讀杜甫這首詩作了一個情感上的鋪墊,學生自己去寫,自己去體驗,以達到和杜甫情感的連通,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的做法是別巨匠心的,但是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把寫的這段話按老師所給的模式(?的消息一傳來,我不禁?多想?多想?……表達我滿心的愉快)改寫為一首小詩就不妥當了。教師的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比較小,效果也不好。對杜甫詩歌的閲讀也難以起到輔助作用,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後,教師又讓學生把自己的詩歌和杜甫的詩進行比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這也是不妥當的,學生寫的和杜甫寫的沒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的勝利喜訊,極度興奮中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的,有感而發。學生是教師為教學所需要而應命的應景之作,缺乏真情實感。而且基本的詩歌的要求也達不到。怎麼好比呢?再説學生在比較中心理狀態當然是覺得自己不如杜甫好,把自己放在被修正,被批判的角度,不利於學生真正讀好讀懂這首詩。最後教師讓學生把杜甫的詩歌改為白話詩,由於教師也給了一個模式(?的消息一傳來,我不禁?多想?多想,的遊子啊,你)學生改寫不盡人意,直白淺顯,沒有自己的.體驗。

從上面的敍述看,教師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些不恰當的寫詩中,學生真正和文本對話的時間則少之又少。疏通詞句的環節沒有了,入情入境的吟誦少了,結合杜甫的生平和背景體悟詩的內涵意藴被忽略了。沒有了這些,詩人的博大情懷,詩人的愛國情感,詩歌的豐富內涵,學生如何能感受到呢?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8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詩,詩中處處透着喜。在教學中,我發現這首詩的詩意其實並不特別難理解,然而對於古詩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遠遠不夠的,重點必須體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詩的創作與詩人的生平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瞭解了古詩的創作背景,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與之產生共鳴。為此,我在學習第一首詩時,先由作者杜甫引入了學習。

杜甫是河南人,河南離山西晉城還是很近的,因此,我一提到杜甫的.家鄉,孩子們不少都笑了,因為班裏的河南籍學生還是不少的。這就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着,我又給孩子們講了“安史之亂”及杜甫這個時期的經歷,學生便初步抓住了詩眼:“喜”。找到詩眼,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現出這個“喜”字,首聯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還看出了初聽喜訊的真實心情。滿衣裳讓我們看到了杜甫內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極而泣的表現。“初聞”從“初”中,我們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復的由來已久的心情與急切之情,試想,剛聽到收復這一消息,也不去考證其真實與否便喜極而泣,這便是杜甫壓抑內心情意的一種真實反應。詩文不光從自身,而且關注身邊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詩書”還大聲唱着歌大口喝着酒,這反常的表現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寫照。然後,乘着大好春光把家還,豈不快哉!尾聯,連設想的路線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對他來説是夢牽魂繞,期待已久。這兩句除隊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種高興的勁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知道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詩人的內心,得到詩人的真實情感,學得很有滋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9

長期以來,杜甫留給我的印象總是滿面愁容,讓我們在閲讀他的詩歌中總感覺到沉甸甸的。無論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是“布矜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我們總能體會到詩歌中瀰漫開來的鬱鬱寡歡,聽到那一聲穿越時空的長長的歎息。即使是“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樣有滿滿一腔喜悦在心頭的句子,也是彷彿不願聲張似的,“才上眉頭,卻下心頭”。然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帶給我們的卻是迥然不同的體驗。驀然發現杜甫一反常態,在那鮮活明快、一氣呵成、磅礴汪洋的姿態令人悚然動容。正如古人評論的“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粧點,愈樸愈真,他人絕不能道。”

國小古詩教學的核心價值應當在古詩意象上。國小詩歌教學可以超越內容的理解,字詞的解釋,學法的指導,熟讀成誦的要求。課堂上需要滲透這些內容,但古詩教學的目標在尋找並發現古詩的意象,揣摩作者編織意象的方法。意象是詩歌最為重要的組成元素,他既是詩歌內容本身,也是詩歌意藴的外顯,更是詩歌音韻的組成。他是一個個真實可感的鮮活、可愛的物象,同時也是意境構建,情思表達的組件,它一定是真實可感看得見摸得着的。

無論怎麼設計詩詞的課堂教學,都是為了讓學生能認識詩歌,理解詩歌並愛上詩歌,自行去尋找詩歌中的美。學習詩歌找到其意象,也就追到了根,溯到了源。詩歌意境的領略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歌充溢着作者對天下太平,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喜悦。作者杜甫經歷了整整八年戰爭離亂之苦,到此各種淒涼,委屈一掃而空,有生之年還可欣然還鄉,對於杜甫來説的確是欣喜若狂。這首詩最大的語文魅力就在喜悦之情,肆意宣泄,然而又並非一捅到底直白粗俗,而是安排的,有角度,有彈性,有迂迴,有婉轉,形成一種有機的意向羣的疊加,絲毫不讓人感到重複和累贅。

老師開課是這樣導入的:

杜甫的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引導學生説出是一種“喜”的情感。老師讓學生把這個“喜欲狂”的“喜”字圈一圈。

找到了詩的題眼,老師又説詩歌中的哪些言行舉止表現杜甫的喜悦?

學生從喜極而泣的神態,欣喜若狂的卷書動作,喜不自勝的喝酒,喜上眉梢的想象,喜笑顏開的神情,喜從天降的好消息等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情感。詩人的喜悦流轉在每一句詩當中。正是這些喜悦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疊加在一起才形成了這首詩歌如此豐富,如此磅礴,如此一瀉千里的喜悦,這就是詩歌意象的疊加。

接下來老師領誦,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感悟杜甫喜欲狂的心情。學生髮現了杜甫創作中意象羣疊加的方式,就讓學生進一步加以體驗和運用。這是作者在文本的縫隙中,幫助學生尋找語用點進行練筆,讓學生體驗意象疊加的.語言魅力。

老師是這樣設計的:杜甫寫了自己神情的喜悦,動作的喜悦,但是他沒寫的自己言語上的喜悦。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作業紙,想象杜甫在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的同時還會對他的朋友他的家人們説些什麼?

老師出示:杜甫漫卷詩書、放歌縱酒,欣然曰:__________

學生學習到了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意象羣疊加的語用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詩歌喜悦情感的理解和體驗更加深刻。

這樣的課堂設計體現了老師課前對文本深刻的解讀,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對古詩教學方法的巧妙引領,古詩的語文核心價值也就得以完美呈現。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0

這首古詩描述的內容遠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如何讓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體會和學習詩歌中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本堂課需解決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中,我努力引領學生與詩人對話。在課前讓學生進行了大量資料的蒐集與整理,特別是安史之亂期間杜甫的遭遇,瞭解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還要注意的就是由於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於是,我又讓學生各自去查詢當時的寫作背景資料。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本詩,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圍繞一箇中心,引導學生品詩。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杜甫的很多詩歌都是值得我們多角度、多層面地用心去品味的。於是我想到了杜甫作此詩時巨大的情感推動力——為國而愁,為國而喜。於是在總結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全詩為“喜”而作,包含着詩人強烈的愛國心,你是從哪些字詞看出來的?問題鋪路,引導做橋,自然就很好地讓學生理解了以下幾點:

1.用自己的“聽”“看”“想”來寫詩,這也是我們平時作文所強調的敍事時要寫清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2.一“愁”一“喜”的對比。曾經的“愁”不在了,如今“喜”不自勝,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拳拳愛國心。

3.六個地點的巧用,望眼欲穿的消息傳得特別快,雖然身還在外,心已回故鄉!

學習詩歌,除了積累原句,也是需要在品析中學習如何表達的。語文是人文和工具的結合,我們必須讓自己的古詩教學充滿語文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1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本課教學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的學習需要廣闊的智力背景作支撐,否則學生的課堂表現只能是寸步難行。我們常常埋怨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佳,不善思考,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背景,沒有體諒到學生的學習困難,我們常常是“一廂情願”做着自以為是的工作,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我們的教學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出發,這是一條最根本的教學原則。

本課的主要環節有:

一、導入。杜甫作為“詩聖”,在當時文壇中的影響可見一斑,因此讓孩子親近詩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對杜甫瞭解多少?”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閲歷、工具書、文化積澱學語文,是語文課該做的事。於是學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們的詩“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寫實;知道了杜甫的“沉鬱頓挫”;知道了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處境,讀杜甫的詩就能瞭解當時的歷史。

古詩是中國浩瀚文學藝術海洋中一枝俏麗的奇葩。讓詩歌的學習沉浸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讓學生受到薰陶,受到感染,用一詩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習其他詩歌的學習興趣,這才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目的。

二、初讀。這首詩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學生讀的過程中,強調或糾正“涕”、“襄”等字的讀音,尤其反覆強調“妻子”的“子”讀作第三聲,而非輕聲。字詞的教學即使在六年級也是一項基本的目標,不可放鬆。

三、解題。學生對題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礙,難點是對“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區別。在理解題目的過程中,相機請學生介紹詩歌的背景:“安史之亂”。

四、會意。理解了題意,瞭解了背景與作者後,請學生再讀詩歌,邊讀邊思考詩歌的意思。學生讀後,好像不敢舉手,便請學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詞句。先有學生提出“白日放歌須縱酒”和“青春作伴好還鄉”、關鍵是“放歌”、“縱酒”、“青春”等詞語。許多學生也都查過工具書(課課通之類),所以,很快便掃除了理解上的障礙。接着又有學生提出“劍外忽傳收薊北”不理解。這句話有兩個地名“劍外”和“薊北”。有學生查了資料,知道“劍外”就是好“劍門關以南”,而“薊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區。我對學生説在解釋古詩句的時候,地名也可不解釋(即“直譯”),這樣學生理解這句話應該沒問題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詩後,我沒有讓學生繼續質疑,而是話鋒一轉,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收復“薊北”的消息,來得這樣突然,此時詩人杜甫的心情如何?文中哪個詞最能體現詩人此時的心情?學生很快便找出“喜欲狂”,那麼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喜欲狂”呢?學生抓住“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須縱酒”等詩句,體會到詩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學生説到“涕淚滿衣裳”時,我這樣追問:高興的時候可以歡笑、放歌、縱酒,可是杜甫為什麼會流淚呢?於是引導學生閲讀練習冊上的《春望》這首詩,這樣詩中詩人的情感也就不難理解:長期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終於可以回家了,興奮、激動的心情難以抑制,喜極而泣。在交流“卻看妻子愁何在”這一句時,我還是引導學生同《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進行對比理解:居無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兒是憂心忡忡;而聽到唐朝的軍隊收復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鄉,安居樂業了,憂愁與煩惱就煙消雲散了。在這堂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學生談到了對“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理解,我明顯感到學生的理解有誤,便直接指出:這兩句是杜甫想象回鄉的行程——(作者想)立即從巴峽穿越巫峽,順流而下,然後從襄陽登陸直到洛陽。杜甫的家鄉就在洛陽以北,從這兩句可見作者的“歸心似箭”。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因為有了《春望》的閲讀基礎以及歷史背景、作者生平資料的支撐,所以雖然一開始學生對理解詩歌的內容好像有些困難,但是經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討論及教師的點撥引導,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別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不時地引導學生把本首詩歌的學習同《春望》相鏈接,學生對詩人感情悲喜轉變理解真切,詩人的喜怒哀樂彷彿彌散在課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飛揚,以及學生閃爍的目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2

六年級語文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本課,我力求使自己的課堂呈現出“語文味”來。

一、讓古詩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為“詩聖”,在當時文壇中的影響可見一斑,因此讓孩子親近詩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對杜甫瞭解多少?”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閲歷、工具書、文化積澱學語文,是語文課該做的事。於是學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們的詩“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寫實;知道了杜甫的“沉鬱頓挫”;知道了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處境,讀杜甫的詩就能瞭解當時的歷史。

古詩是中國浩瀚文學藝術海洋中一枝俏麗的奇葩。讓詩歌的學習沉浸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讓學生受到薰陶,受到感染,用一詩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習其他詩歌的學習興趣,這才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目的。

二、讓古詩的理解在情境中生髮。

學生在前一天預習了整首詩,對全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於是抓住“妻子”的音義、“涕淚”的古今異義,我就放手讓學生説了,學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時候,能差不多説到位,我就沒再去“嘮叨”。可課後,經提醒我知道我錯了,學古詩不能滿足於僅僅理解詩的意思,更不能滿足於僅僅把詩句中逐字意思簡單串聯。比如“初聞涕淚滿衣裳”學生説剛剛聽到就激動得淚水沾濕了衣服。可是單單聽這句話,是彆扭的,是什麼讓詩人情緒如此反常?脱離了對杜甫曾經“悲”的感悟,擺脱了當時的情境,這樣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學生走進情境,就不會就字論字,簡單地把單個字的意思聯起來説説了事。他們頭腦裏會出現:杜甫一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得手足無措,萬分激動,不由任淚水沾濕了衣服!

學古詩,學語言,學表達,作為師者,我應該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他們在頭腦中想像畫面,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走進畫面讓學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積澱表達詩歌的意思。這樣的課堂才是詩意的,才是有“語文味”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2

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龍稱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充分體現了作者聽到收復失地薊北後的欣喜若狂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在教學時,我注重指導他們讀準字音,如“薊北”的“薊(jì)”,“涕淚”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與平時的朗讀習慣有差異。

教學全詩時,我抓住“喜欲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詩,最能體現作者的心情的詞語是哪一個?引導學生自讀、尋找“喜欲狂”。那麼,作者為什麼“喜欲狂”?哪些詞能體現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後,作者想到些什麼?又增添了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通過自讀、小組交流、全班彙報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詩的主要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最後,請學生扮演杜甫一家進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動作,如“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放歌”“縱酒”體現作者的心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3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世人稱之為“詩聖”,所寫詩歌被稱為“詩史”。學生對杜甫不陌生,蒐集了很多有關杜甫的資料。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我進行補充,杜甫向來憂國憂民,顛沛流離,一生可堪“悽苦”二字,他寫的詩也多是伴隨着愁雲慘霧,像著名的“三吏”“三別”,讀來令人不勝唏噓,這當然與他生活的背景有很大關係,“安史之亂”帶給唐朝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導致了這位愛國詩人筆下多寫的是反映社會的淒涼現實和百姓的慘淡生活。《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在異鄉漂泊八年後得之可以回到家鄉時,可以體會詩人心情之喜悦,這樣一來學生就很容易抓住“喜欲狂”這一全詩的“眼睛”,來體會作者“生平難得的快樂”。

當學生已經讀通讀透詩歌,也感悟到這首詩處處流露出喜悦的情感之後,我鼓勵學生針對詩中的重點詞“喜欲狂”質疑,杜甫為什麼喜欲狂?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喜欲狂?這兩個問題具有統領性,為這節課的學習指明瞭方向。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學習的效率就會更高。另外,這首詩其實並不難,所以這節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當然,教師的引導也必不可少。因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碰壁,教師在關鍵處一點,學生或豁然開朗,如詩中,“青春”“妻子”“白日”等幾個詞古今意義不同,學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師的.點撥。學生自學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我相信這樣的學與教的方式是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這首詩的教學重點應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喜欲狂”的心情。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初淺的嘗試:

 一、課前預習,瞭解詩人

古今語言上的差異,生活環境的不同給學生理解古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詩中短短的56個字卻包含着極為豐富的內容。如果學生不能瞭解杜甫當時所處的朝代背景,是難以準確理解古詩含義的。因此,課前我佈置學生採用所學到的蒐集資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為理解古詩內容作好了充分的準備。這一點也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得以印證。導入新課之後,我的問題“你對杜甫瞭解多少”得到了許多同學的響應。學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偉大詩人,人稱“詩聖”;知道了杜甫的成就與李白齊名,人稱“李杜”;知道了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處境,讀杜甫的詩就能瞭解當時的歷史,杜甫的詩被推崇為“詩史”……

 二、圍繞中心,品味詩情

全詩因“喜”而作,包含着詩人強烈的愛國心。要讓學生品讀到這一點,抓住中心詞是關鍵。詩中哪個詞直接點明瞭詩人的心情?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欲狂。”圍繞“喜欲狂”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杜甫因何而喜?2、詩人喜欲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也就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情,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有的放矢地讓學生補充學習了杜甫的另兩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使學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悽慘生活,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為透徹了。學生通過詩人“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具體表現也能夠認識到詩人不只因為自己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重返故鄉而喜;更為戰亂平息,祖國重歸統一而喜;為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終於可以安居樂業而喜,在這“喜欲狂”裏包含着詩人濃濃的愛國之情。

整體而言,本堂課是比較成功的,但課堂上也有些教學環節還顯得不盡人意。如,整堂課對時間的把握不夠理想,出現了前鬆後緊的情況,直接導致了學生在有感情誦讀上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練習,朗讀的形式也顯得比較單一,這些問題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15

一、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讓孩子們先了解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他們自然就能理解官軍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義,他們瞭解了詩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詩人聽到喜訊時的心情為什麼那麼喜悦激動了。

二、讓學生自己理解詩歌。

學生在前一天預習了整首詩,對全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於是抓住 “妻子”的音義、“涕淚”的古今異義,我就放手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圍繞詩歌主題,引導學生品詩。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主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全詩為“喜”而作,包含着詩人強烈的愛國心,你是從哪些字詞看出來的?能想一想詩人是怎麼表達他的情感的 嗎?學生通過思考回答這些問題,自然就能感受到詩人的拳拳愛國之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去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次教學,我主要採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當時的寫作背景資料。訓練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後,再讓學生 讓學生交流、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