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87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1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反思還可提高學生思維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可以説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大家知道,數學在鍛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這種鍛鍊老師不可能傳授,只能是由學生獨立活動過程中獲得。

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儘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説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從所教學生來看,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按老師要求進行作業後的反思,而這部分學生95%的數學能力很低、成績差,他們只會做“結構良好”的題目,以獲得對問題的答案為目標,不會提問,這部分學生中,沒有一個會對命題進行推廣,而堅持寫反思的學生情況就大不一樣,因此,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2

本學期我擔任了二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這對於一年沒教書,只教過半年的國小的我來説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做好本職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剛開始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迎頭趕上,一個月過去了,有必要小結一下。

一、做得較好的方面

1、認真備課,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積極創設情景教學,引起國小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訣時,通過自制動畫卡片和引入生活實例教學,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2、不侷限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改動已經精心準備好的教學設計。例如: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剛一出示該堂課題學生就不約而同地背誦起來了。怎麼辦呢?我立刻調整教學思路,對學生進行了一番鼓勵,然後提問“同學們知道4的乘法口訣是怎麼得來的嗎?”這樣又重新回到了本課的教學。

3、信任學生。二年級的國小生同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如教學“3的乘法口訣”時,要求學生不但要根據算式編口訣,並且還能根據口訣出算式。

4、組織教學取得了進步。剛開始上課時,由於對學生情況估計不夠,不能組織好學生有序地進行課堂教學,課堂紀律較差,教學任務完成質量較差。在學校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我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迅速調整教學方法能夠較好地組織教學。

二、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過培訓,看了一些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雖然思想開放,也想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教學時擔心失敗帶來的影響,不敢貿然去嘗試。

2、有些課應該準備很多的材料,但平時上課,自己本來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準備,故不是很充分。

3、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學校的有些設施還跟不上,有多媒體,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學科的美感和與實際生活中的練習。

4、國小二年級學生起點不同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撐不了”的局面。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三、體會

1、自己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更新,多瞭解學生智力發育的實際。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於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當然這有時我也怕考試不這樣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2、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其他人的觀念,但家長對教師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怎麼質量這麼差,計算都不如以前熟練了等,這些都是對課改要求不理解的反應。

3、應該多向同行學習,多向老教師請教,儘快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的水平,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3

四月份,我校為高三學生參加了省第一次質量檢測,從質檢的命題難度情景及我校學生參政的成績情景,本人對20__年的大學聯考動向及第二輪的複習作如下的思考與反思。

一、命題題型的相對穩定性。能夠肯定的是20__年的大學聯考的題型結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堅持客觀題和主觀題的總題數和分數比例不會變,在難度上,近年試題在總體難度上是一致的,在題量,各種題型個數上堅持不變,所以平時的模擬試卷,我們要儘量使試卷的題型規範化,分數的比例接近大學聯考大綱的分值比例,在基礎題上要確保基礎題佔70%,命題的難度不可太大,在複習過程中始終注重從基礎知識,基本的思想方法,基本本事出發,鞏固學生的“三基”。

二、注重對考試“考點”知識的複習,抽象函數的試題是近年大學聯考的一個命題的熱點,對不等式的考查重點是解不等式,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綜合題型為考查目標,側重於利用導數、單調性知識來求解,突出靈活轉化和分類討論的本事,在數列部分,以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為主、以轉化為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為重點,三角函數部分、關鍵是在複習中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公式正用、逆用和變形用,同時關注三角函數與向量,解析幾何等交匯性的資料、主體幾何、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空間角、空間距離問題的求法及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質的運用,異常應培養學生運用空間直角座標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解析幾何注重對定義和簡單幾何性質的應用,突出對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交點、弦長、軌跡問題的解決。

三、植根於課本、着眼提高和創新、大學聯考試題中、課本例題、習題的影子比比皆是,多不勝數,所以,課本題及其改編題是大學聯考考題的來源。從20xx年大學聯考的.解答題我們發現前三題的解答題集中體現了對課本上重點資料的考查,如數列知識、方程思想、三角函數的運算及變形、立體幾何、概率、不等式、這些知識雖然可能有所變動,但又總不能脱離主題,題目的特點為:精巧簡單、但又不乏創新,源於課本,但又高於課本,難度適中等。

基於考綱要求和20__年大學聯考命題的動向,我們在二輪複習中的策略應是:

(一)循序漸進,逐步由第一大題往後做,把熟練解答題的前三大題作為我們二輪的複習目標之一。

(二)專題複習訓練為主,重視查漏補缺,其中包括知識專題、方法專題,目標是:迴歸課本查漏補缺,加強重點縱橫結合,優化思維提升本事,回顧基本的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回顧重點、疑點、難點、回顧基本題型、回顧經常出錯的,容易搞混的知識,強調不一樣知識間的遷移和相互作用,優化思維提升本事。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4

本學期,學校安排我教高二3班和4班的數學,一學期下來,反思良多。

4班是文科班,又是普通班,基礎是相當的糟糕,很多學生到現在連國中的東西還都不會,即使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一元一次方程,所以,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的備課不能深入,只能是講一些最最基礎的東西來。我首先是從課本上的概念開始抓起,每一節課都有概念,定義,公式,性質,定理等等,這些都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可以説是基礎的基礎,掌握了也許你還是不會做題,但是沒有掌握,那你肯定不會做題,這是我經常跟學生講的一句話。每一節課,我都會給學生十甚至二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去記記今天的相關概念,只有極個別的學生還是沒有辦法記住,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就讓他們在課下的時間去完成這個事情。一般來講這樣的學生也都是貪玩的,懶惰的,你不督促他們根本不會去看的,於是,我給他們定了一個規矩,就是我會每天輪流找四名同學借自習課或活動課主動找我背公式定義等。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步,天天處在我的監督之下,再不願意學的學生也會去翻翻課本的,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勝利!提問到能夠答上來的時候,我看到了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他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數學上那算是久違了的東西,對學生的心靈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對學習數學也是一種巨大的幫助。

但是有一點就是當時的效果很好,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熟練的掌握,可是後來就一點點的都忘了,更可怕的是,即使有很懂學生背的很熟,可是依舊不會做題,這是一個讓我相當頭疼的事情,有時候我講題的時候真的好費勁啊,甚至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去教這幫學生了,什麼都不會,講的再淺可是卻就是聽不明白,我分明的也看到他們都在認真的聽啊,怎麼辦?我真的困惑了……

3班,文科班,又是重點班,比4班好很多,所以前面的'一些方法我依舊在用,只是有一點就是我在心裏覺得他們是重點班嗎,自覺性會好一些的,我佈置的一些任務,他們都會積極的保質保量的去完成的,我覺得不需要我去督促,可是有一天我隨便檢查了一下,真的嚇了我一跳!原來這裏也有很多沒有按照要求去完成的學生,並且數量還不是極個別的,應該説還是大有人在的,於是我趕快調整了方法,對他們加強了監督和管理。相比較而言,他們的接受能力好於4班很多,所以平時的測驗就多了很多,我在想,數學是要通過做題才能快速的提高成績的,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談不上題海,對他們來講,那遠遠還達不到海的概念,頂多也就算是池塘,只是完成了課本上的,再就是講練通上的,再也沒有別的了,可是就是這些,還有很多學生是沒有辦法完成的,他不會啊,真的是不會啊,我給了時間,就是在課堂上的,並且我也親眼看到他確實是在思考着怎麼做,可是就是做不出來,沒有辦法,所以還是隻能做最基礎的題目!

縱觀這一學期以來,邊教邊學,教學相長,自己的收穫還是很多的,我的經驗在豐富,為我明年的教學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會繼續在摸索中前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路在遠方,路在腳下,加油!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5

20xx年我有幸擔任了高三(7)、(8)班的數學教學工作。通過大學聯考的檢測,結果比較滿意,感觸很多。

高三數學文科在馬軍老師的帶領下利用集體備課時間組織全組教師學習20xx年大學聯考教學大綱、大學聯考考試説明,確定了圍繞教學大綱,考試説明進行教學,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基礎知識為主線進行教學,重點班以中高檔題為主,平行班以基礎題為主的戰略思想。同時抓集體備課,講課,對每週三的集體備課、講課都認真準備,一次一個人作中心發言,其他老師作補充,重點、難點、教學方法集體討論,最後由馬軍老師總結。我們在資料的徵訂、測試題的命題、改卷中發現的問題、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態、學生容易錯誤地方時常交流。我覺得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工作氛圍,這是很不容易的。

事實上,在這一年裏,我也在不斷反思、探索、尋覓一條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好數學,通向大學聯考成功之路。事實求是的説,開始接手的時候,前兩年已經有幾位優秀的教師被學生從心理上認可了。而現在首先要讓學生接受你——一個年青教師。通過幾天的接觸,我發現他們喜歡挑我的刺來和以前的老師的長處來比較,但是,我覺得這是學生的正常的反映,另一方面來説,這是對我的一種挑戰,雖然不知道勝負如何,但是這種挑戰可以使我的教學水平等各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要讓他們儘快接納我,因為還不到一年就要大學聯考了。

我花了幾節課給同學們講一些人際交往,數學史,數學中的遊戲,數學的重要性等逐漸拉近和同學之間的距離,課後逐個找同學瞭解一些基本情況。由於教學時間比較緊張,所以一些問題我就在以後的.課堂之間逐漸磨合了。在一段時期的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着幾點問題:

1、很多問題都要靠我講他們聽,我講得多學生做得少,同學們不善於擠時間,獨立動手能力比較差,稍微變個題型就不知所措,問其原因,回答不會,做題沒思路,一沒思路就不想往下做。平時做題少,很多題型沒有見過,以致於思維水平還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做起題來有困難。

2、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紮實,有些該記憶的公式沒有記住、該理解的概念沒有理解,尤其是立體幾何基本問題的求法,複合函數的求導法則等,導致做題時不知該用哪個公式,還得去翻書。

3、上課聽課的效果不好。大部分同學都説,課堂上我講的東西極大部分能聽懂,但一到自已做題就不會。其實這部分同學聽懂的只是對某一道題表面上的東西,其實質的東西,它所藴含的思想方法,沒有融入到其大腦中,不會舉一反三,沒有從問題的表面看到本質,思維沒有得到昇華,課下又不鞏固複習,導致講過的題型仍然不會做。

4、現在有少數學生比較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問題他知道思路後,就只知道説不動手,數學課桌子上不準備草稿紙,以致於每次考試都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得不了高分。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通過教學,我更加清楚教學相長的意義,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努力,爭取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6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數學,與我一齊任教四年級的教師是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心裏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當然這是一次鍛鍊的機會,也是對自我的一次挑戰。

我力求使教學結構貼閤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此刻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潛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年級組長對我的教學也起了很大的幫忙,經常和我討論教學和互相聽課,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數學教學的正軌,一個學期即將過去,下頭就這學期的數學教學反思總結一下。

教學方法有待提高

本學期有幸參加了數學教研活動,但不管是上公開課也好,還是平常的“常態課”,我始終有一個感覺,自我對課堂如何把握、對怎樣才能到達最好的`教學效果、對如何準確嚴密的使用數學語言等許多方面還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在對教材、教法、教學中就應注意的問題的處理以及和學生的融合等方面。

課堂上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本身就是一門很嚴密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是什麼就是什麼。我所存在的.問題就是在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想,有些問題需要合作學習,然後探討得出結論的,我缺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因為我擔心放手讓讓他們去做了,他們會太自由,從而講一些不着邊際的東西,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

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就應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因為我明白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動的,他們喜歡“玩”,有時候不防讓學生也“玩一玩”數學。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我所任教的班級中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課堂紀律得不到保證。這個學習態度包括他們平時上課的表現和對待作業的態度。

有些學生對自我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無所謂,上課吊兒郎當,想聽就聽,不聽就幹自我的“事”,做小動作、找旁邊的同學講話,自我不認真學習還影響其他同學。還有一部分同學對待作業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題習慣,在審題上不夠細心,解題時書寫不夠規範。

務必嚴格要求自我,嚴格要求學生

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我必須要先做好表率。國小生很會看樣,他很會關注教師怎樣做,我經常聽到有學生説“教師説話不算話,答應我們的事自我沒有做到”。是啊,教師可能是因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學生,但這樣的事情不能出現太多,要言而有信,説到做到。當然也不要放鬆對學生的要求,該完成的作業,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能讓學生有拖拉的不良學習習慣。

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數學課堂更是魅力無窮.教師僅有做有心人,善學善鑽善創新數學課堂就會生機勃勃,課堂會更精彩.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7

在內容安排上,第一章三角函數的學習為第二章平面向量作了必要的準備,同時應用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知識為第三章推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使第三章三角恆等變換可以獨立成章。學習完後,心中有幾點體會如下:

1、反思教學方式及能力培養

為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自己看書,教師指導性差、沒有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也沒有反饋等等。一些課堂上教師片面追求小組合作這一學習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設計。這些學習方式,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要引導學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問題、自然地合理地解決問題、自然地合理地拓展問題,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於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邏輯前提,並且提出問題對學生的思維品質和主動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完整的數學學習應包括學“問”與學“答”兩方面。教師應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引導學生從解決現實問題和數學知識邏輯發展的需要中提出問題。如對兩角和與差的餘弦公式,既可以由觀察誘導公式提出,也可以由如何求sin75°=?,cos15°=?等提出,也可以由函數的圖像可以由函數的圖像通過平移得到進而猜想它們的表達式也有內在的聯繫,也可以由現實中相應的問題提出。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週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

2、反思對課標的把握

本模塊在三角函數一章減少了公式的數量,淡化了證明的技巧,儘量在探索中讓學生髮現新知。在削弱證明的同時,強調發展學生聯繫實際、觀察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部分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要注意控制難度,避免進行綜合性強、難度較大的數學題的訓練,避免在解題技巧上做文章。

3、反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不僅應該有全面衡量的意識,也應該有從定性與定量兩方面衡量的意識。就當前課堂教學而言,我們要特別關注數學教學層次問題。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為例,採用“一個定理+三項注意”的模式,重點放在學生接受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和例題、習題的模仿與訓練上,是一個層次;告訴學生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藴含着分解、轉化思想,重點放在定理的得出和證明的方法上是另一層次;理解平面向量基底的作用與意義,師生共同探討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怎樣研究這個問題,搞清楚其中體現的數學思維是更高的一個層次;如果學生能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體會到“事物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事情是由一定的基本要素構成的,可以用構成它的基本要素來表示”,“研究事物可轉化為對它的基本要素的研究”,有助於養成理性地、有條理地思考和探究問題的習慣,那就更理想。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8

不可否認,時下不少教師以新課標理念創新課堂,艱難地走出了傳統“知識課堂”的窠臼。但是,縱觀我們的每一次的通識培訓,林林總總的名師示範觀摩,學者教授的報告、講座,常常是硬套理念,巧玩花樣。有不少“新課堂”與新課標的理念“形似神異”,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和浮躁。可以説這是課程改革必然經歷的一個迷惘階段,正本清源這是我們當前課堂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目標之偽:捨本逐末

張奠宙教授在《當心“去數學化”》一文中,指出:“數學教育,自然以‘數學’內容為核心。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劣,自然應該以學生是否能學好‘數學’為依歸。”聯想當前數學課堂現狀,形式熱鬧了,活動豐富了,手段多樣了,但數學的味兒卻清淡了、失調了。筆者認為這主要是一些教師對數學的本質認識不清,對數學的目標理解偏失,以至沒有把握住數學最根本的東西。

現象之一:知識目標失位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強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由於傳統教學側重雙基,淡化過程性的目標,其它目標很少涉及。而在時下,一些教師為創新課堂,過分強調了其它的三個目標,把最有數學本質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卻弱化、削減。導致數學課堂的不倫不類、顧此失彼。

其實新課標明確指出:四個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它目標的實現為前提。所以我們一線教師必須對課程目標要有明確定位。

現象之二:情景創設氾濫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數學知識,這一共識也深入每一位教師心中。但唯情景、假情景、虛情境,使情境一統課堂,似乎沒有情境創設就不是一節成功的課,把情境設置看成數學教學中引入課程內容的唯一合理方法,以致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採取其它方法,如開門見山地引出主題……。等等等這些怪現象正充斥着我們的課堂。

記得一位教師在教學行程應用題時,一開始就出示了美倫美孚的春天勝景,引導孩子們一起春遊。坐上飛奔的汽車,唱響動聽的歌曲,讚美新生活,引申安全環保教育,六分鐘後才出示例題:兩地相距120千米,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幾小時可以到達?再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先用四分鐘拍手理解“相對”、“同時”,再用三分鐘説説同桌關係理解“互為”。試問這樣的情境有何意義,不但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毫無作用,反而產生負面影響,干擾了新知的學習。

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指出情境設置的一個重要標準是:不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還應當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由此可見,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情境應是知識的起點;情境要能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情境要適合學生的探究;情境要能促進知識的生成。適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們應追求的情境。

現象之三:課本例題淡化

在一些觀摩課上,我們常常發現教師和學生幾乎沒有課本,一節課下來課本根本沒翻一下。就連課本上的例題、習題也無一例外被換掉。美名其曰:創編教材、數學內容生活化。

當課程由“文本課程”走向“體驗課程”,教師也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創造教材。教師根據自已對課程的理解,結合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整合、靈活運用這未嘗不可,但絕不能完全拋棄教材,絕不能為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而生搬生活場景,將數學課上成生活課。(如將打車、租房、話費、購物、貸款等成人考慮的問題編成例題,這看似聯繫了生活,卻遠離了學生實際。)教材畢竟是師生教學的挔託,是教學的範例,凝聚着專家、學者、名師的心血。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數學課本不僅是給教師用的,更是給學生用的。

二、建構之偽:生搬硬套

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於是讓學生以自已的方式理解數學、建構知識已成為共識。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容易進入以下幾個誤區。

現象之一:過分強調個人建構

一位教師在執教兩位數加法25+38時,為體現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大膽計算,充分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比賽看誰的算法多,一時間課堂熱鬧非凡,各種算法寫滿了黑板,教師很是高興,但課後作業正確率很低,各種錯誤出現不少。

顯然,這位教師誤解了建構內涵,他盲目張揚學生思維個性,課堂任隨學生思維信馬游韁,而對數學本質的東西卻不加以提升、引導,使學生思維還停留在原有知識水平上。體現算法多樣,更應強調算法優化,彰顯個性,更應迴歸共性。個體建構最終還要回到科學、簡約的集體共識上來。不然,看起來精彩紛呈的個人建構,卻難以掩飾思維的貧乏。

現象之二:跟着學生思維遊走

建構主義一個通常的誤區是,教師不應該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相反,應該跟着學生去探究、建構。於是,課堂生成又成為一時髦話題。一些教師為追求課堂生成,便認為教學目標可以不確定,上課時教師隨着學生轉,能走多遠走多遠,這樣才能體現以學生為本,才能讓學生建構出知識來。

其實,教師應該在關鍵的地方進行適時點撥,從思維的高度給予學生建構的契機。當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本節課知識產生衝突,而又沒有時間解決時,本人認為還是要回到教師課前預設的教學環節上來。

現象之三:不管什麼都要探究

提倡探究,排斥接受,認為只有探究才符合建構主義精神,這是很多教師的片面想法。於是課堂中,不管什麼情況探究都轟轟烈烈的展開着。學生顯而易見的如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也讓學生探究;一些枯燥、隱晦的概念如約數、倍數卻不直接告訴。這樣的探究只是一種形式,嚴重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學者奧蘇貝爾把知識學習分成兩個緯度,一是意義和機械的緯度;另一個是接受和發現的'緯度。建構主義關鍵詞是“理解”。新知識的建構必須在“發現”的基礎上。所以學生的探究必須注意兩點:一是生活經驗;二是邏輯起點。【引:蔣巧君 《走出建構數學教學的誤區》中國小數學】

三、手段之偽:浮光瀲灩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達到這一目的,所有的教師都在想方設法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而當這些手段成為一種集體現象時,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象之一:音樂為誰起

在許多公開課或賽課活動中,當教師安排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時,無一例外用了音樂手段。這柔情似水、激盪人心的音樂到底對課堂能產生多大的效益,對學生探究是促進還是干擾,音樂陶冶的是學生還是聽課的教師,是不是音樂手段就能生成課堂的精彩。

音樂是美的化身,它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從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並不能感受到音樂賦予的作用,相反還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在合作探究時,不適宜使用音樂手段,還是還給學生一個寧靜的交流世界更真實。學生的討論聲是任何音樂所不能替代的。【引:徐海芳 《質疑課堂音樂》現代教育報】

現象之二:媒體玩花樣

一節沒有多媒體的公開課好像大家都沒有見過,是否應用多媒體也成為評價一節好課的重要標準。畫面越來越鮮活,聲音越來越優美,設計越來越精確,環節越來越細膩。課始至終課件無處不在,取代了課本、板書,不難想像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跟着課件走,課件幫着學生學,思維要求人為降低,只要學生仔細觀察,知識形成的過程清清楚楚,還談何探究,還談何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更讓人尷尬的是,有時正當師生積極迴應課件提供的問題時,多媒體卻失靈無法運行,上課教師一時舉手無措,隨行電腦教師趕緊一陣忙活,此時班上學生便熱鬧開了,剛剛調整好的積極狀態也隨之消散。由此可見,不少教師也成為多媒體的奴隸。

不可否認,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對當下的新課堂創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讓學生跟着課件走,其實就是教師牽着學生往前走,一步步進入事先設定好的環節,看似主動實際被動,看似引導其實灌輸,根本沒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更談不上知識的生成。所以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沒有多媒體我們仍可上一節成功的數學課。

現象之三:板書零星落

不難發現,在一些公開課或觀摩課中,幾乎一律沒有板書,更沒有學生走上黑板的板演。即便不可或缺的一行課題也由小黑板掛出或用紙片貼上。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課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板書的功能已被一些教師忽視。

板書就是要把本節課主要的教學內容或重要的知識點寫在黑板上,使有聲的口頭語言以濃縮的方式書面化、視覺化,具有提挈要點、強化記憶的功能。有助於學生在消化知識的過程中隨時解讀。條理清晰的板書,系統性強有助於幫學生建構知識網絡,進行知識內化。它的啟發功能、美育功能、改進功能、示範功能,有助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引:鄭華皆 《課堂教學不能忽視板書的功能》國小教學研究】

此可見,板書應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藴含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視,是任何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

四、評價之偽:虛情假意

新課標倡導多元評價、多樣評價,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要關注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肋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但很多教師只是淺顯地理解成賞識與表揚,一時虛情假意的評價應然而生。

現象之一:預設交流的套話

“同學們,老師今天很高興和你們上節數學課,你們高興嗎?” 學生一起喊“高興“;“聽説三(2)班的小朋友特別得聰明、好學,是這樣的嗎?學生一起喊“是”;“這個問題咱們課後再討論好嗎?”學生一起喊“好”;……

像這樣的課堂套話可能有很多教師用過,試想這樣的“高興”是師生真情的流露嗎?這樣的“聰明”教師是怎樣得知的?這樣的“討論”課後還能真的繼續嗎?久而久之,師生的心靈便會麻木,應付的迴響很難激起心頭的漣漪,課堂還談什麼情感的交融。

現象之二:賞識語言的空泛

一節課上,老師問:“長方形有幾個角?”學生回答:“有四個”。老師隨口表揚道:“你真聰明,給他掌聲。”於是教室裏響起一陣熱烈掌聲。此後掌聲不斷,表揚聲此起彼伏。

誠然,過去的教學指責太多,學生的確需要呵護自尊、關愛賞識。但這種平泛的語言,廉價過多的表揚能給學生帶去什麼。只能是失去表揚與激勵應有價值,讓學生漸漸迷失自我,最終導致心理偏激,膨脹個人好惡情緒,滋長惟我獨尊思想,形成表揚依賴綜合症。

現象之三:評價方式的僵化

關於“小紅花”與“棒、棒、棒”式的評價方式,我們已耳熟能詳。似乎課堂上不大張旗鼓地表揚,就與新課程違背了。更有甚者,課堂大搞物質刺激。唯表揚、手段單一已使評價方式僵化、進入誤區。

毋庸置疑,賞識教育是正確的,它符合教育學的規律。但本人認為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鼓勵與讚美是課程倡導的,但要適度,更要注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教師是完全有理由對學生説“不”的。此外,評價不僅僅是教師的事,要充分調動家長、學生、小組等進行多元評價,讓評價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

五、角色之偽:迷失自我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轉變角色,要由單純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轉化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新課堂上,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已不再是權威,他們精心組織教學,真誠與學生合作,師生形成和諧、民主、互動的關係。但也有一些教師認識偏頗,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為今天的“一切不管”,淡化了教師的自身作用,以至逐漸迷失自我。

現象之一:假民主

為追求所謂的“教學民主”和“師生合作”,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撤掉了講台,合併了課桌,允許學生自由討論,發言不必舉手,可謂想説什麼説什麼,想做什麼做什麼,美其名曰:大膽放手、自由探究。試想這樣的課堂還有何效益可言。

其實,民主不能淪為遷就,自主不能視為自由,尊重不能等同放縱,必要的課堂常規是不能缺少的。斯苗兒老師曾説:“讓學生學會約束自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項內容,但需要教師在自由與限制之間把握分寸,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現象之二:空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更多地表現為學生設計探索交流的情境,提供共同活動的空間。但不是幾張課桌擺在一起就是合作,大家七嘴八舌就是討論,幾張小嘴嚷嚷就是交流。

筆者認為,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為追求活動而活動。活動中個體的獨立思考尤為關鍵,沒有個性的思考也就沒有集體智慧的產生,同時還要注意活動中每個人分工的不同。在活動時必須帶有問題,質疑啟智,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真正讓學生思維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

現象之三:無主導

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每位教師神聖使命。在今天倡導自主探索學習方式的新課堂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更多了,主動探索的空間更廣了,但也有教師退避於課堂一角,或遊蕩於教室四周,不敢多講解,不敢多評價,惟恐有傳授、灌輸之嫌。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要在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去點撥,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去指導,既不是簡單地告訴,也不是含糊的迴避。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也可以在學生出現問題時給予幫助,使學生不斷探索反思,而不是簡單模仿。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習過程加以有針對性的指導。

教育家陶行知曾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求真應是教育的神聖使命。在實踐新課程的今天,只要我們本着務實的教風,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就一定能體悟到新課堂所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幸福!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9

在上個星期,我聽了七年級(下)第七章 《多邊形》這一堂課,內容為多邊形的有關概念。

在聽課之前,我對這一堂課進行研究和設計。我考慮到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在教學中我採用自主學習,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操作、觀察,合作探究多邊形對角線條數,從中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幾何圖形探究方法。力主體現“自主學習、主體參與、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複習三角形的知識,來引入多邊形的概念,並讓學生自學教科書上的內容,然後完成自學檢查;第二部分分小組探究多邊形對角線條數,這部分是本次課的核心;第三部分是當堂測評。其中第二部分是一個難點,我設計流程如下: 用統計數據的方式探究 n邊形共有多少條對角線?多邊形邊數n 4 5 6 7 8 … ,然後,多邊形對角線總條數。

(1)小組合作:畫圖找一找,並填好表格的內容。

(2)猜想:n邊形共有多少條對角線,你是怎麼想到的説説你的理由

(3)應用:①十八邊形有多少條對角線?

②若一個多邊形有35條對角線,那麼它是什麼邊形?

然而,在實際聽課時,老師給了我很多啟示。他將課堂分成四個部分完成。第一部分:評講作業;第二部分:以三角形為基礎引入多邊形的概念;第三部分:探索 n邊形的對角線和內角和;第四部分:認識正多邊形。在這堂課裏面,老師由淺入深,從最簡單的多邊形—三角形入手,認識多邊形,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圖形,加強了學生的推理能力。並注重細節和總結,“n邊形有n個頂點,n個內角,2n個外角,n條邊,?條對角線”。在總結的同時,也引出了下個問題

“探索 n邊形的對角線”,如此一環扣一環,許多學生情緒很高,積極操作。在這個探索問題上,老師細分知識點和聯繫的方法,分類統計:邊數、一個頂點發出的對角線、三角形個數、內角和,從而探索 n邊形的對角線的條數。由淺入深,一層一層探索,讓學生感覺到n與數字的聯繫,證明出n邊形共有條對角線。經過對比,我剛才的教學設計就顯得不合理了,沒能將知識細分探索,籠統統計對角線的'數量,這樣學生會感到困難,沒能達到預期效果。

下課後,我認真作了反思:

合作探究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了鍛鍊,明白了和他人怎樣合作,取長補短。

教師要想使用好自主學生、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還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巧。在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目的、方向明確的探究步驟,充分估計探究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障礙點,並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組織引導和巡視力度。

每節課都有它的可取之處和不足,關鍵在於教師及時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經驗與教訓,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中互動成長,不斷提高教學技巧,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10

這節課主要是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和一些簡單的運用。它的研究方法座標法不僅是研究幾何問題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的重要數學方法。如果學生掌握得好,後面的學習“圓錐曲線與方程”會輕鬆許多。

標準方程的推導,先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來發現決定圓的要素圓心和半徑,讓學生明確一個圓對應一個方程,在此基礎上藉助求曲線方程的基本步驟,由學生自主探究推導出以(3,5)為圓心,4為半徑的`圓的標準方程,再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以(a,b)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的標準方程。並引導學生找出方程的特徵,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例題教學的設計,主要加深對圓的標準方程的理解及一些簡單的應用。例題安排不多,但變式較多,變式的設計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到繁,由淺入深,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

課堂練習,是對本節課目標落實情況的檢測,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應該到達什麼樣的目標。

這節課幾乎是按自己的教學設計順利完成。在學生動手,雙基落實方面還不錯,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充分,教師僅是及時的引導和點評,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另外,在教學中不斷的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讓學生思維得到提升。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11

對即將會考的同學而言,狠抓基礎知識複習是總複習中最重要的任務。以成都會考為例,滿分150分的數學試卷,基礎知識往往會佔到110分左右。因此,複習時只有先夯實A卷為主的基礎內容,才能去拓展提高,攻克B卷難關。

目前進行的第一輪複習重在打牢基礎,這是至關重要的。其間,同學們應善用學習方法對薄弱環節進行過手訓練。在課堂上,老師一般只能照顧多數同學的水平,要提升自己的課堂興趣與收穫,應“帶着問題去聽課”,或要求自己每節課至少得到幾個收穫點,從而聽得有挑戰、有目標。如何做到有針對性地複習,我推薦一種“反思複習法”,即重視錯題反思,特別是訂正完有一定代表性的考試錯題後,對解題思路、答題技巧、知識缺陷、解題過程中的思維嚴謹性、表述方式的準確性,甚至考試的心態等逐一進行反思,多練多糾正,在心中形成警戒線避免再犯。

另外,夯實基礎的關鍵還在於適時迴歸教材。複習時最好能把課本上所有例題、練習題都過一遍,或至少請老師勾出個人需要強化的.例題、練習題,加以強化複習。

國中數學的知識板塊中,函數、相似圖形、圓三大部分既是與高中銜接緊密的重點章節,又是易失分之處。複習函數知識時,建議注重聯繫實際與綜合運用。對較難的部分,如常見於考試的壓軸題、分值又較高的二次函數與幾何的綜合應用類題等,則可視情況而複習,爭取至少解決一至兩個問題,就能得到儘可能多的分數。對於相似圖形板塊,應重點關注特殊圖形的變化,以及相似圖形與四邊形及圓的綜合應用等部分知識。圓的章節則最好反覆強化基本概念,進而再提高和加深訓練。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12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約。一個人的自信程度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級中原有一名後進生,各科成績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對學習沒有興趣。我原以為這個孩子成績差是因為家長對他放任不管。可是在一次家訪中我意外地發現,其實他的母親為了孩子的學習費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犧牲,儘管孩子學習不理想,可她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兒子信心和幫助。我震撼於母愛的力量如此偉大,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往往在重視學習成績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我決心從培養他的自信心入手:

機會終於來了!一次數學課上,這個“笨孩子”興奮地舉着手,迫切希望回答問題,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揚表揚他,可沒想到他站起來後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學生耐心地聽他講,可他絞盡腦汁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看他舉手的神情應該是有自己的思路。難道是緊張導致暫時遺忘。想到這裏,我對全體學生説:“×××今天能主動舉手,我們很高興,讓我們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聲中,他顯得很意外,既而靦腆地笑了。我發現,這一節數學課,他聽得特別專心,而且舉手也特別積極,基於上面的經歷,我也不敢輕易請他發言,只是試探性地挑了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請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對了。我暗暗地鬆了一口氣,同時給了他熱烈的掌聲。望着他燦爛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邁出了一大步。

在以後的.數學課上,他舉手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儘量挑一些適合他的問題讓他回答,並適當地鼓勵他,他逐漸有了自信。在應用題單元的教學中,我意外地發現他在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別強。有一次大部分學生都對一道應用題的另一種解法感到困惑,這時他站起來不緊不慢地説:“其實這很簡單,---------”他自信的語氣和清晰的思路令全體學生和我目瞪口呆。

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我將在這方面繼續探索,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後備.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13

這次小組教學我們進行得很快也很順利,在平時如果有時間我們組的老師們便經常坐在一起研究、探討“新課程標準”,找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的最佳途徑,而且我們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做得更好,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着想,所安排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做好準備,把新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有所體現。這學期,我們小組教學所定的專題是“運用多種評價手段鼓勵激勵孩子,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備課、上課的.時候都圍繞這一宗旨進行鼓勵和激勵孩子,而且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次小組教學我們又是經過了精心的備課,共同探討所授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內容、授課環節層次儘量安排合理,在通過各種評價手段、方式來幫助學生學好知識,提高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上學習,進一步提高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也為孩子們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我們雖然講的是同一教學內容,但我們有不同的教學特點,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及本班的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評價手段,大家聽課後,有很大的收穫,之後我們再及時總結,為今後的授課做好鋪墊。

總結如下:

優點:1、教學目的明確,內容安排合理,能準確把握教材,並結合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教材。

2、層次清楚,重難點在課上能夠突破。

3、教學方法選擇恰當,適合一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

5、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給孩子正確的、積極的、多種方式的評價,通過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6、能夠調動學生的原認知進行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7、教師教態富有親和力,教學方法很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8、語言準確,能夠運用積極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9、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手勢等教學方法,讓孩子多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得到鍛鍊、掌握知識。

不足:1、培養良好的課堂常規及學習習慣,為今後孩子的成長做好準備。

2、多關注對學困生的輔導,做到寶底不封頂。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14

6月3日,我和國小數學教研員到我縣一所村完小,聽了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幾個幾,老師的教學出現了3個知識性的錯誤.我説兩處:

錯一題目:一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4個蘋果為1000克,1個西瓜有多少千克。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係和單位名稱時,卻出錯了。

錯二題目:6根胡蘿蔔換2根大蘿蔔,9個大蘿蔔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能換幾個胡蘿蔔。教師也找不到直接的等量關係。

評完課出來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師閲讀年,我們都在積極倡導教師讀書,作為村完小教師,應讀什麼書,才更適合我們。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吧:

一是要合理安排時間。農村國小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連晚上也會被搭進去。上班時間讀書幾乎不大可能。雙休日、春秋假、寒暑假應該是教師安排讀書的好機會,要合理分配好,充分利用好。

二要切合工作實際,先讀懂教科書。教育書籍浩如煙海。獅子大開口,什麼書都要讀,只會什麼書也讀不好。根據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及研究活動的需要,先讀懂教科書;在會上課之後才“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缺啥補啥,“對症下藥”,無論對工作還是自身都是很有裨益的。

三要結合自身,讀些提高自身素養的書。每個人的生性差異,決定着不同讀書興趣的.形成;個人讀書興趣與所學專業有別,又導致其知識結構上的盈缺。針對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與現狀,在力求專業深度和新度的同時,適當讀一些興趣與專業以外的書籍,不但能完善和拓寬知識結構,培養更廣泛的閲讀興趣、更精深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許我的觀點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至少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我還是認為,如果一名教師連教科書都沒有讀懂,你叫他讀聖賢書、寫讀書心得,又有什麼用。

但願我的觀點能給村完小教師一點啟示。

教師數學教學反思15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 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願意幫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錶示!”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錶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學生嘗試,並説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

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説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麼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裏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給以肯定。並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教師做到了: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相互説一説)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麼,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麼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並示範)“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

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説説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然後在小組裏説一説,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塗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塗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在這裏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解答問題。

2、筆者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1、教師板書:1/2、1/4、1/8,讓學生讀出各數。

談話:“看到這三個分數,你能説出它們誰大誰小嗎?”(學生猜測,交流)“究竟誰説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動手來驗證一下,請從老師為你們提供的學具裏選擇合適的學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後在小組裏交流你的發現。”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小結。

2、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3、5題。

(1)、(課件出示第3題)談話:三張紙條的長度怎樣?(一樣長) 第一張紙條全部塗色,該怎樣表示?

第二張、第三張紙條的塗色部分會表示嗎?(生答,師演示)

你能根據三張紙條塗色部分的大小,比較出這三個數的大小嗎?

(2)、(課件出示第5題)指名讀題目,並説出題目的要求。

學生獨力完成,集體反饋。

其教學特點是: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

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

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

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鬆地獲取知識。

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穫?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麼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後反思:】

1、情景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後,選擇了讓學生拍手錶示物體平均分後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歎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後,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着出示,有的用另一隻手擋住或握住另一隻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乾脆説: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説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後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後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結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後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塗、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於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於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麼樣角色。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説,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並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所以,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

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