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78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的內容由阻力對物體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三個部分組成。重點是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物體是否受力練習起來,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他將為後面學習二力平衡、壓力、浮力、物體的浮沉條件、槓桿的平衡條件等打下基礎,並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學生在學習了力的定義和作用效果後看,對力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力有兩個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但是學生對於其真正的含義還沒有正確理解。尤其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理解不到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過伽利略理想實驗的展示,讓學生對理想情況有所瞭解,為學生提供了感性的認識,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實驗過程中,通過大屏幕展示實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多媒體展示理想情況下阻力實驗,讓學生通過演示理想情況下的`實驗,形成感性的認識,有利於得出推論。

通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加深對慣性現象的認識,使學生能自主發揮想象,聯繫生活中更多的和慣性有關的現象。使學生能自主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能力。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篇2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學生看了書後能夠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但如果能用伽利略理想斜面推論出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力時能一直運動下去,學生的體驗會更加深刻,最後在利用推平時較重的物體或初速很小的物體(其實是受摩擦力相對較大的物體),推就動,不推就不動了解釋,學生可能更好體會力改變力的運動狀態,推就動,被推物體由靜止到運動,所以推力改變運動狀態;放手不推時它的運動狀態變化是由運動非常短的時間內變為零(我們的直觀體會是立即變為零),此時去掉了推的力時,物體還受力嗎?向我們做實驗的小車一樣受阻力,不是去掉力他沒有運動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所以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我的整體安排是以物理學史的形式講解這一課,讓學生體會人們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體會科學形成的過程,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過程,體會科學家們的智慧,亞里士多德侷限的觀點統治人們2000多年,給後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實驗體會運動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笛卡爾的進一步補充,從伽利略的某一個方向不受力(及運動方向不受力)推廣到不受任何力做勻速直線運動,在到牛頓第一定律,體會牛頓為什麼説他站在巨人肩上,同時利用增加靜止狀態體會牛頓引入慣性性的偉大(這一點老師瞭解即可),我想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關於慣性問題,主要是慣性由質量決定,學生沒什麼問題,但學生容易把質量大慣性大與速度混淆;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怎樣理解慣性與速度無關。

解釋1:慣性,即維持物體原有狀態的一種本來屬性,表現有兩個方面:

一是物體處於靜止或者勻速運動狀態而無變化時,表現為"維持其原來的靜止或者勻速運動狀態";

二是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表現為"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如果容易改變運動狀態,則説明慣性小,反之則慣性大.

而所謂的"運動狀態的改變",無非是速度v的改變(含大小和方向兩方面的改變);而改變的"難易",無非是指在受同樣外力作用下速度改變的快慢罷了!

則推理説明如後:如果對不同質量的物體施加同樣大小的合外力,從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知道,質量小的加速度大,即是説在相同的時間裏速度改變量多,這就是所謂"運動狀態容易改變"的意思!從而可知,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受力\加速度等都沒有關係,而只與質量有關!

解釋2:慣性的大小決定了速度變化的快慢。剎車的距離不同是因為速度不同。如果速度變化的快慢是相同的,那麼速度大的時候,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減小到0。如果剎車的時間不同,剎車的距離當然就不一樣。

解釋3:

(1)、假設有兩個物體,你要使二者用10s的時間都從靜止達到1m/s的速度,對甲需要加上10N的合外力,對乙則需要100N的合外力,那麼誰的慣性大呢?顯然是乙!

(2)、甲乙兩物體都受到10N的合外力,而甲用10s時間從靜止達到10m/s速度,而乙用同樣時間由靜止只達到1m/s速度,那麼誰的慣性大呢?顯然還是乙!

(3)、甲受到10N合外力,用10s時間由靜止達到10m/s的速度,再用10s時間才能達到20m/s速度,這説明甲的慣性始終不變!

(4)、甲受到10N合外力(阻力),經過10s的時間速度由10m/s降到0,或者經過10s的時間速度由20m/s降到10m/s,雖然對本例的第二種情況甲還沒有停下來,但是在甲受力不變的情況下,同樣時間內甲的速度變化是相同的!説明慣性與速度無關!

解釋4:確實,慣性這個概念不容易理解。課本上明確寫道:慣性只與質量有關,而與速度大小無關。但初學者總對此不能正確理解。總覺得:兩個同樣質量的物體,速度大的物體要停下來,比速度小的物體停下來困難,即所需時間長,或者説所經路程長。因而認為速度大的物體慣性也大。這種理解雖然是錯誤的,但卻很普遍。許多人都會有這種錯誤的認識。

產生這種錯誤認識的根源,就是對“慣性”這一概念的內涵理解不透。

對慣性這一概念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慣性,是一切物體的固有屬性,是物體保持物體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2、物體的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到外力,是否運動,速度的大小均沒關係。物體的慣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1)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

(2)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其慣性大小表現在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

3、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物體的質量,和其它因素完全無關。物體質量大的慣性大,質量小的慣性小。

4、慣性的大小表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而不是表示把物體從運動變為靜止的難易程度。事實上,在受到相同的阻力的情況下,速度(大小)不同質量相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時間內速度的減小量是相同的,這就説明,質量相同的物體,它們改變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它們的慣性是相同的,與它們的速度無關。

Δv=vt-v0=(F/m)*t

解釋4:一般來説,同學們總是不明白這樣的問題:高速運動的物體,要想停下來顯然比低速物體難(在同樣路面上),那為什麼説慣性與此無關?我想,你也是在這裏糊塗吧.

但是,你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沒有考慮"相同時間內速度的變化",也就是所謂速度變化的快慢!物體開始的速度提高了,但是速度變化還是一樣快(假設物體的速度每秒減小1m/s,物體開始速度是10m/s還是20m/s,改變的只是速度變為0所需要的時間!).

我再打個比方:假設你有20元,我只有10元錢,我和你都是每天花1元,我只能花10天,你可以花20天,我們花錢的速度是不是一樣的?那你為什麼花錢的時間比較長呢?因為你本錢比較大而已!

八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篇3

雖然跟着學校的大方向,一直在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可是沒想到第一次實踐教學就是在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的公開課上。

學校為了大家相互交流教學技巧和培養優秀的青年教師,特地舉辦了第x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參賽的主要對象是學校裏35歲以下的教師們,而我作為去年剛分配來的新人,也抱着向前輩們學習的目的參加了這次比賽。

由於我任教的八年級(5)班不是杜郎口教學模式的試點班級,所以也沒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注意教學方式的改變,一直以為這種教學模式簡單易行,“把課堂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就行了,當我真正的使用起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才切身的體會到內中的門道有很多。比如説,由於我課前的實驗儀器準備不全面,在同學們動手實踐的時候,我很難做到一個一個小組的幫助,點撥;再比如説,我不能夠做到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時,就沒辦法真正的和他們互動交流,激發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加上這次是公開課,一緊張,把課前準備的內容説得亂七八糟,所以這一堂課上的是異常辛苦。

雖然課上完之後,我的心情很是鬱悶,覺得自己真不是個稱職的教師,但是反過來想想,要想成為一個能力出眾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一次次的經驗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