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棗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6W

《棗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棗核》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棗核》教學反思

《棗核》教學反思 1

教學本課的成功之處是由《我的中國心》導入,強調這首詩表達的是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感情。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

通過找尋圍繞棗核所寫事情“索棗核、得棗核、話棗核、議棗核”很容易發現“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

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麼卻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託了思鄉之情。

從結構上看,棗核又是本文敍事線索。

從寫法上看,以小(棗核)寫大(思鄉之情)。

學生的創新:“在回答美籍華僑生活得好嗎?從文中找出根據”時,大部分人有理有據的回答了生活得好,也有一個同學認為她生活得不好,理由為思鄉戀國心切,越老越烈,心情不好。

《棗核》教學反思 2

《棗核》是一篇民間故事,講述的是一夫妻倆生了一個叫“棗核”的孩子。棗核利用自己身材小巧靈活懲治了縣官,為民解恨的事。一副勤勞聰明、不畏強暴的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棗核是如何懲治縣官的。

2。通過描寫棗核的動作描寫,感受棗核的小英雄形象。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巧設表格,突破重難點。

本堂課的重難點是“棗核懲治縣官妙處在哪裏”。為了突破重難點,我緊緊抓住課文重點段落,抓住棗核的語言、動作描寫,以棗核利用自身身材小巧靈活懲治了縣官、教訓了衙役們、為百姓們報仇雪恨的經過,創設表格,逐層遞進,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棗核這一人物形象頓時躍然紙上。在講解表格的過程中,及時引導學生抓住棗核語言動作中的重點詞,揣摩人物説話時的語氣和情感,接着指導學生有感情深入地朗讀,既培養了語感,又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

2。巧補空白,拓展訓練。

在語文閲讀教學中,緊緊抓住與文本有密切聯繫的“空白”,重視“空白”,巧用“空白”,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當教到“棗核懲治縣官”時,我適時地抓住文本的空白點:圍觀莊稼人親眼目睹此情此景會説些什麼。然後出示設計的寫話練習。我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想象他們最想説的'話。學生興趣盎然,思緒如泉湧流淌於筆尖。不一會,一段段精彩、動情的人物內心獨白躍然紙上,妙語如珠,入情入境,想象合情合理,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

3。在課堂教學的最後,設計了一個棗核送匾額的環節,讓學生思考一下匾額上會寫些什麼,然後動筆寫下來。旨在讓學生動筆的同時揭示文章的主旨,豐滿人物的形象。

4、讓學生演課本劇。讓學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時,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和語言表現出來。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聯想是橋樑,想象是翅膀。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不足之處

1。時間沒把握好,前鬆後緊,讀寫結合沒有在課上完成。在複習檢測時可省略有關內容把節省下的時間用到學習下面主要內容上面來。

2。朗讀欠缺,只注重朗讀指導,忽略了學生嘗試朗讀,應讓學生親自體驗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巧妙處。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設置懸念,揭示課題。接着初讀課文,感知引疑。請同學們自由課文,讀完後仔細思考:課文講了怎樣的一件事?然後合作探究、美讀課文。小組討論棗核是如何懲治縣官為民解恨的?全班交流。最後深化專題,體驗情感。用自己的話試着複述課文。

《棗核》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故事記述了山腳下一户農民生了一個“棗核”那麼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會長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鄰居們都誇他是個好孩子。棗核既勤快又聰明,他為了農民鬥衙役戲縣官。

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較好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努力地方向。課堂上用一組圖片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了課堂氣氛。其次,通過閲讀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寫法,整堂課的環節較為流暢,學生也易把握。讓學生把自己瞭解的有關造人的故事表述出來。這樣做,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鍛鍊了他們的膽量。

《棗核》這則民間故事如能巧妙講解,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節,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文裏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棗核勤快聰明有正義之心,棗核的父母淳樸善良,縣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紂為虐,危害鄉民。我讓同學們分角色朗讀,體會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熟讀之後,讓學生嘗試表演故事的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獨立完成能力。

本節課的亮點:一是學生的創新:在“展示評價”上,大部分學生能有理

有據,有條有理,口齒清晰地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二是學生討論問題熱烈,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這節課由於準備倉促,但也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這節課上積累了詞語,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思想和情感,學會了概括課文的方法並認識了一種新的寫作方法。個人覺得學生收穫還是頗豐的。這也就是語文教學上要求的一課要有一得吧。總覺得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

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而本課的教學,我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的,問題全是我設計的,雖完成了學習任務,但學生是被動學習,主動探究、發現問題的意識未得到增強。其次,因為本課主題不難理解,我所設計的問題也都較淺顯,難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授課內容多停留在教參層面,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夠深刻。

《棗核》教學反思 3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本課創設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環節,一是讓學生在初學時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學生從小組交流中取長補短,也為複述故事做準備;二是讓學生討論主人公“棗核”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是教學的關鍵點,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感悟人物品質,瞭解相對應的事例,這也為複述故事做了準備。學生在交流中養成了主動交流的習慣,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方法。

由於本篇課文是略讀課文,因此,在教學字詞方面應側重於學生的`前置性學習。我讓學生在預習時主動識字,在課堂上突出對學生前期預習內容的檢測,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我採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形式,順着文章中棗核的人物品質這條主線組織教學,讓學生藉助文中人物的細節描寫來感受人物身上所具備的精神品質。通過品讀、思考、交流這一系列學習過程,學生不僅深入故事人物的內心世界,還深刻感受到了棗核形象的豐滿、生動。

《棗核》教學反思 4

《棗核》一文的寫作特點是以小見大、以物傳情。棗核 —— 一顆看似尋常不被人留意的種子;送棗核 —— 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蕭乾筆下,卻寫得那樣情意濃濃,含義深刻。小小的棗核寄託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國籍,不等於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象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作者獨具慧眼,從小處着筆、從大處着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 這也是本文的一個學習重點。為完成這一目標,我圍繞棗核設計了這樣三個環節:

一、初讀棗核。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談談初讀的感受,並積累重點詞語。

二、讀懂棗核。利用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學生閲讀方法。

三、品味棗核 。抓住主旨句:“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拓展部分我給大家欣賞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鄉愁》詩歌朗誦,讓學生再次受到了愛國情感的薰陶。

授完課後,自我感覺思路還較清晰,學習任務也完成了,但總覺得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而本課的教學,我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的,問題全是我設計的,雖完成了學習任務,但學生是被動學習,主動探究、發現問題的意識未得到增強。想到黃校長所開設的《冰心詩兩首》一課,學生自主意識得到了最大程度地發揮,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努力在小組內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上課很投入,每每有語出驚人的表達。這種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樣才能在我的課堂上出現呢?現在我明白了:只有解開束縛的繩索,放手讓學生自由活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才能創設出我所期待的課堂。其次,因為本課主題不難理解,我所設計的問題也都較淺顯,難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授課內容多停留在教參層面,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夠。記得薛主任在講題目棗核的作用時,除了我們通常所講的`“棗核是文章的線索,是抒發遊子思鄉之情的載體”外,還發現了文題和文章語言風格的關係,兩者都是質樸無華的。並由此讓學生明白語言質樸無華但飽含感情的文章絕不遜色於辭藻華麗的文章。這一點讓我映象極為深刻,如沒有對文章深入地思考,哪會有這樣的發現呢?我應該向薛老師學習,多深入思考文章,力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老師會發現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

《棗核》教學反思 5

作為一名新老師,我懷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開展我的第一次公開課。我所講授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第八課《棗核》。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為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句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細節之處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並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為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為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通過這一節公開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上需要改進之處有以下幾點:

其一本節課我以歌詞(《我的中國心》)導入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本,期望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海外遊子那一段思鄉懷人的情感歷程。但效果並不太突出,我應該給學生播放所選歌曲片段,從而能讓學生能感觸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應該加強師生互動,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課堂教學不應該貪多、圖全,講授要做到詳略結合,巧妙過渡。 其四,要注意板書藝術,能抓住文章大意,整體美觀大方。

其五,還應該蒐集了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等,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這一主題的體會理解,完成了從文本解讀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以求在合理控制講授進度的基礎上達到課堂效果更好。

這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我以後會多加學習改正!感謝同仁們的指導提點!

《棗核》教學反思 6

在本次青年教師彙報課活動中,我有幸參與其中,上了一節《棗核》,回顧整個參與過程,收穫頗多。

從定下以《棗核》為課題起,我將本課的教學定位為立足文本,構建富有語文味、具有實效性的語文課堂。着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問題意識,關注文本和學生,設計具有彈性的問題空間,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閲讀積累和生活經驗與文本展開心靈對話,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更準確地體悟作品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

從最終的實施效果看,我覺得以下幾點是較為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的切入

本課在導入新課和感知文本的環節上處理得較為成功。

課文引入的質量直接影響着整節課的質量。為了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滿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棗核》理解透徹,我以學生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導入本課。當學生朗誦這首詩時,整個課堂頓時進入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感性世界 —— 濃濃的思鄉情緩緩流淌

出來,學生的情感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師生共同學習的情境由此生成。

二、充分的生成。

本課預設的主問題只有二個:一是揣摩文題,感知文意;二是品讀語言,體悟情懷;問題思考空間大,大量的時間 “ 留白 ” 給學生進行閲讀體悟和思維碰撞。這樣的課堂不再充斥教師多而雜的提問,而是巧妙預設下的充分生成,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比如在 “ 品讀語言,體悟情懷 ” 的教學環節中,有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入手,更有學生從人物的行為入手;有學生對極具情味的語句賞析,更有學生對耐人尋味的語句賞析;有學生試着分析修飾詞的作用,更有學生試着分析關鍵詞的意義。學生搜尋賞析文章中表現對故土強烈思念之情的詞句,課堂成了學生馳騁思維、挖掘發現的 “ 磁場 ” 。學生在自己的'閲讀實踐中真切地感受到 “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 ,在對文本語言的閲讀中,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構建起真實、自我的文本意義。

當然,不足的地方也是顯而易見的, 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改進措施 :

1 、加大閲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 、加強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3 、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去除浮華,迴歸本真,深研教材,以生為本,這才是課堂教學的真正要義。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不斷反思,才能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提升自我。

《棗核》教學反思 7

上個星期,學校臨時通知我講一節隨堂課,有教委領導來視聽指導,《棗核》教學反思。我誠惶誠恐,時間緊迫,只有一節備課時間。於是我就認真地看了兩遍教材和教參。

文章講述的是作家蕭乾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記述了“我”訪美時,探望了一位舊時同窗好友,並帶去了好友再三託付的幾顆生棗核。從踏訪花園和交談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懷念家鄉、眷戀故土的真摯情感。文章的'重點在於讓學生感受海外赤子眷戀故土的真摯情感。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所以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就側重於讓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教學反思《《棗核》教學反思》。在我和同學們合作完成讀課文之後,就讓學生找出貫穿全文的事物,學生很容易找出是棗核,於是緊接着我就拋出核心問題:全文圍繞棗核都寫了什麼,引出了哪些內容?在我示範總結下,學生很順利地理清了課文順序:索棗核——見棗核——説棗核——議棗核。我就進行了總結,告訴學生這種寫作方法叫做一線串珠。

這節課由於準備倉促只講了第一課時,但也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這節課上積累了詞語,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思想和情感,學會了概括課文的方法並認識了一種新的寫作方法。個人覺得學生收穫還是頗豐的。這也就是語文教學上要求的一課要有一得吧。總覺得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而本課的教學,我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的,問題全是我設計的,雖完成了學習任務,但學生是被動學習,主動探究、發現問題的意識未得到增強。其次,因為本課主題不難理解,我所設計的問題也都較淺顯,難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授課內容多停留在教參層面,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夠。

《棗核》教學反思 8

本文學習除了研讀文本之外,主題的拓展更是精髓。針對這一點,我課前發動學生蒐集了大量愛國詩篇和真實事例,但是現成的事例畢竟還是讓學生作為看客來解讀的。當前單一“語言智能訓練式”的“生字、詞語作業”日漸轉型,取而代之的是融入更多情感、視聽體驗的多元化作業,這對於學生45分鐘之外多元智能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以此為出發點,我做了如下的作業安排:結合作品針對現實寫出對思鄉愛國情感的認識體會、以“假如我在國外”為題寫篇短文、查找愛國主題的音樂或繪畫作品、在今後的生活中留心觀察現存的老北京風土人情,從中更加準確領悟《棗核》中流露的思想以及一系列同樣主題的異國遊子的.作品所揭示的內涵。

我在《棗核》授課中努力為學生創設多元化情境教學氛圍,為他們提供理解知識的若干切入點以及通向它的途徑,牽引了每個學生身上的優勢神經,使其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方式,無疑對他們進行綜合學習提供了發展的前提。

《棗核》教學反思 9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為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具體化的生活細節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為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為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學習的

完成情況

本節課我以讀《月之故鄉》這首詩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本,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了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那一段生命情感歷程後來還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完成了從文本精神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課堂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改進措施

1、加大閲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加強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3、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棗核》教學反思 10

《棗核》一文是蕭乾先生通過寫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生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表現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民族情感的民族。課文比較淺顯,學生閲讀難度不大,所以我覺得應從語言探究和思維訓練兩方面入手,力求淺文深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思維意識。

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沉入文本的閲讀中,我首先播放了音樂《月之故鄉》,讓學生在深情悽婉的歌聲中感受到那種思念家鄉的感情,良好情境的創設很快地喚起了學生的共鳴:在品讀文章語言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文章,把自己的認識完整地表達出來,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朗讀來感悟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落實教學中的情感目標,應該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朗讀是通過讀出詞語和句子的聲音,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把儲存信息的文字符號載體變成帶有朗讀者情感色彩的抑揚頓挫的語音,往往會還原出作者本身所要傳達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使學生受到直接的感染。所有的這一切都寫得那麼真切,那麼精巧,無一句華麗的辭藻,卻把這位友人依戀故土之心寫得那麼細緻,那麼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選材獨具慧眼,裁剪精當,表現了深邃感人的主題:“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文章教學到這兒,似乎已經把全文的內容和主題思想都已經講解學習得比較到位全面了,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也應該是很不錯的了。可學生究竟有沒有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海外遊子殷切的思鄉之情呢?這麼一個又大又比較抽象的情感在基本沒有離開父母家庭經歷的八年級學生身上真能得以落實,實現情感目標的內化嗎?

韓愈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我們的語文課不能只是知識的傳授課,它應該有多個目標,是複合型的,教育專家們稱之為“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目標,都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完成的。

教育家呂型偉先生也曾意味深長地指出,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教育教學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識從這個頭腦搬運向那個頭腦,教育教學如果沒有情感的濡染,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應指向於人,都應飽含着生命的氣息,人的整個生命的和諧發展是教育教學及課堂生活的最高目的!

《棗核》教學反思 11

上完課後,自我感覺思路還較清晰,學習任務也完成了,但總覺得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而本課的教學,我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的,問題全是我設計的,雖完成了學習任務,但學生是被動學習,主動探究、發現問題的意識未得到增強。如何學生自主意識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是我今後要注意的問題。我應該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努力在小組內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雖然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上課很投入,每每有驚人的表達。但是這種情景只集中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上,而我所期待的,是更多的人蔘與進來,讓每一個孩子都過每一節課的學習有所收穫。可怎樣才能在我的課堂上出現呢?現在我明白了:只有解開束縛的繩索,放手讓學生自由活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才能創設出我所期待的課堂。

其次,因為本課主題不難理解,我所設計的問題也都較淺顯,難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授課內容多停留在教參層面,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夠。比如讓學生明白語言質樸無華但飽含感情的文章絕不遜色於辭藻華麗的文章。如沒有對文章深入地思考,哪會有這樣的發現呢?我應該多深入思考文章,力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老師會發現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

教學本課的另一個亮點是由《我的中國心》導入,強調這首詩表達的是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感情。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

通過找尋圍繞棗核所寫事情“索棗核、得棗核、話棗核、議棗核”很容易發現“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

《棗核》教學反思 12

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閲讀日常的書書報雜誌,能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實上,我們的“閲讀教學”仍然以識記為主,缺少理解、質疑和發現。是在為老師自己的閲讀而教,為教參而閲讀 ,為考試而教閲讀。老師的閲讀感受取代了學生的閲讀感受。教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太多苛求,起承轉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迭起……過於精緻細膩、轉換頻繁的課堂間接地侵佔孩子自讀自悟、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的時間。 教師講解過深、過細、過透微言大義、字斟句酌、咀來嚼去……語文課完全沒有了語文味,難怪孩子不願上語文課了。

有鑑於此,要想真正讓孩子去閲讀,讓孩子去感悟,培養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靈,發展孩子的閲讀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閲讀教學就必須重視“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的關鍵在於文章的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個突破口。為此,《棗核》一文的教學設計就是圍繞着標題“棗核”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