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66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上冊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學生的親身經歷,我換牙了這一情景進行教學。由於每個學生都經歷了換牙,也知道自己換了幾顆牙,統計同學換了幾顆牙,相對就容易多了。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統計學生的換牙情況,初步收集數據,再引導學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後出示圖和表格為學生提供方法,最後把準備好的統計圖和統計表由學生自主進行統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此,課堂上學生能較快地統計完成同學換了幾顆牙。我在教學中沒有涉及到從統計圖到統計表的轉化問題,而是根據情境圖,直接將統計表作為統計的一種方法來呈現的。而在有的練習題當中是沒有情境圖的,所以應該把這個問題補充進去,使學生明白統計圖和統計表之間存在的關聯。另外,還出現了一個問題:

這節課主要特色是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於教學活動中。重視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課的展開階段,首先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然後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分類整理再合作交流,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總結階段,注意拓展知識,迴歸生活,充分體現數學生活化。

《統計》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發生、發展過程,強化了學習統計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過程的激勵性評價,促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化地發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生輕鬆、愉快地經歷統計過程的同時,不斷地引導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的廣闊天空。

不足之處:

一、課堂秩序,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可是他們一會兒就做不住了,顯得有點亂。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沒有像平時那樣把握好課堂,沒有過硬的駕於課堂的能力,面對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覺是有點緊張。實話説,有點差強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鎮老師面前上過兩節課,一節是四年級的複習課《平行與相交》另一節就是這節課《我換牙了》。記得那時,我還懷着孕,當時,年少氣盛,沒有那沒多的`緊張,還記得那副掛圖,是我自己畫的,為此還珍藏了幾年,後來給弄丟了。六年後,兒子都六歲了,再次執教這節課。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個星期,包括教學設計,六個隊的對花以及獎品(小星星),還有每個組長手中的學具袋(裏面有每個學生需要的統計圖,統計表)還有精心設計的掛圖。所有的環節都預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學生年齡小坐不住這點,忽略了他們他們愛咋呼,不愛傾聽別人發言的毛病。

二、在實施教學中的教學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環節,如何做好練習還應再繼續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才能更好的駕馭好課堂!

三、本課中的預設確實不夠到位,在繪製豎式條形統計圖的時候,部分學生問是從上還是從下開始統計。對於這個問題是教學前沒有預設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訴學生從下面往上統計。今後備課還要細心,要預設更多的問題!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一、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

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教法切磋,學情分析。

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1、注重知識前後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創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採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後應更加註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這節課我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本節課是在整數乘以整數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彙報,使學生明白計算小數乘以整數,是把小數轉化成整數計算的,這樣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小數乘法的計算算法,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小數乘整數是小數乘法和除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數與計算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由於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之間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我緊緊抓住這種聯繫。幫助學生將未知轉化成已知,逐步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在教學0.8×3時,提出了“你能利用學過的知識計算嗎”引導學生經歷將未知轉化成已知的學習過程,同時獲得用轉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領。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並不是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而是對算理的理解和表述,所以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作出合理的解釋。

課堂也給了我很多的思考:根據新課程教育的思想,當課堂上我們把問題“放”下去之後,面對“收”時真有點不知所措,這裏有很多的因素困擾着我:該怎麼“收”?收到什麼樣的度?資源怎樣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所用?思來想去,今後還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而這節課是研究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考慮到這一點,我在教學例題之前,出示了一個準備題:“猴王把一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目的是複習已有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達到了預想的效果。當出示例題時,學生就能準確説出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這節課另一個設計比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題。在學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後,請學生説説為什麼這麼拿,並且上台來展示分的過程(其實這裏有兩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分好之後,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種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後直接拿出6 根小棒。顯然,後一種方法更快。)。通過分法的交流,在進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能迅速而準確的拿出來。最後,我把每個分數和對應的根數列成一個表格,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得份數越多,每份數就越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上完課後,聽課教師進行了評課,讓我對這節課有了新的認識。

1、板書應圖文並茂,突出重點。

今天,我板書的核心內容是三句完整的話。我的初衷是通過這些文字,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並能完整的説出幾分之一的含義。而事實上,這樣做並不好。學生在説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就有依賴思想,會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讀,沒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的話,只要寫出重點的幾個字就可以了。 “圖文並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寫重點”,能迫使學生去思考,將黑板上的重要信息連成一句完整的話,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表揚”、“糾正”、“示範”。

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明確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時調動其他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養成注意傾聽其他學生髮言的習慣。例如:①表揚:學生説得很到位,可以説:“他説得真好!誰能象他這樣説一説。”②糾正:學生説得不正確或不完整時,可以説:“他説得對嗎?誰來説説你的想法。”③示範:如果請了幾個學生説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師要先示範説一遍,然後説:“誰能向老師這樣説一説。”

3、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

以想想做做1為例。做完4小題填空之後,可以先比較①—④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共同點:都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然後説説①②兩題的相同點(每份都是1個);再比較③④兩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把 6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同);最後可以問:“你還能發現什麼?”(這些分數都是幾分之一,每份是1個也可以是幾個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這節課帶給我的啟示是豐富的,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前行……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外出學習之後,針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本週我校開展了全面的公開課試講活動。

首先説一下我自己準備的這節課。本節課是一節新授課,需要滲透的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學案上的題目都是我自己多方面精選出來的,難度偏低,主要還是為學生的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考慮。因式分解作為這節課的基礎一開始就被我強調,並讓學生去獨立解決了一些整式的因式分解問題。然後引入了一個熟悉的數學應用問題,通過問題找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針對這個方程讓學生獨自去解決、對比,尋找最簡便的方法解方程,引出一種新的解方程的方式——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給學生時間去討論、總結下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驟。接下來是針對性練習,分組進行,各個小組自己組織解決學案上的部分題目,熟悉下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驟、流程。讓學生自己去講解、分析他們的練習。然後處理學案上的強化訓練部分的題目。整個流程結束後再次提問下解方程的`步驟,然後下課。

可是通過這節課的效果來看,離我的預期目標相差甚遠,有點讓人失望。雖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備課有失針對性、對課堂的把握不夠靈活導致了這樣子。我講得多,學生互動的少;知識點的講解分析沒有給學生充分時間去總結消化;本人的提問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等等。反思自己的同時,我聽取了校內多位教師的課程,明顯感覺到了他們進行課程時的那種靈活多變,整節課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到新知識的掌握中,小組活動基本上都能靈活運用,師生互動很是得當。對比自己的這節課我是深感慚愧。

感受頗多,不再一一列表。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更仔細的備課、深入應用小組互動教學,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氣象,為我的學生找到更合適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吸收到更多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調商”的過程。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教學中,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教學時,我讓學生説一説情境圖上的信息,然後討論怎樣安排乘車,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出第(1)題;接着估計商的得數。教材中呈現了兩種估計的.方法:一是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估計約需要 9 輛車;二是車輛數直接取整十數,知道需要的車輛應比 10 輛少。在討論時,學生可能會有其他的估計方法,只要他們説得合理,就應肯定。在試商的

過程中,學生仍會把“34”看作“30”來進行試商,但在具體的計算時,會發現“9 × 34的積”比被除數大。那麼,積大了説明什麼,為什麼會大呢,這些都是討論的重點問題。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麼商是改大還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一、幾個教學內容的處理

1、章前圖的處理——應圍繞章前言,作為課堂教育內容的好素材,不可隨意放棄;同時自然引入本章話題。例如,第一章《從自然數到有理數》是著名的珠穆朗瑪峯頂峯雄姿和盛產葡萄的吐魯番盆地。在學生欣賞照片,感受我國地大物博,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受到人文薰陶,關注西部風土人情的同時,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關注到兩地的氣温和海拔高度這兩個因素上來。因為氣温有零上、零下;海拔有高於海平面的高度和低於海平面的高度。為了準確的刻畫這些量,就要引進新的數。這就是本章學習的主要內容。

2、節前圖、節前言的處理——節前圖其內容涉及自然、社會等方方面面,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人文精神和數學素養的形成,同時也為本節教學提供了實際背景,是課堂教學中情境導入的最佳素材,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教師沒有必要再另找情境導入題材。例如,第四章第一節《用字母表示數》節前圖、節前言,用唱兒歌的形式引入,“一隻青蛙二張嘴,二隻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讓學生在愉快的吟唱中接受用字母表示數,並體驗用字母表示數所帶來的簡捷明瞭。又如第三節《求代數式的值》節前圖、節前言,從計算時差開始,利用學生對我國申奧成功的自豪感,引出求代數式的值,過渡自然生動,滲透了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體現出課本內在的教育價值。

3、作業題的處理——我們知道學習是終生要做的事,那就應成為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故要尊重《課標》的建議,明確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更多地體驗成功,不能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是“重視A組題,關注B組題,用好C組題”。同時把完成作業題的時間放到課外,但不減課堂容量,而是在設計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合作、交流、評價等活動的時間,以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品質。

二、必須達到的目標

1、突出問題解決的意義、過程、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這是指的是波利亞的.解決問題模式,更廣泛地用在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問題中去,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或者説當有問題需要解決時,學生會用這種方式去解決。

2、適度體現建構主義和活動(觀察、實驗、猜測、嘗試、推理、交流、反思等)教學的思想。

(1)構建“問題情境——數學活動——抽象概括(建立模型)——鞏固、應用和拓展”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改變“注入式”。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課堂學習方式。

三、必須重視的幾個問題

1、概念教學——概念的形成與鞏固兩個方面。

2、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自我評價:獲得成功,增進自信;相互評價:學會欣賞、學會鼓勵。

3、興趣的激發——閲讀材料導學、雙語嘗試、計算機輔學等。

4、教材中的教育素材——體現現代氣息,如水資源、保護動物、人口、環境、納米技術等。

5、在“合作學習”中,我們不僅僅只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僅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應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僅評價發言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更應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發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不僅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應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度。另外,教師在設計“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環節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等因素,確保有效。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新課標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平時的.生活中同學們已經初步接觸過數對錶示位置,只不過沒有規範書寫,如我班表示第一組第三個就用1--3表示。用學生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我執教的《一起做遊戲——玩一玩》一課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10以內數的加法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藉助撲克牌來玩較複雜的數學遊戲,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遊戲活動中理解、運用、完善遊戲規則;在遊戲難度的提示推進中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判斷;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思考、尋求取勝的策略。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不斷開拓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在遊戲中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對這節課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做以下反思。

 1、基於學生實際,適度調整教學內容安排。

首先,學生在學前就玩過很多的撲克牌遊戲。其次,前期的加減法教學中也採用了玩撲克牌來鞏固計算的方法。再次,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還利用撲克牌讓學生玩過比大小、對口令等相關遊戲。所以學生對撲克牌並不陌生,可以説是很熟悉的。所以這節課所涉及的讓孩子們用撲克牌來體現數學內容,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因此,沒有在課程開始去安排認一認的環節。

 2、符合學生認知,將遊戲規則分解呈現。

這節課讓我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數學存在的價值,藉助於學到的數學知識(10以內加減法)來提取有益的數學信息,開展一系列數學遊戲活動。既然是遊戲,我們就應清楚遊戲規則。對於一年級國小生來説,能讀懂規則、理解規則,並將規則還原到遊戲之中,卻有着着實不小的困難。特別是出現了4條遊戲規則,這裏不只是單一的遊戲形式,也不僅僅是提取並應用數學信息來解決遊戲問題,是邊遵守着規則,邊計算着牌面上的點數之和,還要想着獲勝的策略。遊戲中體現出學生邊思考邊玩,邊比較,邊猜測,是一種多元的、綜合的思維能力的體現,玩的非常不簡單。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規則,我在教學設計時採取了分層、分梯次解讀遊戲規則的方式。以規則為主線貫穿了7次遊戲活動。引導學生在一次次提升遊戲難度的活動中,體會到遊戲規則的'必要性,體會到之所以不斷地補充完善遊戲規則,是遊戲趨於合理公平的目的。通過對每一條規則的“嘗試——分析——再遊戲”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了形成規則的遊戲才公平、好玩。也促使學生們在玩的過程中,通過思考、猜想、判斷,來體驗數學真的很好玩。同時,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們的組織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遊戲一個接一個,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是一環扣一環。孩子們在層層深入的遊戲中,逐步體會到想玩遊戲就得知道怎麼玩。在不斷的玩的過程中感悟到玩遊戲也是需要技巧的。在課堂上正因為有了孩子們充滿靈性而智慧地玩,他們才真正從成功或失敗中體會到了遊戲的樂趣。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教師只有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有智慧的去玩遊戲,才會讓學生感受到遊戲是好玩的,學生才能發現在遊戲中思考的重要性,才會真正體會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3、結合學生特點,加強小組合作指導。

一年級的孩子愛表現,往往比較自我。他們有了收穫會急於與人分享,但又不善於傾聽他人的發言。他們活潑但是好動,往往會只顧玩學具,不善於邊思考邊活動。如何組織好這種遊戲活動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所以在四人遊戲之前,我特別設計了小組成員編號、分工、明確活動中任務這樣一個環節。在給孩子們明確任務時,不僅僅説了職責、提了要求,甚至細化到活動中的語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們一個活動有“法”可依的支持;活動有“章”可循的指導;活動有“序”推進的力量。讓他們明白小組活動的流程順序,知道小組活動中自己以及他人都該做些什麼,從而學會如何進行活動。

當然控制課堂不是這節課才開始的,是從平時就開始對孩子們進行要求和培養的。從我接這個班起,根據每節課的學習,由始至終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到這節遊戲課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孩子們能玩起來,在收的時候,孩子們也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我們平時不能怕孩子們活動時混亂而不去組織活動,這樣的活動課其實是體現了教師平時對孩子的調控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並非十全十美,我認為自己在活動課的時間調控和把握上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本節課在遊戲中體現着數學知識,遊戲的進行也依賴於數學知識。我認為自己在“遊戲之後是不是可以迴歸數學”這個問題上的研討力度還應更深入些。最後,如何給一年級孩子上好數學遊戲活動課也是值得我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通過教學“認識平均分”這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還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沒有認真去鑽研教材,導致課堂上沒有很好地去把握學生,發揮學生的潛能。從表面上看,雖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師生互動情況都較活躍,但是有很多問題在本節課都沒有落到實處。下面我就本節課所出現的一些問題作認真反思。

首先,我給同學們創設“猴子分桃子”的問題情境時,大家在這一環節上都表現得很不錯。先是讓學生説圖意,然後讓學生用圓片代替桃子,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解決問題,最後交流分的結果,感受答案的多樣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樣多這樣的環節,其實在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它能讓學生懂得對隨意分和平均分的區別。

接下來讓學生給小貓分魚時,雖然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地在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但是缺乏了讓學生們交流分魚的過程,所以從這一環節上就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發展的'過程。

在練習題上,特別是“分筷子、分鉛筆”,我總是規定學生用統一的方法(畫圈)去完成,沒有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可以放手讓學生藉助學具擺一擺,還可以通過連線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方法都可以。

通過分氣球的活動,學生體會在每個人分到氣球一樣多的情況下,會有一個氣球是剩餘的。但是在最後做完了這道題時,我都沒有問學生剩下的1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很顯然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平均分時還有剩餘的現象。

第33頁最後一個題目對學生來説具有很大的挑戰性,雖然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飛走了一半後,還剩8只。但是學生對“一半”的意識弄懂了嗎?這一環節其實應該讓學生將16只蜜蜂用16根小棒代替,平均分成2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飛走了一半,還剩另外一半,這不就讓學生一目瞭然了嗎?

雖然這一節課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過我課前認真的準備,課上認真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分成2份到多份,從認識“分”到“分到同樣多”,使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為後面學習除法知識夯實基礎。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學,多鑽研教材,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在平時的工作中,多學習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理論知識來充實自己的教學課堂,做一名勤勤懇懇、教學工作紮實的好教師。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是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課本第4頁觀察與思考三,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學生通過自學大多能夠明白:圓形的車輪平穩。但是為什麼平穩就不清楚了,至於説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更談不上了。對於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應該説這些都在我的預設之中,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去討論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滾動軌跡,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最後大多數學生明白了:圓形的中心點到邊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中心點的滾動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這樣的車輪滾動時就平穩。也學會了解釋為什麼車輪不能是其他的形狀。但在後面解決5頁想一想的問題時,學生的解釋再一次忽略了圓的知識。

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出在哪裏?想來想去好像分析不出是什麼原因?問了幾個學生只説是“不會”。那麼這個“不會”又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意味着在解釋的過程中要用到圓的有關知識,學生對自己具備的圓的知識可以説是清楚地(畢竟才上了一節課),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結合了圓的特徵就可以,但卻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其次,這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接觸用數學知識解釋現象的題目,這第一次使學生沒有可供借鑑的經驗,讓更多的學生感覺到無從下手。這也許就是學生那句“不會”後面的潛台詞。

最後,從課堂上不難看出:學生更關注的是結論。車輪是圓的是因為平穩。井蓋是圓的是因為掉不下去。這也許就是更多人的習慣了,我們早已習慣了標準答案,非此即彼。

面對新的教材,充滿了挑戰。而這挑戰絕不僅僅是針對教師。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衞星運行時間》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的內容。本課通過一些有關人造衞星運行的數據,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這節課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課,我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小組合作具體討論交流;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估算教學也是非常重要,對於一些學生來講,估算較為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過於擔心學生不會估算,所以就使勁提示,結果估算這一環節花費時間過長,影響了下一環節,導致試一試沒能讓學生充分的`練習。本節課教學節課重點體現的是“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這個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關注孩子獲取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圍繞它還創設了生動的情境和豐富的競賽遊戲。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結合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各種信息。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繪製條形統計圖。教材在85頁的“實踐活動”已組織學生栽種蒜苗並作數據記錄。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經歷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過程。教學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交流實驗觀察記錄的數據;第二步,將各小組記錄的數據填入統計表;第三步,討論如何將所得的數據製成條形統計圖。在學生繪製條形統計圖時,對單位量的選擇,教師不要作硬性的規定,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蒜苗高度範圍確定單位量。然後再交流討論。

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我的這節課教學重點之一是含有萬級和個級數的讀法,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出示52395239、3004000、4080007三個數,説組成,然後學生試寫,小組談論、總結寫法,教師揭示寫法。這樣試教下來,覺得例題處理的太草率,重點不夠突出,不夠細緻。學生看似會了,但是沒有真正理解寫法,沒能將寫法掌握、運用。後來為了突破重難點,將教案做了修改,突出重點,細化處理寫法。得到下面是教學設計:

探究寫法:

你們能説説這兩個數的萬級是怎麼組成的,個級是怎麼組成的嗎?

指名説。

第一個數是由300個萬和4000個一組成;第二個數是由408個萬和7個一組成。

你是怎麼做到又快有準的?(藉助畫分級線)

你能試着寫出這兩個數嗎?(投影演示出學生作業)

第一個數的百萬位上有3個單位 ,那就是三百萬,十萬位和萬位上沒有一個單位,那就用0來佔位,那就是300萬。個級的千位上有4個單位,那就是四千,合起來就是三百萬四千。

第二個數:百萬位上是4,十萬位上沒有,那就是0來佔位,萬位上是8,合起來就是408萬,個級只有個位上為7,其他個級數位都用0佔位,最後這個數就是四百零八萬零七。

追問:我們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小結:寫數時先寫萬級上的數,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位上寫0。

這樣設計是建立在學生能正確説出數的組成的基礎上,在掌握數的組成再來寫數,學生是帶着對數的自我理解來寫數,不是套用寫法規則,很明顯會輕鬆自如許多。這樣設計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在學生按照計數器學出數後,全班在反饋的同時,一位一位的來按照數的組成寫出每一位的數。然後再來回顧、總結寫法,這樣,寫法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我們年輕教師在備課時,總是在突破重難點,如何把握重難點上欠缺火候。我時常有這樣的感覺,知道哪是重點、哪是難點,但是到底在40分鐘內應該怎麼處理,哪種方式合適,如何組織教材內容,這些正是我們研讀教材不透,琢磨教材不深的體現。師傅常常給我説,要花時間去研究教材,但是如何下手研究,研究教材的什麼,我看着教參。我經常這樣問自己。雖然,一段時間的教學下來,我已有所領悟,但是領悟還不夠徹底,還需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