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9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看圖寫四道算式是一年級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掌握好這部分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還能對三個數量之間或加減法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此這部分內容很重要。於是我告訴學生看一幅圖寫四道算式就是根據這幅圖寫兩道加法和兩道減法,也就是用左邊個數加右邊個數;右邊個數加左邊個數;總個數減左邊個數,總個數減右邊個數。

本以為這樣學生都能準確無誤地寫出這四道算式,誰知竟有四、五個學生錯的一塌糊塗,要麼是算錯數,要麼加法寫對而兩道減法寫成5-4=1,4-5=1; 更有甚者寫出的.算式根本就沒有5、4、9 的事,而是胡亂用幾個數寫上,且每一道中的三個數都不相同...真真氣煞我也!氣過之後也只能是:再教!給會的學生布置好其他練習,讓那四、五個落後分子排列到講台前,一遍又一遍, 苦口婆心地講,口乾舌燥地説,不厭其煩得引導,總算沒白費口舌:又有六七個過關了。還有十多個牛尾巴,可在課堂上沒時間再給他們“開小灶”了,只好利用休息時間給他們一一“加營養”。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加班加點”,雖然搞得自己筋疲力盡,可總算鬆了一口氣,儘管還有兩個“不可教也”之徒!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認識前後”是北師大版教材國小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是“圖形與位置”的啟蒙知識,也是學生在生活中辨認方向的基本知識。應該説,每個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都有一些辨認“前後”的知識。學生在接觸“前後”時,他們的生活經驗已經為學習打下了基礎,而學好本內容則能把他們原有的經驗轉化成較規範的數知識。

教材內容是利用“森林運動會”的情境,讓學生表述5個小動物賽跑的情境,説一説每兩隻小動物的前後關係。所以我製作了一個電腦課件輔助教學,孩子們通過多次描述小動物之間的前後關係,很快掌握了前後位置關係。

在完成我的.課堂教學後,有如下感悟:

1、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參與興趣。

為了讓簡單的東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靜態教材動態化,學生能用多種感官去感悟這樣一個情景、多種感官來參與這樣一個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學習數學,理解、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培養實踐能力。因此我設計了簡單的情景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説:“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現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那你們知道它們要朝哪個方向跑嗎?(生:朝前跑)

師:我們通常把面對的方向稱為前方,背對的方向稱為後方。那你們的前面是哪兒呢?用手指一指,後面呢?

2、聯繫生活,玩中學,學中樂,突破教學難點。

這節課的第一、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學生學會用"前後”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要學生體會出前後的意義以及它們的相對位置可以發生變化,它不是絕對的。前後位置的改變應該有兩層意思:1、是比較對象的不一樣。兔子在松鼠的後面,在烏龜的前面。2、是方向變化。在教學中我不是靠自己的講解來達到目的,而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把觀察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請同學們看,老師現在在你的哪面?對,老師在你們的前面講課。現在注意聽老師的口令,全體起立!向後轉!你們知道現在老師在你的哪面嗎?真聰明,老師在你們的後面。讓學生髮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後順序就變了,之後引導學生編兒歌分別前後的位置關係。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在遊戲中學會了知識,親身體驗了前後的相對性。

3、課堂是遺憾的美。

一年級的學生很小,掌握的知識還不多表達能力不太強,為完成教學進度,齊答太多。以後教學時要儘量減少齊答,齊答時有些同學會跟着喊,不太認真考慮問題。對於小孩子,從小就要培養有根有據地清清楚楚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説完整的話。還有教學時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範圍可以再大點,教學的評價手段也應多樣化,以鼓勵、讚揚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或許我們會取得成功,或許我們會失敗,但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熱愛學生,苦心尋求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就能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本堂課總體環節的設計尚可,但細節之處還存在較多問題與不足。

1.關於意圖的討論與算式意義的講解欠詳細。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個難點上安排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感知不夠充分。因此,可適當多讓幾位學生説説算式所表示的意義,也可通過自由説、指名説、示範説等方式加強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知。

2.計算過程的教學可再簡略些。對於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知識點,如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由於學生普遍掌握得較好,因此可挑選其中的幾位學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題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計算過程的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這樣的用語更加妥當。

3.提問的選擇在代表性的選取上還需斟酌。本堂課提問過於細瑣,且作為教師的我本身説得較多,留給學生的時間明顯不夠。

4.練習的情況沒有及時向全班反饋,並且沒有分層次,不具梯度性。在練習時還可適當增加設計,如“5+( )-2=6”這樣的提高題,而不是所有的題目都是同一種類型。

5.忽視了若干細節問題。如提問的規範用語,練習設計的細節問題,等等。

當然,本堂課還是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體環節設計思路清晰,課堂教學進行順利;其次,教態親切自然;最後,在鞏固舊知中引入新課並揭示課題,導入過渡自然。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媽媽的小幫手》是主題《親親一家人》中的一個數學活動,目的是讓幼兒學習將成對的物品和相關的物品對應匹配,從而養成將物品及時歸位的好習慣。活動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以“媽媽不在家,讓小朋友們來當一回媽媽的小幫手”這個主題,讓幼兒把大小不同、款式不同的鞋子整理一下。

這內容相對來説較容易,幼兒很快能找出一樣的鞋子並放在一起,但是有的小朋友會把鞋子擺反了。於是我就趁機引導,鞋子有左右兩隻,他們的樣子是對稱的。但是分辨左右對小班的小朋友還是太難了一點,只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來認識。接下來讓幼兒給襪子找朋友,請拿到兩隻一樣襪子的小朋友站在一起。這個環節相對較簡單,幼兒都能正確地找到朋友。

最後一個環節讓幼兒給生活用品配對。首先讓他們説説這些物品的名稱,派什麼用的。在幼兒找出相關聯的物品後,讓他們説説為什麼它們是好朋友。如帽子和圍巾,有的`幼兒説因為它們都是温暖的,有的説是冬天用的。有個別幼兒把圍巾和裙子當初好朋友,我就提醒他們穿的季節,這下幼兒明白它們是碰不到的,不能算是好朋友。最後讓他們説説家裏還有哪些物品也是好朋友時,大多數幼兒不能説出來。

因此,可以讓家長在家庭配合一下,讓孩子在家找找相關的物品。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第9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9加幾” 教學設計開始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求“9+4”的計算方法;然後利用微視頻總結出“9+4”的多種算法,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微視頻通過對湊十法的細緻講解突出了“湊十法”,使學生加深了對“湊十法”這一難點的理解;最後在總結湊十方法後設計了四個趣味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從參觀運動會入手,設計找密碼的拿入場券的環節,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複習分合,為“湊十”做鋪墊;然後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導入,根據具體情景,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藉助學具自主探求解決“9+4”的計算方法,學生先上台彙報,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在彙報基礎上,讓孩子通過體驗自己找出最優的方法,由學生在動手活動中自己去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

在學生自主探求之後,將現代教育技術——微視頻應用於本課時的教學,通過一個簡短的視頻總結本課時的重點“9加幾”的三個計算方法,突出講解“湊十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微視頻使學生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觀看微視頻後設計湊十法解決“9+5”和“9+7”男女生比賽的環節,對學生學習微視頻的情況做一個反饋,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同時給出思維導圖,讓學生多説多練,清晰湊十的思路。

在學生對“湊十法”有所理解的基礎上,設計了“圈一圈,算一算”、“摘蘋果”、“幫小動物找家”和“碰碰車”四個強化練習,吸引孩子們的注意,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鞏固了“湊十法”。

本課時後續練習反饋出學生們掌握的比較紮實,個別學習困難在課堂上掌握不紮實的孩子可以在課後多次觀看微視頻,理解“湊十法”。

本課時在最初教學設計基礎上,數學組老師們提出了很多意見,對於細節的地方做了細化處理,同時要求對每個環節的落實有所反饋,使設計的環節不流於形式,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穫。微視頻設計之出是放在課前,但是結合本課時的具體內容以及微視頻內容,通過和數學組老師交流,感覺開始就直接教授重點學生缺少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如主動探求更加深刻,也不利於學生主動思考,因此將微視頻作為一個總結的環節,實際教學效果良好。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作為一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數一數之中所用到的數字相對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時就學會數這幾個數字了。看圖數物體時,只要他們觀察的夠仔細,相信他們都能數出自己所選物體的個數,所以我感覺這一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課時,可以儘可能的'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數物體,比如數人時可以先數女同學有幾個,再數背書包的女同學有幾個,再數扎辮子的女同學有幾個等等,儘量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數的組成是本單元的難點,學生在理解上都存在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數的組成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先根據小棒的組成知道數的組成,進而會在計數器上撥數,再根據計數器上的數來寫數,再説一説數的組成。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反覆強化11-20各數的'組成和寫法,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書寫也很成問題了,數字寫的越來越差了,得讓學生加強練習規範書寫。 《比一比》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課堂上還是比較完整的將這課的內容上完了,但仍發現有很多問題。

在比較繩子長短這一內容時,出示主題圖問學生:“你們還能比較出兩根繩子的長短?”學生回答説:“能,因為從上面看,繩子的上端是一樣齊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紅繩子長。”我當時是這樣説的:“你們回答的很好,但這樣比較方便嗎?”有的學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順勢引出要將兩根繩子拉直,一端對齊進行長短的比較。之後讓學生比較鉛筆的長短和直尺的長短,他們都能很好的進行比較,並能説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

高矮的比較,學生們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特別是加了實際的演示之後學生就更清楚怎樣比較高矮了。

輕重的比較,是個難點,在介紹天平的時候,告訴學生這個和蹺蹺板的原理是一樣的,他們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題中的第二個題目是難點中的難點,很難和學生説清楚,從“一個紅蘿蔔和三個胡蘿蔔是一樣重的”到比較“一個紅蘿蔔和一個胡蘿蔔”的過程是重點,先讓學生明白是“一個紅蘿蔔和一個胡蘿蔔”比較輕重,在引導他們將兩個胡蘿蔔難走,這樣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個重!但在我講了幾遍後,再讓學生説,可還是有不會説,不明白的。真不知道怎麼講!

在課堂上能夠合理地運用課上的資源,找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學生會很積極地跟着你的活動進行學習。比如,在比較高矮的時候,通過請兩位學生來演示以及教師自己和學生身高的比較,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比較高矮的方法,也促進他們數學能力的提高。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本節課,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通過謎語引出鐘錶,用音樂引出漂亮的鐘表,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其次,拋出鐘面上有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瞭解1----12這幾個數的排列規律,認識時針和分針,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表達的機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來鞏固學生所學過的知識。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

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發展。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活動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樣,學生參與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促使學生層層深入的思考,讓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發現、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完成對整時、半時的認識。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自主探究,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學習的快樂。教學目標基本達到。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礎,低年級口算是基礎的基礎。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又是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必須使學生非常熟練。

把加減法與數的組成聯繫起來教學,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減法的算理。以10的組成與分解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組成10。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部分合並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來,即2+8=10。減法是從總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從總數10裏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説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説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另外製作口算卡片進行練習,這樣循序漸進,既能照顧到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又能使全體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讓學生視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聽算,聽算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

總之,聽、説、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説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恆,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8、7加幾》一課是蘇教版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92-93頁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9加幾”的基礎進行的,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主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掌握“8、7加幾”的湊十方法,同時在比較中優化計算方法,以便能準確熟練的口算8、7加幾。

本節課的內容與蘇教版舊教材相比已有所改動,舊教材在“9加幾”之後,單獨學習了“8加幾”;而新教材卻將8、7加幾融為一課時,我個人認為教材之所以這樣處理是為了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計算,而不是死授一種方法將學生束縛住。

首先,出示例題,指導學生看圖説圖意:左邊的盒子裏有8把小喇叭,右邊的盒子裏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並列出算式8+7=?

利用學生學習9加幾的基礎,讓學生獨立用小棒擺出8和7兩部分,讓學生思考:怎樣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學生很自然説出把8湊成10,或者把7湊成10,這時候再讓學生思考驗證:是不是兩種方法都可以呢?動手移一移,以加深對“湊十法”的感性認識。

在此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説明用“湊十法”計算8+7的口算過程,知道:“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這一題“可以把8湊成10,就把另一個數分成2和幾”,“也可以把7湊成10,就把另一個數分成3和幾”,為學生掌握8、7加幾的計算方法打好直觀的感性基礎。

“試一試”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7+9。完成計算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湊成十,也可以把9湊成十,或是用交換加數的方法去想。此時要啟發學生比較:“怎樣能很快想出得數?”“怎樣算簡便?”“和我們之前學過的哪道加法題的得數相同?”引導學生應用學過的9+7=16,算出7+9=16。

在綜合練習時,除了鞏固8、7加幾的湊十方法,我還考慮了學生接受能力的層次性,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得數即可。

但我也適時結合兒歌,舉例優化算法:看大數,分小數,湊十數,加零數。也可以運用交換加數,得數一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在計算中初步應用簡單的推理和知識的遷移。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在本節課中,我通過創設童話情景、生活情景、遊戲情景三方面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數學學習不再是單調的數字、運算,而在童話世界、遊戲和生活中,也可學到許多數學知識。

一、創設童話情景,給數學插上五彩的雙翼

孩童時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時代,在童話中,學生能找到現實中沒有的東西,神祕、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這裏,孩子們的眼裏平凡的現象往往會變得非同尋常。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小兔採蘑菇”、“四弟採蘿蔔”的故事,學生們激情投入。

1.從“小兔採蘑菇”的故事中,他們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們也明白到:如果像四弟那樣做事三心兩意就“一無所有”了,有的學生還聯繫到學習上,如果學習不專心也會什麼知識也學不到了。

2.故事情景的創設應該貫穿在探究的過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關0的計算時設計了“四弟採蘿蔔”的故事,學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並通過對具體事例的研究發現數學的內涵。在此,教師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有四弟那份知錯能改的心。

這樣,運用現代代技術手段,把學生一個學期所學的知識內容,整合到一個連貫的、生動的故事情節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播放出來,學生邊看邊思考,邊捕捉故事中的數學信息,將知識的邏輯發展順序與故事的發展順序緊密聯繫起來,並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對學生的啟發多麼大呀。

二、創設生活情景,讓數學走進現實的生活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且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除了學生平常無意識的觀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體驗的積累也很必要。在課中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感受生活的機會。因此,在課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嘗試找生活中的0,然後老師利用課件顯示生活片斷,和大家一起尋找0的足跡。有的找到電話、遙控、住房號碼、計算機……,還有同學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學生越找越多,像開了鍋似的,不願意停下來學生身臨現實情景,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就會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在課堂上,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毫無倦意。

三、創設遊戲情景,讓數學成為快樂的驛站

一年級孩子剛入學,對學習目的尚未樹立明確的認識,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他們的慾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因此創設遊戲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遊戲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在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設計遊戲的練習“小貓釣魚”。老師把得數是0.5.4的小揹簍貼在黑板上,把寫着算式的小魚送給上課認真的同學,請他們把小魚貼在對應得數的小揹簍下面。既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又把學習的氣氛推向高潮。

愛玩好動是國小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把數學知識“藴藏”在生活常見的`遊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實際上,創設情景的途徑是各種各樣的。還有角色扮演情景、電腦模擬情景、圖畫再現情景等等,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情景創設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我並沒有侷限於課本,而是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的實際出發來重新組建。通過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調動學生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的積極性。學生在充滿趣味和挑戰性的活動中,身心參與,思維被激活,充滿了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

《新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轉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收集家中各種形狀的物體及包裝盒的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四種立體圖形,為學新知識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知識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學習是發現的過程。通過摸一摸活動,讓學生去發現各種物體的特徵,而不是直接説出,這樣就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中認識,然後,教師歸納出各種物體的特徵,學生印象深刻。在這裏,學生又一次經歷了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數學化”的過程。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新的一學期即將過去,在這緊張有序的教學工作中,平心靜氣坐下來反思一學期的教學情況,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過在與學生們一起相處、教學相長過程中,也有不少的收穫,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工作總結。為使下一階段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現對本學期的工作情況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教學分析

這學期我擔任了一年級的數學課。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等都存在着較大的差異。但是經過一學期多的努力,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所學的基本知識如:學會並比較熟練的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會分類、會認物體、簡單統計、認識鐘錶等。但是也有個別學生由於基礎差,作業完不成,學習習慣差造成了成績較差的現象。

二、優點

1、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認真備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

2、加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3、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三、不足

1、對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不夠到位。

2、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3、複習這段時間,我發現學生不看題目要求就開始做題,做完之後不會檢查。

4、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國小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總結本學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下學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改進措施

1、狠抓學風。我所教的這個班,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但有個別的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老師,對待作業敷衍了事,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對此,我狠抓學風,在班級裏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對作業態度不認真的學生。後進生基礎太差,如聶嘉陽、徐豪揚這兩位學生,考試成績都很差,我找來差生,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有些是沒有努力去學,我提出批評以後再加以鼓勵,併為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幫助他們,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己信心,並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為什麼。同時,一有進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養成勤學苦練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學風。

2、一年級數學,在整個國小階段佔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新課標的精神,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給自己施壓,並化壓力為動力,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進不足,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着眼於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瞭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

3、及時複習。學生學的快同時忘得也快,為了牢固掌握學過的知識.,新授知識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注重個人的業務學習和提高,總結心得體會、反思,積累、學習教學經驗,多向其他教師請教,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在實踐中應用等方式,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和領會,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學習形的教學工作習慣,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認真落好學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學校和家長了解溝通的紐帶和橋樑。努力為教學工作貢獻自己的量。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時間控制較為準確,能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以小象生日貫穿整節課,統計小象的客人、禮物鮮花和我們最喜歡的水果,銜接連貫,樂趣無窮。整節課的活動設計和問題設計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即以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以興趣揭示教學內容;以巧妙設疑建立統計的初步表象;以自主活動經歷統計過程。從教學設計當中可以看出每一個環節所要達到的目標特別清晰,從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成中給人一種水到渠成,自然流放的感覺。

本節課從小象生日客人太多太雜,怎麼可以一眼看清開始了對統計的探索,讓學生自己發表意見,自己上台動手,學了基本統計方式為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再利用小猴對鮮花的顏色、數量有疑問讓學生開始初步動手製作統計表。接着以小象幫同學們買水果,要怎麼買?這個問題情境,這個情境的創設緊密的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情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再引導學生開展最喜歡的水果現場調查互動活動,使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樂於交往、積極互動。活動中:先讓學生説出自己最愛吃什麼水果,再讓他們親自參與了統計的全過程,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了簡單分析。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使課堂氣氛極為融洽,因而較成功的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如何進行統計的表象,使學生經歷了對數據的收集及簡單分析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及初步的統計意識。

這節課我比較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構建。我們説,只有學生親自體驗到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在這節課上教師設計的客人統計、鮮花統計、組內調查都是學生的自主探究的過程,雖然有些同學並不是一步就能達到預想的結果,但是興趣使然,會讓他們對接下去的學習充滿激情,3個練習可以讓他們基本學會基本的統計方法。同學們總是認真的去完成這項工作,這樣的自主、這樣的探究,學生的收穫我們可想而知。

本節課的教學仍存在一點的缺點。比如給客人們排一排時,有2個同學把隊伍排成了橫的,接着又有2個同學把隊伍從上往下排,最後又有2個同學從下往上排。對於這3種情況其實都是正確的,但是我急着找到我們的統計圖的設計,忘記了對前面2種方法的肯定,而是急着讓不同意見的小朋友上台重新給客人們排隊。還有在製作花朵統計圖後,只有小部分同學上台介紹自己的統計圖,而絕大部分同學都是沒有上台的,對於沒上台的小朋友,我應該引導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從統計圖中得到的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從統計表中得到基本的數學信息。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由於生活中經常接觸鐘錶,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錶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和不滿整時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猜謎語”中導入,接着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培養觀察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彙報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錶,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的機會。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帶的都是實物鐘錶,在學生動手撥時間的過程中浪費了不少時間,導致後面做練習時間較緊張。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説説從三個鐘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儘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裏,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範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教學反思比多少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準備課單元的第二課時內容。本節課教學《比多少》可以通過比多少的活動,使學生理解“同樣多”、“多”和“少”的含義,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多少。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已經積累了一些比多少的感性經驗,他們往往會用直覺或者用數一數的辦法來比較多少,但是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是要引導學生來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這裏要注意要求不要太高。和第三單元比大小一課的內容要相區分。教科書中創設了引人入勝的“小豬幫助小兔蓋新房”的童話仙境,圖中還提供了小兔、小豬、木頭、松鼠比較的'資源。首先運用了情景中的素材,小兔與磚的比較、小豬與他們所扛的木頭的比較。可以使學生直觀的看到“同樣多”、“多”、“少”的含義,可以讓學生了解如何使用這種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通過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比多少的活動中理解同樣多多和少的含義,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數的多少;

2、在觀察操作比較等體驗活動中體會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3、學生逐步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如何落實教學目標呢?

我設計以下以下環節來展開教學環節:可以利用主題圖繪聲繪色的描述,講述“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童話故事,把學生帶入童話的情景之中,把圖中事物建立合理的對應關係。這一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共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觀察主題圖,找出圖上有哪些數學信息?同桌之間可以互相説一説: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嘗試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注數量的多少,在説的環節中,教師要放慢教學節奏,引導學生學習傾聽評價。注意表達是否完整。第二層次找一找“同樣多”的兩種物體,誰和誰同樣多?你是怎麼知道的?誰有好辦法能讓我們一下子看出小兔和磚的數量一樣多?由於學生還沒正式學習,所以在説明時應該注意用一一對應的方式進行説明,避免涉及事物的數量,在黑板上邊演示邊説一隻小兔揹着一塊磚、一隻小兔正好對着一塊磚,沒有多餘的,我們就説小兔的數量和磚頭一樣多。為了突出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第三層次建立多、少的概念,小豬和木頭也是同樣多嗎?讓學生在黑板上擺一擺在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連一連。教師引導學生説一隻小豬背一根木頭,小豬沒有多餘、木頭有多餘的就説木頭多小豬少。藉機貫穿多和少的概念。第四層次説一説體會多樣化比較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兩個一組任選,另外兩樣東西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練習時,幫助學生感受物體個數的多少與物體所在的位置沒有關係,以免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另外,教師要帶領學生審題,讓學生感受到要在題目的要求下,做事練習的第三題通過一一對應或數一數去比較,先讓學生結合圖説一説題目的意思,理解題意後放手讓學生去比較,引導學生認真加以觀察分析和判斷,進而明確比多少時不能看是否排隊一樣長。可以通過一一對應或數數一數去理解演習的第四題呈現形式新穎,讓學生交流多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本節課我的教學重難點非常清晰,但是在教學設計這塊還需要我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應該做到層次分明,在教學“一一對應”思想時應該多加引導,引領着孩子們來説,應該適當地放慢教學節奏,讓孩子們真正掌握“同樣多”的含義。願在數學的教育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