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4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楊禮讚》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1

與學生一起學習了《白楊禮讚》,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穫,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比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説一句話;議一議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各抒己見説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説出欣賞的理由;想一想白楊樹三不平凡象徵什麼;動手寫一寫今天的白楊又用來象徵什麼人,象徵他們的什麼精神;推薦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説出推薦的理由。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尤其是動手寫一寫,更顯現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所寫的內容,雖只有50字左右,卻百花燦爛,異彩紛呈。

2、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利用多媒體音配畫聽課文朗讀,給學生的朗讀配樂,自己聲情並茂的範讀,男女聲分讀,小組朗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幫助學生化解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打開學生探究的閘門和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並將閲讀的主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將思維和情感融進了作品靈魂的深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文章的主題把握準確,有的學生的分析比我預設的答案還要全面,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閲讀鑑賞水平。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作者從哪些方面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各抒己見説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説出欣賞的理由;作者寫黃土高原的目的是什麼;作者在寫白楊樹的外部形態時,具體從幾個方面去寫的,各寫出它們什麼特點,具有什麼深刻涵義;想一想四個排比反問句的含義是什麼?白楊樹象徵什麼?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

2、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如:“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3、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讀讀相關的段落;提出問題,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邊讀邊討論;學生自己練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閲讀教學不應該人為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整體性的閲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閲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3

《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嘗試運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去進行整體感知。

一、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説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良好

我還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讀讀相關的段落;提出問題,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邊讀邊討論;學生自己練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由此,我想到了其實我們在進行閲讀教學時不應該人為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整體性的閲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4

雖然此次上《白楊禮讚》非常倉促,但還是收穫不少。

首先,確定給學生講什麼是重中之重。學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講,簡單提點一下,重點是要講出超越學生初感的內容。這就需要老師本身要對教材有專研,能讀出自己獨到的體驗。此外,老師還需要有廣泛的涉獵,能夠找出文章當中最值得講的內容。

其次,思路清晰,銜接自然,過渡語精煉而又富有文采,給人一種如行雲流水之感。要做到這一步相當考究老師自身的底藴。此次上課,思路清晰做得比較到位,但銜接不自然,偶爾還出現了斷片,這和我平時的上課習慣密不可分,以後一定要多多注意。

再者,我一直認為語文除了教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它其實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那麼,語文課則有表演課的特徵。一篇篇文章,或描繪自然風光,讓人領略大自然的風情萬種;或抒寫人間真情,直抵人心,觸動我們的心靈;或闡發哲理,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給我們的心靈以慰藉……作為語文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與課文融為一體,感染學生的情緒。這就涉及到老師的肢體語言是否表述到位,語音能否調動學生的情感。除此之外,一個語文老師的普通話和粉筆字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鑑於以上分析,對自己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每天至少練字和普通話各十分鐘,尤其是練字。

要多看關於教育教學方面的書,撰寫教學研究,力爭做一個研究型與上課型兼而有之的老師。

每次上完課要寫教學反思,每週進行一個教學總結。

週末和寒暑假的時候多看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藴。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5

要説曾經教的一篇現代文閲讀,我想説説曾經一次教《白楊禮讚》,主要採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閲讀,逐段的講解,從句到段,層層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關注了,感覺課堂滿滿的,學生的筆記應該是記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裏,我該教的都教了。現在想想,覺得好笑,這應該就是我們經常説的“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吧。有時候語文的教學不是“教了什麼”“教會了什麼”。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會很偷懶:1、除了讀還是讀;2、從題目入手提問,“題目的.中心詞是哪個?(禮讚)禮讚是怎樣的一種贊?是什麼讓作者忍不住給這樣高度的讚揚?那是怎樣的白楊?僅是在贊白楊嗎?這是在言怎樣的一份情,表怎麼樣一份意?這是怎麼樣手法呢?”通過圍繞一個“贊”字來串講全文,用時15分鐘,多餘的時間,再讀課文,再讀領會作者創作的意圖,情感等。3、賞讀背誦你喜歡的句子。也許這樣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護的學生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個性,也解放老師吧。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6

1.注重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主要包括整體感知,品味賞析;情感變化,欲揚先抑;藉助背景,總結昇華三個環節組織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環環相扣,符合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從整體到局部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尤其是主問題的設計,更能促進學生的探究和思考。比如: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白楊樹的不平凡,這個主問題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學生從文中找到白楊樹的形美、神美,對白楊樹有了整體認知,白楊樹的形象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再體會開頭的境美,對黃土高原下的白楊樹有了更深層的領悟,前後結合,形成有機的整體,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有利於學生的深度學習。

2.注重朗讀與品味語言的結合。本課是一篇託物言志的散文,必須注重朗讀的訓練。朗讀不僅是解讀文本的方式,也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學習方式,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在體會白楊樹外形美的環節,讓學生抓住詞語重讀,比如“力爭”“絕無”“一律”“絕不”等。在反覆朗讀中,學生休會到白楊樹倔強挺立、不折不撓的外形特徵。學生在體會白楊樹神美的環節,讓學生抓住四個反問句反覆朗讀,學生的情感迸發出來,深刻體會到白楊樹的精神和意志。朗讀帶動了學生的情感,給予學生強大的精神力量。教師帶領學生在文章裏走幾個來回,讓學生在朗讀中觸摸語言、賞析語言、涵詠語言,在朗讀中昇華學生的情感。師生的語言呈現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素養,達到“師生一心,教學相長”的理想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7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

)。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説樹嗎?他還想説明什麼?

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8

一、取得的成果: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比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説一句話;議一議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各抒己見説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説出欣賞的理由;想一想白楊樹三不平凡象徵什麼;動手寫一寫今天的白楊又用來象徵什麼人,象徵他們的什麼精神;推薦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説出推薦的理由。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股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2、教師自己講得還是比較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如林老師所説,如能把找象徵換種表達,當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絲馬跡,也許課堂氛圍會更活躍一些,學生更敢於説。

3、在思政滲透方面,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滲透的`也較為有限,講解比較倉促。學生不理解問題,在回答問題上往往找不到重點,啟發引導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講解上過於籠統,可能並不適合5班的學情。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目標合適的、有足夠的自學空間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學案,新教師對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滲透一定要及時。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9

通過對《白楊禮讚》的教學,我獲得如下啟示:

(一)散文教學一定要讓學生熟悉寫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於西安遇見朱德總司令,搭他的車到延安的。回重慶後於1943年寫作《白楊禮讚》。寫作背景的瞭解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當時重慶甚至全國範圍內,國民黨反動派勢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親眼目睹了西北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頑強抗戰,多次粉粹日寇的“掃蕩”。作者從根據地人民身上看到中華民族遠大的前途,因此寫了這篇章,借白楊樹這一形象熱情地歌頌他們。

(二)散文教學一定要緊扣“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線索是結構的核心,線索住不住,結構就理不清。作者一喟三歎,反覆歌詠“不平凡”的白楊樹,“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發讚美之基礎,也是作者用來結構文章的線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圍繞“神”來寫“形”,作者從三個同側面分別敍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不平凡,外部形態不平凡,內在氣質不平凡,這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完美呈現。

(三)散文教學一定要關注象徵手法的運用。理解和掌握象徵手法,是本文教學的主要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突破課文的難點,講清課文的重點。文章的第2、3段是教學難點即寫白楊樹為什麼先寫高原的景象,這樣寫可以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襯托白楊樹的形象,欲揚先抑,為下文褒揚張本。文章的'第5、7段是教學重點。第5段從白楊樹的形象、氣上描繪白楊樹旺盛、堅強的風貌。第7段把白楊樹人格化。白楊樹偉岸、正直、質樸、嚴肅,這就肯定了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至此,學生便非常明確地看出寫白楊樹的意義遠不止是

寫“樹”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軍民”,這種把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稱讚的事物的'寫法就叫“象徵”。陳毅同志的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就用到了象徵,國小課文《井岡翠竹》也用到了象徵,象徵是散文創作的一種主要手法。

結束語

古人云“教學相長焉”,説的是“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名篇,所學到的方法多多;寫反思,所悟出的啟示多多。古人又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説的“學”與“思”要互相結合。我堅信,“教”、“學”、“思”三者結合,一定能使教學水平達到一個新的角度。我,在路上。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10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户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

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在閲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閲讀爸爸説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説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説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閲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白楊禮讚》教學反思 篇11

《白楊禮讚》是一篇傳統的篇目,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貫穿於其中,上一堂活而實的課,應該是本堂課追求的目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整體感知----手法運用----語言賞析

整體感知這個環節我採用了主設計法:

(1)作者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寫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們一起來朗誦這些段落。

(3)白楊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生長環境 外部形態 內在精神)

(4)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還讚美了人)

讚美了那些人?(北方農民 守衞家鄉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這種通過事物來寫人的方法就叫象徵。

手法運用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在我們以前所學過的文章中,那些是通過寫事物來寫人的?(現代文 古詩詞文等)

(2)你能根據自己的閲讀經驗和生活體驗,運用“ 使我想起了 ,因為 “這樣的句式來寫一段話嗎?

(3) 作者為了讚美白楊樹的神美而採用了預揚先抑的手法?你能運用這種手法來寫一段文字來讚美黑板擦嗎?

語言賞析這一過程我是這樣操作的:

(1)選擇你認為運用的非常好的詞,並作簡要分析。

(2)列舉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全班同學予以討論。

我認為本節課有兩個亮點:

一、主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説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喜人

設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

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

當小組代表的發言接近尾聲時,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都鬆懈了,因為片斷的高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但今天鄭瑩這一組的發言確讓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的鼓氣了掌聲。鄭瑩因為是一個女孩,她發言的聲音相當小,當她讀完本小組的傑作後,全班同學都沒有聽清楚,這時這個女孩顯得很靦腆,也相當不好意思,於是我叫她再讀一篇,可是全班同學依舊沒有聽清楚,這時我把她所寫的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了一遍,頓時,所有的同學鴉雀無聲,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於是我再次朗誦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樣留芳香於人間,卻能留清白於教室”。全班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