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3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裏,我們教師總是用盡心思地講解,也要求學生認真地聽講,可每一次語文測試後,都面臨着一個難題,那就是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張試卷中的閲讀理解題目的簡單與否,決定了測試結果質量的好壞。望着試卷上的紅叉叉,無不令我們語文老師頭疼,心急;無不使我們的學生煩惱,恐懼,從而造成了“閲讀難,難閲讀”的局面。

閲讀理解能力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能力,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讓學生擺脱“閲讀難,難閲讀”的困擾呢?通過近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學習,受到了一些啟示,並總結如下:

一.重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課前預習課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課前預習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上課前,語文教師可適當地佈置預習提示,讓學生通過認真預習,知道課文大概講了什麼內容,能畫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對於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語文工具書來解決,或者聯繫上下文的內容,與同桌或小組討論。還要求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多悟,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

2.啟發學生讀中感悟,關注學生的讀書感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閲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語文能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一篇文章多讀,讀熟,我們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內容。閲讀教學時,學生讀書的方式有多種,但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眼到心到”的默讀,因為默讀只能用眼睛看,並要求做到邊讀邊思考,而且還要有比較快的速度。所以學生讀文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把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讀通,讀懂。讀完課文後,想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並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後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膽地説出來。由於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不同,對於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悟,多説,多交流自己的個人感悟。閲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讀説練來與語文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3.課後分小組輔導,鞏固訓練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如果單靠語文課堂閲讀教學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利用課後時間,佈置一些同步閲讀習題,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為一小組,讓他們一起閲讀短文,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説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學生讀完一篇短文後都説説讀懂了什麼,然後再由優秀的學生來總結內容,因為學生的語言更易於被學生接受,更易於被學生聽懂。這樣,優秀的學生的解題,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學生的思維也由此被薰陶,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解答題。

二.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1.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興趣是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悦地進行課外閲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學生的閲讀量僅侷限於語文課本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可現實上,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讀書是枯燥無味的,對讀書提不起什麼興趣。所以我們語文老師除了平時有意識地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外,還可嘗試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薦書籍。在語文教學時,當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結合課文中的“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一句話和課後的資料袋,推薦學生讀《城南舊事》。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讀《城南舊事》的一小片段,讓學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兒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可以利用《回顧·拓展》中的“課外書屋”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第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國小生是很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的,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使享受到閲讀的樂趣,感受閲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閲讀熱情。例如:開展講故事比賽,成語接龍,猜謎語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閲讀的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

2.注重閲讀的讀思結合。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讀,還要引導學生怎樣讀。語文課程標準説過: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如果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思”的參與,那麼學生讀到的只會是單純的無意義的“字”,只有邊讀邊思考,才會透過“文字”,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意思,體會文字所藴含的感情,讀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和見解。所以沒有思考的閲讀,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諦。通過學生閲讀思考,使學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礎上提高閲讀能力!

3.及時查閲工具書。教學時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遇到不懂的字詞,總不愛動手查字典,要麼讀偏旁,要麼望文生義。因此教師要及時改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平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介紹一些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成語手冊》等,並傳授查閲圖書資料的知識和方法。因為一篇文章單靠學生的個人理解能力還是不夠的,有時還要藉助工具書,來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內容等。尤其是古詩詞,更需要利用工具書來理解其中的字詞的含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養成愛查工具書的學習習慣。這樣,日積月累。久而久之,既養成了學生獨立閲讀的好習慣,也增長了許多知識。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2

我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一學期以來,我本着愛學生的心;懷着高度的責任感,工作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較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反覆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閲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等,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知慾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並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

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學中,我一改過去課堂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信息課上的網絡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擴展創造性思維。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顧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總結。

一、課堂教學中,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本事的主要陣地。這一學期,我在這一方面狠下功夫。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簡便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構成羣言堂。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探究式課堂模式,挖掘教材與學生的嘗試因素,引導主動探究,自主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本事。此外,注重鼓勵後進生,供給更多的機會給他們,使他們也能取得提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刻本班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學習興趣比較濃厚。

二、經過多途徑培養學生各種本事與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運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年級也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所在。針對本班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運用競爭機制,每人發一本競爭本,每日由值日干部做記錄,每星期評選一次,給予星星獎勵。一個月後評選語文學習積極分子,這樣促進學生自覺守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每日組織一位"小教師"領讀,培養學生的組織本事,又培養學生的朗讀本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本班學生上課熱情高漲,自我組織領導本事都得到了鍛鍊。

(二)經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愛閲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本事。三年級是學生寫作的正式開始。首先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從作文的選題入手,以寫童話、想象文為主,適合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積累很多的語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我充分利用課前一分鐘,藉助故事,作文佳作,讓學生邊聽邊記好詞好句。平日每一天輪流,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摘錄好詞好句,要求其餘學生讀讀記記。平時還經常組織學生到圖書館閲讀書籍。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本班學生的詞彙量大大增加,寫作本事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

三、加強寫字指導,提高學生的寫字本事。

三年級的寫字教學往往被教師忽略,本學期,我重視了學生的寫字習慣的培養,課堂中注意提醒,利用文化餐對學生進行寫字指導,課外嚴格要求學生認真書寫。

本班學生存在着差異,為促使每位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我"抓兩頭,扶中間",注重培養優生的特長,同時,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組,利用結對子形式,以優生來帶動差生,課外加強輔導工作,課堂中創設機會,給予鼓勵,樹立後進生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提高。在街道寫字比賽中獲一等獎。

四、積極參加學校及市裏各級各類的教科研活動,促進自身水平的提高。

為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本學期我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組織的教研活動,認真撰寫了教學反思。為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我還經常閲讀一些教學書籍,作記錄,寫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學信息,獲得最新的教學理念,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總之,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我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我,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我的教學理念,並運用到自我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我的語文素養。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深深地體會到,把新大綱精神貫徹到教學中去再加上自己創新的思想,一堂原本呆板的識字課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妙的導入:

我講的生字是五年制國小語文課本第四冊第19課葡萄溝。葡萄溝在遙遠的新疆吐魯番,同學們都沒有去過,上課伊始,我播放了新疆風格的音樂和葡萄溝的風光片,一個小小的片段把學生帶到了遙遠而迷人的新疆,美麗的風景讓人陶醉,一串串葡萄讓人垂涎欲滴,這樣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識的動力,使學生樂於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自主的學習

在這節識字課中,我非常重視學生的自學,有句話説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會終生受益。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自學生字,讓他們在寬鬆自在的'小天地暢所欲言,發表見解,互相切磋,自學後學生彙報,讓學生當“小老師”可以邀請小朋友一起讀,並給予評價,甚至可以讓同學們圍繞這個生字的學習向這位“老師”提問。這樣在口語交際時培養了學生説話的準確性,流利性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開放的學法

這節識字課中我還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漢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識記生字可以讓學生自己創造識記方法,編字謎,編口訣。孩子們自己編的字謎也許粗糙了一點兒,幼稚了點兒,甚至在大人看來並不那麼合乎情理,但是孩子們在編造字謎的過程中也對字反覆地推敲研究了一番。當孩子們的思維進入了一種積極的狀態中又何愁記不住這些生字呢?

四、快樂的鞏固

在鞏固練習時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棵知識的大樹,樹上結滿了碩果,每個果子的後面都有一道開放式的問題,答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五、愉快的寫字

在教學的尾聲我安排了寫字練習,每個字只寫三個,這樣既避免了學生機械的書寫,也節約了時間。在寫字的過程中,我播放了古箏《春江花月夜》,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怡然自信、平心靜氣、愉快用心的書寫,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寫字的過程中,強調了寫字的要求:身坐直、腳放平、筆拿穩、寫端正。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學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從而使之終生受益。

春華秋實,花已經開了,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用創新的思想去武裝自己,讓花兒結為果實,在秋天碩果累累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5

我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一學期以來,我本着愛學生的心;懷着高度的責任感,工作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較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反覆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閲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等,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知慾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並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

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學中,我一改過去課堂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信息課上的網絡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擴展創造性思維。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6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

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

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説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説,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説,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

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台,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導學生在閲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閲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7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説,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鬆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穫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國小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閲讀能力”,標準中又説:國小生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閲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閲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閲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閲讀教學,瞭解學生閲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裏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閲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裏。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閲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閲讀中領悟了。

四、教給課外閲讀的方法

課外閲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

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

2、卡片摘錄法。即在閲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

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

4、批語註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閲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閲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閲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8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做好教學引導和服務。現代國小生思維活躍,個性特徵明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如果教師墨守成規,課堂教學自然會陷入呆板難以自拔。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手段,從課型創新開始,對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教學程序實施、教學語言運用等方面展開多元設計,努力創設適宜性更高的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追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型創新,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創新,特別是課型的創新,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覺,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和規律,教師在課型創新時,需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要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對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多方面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這樣才能順利實現課型創新設計。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需要更新教學思想,對課型進行大膽創新,為全面激發教學活力做好充分鋪墊。課型創新需要遵循教學原則,要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不可陷入盲目窠臼之中。如自主閲讀課,教師需要對相關操作要求進行規範,對學生具體行動提出執行標準,自主學習不是自由活動,需要有一定章法規範約束。在學習《天安門廣場》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閲讀文本,然後詢問學生:誰到過北京?誰去過天安門廣場?學生中自然有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教師讓這些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講一講天安門見聞,並展開大討論,看這些見聞和課文講述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去過北京的學生不少,各個小組的講述活動開展得非常熱烈,學生講得起勁,討論也很積極,特別是沒有去過北京的,自然會對照課文找不同。這本來是一節講讀課,需要教師學生展開多元互動,共同探討教材內涵的,讓教師這樣一調整,自然而然成為討論課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二、教法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學方法包含眾多內容,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實踐活動開展、課堂訓練設計、教學評價操作等等,都需要體現教學方法。教無定法,為教法選擇應用給出科學註解,教師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方法。這是因為教情和學情存在個體差異,別人好用的教法未必適合自己的教學,只有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和教訓,從具體實踐中理論聯繫實踐,才能總結提煉出對自己適合度更高的教法。教法創新有眾多切入點,教師要有敏鋭觀察力。如多媒體介入語文教學之後,給教師教法改進帶來更多選擇。多媒體聲光電技術,具有強大沖擊力,這也是國小生特別受用的地方。多元信息衝擊,給學生創設別樣教學情境,學生學習興趣被點燃,學習自然進入佳境之中。在學習《九寨溝》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先讓學生閲讀第一、二、三段,然後給出思考問題:九寨溝名稱是怎麼由來的?第二段最後一句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九寨溝有哪些神奇的景象?描寫九寨溝時,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最喜歡哪一處景色描寫,説説喜歡的理由。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由於思考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大都能夠順利完成。在最後兩段學習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思考題,讓教師來回答。學生聽説出題讓教師回答,學習興趣頓時大增,紛紛行動起來,都想給出含金量十足的思考問題。有學生提出:文本中為什麼用了好幾個“也許”?這些珍貴動物難道不怕人嗎?老師你去過九寨溝嗎?能不能給我們講講經歷?從這些問題設計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求知慾望還是很強烈的`。教師只是改變了設題方式,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被激發出來,這説明教法改革勢在必行。

三、學法創新,尊重學生學習規律

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這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要求,也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普遍共識。教師在學法指導時,需要有創新意識。國小生學習能力基礎有差異,學習環境和學習悟性都有個性特徵,但很多學生並不自知,在學法選擇借鑑時,往往會一味模仿,導致效果不佳。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學法總結好習慣,對學習經驗進行優化昇華,形成嶄新學法應用,這對大幅度提升學習效率有重要意義。如合作學習,這是現代課堂教學最常見的學法應用,有些教師受限於模仿意識,在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時,只會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這無疑是固化了合作學習方法。小組討論的確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合作學習並非等同於小組討論。其實,小組檢查、小組辯論、小組互助、小組操練、小組競賽、小組演繹等等,都屬於合作學習範疇,教師需要對合作學習進行鍼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嶄新的合作學習意識,實現學習品質升級自然成為可能。在學習《一路花香》時,教師讓學生朗讀文本,並提出具體要求:文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挑水工,一個是破水桶。要讀出破水桶的歉疚感、自卑感,要讀出挑水工的滿足感、欣慰感。注意語氣要符合人物身份,語速要放緩一些。教師找了幾個學生來朗讀,但都不能達成基本要求。教師讓這幾個學生帶上水桶去打水,給班級裏的盆花澆水,然後再來朗讀課文。學生情感豐富了很多,教師給出肯定和表揚。也許並沒有這樣神奇,學生親自操作澆水就能讀好課文,但教師讓學生參與實踐獲得了一定感知,無疑會給學習帶來更多促生動力。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引入更多活力因素,教師要對課型、教法、學法和教學語言進行創新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慾,並通過多種學習手段,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創新是課堂教學亙古不變的法則,創新能夠激發教師潛力,創新能夠培養學生學力,創新能夠給課堂教學注入不竭動力。從不同角度進行創新活動,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意識和思想。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9

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結合多年的語文教育教學經驗,談幾點拙見,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使學生由“要我讀”向“我要讀”轉變,凸顯學生閲讀的主體性

學生思想轉變的前提是教師的引導,教師必須先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在閲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自主閲讀的主動性,發揮學生主人翁的閲讀精神。教師要在語文閲讀教學中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將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首要地位,把語文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語文閲讀教學的引導工作,發揮才智讓自己的學生愛閲讀,會閲讀,並在實踐的鍛鍊中形成良好的語文閲讀習慣,在這方面要形成默讀習慣,形成總攬習慣,掌握漢語結構,養成預讀習慣,養成瀏覽習慣,養成分析句子習慣,養成搜尋要點習慣,養成把握信息核心習慣,讓學生學會自主閲讀。

二、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增強學生閲讀的自信心,讓學生愛閲讀,敢於挑戰閲讀問題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以見得,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就要對這一方面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就要讓學生先愛上閲讀,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讓學生海量閲讀,博覽羣書,增加自己的閲讀儲備,讓學生經常感慨自己的某方面的成功受益於曾經讀過的一句話、一段話、一本書等等。我國一些成名的人士,在談成功之祕訣的時候大都會説,自己也沒有什麼豐富的經驗,無非是比別人多看了幾本書而已。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強的學生?豈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人才?那麼,我們該做些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閲讀,為學生導航,讓學生在浩瀚的書海中遨遊。眾所周知,濃厚的課外閲讀興趣,不僅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增知啟智,還能夠提高閲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因此,激發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閲讀習慣,全面提高其聽説讀寫能力。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中,要以讓學生有所收穫為目的和歸宿。在這種目標的引領和導航下,讓學生探究閲讀內容,在這種強烈閲讀慾望的驅使下完成閲讀任務。只要學生有了強大的閲讀知識的動力,就會比較主動自覺地去涉獵閲讀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閲讀中來。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大膽引導,積極鼓勵學生在閲讀中自由暢想,敢於質疑,並且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日漸增長,閲讀的自信心日漸增強。在這樣的'閲讀教學中達到了真正的“教學相長”,教師引導得開心,學生閲讀得舒心。

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

閲讀方法的習得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在閲讀方法、閲讀技巧上多給學生實際的指導,讓學生在閲讀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學生掌握了適合自己的一套語文閲讀方法,在日常學習中持之以恆地海量閲讀,學生的知識就豐富了,視野就開闊了。在閲讀方法的指導上,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定時,每天至少抽出5~10分鐘的讀書時間,這是無論每天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會受到影響的時間。其次是減少看電視、上網時間,多讀書。再次是做好閲讀記錄,與讀書列表類似,此記錄不應該只寫下自己所讀的書的書名和作者,如果可能的話還應該寫下讀書的起止日期。更好地做法是在其後寫下自己對此書的感想,幾個月之後,再返回來看記錄,回顧自己的閲讀經歷,真是一種絕佳體驗。然後是閲讀有趣的和耐讀的書,那些能夠吸引你並讓你持續閲讀的書,即使不是文學名著,它們也讓你充滿閲讀慾望——這就是閲讀的目標。

四、以有效的閲讀問題為導向,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

有效的閲讀問題是提升閲讀質量的保證,是教師引領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切入點。我們語文教師設計閲讀問題,要做到將閲讀文本知識問題化,將閲讀問題層次化,將閲讀的層次梯度化,在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的引領下,把語文閲讀問題建構在學生的有意的注意力上和積極的閲讀興趣上,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閲讀問題的設計一定要兼顧問題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還要兼顧閲讀問題的科學性和思想性,使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導引下,探究閲讀內容,體驗心靈的碰撞。這些有效的課堂閲讀問題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拓寬文本內容的思想,領悟文本內容的主題,思考探索人生的真善美。總之,提高語文閲讀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需要博覽羣書,擴大詞彙量有效地積累語言知識。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通過各種教學實踐,逐步達到這一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為他們今後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0

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國小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我認為自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遊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三是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讚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説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如有一次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平時一個從不敢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們回答引起了鬨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説完,就從這一點上表揚了他,使他樹立了信心,逐漸由取舉於發言道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衝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説就問。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今年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用魯教版語文教材,其中上冊要求認識的漢字有380個,要求會寫的有106個,這一安排,體現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原則。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儘快地多認識一些漢字,迅速掃除讀寫障礙,儘快進入閲讀和習作。於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我的一年級語文課上主要從識字、閲讀、寫字三個方面進行。

識字教學:萬丈高樓平地起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説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 比方説,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説,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台,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 三是引導學生在閲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閲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2

這次培訓來的很及時,培訓資料也很深刻,培訓的效果將影響深遠。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我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教學工作中還有不足,但經過這些日子的學習,我堅信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必須能取得更大的提高。下頭是我經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教學理念的提升

應對當今的形式,時代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吸取營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能夠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在這次學習中我在教學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經過培訓學習,我進一步瞭解了“為什麼教作文,拿什麼教作文,怎樣教作文,作文教到什麼程度”、“一線國小教師,有必要成為研究者”、“提升國小語文教師人文素養”。這些新的理念,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為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自覺地把新的教學理念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係融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今後我會本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將自我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構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經過這次的培訓,使我深刻意識到:自我的知識、本事還有必須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我的'本職工作,繼續運用網絡資源,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價值,為教育事業發揮自我的作用。

三、反思教學工作,不斷積極

在教學中不斷思量着自我在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努力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繼續向優秀的教師學習,來更好地適應此刻的英語教學。

經過這些天的培訓,我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理論學習中去,不做旁觀者,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經過學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僅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不斷的提升。我想僅有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學之花才會開得更加燦爛,中華民族才會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3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有了一點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本事,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簡便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一樣的課型,設計不一樣的導入方式。能夠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本事。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本事、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一樣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經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供給了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能夠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永遠記住您,教師》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我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構成有序、趣味、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許多課外書;經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資料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鳥的天堂》,我就找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欣賞,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一樣角度,採用不一樣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本事。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4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裏,我們教師總是用盡心思地講解,也要求學生認真地聽講,可每一次語文測試後,都面臨着一個難題,那就是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張試卷中的閲讀理解題目的簡單與否,決定了測試結果質量的好壞。望着試卷上的紅叉叉,無不令我們語文老師頭疼,心急;無不使我們的學生煩惱,恐懼,從而造成了“閲讀難,難閲讀”的局面。

閲讀理解能力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能力,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讓學生擺脱“閲讀難,難閲讀”的困擾呢?通過近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學習,受到了一些啟示,並總結如下:

一.重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課前預習課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課前預習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上課前,語文教師可適當地佈置預習提示,讓學生通過認真預習,知道課文大概講了什麼內容,能畫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對於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語文工具書來解決,或者聯繫上下文的內容,與同桌或小組討論。還要求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多悟,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

2.啟發學生讀中感悟,關注學生的讀書感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閲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語文能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一篇文章多讀,讀熟,我們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內容。閲讀教學時,學生讀書的方式有多種,但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眼到心到”的.默讀,因為默讀只能用眼睛看,並要求做到邊讀邊思考,而且還要有比較快的速度。所以學生讀文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把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讀通,讀懂。讀完課文後,想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並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後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膽地説出來。由於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不同,對於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悟,多説,多交流自己的個人感悟。閲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讀説練來與語文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3.課後分小組輔導,鞏固訓練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如果單靠語文課堂閲讀教學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利用課後時間,佈置一些同步閲讀習題,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為一小組,讓他們一起閲讀短文,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説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學生讀完一篇短文後都説説讀懂了什麼,然後再由優秀的學生來總結內容,因為學生的語言更易於被學生接受,更易於被學生聽懂。這樣,優秀的學生的解題,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學生的思維也由此被薰陶,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解答題。

二.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1.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興趣是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悦地進行課外閲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學生的閲讀量僅侷限於語文課本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可現實上,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讀書是枯燥無味的,對讀書提不起什麼興趣。所以我們語文老師除了平時有意識地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外,還可嘗試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薦書籍。在語文教學時,當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結合課文中的“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一句話和課後的資料袋,推薦學生讀《城南舊事》。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讀《城南舊事》的一小片段,讓學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兒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可以利用《回顧·拓展》中的“課外書屋”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第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國小生是很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的,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使享受到閲讀的樂趣,感受閲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閲讀熱情。例如:開展講故事比賽,成語接龍,猜謎語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閲讀的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

2.注重閲讀的讀思結合。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讀,還要引導學生怎樣讀。語文課程標準説過: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如果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思”的參與,那麼學生讀到的只會是單純的無意義的“字”,只有邊讀邊思考,才會透過“文字”,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意思,體會文字所藴含的感情,讀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和見解。所以沒有思考的閲讀,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諦。通過學生閲讀思考,使學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礎上提高閲讀能力!

3.及時查閲工具書。教學時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遇到不懂的字詞,總不愛動手查字典,要麼讀偏旁,要麼望文生義。因此教師要及時改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平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介紹一些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成語手冊》等,並傳授查閲圖書資料的知識和方法。因為一篇文章單靠學生的個人理解能力還是不夠的,有時還要藉助工具書,來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內容等。尤其是古詩詞,更需要利用工具書來理解其中的字詞的含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養成愛查工具書的學習習慣。這樣,日積月累。久而久之,既養成了學生獨立閲讀的好習慣,也增長了許多知識。

國小一年級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主張引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那麼,在一年級新生中怎樣來實現學生“主體”呢?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應該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怎樣讓剛上學的新生適應合作型的學習方式,這個問題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勵交往熱情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藉助課程內容這個重要中介而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諸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要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缺員參與的問題,教學要多方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往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

一是創設交往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產生良好的交往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往。創設問題情景、遊戲情境、交際情境都是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識字教學《自選商場》時,針對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習慣,設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讓大家説説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學生立即充滿興趣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二是改變評價方式。教師對小組合作交流的評價,除了對小組成員個體的評價以外,更要注重對小組團體交往過程的評價,會利用恰當的時機表揚小組學習過程中團結合作精神,並對這些小組給予整體的小獎勵(如小紅花、得紅旗等),激發學生的小組榮譽感,讓學生願意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培養交往技能

小組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會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難免會出現亂説亂叫,秩序混亂等狀況。為了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恰當地引導。比如提倡學生“説明白話”,小組合作交流,每個成員都有説的機會。一年級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於脱口而出,有時是會説半截話,有時説一半話又重説。對於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要對他們提出更正的意見,再重新來説。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説的意思。在實際課堂上我們發現許多一年級學生聽的習慣特別不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讓學生靜靜地聽老師讀五個詞語,然後再按詞語順序説出這五個詞語。也可以請同學説一句話,聽完之後讓同學來複述,逐漸讓學生學會認真傾聽。

當然,學生交往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目標導向的活動,強調課堂上的互動交往,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儘量提供適量的交往機會,不要老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剝奪學生交往的機會。教學中注意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識。

(1)在交往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生在聽讀識字的過程中,通過聽與問的途徑自學生字,還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提供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夥伴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組裏的夥伴可以提醒再認一認。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賞。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後在家長的幫助下,許多學生會做出許多的漂亮實用的生字卡片,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展示,引導學生在夥伴的欣賞中體驗親自動手勞動的快樂。從而更願意動手去做這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