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39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1

“迎新年”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再次體會分數的再認識,並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本知識內容,教材以呈現淘氣和笑笑調查全班所以同學在元旦上午10點的活動項目,並用統計表的形式記錄下全班活動情況。備課時,我仔細鑽研教材和教參,認為本節課的內容應該很簡單,知識點都是舊知,沒有新授的知識內容,一節課足以結束本節知識。

教學時,我信心滿滿地。首先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

師:開班會啦,班主任宣佈了今天的班會主題——“你怎樣過元旦節?”班上的同學樂開了花,頓時大家都商談如何安排這一天短暫的假期。同學們,元旦那天你想做些什麼事情呢?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的安排真是多姿多彩呀。淘氣和笑笑班上呀也在討論這件事情,而且活動還真不少呢。淘氣和笑笑把他們班上同學元旦活動情況還列一個統計表呢。(請學生觀看書本上的表)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嗎?

學生在此次學習興趣濃厚,大膽發言,各抒己見。接下來,我乘勝追擊,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你能把這張表的空白部分補充完整嗎?(各項活動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請把它在書上填完整。看着學生很有默契的配合,感覺這部分導入還比較成功,順利結束本節課也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往往平靜的背後都隱藏着巨大的波浪。當我組織學生交流這些數據時,發現學生的數據都是填正確地。我追問他們:外出遊玩的同學佔全班人數的3/10,為什麼?你是怎麼得來這個數據的?學生一片茫然。我追問了幾次,結果無人舉手發言。

我仍不死心,點了班上成績拔尖的幾個學生回答,可結果卻令我更加灰心,他們也説不出。怎麼辦呢?學生會做,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原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簡單,部分佔整體的幾分之幾就是用部分的人數除以整體的人數,再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把除式變成分數的形式,最後把這分數化成最簡分數就是我們所要求的'幾分之幾。我再次引導了學生讀這個問題,並找出了整體和部分,可是學生還是不理解用部分人數除以整體人數就是它佔整體的幾分之幾。實在是身心疲憊,人都崩潰了。

真理不會在人崩潰時蹦出來的。在這環節我只有搪塞,揭示真理。為了儘快結束本節課,後面我調整心情,繼續引導學生學習後面的內容。可是學生的心情和興趣被我一掃而盡。為了再次鞏固學生對部分佔整體的幾分之幾的概念,在學生提出分數數學問題後,我組織學生分小組活動方式,調查本班同學在元旦節活動情況。8個小組長利用表調查本組同學意向,然後將情況統一彙總給班長,班長做最後的統計,最後彙報,在黑板上列出本表,結合表再次認識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由於後來活動的組織有序,學生熱情再次被調動了,但是這節課的知識卻沒有按計劃上完。

本節課結束後,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這堂課中的知識都不是新授,為什麼學生對部分佔整體的幾分之幾的問題不能做出正確的答覆,出現卡殼的現象?難道是我引導學生理解方法有誤,還是在學習理解分數的意義上沒有講清楚這個意義?還是學生沒有深刻理解分數的意義呢?或者是由於我初次教數學,沒有教學經驗,更甚至是因為我沒有認真備課、鑽研教材而導致的?在本節課創設情境教學應該是不會存在很大問題的。可是,我無從找到解決方法,我想,此時我遇到了教學的另一個瓶頸:自己懂得問題,如何才能讓學生更簡單、直接、深刻地理解其原理?只會做題目,而不知道來的緣由,長期以往,學生會被我們教成了類似於“石匠”或“木匠”的解題工人,而不是一個懂得思考的“工程師”。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2

1、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創造性利用教材

我的第一個活動設計是感受最深刻的。為了讓激發學生興趣,在第一個活動中,我調整了教材的內容,從自己班級的節日活動調查入手,再與淘氣班的來比,孩子更喜歡也更自然。原來計劃讓學生隨意説出自己在節日裏的活動,教師及時板書,接着整理分類,再讓學生調查填表分析的。可是後來再仔細想一想,浪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值得嗎?再回過頭看一看教學目標,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而是主要讓對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計算,對分數的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教師提前做好了解,大致分了幾類活動,讓學生調查統計填表。這樣活動的目的性就很明確了。

另外,調整了長跑接力中的前2個環節。由於這幅圖如果讓學生先按教材上的順序標出不合理的位置之後,對於後面自己重新設計產生視覺障礙,本來就不長的路線上面標的都是點,混淆了學生的視覺,易產生錯誤,所以教師就讓學生先來設計,再通過對比,認識到表格中設計的不當之處。

2、民主和諧的'氛圍是學生敢於表達的前提。

本節課營造民主的和諧的共生的課堂氛圍,很利於思維的開放。課堂上孩子們暢所欲言,激烈辯論,甚至幾次與老師爭議,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我們的課堂那強大的生命力。説到此不由的想起一句話:課堂是師生生命的歷程,課堂上,師生不就在共同創造和欣賞着美景嗎?我們的人生不就是為了創造和欣賞美麗的風景嗎?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3

本課的語言較有特色,在作者的筆下,馬羣之中無論大小,各個皆為勇者,雖然暴風雨不期而至,他們卻都能勇敢的共同應對。文字極為樸素,卻能讓人體會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壯美氣象。為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

這一重點的確立,我在課堂教學體現了以下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品味語言,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激發學會所的情感;二是也能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語感,即其他語文學習的能力。從語文教學心理角度看,這樣做能逐步喚起學生的內心感受,繼而達到“入靜始於情”的境界,同時也對課文語言進行了二度創造。

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訓練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邊讀邊畫,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圈畫,並在旁邊作上批註,然後全班再交流。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學生談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只會概括説,不結合具體詞語句子或上下文的內容去理解,而我又沒有恰當的引導好,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今後還要加強對學生結合重點詞語、句子來理解課文的情感。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4

今天,我參加了學校青年教師閲讀課的賽課活動,我選擇的是北師大版教材第九冊《生死攸關的燭光》。由於是臨時決定,學生沒有預習,我的準備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在教學中,我紮實地滲透了課程標準的理念,大膽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整個課堂顯得張弛有度,和諧活潑。

我以理解詞語“生死攸關”入手,直接進入文本,要求學生找到能夠理解這個詞語的句子。理解的同時,拋出金屬管為什麼會在蠟燭裏的問題,把燭光和情報聯繫起來了。通過這個詞語的理解孩子們已經能夠充分了解燭光的重要,情報的重要。然後,通過小組學習(填表),把握母親、兒子、女兒怎樣通過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從德軍手裏巧妙地拿走蠟燭。從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理解當時情況的.萬分緊急。最後,我們一起來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緊迫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全程參與,課堂氣氛活躍有序,展示出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

這堂課也是一節原生態的教學課,孩子們沒有預習,而我的準備時間也只有20分鐘左右。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令人欣慰,這節課不但是一節提升學生語文素質和人文素養的課,同時也是一節不怕考試的課。

一節課的好壞,不在於它有多“精密”,而在於對課標理念的融入和滲透,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課堂上靈動的生成。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5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1、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管道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有29 名學生,其中男生17 人,女生 12人。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部分學生基礎不紮實,閲讀理解能力偏差。

3.教學內容分析

《管道》記敍好朋友柏波羅和布魯諾在能提水掙錢後,布魯諾安於現狀,並享受生活,而柏波羅寧可少掙錢,也要實現鋪管道的夢想。管道鋪成後,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給柏波羅帶來了金錢和榮譽。而柏波羅又因更宏大的計劃找到布魯諾。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將被歷史淘汰。同時也告訴人們:明日夢想的'實現,不但要有不氣餒的精神,而且要有犧牲今天利益的勇氣。

4、教學目標

1、教導學生不能安於現狀,要善於思考,積極為將來謀劃。

2、培養學生在閲讀中的整體歸納能力。

5、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在閲讀中的整體歸納能力。

教具準備

小黑板。(出示學習要求)

6、教學課時

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明白着眼未來、善於在勞動中不斷進步的道理。

(二)快速讀全文,深入理解

1、學生自由速讀,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速讀的體會。

3、引導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1)對比布魯諾和柏波羅的做法和結果,你得到什麼啟示?

(2)給文章每個部分加上小標題。

8.課堂練習

説説你是怎樣理解“短期的痛苦等於長期的回報”的?

9.作業安排

寫一篇作文:主題為“為明天而努力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6

根據課時安排及五年段學生的特點我決定上《 刻舟求劍》。這是一篇帶譯文的古文,對於這種文章究竟該如何教學?對於初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學生,又應該如何讓他們學懂?個人認為,學習不僅應讓學生學會本文,而更多的應該滲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教學觀念。因此,這堂公開課,我特別重視以下幾點:

1。教學中突出以讀帶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老師的範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最後讀懂文言文,明白這則寓言藴含的道理。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説的那麼牽強。他們並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儘量營造寬鬆、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當然,通過這堂課,絕大分學生知道了學習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不可能的,這還需要多操練幾回。

總的來説,這堂課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們班學生的閲讀水平,這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7

本課是北師大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數學與生活”中的一課時內容,本專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由分數的再認識、可能性的計算兩方面內容組成。

上完小組教研課後,讓我認識到在第二個部分“長跑接力”確定5個接力點時,存在着很多的爭議。利用表中給出的5個分數標出大致的位置,學生有兩種方法:根據分數意義表示5個點,用尺子量出長度將接力點平均分成6段。在反饋時我認為這道題要標出幾個接力點,就要先確定先標哪個點,為什麼。在此引出1/2的那個點,因為1/2就是中點非常容易確定,然後確定1/4和3/4,最後再確定1/3和2/3。通過這樣一個順序,學生就容易標出5個接力點。

第三個部分“有獎活動”要先把每一種活動獲獎的可能性表示出來,再説一説每個學生願意參加的項目,並説説理由。説理由時學生會根據獲獎可能性的'大小確定參加的活動,也可能根據獎品的喜好程度選擇參加的活動,只要能説出自己的理由都是可以的。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8

本節課,我設計的理念是:詞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才具有豐富而恰當的含義,才折射出人物內在的品質和精神。詞語,只有迴歸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積極和充滿生活氣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引領學生在課文描述的情節和細節中,關注那些“含義豐富、含情脈脈”的詞句,使他們既獲得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又獲得對語言的準確感受。如此,學生的語文學習才具有語文的“滋味”。

因此在本課的第一課時中,我引導學生彙報課前佈置查找的相關二戰的資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關”的意思,然後安排學生自由讀課文的第一部分,彙報讀懂了什麼,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本堂課上主要學習課文的主體部分,上課伊始,我通過三組詞“伯瑙德夫人、雅克、傑奎琳”;“祕密、絕祕、絕妙”;“危急、危機、厄運”的讀、説,一方面引導學生複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內容,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鞏固了生詞,練習了説話能力。並設計將“生死攸關”一詞歸類,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關”一詞,也由此導入了學習閲讀課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是怎樣與敵人周旋的?這時,老師及時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即“抓住關鍵詞,揣摩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語言、動作的句子,畫下來,然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而理解人物的品質。在這裏,學生的“悟”也就比較準確。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找出了課文中直接描寫“燭光”的句子,體會到“燭光”就是死亡的威脅,只有讓燭光熄滅,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證情報站的安全。通過反覆的練讀,學生感悟到當時的危急情形,同時也體會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機智、冷靜和默契。於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逐漸高大起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時此刻,引導學生進行詞語積累:十萬火急、岌岌可危、千鈞一髮、……生死攸關。此時此刻,學生對“生死攸關”這個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過對這一課的評課後,我更加明白了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靠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進入五年級後,學生已經掌握了較多的學習方法,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這次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後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雖然有朗讀指導的設計,但在課上的指導沒有到位。,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

五年級上冊語文北師大版教學反思9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着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後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這是我以後要思考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