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精選11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精選11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精選11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

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

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2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初拿課本,讀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文章開頭便是一句“雙腿癱瘓以後”,傷感的氣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剛剛邁出門檻竟發現屋外已是烏雲密佈。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憂傷的調子。雙腿癱瘓,經歷如此悲慘的事情,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樣的痛苦並不是由作者一個人在承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始終在注視着他。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的照顧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温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字裏行間凝結着深沉的情感,就連一個小小的字眼兒都能觸動我們脆弱的神經。相信沒有人不會被這篇文章所打動。

但是就是這樣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課堂中生輝,我始終對自己沒信心,講這一課是小心翼翼的。課的開始,我出示了幾首歌頌母親的短詩,朗誦出來,簡短親切的句子似乎抓住了學生的心,教室裏越來越安靜。關於母愛的文章學生讀的不少了,我們不久前也品讀了一篇《孝心無價》,我想不出來再新鮮的導語了,不論説什麼,學生一定會説:“又是母愛!”好文章怎容這樣褻瀆,母愛怎容這樣褻瀆?我便找來這幾首小詩,巧妙地導入,卻有了特別的效果。

討論中心話題時時間控制的不是特別好,有點着急了,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討論,讓討論更充分些,這樣才能深刻體會一顆拳拳愛子之心。

但有一個地方我感覺到學生情有所動。在講到“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們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一句時,我提問:母親説的這句話有什麼深意嗎?“想一想當時母親什麼情況?在讀讀這一句,想想有什麼隱含的深意嗎?”學生眼睛裏有了閃亮,有舉手的:“母親自己身患重病,卻來鼓勵兒子。”“那他們娘倆兒能在一塊兒好好活下去嗎?”“不能。”“那前面的忍住哭聲,除了看到兒子痛哭而感到痛苦時,母親內心還有什麼痛苦呢?”“母親已患絕症,生命沒有多少時間了,不能陪伴孩子們生活下去了。”課堂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都在為母親而悲傷,理解了,感動了,再去讀,感受就不一樣了。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通過引導,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但是因為前面體會的不夠深刻,所以這部分的感受不是很強烈。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前面聽課時很多老師都用了“地震中媽媽手機留言”的故事,真的,不是落入俗套,這個故事太感人了,又是去年地震中發生的真實事情。今天拿來讓學生重温,我看到了他們眼裏閃出的淚光。舒緩動聽的音樂聲中再去體會,相信學生會有更深的感悟。

這是一節隨堂課,當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向前輩請教,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希望可以早日自我完善!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3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後,母親為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讚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後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藴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通過反覆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閲讀總浮於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為,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為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複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覆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後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國中,對文本的深入閲讀訓練還少,在閲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本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為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麼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本,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裏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麼此處可以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麼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4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

下面就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和發展

以情入境,體驗母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文中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為交流的主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由地説、補充説、選擇説、異樣説。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人人都有發展,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困,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了。課文重點,難點在學生説的過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抓準關鍵字詞感悟文章的主題

在教學中教師把主題由“母愛”昇華為“好好兒活”。為了體味母親的這句“好好活!”,老師引導學生反覆吟讀。交流“句中有這麼一個字,‘撲”這一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孩子的心窗。使學生感悟到,母親對兒子的心疼,對兒子的愛憐,對兒子的無奈。這時,孩子們再用心讀這句話時感受已比剛才深了不少。講到母親忍住的病痛。孩子們聯繫着課文描述母親整宿睡不着覺的句子,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母親的心中充滿了——愛!老師不僅僅讓學生體會毫不張揚的母愛之偉大,而是更多感受母親用自身的行動來詮釋“好好兒活”的真諦。

三、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讀的精彩,悟的透徹

“讀出感情”是語文課堂經常聽到的,怎樣讀才是“讀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個示範,我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後感悟後,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讓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本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韻味。如教學含有“悄悄地”這一詞的句子時,我抓住了“悄悄地”這一詞,大家都知道三個“悄悄地”,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體現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進語言中讀出來。還有“央求”一詞,我讓學生通過對這個詞的體會去感悟上下文。然後再把這種情感從語言中讀出來。

本課的教學讓我充分認識到,課堂上應讓學生人人都有話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應改變了以往那種以教為主,以學為輔的陳舊形式,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本課教學同學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文章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地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5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馬上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馬上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為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為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6

上完《秋天的懷念》,心裏有點沉重。看到聽課的老師們和同學們,有人紅了眼圈。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先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娓娓敍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想是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對生命的敬畏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課堂的重心在於品味詞句,感悟真情,接受一次愛和生命的洗禮。

孩子們表現得很棒!從課堂的氛圍,發言的積極,還有語言組織的連貫性,對生命的思考,都看得出孩子們平常的積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閃動着淚光,連貫的語言,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碰撞。“只要樹根不曾枯死,你一樣能發出新芽!”孩子們把課外閲讀中讀到的句子引入了課堂。“只要你堅強樂觀,殘缺的生命一樣的煥發生命的光彩!”孩子們站在朋友的角度勸慰癱瘓後的史鐵生。“我要像紅色的菊花一樣活的瀟瀟灑灑”!“要像白色的菊花一樣純潔善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算是好好兒活”。“健康快樂就是好好兒活”!這是孩子們討論後發表的對“好好兒活”的理解。恰當的時候我總結:菊花有不同的顏色和姿態,但只要在秋天盡情地努力的開放,花兒的一生就是燦爛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以什麼樣的姿態活着,只要你是樂觀的,堅強的,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教室裏鴉雀無聲。這時候就應該回過去好好讀讀這句描寫菊花的句子,但我給忘了。

對自己是越來越不滿意了。太在意時間,怕超時,所以在該着重指導朗讀的時候沒敢花太多時間,在抽讀齊讀之後便急急地奔向下一個環節。我忘記了指導朗讀一直是我的強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朗讀,鼓勵,領悟,孩子的朗讀應該上到一個層次。而本節課,自己都感覺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怕超時,在孩子們還想侃侃而談的時候,便收回了話題。一節課都在趕時間,怕講不完所準備的內容。導致有些句子體會不夠,深入不夠。

總以為多一點幻燈片會更直觀。結果上課時總惦記着什麼時候該出示幻燈片,什麼時候該把孩子引向幻燈片的內容,反而禁錮了孩子的思維。孩子們説得不那麼盡興了,而我,怕時間不夠用,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深入理解母親的語言和神態。

有些地方借鑑得不夠自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句話讀完我便急着抓出動詞:撲、抓、忍,然後問了幾個比較突然的問題:撲下去的是什麼?抓住的僅僅是母親的手嗎?忍住些什麼?(這裏的設計借鑑了竇桂梅老師的設計)這個地方顯得有點生硬。

寫菊花的那一段引導孩子們説和讀也都不太到位。孩子們只蜻蜓點水似的説到一些。回顧課文題目《秋天的懷念》,作者在懷念什麼?“懷念母親”。“懷念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日子。”“懷念母親説的那句‘好好兒活’……”接着孩子們這句“好好兒活”,我總結“這句‘好好兒活’照亮了我一生,影響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壓根兒就沒想到還很有必要去回顧一下為什麼是“秋天的”懷念?這個秋天裏,母親身患重病離我而去;這個秋天裏菊花開的潑潑灑灑;這個秋天裏,有母親未了的心願;這個秋天裏,有太多太多的回憶……

在我娓娓道來的一字一句中,老師和同學們被我感染。儘管我的過渡或總結的語言很生動,但孩子們的朗讀卻缺少了那麼一點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來自於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我指導得不夠到位。

感謝所有聽課和評課的老師們!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7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潛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説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比較:“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比較,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説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必須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説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明白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温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説:“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最後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明白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説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説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説: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齊痛,一齊哭,一齊懷念,一齊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應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透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閲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理解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潛力。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8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筆觸,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練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作家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後的幾件平常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中詮釋着母愛的真諦,正是這份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才讓兒子在以後的不完滿人生裏勇敢而堅強地活了下去。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從教材特點、學生年段特點出發進行設計。在教學中,着力體現以下的設計理念:

1、凸顯語文的學科特點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的根應該深深地紮在語言文字裏。為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文、解字、品詞、析句,等等類似的設計都意在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披文入情。這樣的設計讓課堂處處充滿語文因素,讓學生充分地獲得豐富的.語文素養。在這樣的語文學習實踐中,學生獲得了人文情感的薰陶與濡染,實現了作者、編者、教者、學生的“四心”交融。

2、立足課文的整體,強化各領域的整合,達成識字、閲讀、表達等的綜合效益。高年段的識字教學應有別於低、中年段。生字“癱瘓、捶”等的教學體現了由字理識字至字理析詞再到字理閲讀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漢字的音、形、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與鮮活的語言實踐緊密聯繫在一起,增強了學生對字詞的整體感悟能力,併為學生進一步潛心會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要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也就是教師寫字的基本功一定要紮實,要嚴謹,以身示範。這節課我從課題的書寫到難字的指導書寫,都做到了用心、細心、悉心。我想一個語文教師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持之以恆。

4、重視學法指導,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新課程強調,在使用教材時要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觀。我認為閲讀課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我們利用它進行學法指導,進行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培養語感的一個憑藉。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各項語文能力的訓練。

首先我教給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我讓學生運用前後聯繫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再次我還教給學生用抓中心事件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等。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前準備再充分,但由於自身素質不高,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於教師聲音太小,有時本該有激情的地方教師沒能調動感染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的高潮沒能達到。

2、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時,評價語不夠真誠、針對性不強。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9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在本班教室講了《秋天的懷念》這節課。校長、主任、還有三年級老師聽了這堂課。

老實説我在下邊把這節課已經認真準備了,但是還是沒有達到要求。講得還是不到位。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沒有挖掘出課文深層的東西。

講完課後,校長語重心長地給我做了指導,他説:這篇課文既悲傷也具有激情。教師在講這節課時要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去體會一位母親帶着自己癱瘓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是多麼的不容易!怎樣去挖掘呢?這就需要老師的指導朗讀,學生的多次揣摩着讀,再讓學生多説一説自己的感受。也可聯繫自己的實際説一説。

另外校長還説可以讓學生聽一聽錄音。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聽完校長的一翻話,我感覺自己備課還是不充分,下課期間我還問了問我班的一位學生:你覺得這節課老師應該怎麼去講呢?怎麼做才能讓你們體會到作者的那種情感以及母親對兒子的那種關愛呢?他説:我們自己讀完課文後可以讓我們互相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當學生讀完後可以説一説自己想怎麼讀?多找學生説一説。

是啊!我以前怎麼就沒有這麼做呢?備課,不僅要考慮周全,挖掘課文深層內涵,還要備學生,問一問,他們的想法。

其實講課也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設身處地的去想問題,這樣的課堂我想就一定是一個精彩的課堂。

今後我一定會努力的,而且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我的教學水平也一定會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0

《秋天的懷念》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作家史鐵生以他細膩、動人的筆觸引領我們進入了母親用愛為“我”編織的世界。優美的文字,帶着淡淡的憂鬱,撥動着我們的心絃,牽動着我們的記憶,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文章中如詩一般的語言躍動在學生面前,等待着學生走進文本,去捕捉它,去品味它,去欣賞它,從而水到渠成地體會母子之間的似海深情,品味母愛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接受“愛”的教育。

這樣深情的文字,條分縷析的講解只能割裂文本的自身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以生為本,以讀為主,以個性發展為目標,努力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語言依託和補充材料,搭建自主閲讀的腳手架。學生在這節課上擁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權利,在反覆研讀文本,咀嚼文本中,體悟了內藴情感,領略了文字詩意,最終達到閲讀的三層次:我讀了——觀看的層次;我想了——思考的層次;我懂了——理解的層次,從中獲得語言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學生在讀中引發了情感體驗,激起了心靈共鳴,受到了道德薰陶,個性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放手自學,在自主閲讀中生成個性。

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閲讀行為的必要條件中,體現在主體方面的就是閲讀能力。教材中的略讀課文是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的良好範例。閲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足夠的讀書訓練時間做保障。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裏,如何做到既歸還學生閲讀的主動權,給予學生足夠的閲讀時間,又引領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呢?我想很多老師也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因此在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把課堂“前伸”,讓孩子們在預習中就能做到“讀通順”、“讀流利”,並在有所感觸的句子邊大膽地作上批註。孩子們的感受是豐富的,批註是多元的,有的寫下了對句子的獨特理解,如在描寫菊花的句子旁邊,有的同學寫道:“菊花中有母親慈愛的臉,菊花中有母親的殷殷囑託,看到菊花,就想起母親。”有的寫下了對人生的感悟:“菊花的熱烈而深沉,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菊花一樣過得充實。這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回想起過去,就不會覺得遺憾了。”有的記錄了想要勸作者的話:“史鐵生啊,你太粗心,太自私了,母親的病那麼重了,難道你一點兒都沒有發現嗎?”有的則表達了對母親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學的影響,也沒有老師有意無意的引導,在課前預習的這一段自由的時間裏,他們天馬行空地抒發了對文本的最原始的、最真實的看法,生成了對文本的個性化的理解。

這樣豐富多彩的看法,是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道來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又留出了一部分時間,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大膽説出自己的感受。當自己的批註受到同學的肯定,預習的成果得以展示時,孩子們心中的那份喜悦是無可言喻的,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自學的興趣。

二、讀佔“鰲頭”,在多元朗讀中張揚個性。

讀要有個性。學習語言不是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對句子的理解體會各有不同,讀出來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不以自己的閲讀心理、認知水平要求學生,對學生的見解,給予密切的關注,親切的呵護,讓有益的課堂生成的信息開出燦爛的花朵。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最受感動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怎麼理解就怎麼讀。有一個學生從“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中讀出母親內心的痛苦時,我就讓他帶着痛苦讀一讀這句話。另一個學生卻別出心裁地讀出了母親對兒子那沒有説出口的抱怨,我也讓她把自己的感受送進去,讀出來。她讀得別有一番滋味,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記得當時那位女同學的臉上綻放出如菊花般燦爛的笑容。在體會描寫菊花的句字時,有人讀出了潑潑灑灑的人生態度,我讓她潑潑灑灑地讀;有人讀出了堅強,就讓他堅強地讀;還有人讀出了純潔、善良的人生,我就讓他讀出自己的高潔。齊讀課文1—3自然段時,我講了這麼幾句話:“同學們,這位平凡的母親啊,用她小心翼翼的動作呵護着兒子脆弱敏感的心,用她樸實無華的語言喚起了兒子生活的自信心,用她全身心的愛,為兒子編織了一個温暖的世界。這樣的母親值得敬重嗎?這樣的母親值得懷念嗎?好,帶上我們由衷的敬重,帶上我們深切的懷念,一起來讀讀這三段話。”學生們讀得投入,讀得深情,聲情並茂的朗讀感動了許多在場聽課的老師。

不同的朗讀預期使語言作品烙上了鮮明的個性色彩。在寬鬆和諧的氛圍裏,孩子們各盡所能,在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在讀中與人交流、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每一個學生都有切身體會,每一個學生都會真情流露。通過個性化朗讀這一媒介,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張揚了自己的個性。

三、讀寫結合,在綜合實踐中發展個性。

結合語文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對實現語文課程目標大有裨益。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把課堂前伸、後延,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母愛的格言、詩句,把它們製作成精美的書籤,在小組裏交流;課後,我把握時機,巧用教材,讓學生把湧動在心裏的話寫下來,可以寫給媽媽,也可以寫給自己;可以表達對愛的看法,也可以抒發對生命的感悟;可以製成賀卡送給媽媽,也可以出一張以“愛”為主題的手抄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深淺不一。這樣的讀寫綜合實踐點,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是流動跳躍的,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出學生潛在的智慧和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中得到鍛鍊,個性也得到了良好發展。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台,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一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流,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在課堂上真正尊重學生的閲讀權利、閲讀感受,讓他們有足夠時間、足夠機會閲讀文本,閲讀的原野就必將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孩子們就能像花朵一般,將最動人的一面綻放。也許那花兒很小很小,既沒有牡丹的雍容,也沒有百合的高雅,但一定洋溢着天然的童真,個性的光彩。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1

《秋天的懷念》這篇略讀課文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史鐵生寫的,主要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的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本課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無論是從能力還是情感上,都是學生學習的一篇優秀課文。

我着重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的能力。在交流評價中讓學生多次説:你認為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母親,以此來感受母愛的偉大。

本課主要採用“初讀—精讀—感情朗讀”三步讀書方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抓住母親的對話、動作、神態這些細節的刻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並在最後讓學生在音樂的烘托下,對母親真情述説,進一步感悟母愛的偉大,使學生受到愛的教育,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