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24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是什麼》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

《我是什麼》是一篇新編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課文篇幅較長,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採取多種形式來指導朗讀。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進行設計。

由於是第二課時,複習詞語導入,上節課已經認識了自然界中的魔術師。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文章的主線是作者的寫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細讀課文,不難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個“變”字上,圍繞“變”字進行説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着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裏的狀態變化,最後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

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接着問看後的感覺,讀出美感。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進行動作演示,學生能直觀地體會這三個動作的輕重從而理解內容指導朗讀。

在過渡到下一段中引起學生好奇,我還會變出什麼?藉助多媒體引起學生注意學下一自然段,這一自然段我採取範讀的形式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通過表演形式理解朗讀,活躍課堂。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

通過對“温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温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温和的“我”,男生讀暴躁的“我”,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順勢積累反義詞。課文中反覆出現“有時候…有時候…”這樣的句式,順勢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

朗讀課文有一定的收效:在朗讀過程中,學生逐漸理解了課文內容。精心的課文設計,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在整堂課下來沒有完全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氛圍。這是一堂不夠理想的彙報課,卻讓我從中受益很多: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語言,還要有豐富的表情與學生融合。

通過繪聲繪色的肢體語言讓學生體會語言的豐富,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課堂結束時也接受了組裏老師的意見,平時多加強學生朗讀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吸取經驗,將教學落到實處。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加強駕馭課堂的能力。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2

《我是什麼》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係。

一、成功之處

1.謎語導課激發興趣。採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紮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採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着桃子,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4.細讀文本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不足之處

1.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佔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後面教學。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3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我採取了一些教學手段以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魔術激趣,整體感知

根據課文特點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和抓住“水”是會變化的一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在導入時,我特意説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從而,讓學生明白小魔術師就是“水”。

 二、緊扣主線,朗讀感悟

學習課件時,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老師參與到我會變“雲”,激發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通過朗讀感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不同形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朝霞與晚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4

《我是什麼》以問題導入,給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通過反覆思考總結課文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主要考慮到課堂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一、略讀課文,説出對“我”的第一印象

我們班的學生有的説是魔術師,有的説是水等等。主要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

我激發學生思考:我究竟是什麼?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從而,讓學生明白小魔術師就是“水”。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儘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着大家一起“變”魔法。這樣設計導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二、細讀課文,理解朗讀

細讀課文,不難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個“變”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圍繞“變”字進行説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着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裏的狀態變化,最後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老師參與到我會變“雲”,激發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

接着繼續引導“我還有什麼變化?”自然過渡到下兩部分,使學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通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通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裏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裏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裏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温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温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温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繫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有的學生對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和課本上的詞語是聯繫不起來的,所以我們要用圖片和詞語聯繫起來,使同學們自然而然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最重要的是落實,多寫字,在理解的基礎上識字。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5

一、 教學目標

《我是什麼》這篇課文是一篇科普短文。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利弊關係。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12個生字,會寫4個,認識雨字頭。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3、瞭解水變成雲、雨、雹子、雪的形態變化,學習正確使用動詞。

二、 教學環節

為了達到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環節:1、初讀環節。利用自讀、自己發現難讀的生詞、摘蘋果讀生詞、同桌互讀、男女生分讀這幾個環節來達到認字、正確流利讀文的目的。2、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自己讀1到3自然段,找出水變成了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再來發現雨字頭。3、品讀環節。第一自然段利用動畫、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意思,調動學生情緒,指導感情朗讀。第二自然段利用選字填空幫助學生能夠較為準確地使用動詞。

三、 收穫

我在這次教研活動中的收穫有很多,其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怎樣“放”。在剛開始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達到我們本次教研“關注文本語言訓練點,提升低段學生語言表達”的主題,我設計了很多教學環節,比如在整體感知水能變成什麼後,我設計了一個句式訓練“我是水,我會變,我能變成---、----和什麼”。在教學水變成雲的過程時,我設計讓學生同桌之間先説水變成雲的過程,再來看動畫。在學生欣賞了雲的各種衣服後,我設計了一個句式訓練“雲娃娃穿着怎樣的衣服”。在教學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態時,我設計讓學生帶着動作感情朗讀句子。這些繁複的設計讓我的課堂時間大大不足,可我又捨不得放棄這些在我看來可能會比較精彩的設計。後來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聽了葉老師和中心組兩位的指導,我明白了在課堂中的任何環節都應該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一個教學環節再精彩,只要它是重複的、對教學環節沒有幫助的,那麼再精彩也沒有保留的必要。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只要能達成自己的教學目標就行,不能想着什麼都要抓。識字、寫字是低段重要任務,每堂課必須要留充足的時間來指導寫字。而且在指導寫字的時候必須要有層次,要體現學段變化,不能過於單一。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6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它與《四季的腳步》、《清澈的湖水》、《植物媽媽有辦法》一同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根據課文特點,我抓住這個“變”,利用學生很喜歡的孫悟空來吸引大家。然後,以“他會變,我也會變,想知道我是誰”設疑,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我把學生都當作可愛調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寶寶們來考小水珠們進行生字教學,教師對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儘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着大家一起“變”。這樣設計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雲”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來自稱,經過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連成一片之後我又變成雲,碰到冷風,我有時變成水珠落下來,有時變成小硬球打下來,有時變成小花朵飄下來。再把他們之間的變化過程用箭頭連接,使他們能夠初步瞭解。由於時間關係,後面部分就留到下節課。本節課要求會寫的兩個字是“池、浮”。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7

一、以讀為本,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説、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變成汽的過程後,我又通過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他們懂得了課文寫的"我在池子裏睡覺,在……跳舞、唱歌、開大會。"中"睡覺"是水安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開大會"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受到了環保知識的教育,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回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保護環境。

最後,在課程結束之際,我又佈置了一個學生樂於接受的作業——畫一畫水的變化,並註上説明文字。是學生的課堂所學得以延伸。

當然課堂也有不足之處,個別同學還沒有完全融入課文的學習之中,可能是積極性調動還不夠。在教學水的不同形態是還可以滲透一些寫作技巧。

總之,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8

課文以“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係。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好吃沒滋味,髒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導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着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裏的氣氛更加活躍。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為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説一説。”於是,教室裏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

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説願意變成雲,因為雲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於是,我及時引導:有的學生説想變成雪,因為下雪能夠淨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説願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説:“大概是好多雲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説:“我想是雲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

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為,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説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於,這種想象力還不限於文學,它又能迴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説過: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裏: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説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

這裏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po解這樣的難題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覆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

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9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我由謎語導入,謎底分別是雲,雨,雹子,雪,這樣起到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

2,對於二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重點。我重視識字的鞏固,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比如:器。學生説一條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長在家門口。災。火的頭上戴帽子等字,學生説的比較形象,便於識記。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喜歡。

3, 學習課文的同時,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有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自由讀,集體讀,比賽讀,接讀等形式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注重了抓課文的重點語言。課文第二段寫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飄,學生説出了不同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正確使用了動詞,又體會它們的不同形態。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説説誰還能做什麼事 在生活中水還有哪些變化 這個拓展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繫於生活,又考察了學生的觀察力。

5,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 “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練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6,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温和”時,為人們做好事,澆灌田地,飼養小金魚,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 “急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沉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垮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難。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教學目標。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0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閲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

在初步讀文後,學生反饋交流讀懂了什麼。當時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能把課文都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就將我本來的教學設計打亂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則很難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產生碰撞。於是我放開約束,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把課外收集到的有關水的知識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盧姆説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僅僅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閲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麼》之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語文資料,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加大閲讀的總量。這也為學生在課堂上能侃侃而談提供了保證。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可見,豐富文化積累、生活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通過對生活的瞭解、參與來實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前實踐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感性經驗,更重要的是課上學習課文時與作者在激發的情感與語言表達形式上產生的呼應對照,能夠促使其讀寫能力盡快提高。學生通過自己身邊的觀察和直觀感受,被喚起的必定是與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生動傳神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