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5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2.07W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寫一份計劃,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吧!想學習擬定計劃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5篇)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1

教者:時常武 毛麗菊

日期:20xx年2月13日

課程安排:

周 次章 節課時

第一週第一章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2

第二週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2

第三週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問題研究2

第四周第二章 第一節 城市與城市化2

第五週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2

第六週第三節 城市化 問題研究2

第七週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2

第八週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2

第九周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2

第十週複習第一章到第三章內容2

第十一週期會考試

第十二週五一假期

第十三週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

2

第十四周第三節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問題研究2

第十五週第五章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2

第十六週第二節 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

問題研究2

第十七週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2

第十八週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問題研究2

第十九週期終複習2

第二十週期終考試

實施過程: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一、教學目的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

2、舉例説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説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差異

2、人口遷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發展如何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三、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

1、收集、閲讀資料,瞭解農民工現狀

2、分析農民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

3、探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對策和途徑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一、教學目的

1、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2、舉例説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3、聯繫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説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4、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城市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2、城市內部的特點及其形成過程

3、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功能的差異

4、城市化所要經歷的過程及每個過程的特點

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問題研究:從市中心到市區,你選擇住在哪裏

1、收集、閲讀資料,瞭解人們選擇不同住房位置的情況

2、分析人們選擇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選擇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選擇恰當位置的住房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一、教學目的: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實例説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

2、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的特點

4、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的特點

三、問題研究:家鄉的農業園區是什麼樣

1、分析資料,瞭解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理念。收集當地的氣温、降水、日照等基本數據,瞭解適宜在當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

2、為家鄉的農業園區選擇適宜的農業種類

3、根據所給的地圖,描述出農業示範區的藍圖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一、教學目的:

1、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2、舉例説明工業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繫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工業的區位因素

2、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3、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

三、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1、收集、閲讀資料,瞭解焦作市概況

2、分析焦作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潛在的優勢

3、探討對策,尋求解決焦作市城市轉型的途徑

第五章 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

一、教學目的: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2、交通佈局的影響因素

三、問題研究: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1、收集、閲讀資料,瞭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自行車現狀

2、分析北京市交通擁堵是否與自行車有關

3、發表意見,探究北京自行車的發展方向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教學目的

1、瞭解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2、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3、聯繫“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説明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4、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人地思想關係的演變

2、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其空間分佈特點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三、問題研究:綠色食品知多少

使學生了解綠色食品和綠色消費的概念,引導學生初不建立對環境友好的綠色消費觀念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2

習者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於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國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瞭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後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瞭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瞭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説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繫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佈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徵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説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麼?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裏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麼我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麼,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呢?

仔細閲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並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麼?(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歎又會是什麼?為什麼?)

4、什麼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着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麼?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説明

(最後,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後,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後,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範圍

4、最後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於巖石圈?請説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裏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後

學生鬨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説是五花八門:如鑽探技術、火山、温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閲讀,小範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閲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範圍和基本特徵是什麼?

2、舉例説明為什麼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為巖石圈是屬於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於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閲讀、討論回答

課後探討

通過閲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分析信息並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繫實際,培養探究精神。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21世紀祖國建設的接班人。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係的一門科學。地理課是高中學生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高中地理總體教學目的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人文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3、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化對國情、國力以及國策的認識;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活動。

4、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本學期教學任務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下冊教學。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下冊主要是人文地理內容,主要從人類活動的角度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本冊共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主要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投入要素、區位選擇、地域類型等,從而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係。

第二單元“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主要讓學生了解鄉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區位與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等的.關係,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途徑。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同時合理的城市化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城市化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第三單元“人類活動地域聯繫的主要方式”主要讓學生了解交通、通信以及商業貿易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第四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也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最後一個單元,是一個總結性的單元。這個單元讓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活動認識到: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地理環境,人類作用於環境的同時,環境也會把它所受到的影響,反過來作用於人類本身。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並寫好教案。2、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運用生產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插圖、閲讀材料、活動等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佈置適當的課外作業(主要是《基礎訓練》),並及時批閲、講解作業。

4、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去認識、分析、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六、課時安排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4

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教學計劃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制訂本組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進度安排

時 間內 容主備課人

1—3周結束上冊內容

4—5周人口的變化陳星明

6—7周城市與城市化康小茹

8—10周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黃承華

11週期會考試與講評試卷

12—14周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楊荷輝

15—16周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劉春明

17—18周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黃香政

二、集體備課要求

1、定時間、定內容、定地點、定主備人,每2週一次學校例會後在高一309室備課組活動;

2、主備課人在集體備課前認真做好個人初備工作,做到備考點、備教材、備練習、備教法,瞭解學生缺陷;

3、主備課人要重點闡述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在備課組活動時提出教學設計內容、思路和練習,備課組成員對其進行研討,發表見解,優化教學設計,形成集體備課教案;

4、每位備課組成員負責一章教學內容的備課任務,並形成文字教案,提前2天分發到每位備課組成員。

三、考試出題人安排

出題人審題人

第一次月考黃香政陳星明

第二次月考楊荷輝劉春明

期會考試黃承華康小茹

第四次月考陳星明楊荷輝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計劃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並説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閲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①範圍:23°26′N―23°26′S

②週期:一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過程,並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並舉例説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

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12日前後.

⑤易混淆的概念:迴歸年與恆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並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範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麼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並解説)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温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温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温帶,熱帶,南温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温帶,北温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温帶,.北温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