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13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55W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現在就讓我們制定一份計劃,好好地規劃一下吧。我們該怎麼擬定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歡迎閲讀與收藏。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13篇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1

本學期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本人承擔七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為完成新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思想品德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課程,教材體現了綜合性、過程性、實踐性特點。”據此,以國中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以青春生命在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以及全球關係中的自我發展為線索,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遵循生活邏輯,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國情方面的知識領域,凝練三年六冊教材各個單元的學習主題,統籌安排各年級教育。

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作為對國中生活開端的理性闡述,具有統領全套教材的意義,既是學生整個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起點,也是全套教材建構的邏輯起點。

對於剛剛步入中學校門的學生而言,中學時代是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面對生活和學習的變化,學生會有各種感受,也可能有各種困惑和問題。教材不是讓學生被動去適應這些變化,而是把變化看成是生命成長饋贈給自己的禮物,認識到新的階段意味着新的.機會和可能,接納變化,在積極面對中學學習、自我探索等課題中中成長。

本單元以“成長的節拍”為主題,體現了學生國中生活的基調,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單元:

學會交往,處理交友中的問題既是學生道德和心理髮展在本階段的核心任務,也是國中生活逐步展開後學生實際的需要,在學生生命成長中具在重要的意義。

20xx年 2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出台,“積極交往,有效互動,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被作為中國學生髮展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提出。

少年期的同伴關係,不僅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朋友之間親密感也進一步增加。這一方面提高了中學生友誼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交友態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單元:

過富有情趣的生活。承接上一單元學會與同伴交往,本單元則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是人際交往的繼續與延伸。

師長是中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學生和師長的關係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質量。

到了青春期以後,隨着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凸顯,他們要求擺脱依賴、走向獨立的願望和行動增強,有時會和師長產生衝突。教材不迴避青少年成長可能帶來的各種衝突與矛盾,在尊重學生的獨立願望、成長需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走近師長,看到衝突背後“愛”的流動,通過主動對話和交流達成相互理解。

第四單元:

過健康、安全的生活。本單元內容在七上教材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既是本冊書前三個單元的價值昇華,也為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打好生命的底色。雖然課程設置上只是作為一個單元內容來呈現,但對生命教育的關切貫穿整套教材始終。

二、教學措施

1、不斷學習,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豐富自身知識,與時俱進,以適應思想品德的教學。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案,備好每一節課。

3、多樣化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更多地進行討論、分析、探究活動和主題班會等形式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一定的效果。

4、教學中多舉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實例,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自身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5、上課過程中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該課內容。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結合自身實際發表觀點。

6、結合課文內容佈置相應的練習、作業並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獨立完成。

三、教學進度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國戰略為指導,以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為方向,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在班級中提倡民主平等、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進一步加強班級的學習風氣精神建設,增強班級學習積極性的凝聚力。堅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女同學愛學上進,但部分男同學雖很聰明,但學習勁頭不足,對於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基礎知識及書寫方面對他們來説是弱項,究其原因是認識不到位,這還有待於採取恰當的方法去解決。八年級學生總的來説比較穩定,學習態度及氛圍都比較好,學以致用恰恰是他們的弱點,這就需要讓他們知道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不單需要記憶一些基礎知識,還需要靈活應用,來解決一些實際案例中存在的問題。由於我對個別的學生不是十分了解,這需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與日常交往中,進一步瞭解、分析、及時發現,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症下藥,以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教材分析

本冊書包含四個單元十課的內容,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分為兩課,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網絡生活新空間,善於與人交流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本單元為後三個單元起到鋪墊的作用,所以在整冊教材中舉足輕重。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網絡。教學難點是懂得如何在社會中成長和理解網絡提供的新空間。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分為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秩序、社會生活講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以人際交往為主題,圍繞學生生活圈的擴展,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尊重他人,做一個誠實的人;學會尊重寬容他人,能夠平等待人,與人為善。他是對上一單元內容的承接,也是本冊教材內容的重點之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規則重要性的基礎上自覺遵守規則,禮貌誠信待人,同時也要在理解違法的危害性的基礎上預防犯罪。教學難點是理解各個規則的重要性,理解法不可違。第三單元,承擔社會責任分為兩課責任與角色同在和積極奉獻社會。幫助學生學會交往,提高他們的交往品德,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益。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加強學生對責任的認識,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到為社會服務。本單元為下一單元的知識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單元維護國家利益,共分為三課國家利益至上、

樹立整體國家安全觀、建設美好祖國,本單元是整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學難點是激發學生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的情感。

四,總體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養成尊重他人、誠實守信、樂於助人、有責任心。樹立規則意識、法制觀念,有公共精神,增強公民意識。

(二)能力目標

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調適、自我控制。逐步掌握交往與溝通的技能,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方法。學習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

(三)我們要正確處理人際關係,養成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在具體情境中與人流暢地交流,溝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瞭解網絡交往,學會自我保護,過健康的網絡生活。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關心他人、關愛社會,做一個誠信守信的`人。自覺遵守社會規則,遵紀守法,能夠利用法律保護自己。關心國家大事,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養成親生活的行為,②合理利用網絡

③維護秩序需要規則,④做文明禮貌的人

⑤如何加強自我防範,⑥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

⑦正確認識國家利益,⑧實幹創造未來

難點

①理性參與網絡生活,②維護和改進規則

③踐行誠信,④有勇有謀,應對犯罪

⑤如何關愛他人,⑥如何捍衞國家利益

⑦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六,教學措施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以培養人為目的,為人師表,寓教於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教師要努力掌握教育新技術,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體資源。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精心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2.按學校的要求,認真備課。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知識、備教法,做到心中有書,熟練掌握教材,努力學習。深入鑽研教材,深入分析學生情況,確定好教學環節的重點難點,科學安排教學過程。

3.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講課時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精講多練,及時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提高起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4.搞好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前對課文有大體的瞭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做到課堂有練習、課後有作業,並且當堂的知識當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搞好課前、課中兩個提問;做好課堂、單元、期中、期末測驗的準備及分析總結工作

5.認真做好後進生的工作。以鼓勵為主,不輕易批評。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提高其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3

20xx—20xx學年度本人擔任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工作。新學期開始,為切實有效地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特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制定如下:

一、教材分析

按照課程標準“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的基本理念,以及“權利義務”等內容標準,圍繞權利義務這一大的教育主題,綜合建構本冊的教學內容。具體內容分為四個單元,圍繞堅持憲法至上、理解權利義務、人民當家作主、崇尚法治精神四個綜合主題展開。

這冊教材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內容,基礎內容較多,需要學生認真掌握。教材列舉了相關案例,大部分內容是與學生日常生活接近的。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又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的來説比較穩定,學習態度及氛圍都比較好,讓他們知道思想品德學科不單需要掌握一些基礎知識,還需要靈活應用,來解決一些實際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生活與交往中,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症下藥,以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做一個遵紀守法的講文明講禮貌的好公民。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

2、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瞭解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別人的健康、生命和權利。

3、瞭解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能夠自覺尊重他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4、知道法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能夠自覺地尊重別人的隱私。關心和尊重他人,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5、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6、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財產,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和智力成果權不受侵犯,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經濟權利。

7、知道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利。

8、懂得社會是一個合作系統,合作既帶來利益也產生負擔,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於社會穩定和個人的發展,樹立公平合作意識。

9、懂得正義是面向每個人的,它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自覺遵守制度規則和程序,沒有人可以例外;能夠分辨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養成積極健康的'社會正義感,以自覺遵守各項社會規則和程序為榮,努力做有正義感的公民。

四、教學難點:

1、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

2、知道法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能夠自覺地尊重別人的隱私。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4、懂得社會是一個合作系統,合作既帶來利益也產生負擔,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於社會穩定和個人的發展,樹立公平合作意識。

五、教學措施:

1、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用老方法較新教材,要選取多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要聯繫學生和本地實際,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和案例,與學生共同分析和討論,以提高認識,明確觀點,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

3、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主要任務是完成引導和點撥任務。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做學習的主人。

4、注意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法律實踐。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下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主題,即:“説説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店”。這三個主題將來源於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説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採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難點: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0xx年國小三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計劃國際中國小。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教學進度:

第一週:《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週:《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週:《社區需要我們共同參與》

第四周:第一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五週:《移動的畫板》

第六週:《合作的樂趣》

第七週:《地圖是一幅畫》

第八週:第二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九周:複習

第十週:《我家的日常購物》

第十一週:《各種各樣的購物場所》

第十二週:《購物的學問》

第十三週:第三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十四周:綜合活動

第十五週:學生社會生活考察活動

第十六週:複習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5

20xx學年下學期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一年級下冊;一、學生情況分析;一年級的小朋友入學已經有一學期,在情感態度、行為;二、教材分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入學已經有一學期,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着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

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裏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三、教學總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彰顯我們中國的甲骨文。

四、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我們的班集體

1、瞭解並遵守班級、學校、公共場所的規則。

2、感受規則公平的意義和要求,初步樹立規則意識。

3、瞭解並遵守班級、學校、公共場所的規則,感受規則公平的意義和要求,初步樹立規則意識。

第二單元:春姑娘來到我身邊

1、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遵守環境保護規則。

2、認識常見的衞生等安全標誌,知曉常用公共服務電話。

第三單元:節約總動員

1、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遵守環境保護規則。

第四單元:我們長大了

1、認識憲法法律規定的國家標誌,初步建立公民、國籍、國家的意識。

2、瞭解並遵守班級、學校、公共場所的規則。

3、認識常見的的交通標誌和公安、消防、衞生等安全標誌,知曉常用公共服務電話,遵守基本交通和消防安全規則。

第五單元:夏天來了

1、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遵守環境保護規則。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6

學生知識基礎現狀分析:

經過又一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的學科素養有了很大提高,提高了道德認知和踐行;初步樹立法律意識,進一步瞭解了相關法律。儘管當前青少年學生已普遍形成了對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基礎法律常識的整體認知,但在知識結構上也存在明顯的不均衡性。缺乏對法律精神的整體認知,對公民與國家的關係理解不清晰。隨着學生生活領域擴展和行為能力增強,他們必將深入參與社會與國家生活,並作為公民面對和處理自己與國家的關係,樹立公民意識與國家意識。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圍繞公民與國家的關係這一生活主題,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通過介紹憲法主要內容,開展公民意識教育與國家意識教育,引領學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教材設計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分為兩課。教材第一單元以“堅持憲法至上”開篇,讓學生體認憲法的核心價值,初步理解憲法精神;教材第二、第三單元是對憲法精神的具體展開,第二單元,着重講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並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第三單元,着重講憲法規定國家制度,憲法將國家權力賦予國家機構並規範國家權力的運行,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第四單元,在前面以知識(憲法規範)為載體進行滲透教育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追求,引領學生尊崇法治價值、崇尚法治精神。這是對憲法精神的擴展。

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進行有效備課,理清脈絡,建構體系,把握主旨。

2、精選事例創設情境,基於情境,探究問題,生成觀點。

3、課前進行新聞播報,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

教學進度:

預備周:制定計劃,分配備課任務

第一週:第一課 維護憲法權威

第二週:第二課保障憲法實施

第三週:第三課公民權利

第四周:第四課公民義務

第五週:單元檢測、清明假期

第六週:第五課,我國的基本制度(經濟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第七週:第五課我國的基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課堂擴展活動

第八週:第六課我國的國家機構(權力機關)期會考試階段複習

第九周:期會考試階段複習、五一假期

第十週:期會考試及講評

第十一週第六課我國的國家機構(行政機關、司法機關)

第十二週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

第十三週第八課維護公平正義

第十四周課堂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複習

第十五週會考大學聯考自由複習

第十六、十七週期末複習、端午假期

第十八週期末考試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全期德育工作目標:

1、做好晨檢,預防甲流。師生安全,無重大事故。

2、圍繞“xx”工程目標,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3、加強學生自主管理,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二、本期班德育工作基本要點:

1.確立班級奮鬥目標:

在實現班集體的奮鬥目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要讓他們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2.在學生中培養競爭意識,有“你追我趕”的比學風格。

(1) 通過各種方式,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態度,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2) 指導本班學生的課外閲讀,組織和舉行讀書會,培養他們良好的文化底藴。

(3) 經常與各門學科的任課教師進行溝通,瞭解學情做好協調工作。

3.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做到不亂扔、亂吐、亂畫。學會清理書包、抽屜,學會打掃教室衞生。

4.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5.健全班委會,明確分工,提高小幹部的管理能力。

三、班級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48 名,男生21人,女生27 人,孩子們都熱愛學校,熱愛班級,學習積極性高,能聽老師的話。但也有部分孩子自我約束能力極差,衞生習慣差。

四、具體措施

1.充分利用班會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2.發揮小幹部作用,師生共同管理班級。

3.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向學生進行教育。

4.加強安全教育,利用晨會、集會、升旗、黑板報等形式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平時多深入瞭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學生安全。

5.抓好兩操的教育。

6、加強家校聯繫,家長與老師共同教育孩子。

五、具體工作安排:

九月:民族主義教育

1、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周;

2、成立班委會

3、交通安全教育班隊活動

4、各班出《我上學了》《預防甲流》兩黑板報

5、收看兩個節目:《開學第一課》《走進新中國》

十月:香樟文化建設

1、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講座。

2、愛國主義教育,綜合實踐活動。

3、理解香樟文化內涵,提煉班級文化內涵。

4、書香班級文化建設。

5、建立班級圖書角。

十一月:科技在我身邊

1、出一期科技板報。

2、參觀校園科普園(植物園)。

3、看一期科普節目

4、講科學家的故事。

5、安全教育

十二月:學生文明展風采

1、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演講比賽

2、蘆淞德育特色資料彙編,年度德育工作考評

3、評選優秀禮儀生

4、徵集jq工程成果

5、召開樟小“少代會”

一月:

1、班級工作總結。

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3、假期工作安排、安全教育。

《國小一年級班規》

朋友們到學校;個個都想學習好。

我們定個新班規;大家自覺來做到。

第一上課要聽講;愛動腦筋不亂想。

第二作業要做好;認真寫字按時交。

第三活動要安全;不要打鬧不要跑。

第四發生困難事;報告老師來幫助。

第五天天來學校;不缺課來不遲到。

最後一條很重要;尊敬師長問聲好。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

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二)能力: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三)知識: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四、教學策略

(一)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三)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四)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五)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9

在這個學期裏,我繼續承擔五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繼續發揮上學期的教學優勢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提高學生們的道德素養,特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教學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前人們所講的“核心素養”也要求學生學會自主性的合作學習。事實上,自主學習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對於德育課程而言,自主的道德學習也非常重要。因為,德育歸根結底是“學德”的問題,“是對道德學習的引導、輔助、支持,那麼德育課程與教材也應該據此擺正自己的位置,從幫助學生自主‘學德’的角度去實現自己的功能”。因此,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道德學習。

2.以生活的邏輯建構教材的結構和內容,需要考慮兒童生活的特性。一方面,兒童生活具有多重性。這種多重性是指兒童生活藴含着多重因素,包括兒童多重的生活空間(如家庭、學校、社區),兒童多重的生活角色(家庭的成員、學校中的學生、公共生!活中的公民、文化與歷史的建構者等),以及兒童多種角色的衝突(規則的遵循者與建構者之間的衝突等)。因此,儘可能全面地反映兒童生活的多重性,使教材真正迴歸兒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兒童生活是不斷擴展的,具有動態性。因此,教材的結構也是多維度、多層次不斷遞進和拓展的。教材的內容是從兒童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建構起相互關聯的主題域,這種處理方式避免了兒童生活的多重性、動態性可能導致的教材內容鬆散、瑣碎的問題,使兒童生活以相對集中的方式整合起來,同時也將國家和社會的要求以系統的、隱性的方式滲透在教材之中,從而使教材既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兒童道德發展的系統要求,又將兒童生活完整地顯現出來,真正使兒童通過生活本身獲得道德發展。

3.以發展兒童道德自主建構能力為宗旨,同時注重人類道德生活經驗的傳遞人的道德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人自身的道德學習,取決於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構的能力。因此,教材以發展兒童道德自主建構能力為宗旨,通過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引導兒童發展其道德自主建構的能力。通過多種生活事件、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其面對的道德問題,反思其無意識接受的道德觀念,通過獨立的道德判斷,自主地作出道德決定,並進一步在生活中實踐這些道德決定。同時,兒童這種道德自主建構能力並非在頭腦中自然產生的,也並非在孤立的、狹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就能得到的,必須積極地與人類已有的道德生活經驗相連接。

二、常規教學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心理髮生的變化,認識自己與家人之間在一些方面的不同,學會透過家人各種不同愛的方式,體會背後濃濃的愛意,理解家人的心;瞭解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家風,知道優秀家風藴含着中華傳統美德,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基礎;懂得優秀家風對個人成長和社會良好風氣形成的'作用;知道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傳承和弘揚優秀家風。

2.懂得只有共同維護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增強公共意識;能夠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遵守社會公德。使學生懂得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代社會更需要友善;自覺養成善良的品質,能在生活中做一個善良的人;樹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態度;正確認識友善待人,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友善待人;美好社區需要我們積相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承擔社區事務,積極參加友愛的公益行動。

3.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圖表等資料,表述觀點的能力;瞭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蹟和偉大貢獻;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對中國革命產生的影響,堅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信念。主動維護國家榮譽,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對中國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愛黨愛祖國的民族自豪感;學會運用歷史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結合現實,冷靜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初步養成尊重歷史的好習慣;瞭解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實,探究中國看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偉大意義.培養學生依據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將本課所學內容與之前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將抗日戰爭和之前學習的列強侵華戰爭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討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初步感受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激發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自豪感;瞭解開國大典、人民代表會議等概況,瞭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對科技創新、科教興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創新,從而認識自己的新生活,感受到我們祖國的日益富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感受改革創新帶來的變化,樹立創新意識和觀念。

(二)教學資源分析

1.本冊教材涉及《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三個內容領域。本冊教材從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需求出發,在不斷擴展的生活場域中聚焦家庭生活、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等內容,突出生活性、綜合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注重國家認同、社會責任和健全人格相結合,學生髮展的共性需求與地區差異特點相結合,革命傳統教育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突出參與、責任、民主協商意識和行為的引導,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國情歷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教材從小事件、從兒童視角出發,以小見大,表現時代的變遷,突出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再如,在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那段屈辱歷史的同時,也在教材中呈現香港迴歸的內容,展開今昔對比,是為了讓學生對歷史有清醒的認識,繼承先輩們敢於堅持、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2.第一單元選取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家庭生活中的溝通與交流、責任分擔和民主協商、優秀家風的傳承與弘揚。目的是引導學生懂得用心體會家人的愛,理性面對問題,主動與家人交流溝通;懂得家庭中的責任分擔與民主協商,逐漸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識;瞭解並理解家風背後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中華民族精神,懂得家風對個人成長、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並藉助各種形式宣傳優秀的家風。

3.第二單元聚焦公共生活,包括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參與等很多內容,這些都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具備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基礎。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認識到愛護公共設施,維護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懂得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構建和諧有序的公共生活;認識到在公共生活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禮、服務社區、參與公益是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秉持的價值選擇,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學生的親社會情感。

4.第三單元呈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以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線,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本單元包括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等內容,引導兒童思考和體驗先輩們走出苦難,復興中華的艱難歷程,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5.本冊教材根據“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三個學習主題,設計了“我們一家人”“公共生活靠大家”“百年追夢復興中華”三個單元十二課內容。第一單元“我們一家人”包括《讀懂彼此的心》《讓我們的家更美好》《弘揚優秀家風》等內容。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包括《我們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參與我奉獻》等內容;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包括《不甘屈辱、奮勇抗爭》《推翻帝制民族覺醒》《中國有了共產黨》《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富起來到強起來》等內容。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從上學期的各方面情況來看,本班總體還是不錯的——班風積極健康向上,學生思維活躍,團結上進、活潑誠實,有較強的班級凝聚力;學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質。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

還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上不良言行的現象。

本學期仍應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調整教學,教學要有針對性和適應性,充分發揮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讓學生樂於學習這一門課程,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激勵所有孩子努力學習。爭取引導個別學生有明顯進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幹力所能及的事,並做好組織引導工作,最大限度的營造一個團結、積極、先進的班集體。

(四)教學方法設計

1.教師要認真解讀教材,理解教材每一課的編寫意圖、體現的課程標準內容以及所藴含的教育思想,理解每個活動所藴含的知識點和價值觀。教材依據課程標準編寫,選擇具有典型性、教育性的素材,設計學生活動的範例,並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教材的活動範例,準確地把握每一課的目標。

2.教師在備課時,要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如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這樣才能找到學生學習的原點和起點。教師要針對教材中的主題,圍繞本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學生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困惑是什麼,道德矛盾或道德衝突是什麼。

3.教師需要讀懂教材中活動圖標的提示,理解教材所預設的多種類型的教學活動。事實上,教材已經為教師提供了較為多樣且有效的教學活動,比如,編者統一使用了活動園、閲讀角等圖標指示。此外,編者還結合每課的特殊情況,個性化地使用某些活動提示,比如,“找一找”“想一想”等。

4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區、本校和本班的情況,以及學生在這個主題上的興奮點和困惑點,調整教材中相應的教學活動,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和有趣性。比如,五年級下冊第2課《讓我們的家更美好》中,由於我校屬於鄉鎮學校,農村兒童要承擔很多家務活,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自理自立問題,還要面對父母外出工作的生活情況,長時間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如何理解、支持家人並儘快適應這種變化的問題,教學重點就要放在這個部分。

5.教學要儘可能地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層次性,以此實現品德的綜合發展、生活的整體建構。比如,不要都是語言交流類的活動,或者都是動手類的活動,而應該綜合運用不同類型教學方式,引導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

三、減負提質

兒童生活的建構絕不能僅僅限於課堂教學。涂爾干曾指出,“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範圍侷限於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與學校整體德育活動的融合。

一方面,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將法治教育與學校其他日常德育活動相結合,深化或拓展本課的教學。

另一方面,利用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邏輯框架整合學校的日常德育活動,實現課堂教學與日常德育活動的良性互動。讓學校的日常德育活動為課堂教學儲備豐富的教學基礎。比如在學校開放日時,可以結合第一單元的內容,將家長請進課堂共同開展-次有關“相互理解”“主動交流溝通”內容的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互相傾聽彼此的想法、心聲,面對面溝通,這樣的教學活動如果開展好,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自我提高

1.教師也是道德學習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實現道德成長。本門課作為綜合性課程,包含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活的複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需要任課教師持之以恆地進行道德學習,更新道德觀念,不斷增進對兒童生活的理解,才能真正幫助兒童的道德發展。

2教師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引路人、同行者,只有教師作為道德學習者,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與兒童一道對生活進行省察,對道德進行探究,才能真正幫助兒童的道德學習。教師作為道德學習者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就本門課程而言,教師自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回到生活本身,教師不僅有教學生活,也有自己的個人生活。因此,教師個體的生活閲歷、道德經驗都強烈地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認識與解讀。因此,教師只有作為道德學習者,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解讀教材,提升教學效果。

3.教師應有充分的道德學習動機,有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意願,知道促進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自身的道德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作為道德學習者,教師應具有特殊的精神氣質。這些精神氣質包括以下幾點。

(1)教師具有自省的習慣,願意不斷省察自己的教育生活。

(2)教師追求自己的教育幸福,並把學生的道德成長視為自己教育幸福的題中之義。

(3)教師具有一顆愛智、求真的心,能夠獨立思考教材內容,不滿足於簡單地灌輸和告知學生教材內容,能把教學引向理性的深處,真正啟蒙學生的理性思維。

(4)教師要嚴肅對待學生的靈魂成長,不輕視靈魂之事、道德之事,不因學生年幼無知而將嚴肅的道德之事變為娛樂之事,使學生能夠嚴肅對待自己的道德成長。

(5)教師要知道學生的道德成長很重要。因此,對學生真正的愛就是以負責的精神持久地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敦促學生關心自己的道德發展。具備了上述道德學習的動機,以及作為道德學習者應有的精神氣質,教師作為道德學習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10

單位

姓名

XX年X月

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xx年x—xx學年度______年___月___日

(第二學期)

單位

姓名

XX年X月

一、指導思想

在本學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積極投身課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質教育,以更新觀念為前提,以提高整體素質為核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加強教育教學研究,不斷解決工作中的新問題,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同時,我將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提高自己的師德水平、教育教學效果為目標,全面貫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各項任務,通過外出請教、自主鑽研、集體學習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學情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學生XX人。學生能在以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本身是非常喜歡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也影響了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了影響。在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通信與生活、讓誠信永相伴、我們的民主生活、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等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節次主題,每個節次主題都產生一個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話題,節次主題又生成多個小話題,也就是課時活動主題。

(二)教材特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通信與生活、讓誠信永相伴、我們的民主生活、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內容。

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三)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人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健康地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識,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5.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6.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7.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8.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四、教學策略

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我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同時,在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我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道德與法治發展的啟蒙階段,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11

一、教學目標

瞭解新環境,適應新課程,迎接新起點,享受學習,發現並正確的認識自己,形成較清晰的自我形象,做更好的自己。

學會自己與他人友好和諧相處,關心和尊重他人,善擇友,選良師益友,與同學之間培養深厚的友誼並且使之變為自己的財富。使學生更快的更好的融入班級生活、校園生活,培養與人溝通、善於表達的能力,讓友誼之樹常青。

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情感態度,走近老師,培養良好的師生情誼,促進學業和情感上的交流。正確理解家的概念,養成家庭小主人的責任感,愛護父母,學會換位思考,體諒父母家人的不易與艱辛,學會感恩家人,讓家更美好。

正確認識生命,並且敬畏生命、珍視生命、守護生命。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學會面對學業上的挫折,敗不餒,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強生命的韌性,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瞭解並感受生命的意義,學會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養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活出年輕生命的非凡精彩。

二、教學內容分析

七年級思想政治下冊教材由《思想品德》改版成《道德與法治》,突出了三個基本理念,它們分別是:

1、國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在不斷的深入生活中汲取與同學、老師和家人的親密友好關係的養分。

2、鼓勵國中學生學習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促進學生社會化。

3、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積極看待生命,並且珍惜享受生命,活出精彩人生。

三、教學重點

1、走進新時代中學時代

2、學習的重要性

3、發現自己和怎樣做更好的自己

4、如何探尋友誼的真諦,締結真摯的友情

5、如何與朋友良好相處,呵護友誼

6、把握網上交友的適度的正確方法

7、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需要怎樣的態度

8、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做哪些努力

9、瞭解家的概念,懂得孝道

10、用心感受家的温暖,學會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父母家人

11、認真思考生命,尋找生命的的意義何在

12、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現和態度

13、為什麼會有挫折,怎麼應對挫折,增強生命的韌性

四、教學難點

1、學習的重要性,如何努力提高學業

2、發現自己,能正確認識自己

3、如何與同學建立良好的友誼

4、懂得如何尊重老師,培養和諧的師生關係

5、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及態度

6、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態度

7、增強生命的韌性的方法

五、學情分析

本屆學生絕大多數學習比較自覺,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主動性較強,上課精力相對集中,作業任務能認真完成,這部分學生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也有少數個別學生學習不自覺,上課精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不注意聽講,作業任務不能及時很好的完成,教師要多用心。教師嚴格要求學生、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適時改變教學方法,使這一部分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六、實施目標方法

1、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強化學生學習的建構性。激發和提升學生的體驗,用活動探索激發和提升學生的體驗,在實踐中體悟道理。

2、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互動活動藴含着人文關懷,在學生的互動中提高教學的實踐性。突出探究式學習,主題探究是每一個單元的靈魂。

3、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與法治理解,討論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條件。

4、搞好教學還要抓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教學的根本。

第二,分析透徹活動和材料,這是傳授概念、觀點的前提。

第三,組織好體驗活動,這是促進學生內化的手段。

第四,指導好實踐活動,這是檢驗學生良好行為的途徑。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12

一、學情分析

首先,經過七年級人際交往、網絡特點、法律知識等等的鋪墊,學生能夠順利過渡到八年級的學習,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降低對 走進社會生活、遵守社會規則、勇擔社會責任 的學習難度。其次八年級學生總的來説比較穩定,學習態度及氛圍都比較好。但是八年級的內容無論是容量上還是知識理解難度上提升了一個度,而單單依靠生活常識和七年級的基本知識是不夠的。所以學以致用恰恰是他們的弱點,這就需要讓他們知道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不單需要記憶一些基礎知識,還需要靈活應用,來解決一些實際案例中存在的問題。而所任教的班級裏大多數是女同學愛學上進,但部分男同學雖很聰明,但學習勁頭不足。此外,對於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基礎知識背誦及書寫方面對他們來説是弱項,究其原因是認識不到位,故在講解時需要採用多種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理解,交給學生背誦的技巧,同時還要鼓勵後進生,才能減少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冊書包含四個單元十課的內容,第一單元,走進社會

精品學習文檔

生活分為兩課,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網絡生活新空間,善於與人交流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本單元為後三個單元起到鋪墊的作用,所以在整冊教材中舉足輕重。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網絡。教學難點是懂得如何在社會中成長和理解網絡提供的新空間。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分為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秩序、社會生活講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以人際交往為主題,圍繞學生生活圈的擴展,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尊重他人,做一個誠實的人;學會尊重寬容他人,能夠平等待人,與人為善。他是對上一單元內容的承接,也是本冊教材內容的重點之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規則重要性的基礎上自覺遵守規則,禮貌誠信待人,同時也要在理解違法的危害性的基礎上預防犯罪。教學難點是理解各個規則的重要性,理解法不可違。第三單元,承擔社會責任分為兩課責任與角色同在和積極奉獻社會。幫助學生學會交往,提高他們的交往品德,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益。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加強學生對責任的`認識,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到為社會服務,本單元為下一單元的知識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單元維護國家利益,共分為三課國家利益至上、樹立整體國家安全觀、建設美好祖國,本單元是整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學難點是激發學生為建設祖國貢獻力

三、課標要求

(一)第一單元

關注社會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正確認識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初步養成積極的媒介批評能力,學會理性利用現代媒介參與社會公共生活。

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公益活動,自覺愛護公共設施,遵守公共秩序,有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精神。

(二)第二單元

理解遵守社會規則和維護社會公正對於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矛盾,理解發展與穩定的辯證關係。

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

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與寬容,尊重、幫助他人,與人為善。

領會誠實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正確認識生活中誠實的複雜性,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誠實的人。

知道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理解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三)第三單元

知道責任的社會基礎,體會承擔責任的意義,懂得承擔責任可能需要付出代價,知道不承擔責任的後果,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四)第四單元

感受個人成長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繫,提高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

瞭解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知道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麪臨的機遇與挑戰,增強憂患意識 懂得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各民族的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四、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養成親生活的行為,合理利用網絡,維護秩序需要規則,做文明禮貌的人

如何加強自我防範,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

正確認識國家利益,實幹創造未來

(二)難點

理性參與網絡生活,維護和改進規則踐行誠信,有勇有謀,應對犯罪如何關愛他人如何捍衞國家利益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及措施

1.嘗試用希沃授課助手教育新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

2.按學校的要求,認真備課,確定好教學環節的重點難點,科學安排教學過程。

3.做到課堂有練習、課後有作業,並且當堂的知識當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精講多練,及時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提高起綜合運用能力。

4.注意對學困生的思想教育,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提高其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化解畏難情緒。

5.課前佈置預習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做好課堂、單元、期中、期末測驗的準備及分析總結工作。

7.多聽課,不但要多聽同學科老師的課,還要多聽其它學科老師的課,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 篇13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作為指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激勵學生、相信學生”為主線,以“發展學生,提高學生”為重點,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在班級中提倡民主平等、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進一步加強班級的學習風氣精神建設,增強班級學習積極性和凝聚力。《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大多數學生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集體。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問題,部分學生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的學期應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教材分析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教材着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教材突出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裏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由第1課《我們愛整潔》、第2課《我們有精神》、第3課《我不拖拉》和第4課《不做“小馬虎”》組成,主要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習慣問題而設計。前兩課側重從外在基本文明形象的塑造到內在精神氣質的培養;後兩課針對學生在這一時期普遍存在的作業拖拉、馬虎等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養成講文明、講衞生、樂學、勤學的好習慣。

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由第5課《風兒輕輕吹》、第6課《花兒草兒真美麗》、第7課《可愛的動物》、第8課《大自然,謝謝您》四課組成。本單元利用這一學期主要處於相對温暖的春季,鼓勵學生多到室外活動,接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包括親近來自大自然的風、植物和動物,幫助他們克服與大自然的疏離,建立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由第9課《我和我的家》、第10課《家人的愛》、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第12課《乾點家務活》四課組成。本單元引導學生從瞭解自己生命的來歷開始,進而瞭解自己與家人的血緣關係,以及家庭的結構,最後,落實到對家庭的愛與責任,引導學生學會不給家人添麻煩,學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學會主動地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最終使學生成長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覺建構者。

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由第13課《我想和你們一起玩》、第14課《請幫我一下吧》、第15課《分享真快樂》、第16課《大家一起來》和第17課《我們都是少先隊員》五課組成,主要是引導學生養成與同伴共在的觀念與習慣,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同伴羣體生活中樂羣、互助、分享、合作四個基本的核心主題,引導學生反觀自己的生活,學習解決與同伴相處的這些問題,從而形成和諧共進、共同成長的同伴關係。

五、教學重難點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爭取每個學生都有鍛鍊的機會。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注意因材施教。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4、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六、教學措施

1、首先要理解教材,先備學生,根據單元或課文教學主題,瞭解學生思想脈搏,使教學有針對性。課前寫教案,課後寫隨想反思,讓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2、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遵紀守法,懂得規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學生法治意識和道德認識。

5、恰當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學生年齡小對有圖像有聲音的畫面更感興趣,用信息化教學能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有效課堂的達成。

七、教學進度計劃

教學進度計劃

20xx年3月1日——20xx年7月2日

科目

道德與法治

授課教師

田豔延

周次

時間

授課內容

課時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