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日記

【推薦】遊記日記合集9篇

欄目: 日記 / 發佈於: / 人氣:1.35W

一天將要結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寫一篇日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遊記日記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遊記日記合集9篇

遊記日記 篇1

我生活在萊卡小鎮,叫做林傑。我是萊卡小鎮上最厲害的魔法師,可是沒有寵物,所以沒法註冊洛克王國。

一個偶然的機會,鎮上有一隻洛克王國的nono飛過,我便跳上了魔法飛船追着它。nono飛得不快,我易如反掌地追上了它。我跟着它飛了好久,來到了洛克王國的附近。啊!好大的王國,裏面有許多的洛克,他們走來走去,在幹什麼呢?

突然,nono被一羣黑衣人襲擊了!他們撞毀了我的飛船,我掉了下來,發現nono身上有一個發光的箱子,nono看見了我,説:“小洛克,快選擇一隻寵物來打敗黑衣人!”我拿起箱子,箱子裏有3只寵物:喵喵、火花、水藍藍。我左思右想:喵喵一看就知道很貪吃,水藍藍是很弱小的、火花雖然好,不過很調皮……這時,一道亮光劃過,出來了一隻寵物,它全身藍色,只有三葉草似的的尾巴上有一點點黃色,長得十分可愛。我問他:“你願意幫我嗎?”他點點頭,他還説他叫迪莫,是一隻光系寵物。我叫他使用撞擊,他果然使用了,給黑衣人的惡魔叮狠狠的一擊。黑衣人轉身就跑,頭也不抬。

nono説:“為了感謝你的救命之恩,我決定帶你去洛克王國註冊新生!”“去洛克王國註冊?”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啊!我歡呼起來,興高采烈的.。我尾隨它來到洛克王國,這還真是一個美麗的國度,新鮮的空氣、繁華的街市、美麗的山水,真是世外桃源啊。

我來到魔法學院的教學樓,站在格里芬院長面前,他仔細地打量着我,終於開口説話了:”想要來註冊新生,就必須經過考核。

他給了我一張潔白的卷子

姓名:林傑

性別:女(一看就知道了,還要問……)

年齡:9歲

身高:1.5米(這個也要問)

體重:30公斤

家庭住址:萊卡小鎮5單元2棟樓4樓

寵物:迪莫

我很快就寫完了,院長叫我9月1日來上課,現在跟叮叮一起去家園。

叮叮告訴了我家園的基本信息,也幫我把基本傢俱做好,他就走了。

我又來到農場,山姆大叔告訴了我農場的基本信息,有贈送了一些農作物和高級種子,又饋贈了10塊土地和一個手工稻草人。我還得到了2500個洛克貝。

遊記日記 篇2

8月12日 星期六 晴,雷陣雨

人人都知道武夷山水冠絕天下,可很少有人知道武夷山還有一個自然保護區。那可是一個號稱“華東屋脊”地方,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東南植物寶庫”、“蛇的王國”、“昆蟲世界”、“鳥的天堂”、“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今天,我和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弟弟妹妹一起來到森林探祕。

自然保護區有很多珍惜的動植物,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青龍瀑布莫屬了。我們剛走進青龍山山腳,就聽到了嘩啦啦嘩啦啦的流水聲,那聲音歡樂而有力,感覺就像一羣興高采烈的小孩在唱着歡樂的歌。走進景區的門卡,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一條長長的瀑布彎彎繞繞地涓涓流淌,彷彿一條長長的白色綢帶飄在林間,我不禁想到,這難道是當年李白看到的景象重現?可真是“疑似銀河落九天”啊!

順着水流邊狹窄的台階拾階而上,我和弟弟一邊玩水槍一邊爬山。可是,我的'外婆才爬了一會兒就氣喘吁吁地説:“就是這麼一道水,沒意思,我不想爬了。”於是,她第一個打了“退堂鼓”。

我和弟弟帶隊爬在最前面,大約堅持爬了半小時左右,轉過一個彎,突然我們眼前的景象突然豁然開朗。放眼望去,青龍瀑布已從緩慢的溪流變成了極快的激流,彷彿變成一個咆哮的巨人。飛流猛烈地衝下來,猶如千軍萬馬奔騰而過。壯哉!我不由自主地對着瀑布大喊“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時,我的外公也提出下山,他説:“現在美景也看過了,不如我們下山吧,看不到盡頭,不知道要爬多久啊!”可是,我和弟弟不肯放棄,我們想第一個找到瀑布的源頭,外公只好跟着我們繼續上山。山路逐漸由寬變窄,水流隨着山勢時而緩時而急,真是移步換景,變化無窮。緩慢時猶如一個優雅的少女在散步,急流時又猶如一羣調皮的孩子在橫衝直撞。大自然彷彿一個魔術師讓我們欣賞它的表演。

不知過了多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們終於爬到了山頂。所有的山都被我們踩在腳下,極目遠眺,山頂上的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雖然我們累得氣喘吁吁,但是感覺很自豪很有成就感。我的外公也讚歎“無限風光在險峯”!我突然想到:爬山如此,學習不也是如此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半途而廢,又哪裏來的無限風光在險峯呢?

遊記日記 篇3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一家人一起去五泄風景區遊玩。 日記暑假日記

來到風景區後,爸爸就去買票,而我們就在原地等他,這時景區門口已是人山人海一片熱鬧景象。

過了一會兒,爸爸買來了五張門票。我們一家隨人羣走進了風景區。剛進景區門口,眼前展現的是高高的青山、綠綠的湖水,在湖面上還有幾艘輪船和摩托艇。這種優美的.景色真讓人心曠神怡。走着走着,不知不覺中我們已來到了船碼頭。可因為人太多了,所以過了很久才輪到我們上船。在船上,往外看到的景色彷彿更加優美:兩邊的山直入雲霄,山中還有一些沒有散去的雲霧湖水清澈碧綠,而爾有幾條小魚跳出水面,彷彿在歡迎我們呢!

船開得很慢,開了十幾分鍾才到對岸。上了岸,我們先穿過一條走廊,再經過一個電瓶車站。我們就看見了一片綠綠草坪,恰恰在這時,有兩隻孔雀從草坪上飛過,我連忙去追它們,卻沒追上。過了草坪,路慢慢開始變的陡起來了,不知不覺中我們已開始爬山了。爬啊爬、爬啊爬,我們聽到了陣陣雷鳴般的聲音,一轉彎,突然一條雄偉的瀑布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經不住誘惑,也像其他遊客一樣停下腳步來觀看,瀑布是從兩座山之間的巖縫中傾瀉而下的,足足有十幾米高,旁邊水霧環繞是壯觀,這就是“五泄”。

看了一會兒,我們又踏上了登山之路。過了四泄、三泄、二泄、一泄,終於, 我們登上了山頂。這時,爸爸、媽媽和姐姐都已經累得不行了,但我和舅舅卻不知疲倦,於是我開始飛奔下山,但因為我走錯了路,很晚才走到山下,而姐姐在我走錯路的時候已先行一步到達了山下。

我們一家人在山下的草坪上拍了許多照片以留作紀念,之後就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遊記日記 篇4

7月16日,我和媽媽、姐姐、哥哥一起去青島旅遊。

從家裏出發,大約600公里到青島,到了海邊,我就看見了波瀾壯闊的大海。我記得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叫大海。大海里的水沒有西湖那樣平、靜,但比西湖雄偉。在海邊,我們乘上船大約兩公里到對面的小島,小島下面有海星、海帶。在小島上向下望,海里的浪花重重疊疊,隨着一陣風颳來,激起的浪花一浪比一浪高,非常壯觀。我們乘上船返回岸邊,在岸邊和遊客們一起捉魚,觀賞着一望無際的'大海。

接着,我們乘車又到了海底世界,裏面的魚形態萬千、五顏六色,十分漂亮,看得我眼花繚亂。海底的魚有的成羣結隊,一起尋找食物;有的獨個兒在觀賞風景;有的魚兒看見我們很害羞,在密密麻麻的植物中躲躲藏藏。最後,我們在海底世界欣賞了美人魚表演,看着美人魚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漂亮極了!看着精彩的表演,我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

這次青島遊,讓我流連忘返,我心裏想:我一定要再來青島好好地遊玩一次!

遊記日記 篇5

4月29日,我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踏上了象山之旅。經過近五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鶴浦鎮。鶴浦鎮在一座島上,我們是渡輪過去的。到了島上,我們好好地休息,為第二天去海邊玩耍做好準備。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牀,整裝待發,等着去海灘。到了海邊,我飛快地奔向海灘,那沙子細細的,柔柔的.,真捨不得踩上去。潮水退去的地方露出許多小石子,我跑過去撿,一個浪打過來,我怕被浪捲走,慌忙撿起一塊小石子往回跑,海浪追着我跑,追啊追啊,結果海浪被沙子吸收了。真是有驚無險啊!接着,我和點點一起在沙灘上搭城堡,點點找了好多容器,我把沙子裝到容器裏,再加了水,倒在沙灘上,一座小城堡就做好了。我們用手指在沙灘上挖了四條護城河,再往裏面倒水,結果水都被沙子吸收了,看來護城河是做不成了。我又給城堡加了些別的裝飾,城堡變得更加漂亮了!

離開沙灘,我們來到了花嶴島,聽説這是一座孤島。島上有海石林,我懷着好奇的心情尋找海石林。我們爬上了一座山,從山上眺望大海,真是一望無際。經過一座吊橋,我看到了“傳説”中的海石林,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矗立在那兒真有些恐怖,有些像柱子,有些像垂掛下來的瀑布。那些巖石上還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叫不出名的“硬殼”,聽説是一種海螺,反正我覺得挺噁心的。最好玩的還要數那座吊橋了,我和貝貝姐姐在上面玩的可歡了。

離開花嶴島,我們享受了海鮮大餐,返回了杭州。這次的旅行實在是太難忘了,下次有時間我還要來這裏!

遊記日記 篇6

進了大明湖的大門,只見前面奇花異草多如牛毛,令人眼花繚亂。門口分成“t”字形,“t”字中心有一個巨大的花壇,是酒杯的形狀,裏面有一串紅、熏衣草……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呢!有紅的、白的、紫色的、粉的……

走到“t”字的左邊,就來到了一個個人書畫展的展廳,兩邊栽滿了荷花,在荷葉的掩蓋下,含苞待放的荷花綻開了,再走一段,就有一座涼亭,人們可以在那裏乘涼,到了個人畫展屋前,只見扇子、書籤、書畫展現在人們面前,每一隻小動物都栩栩如生,連那些花草好像也在頻頻點頭。

到了大明湖,只見湖面靜的像一面鏡子,綠的像一塊碧玉,綠中還透着一絲絲淡藍,大明湖被長長的堤岸圍繞着,堤旁栽滿了數不清的垂柳,好像天然的窗簾。坐着遊船,只見荷花朵朵,婀娜多姿,真像亭亭玉立的仙女,她們千姿百態,純潔無暇。有的含苞待放,潔白的花瓣,好像一捏就要綻開似的;有的'蓮蓬上鑲嵌着一個個嫩綠的小蓮子,一陣風吹來,它們向我們點頭微笑,好像是歡迎我的到來。也許,會有一隻調皮的蜻蜓到船的繫繩處停留,你正舉起照相機準備留影,它會急忙飛走,去水面上飛一下,正當你惋惜之時,它又飛回來,估計是想想洗洗翅膀吧,它先扭扭纖細的腰,照完後,又換個姿態,等你拍完幾張後,它才款款飛走。

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座又綠又高的大山,附近有幾朵白雲,猶如仙境一般。

這一切讓人想起“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豪放詩句,大明湖處處猶如人間仙境,希望你可以去那裏把一切盡收眼底。

遊記日記 篇7

前幾天,老師就告訴我們週四要到金山湖公園秋遊,我一直期盼着這一天的到來。這天早上,涼風習習,我早早的地起牀了,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學校。

我們坐上校車,不一會兒就到了金山湖公園。金山湖公園是由金山湖公園北面的金山湖和大片濕地改建而成。我們從東大門進入公園,一進門,就看到裏面綠樹成蔭,芳草萋萋。左邊是大片休閒綠地和兒童樂園,右前方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條長堤逶迤穿湖而過,將金山湖公園的東西兩片綠地連成一體。

我們項一羣嘰嘰喳喳的小鳥,一路上撒下無數歡聲笑語。沿着湖邊的石子路向前走去,不一會兒就到了“情園橋”,這座橋像一個巨人叉開雙腿,悠然自得地橫卧在水面上,形成一個“人”子形。過了情園橋,就走上了長堤。金山湖公園又叫白娘子愛情文化公園,説以一路上我們看到許多與《白蛇傳》傳説有關的景點,如白娘子和許仙搗藥、洗衣、擔水的`雕像,白娘子與小青帶領蝦兵蟹將水漫金山的地雕、情園橋、攬雲橋、折柳堤、訪仙橋等等。時近中午,我們終於到達了“終點站”——三廊門。

在這附近,有一大片大大的草地,我們在草地上休息了一會兒。草依然是綠色的,仔細看才發現草地已微微泛黃。草地旁就是碧波盪漾的金山湖,湖面上吹來陣陣微風,真讓人心曠神怡。一隻水鳥遊過湖面,湖面上立刻泛起一陣漣漪……

中午,我們吃過零食,已經十二點多了,我們依依不捨地回去了,臨走時,我學着灰太狼的樣子喊了一句:“美麗的金山湖,我一定會回來的!”

遊記日記 篇8

今天我早早的就起來了,因為今天舅舅約了我們要去石台玩。我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好了,便踏上了去石台的大路……

經過2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來到了石台,首先我們去了百丈崖,那裏山清水秀、風景秀麗。走進山裏,那裏綠樹成蔭,上山的'路有探險道,普通道,而我選擇了探險道,第一關鋼絲橋,我、弟弟和爸爸一起扶着鐵絲小心翼翼的前進,途中有好幾次差點掉下來,不過我們同氣連枝還是到達了終點。第二關同舟共濟,這一關必須慢慢的過,稍有不慎就會掉下河,摔在石頭上。不過我們還是過了。第三關無底潭,這裏只有一根扶手,掉下去會一直往下沉,非常危險,於是我們便改變了策略--橫着腳過,過了之後我們滿身都是冷汗。

接着我們去了秋浦河漂流,上了船,我和老爸各劃一邊,還沒劃多久就和別人打起水仗來了我便大叫舅舅快來支援,結果舅舅過來把一大瓶礦泉水往我們身上一倒,我們寡不敵眾只好逃跑。剛跑一會兒,我們就看到四個船連在一起,老爸調皮的往他們那滋了一槍,結果遭到4個水槍的攻擊,那叫一個慘吶。到了衝浪時刻,我們衝了下去,小弟張大嘴巴在笑,我們都很開心。

這次來石台玩真的是一次很好的户外活動,大家也可以去玩玩哦!

遊記日記 篇9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七年級日 曉起,晴麗殊甚。問其地,西去路江二十里,北由禾山趨武功百二十里,遂令靜聞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餘同顧僕挈被攜帶被子直北入山。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里,越一小溪又五里,為山上劉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嶺,始見平疇,水田漠漠。乃隨流東北行五里,西北轉,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東北之水,其流甚大,餘自永城西行,未見有大水南向入溪者,當由山上劉家之東入永城下流者也。北過青堂嶺西下,復得平疇一塢,是為十二都。西溯溪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峽中破石崖下搗,連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兩崖石皆飛突相向。入其內,復得平疇,是為禾山寺。寺南對禾山之五老峯,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復起之山也,有雙重石高峙寺後山上。蓋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峯,最為聳拔。餘攝其大概雲:“雙童後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夾凹中有羅漢洞,聞不甚深,寺僧樂庵以積香出供,且留為羅漢、五老之遊。餘急於武功,恐明日窮日力不能至,請留為歸途探歷,遂別樂庵,北登十里坳。其嶺開陟共十里而遙,登嶺時,西望寺後山巔,雙重駢立,峯若側耳耦語然。越嶺北下,山覆成塢,水由東峽破山去,塢中居室鱗比,是名鐵徑。復從其北越一嶺而下,五里,再得平疇,是名嚴堂,其水南從嶺西下鐵徑者也。由嚴堂北五里,上雞公坳,又名雙頂。其嶺甚高,嶺南之水南自鐵徑東去,嶺北之水則自陳山從北溪出南鄉,雞公之北即為安福界。下嶺五里至陳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隱也。

八年級日 晨餐後,北向行。其南來之水,從東向破山去,又有北來之水,至此同入而東,路遂溯流北上。蓋陳山東西俱崇山夾峙,而南北開洋成塢,四面之山俱搏空潰壑,上則虧蔽天日,下則奔墜峭削,非復人世所有矣。五里,宛轉至嶺上。轉而東,復循山北度嶺脊,名廟山坳,又名常衝嶺。其西有峯名喬家山,石勢嵯峨高峻,頂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諸山之中,此其翹楚qiáo最好的雲。北下三裏,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純石橫豎,作劈翅迴翔之狀,水從峯根墜空而下者數十丈。但路從右行,崖畔叢茅蒙茸,不能下窺,徒聞搗空振谷之響而已。下此始見山峽中田塍環壑,又二里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盧子瀧lóng一溪自西南山峽中來,與南來常衝之溪合而北去,瀧北一岡橫障溪前,若為當關。溪轉而西,環岡而北,遂西北去。路始舍澗,北過一岡。又五里,下至平疇,山始大開成南北兩界,是曰台上塘前,而盧子瀧之溪,復自西轉而東,〔遂成大溪,東由洋溪與平田之溪合。〕乃渡溪北行,三裏至妙山,復入山峽,〔三裏〕至泥坡嶺麓,得一夫肩挑行李。五里,北越嶺而下,又得平疇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裏,有大溪亦自西而東,〔乃源從錢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橋跨之。〕度平田橋北上相公嶺,從此迢遙直上,俱望翠微,循雲崖。五里,有路從東來〔合,又直上十里,盤陟嶺頭,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聞路下淙淙聲,覓莽間一竇出泉,掬飲之。山坳得居落,為〕十九都〔門家坊。坊西一峯甚峻,即相公嶺所望而欲登者,正東北與香爐峯對峙,為武功南案。〕日猶下午,恐前路崎嶇,姑留餘力而止宿焉。主人王姓,其母年九十矣。

九年級日 晨餐後行,雲氣漸合,而四山無翳。三裏,轉而西,復循山向北,始東見大溪自香爐峯麓來,是為湘吉灣。又下嶺一里,得三四家。又登嶺一里,連過二脊,是為何家坊。有路從西塢下者,乃錢山之道,水遂西下而東,則香爐峯之大溪也;有路從北坳上者,乃九龍之道;而正道則溯大溪東從夾中行。二里,渡溪循南崖行,又一里,茅庵一龕在溪北,是為三仙行宮。從此漸陟崇岡,三裏,直造香爐峯。〔其崖坳時有細流懸掛,北下大溪去。仰見峯頭雲影漸朗,亟上躋,忽零雨飄揚。〕二里至集雲巖,零雨沾衣,乃入集雲觀少憩焉。觀為葛仙翁棲真之所,道流以新歲方羣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猶未完也。其址高倚香爐,北向武功,前則大溪由東塢來,西向經湘吉灣而去,亦一玄都也。時雨少止,得一道流欲送至山頂,遂西至九龍,乃冒雨行半里,渡老水橋,〔復循武功南麓行,遂〕上牛心嶺。五里,過棋盤石,有庵在嶺上。雨漸大,道流還所畀送資,棄行囊去。蓋棋盤有路直北而上,五里,經石柱風洞,又五里,徑達山頂,此集雲〔登山〕大道也;山小徑循深壑而東,乃觀音崖之道。餘欲兼收之,竟從山頂小徑趨九龍,而道流欲仍下集雲,從何家坊大路,故不合而去。餘遂從小徑冒雨東行。從此山支悉從山頂隤壑而下,凸者為岡,凹者為峽,路循其腰,遇岡則躋而上,遇峽則俯而下。由棋盤經第二峽,有石高十餘丈豎峯側,殊覺娉婷。其內峽中突崖叢樹,望之甚異,而曲霏草塞,無可着足。又循路東過三峽,其岡下由澗底橫度而南,直接香爐之東。於是澗中之水遂分東西行,西即由集雲而出平田,東即由觀音崖而下江口,皆安福東北之溪也。於是又過兩峽。北望峽內俱樹木蒙茸,石崖突兀,時見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無飛動之勢,細玩欣賞之,俱僵凍成冰也。然後知其地高寒,已異下方,餘躞xiè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覺耳。共五里,抵觀音崖,蓋第三岡過脊處正其中也。觀音崖者,一名白法庵,為白雲法師所建,而其徒隱之擴而大之。蓋在武功之東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為山牛野獸之窩,名牛善堂;白雲鼎建禪廬,有白鸚之異,故名白法佛殿。前有廣池一方,亦高山所難者。其前有尖峯為案,曰箕山,乃香爐之東又起一尖也。其地有庵而無崖,崖即前山峽中亙石,無定名也。庵前後竹樹甚盛,其前有大路直下江口,其後即登山頂之東路也。時餘衣履沾透,亟換之,已不作行計。飯後雨忽止,遂別隱之,向庵東躋其後。直上二里,忽見西南雲氣濃勃奔馳而來,香爐、箕山倏忽被掩益厲,顧僕竭蹶上躋。又一里,已達庵後絕頂,而濃霧瀰漫,下瞰白雲及過脊諸岡峽,纖毫無可影響,幸霾而不雨。又二里,抵山頂茅庵中,有道者二人,止行囊於中。三石卷殿即在其上,咫尺不辨。道者引入叩禮,遂返宿茅庵。是夜風聲屢吼,以為已轉西北,可幸晴,及明而瀰漫如故。

〔武功山東西橫若屏列。正南為香爐峯,香爐西即門家坊尖峯,東即箕峯。三峯俱峭削。而香爐高懸獨聳,並開武功南,若櫺門然。其頂有路四達:由正南者,自風洞石柱,下至棋盤、集雲,經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為大道,餘所從入山者也;由東南者,自觀音崖下至江口,達安福;由東北者,二里出雷打石,又一里即為萍鄉界,下至山口達萍鄉;由西北者,自九龍抵攸縣;由西南者,自九龍下錢山,抵茶陵州,為四境雲。〕

初四日 聞夙霾未開,僵卧久之。晨餐後方起,霧影倏開倏合。因從正道下,欲覓風洞石柱。直下者三裏,漸見兩旁山俱茅脊,無崖岫之奇,遠見香爐峯頂亦時出時沒,而半〔山〕猶濃霧如故。意風洞石柱尚在二三裏下,恐一時難覓,且疑道流裝點之言,即覓得亦無奇,遂仍返山頂,再飯茅庵。乃從山脊西行,初猶瀰漫,已而漸開。三裏稍下,度一脊,忽霧影中望見中峯之北矗崖嶄柱,上刺層霄,下插九地,所謂千丈崖。百崖叢峙迴環,高下不一,凹凸掩映。隤北而下,如門如闕,如幛如樓,直墜壑底,皆密樹蒙茸,平鋪其下。然霧猶時〔時〕籠罩,及身至其側,霧復倏開,若先之籠,故為掩袖之避,而後之開,又巧為獻笑之迎者。蓋武功屏列,東、西、中共起三峯,而中峯最高,純石,南面猶突兀而已,北則極懸崖回崿之奇。使不由此而由正道,即由此而霧不收,不幾謂武功無奇勝哉!共三裏,過中嶺之西,連度二脊,其狹僅尺五。至是海北俱石崖,而北尤嶄削無底,環突多奇,〔脊上雙崖重剖如門,下隤至重壑。〕由此通道而下,可盡北崖諸勝,而惜乎山高路絕,無能至者。又西復下而上,是為西峯。其山與東峯無異,不若中峯之石骨稜嶒矣。又五里,過野豬窪。西峯盡處,得石崖突出,下容四五人,曰二仙洞。聞其上尚有金雞洞,未之人也。〔於是山分兩支,路行其中。〕又西稍下四里,至九龍寺。寺當武功之西垂,崇山至此忽開塢成圍,中有平壑,水帶西出峽橋,墜崖而下,乃神廟時寧州禪師所開,與白雲之開觀音崖,東西並建寺。然觀音崖開爽下臨,九龍幽奧中敞,形勢固不若九龍之端密也。若以地勢論,九龍雖稍下於頂,其高反在觀音崖之上多矣。寺中僧分東西兩寮,昔年南昌王特進山至此,今其規模尚整。西寮僧留宿,餘見霧已漸開,強別之。出寺,西越溪口橋,溪從南下。復西越一嶺,又過一小溪,〔二溪合而南墜谷中。〕溪墜於東,路墜於西,俱垂南直下。五里為紫竹林,僧寮倚危湍修竹間,幽爽兼得,亦精藍之妙境也。從山上望此,猶在重霧〔中〕;漸下漸開,而破壁飛流,有倒峽懸崖湍之勢。又十里而至盧台,或從溪右,或從溪左,循度不一,靡不在轟雷倒雪中。但潤崖危聳,竹樹翳密,懸墜不能下窺,及至渡澗,又復平流處矣。出峽至盧〔台〕,始有平疇一壑,亂流交湧畦間,行履沾濡。思先日過相公嶺,求滴水不得;此處地高於彼,而石山瀠繞,遂成沃澤。蓋武功之東垂,其山乃一脊排支分派;武功之西垂,其山乃眾峯聳石攢崖,土石之勢既殊,故燥潤之分亦異也。夾溪四五家,俱環堵離立,欲投托宿,各以新歲宴客辭。方徘徊路旁,有人一羣從東村過西家,正所宴客也。中一少年見餘無宿處,親從各家為覓所棲,乃引至東村宴過者,唐姓家。得留止焉。是日行三十里。

初五日 晨餐後,霧猶翳山頂。乃東南越一嶺,五里下至平疇,是為大陂。居民數家,自成一壑。一小溪自東北來,乃何家坊之流也,盧台之溪自北來,又有沙盤頭之溪自西北來,同會而出陳錢口。〔兩山如門,路亦隨之。〕出口即十八都平田,東向大洋也。大陂之水自北而〔出〕陳錢,上陂之水自西而至車江,二水合而東經錢山下平田者也。路由車江循西溪,五里至七陂,復入山。已渡溪南,覆上門樓嶺,五里越嶺,復與溪會。過平塢又二里,有一峯當溪之中,其南北各有一溪,瀠峯前而合,是為月溪上流。路從峯之南溪而入,其南有石蘭衝,頗突兀。又三裏登祝高嶺,嶺北之水下安福,嶺南之水下永新。又平行嶺上二里,下嶺東南行二里,過石洞北,乃西南登一小山,山石色潤而形巉。由石隙下瞰,一窟四環,有門當隙中,內有精藍,後有深洞,洞名石城。〔洞外石崖四亙,崖有隙東向,庵即倚之。庵北向,洞在其左,門東北向,〕而門為僧閉無可入。從石上俯而呼,久之乃得人,因命僧炊飯,而餘入洞,欲出為石門寺之行也。〔循級而下,頗似陽羨張公洞門,而大過之。洞中高穹與張公並,而深廣倍之。其中一岡橫間,內外分兩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門口如台。當台之中,兩石筍聳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於筍,而色甚古穆,從石底高擎,上屬洞頂。旁有隙,可環柱轉。柱根湧起處,有石環捧,若植之盤中者。其旁有支洞。曲而北再進,又有一大柱,下若蓮花,困疊成柱;上如寶幢,擎蓋屬頂;旁亦有隙可循轉。柱之左另環一竅,支洞益穹。〕及出,飯後,見洞甚奇,索炬不能,復與顧僕再入細搜之。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石城洞初名石廊;南陂劉元卿開建精藍於洞口石窟中,改名書林;今又名石城,以洞外石崖四亙若城垣也。

翻譯

丁丑年(崇禎十年,1637)正月七年級日天亮起來,天空非常晴朗明麗。詢後問得知那地方西距路江二十里,從北面由禾山前往武功山一百二十里,於是讓靜聞同那三個男子先帶着行李到路江,我和顧僕提着被子直往北進入山中。那山不很高,但土色很紅。往上攀登五里,越過一條小溪又走五里,為山上劉家。再往北抵達厚堂寺,越過一座小山嶺,才見到平展的田野,田野中水田密佈。於是順水往東北行五里,折往西北,溯溪走進山中。此溪是禾山東北面的溪流,水流很大,我從永城往西行,未見到有大的溪流向南注入流經永新縣城的那條溪中,此溪應當是從山上劉家的東面往東流,到永城下游匯入大溪中。往北徑過青堂嶺,向西下去,又見到滿是平坦田地的一個山塢,這是十二都。朝西面溯溪流進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間的山峽中衝破石崖向下搗瀉,連續泄落而形成三四個潭。最下面的一個潭深碧如黛,潭上面兩邊的崖石都相互向對面飛突出去。進入坑谷內,又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這是禾山寺的所在處。寺的南面對着禾山的五老峯,而寺所背靠的,是禾山北支再度聳起的一座山,有雙重石高高聳立在寺後面的山上。大概禾山是寺西面的主山,而五老峯是寺南面聳起的山峯,最為高聳挺拔。〔我撮取禾山寺形勝的大概歸納為:“雙童石倚峙在後面,五老峯拱立在前方。”兩山〔即禾山和五老峯〕相夾間的凹陷處有個羅漢洞,聽説不是很深,寺中僧人樂庵端出他的飯食給我們吃,並且留我遊覽羅漢洞和五老峯。我急着要遊武功山,擔心明日全力走一天不能到達,就向他説明願將這兩個地方留作歸途中探尋遊歷之處,然後便告別樂庵,往北攀登十里坳。那嶺往上攀登起來有十里還多,登嶺時,往西望見寺後面的山頂上,雙重石並列聳立,兩座石峯若如兩人側耳相對私語。越過嶺往北下去,山中又形成山塢,水由山塢東面的山峽中破山而去,山塢中住房鱗次櫛比,這裏名叫鐵徑。又從鐵徑北面越過一座山嶺往下走,五里,再次見到平坦的田野,這裏名叫嚴堂,嚴堂的水往南從山嶺西面流下鐵徑。從嚴堂往北行五里,上了雞公坳,它又叫雙頂。那嶺很高,嶺南邊的水從南面的鐵徑向東流去,嶺北邊的水卻是從陳山由北面的溪中流出南鄉。雞公坳的北面就是安福縣界。下了嶺走五里到陳山,太陽已將落,得到村中李及泉翁的留宿。李翁正好七十歲,真是深山中的一個志行高尚的隱居人士。

八年級日早餐後,往北行。陳山南面流來的水,從東面破山而去,又有條從北面流來的水,到此處與它匯合而流向東去,路便溯此水往北延伸。陳山的東西兩面都是高山夾峙,而南北向展開一塊平地形成山塢,四周的山都是上插雲空而下墜深谷,向上遮蔽天日,向下傾墜峻峭,不再像是人世間有的景象。走五里,曲折地爬到嶺頭上。折往東,又順山往北越過嶺脊,那嶺叫廟山坳,又稱常衝嶺。它西面有座山峯叫喬家山,山間峯石磋峨,山頂上有若橫列的屏風、站立的人等形態的石頭,在周圍的眾多山峯中,它是最美的。往北下去三裏,有座石崖突兀溪左,崖上橫疊豎插着清一色的石頭,呈現出展翅盤旋的形態,水流從山峯根腳向空中傾瀉卞去,落差達幾十丈高‘只是路從右邊走,崖畔白茅叢生嫩草覆地,不能窺見下面,只能聽到水流向空中搗瀉時所發出的震撼山谷的響聲而已。走下此處才見到山峽中田塊環繞着溝谷,又走二里才見到三四家居民,這地方叫盧子攏。一條溪水從西南的山峽中流來,與從南邊常沖流來的溪水匯合而往北流去,攏北有條山岡橫障在溪前,若像是在為村莊守護關口。溪水流到山岡前折向西,繞過山岡往北流,然後就朝西北淌去。道路這才與山溝水分開,往北越過一條山岡。又走五里,下到平坦的田野中,山才遠遠地分隔開,構成那片田野的南北兩邊界限,這裏叫台上塘前,而盧子攏流來的溪水,到此處又自西折向東,於是形成一條大溪流,往東由洋溪與平田溪匯合。於是渡過溪水往北走,三裏到妙山,又進入山峽中,走三裏到達泥坡嶺麓,在那裏僱得一個男子挑行李。走五里,往北越過山嶺下去,又見到一條佈滿平坦田塊的山谷,這裏叫十八都。又走三裏,有條大溪也是自西向東流,它就是從錢山洞發源而往北流到此地的溪水,平田橋橫架在溪流上,越過平田橋往北上了相公嶺,從此處起一路迢遙直上,眼前滿是青翠掩映,順着聳入雲霄的山崖而行。走五里,有條路從東面來交合,又直往上走十里,旋繞着登上了嶺頭,太陽烤得人像在熱鍋裏一般,我們乾渴得要命卻找不到水。許久後,聽到路下邊傳出塗塗的水聲,到深邃的`草木間去尋覓,見一個小洞中流出泉水,於是用手捧來喝。而後在山坳間見到個村落,它是十九都門家坊。坊西面有座山峯很峻峭,它就是在相公嶺上望見而當時想攀登的那山峯,它的正東北與香爐峯對峙,是武功山的南案‘此時還是下午,但擔心前面的道路崎嶇難行,便姑且保留餘力而停下來住宿在門家坊。投宿那家的主人姓王,他母親年紀有九十歲了。

九年級日早餐後出發,天空中雲氣漸漸聚攏,但四周的山巒沒有被遮蔽。走了三裏,折往西面,又順山向北行,才看見東面有條大溪從香爐峯麓流來,這裏是湘吉灣。又走下嶺一里,見到三四户人家。又朝嶺上攀登一里,接連越過兩座山脊,這裏是何家坊。有條路從村西邊山塢中下去,那是到錢山的路,水流順山塢向西流下去而後折向東,它就是香爐峯流來的大溪;有條路從村北山坳朝上延伸,那是去九龍的路,而上武功山的正路是溯大溪往東從兩山間走。二里後,渡過溪流順南邊的山崖而行,又走一里,有間小茅屋立在溪北岸,這是三仙行宮。從此處起漸漸向高峻的山岡上攀爬,三裏後,直抵香爐峯。香爐峯的崖壁上、山坳間不時有細流懸掛着,向北流下大溪。仰頭看見峯頭上雲影逐漸疏朗,便趕忙向上攀登,忽然間零星的小雨又飄飛起來。爬二里到達集雲巖,零星的雨水打濕了衣服,於是進入集雲觀稍作休息。此觀是葛仙翁為養身進行修煉的處所,這一天因為是新年佳節道徒們正成羣地在正殿上嬉鬧,那殿只有一根前柱,還未營建完畢。觀址高高地背靠着香爐峯,北面朝着武功山,前方則是大溪從東面山塢中流來,向西經湘吉灣而流去,也是一個神仙居住的好地方。這時雨稍微停了些,遇到個道徒想送我們到山頂,於是往西到了九龍,便冒雨行半里,跨過老水橋,再順武功山南麓而行,就上了牛心嶺。五里後,經過棋盤石,〔有小廟在嶺上。〕這時雨漸漸大了起來,那道徒歸還了我們給他的送路費,丟下行李袋離去。有路從棋盤石直往北上去,五里後,經過石柱風洞,又過五里,便直達武功山山項,這是從集雲觀登山的大路;從棋盤石由小路順深谷向東去,是從觀音崖登山的路。我想兼顧兩條路上的風光,竟然從山頂的小路直奔九龍,而那道徒想仍然下到集雲觀,從何家坊大路走,所以他和我意見不合而離去。於是我冒雨從小路往東行。從此處起山的支脈盡都是從山頂向深谷中傾墜而下,凸起處形成山岡,凹伏處形成山峽,道路順着山腰延伸,遇山岡就攀登而上,遇山峽便俯身下行。從棋盤石向東經過第二個山峽時,有塊十幾丈高的石頭直立在山峯側邊,讓人覺得形態優美。那石頭以內的山峽中石崖突兀樹木叢生,看上去很奇異,但道路彎曲,大雨飛灑,草木塞路,無處可以着足。又沿路往東經過第三個山峽,峽間的山岡從路下面的山澗向南橫越過去,徑直到香爐峯的東面。從這條山岡起,山澗中的水便向東西兩邊分流,流往西的就是從集雲觀而流出平田的那條,流往東的就是從觀音崖而流下江口的那條,它們都是安福東北的溪流。從此處後又經過兩峽。向北望去,山峽內盡是樹木叢草掩蔽,石崖突兀,不時地見到崖壁上彷彿掛着白色的布慢,如同向下垂懸着的瀑布,奇怪的是沒有飛灑流動的態勢,仔細觀察欣賞,原來它們都已經結成冰了。這才知道這地方高而寒冷,已經不同於下邊的地方了,只是我們小步慢行在雨中,不曾感覺到而已。共走五里,抵達觀音崖,大概第三岡的岡脊穿越過去的地方正好是它的中部。觀音崖又叫白法庵,是白雲法師創建的,他的徒弟隱之進行了擴建而使庵的規模更大。此庵位於武功山的東南隅,地處深山之中,幽隱偏僻,原先是山牛野獸棲息的處所,名叫牛善堂;白雲創建佛寺時,出現了白鸚飛來此地的奇異景象,所以取名叫白法佛殿。殿前有個寬大的水池,這也是高山中難遇見的。庵前方有座尖聳的山峯成為案山,叫箕山,是香爐峯的東面又聳起來的一座尖峯。那裏實際上有庵無崖,崖就是前面經過的山峽中綿亙的石壁,沒有固定的名稱。庵的前後翠竹綠樹非常茂盛,前面有條大路直下江口,後面就是登武功山山頂的東路。當時我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趕忙更換掉,已經不作再往前走的打算。飯後雨忽然停了,於是辭別隱之,從庵東登上庵後的路。直往上二里,忽然看見西南方雲霧翻滾奔湧而來,香爐峯、箕山倏忽間就被遮掩了,於是更加激勵已經精疲力竭的顧僕一顛一躍地往上登。又登一里,已到達白法庵後面的最高頂端,然而濃霧瀰漫,往下俯瞰白雲所建的廟宇以及山脊從中穿越過去的眾多山岡山峽,見不到絲毫影子,聽不到丁點兒聲響,幸好天空雖然陰霆但不下雨。又走二里,抵達武功山山頂的茅庵中,茅庵內有兩個道人,我們將行李停放在其中。三石卷殿就在那茅庵的上邊,但雖在咫尺間而辨不清。道人領我進到殿中行了禮,我便返回來住宿在茅庵中。這天夜裏好多次狂風怒吼,我以為風向已轉為西北,天氣可期望變晴,等到夭亮卻發現濃霧瀰漫如故。

武功山若一道屏障東西橫列着。它的正南面為香爐峯,香爐峯的西面就是門家坊的那座尖峯,而香爐峯的東面就是箕峯。三座山峯都峻峭陡削,而香爐峯高懸獨聳,它們並列在武功山的南面,若像武功山的權星門一樣。山頂上有道路通往四方:由正南面去的一條,從風洞石柱下到棋盤石、集雲觀,經過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是一條大路,它就是我入山所走的那條;由東南面去的一條,從觀音崖下到江口,通到安福縣;由東北面去的一條,二里後出雷打石,又往前一里就是萍鄉縣界,然後下到山口通到萍鄉縣;由西北面去的一條,從九龍抵達枚縣;由西南面去的一條,從九龍下錢山,抵達茶陵州。這就是武功山四方的境域。

初四日聽説天上的陰霆未散,我便靜靜地躺了許久。早餐後才起來,霧影忽開忽合。於是從正路下山,想去探尋風洞石柱。直往下三裏,逐漸見到兩旁的山都在茅草叢中露出脊樑,沒有崖壁峯巒的奇秀,遠遠看見香爐峯頂也時出時沒,而它的半山仍然和先前一樣濃霧瀰漫。我心想風洞石柱還在二三裏以下的地方,恐怕一時難以尋找到,並且懷疑道徒所講的是些敷衍塞責的話,即便尋着了也不會有什麼奇異的景象,便乘沒有下雨,仍舊返回山頂,再次在那間茅庵中吃了飯,準備先去九龍。這才從山脊上往西行,開初山中仍然是霧氣瀰漫,不久就漸漸散開。三裏後略微向下走了一些,越過一條山脊,忽然從霧影中看見武功山中峯的北面有矗立的山崖、高峻的石柱,它們向上刺入層層雲霄,往下插進深深的地府,這就是所説的千丈崖。成百座山崖叢密地聳立着,交錯盤繞,高低不一,凹陷的山窪和突凸的峯石相互掩映。往北直向下走,到處如門如網,如幢如樓,直下到谷地,盡都是叢密的樹木、紛亂的雜草平平地鋪在深谷中。然而霧氣還時時籠罩着山崖,等走到它們的側邊時,霧又忽然散開,好像先前的籠罩,是女人故意用衣袖遮面以迴避客人,而後面的散開,又像是用心裝出笑臉歡迎客人。大概武功山若屏障橫列着,東面、西面和中間共聳起三座山峯,而中峯最高,峯上純是石頭,南面只是山崖突兀而已,北面卻是極盡了山崖懸空直立、曲折盤繞的奇美。假使不由此處而是從正路走,假使由此處走而霧氣不散開,不是就要説武功山沒有奇異優美的景觀了嗎?共走三裏,經過武功山中間一座山嶺的西面,接連越過兩座山脊,它們都狹窄得僅有一尺五寬。到此處南北都是石崖,而北邊的石崖尤其高峻陡削,它們深播無底,盤繞突兀,有許多奇異的景觀,山脊上有兩座崖壁層層破裂開,如同門一樣,向下傾墜到重重深谷中。從那兩座崖壁處向下鑿通道路,就可以覽盡山脊北崖的各處勝景,但可惜的是山高路絕,沒有能到達那些山崖間遊覽的人。又往西,依然是先下後上,這裏是武功山的西峯。西峯與東峯無差異,不像中峯那樣石崖高峻突兀、條塊分明。又走五里,經過野豬窪。在西峯盡頭處,看到一座石崖突出來,下面可以容納四五個人,它叫二仙洞。聽説它上面還有個金雞洞,我沒有進去。從二仙洞起山分成兩支,路從中間通過。又沿着略微下傾的路往西走四里,到九龍寺。此寺在武功山的西睡,高峻的山嶺到了此處忽然向四周分開,圍成山塢,中間有塊平坦的谷地,水流繞着谷地往西面流出山峽口處的橋,向山崖間傾瀉下去。寺是神宗時寧州禪師創建的,與白雲創建觀音崖,是分別在山的東西兩邊同時進行的。然而觀音崖地勢開闊暢爽居高臨下,九龍寺地勢幽深寬闊,觀音崖的地理形勢固然不如九龍寺那樣既正而又幽靜隱祕。若以地勢來論,九龍寺雖然稍低於山頂,但它的高度反而在觀音崖之上許多。寺中的僧人分住在東西兩間小屋中,前些年南昌王曾特意進山到此拜佛,如今寺廟僧房的規模依然齊整。西面房中的僧人留我們住宿,我見霧氣已經逐漸散開,便堅考地和他們告別‘走出寺,往西越過溪口橋,溪從南面流下。再往西越過一座山嶺,又渡過一條小溪,兩條溪水匯合而往南傾墜到山谷中。溪從東面傾瀉,道路從西面下插,都是直往南面下去。走五里為紫竹林,有間僧人居住的小屋坐落在高處的急流修竹間,清幽和高爽兼得,也算得是佛教寺院的一處美妙所在。從山上遠望此處,還是被掩蔽在重重雲霧中;漸朝下走雲霧漸散開,而此處破裂的崖壁上水流飛瀉,有崖壁上的急流高懸在倒豎的山峽間那樣一種態勢。又走十里到盧台,一路間或從溪右走,或從溪左行,路線不一,但無不是行走在如巨雷轟響的水聲中和似雪花倒濺的白浪間。只是水流在高高的山崖間,被翠竹綠樹掩蔽,不能窺見到水流的形態和氣勢,等到渡過山澗水,又已經是水流平緩的地方了。走出山峽到達盧台,才有佈滿平坦田塊的谷地,紛亂的水流交錯從田畦間湧出,我們的行裝鞋子都被打濕。回想起前天過相公嶺時,要一滴水都不能找到;此處地勢高於那裏,但石山間溪水環繞,於是成了水流灌注的窪地。這大概是因為武功山東睡的山是一條主脊分出若干支脈,而武功山西睡的山是眾多山峯各各分立,山峯上石頭突兀崖壁並矗。泥土、石頭的情形既然不同,所以乾燥濕潤的狀況也就有差異了。溪兩崖住着四五户人家,房屋呈環狀離立着,想投到其中的一家住宿,但各家都以新年要宴請賓客的理由推辭了。正徘徊在路旁時,有一羣人從東面村中走到村西去,他們正是被宴請的客人。其中一個少年見我沒有住宿處,親自到各家,為我找棲身的處所,把我帶到東村已經宴請過客人的一家,〔這家人姓唐。〕這才得以留宿下來。這天行了三十里。

初五日早餐後,霧氣仍然遮蔽着山頂。於是往東南翻越一座山嶺,走五里下到平坦的田野中,這裏是大階。此處住着幾家居民,自成一個和外界相對隔絕的幽深谷地。一條小溪從東北面流來,那是何家坊流來的溪流,盧台的溪水從北面流來,又有條從沙盤頭來的溪水自西北面流來,它們匯合而流出陳錢口。兩山對聳如門,路也沿溪流而去。出了陳錢口就是十八都平田,它東面對着一塊寬展的大平地。大破來的水自北而流出陳錢口,上破來的水自西而流到車江,兩條溪水匯合而往東經過錢山流下平田。路從車江沿西面的溪水走,五里後到上破,又進入山中。隨後,渡過溪水到南面,又上了門樓嶺,爬五里越過嶺,又與溪水相遇。過了一個平坦韻山塢又走二里,有座山峯立在溪流中,山峯的南北兩面各有一條溪流,它們繞流到山峯前面而匯合,這是月溪的上游。路沿山峯南面的那條溪流進入山中,溪的南面有個石蘭衝,山崖很是突兀。又走三裏,登上祝高嶺,嶺北的水流下安福縣,嶺南的水流下永新縣。又從嶺頭上平平地行二里,然後走下嶺往東南行二里,過了石洞的北面,便朝西南攀上一座小山,山間的石頭色澤温潤但形態高險峻峭。從石縫中往下俯瞰,有個四面環繞的石窟,石窟中有道門對着石縫,門裏面有佛家廟宇,廟宇後有個深洞,那洞叫石城洞。洞外石崖環亙四周,石崖間有條縫隙朝向東面,佛庵就背靠着石崖。那庵朝向北面,石城洞在它的左邊,洞門向着東北方,但石窟中的門被僧人關閉着無法進去。從石頭上俯身呼喊,許久才得以進入石窟內,於是叫僧人燒火做飯,而我進入石城洞中游覽,想爭取時間出來後作石門寺的旅行。進洞門後沿着石瞪而下,很類似陽羨張公洞的洞門,然而大處超過張公洞。洞中高高隆起的狀態與張公洞相同,但深度寬度有張公洞的兩倍。洞的中央有條石岡橫隔着,將洞分為內外兩重,外重有些大石頭分別排在洞門口,如同一個平台。平台的中央,聳立起兩根石筍。排列在石筍左右的,石台北面邊緣處是一根石柱矗立着,它有石筍兩倍大,而顏色十分古樸凝重,它從洞底向上高高擎起,上面連接着洞頂。石柱旁有條縫隙,可繞着石柱轉。石柱根部冒出的地方,有些石頭在周圍環繞承託着,它們像是栽種在盤子中似的。石柱旁邊有個支洞。曲折地往北再進去,又有一根大石柱,下面如蓮花環繞堆疊形成柱子,石柱的上部如同作為儀仗用的華貴的旗幟,頂蓋連接着洞頂;這根石柱旁邊也有縫隙,可繞着石柱轉。大石柱的左邊另外環繞着一個小洞,那支洞更加彎隆。等走出洞,吃了飯,見洞非常奇異,未能找到火把,又與顧僕再次進入洞中細細探尋。出洞來已經傍晚了,於是住在庵中。

石城洞原先名叫石廊洞;南破人劉元卿在洞口石窟中創建佛寺後,改名書林洞;如今又叫石城洞,因為洞外石崖環亙四周若像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