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7W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1

一、教材概況

全日制國小語文五年制第十冊第七組中的首篇課文一《詹天佑》,講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事,説明他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紹,再具體敍述的方法來安排材料。在具體敍述的段落裏,又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寫的。針對本單元訓練點“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落實課文二、三重點段,突破“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些難點,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用“阻撓”、“主持”造句;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懂得讀文章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精講第二、三兩段;理解全文,認識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課時安排:兩課時。課前準備:詹天佑像;“人”字形線路圖,硬紙剪成的火車模型:閲讀有關介紹詹天佑事蹟的書。

二、教程設計

在揭示課題,明確要求,初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找出中心句,理解文章思路。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並以此為線索,讓學生找出詹天佑的傑出與愛國具體體現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築京張鐵路之事)接着,想想這部分的前後各寫了什麼?學生以此作為分段的依據,理清文章的思路。

2.給合訓練點,講讀第二段。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詹天佑“在怎樣的情況下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這一問題,抓“阻撓、要挾、嘲笑”的分析,從“阻撓、要挾、嘲笑”的意思理解,該是怎樣阻撓的?阻撓不行就要挾,怎樣要挾?目的是什麼?以及嘲笑什麼?結合訓練點深入理解這一段。

3.突破難點,講讀第三段。

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之事,課文第三段選擇了三方面的典型材料,即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後兩方面的學習是課文的難點。如何讓學生在理解“勘測線路”之後,運用這種方法,自學“開鑿隧道”與“設計人字形線路”兩部分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上真正起到主體作用?先談“勘測線路”這一部分的教學設想。

(1)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遇到哪些困難?

(2)他是怎樣克服的?

(3)概括説話,從詹天佑勘測線路的表現,説明了什麼?

“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運用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即“勘測線路”這一訓練方法提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搞懂這兩部分的內容。也就是詹天佑在“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從中説明了什麼?不過,這裏的難點,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1)中部鑿井法是怎麼回事?

(2)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中怎麼上坡?

由此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來突破難點:

中部鑿井法:

a.開鑿隧道一般採用什麼方法?(在黑板上掛兩端鑿進的平面示意圖,目的是讓學生搞清鑿井的與鑿進的不同之處。)b.學生讀“中部鑿井法”的內容。c.學生在玻璃片上畫出平面示意圖。(注意讓學生畫,自己動手操作。)d.評議學生畫的示意圖。可能出現學生將山畫得太高,像居庸關的山勢,要求再讀課文後修改。

“人”字形線路。a.出示“人”字形線路圖和剪好的火車模型;b.學生根據書上的説明上台演示;c.説明兩個火車頭推拉的情況,並展開討論。這樣,難點容易突破。

4.反覆朗讀,激發民族自豪感。

從京張鐵路修築成功,驗證了詹天佑傑出的才能和對祖國的熱愛。通過反覆朗讀從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

三、設計意圖

1.抓中心句展開教學,體現訓練的整體性。

緊扣中心句中的重點詞“傑出”、“愛國”來組織教學,自始至終環環緊扣這兩個詞講讀課文,從中落實訓練點,突破其難點。這樣,課文的主鏡頭相當突出,教學思路也非常清晰。教學上能形成一個整體,學生易於掌握,體現了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原則。從設計的程序看,有其訓練的整體性,也抓住了教材的特點。

2.探求方法,培養能力,體現訓練的主體性。

其一,在“勘測線路”中設計的三個問題,設計意圖為: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結合單元訓練點找有關語句給予解決。第二個問題的訓練,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來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如讀的方面,抓“精密”與“周密”比較,“大概”、“差不多”的説法可能造成怎樣的後果,“經常勉勵”等等,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的嚴格要求;做的方面,如“親自”、“始終堅持”、“請教”,並結合當地的情況:“狂風怒號”、“黃沙滿天”、“翻山越嶺”來理解,體會其中工作的一絲不苟;而他想的方面“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譏笑”等等,體會其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國之情。

這樣設計的另一個目的是:從詞句的層層剖析中,注意了詞與句間的聯繫,用辯證聯繫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體會內在的思想性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綜合問題的能力。

其二,將教學第一部分“勘測線路”所提出的三個問題和自學兩方面內容的方法,使學生覺得有方法可循。既是一種學法指導,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其三,在後兩部分上,讓學生看示意圖,在讀課文畫示意圖及自己修改的基礎上,在學生想不明白之際,教師再提示一下。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動口中啟發了想象,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此時的教學上都處於主動的位置上,而且學生的思維也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這無疑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發展,能力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四、教學特色

本人在教學中借鑑情境教學的一些做法,作了新的探索:

在抓中心句教學的同時,遵循情感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誘發、發展、昇華”三個階段,使教學的每個環節充實起來,完善起來。讓學生與作者共呼吸,共命運,以激起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嗚,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是本文教學的一大特點。

1.情感的誘發。教學開始,簡介時代背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常受外國列強的侵略。特別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更加軟弱無能,帝國主義的氣焰更加囂張。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準備修築京鐵路。由於這條鐵路是聯結華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誰取得這條鐵路的修築權,誰就可以進一步控制我國的東北。在關係到國家尊嚴的關鍵時刻,詹天佑毅然接受這個任務。此時,學生對詹天佑的愛國之情有了一定的感受,也產生了學習這篇課文的慾望,學生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誘發。

2.情感的發展。學生情感的發展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分不開的,而語言文字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載體。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着重理解二、三兩段,通過對文中重點詞句的品析,學生不僅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也深化了情感體驗,在層層的剖析中,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發展。

3.情感的昇華。學生對詹天佑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持修築京張鐵路,從中領會其傑出和愛國。那麼,在學生的心中已樹立了詹天佑光輝形象。課文第四段中講到的提前竣工,人們設立的詹天佑銅像,外賓的讚歎等等。學生從心底裏喚起對他的尊敬、崇拜之情。通過對課文的反覆朗讀,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達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遵循情感發展的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有其嚴密性:情感的三個隊段,缺一不可;抓課文的情感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這樣做的目的是,將語言文字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結合起來。這將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這樣,學生樂學、易學。

總之,根據教材特點抓中心句展開教學,扣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有其一定的整體性;把學生的情緒激發起來,嚴格遵循情感的規律,有一定的嚴密性;而在學法上的運用,體現其舉一反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其一定的自主性。在讀讀、劃劃、議議、畫畫的過程中,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在課堂上真正地做到動起來。在綜合的訓練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了培養。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2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異國風光的美麗和獨特。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內容,受到威尼斯獨特地理風貌以及文章語言美的感染,受到熱愛大自然與熱愛生活的教育。

2、從品讀精彩片段中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事物的特點來描寫事物的。

3、認識威尼斯小艇的特點和作用。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上課前,請同學們先看幾張圖片,同時我要考考大家,看誰的觀察力好,誰的記憶力好,看完後,告訴老師你們都看到什麼?(播放:課件)

生:有船、水、建築。

師:那麼這是什麼地方的生活環境呢?它就是有名的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播放:課件*2)。這是老師在網上搜集的資料,

誰來幫老師讀一下?

師:既然這座古老的城市被水包圍着,那麼它的交通工具必然是什麼?生:小艇。(播放:課件)

二、整體感知新課。

師:這節課我就來學習第13課《威尼斯的小艇》。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注意:艇是後鼻音。

師:假如讓你來寫《威尼斯斯的小艇》你會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呢?(小艇的樣子、作用等)。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本課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温他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師:請大家自由地把課文讀一遍。標出段落。

三、 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

2、這一段主要講了什麼?(播放:課件)

3、課文是如何突出小艇的重要性的?把小艇比作什麼?

四、 學習第二自然段。

1、小艇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引入第二段)

2、指名讀。

3、小艇有哪些特點?課文是用什麼修辭手法來描寫的?

4、你還能把小艇比作什麼?

5、這一段是寫小艇的外形,下一段是寫小艇內部結構的,誰來 讀一下?

五、 學習第四自然段。

1、小艇的外形是很美,坐在裏面也很舒服,但這都離不開什麼呢?

2、指名讀。

3、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播放:課件)

4、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5、你可以把這幾個關聯詞加入課文中去嗎?

雖然……但是…… 不管……總……

即使……也…… 不僅……而且……

六、 學習課文最後兩段。

1、人們都利用小艇做什麼事呢?下面我來測試一下大家的聽力和記憶力怎樣。

2、可見小艇對人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播放:課件)

3、除了課文中寫到的一些事情,你認為人們還會利用小艇做些什麼事情呢?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

七、 總結。

1、威尼斯美不美?威尼斯的小艇美不美?其實美的地方又何止一個威尼斯,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於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中要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那麼你就會感到生活充滿了快樂。

2、請大家帶着對威尼斯小艇的喜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把課文再讀一遍。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3

各位老師下午好

剛才,我們一起享受了一節家常課給我們帶來的質樸和美感,聽了大家的評課,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選派來的骨幹,評課時實事求是、觀點鮮明且個性十足,我們的確需要這樣探討甚至爭論,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學習與成長,這是種很好的研討氛圍,也是熱愛語文課堂的老師們最好的平台。

説到這節課,因為張老師之前忙於學校的各種瑣事,只花了一個星期去準備,所以我把這節課稱之為充滿美感的常態課。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去雕琢,並非我們對待這節課的態度不端正,是因為家常課、常態課是張老師,還有我本人一直以來追求的理想課堂,雖然時間緊,張老師在這遍之前試講了二次,也就是一個星期之內共上了三次。三次課呈現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但有共同點,語文味十足。 有語文味的課堂,我認為把握兩點足矣,一是盡顯語言文字的美,二是扣擊人文之美。這只是我自己比較狹隘的看法。下面我從這節課體現的五處美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節好課,它不拒絕、不反對預設,我們的備課就是一個預設的過程嘛,但是我們的課堂本質上應該是生成的,包括整個教學流程,跟學生的互動和對話。這節課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張老師的公開課從來都是背粗案,簡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絕不用重複的學生。為的就是呈現一個生成的課堂。就拿今天的課來説,張老師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歸真的那種純淨的美;然後她一張嘴,聲音美極了,甘露一般,這是一種磁石般吸引學生的美;她一朗讀,節奏之美,語感之美顯現出來了,這種美帶給學生的是享受更是語文素養的薰陶,所以學生後面説寫的環節令人賞心悦目,簡直就是張老師的翻版,因為這個班她代了兩年,受其影響之深嘛。大家可能以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達背後似乎隱藏了太多的預設,其實不然,因為我聽了前面的試講,我有發言權,三節課在細小的環節上的處理都不盡相同,就連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上都不一樣,因為她更多的是在關注學生的發展,生成的東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狀態下的真實的課堂。

智慧之美。

美貌與智慧並存這種魅力,這種美是超乎尋常的。從課程設計上講,一開課張老師用“四五十年後,季老先生再回德國,他發出了怎樣的感歎?”這有效的一問,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問題直擊文章中心,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從整體入手,對整篇課文作了整體思考,這也就是我明天要講的閲讀教學的十種模式之一,主線貫穿式。從教學過程來講,這節課生成的東西多,張老師的智慧也就顯現得多,例如:

個性之美。

所謂個性,就是出眾。張老師的與從不同在於什麼?其一讀得與眾不同,從課題上就入手,把語文課的味讀出來。她用抑揚頓挫的朗讀藝術帶着孩子們用讀來詮釋文本的內含,給文字注入生命,去撞擊孩子們的心靈。她還通過範讀,引讀,接讀等多種方式蹲下身子參與到學生的朗讀之中。正是這種個人的素質魅力引領着學生有效地把朗讀訓練和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又通過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寫花美的那段就體現得很好,如此帶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個來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從開課時讀題目的疑惑與驚訝到結束時讀題目的由衷讚歎,這就是孩子的理解與成長。

其二張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肢體語言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每個老師的教態是不同的,張老師那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不是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在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有了這般的親和力,學生肯定不畏懼,樂於閲讀,教學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豐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長,大部分內容學生也不難理解,這節課最美之處是將工具性與人文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首先是真正將語言文字的發展放在首位,將聽説讀寫落到實處。老師們不難發現,課中的學法指導無處不在,例如: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邊讀邊思考;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學生學會了聯繫上下文和聯繫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學會了合作學習;學生還學會了運用課外資料來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文道同行”的。這節課的人文滲透有力度,不是在單純地講大道理,而是與工具性相結合,既練習了説、寫,又起到了思想引領,指導行為的作用。

再次,作業的設計也為這堂課增添了光彩,使課堂豐滿起來。課結束時張老師向大家推薦了有價值的書籍,力求學生邁進更為廣闊的閲讀世界。

遺憾之美。

語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

A上午我們講到了第三學段的閲讀教學目標,對照起來,這節課中默讀的成份少點,靜思默想應該是高年級課堂中最常見的讀的形式,課如果一直處在高音區,不管是老師和同學,這樣肯定有點累,教得不輕鬆學得也不輕鬆。

B今天的課各個層面的東西都有,雖豐富卻顯得繁瑣了一些。這也不是張老師的問題,因為在試課後我們是希望張老師的課能夠將閲讀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儘可能多的展現出來,也就是這節課是純粹為了迎合我們這次閲讀教學的主題而量身設計的。本身我們是提倡閲讀課一課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帶着學生搞透徹的。C張老師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課堂細而顯得碎,柔而顯得膩,這節課多了一丁點綿長,少了一份利索。各環節轉換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學語文其實就兩點,就是多讀和多寫。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講,可今天有的環節卻問過來,問過去,嚼過來,嚼過去例如在説寫奇特的句子時。所以,我們的孩子在課堂約後半節產生了審美疲勞。

E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有三個關健,一是對文本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就這堂課而言,教育機智略顯單薄,例如在講花的美與多時,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4

本課預設兩課時完成,因此第一課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的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閲讀、探究的實踐活動。教師是學生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1、談話導入:

利用一個小調查,引出世界上還有一個與我們不一樣的民族,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並引導學生對題目質疑,從而很好的創設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初讀感知: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提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之後組織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這個環節主要是為後面的朗讀感悟作鋪墊,在此我就不再贅述了。

3、朗讀感悟:

在這一環節中,我的構思是抓重點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品讀字詞,由句到詞,再由詞到句,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的問題後,找此相關語句,引導學生理解了“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這個奇特的風俗。在這段話中,有一些詞語的理解對五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讓學生看課件欣賞圖片,教師範讀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詞語。再在此環節中,我特別注意了讀的目的性的引導,不僅讀得正確、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過多種形式、不同目的的反覆讀,學生一定積累了一些優美的詞語,而且課後要求的背誦,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頗耐人尋味”一處,讓每一位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琢磨,去尋找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學生在讀、思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這句話的理解,自然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第八單元共有3篇課文。《魯本的祕密》是該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它是一篇新編的閲讀課文,展示了人間至高無上的親情,屬於親情教育系列文章之一。在此之前,教材已經編排了《麻雀》、《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偉大親情的文章;在此之後的六年級教材中又安排了《荔枝》、《小抄寫員》等文章,使親情教育成為一條完整的體系。此文安排在這裏,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材內容

《魯本的祕密》一文講述了一個12歲的小男孩魯本在一家商店櫥窗前看到一枚標價5美元的漂亮胸針,便萌生了一種心願:他要籌足5美元,買一顆胸針,母親節時送給媽媽,這個願望就是魯本的祕密。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艱辛努力,魯本終於靠撿破麻袋祕密攢夠了錢為母親買了胸針,實現了自己美好的心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

3、從故事中受到關愛他人,疼愛父母的教育。

《魯本的祕密》一文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因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對照魯本對母親的關愛,從思想深處受到感染教育。

實踐以上目標需要一課時的'教學時間。

三、學情分析

“給,永遠比拿快樂”,這是高爾基富有哲理的名言。可是現在的學生由於物質生活條件較好,加之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倍受父母寵愛,他們得到的頗多,奉獻的甚少,因而很難體會這句至理名言。這篇文章無論是從語言文字還是故事情節上,都浸透着兒子對母親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相信通過學習,通過朗讀和感悟,通過現代教育媒體的運用,學生心中那沉睡的親情一定會被喚醒,一定會與主人公魯本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四、説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運用廣告啟迪學生的親情,指導感情朗讀感悟親情,播放錄相體驗親情,聯繫生活實際激起親情。具體做法是:

1、教師以“導、啟”為主,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讀”為主要方式悟情,學習“祕密攢錢”這一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魯本可以用哪些方法籌足5美元”、“你想對魯本或者他的媽媽説點什麼”等問題設計,以“思、説、議”為次要方式動情,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充分利用好現代教育媒體:以媒體為輔助方式激情,配樂朗讀,渲染課堂氣氛;播放學生生活錄相,使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把家長請進課堂,學生與家長對話,加劇心與心的交流,,力求把課堂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學過程

(一)廣告引入,創設情景。

1、教學開始,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大家熟知的關愛父母的公益廣告,引入課題。

2、學生朗讀課題並質疑。

質疑是對學生“閲讀期待”的利用,凸現學生作為閲讀主體的地位。

(二)整體感知,進入情景。

“魯本的祕密是什麼?”學生帶着這一問題朗讀既整體感知了課文,又能順利解決該問題:攢錢為媽媽買胸針就是魯本的祕密。(教師隨機出示課件“胸針”圖)

(三)自主合作,感悟情景。

1、賞讀“心願實現”部分。

“魯本為媽媽送胸針”是本課最感人的情景。我的教學採用打破課文描寫順序的方式,直奔故事的高潮。一段教師導語之後,多媒體出示

“送胸針”的圖像,教師配樂朗讀課文最後一部分30-35自然段,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全班學生再帶着激動、興奮的感情齊讀,體驗魯本實現心願的快樂和幸福。

2、精讀“祕密攢錢”部分。

(1、)“給,永遠比拿快樂,”快樂的獲得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魯本利用撿麻袋的方式祕密攢錢,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這一部分:勾畫使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説一説“為什麼要這樣讀”,然後全班交流,多媒體出示重點句,教師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分角色朗讀

“魯本賣最後四個麻袋”的情節。學生通過朗讀,自主感悟魯本撿麻袋的艱辛和對媽媽深切的愛。

(四)拓展延伸,體驗情景。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閲讀要求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當學生深切體驗了主人公魯本的辛苦付出獲得了成功,換來了幸福的時刻時,學生的心中一定湧動着千言萬語。我設計了一道拓展思考題:“孩子們,此時此刻,你想對魯本或他的媽媽説點兒什麼嗎?”學生即興發言後,我動情講述《我的媽媽》的故事。

新教育理驗告訴我們:“學生不做教材的奴隸”。我們應將教材的樹幹根植於土壤——學生的生活之中。“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都在哪一天嗎?你都為爸爸媽媽做過什麼,今後打算怎麼做?”在學生動情訴説之後,接着播放一段《我為媽媽獻愛心》的實況錄相,讓學生充分體驗“給,永遠比拿快樂”的道理。

最後,教師總結板書,結束教學活動。

板書設計:

魯本的祕密

買胸針 撿麻袋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説課稿6

大家好!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教材,説到教材我們首先應該説課標,課標好比一盞明燈,為我們師生指明瞭前行的方向,只有正確的把握了課標,我們教師才能知道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從而準確把握教材,也只有把握了課標,我們教師才能知道平時訓練什麼、考試考什麼,所以説,準確把握課標是我們駕馭好教材的前提條件,也是必要條件。今天我將從課標、教材、教學建議三大方面展開分析。

一、課標

基於課標對第三學段的要求,我對五下教學目標進行了梳理,具體是:

(一)識字寫字

1、繼續識字200個,會寫150個字,有較強的獨立識字的能力。

2、能用鋼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

(二)閲讀教學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並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3、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課文中含義較深的句子的意思。

4、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5、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

6、擴展閲讀面,拓展課外閲讀量。

(三)習作教學

1、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2、學寫簡單的書信、發言稿、研究報告等應用文。

3、能修改自己的習作,做到語句通順,書寫規範、整潔。

(四)口語交際

1、樂於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稍作準備後能當眾作簡單的發言。

2、學會通過討論策劃活動、學習介紹自己、交流趣事和學習勸説、講故事、表演課本劇、聊熱門話題等。

(五)綜合性學習

1、蒐集積累精妙的語言,學習運用有藝術性、有魅力的語言。

2、初步學會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寫簡單的調查報告。

從目標中我們不難看出,五下教材既注意落實了本冊目標,又注意階段目標之間的聯繫和銜接,力求準確體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

二、教材(知識樹)

我將從教材內容結構、編排特點和知識聯繫等幾方面展開綜合説明。本冊教科書依據《課程標準》,在保持高年級教材整體風格的前提下,進行一些新的探索。

1、整體結構:

1按專題分成8組,每組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各2篇。精讀課文14篇、略讀課文14篇,選讀課文8篇。分別是:第一組“走進西部”,第二組“永遠的童年”,第三組“語言的藝術”,第四組“他們讓我感動”,第五組“中國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組:“走進信息世界”,第七組“作家筆下的人”,第八組“異域風情”。

2本冊書後生字表,要求學生會認200個生字,會寫150個生字。詞語盤點讀讀寫寫共:176個,讀讀記記154個。

3本冊編排了兩次綜合實踐,第一次是在“語文的藝術”這一組小綜合1次(第三組)這一組,以課文學習為主,同時還按排了一些語文實踐活動,我們稱之為小綜合。第二次是在“走進信息世界”,編者突破了以課文為主體的教材結構,改為圍繞專題,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編排形式,我們稱之為“大綜合”。大綜合1次(第六組)

4口語交際、習作各7次。

2、單元結構

全冊書共有28篇課文,除去第六組,全冊還有七組教材,每組由“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四部分組成。在每組課文之後設“詞語盤點”。其中“讀讀寫寫”的詞語,是由會寫的字組成的,要求能讀會寫;“讀讀寫寫”的詞語,只要求認記,不要求書寫。一些課文的後面還按排了資料袋或閲讀鏈接。全冊共安排了五次“資料袋”,兩次“閲讀鏈接”。

從目錄、專題看教材:呈螺旋上升,符合五年級學生認知規律、本冊書的教學重點是:積累、理解、欣賞語言。同時,體裁多樣,語言豐富,感受語言的多樣性。

三、教學建議:

針對教材和目標,我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闡述。

教學內容

1、抓單元重點,靈活運用“知識樹”

在新單元學習之初,我將“知識樹”運用班班通,讓學生進行觀察和簡單記憶。由於知識樹生動形象,一目瞭然地展示了本單元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及具體的知識。點,能夠讓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和要求。

憑藉知識樹形象直觀的特點,在每單元學習結束後,我會再次將知識樹展示出來,讓本單元知識系統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運用“知識樹”進行單元總結,學生對知識的回顧會更加系統,從而學生對知識點的回答不僅會言之有序,而且還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條理性和層次性。

同時,我還鼓勵學生在每單元的學習結束後,自己或同桌之間拿知識樹説出本單元的知識點的內容,用以檢測自己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程度。

2、自主識寫,積累運用

高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要更加放手,要有別於中年級。學生通過前四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識字寫字任務可鼓勵學生藉助工具書自學或在小組裏合作完成。老師在強調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聽寫測查,確保記憶最差的學生也會寫這些字,也會認識這些字。另外,要減少機械的單字抄寫,以詞語為單位練習,更多關注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

3、重視讀書,讀出感受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閲讀訓練。在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以悟促讀,以讀促悟,引導學生讀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態度或作者的立場,讀出自己的感受。

本冊的默讀要求,重點是加快默讀速度和邊讀邊思考的訓練。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讀前提出要求,讀後交流感受或質疑問難,逐步提高學生默讀的速度和質量。

4、重視積累,加強練筆

重視學生課內外的語言積累,同時還要重視由讀到寫的遷移,可根據教材挖掘讀寫結合點,進行練筆,如仿寫句段、寫讀後感等,使學生在練筆中運用積累的詞句和表達方法,提高表達水平。

(二)教學方式

1、轉變角色,凸現自主

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獲得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如佈置學生課前自學,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重視方法的總結。同時,也可以挑選一些課例讓學生來講授,最後教師來完善。

2、活動貫穿,注重運用

古人有語:“寓教於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多設計一些合適的語文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研究與實踐證明,學生有興趣的東西,學生掌握的牢固而且快。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能把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從而省去了不必要的機械重複性抄寫。

(二)評價建議

《課標》指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選拔和甄別功能。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我更關注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用激勵性評價。美好的語言勝過禮物,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在朗讀教學時,對學生整體朗讀水平既要肯定,又要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還要設法找到學生的過人之處,給予激勵,促其產生更高的需求,我們要通過評價促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產生樂於求知,積極向上的情感。

2、注意導向性的評價。學生需要信息用以指導規劃下一學習目標,所以教師應該明確指出學生的長處和改進措施,明確地提出弱點並告知改進方法,給學生提供加以改進的機會,不能忽略指錯,一定要在指正的批評性評價。

在班級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加強主體性評價。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評價中。如:詞語聽寫;讀書筆記展評;經典背誦等。由原來的教師評逐步到現在的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直以來,教科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資源,但隨着時代的進步,它不在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例如:我可以利用校本教材、利用網絡、利用課前3分鐘“海闊天空”來擴大學生的語文學習機會,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蹟、民俗風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與日常生活的話題作為學習語文的源頭活水。

最後,我想説:

語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語文是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清甜解渴;

語文是芳香濃郁的咖啡,讓人温馨浪漫;

語文是新鮮味美的果汁,讓人滋心潤肺;

語文是神祕美麗的花園,讓人流連忘返;

語文是香氣撲鼻的綠茶,讓人神清氣爽。讓我們準確把握課標與教材,用嶄新的理念,飽滿的激情,無窮的智慧,去實踐幸福的課堂,去譜寫理想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