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6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1

一、説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選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第十課,這是一篇新聞作品,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從情感到表達都堪稱一篇佳作,作者運用側面描寫,通過不同的場景為我們展示了二戰中猶太人曾遭受的苦難,滿含着對歷史的反思。

二、説學情

我們常説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鮮活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學習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以及透過戰爭苦難去珍愛和平。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聞寫作的敍事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細節和側面描寫,提高學生細心挖掘文本的`閲讀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五、説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整體感知

首先,引導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並説説每部分都寫了什麼。因為本文條理十分清晰,所以學生很容易概括出:導語(1-3)講述現在,背景(4-5)回憶過去,主體(6-15)參觀苦難,結尾(16)回到現在。

其次,根據大家劃分出的部分,引導學生着重來看文章的主體(6-15)參觀苦難,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體現作者情感的部分,順勢拋出問題:參觀的順序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閲讀可以得出:本文是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來進行依次描寫的。

最後,通過閲讀概括學生可以感受到每一個參觀者的感覺都是——恐怖。

通過這樣的一些問題,學生能夠順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脈絡初步體會參觀者的心情,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引導學生在文中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比如學生可以找到:毒氣室、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女牢房——“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其次,根據學生的答案,我將設置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兩個問題,(1)通過我們剛剛找到的那些句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參觀者怎樣的心理狀態?(2)思考作者為什麼沒有直接去描寫這些地點,而是通過參觀者來表現集中營恐怖的。

引導學生得出:(1)參觀者無不驚恐萬分。(2)這是運用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這種恐怖的氣氛,比直接去描寫給讀者的衝擊力更大,讀者便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參觀者的情境。

最後,引導學生回到開頭的部分,作者連用四個“不該”,體會其中的含義有哪些。

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繫,用“不該”二字進行連接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着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通過這樣環環相扣的環節,在學生掌握寫作手法的同時,也能深入那段歷史感悟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進而激發學生珍愛和平的思想情感,至此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課下我會為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觀看與二戰相關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評。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2

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好!幾天我説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一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接下來,我將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説課:説課標,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教學預測。

一、 説課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要激發、尋求、提升閲讀者的主體感受和認知深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

二、 説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在似乎平淡的事實之中,作者以獨特環境中的見聞和感受,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根據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奧斯維辛的歷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閲讀新聞的能力,以及抓住並理解表達作者主觀評價的語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藴的句子的含義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印象性新聞報道。 “印象性報道”是記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人物訪問所獲得印象寫成的報道。把對事實和新聞人物的客觀報道與描述同作者的主觀印象結合起來寫,是印象性報道的主要特色。它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灌注着作者強烈的情感。

三、 説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討論法、提問法、電化教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運用多媒體聲像,板書,旨在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

四、 説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本課我引導學生主要採用預習法,分小組討論法,意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 説教學程序

一) 新課導入:

有這麼一個地方,它被人稱為“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在這裏,黑暗充斥着每一個角落,死神日夜出沒,它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放幻燈片,圖片,文字解説奧斯維辛集中營。

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奧斯威辛的瞭解呈現兩級情況,一種是一無所知,一種是有所瞭解,但是以不瞭解的為多。因此,在教學的開始——導入部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圖片直觀,很有震撼性,觸動心靈,易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奧斯維辛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瞭解,拉近學生與奧斯維辛之間的距離。

二)初步感知

1、根據課文題目預設問題:

作者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又寫了呢?

帶着問題讀課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語句或依據文章中的語句來回答)

“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裏之後,如果不説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裏遇難的人們。”

根據課文題目可預設問題很多,但選擇“作者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又寫了呢?”即作者的創作動機,只是作為講授本篇課文的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直擊新聞主體部分。以主體為中心,輻射其他新聞元素。

2、緊接着,提問: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來源,是什麼觸動了他?即參觀者在奧斯維辛的見聞,感受。

(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毒氣室 焚屍爐 女牢房 試驗室 紀念牆 絞刑室

成堆的頭髮 嬰兒的鞋子 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文中7-15自然段,實際上是參觀者參觀奧斯維辛時,在動作行為,神情語言上都有所變化。而作者正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利用這點,從細節上把握情感,“還原”殘酷、恐怖的歷史真相。

小結:

雖然不曾經裏那些慘痛,但從參觀者的反應、感受,我們可以看出法西斯納粹的殘暴與慘絕人寰。過去的奧斯維辛不堪回首,不忍再揭傷疤,如今的奧斯維辛怎麼樣了呢?

“陽光明媚温暖”“ 白楊樹婆娑起舞”“ 兒童追逐遊戲”

這樣,過去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宛如兩重天,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當身處奧斯維辛歷史遺蹟中,留給參觀者的是歷史的厚重帶來的靜穆,壓抑,但走出來,面對明媚的陽光,孩子的笑臉,他們釋然。——記住歷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理解

問題:在這些描寫參觀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沒有你不明白的語句?(學生自由提問,由另一學生作答,老師引導,作有效補充,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個事實為什麼令人終身難忘?

2)、紀念牆上有一張照片,很特別,一個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照片為什麼引人深思?她在想什麼?

3)、“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為什麼?

問題:在第1、2自然段中“最可怕”“居然”“噩夢”“不該”……作者面對着現在的不熱金卡為什麼會用這些“不適合”詞?

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類似的話,作者為什麼這樣説?是真的沒新聞了嗎?(分組討論)

這篇新聞很特別,與一般的新聞不一樣,屬於印象性報道。字裏行間藴藏着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其中的藴味。而且高一的學生求知慾和表現欲很強,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作業:比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的新聞異同,思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特色。

五)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羅森塔爾

殺人工廠 旅遊中心

毒氣室 震驚

焚屍爐 憤恨 記住歷史

展覽 感受 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 可怕

紀念牆 窒息

絞刑室

六、説教學預測

問題的設計基本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抓住學生對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層把握作者情感。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3

1、説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描述了作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德國法西斯殺人工廠的見聞和感受。通過德軍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們,不要因為現在的陽光明媚,就忘記了現在的殘酷戰爭。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在似乎平淡的事實之中,作者以獨特環境中的見聞和感受,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根據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教學目的:瞭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培養閲讀新聞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②教學重點:把握新聞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學難點:學習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2、説教法

問題法: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體會探究、發現的樂趣。

3、説學法

①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説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殘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舊跡、伊拉克上空瀰漫的硝煙,無不在向世人訴説着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以史為鑑,才能維護和平。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感受法西斯的殘暴。以此導入,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②介紹背景,讓學生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或苦役折磨或有計劃殘殺約400萬人,進行種族滅絕的殺人中心。

③閲讀課文,整體感知奧斯維辛集中營給人的印象。引導學生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給人的可怕、恐怖、慘絕人寰的印象。

④學生探究“本文沒有集中寫集中營如何殘害‘犯人’的,那麼課文又是如何讓人體會到它的可怕呢?”引導學生從參觀者的感受如“特別恐怖”“渾身發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也在被窒息”“跪下來”“懇求的目光”等來感知集中營的恐怖、納粹法西斯的慘絕人寰。從細節描寫如對集中營一具姑娘的充滿青春與夢想的照片的描寫,感知對法西斯對生命的摧殘的強烈控訴。從作者的議論如四個“不該”及“在奧斯維辛,沒有作禱告的地方”來感知奧斯維辛的恐怖、陰森、慘絕人寰,來感知劊子手的喪失人性、無辜者的無助。從環境描寫如“雛菊花在怒放”“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在追逐遊戲”來感知襯托的手法,藉助反差,揭露了法西斯對生命的摧殘,表達對遇難者的懷念,同時暗示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信念。也從歷史背景的介紹,來表現了法西斯的罪惡。

⑤藉助納粹暴行的一些背景材料,引導學生討論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於我們人類的戕害,以及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⑥課堂小結。《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曾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着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裏行間灌注着自己的情感,真切地告訴人們,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

⑦作業。比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兩篇新聞的異同,試寫一篇短新聞。

5、板書設計

參觀者的感受(“特別恐怖”“渾身發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也在被窒息”“跪下來”“懇求的目光”):恐怖、慘絕人寰

細節描寫(對集中營一具姑娘的充滿青春與夢想的照片的描寫):控訴法西斯對生命的摧殘

作者的議論(四個“不該”及“在奧斯維辛,沒有作禱告的地方”):奧斯維辛的恐怖、陰森、慘絕人寰,劊子手的喪失人性,無辜者的無助

環境描寫(“雛菊花在怒放”“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在追逐遊戲”):襯托手法,揭露了法西斯對生命的摧殘,表達對遇難者的懷念,同時暗示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信念

歷史背景的介紹:法西斯的罪惡。

——對法西斯的控訴,對和平的嚮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4

老師、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課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也是我在實習期間上的一篇新授課。下面,我將會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這五大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一、教材分析

這又包括了四個內容,即課文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篇課文的特點和作用。《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它描述了作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德國法西斯殺人工廠的見聞和感受。《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報道,它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灌注着自己的情感。作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

通過學習前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學生已經複習鞏固了新聞的相關知識。對於新聞類文章,在以往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而忽視自主合作的學習,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本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着力於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又不忽視雙基訓練,注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留下較大的空間,體現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基於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瞭解本篇報道與一般消息的不同;掌握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藴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學會分析新聞中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敍述中所藴含的對納粹暴行的強雷憤怒;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重難點設為:引導學生領會記者是如何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感受,表達自己鮮明情感,同時,還要品位新聞中富有意藴的句子含義。

二、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展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大屠殺以及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圖片,能夠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習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分析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講授法:講解基本知識點,傳授知識。

其中點分析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自主探究法以及問題法。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八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會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營造一種低沉的氛圍,然後通過對比,過渡到二戰期間歐洲的大屠殺。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感受法西斯的殘暴。以此導入,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環節2:檢查預習,瀏覽課文,鞏固字音。這有利於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讓學生翻閲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問題,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環節3:背景介紹。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導語部分,找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歷史,教師再做一定的補充。(由於奧斯維辛集中營離我們有一定的時間差距,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它的背景,便於理解)

環節4:文本主體分析。

在這部分,我以多媒體展示兩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看到的現實的布熱金卡是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可為什麼作者卻説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呢?(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對比分析奧斯維辛集中的現實與歷史的對比,有利於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問題二:記者帶我們參觀了奧斯維辛的哪些地方?參觀主體是誰?(設計意圖:明確本文的寫作線索)

環節5:文本細節分析

在上一環節,學生通過閲讀文本,找出了本文是以參觀的地方為線索組織新聞材料的。而參觀的地方分別有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留個地方。(板書)而參觀每個地方,作者和參觀者的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就依據參觀線索,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毒氣室——恐怖、終身難忘。

在結合細節描寫“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理解“令人終生難忘”的原因。賞析這個句子,要求學生在討論探究後掌握對比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了對教學重點的落實。

按照這個教學思路,我會讓學生總結概括出參觀每個地方遊客的感受。焚屍爐——渾身發抖;女牢房——驚懼萬分;實驗室——羞;紀念牆——沉思;絞刑室——窒息。

此外,還有一些富有意味的句子,我會通過提問、講授等方法,讓學生學會分析總結。重點研討的句子有:

1、在女牢房裏,作者説“沒有什麼值得看的”,難道真的沒有了嗎?

2、參觀實驗室,為什麼會羞紅了臉?

3、“在奧斯維辛,沒有什麼可以禱告的地方。”如何理解這個句子?

這些問題的設計,有利於在思考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接着,就是一個小結提升。通過剛才的學習和板書,學生總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就是作者把自己和參觀者的感受當做新聞的主體內容來寫,並表達了自己的鮮明感情,即對納粹的控訴,對受害者的同情,對歷史的反思。從而使本文突破了一般新聞客觀報道的限制,獨具特色。

環節6:解題,明確中心。

問題:既然奧斯維辛集中營沒有什麼新聞,那為什麼作者還要寫下這篇沒有新聞的新聞呢?

(引導學生結合新聞的特點以及文本去分析。)

環節7:延伸拓展。讓學生結合歷史和時政熱點,談談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歷史?

(強調談學生本人的看法,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將文章內容和現實聯繫起來,體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挖掘獨特的內心感悟。)

最後一環節就是佈置作業了,我讓學生結合課後練習要求,寫一篇小作文。這有利於發揮學生想象力,體現了語文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做到學以致用。

那麼這就是我的板書了,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5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新聞和報告文學”單元。

一、什麼是新聞。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紀實報道。新聞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新聞的特點是客觀性(真實)和時效性(新鮮)。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為一篇新聞的特點。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印象性新聞報道。並是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作品。“印象性報道”是記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人物訪問所獲得印象寫成的報道。把對事實和新聞人物的客觀報道與描述同作者的主觀印象結合起來寫,是印象性報道的主要特色。在寫這類報道時作者必須堅持新聞的客觀性,但是“印象性報道”允許記者通過對事實的報道充分抒發自己的情感,寫印象、寫觀感。所以《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灌注着作者強烈的情感。

三、《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習新聞作品,要注意新聞結構的多樣性,分清新聞事實和新聞背景、客觀敍述和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四、文本解讀。

《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全文一共16個自然段,1—3段寫奧斯維辛的今天,4—5段寫奧斯維辛的歷史,6—15段寫今天(1958年)參觀者(包括作者在內)的感受。16段收束全文。文章的開頭先寫奧斯維辛今天鳥語花香,陽光明媚,而作者卻認為這是噩夢,這一巨大的反差引起了讀者的思考。

當讀到後面,瞭解了奧斯維辛的歷史,這一困惑便找到了答案。這是作者怕人們(尤其是兒童)淡忘歷史的一種深深的憂慮。正是因為這種憂慮作者在第六段中寫道“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直接點明瞭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

文章理解的難點主要集中在7—15段,這部分主要是描寫參觀者的感受。有些描寫,學生一目瞭然,例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等。而有些描寫語句看似直白,但含義深刻,需要深入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例如“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它會羞紅了臉的。”參觀者為什麼要“慶幸”呢,是因為一旦打開門,他們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正常人對當年在婦女身上進行不育試驗的實驗室看一眼都覺得尷尬,而那些納粹分子他們卻殘忍的、沒有良知的進行着實驗。簡單的一個“慶幸”讓我們看到了納粹的殘忍與無恥。像這樣的語句還有“解説員快步從這裏走開,因為這裏沒什麼值得看的”、“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做禱告的地方”等。這些語句在平實地敍述中,藴含着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對這些語句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學生對奧斯維辛的'認識,把握作者創作此文的原因。

學情分析

1、對於新聞,學生並不陌生,因為在國中已學過新聞的概念、特點及寫法等;但是這篇新聞的特點比較特殊,與一般的新聞不太一樣。

2、學生對奧斯威辛的瞭解呈現兩級情況,一種是一無所知,一種是有所瞭解,但是以不瞭解的為多。

3、高一學生還是有很強的求知慾和表現欲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

教學指導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要激發、尋求、提升閲讀者的主體感受和認知深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瞭解奧斯維辛的歷史。

2、閲讀新聞抓住表達作者主觀評價的語句。

3、提高學生理解作者主觀評價語句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討論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領會在平靜敍述中所藴含着的對納粹分子強烈的憤怒,使學生能記住歷史的慘痛教訓,珍惜和平。

教學過程

一、設疑引入

開門見山——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

預設1、奧斯威辛是什麼?

2、為什麼作者説沒有什麼新聞?

3、沒有什麼新聞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

二、初步感知

帶着問題讀課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語句或依據文章中的語句來回答)

問題一:奧斯威辛是什麼?

納粹集中營的殺人工廠的一部分

可怕的旅遊中心

奧斯維辛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莫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

問題二:十四年前奧斯威辛是一個殺人工廠,十四年後它成了一個可怕的旅遊中心,在這個可怕的旅遊中心都展覽些什麼?

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成堆的頭髮嬰兒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三、背景介紹

(插入ppt用圖片介紹奧斯維辛——圖片很有震撼性,一下子拉進了學生和奧斯維新的距離)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車從被納粹佔領的歐洲國家開進這個大門。那巨大的煙囱終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煙霧,也就意味着又有許多人被殺害在毒氣室和焚屍爐中。一位黨衞軍的頭目弗裏希上尉對一批又一批新來的囚犯説過這樣的話:“我警告你們,你們不是到一個療養院來,你們是到一個德國的集中營來,你們除了從煙囱裏出去外,就沒有別的路走出這兒。”

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還建有4個大規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及儲屍窖和焚屍爐。19xx年,這裏每天要焚燒約xx具屍體。殘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屍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剝下紋身人的皮膚做燈罩,並剪下女人的長髮編織成地毯。

四、淺談感受

看完這些圖片之後你有何感受?(如果你去奧斯維辛參觀,看到這樣的展覽,你會有什麼感觸?)

猶太人太可憐了,這些事情太恐怖了。

生命不能這樣被輕視、被踐踏。要尊重生命。

問題:今天(1958年)去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人們,他們又有些什麼樣的感受呢?請在書上劃出表現參觀者感受的句子。

(學生閲讀文章7—14段找同學朗讀,學生邊聽邊標註在書上。)

五、深入理解

問題:在這些描寫參觀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沒有你不明白的語句?(學生自由提問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若學生不問老師就提出問題)

問題一:11段“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為什麼?

(搞婦女不育試驗的地方——大門緊鎖可提供圖片)

明確:一個有良知之人,他就是看一眼這樣的場所都感到羞愧,而那些納粹分子卻麻木的做着的試驗,表達出了作者對對納粹的控訴。

這就是災難歲月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嚴的絕望。因為人的尊嚴受到衝撞,受到了摧殘。

可見,文中細節描寫的作用是:見微知著。不僅是展示二戰背景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場景,更希望通過展示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

問題二、13段在這些參觀者中還有作者,當看到温和着微笑的照片時,作者為什麼會陷入沉思?

(一)作者想這二十多歲的姑娘為什麼會微笑?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赴死刑的人的表情都是木然的,這木然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麻木、絕望。因為死神天天都會光顧,隨時都有人被納粹殺害,所以多數人已變得麻木和絕望了。而這個姑娘卻帶着微笑是因為她看到了希望,他心中擁有希望。

推測一:終於不用等死了,不用再看到同胞的遇害了,終於解脱了因此微笑。

推測二:這個姑娘卻帶着微笑是因為她看到了希望,他心中擁有希望。——文中有“雛菊花”,與此呼應,也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二)小結

無論是因為什麼微笑,但是她的微笑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美麗,而這美麗的生命卻被人無情的毀滅了,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人人面對死亡都如此麻木,如此木然;但卻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卻温和地微笑着走先死亡。當美好被毀滅時更讓人心痛。對納粹的仇恨更深。作者在沉思些什麼呢?

對生命的無視,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巨大悲劇的反思。

對戰爭思考、對生命思考、對人性的思考。

問題三、10段作者在寫這些參觀者的感受的時候,也寫道了講解員的態度。“解説員快步從這裏走開,因為這裏沒有什麼值得看的。”解説員為何是這樣的態度?

提示:遊客看到女牢房的景象時,驚懼萬分,想叫但卻叫不出來;而解説員卻快步走開覺得沒有什麼可看得。

也許是解説員天天看這一景象,天天向大家講述這些內容,他有些麻木了。所以覺得沒什麼可看的。——不要對災難的歷史變得麻木。

也許是這一場景與其他的毒氣室、焚屍爐、絞刑室比較起來是小巫見大巫,起碼還給了一個生存的空間,所以解説員覺得沒什麼值得看的。——控訴了納粹份子的慘無人道、殘忍。

小結:在我們深刻理解了參觀者、作者、講解者的感受之後,相信也喚起了我們對生命的思考、對戰爭的思考、對和平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

五、探究主旨

在瞭解了這篇新聞的內容之後,你們説説“今天”的奧斯維辛發生了什麼新聞?沒有什麼新聞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

提示:在奧斯維辛400萬人被屠殺——這是14年前的新聞。而今天沒有什麼新聞。

“非寫不可的使命感,一種不安的心情”。(作者有很強的歷史責任感)

六、作業拓展

1、作者離開了奧斯維辛後寫下了這篇充滿歷史責任感的新聞。若是你在參觀完奧斯維辛之後,你會在留言牆上寫些什麼呢?

2、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羅森塔爾

殺人工廠旅遊中心

毒氣室震驚

展覽焚屍爐感受憤恨

絞刑室可怕

窒息

課後反思:

最大的優點

整個教學流程層次感很強,問題設計基本能做到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抓住學生對文本中描寫參觀者的感受不理解的句子進行深入分析,切入點很好,學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正好是深入把握文章作者情感的過程。

最大的困惑

這是一篇新聞,但我並沒有按照新聞的思路來講,而是像分析散文一樣來對文本進行內容的篩選和語句的分析,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我心裏還沒有答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説課稿6

一、關於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出自高中語文課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作為新聞稿件,它迅即報道了發生在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迴歸祖國的懷抱之時的重大意義。作為一個消息,它具備典型的消息特點,適合作為對中學生進行這方面知識傳授的藍本。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情感性新聞的特點及寫法。

2、學習本文在客觀描述事實的同時,又運用多種手法將自己的心理感受細緻的表現出來的方法。

3、認清法西斯的罪惡,宣傳世界和平。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1、重點: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2、難點: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藴的句子的含義。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從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導入新課:(另附後面)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當時的南京真是屍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戰期間,不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歐洲,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德國法西斯對歐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髮指!(另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

(二)寫作背景

(投影顯示,補充;可讓學生提前上網查找)

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佈,內設哨所看台、絞形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屍爐,由第一集中營和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組成,用於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戳。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逃天大罪的歷史見證。1945年1月27日,蘇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當時裏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兒童。1947年7月,波蘭政府把奧斯威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展出揭露希特勒黨衞軍在集中營犯下的種種罪行的實證和圖片,包括他們從囚徒身上掠奪的財物,以及囚徒在集中營進行地下鬥爭的各種實物和資料。為了使這罪惡的行徑不再重演,讓後人記住這段歷史。

(三)作家作品

羅森塔爾:全名為埃姆羅森塔爾,美國記者,本篇新聞獲當年普立策新聞獎。美國普利策獎主席、新聞學教授霍恩伯格説,這是國際報道獎得主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

(四)結構內容

本文的題目非常醒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有新聞還寫什麼?這不能不讓讀者產生疑問,懷着好奇心讀下去。本文不是屬於寫事態類的新聞,而是屬於寫情感類的新聞,本文主要想通過寫奧斯維辛,表現人們對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對死難者的悼念,表達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題。

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新聞的導語部分。

這個導語比較長,寫的`內容很多。第1段是寫布熱金卡的環境,有自然環境“陽光明媚温暖”“白楊樹婆娑起舞”,也有社會環境“兒童在追逐遊戲”。

第2段照應第1段,説明布熱金卡應該是一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裏曾經是人間地獄”。

第3段是寫遊人來到這裏的不同目的。

第4、5段是介紹集中營的情況及其一定的歷史背景。

總之,導語部分,一方面寫出了奧斯維辛的現狀,一方面又寫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這裏過去的人間地獄,現在已成為人們悼念死者的地方。新聞一開始,就把這種情感定格在了對死者的悼念,對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聞的主體部分。

這一部分的安排,整體上按照參觀的順序去寫。

第6段寫作者自己寫這篇新聞的目的:是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種責任感。

第7段,寫參觀者的感受,是從總體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來”,表現參觀者的複雜心情。

第8、9段,寫到人們參觀毒氣室和焚屍爐。這裏採用的是特寫的方式,重點是寫人們的感受:用雛菊花在怒放反襯在集中營人們所受的苦難,用“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的表情動作表現參觀者的苦痛與憤恨。

第10段是寫女牢房的小盒子,實際上寫集中營中住處的擁擠:“6英尺寬,3英尺高”的長條盒子,“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在這一段中重點還是寫參觀者的感受:有特寫“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有一般性敍述“解説員快步從這裏走開,因為這裏沒有什麼值得看的”,這句話意味深長,不是沒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第11段很短,只點出了這是“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這是為什麼?那肯定是一個極為骯髒,極為殘酷的地方。據資料記載:當時的希特勒制定一項令所有被征服或佔領了國家的民族充當奴隸並且逐漸消亡的隱密性種族滅絕計劃——高效率、大規模的強制絕育。為此,數以百計的納粹醫生、教授、專家甚至護士,在行政管理專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繼提出了幾十種絕育方法,十餘種實施方案,並且在奧斯維辛、拉芬斯布呂克、布亨瓦爾特、達豪等十多個大型集中營內對數以萬計的猶太、吉普賽囚犯、因從事抵抗運動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戰俘進行了殘酷的手術試驗,造成他們大量死亡或者終身殘疾、終身不育。這樣殘酷的毫無人性的手段,任誰也不願看到。

第12、13段寫長廊裏的囚徒照片。

先是總寫,“成排的人在注視着參觀着”,“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着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們”。多麼殘酷的畫面!多麼讓人同情的人們!後是特寫,寫許多囚徒中有一個二十多歲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對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問:“她在想什麼呢?”是啊,同學們想一想,她沒有痛苦的表情,沒有悽慘的淚水和害怕的面容,卻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還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愛的家鄉,還是青梅竹馬的戀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來,還是想到了萬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問:“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我們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經安康?她的戀人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終於滅亡了?或是面對着眾多的善良的參觀者表示感謝,或是羨慕?這一特寫,引發我們多少思考!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卻在法西斯的集中營裏殘酷的被殺害,這不由得激起讀者對法西斯的痛恨。

第14、15段,參觀到了執行絞刑的地下室。這是讓人窒息的環境。作者又寫了兩個細節:一是一位女參觀者跪下來,在自己的胸前祈禱;一是參觀者們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後告訴解説員,“夠了”。這兩段文字很短,但表達的感情卻是很深的。一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説明這裏純粹是一個人間地獄。憤恨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

最後一段,描寫周圍的環境,與開頭照應,再一次表達出:雖然它已經告別了災難的過去,重新展現美麗的景貌,它在人們的記憶中卻永遠和最可怕的災難聯繫在一起,每一個到這裏參觀的人都不會忘記這一點。

本文把參觀者的感受融入到參觀的過程,表達的情感非常強烈,雖無新聞,卻收到了比新聞事實更好的效果。

(五)研討問題:

1、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2、為什麼要多次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3、既如此,為什麼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4、為什麼這篇並沒有寫下什麼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5、《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麼不同?

(六)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敍述中抒發了對德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嚮往。同時,也是為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