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多民族的大家庭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多民族的大家庭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多民族的大家庭説課稿

多民族的大家庭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從疆域、人口和民族三個方面認識我國的國情,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及民族分佈而展開。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第二節眾多人口的延伸和擴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我國民族的基本構成,初步瞭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掌握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政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圖片、視頻等資料,説明我國民族的概況,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國情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大家庭 , 激發學生對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樹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教學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二、説學情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積累,但學生對少數民族知識瞭解較少,民族觀念不強。另外,國中地理教育的現狀造成了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學生沒有很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些視頻、活動探究等教學來吸引學生。

三、説教法

講授法、活動探究法、知識競賽法。

四、説學法

1.收集資料法。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2.相互討論學習法。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分佈特點。”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

(一)導入:

上課之前,師生共同欣賞視頻音樂《愛我中華》。聽完歌曲,請同學們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歌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們偉大的祖國,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繁衍、共同支撐。並且提出問題,這首歌的`主唱是哪個民族的人,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走進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學習新課

&1 56個民族

1、展示課件(20xx年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人口數量)

指導學生計算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和漢族眾人口分別佔總人口的比例。同時歸納出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

2、師生互動:

教師提問:漢族和少數民族除了人數上的區別外,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分組討論:文字、風俗習慣等。

3、活動探究:

指導學生觀察人民幣上的少數民族的文字

承轉:我國民族不僅構成有特點,而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下面通過小組競賽來考察同學們對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和文化知識瞭解多少。

4、活動探究

將學生分成四大組,組織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收集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 ,分別派出代表人員來訴説所代表的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5、開展活動課

指導角色扮演活動:三個學生分別扮演日本、美國和中國三個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陳述自己民族構成特點,明確不同國家民族構成的不同。

6、組織學生討論

結合與身邊少數民族同學相處的經驗,説一説如果到其他民族地區,遇到不同的民族生活習俗,你會怎麼辦?

(讓學生明確應該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7、介紹我國憲法相關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2 民族的分佈

1、展示課件:我國各民族分佈地圖

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最後我做歸納總結,這樣既可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可得知問題答案,教師進行歸納總結:(1)漢族遍佈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分佈相對分散;(2)各少數民族組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中,也有漢族人口分佈;(3)內蒙、新疆、西藏、雲南、廣西等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4)我國民族的分佈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師生互動

指導學生閲讀圖“我國民族的分佈”,來進行知識搶答

(三)新課小結

指導學生對本節內容談感受、進行總結。並且回答課前問的《愛我中華》的主唱者的民族歸屬問題。

(四)結束新課

播放《大中國》來結束新課,首尾呼應。

多民族的大家庭説課稿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從疆域、人口和民族三個方面認識我國的國情,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民族分佈而展開。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第二節眾多人口的延伸和擴展,又為以後深入地學習民族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我國民族的基本構成,初步瞭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掌握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政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圖片等資料,説明我國民族的概況,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國情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大家庭 , 激發學生對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樹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教學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二、説學情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積累,但學生對少數民族知識瞭解較少,民族觀念不強,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説教法

1.讀圖分析法。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像觀察思考、活動探究訓練、信息查詢、閲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説學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分佈特點。”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一)導入

通過提出問題的形式進行導入,即,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有哪五個自治區呢?為什麼要在設置這些自治區呢?然後播放影片《愛我中華》,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的目的在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授

1.56個民族

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圍繞我國各民族人口數量圖進行觀察分析。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漢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55個少數民族約佔8%)

(2)人口超過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民族?通過讀圖,是學生掌握閲讀和使用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家鄉都有哪些少數民族,在討論中、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完主要內容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課本活動題1:聯繫世界地理學過的知識比較我國和日本、美國民族構成的異同?這樣處理可使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結合現實生活,增強了直觀效果,還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展示資料的能力。

在祖國温暖的大家庭裏,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大多民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通過多媒體展示幾個民族的文字,是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們看了課本17頁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活動。再結合圖片對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解説,這是蒙古族集體舞,這是傣族潑水節的風俗習慣,這是瑤族長鼓舞,這是蒙古族的摔交,這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讓同學們相互討論然後補充説明。這樣可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地課堂氣氛,大大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從感性上去了解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它們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民族的分佈

結合我國各民族分佈地圖,先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最後我做歸納總結,這樣既可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梯度問題如下:

(1)漢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2)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3)哪些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

(4)我國民族分佈有什麼特點?

這樣處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點,層層設問,各個擊破,學生容易理解記憶。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可得知問題答案,教師進行歸納總結:(1)漢族遍佈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分佈相對分散;(2)各少數民族組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中,也有漢族人口分佈;(3)內蒙、新疆、西藏、雲南、廣西等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4)我國民族的分佈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接下來指導學生閲讀課本19頁的表格並設置問題組織學生搶答。問題如下:

(1)我國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數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人口各為多少?

(2)哪個少數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在哪裏?

在搶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歌謠總結答案:蒙回藏維苗,土滿彝記牢。壯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獨數回族。民族數最多,雲南獨佔鰲。

通過閲讀圖表進行搶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少數民族的人口狀況,培養閲讀使用地理圖表、獲取信息和歸納知識的能力,滲透學法指導,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學習我國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礎。

3.民族政策

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1.少數民族聚居區分佈在內地還是邊疆?2.因為漢族人口眾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遵從漢族?然後我再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民族政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得益於我國開放的民族政策。這樣結合現實社會,瞭解民族政策,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還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鞏固練習

自主活動:讓學生了解本班級中哪些同學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祖籍在哪裏?並請他們介紹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變化。

討論:以“我國民族"大雜居 小聚居"的分佈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為題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的自主活動和討論達到鞏固練習、拓展深化本節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小結

為了回顧知識,強化記憶,我通過設置梯度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行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如下:

1.你學了什麼?

2.你的體驗是什麼?

3.你掌握了什麼?

六、説板書設計

1.收集資料法。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多民族的大家庭説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我認為説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巴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從疆域、人口和民族三個方面認識我國的國情,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民族分佈而展開。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第二節眾多人口的延伸和擴展,又為以後深入地學習民族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我國民族的基本構成,初步瞭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掌握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政策。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圖片等資料,説明我國民族的概況,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國情的認識。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大家庭,激發學生對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樹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我國的民族構成,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本節課的難點是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我確定的依據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點,形式多樣,不容易理解記憶。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詳講的內容是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及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和利用圖形影片演示的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分佈特點。”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採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於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設置懸念即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有哪五個自治區呢?為什麼要在設置這些自治區呢?然後播放影片《愛我中華》,導入新課。這種直觀的導入法有兩個優點:一是設置懸念吸引學生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觀的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第一部分內容是我國民族的構成,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我國各民族人口數量圖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我國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漢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55個少數民族約佔8%)2、人口超過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民族?3、你家鄉的主要少數民族有哪些?這個問題讓學生合作討論解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4、完成課本活動題1:聯繫世界地理學過的知識比較我國和日本、美國民族構成的異同?這樣處理可使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結合現實生活,增強了直觀效果,還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展示資料的能力。

然後承轉,在祖國温暖的大家庭裏,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大多民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先讓學生看動畫,認識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們看一組圖片,猜一猜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少數民族活動?再結合圖片對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解説,這是蒙古族集體舞,這是傣族潑水節的風俗習慣,這是瑤族長鼓舞,這是蒙古族的摔交,這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呢?讓同學們相互討論然後補充説明。這樣可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地課堂氣氛,大大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從感性上去了解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它們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祖國民族的構成及一些民族的文化特徵解決了,在處理下一個難點——民族的分佈上,我採用結合地圖,先設疑問,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我再做歸納總結的方法解決,這樣既可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漢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2、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3、哪些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4、我國民族分佈有什麼特點?(“大雜居,小聚居”)這樣處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點,層層設問,各個擊破,學生容易理解記憶。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最後一個問題是民族政策,我先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1、少數民族聚居區分佈在內地還是邊疆?2、因為漢族人口眾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遵從漢族?然後我再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民族政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得宜於我國開放的民族政策。這樣結合現實社會,瞭解民族政策,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還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選擇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圖題,考查學生用圖、填圖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於課後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總結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3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了什麼?2、你的體驗是什麼?3、你掌握了什麼?因而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

這種網絡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佈置作業:以我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佈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那些好處?結合社會實際,蒐集相關材料,上交一篇作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並積極參與。

説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