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脱貧攻堅心得體會(精選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2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脱貧攻堅心得體會(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師脱貧攻堅心得體會(精選3篇)

教師脱貧攻堅心得體會1

孩子像剛出土的嫩苗,需要園丁的呵護和培養,需要教師用愛去滋潤。為了更好的落實教育精準扶貧的幫扶計劃,讓我們班建檔立卡幼兒王史嘉豪在學習及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關愛與幫助。

一、教育教學幫扶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一週課程幫扶,兩週興趣幫扶,一月勵志教育幫扶。在幫扶過程中,我們首先把安全教育放在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通過開展豐富的安全教育活動,培養嘉豪小朋友的安全意識和能力,同時,我們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豐富家長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知識,提醒家長時刻把幼兒的安全放在首位。

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的適應國小生活,週四,我們帶領孩子去參觀“高新國小”,在參觀過程中,讓孩子對國小生活有了基本的瞭解,知道國小和幼兒園的區別,將來能夠儘快的適應國小生活。回到幼兒園,我們還讓孩子畫出了“我心中的.國小”,讓孩子把自己在國小看到的所有東西畫出來,活動很成功,孩子非常喜歡。

二、生活幫扶

生活方面,我們讓家長配合老師,給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衞生習慣,從而加強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每天早晨要求幼兒做到早睡早起,有規律的生活。我們創設了生活牆、我的好習慣,讓孩子逐漸養成晚上早睡覺,按時來園,不遲到、不早退。培養幼兒遵守作息制度,有規律的生活,升入國小後就能很快適應國小生活。還創設了我能幹的主題牆,內容有穿脱衣服比賽、自己繫鞋帶等。

三、關注幼兒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和獨立意識的養成

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的動力。幼兒做事很隨便沒有計劃想要做什麼就去做,要他們有條不紊地做事很難,於是在各種活動中,採用故事、兒歌、歌曲等方式讓幼兒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做到按時完成不拖拉。給幼兒佈置小任務:今天我來播新聞。回家準備幾段新聞,讓孩子輪流學當播音員。每個班級都有小小值日生,他們每天為大家服務,在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中逐漸建立起的任務意識。

四、孩子的變化

通過一年的幫扶活動,孩子進步非常明顯,從一個膽小內向、不善於表現的小男孩,變成了一個勇敢自信、積極向上的小帥哥啦!以前每次去幫扶時,孩子總有説不完的話,他把在幼兒園不敢説、不想説的話,等老師去幫扶時,全部告訴老師啦!經過老師一年的幫扶活動,孩子現在和小朋友們主動聊天、主動去玩,還主動告訴老師他的小祕密,進步非常大。

總之,實施幫扶以來,這些貧困生都有了較大的改變,他們表現得很陽光,很樂觀,又很自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還將盡己所能,限度的幫助更多的幼兒!

教師脱貧攻堅心得體會2

教育扶貧是國家脱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承擔教育扶貧重擔的教育系統應該在其間做好哪些工作,以確保教育扶貧工作能見到實效呢?

一、要切實履行好國家對貧困學生的資助政策和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保證每個貧困學生不能因為家境困難而出現輟學情況。近年來,教育局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全縣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及經核查相對貧困的在校生進行了資助,充分體現了政府對這些學生的關懷。但在今年對全縣貧困學生的調查統計中,發現一些隨父母在縣域外出打工上學的貧困學生並未享受到相關的政策。通過電話詢問,得知有的是不瞭解情況;有的是沒有時間回來辦理;還有的是嫌麻煩最終不了了之。貧困生的個人信息還沒有進入大數據管理範疇,這給相關的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和麻煩。

二、是學校在對貧困生幫扶過程中工作要細、實、做出成效。

1、工作安排細緻、到位。

根據教育局要求,學校確認的貧困生必須有專任教師進行幫扶,做好“教育三扶工作”,學校將貧困學生進行細緻歸檔,做到“一生一袋”,每個學生的個人資料要詳實準確,教師的幫扶過程性資料要完善,所取得成效要體現出來。要求教師具體做好“四個一”工作,即“每天輔導一次作業,每週進行一次勵志教育,每月進行一次興趣培養和家訪活動,每學期進行一次生活資助。”這些具體的安排充分體現了縣局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對貧困學生的關愛。

2、檢查督促,促進落實

為了更好督促教師按照縣局要求紮實做好教育三扶工作,我校按幫扶內容設計了“教育三扶記錄單”,內容包括“學業幫扶、勵志教育、興趣培養、家訪記錄、幫扶感悟、幫扶成效”等內容,要求教師將幫扶情況進行認真填寫,一週一彙總,及時入檔。在教師們的努力下,所幫扶的孩子,要麼在性格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受礦區孩子活潑外向性格的影響,他們不再封閉自己,互相成了好夥伴;要麼在學習態度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作業書寫認真了,準確率提高了,成績進步了;要麼在衞生文明習慣上改善了,不再亂丟東西,不説髒話,用普通話和大家交流……一點一滴的變化,浸透着教師的努力和付出。

但由於所幫扶的孩子家中絕大多數只剩下老人,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的教育根本談不上,所以教師要承擔的責任非常艱鉅和重要。這也考驗着教師的`責任心和耐心。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更要有好的政策去指導,更合理的教育環境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不要讓一代又一代農村的孩子,像他們的父輩一樣,離開故土,背井離鄉,靠苦力、手藝生存,而不是用他們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讓自己的家鄉真正走向小康。

教師脱貧攻堅心得體會3

扶貧一定要重視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兩會期間也曾表示:“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在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上,教育大有可為。可以説,“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發展教育,教育扶貧必然成為未來教育改革過程中的關鍵之舉。

“教育的缺失是 ‘能力剝奪的貧困’,是比收入貧困更深層的貧困,它會引發 ‘貧困的代際傳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如是説。而教育扶貧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是彌補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最大短板的有力舉措。

但現實是我國“教育扶貧”工程面臨着巨大挑戰,2015年初《人民日報》曾撰文指出,在中國已經發生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產生了“貧二代”:貧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並形成了階層和代際轉移。這樣的結論並非危言聳聽,凸顯出的社會分化的嚴峻現實着實令人擔憂。

其實,教育扶貧的重要性無需再多論述,關鍵是教育扶貧如何在“精準”二字上做好文章。如何借“精準”之力打好一場高效的扶貧戰?如何最大程度地促成教育公平的'實現?如何給每個人通過自身努力成長、成才的機會?這些問題才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教育改革應着力化解的難題。究竟何謂“精準”?筆者認為:教育扶貧的“精準”一方面要做到有針對性,聚焦最迫切、最突出、最重要的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的“精準”是要重視差異性,從不同地區的實情出發,制定特色化、實效性的脱貧時間表、路線圖。

具體説來,教育水平落後的貧困地區往往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高教育、鄉村教師隊伍、留守兒童教育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教育扶貧的精準化就亟需政策制定者審時度勢,立足最迫切解決的難題,集全力攻之、克之;倘若扶貧走“大水漫灌”的老路,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扶貧全覆蓋的範圍內注重教育扶貧目標的精準聚焦,教育扶貧之路很可能愈走越發艱難。以英國該方面的做法為例,它實施“教育優先區”方案和“教育行動區”計劃,即選擇一些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給他們進行特別補助和優厚待遇,優先改善其校舍和小區環境,以達到教育機會的均等化。

同時,談及第二層次意義上的差異性精準,就要求針對不同類型的教育短板、不同地區的教育實情,精準發力,有重點、有步驟、有階段性地促進教育可持續性發展。

關於此點,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的建議值得一提,他舉例説:學前教育階段主要側重於解決貧困地區幼兒園和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則主要聚焦於中國小生生命安全、營養改善和鄉村教師流失嚴重的問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主要注重於高中貧困生資助的問題等。而這背後恰恰是教育扶貧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的驅動使之,在教育扶貧工程龐大、繁雜的現實背景下尤為顯得重要。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在促進扶貧工作大局中的基礎性、可持續性作用正被廣泛地發現和發掘,期待教育扶貧綜合施策、果敢前行,真正打好一套“精準”組合拳,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夠接受雨露之洗禮,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讓精準的教育扶貧踐行起“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