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通用5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心得體會(通用5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通用53篇)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11月12日晚上6:30,作為四川音樂學院心理委員的一員,我聽了一場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這個講座是我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心理委員的第一課。

通過上大學心理健康課程,我瞭解了許多關於心理方面的問題,也使我更好的認識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少大學生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機或疾病,不會主動向心理諮詢中心或是專家尋求解決方法。例如一些大學生經常口口聲聲説“鬱悶”、“空虛”或是“寂寞”、“無奈”等,這就有可能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初期症狀;而失戀、考試不及格、不會做家務、受到同學嘲諷等在平時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導致他們情緒崩潰的導火索。但這些小問題、細節平時都不為他們所重視,他們意識不到容易引發的危機,也就不會主動尋求幫助,直至最後問題日積月累、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大學生應該更主動一些,關注自己的心理動態,主動向專家説出自己的所想。

我們應該都知道,如今,心理健康這個話題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身體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可缺少。我們要追求的是身心健康,即身體、心理都要健康。心理老師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她給我們定義了心理健康的標準,提出了大學生面臨的成長問題。如何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理財習慣、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交、人際關係及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分析等。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要適應社會角色,環境的變化。我們應該要很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已是成年人,不再是未成年人。既然如此,就要更多一份主動心,責任心,很多問題及事情都要靠我們自己主動去做,去解決。要能儘快的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不要總是懷念過去的時光。每到一個新的環境,習慣就好。就像我們剛來到大學,也應該讓自己儘快的適應。否則就會出現許多的心理困擾,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第二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雖然有句話叫“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但很多時候你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或是你不可能離開一個羣體獨立存在。所以就需要我們建立好人際關係。比如學會傾聽別人或是讚美別人。總之就不要讓自己脱離大眾。其實,我自認為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好。雖然自己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但人際交往方面很狹窄,不敢主動與別人交流等。現在也要深刻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相信自己以後也會在這方面多加註意。

第三方面:大學生常見的失落、自卑心理。自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表現得很明顯。首先,來到這裏也不是自己最初的夢想,因為某些原因,只能選擇到這裏來。看着班上的同學進入了自己心儀的學校,自己不免有些許的失落。再者,來到這裏,在學習上遇到了許多困難。生活中同學多才多藝。這更添加了我自卑的感。但現在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失落。老師的教導、師兄、師姐和同學們的關心讓我更加堅定: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過去。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峯。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

在心理課講座上老師提到心理委員必備的條件。如知識條件、技術條件、諮詢人員的道德禁忌等,讓我們一下子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情感,作為心理委員,自己首先不能對那些不法的行為或錯誤的態度置之不理,如果心理委員都麻木不仁,同學在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這方面就又可能陷入盲區。心理委員責任重大,不能掉以輕心。

我不泄露他們的隱私,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到的,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個稱職的有責任心的心理委員。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

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調節的關鍵。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要進行專門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其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為了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特總結中學生心理特點如下:

1、情緒。包括焦慮、強迫、抑鬱、煩躁。具體表現為:厭惡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聽課不認真,不認真做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成績提上去,產生了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怒,依賴性增強。

2、行為。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大多都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學習良好,成績不錯,後來受心理成長因素的影響,學習中表現為學習困難,上課無法集中精力,記憶力下降,複雜的題目無法集中精神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上課擺弄物品或發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性格變得孤僻,不願與同學交往,學習、生活缺乏積極性,上課不願回答問題,身體睏乏,不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第三,品德標準不明。現今社會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與品行標準不明有很大的關係。行為違反無法控制,思慮不周,如説髒話、打架、説謊、偷東西、抽煙、喝酒、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

3、生理。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也是人生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峯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無論在身體的形態上、機能上,在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上,還是在肌肉力量上和運動能力上,都發生着急劇的變化,生理上的這些發展又為他們的心理髮展提供了基礎。

中學時代是人由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此時的人既有別於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頑童,其最大特點就是身體、心理的迅速成長和發展。中學生的生長髮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其中既有積極、進步的變化又有消極的變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在身體形態和技能上,在急速的發展中往往會產生不平衡,引發各種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便會產生不良後果。這一時期被德國心理學家稱為“暴風雨時期”,美日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期”。

1、行為。中學生行為觀察的目的性、自覺性提高了,思維已由形象思維發展到邏輯思維為主,並由經驗轉向理論,表現在邏輯思維的組織性、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發展上;在面臨問題時能夠較快地從根本上抓住矛盾焦點,能夠獨立、批判地思考,對同學、老師、家長、書本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喜歡爭論和懷疑,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迷信權威。

2、情感。中學生的情感豐富,高亢而熱烈,富有朝氣,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體驗比國小生深刻;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潑愉快的心境;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時帶有矛盾性和兩極性;由於性發育和對未來的嚮往,在異性交往中有時會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學生意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目的性、果斷性、自制力幾個心理品質上,能夠有目的、自覺地做出意志決定和努力;在果斷性上有了顯著發展,自控能力不斷增強。

4、人生觀、價值觀。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長,使中學生開始對人生及世界進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質。學生的品德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它們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密不可分。道德認知表現在道德思維的發展和道德觀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而引起的主觀的內心體驗,它伴隨着道德認知的發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現為戰勝非道德的動機、排除困難的決心。

依據我國教育指導思想和方針,堅持育人為本,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新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與素質全面提高做鋪墊。現今社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而且還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進入大學生活後,覺得的自己格格不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的,不復從前的開朗與活潑。特別是學播音主持,看着比自己條件優秀的人,心中會不自覺地衍生出自卑感。有時候,看着別人扎堆的嬉笑怒罵,心中也想參與進去,又因為找不到共同話題,而顯得沉默。面對陌生的環境,看着別的孩子和父母一起來報道,自己一個人更顯寂寥,心中更加懷念以前。剛來學校,我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坐在窗户前,雖然看的是窗外,但心中想的卻是以前。就這樣默默地坐着,每次都能坐很長時間。軍訓那會,晚上一個人走在林蔭小道上,看着走在前方手拉手的同學,眼角會不自覺地濕潤。

我與室友因生活環境,價值觀念,日常接觸面和個性等方面的不同,在寢室裏我們甚少交流。我想和她們好好相處,一起共同走過大學四年。為了與她們相處融洽,我想出了另一種方法和她們交流——用行動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畢竟我們還是有部分共同之處的,希望能借此讓他們感受到我的善意。也許是時間太短,我們並沒有達到好朋友的程度,只是介於朋友和好朋友之間。每次看着她們三人的互動,我都會心生羨慕。現在的情況我也挺滿足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四人能真正走到一起,我堅信會有那天。

我也會向好朋友抱怨,畢竟是相當於半個社會的大學生活,哪有順心如意的。很多時候對別人的善意,會得到相反的饋贈。這種情況會讓我覺得難過,我一直覺得只要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直到上了胥繼華老師的課後,我才發現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不要認為每個人都是你的朋友”“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別人身上”,正是這兩句話讓我在心頭堆積許久的鬱結豁然打開,我想老師説的這兩句話,對我來説終身都會受用。以前我從來都沒想過自己心裏有問題,知道心頭瞬間寬闊的那一瞬間,我才發現自己其實已經病的不輕了。

現在的我,積極的活躍於校園。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納他人,也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這使我重新樹立了信心,更好的幫助他人。對於不該在乎的事,我學會了忽略;對於難過的事,我學會了説出來;對於緊張的時候,我學會了注意轉移法。

大學生應該樹立心理健康意識,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健康的心理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自我管理和學習成才,還能提高我們的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感觸很深,收穫頗多,現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與大家共勉。

就教師而言:

其一: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每天在學校與教師的有效接觸時間長達六、七個小時。在學校教師的一個皺眉,一個微笑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長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很好地創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心理環境。學生喜歡教師,喜歡學校,善於學習。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和諧。

其二: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學習。

心境不好的教師,很難營造愉快、輕鬆的課堂教學環境,他們常表現得煩躁、易怒、容易衝突、喜怒無常、情緒不穩定。教師情緒不穩、常煩躁,學生也會受影響,如學生常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學習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長此以往,會導致心理問題,甚至疾病。相反,教師心態健康向上,生活態度積極,教學積極,就會想方設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生也會同樣積極,積極的學,積極的思考。因為教師積極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會誘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對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以及學生接受與理解知識均有直接的、積極的影響。

其三: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師生關係。

如教師心理不健康,就難以正確理解學生的心理與行為,會採取不合常理的態度、方法來對待問題,會使師生間產生矛盾與衝突。現在,有的教師常常抱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教師苦口婆心,竭盡全力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可學生要麼我行我素,把教師的話當耳邊風,要麼陽奉陰違,使教師難以下台,這裏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師心理素質不高,沒有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裏克森曾指出過:不良的師生關係會導致學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師生關係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師,學生由於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變。教師和學生對立的狀態絕不利於學生學習,而是否產生師生對立關係,及對立關係能否妥善解決,學生能否得到正確引導和轉化,最終決定於教師的心理狀況。

其四: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

學生的性格正在形成過程中,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參照,是榜樣。教師情緒好不好,喜不喜歡工作,都會影響學生;教師若體罰學生,學生會形成敵視和對抗的習慣,形成心理障礙;教師處事不公、亂用權利,會影響學生對整個社會的看法。

如何解決:

(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

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温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

(二)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

(三)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5

俗話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能夠參加20xx年第一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我覺得非常的榮幸。自己先前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是很瞭解,通過這二十多天的學習和交流,在聽了名師們獨到的見解和參加了一些實踐後,受益匪淺,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對自己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也找到了一些解決策略。尤其是聽了李明軍老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綱要》的分析之後,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對於問題頻出的中職生來説,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想就此淺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一、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職業教育的學生處在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折期,像我校中有一部分學生是孤兒,父母離異,家庭貧困,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健康不僅指身體上的,而且是能正確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感受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能平衡過去,最終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作為一名中職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到:

(1)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一個和平,積極,温暖的學習環境,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現。

(2)在教學中,有效的使用“成功教育”原則。使學生從被動教育走向自我教育,從他律走向自律,使學生由自卑自棄走向自強與自信,讓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感到學會,讓學生今後用得上,讓學生有成功的喜悦。

(3)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輔導。中職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就業,所以,平時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創業觀。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實踐吃苦能力,增強迎接職業挑戰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學會應對壓力挫折。

二、作為教師也要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是否健康,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通過這次培訓,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知道了要用一顆博愛的心去關愛每位學生,從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嚴格要求自己,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成為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通過對個別典型案例的分析學習,對識別心理異常現象有了認識,也瞭解了一些解決策略。所以我們自己要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要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教學活動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所以一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他們會在教師的感召下,表現出興趣,體驗到愉悦,充分的展現自我,並表現出對教師的愛戴和尊敬。教師也從而實現了“教書育人”的目標。

(2)樂於為工作奉獻,培養自己的多種興趣與愛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要善於調節自身對工作的倦怠。在面對學生時要關愛學生,真誠自然,多聽少説,不要無故打斷學生的話,,站在學生立場,捨身處地瞭解學生。在面對同事時,要給予別人真誠的讚美,重視互動關係,彈性處理問題,控制與疏導情緒。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我感受到的是情感,真實的自我,留下更多的是感悟與思考,只能在以後的工作中,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不斷鞏固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使學生了解自我,欣賞自我,在自我賞識的環境下生活,成長。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6

“蹇蹇三事,師師百僚”,人的一生,多遇良師是何其有幸的事情。20xx年9月26日和27日,我有幸參加了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經過兩天的培訓,我吸收了很多新的心理健康理論,增長了很多心理輔導知識。感受名師的風采,聆聽教授的真言,我感悟良多。

26日,為我們授課的是鄭州大學心理學系心理學教授葛操,他是心理學博士,20xx年勞動部首批國家心理諮詢師培訓師,河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心理諮詢師考試鑑定專家。葛操教授首先給我們分享了《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的幾點思考》,接着給我們講解了“傾聽技術”、“共情”、“EFT”情緒釋放技術等知識點。葛操教授的授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點,一是在講授傾聽技術時,我不禁想到了李鎮西老師的“傾聽是心靈的水珠,能折射出純潔而熱情的光芒”那句名言,此刻我深深的明白了:傾聽是一種自我修養,傾聽是一種愛的教育手段,傾聽是一種設身處地的共情方式。二是心理學中的“EFT”情緒釋放技術本是讓學生覺得生冷酸澀的理論,但葛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活靈活現的現場互動卻使得這次授課淺顯易學,讓大家感覺是很實用的一種放鬆方式,讓人倍感愉悦。

在今後的工作中、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傾聽,掌握傾聽技巧,設身處地的體驗他人內心情感,與之共情,“陪着他”,“理解他”,“温暖他”,而不能憑藉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簡單的理解事情,用所謂的標貼去影響他人、改變他人,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27日,為我們授課的是鄭州大學教育學院的楊敏齊副教授和許慧教授,楊敏齊副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課題是《認知療法在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的運用》,許慧教授給我們分享了積極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楊教授給我們分析了認知治療的理論依據,讓我們對“抑鬱症”、“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社交障礙”等原來不太熟悉的名詞有了一定的認識。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許慧教授傳遞給我們的賞識教育,這讓我第一次聽到“習得性讚賞”理論,該理論温暖而又深刻,讓我明白了“愛繫心田,須口言明。”許慧教授的一言一行都在生動詮釋着“腹有詩書氣自華”,參訓老師在潤物細無聲的氛圍裏感受到了心理學的魅力和力量。

這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雖説只有短短的兩天,但各位教授分享給我們的心理健康學知識,各位教授的名師風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將不斷踐行心理健康理論,用賞識教育去關愛學生,用“共情”方式靜心聆聽學生的心聲,用“EFT情緒釋放技術”去指導學生減壓,用積極心理學去貫穿教學,讓學生在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7

我是一名社區心理鋪導員,憑着對社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和熱愛,我參加了台江區第一期社區心理健康教育鋪導員上崗B證資格培訓班。此次培訓請來是福建師範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知名心理輔導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葉一舵等。培訓的內容有《社區工作者心理健康和調適》、《青少年發展心理學原理》、《未成年人常見心理問題識別與處理》、《心理諮詢原理與技術》等。

在此期間,我們自學了網絡課程,對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瞭解。面授的培訓過程中聆聽了眾多教授的精彩講座,他們都用一個個鮮明的事例闡述了心理健康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並且通過理論學習、小組討論、自我剖析等讓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質的基礎教育,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可以減少甚至杜絕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發生。通過培訓我還意識到要實現提高未成年人素質,促進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全發展的目標,社區心理鋪導員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所以在這幾天的培訓學習中,我都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做好筆記,學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未成年人學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葉一舵教授詳細的給我們講述了人的一生從嬰兒階段到老年期階段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健康的培養與維護。

通過葉一舵教授的講解,我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從無到有,從淺到深。使我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確瞭解和接納自我,能正確地感知現實並適應現實,良好的適應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平衡過去。在專家們的講課中,很多都是具有實際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培養。在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還學習到了社區心理鋪導員的人格的力量。

通過培訓,自身有了提高。我對心理調適的技能,提供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對個別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學習,對認識與識別心理異常現象有了認識,而且有了一定的輔導思路。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鋪導員,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需要幫助的人,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

此次心理健康培訓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在我的心理卻激起了層層漣漪。我相信這次培訓給與我的東西決不止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它會有一種延續性,影響我的生活,影響我的工作,影響我的人生……它會讓我更為自信更為坦然地接受一次次的挑戰!

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還處在初步的學習、摸索階段,但我相信它肯定能幫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難題。只要我們不懈地努力,一定會迎來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燦爛明天!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8

幼兒時期又是人生髮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個性特點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而這個時期是人生髮展的關鍵期,家長在面對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説應該要怎麼做呢?如何來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

那天親友聚會,正當幾個孩子興致勃勃的展示自己的才藝時,大家卻發現表哥家的孩子坐在一旁,不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也不説話,看到別人津津有味的分享,他也只是投來怯懦的眼神,這時,大家也就注意到,這孩子過於內向了,不會社交,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社交呢,掌握以下三點,可以事半功倍。

多肯定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性格過於內向的原因往往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現,不自信的原因大多來自於父母以及身邊人的否定,以至於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從而讓他更加不敢社交,這種孩子的成長環境對他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多被誇讚的孩子性格會更加陽光開了,樂於分享,而自信心是孩子租出內心世界的第一步,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了,他就會更加想要表現自己,性格也就活潑了。因此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多給孩子表現的舞台

孩子內向的原因離不開膽怯,他們害怕做錯,害怕“丟人”,這就需要家長多給孩子表現的舞台,孩子的展示機會多了,也就不容易怯場,如果表現的好,孩子更加自信,願意向大家展示自己,就算偶爾表現失誤,也會鍛鍊孩子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自己的舞台對孩子來説就像是成年人的社會,只有經歷的越多,孩子明白的、學習到的東西才越多,孩子內向的性格才會逐漸完善。另一方面,“舞台”也是孩子的社交場,通過自己的展現,孩子之間有了交流的話題,分享了經驗成果,也就逐漸打開了社交圈。

千萬注意不要強迫孩子

最後要和大家説的這一點可是很重要噢~當孩子不願意表現自己或者是同大家交往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做,這樣孩子不但會產生恐懼心理,還會產生厭倦情緒,這樣下次孩子就更不願意去主動社交了。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打開孩子的心扉,讓孩子發現其中的樂趣,學着把有趣的事和別人分享,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就發現了社交的快樂,也就會主動社交了。

內向的孩子並非無藥可救,也許他們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渴望和大家交流,我們要用適當的方法加以引導,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給孩子信心,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陽光向上。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9

8月12日,我和媽媽來到科技館參觀一個《心理與健康》的科普展覽。

剛進門映入眼簾的就是些類似於遊戲機的機器,當時我還疑惑呢:心理與健康的展出怎麼全是遊戲機啊?不管了,還是先玩吧!

我們來到“一分鐘有多久”的遊戲前,先看遊戲説明:屏幕上出現動畫片,覺得一分鐘到了,就按下結束鍵。動畫片可是我的最愛,我迫不及待地按下了“開始”按鈕,陶醉在動畫片的驚險刺激裏。哎呀,快一分鐘了吧,趕緊按下“結束”鍵,畫面竟然顯示80多秒,這時間也過得太快了吧!第二次遊戲我生怕超時了,就沒顧上看動畫片,按下鍵後剛30秒。該第三次了,我終於有了一個爭氣的成績:56秒。看來珍惜時間它就過得慢,不珍惜它就過得飛快,我以後應該多珍惜時間。

往前走我們來到“放鬆菩提樹面前”,屏幕上出現的是一課“參天大樹”,但只有光禿禿的枝幹。原來這是一棵根據心情成長的大樹,當心情放鬆時大樹就會長出茂盛的葉子;相反,如果緊張,菩提樹就只有枝幹。我坐到沙發上儘量讓自己舒服一點,閉上眼睛,調整呼吸,使自己放鬆起來……五分鐘過去了,我睜開眼睛:“啊,什麼?居然連一片葉子也沒有?”我大叫起來。媽媽笑道:“哼哼,看我的!”媽媽坐到沙發上……五分鐘慢慢流逝,還沒等媽媽睜開眼,就聽到了我的笑聲,原來媽媽的菩提樹和我的一樣,也是一片葉子都沒有。看來我們倆都是沒有放鬆啊!緊張的學習和生活讓我和媽媽都沒學會放鬆,我們有機會還是多來這兒練習練習,放鬆自己的心情讓自己輕鬆的生活。

接着我們又玩了“心理掃描儀”和“記憶跳舞機”等遊戲。每一個遊戲都讓我有一種不同的心理體驗。這個展出真好,不僅讓我們在遊戲中知道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還提高了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0

通過學習李珊珊老師的心理健康知識,我對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認識。下面談幾點體會:我認為,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悦、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於是,在雙方的協同努力下,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令人樂而忘憂,如沐春風。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是聖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鍼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衞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1

當我知道我們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候,我非常的不高興,難得體育課我們有時間可以好好玩,竟然還要去上課,我當初也覺得心理課是一門很枯燥的課,無非就是給我們講一些理論、認識一些心理名詞、心理疾病、叫我們如何自我調節等等,可是在我上了第一節課後,我就知道我錯了。老師的課並不無聊,課堂氣氛很活躍,老師會與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一些交流,讓我們當堂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我的印象中,上課一般用的只是腦,大腦不停地思考問題解答問題、記憶等,但心理課不一樣,它給我的感覺是心靈的解剖,它的內容大部分都與我們有關,我們會很誠實的上這門課,因為我們想更多更好更準確的瞭解自己。這是我上心理課給我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是一種反思一種自我省視,心靈的安撫,當然,這只是一方面,有些課時給我的更多的是快樂和知識。上老師的課很輕鬆很愉快,相比往常這個時間段我會在宿舍玩手機玩電腦愉快多了,是發自內心的感受,也肯定比我在宿舍浪費時間值得多了,但是需要説明的是就算老師的課不愉快它也比我在宿舍值得,因為上課接受知識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只是我們大多時候心裏不願意,它便變得與我們相處的不好。我都覺得可惜,因為我因其他的事情逃過課,現在也不明白當初為什麼會覺得心理課是枯燥的。我往往還在沒弄清楚對象、還在不瞭解對象的時候就做出判斷,然後就會影響我對這個事物的看法,這是不好的。

第一節課老師讓我們互相認識,學會自我介紹,當堂認識兩個新的同學,還讓同學給我們示範。我膽子比較小,老師讓同學上去的時候我有在慶幸自己沒點到,老師找了坐在角落裏、不太起眼的同學。課堂很是活躍,尤其是同學上去認識新朋友的時候。當然也有相對不輕鬆的時候,就是給我們講道理的時候。

我記得老師説過,現在心裏有點病是很正常的,也有好多同學願意把心裏的結説出來,讓老師幫助,我們要學會自我幫助,自己給自己暗示。向老師同學傾訴交流,把心中的疙瘩解開。我記得我高中有段時間心裏很難受,不是學習壓力,沒有理由的難過,可能是為自己感到失望,感覺在虛度時光,當時我也想讓自己儘快擺脱這種狀況,可是我又不知道要怎樣擺脱。我也不想和任何人説,因為我覺得他們不會理解,反而會引起對我的另一些看法,看書也不行,後來我和好朋友打了電話,我對我自己的事情絲毫沒提,可是打了電話後我會覺得好過一點,即使我的問題沒有解決。這個時候我就知道,其實交流交談改變的是心情而不是解決問題,等你的心情改變了,你心中的不快、難過也不見了,交談的內容也不一定就要説自己的事情,後來我就學會了以這樣的方式來調解自己,但這個方法也不是都有用,會覺得很矛盾,我居然到了用這種方法來使自己不難過了的地步。也發現越長大心裏的問題就越多。這大概是我多想的習慣造成的。所以聽到老師説現在的人心裏多少都會有一點毛病,或大或小,我也就不那麼擔心了。

我記得老師給我們做過這樣一個遊戲,讓我們自己在紙上寫20個句子我是誰,當時我們都覺得好難寫,20個句子,可是越寫到後面就發現20個句子根本不夠寫,越寫越想寫,後來我回到宿舍寫了一篇日誌,題目就是我是誰,好好的看看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看看自己眼中的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差別。人往往會因為外界因素而改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把自己原來好的優秀的思想變少變沒,然後自己就變得越來越脱離自己原有的軌道,忽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怎麼會是這個樣子的,然後又陷入自責當中。我覺得老師很有趣,我們在寫的時候老師已經給我們準備了紙筆,有時候交上去,有時候自己留着。上這門課程,沒有壓力。

我們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一方面慢慢步入社會,一方面還能像孩子一樣,未免不會產生某些疑慮某些心理的問題,那麼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我們的不可缺少的過程。剛步入學校的時候。學校還組織了大家做了個心理測試,通過測試看看大家的心理健康狀況,由此就知道,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不能不表明,我們的心理、思想出現了那麼一點小小的問題。學習心理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裏起作用,等我們真正步入社會後,我們也同樣需要這些方法來調整自己,擺正心態。

心理健康課令我受益匪淺,我感悟到人世間愛的可貴,學會了與人共處,我會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愛,報答愛。就讓我們乘着愛的翅膀去騰飛!在心理課上,我學到很多知識,雖然沒有當堂回答問題鍛鍊膽,我也感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並下決心改正。上心理課的老師講課很有特點,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也希望老師能開展有關心理的什麼活動,讓我們以後沒有機會上課、但又不敢去到心理諮詢室的同學能參與健康心理的測試等等,讓更多的同學更好的瞭解自己。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很多同學願意參加這樣的活動。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2

這次在春來高中會議廳參加了由教育局培訓股舉辦的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受益匪淺,感想頗多。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在這白駒過隙的彈指一瞬間,六天的心理健康培訓就這樣在快樂中過去了。郇玉峯教授、周曉萍主任、王明輝教授、顧施展教授、王濱教授五位專家分別對教師的成長、團體心理輔導、人際關係、問題學生轉化、中國小生常見到心理問題及對策做了深刻的探討,那一句句發人深省的話語,那一個個舉世震驚的圖片一段段發人深思的視頻,令我如醍醐灌頂清泉頑石般恍然醒悟大夢初醒。兩年來的抑鬱迷茫煙消雲散,一切又像是回到了最初,那種滿懷希冀的美好宛如童話。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説,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這充分説明常態心理與變態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我們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我們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孩子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孩子問題,它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郇玉峯教授説得好,他説:“用信心去改變你能改變的,用寬容去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更重要的是要用智慧去區分這兩者”。他這句話使我們能夠看清自己,超越自我,完美自我。王濱教授用發人深思的視頻與我們探討現在的中國小生的心理問題的幾種表現,特別是厭學、學習疲勞、考試焦慮、孤獨、抑鬱等。(分別用CCTV—12《心理訪談》的欄目的幾個典型的實例來説明。)這些實例讓我們深思讓我們覺醒。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郇玉峯教授説:“現在人不是沒有愛,而是不懂得去經營愛”。不但讓我們愛學生也要愛自己讓自己心理能夠健康的成長。此時,使我瞭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會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瞭解和掌握青少年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主要特點,自覺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為提高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努力奮鬥。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3

現在的小孩雖然比較活躍,家長們也比較寵愛,但是也有一些小孩,總是會膩的家長,有時候家長讓他去喊人,孩子就是不願意和人交流,那麼孩子不愛和別人打招呼是什麼原因呢?

不少父母帶孩子不管是到親朋好友家做客,還是在公共場合,總會要求孩子去打招呼,很多孩子並不太情願,更多的是在父母的引導和逼迫下去打招呼,孩子都比較怕生人,總會往父母的身後躲去,父母會覺得尷尬,甚至會對孩子説“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這類的話。

孩子被大人在外人面前説教“不懂禮貌”,會讓孩子有羞辱感。孩子是害怕與人打招呼的,每次打招呼總是小心翼翼的,躲在父母的身後,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父母。好像是在尋得父母的求救,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做的就是蹲下身來,拉着孩子的手説:寶寶,你要勇敢地去跟別人打招呼,打招呼的孩子都是最棒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會放鬆警惕,會嘗試去打招呼,當孩子打招呼同時獲得對方的微笑和誇讚時,孩子就不會恐懼和拒絕打招呼了。

孩子打不打招呼,並不是天生的!

人的性格可以遺傳,但後天環境的影響也很關鍵。有些不怕生的孩子會自然勇敢的去打招呼,但性格內向靦腆的孩子,性格是敏感的,對陌生人有着戒備之心,要孩子對陌生人打招呼,需要孩子內心的一番掙扎,這需要孩子放心警惕,這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心理梳理。

孩子怕生,實則是在保護自己!

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表現出的擔心和敏感,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狀態而已,就好比寶寶在6個月以前,誰都可以去抱起,也不會哭鬧,等孩子在7—8個月大時,這時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陌生人去抱的時,孩子就會表現出抗拒,會通過哭鬧來表達不滿和拒絕。這是因為寶寶的自我保護能力,這時寶寶可以分辨人了,對於自己不喜歡和陌生的人,就會表現出自我保護的狀態。

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常見4種原因

1、性格的原因,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內向害羞,對陌生人會有戒備之心,這樣的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時,是不願打招呼的,通常會躲在媽媽的身後,這需要媽媽的引導去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懼感。

2、不懂得如何打招呼,孩子之所以不敢打招呼,是孩子不懂得如何打招呼,如果生活中,孩子經常能見到媽媽跟別人問候打招呼,孩子也會去模仿學習,如果父母本身就不願或沒有打招呼的習慣,孩子是很難去跟外人打招呼的。

3、孩子敏感內斂,一些孩子比較內向,這種是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的,不過這也屬於正常情況,有些敏感內斂的孩子,內心會想的很多,如:“打招呼後,會不會被嘲笑方式不對”,“會不會問我很多問題”等,孩子的內心敏感,就會導致孩子多想和胡思亂想,最後乾脆就不打招呼了。

4、害怕打招呼得不到迴應,當孩子嘗試跟外人打招呼説“xx您好”時,如果得不到迴應,孩子會很失落,覺得打招呼沒有什麼意義,也就慢慢不願再去打招呼了。孩子每一次的主動打招呼,都應給予迴應,當孩子不願主動打招呼時,父母要做到跟孩子主動打招呼,並去迴應孩子,這些好的習慣會讓孩子保持打招呼的熱情。

父母希望孩子打招呼,要懂得一些方法:

1、父母以身作則,主動打招呼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做到的是以身作則,除了積極跟外人打招呼,還要教會孩子使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等禮貌用語,讓孩子掌握在什麼場合下使用這些語言。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打招呼和禮貌問候他人,是件讓人快樂的事。

2、讓孩子跟喜歡的人打招呼

孩子對喜歡的人是沒有牴觸心理的,如果讓孩子對不喜歡的人打招呼,孩子肯定是拒絕和牴觸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先跟喜歡的人打招呼,當孩子掌握打招呼的快樂後,再去引導孩子跟外人陌生人打招呼,內心就會減少這類的接觸,孩子也會主動去打招呼。

3、增加孩子和其他大人接觸的時間

孩子不喜歡接觸陌生人,是因為孩子跟陌生人相處的時間少,父母要帶孩子,在熟人面前多接觸,比如讓熟人跟孩子主動打招呼,減輕孩子的敏感和牴觸心理。這會讓孩子放鬆很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熟悉起來,這時孩子自然就會去問候。

4、孩子不喜歡打招呼,不要強迫

有一部分孩子,即使是父母的引導,就是不肯去打招呼,這類孩子太過於內向,這時父母不要責怪孩子和強迫孩子去打招呼,或許孩子正在做打招呼的心理準備,還在猶豫中,等孩子準備好了,就會主動去打招呼的。

在孩子打招呼這件事上,父母的原則是:鼓勵孩子打招呼,不要給壓力。孩子不打招呼不要強迫,慢慢引導和疏導。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4

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成功與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現有幸赴南京曉莊學院參加文昌市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第二批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深感榮幸。在培訓過程中聆聽了眾多專家的精彩講座,他們都用一個個鮮明的事例闡述了心理健康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並且通過理論學習、小組討論、自我剖析等讓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刻育,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減少甚至杜絕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通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讓我瞭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以及它的重要性,現談談自己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溝通的重要性;

10月12日下午,傾聽了南京市金陵中學特級教師蘇華的講座《溝通與相處的藝術》,明確了溝通的真正內涵。作為教育者,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學生的行為,看看學生是否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如果不經過溝通是不會知道的。如果信息或想法沒有被傳送到,則意味着溝通沒有發生;如果信息或想法被傳送到,但沒有如願,則溝而不通。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紀,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應對問題、困難和挫折的能力,還要與學生、家長、同行,乃至於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提升個人的溝通藝術,運作好人際關係,就成為教育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

二、教師是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説,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刻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三、關注問題學生;

刻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鬆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特別是10月15日上午聽取的付林濤講師的《中國小校園危機管理概要》,觸動很大。

(一)危機的個體的能力在以下四個方面中至少一個遇到困難。①解決基本需求、安全問題的方法;②個體對境遇的意義解讀;③個體的應對能力與技巧;④個體自認為可獲得的支持。當人們感覺到壓力超過了自己可應對的範圍,危機就產生了。而下午聽取了來自南京外國語學院吳蓉專家講授的《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清晰地認識到國小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多動;厭學;退縮行為;依賴行為;

説謊;攻擊行為;兒童焦慮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通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係。

在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當問題比較棘手時,教師未能解決,應向上一級反映,尋求幫助。

四、各個學科共同推進;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着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學生家長應關注;

由於學生家長與學生固有的血緣關係,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聯繫,家庭教育直接影響着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説謊、無理取鬧、妒忌、自卑、不合羣等行為。然而,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採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就及時與家長聯繫做到及時矯正,並在學校上對家長開展如何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引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收穫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還處在初步的學習、摸索階段,但我相信它肯定能幫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難題。只要我們不懈地努力,一定會迎來心理健康教育的燦爛明天!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5

保持健康心理,提升生命質量。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在生活中,要想生活的更輕鬆,更快樂,就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成長,更好的擔負起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脱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6

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現在很多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教育”從課外引進到課內,納入學校教育的總體規劃之中,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主要採用課堂上教師創設情境,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通過自身感受獲得他們所需的知識的模式。然而在心理活動課的實際教學中卻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討的問題。比如: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還是全由老師包辦、代言;學生參與活動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形式的還是實質的,是局部的還是全體的;學生在活動中是自覺地體驗、領悟,還是光湊熱鬧,只為娛樂,這些問題直接涉及心理活動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我認為所謂“活動”是以活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動,是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和形式中,積極主動參與並充分體驗。如何讓心理活動課真正活起來,如何讓學生主動動起來,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我認為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認識活動課,把握“四是四非”

1、心理活動課是預防和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心理疾病的治療。據專家調查,中國小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發展性問題(即伴隨學生心理髮展階段和交往範圍的擴大出現的問題)和障礙性問題(屬心理疾患)。從總體而言,多數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約有10%左右的學生存在發展性問題,而存在需要心理治療的障礙性心理疾病的學生人數不到1%。這點説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應是以預防和發展為主。

2、心理課是以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發展良好心理品質為目的,而非純知識理論的傳授。中國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主要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其重點在於指導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教學模式宜採用生活經驗型,以解決學生身心發展和生活學習中的問題為主,讓學生了解有關自身發展的心理學基本知識。但要求教師本人不僅要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還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行為特點,防止教學純理論化,脱離學生實際。

3、心理活動課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整體素質為目的,而非解決個別心理問題,要把心理活動課和個別心理諮詢、團體心理輔導區別開。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是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來設定系統的培養目標、實施計劃的,雖然在相對固定的基礎上要求有靈活變化,但不是無計劃地就問題論問題。

4、心理活動課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領悟,而非娛樂遊戲。心理活動課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但不應為了迎合學生興趣,而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樣、氣氛的熱烈。不恰當的活動形式不僅會淡化、削弱活動課知識的含量,而且易造成活動目的模糊,課堂紀律混亂。

二、設計活動課,堅持“兩依據、兩注意”

“兩依據”是:①要有心理學的理論依據。心理活動課不同於主題班會、團隊活動,它有心理科學的特點,所以活動的設計要以心理學知識、心理訓練方法為依據。比如考試後,活動課和主題班會都會進行考試分析,班會內容無非是:總體成績分析、年級比較、表揚進步、鼓勵落後、總結經驗等;而心理活動課的內容是:成績歸因、ABC情緒理論輔導、挫折教育等,二者在內容上有很大區別。②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為依據。心理活動課要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內部動機。比如:考前進行復習方法、考試心態的輔導,運動期間進行挫折教育、自信心的輔導,這些都倍受歡迎。

“兩注意”是:①注意設計活動不能完全參照參考書,生搬硬套。心理教育活動課不宜照搬他人經驗,因為即使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處於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學校,其心理特點也不完全一樣,所以設計課程不能照搬參考書的訓練步驟、活動方式進行。心理教師可根據自己學校及學生特點,制訂並在實踐中逐步完善適合本校學生的心理活動課方案。②要注意抓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設計活動。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思維方式、意識水平不同,教師應據其心理特點設計活動。比如:低年級的學生競爭意識強,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學生自我意識強烈,涉及到個人的某些問題時,雖然心裏明白,但不願意當庭講出來,此時如採用集體討論、自由發言、自我陳述等形式,效果就不會太理想。

三、實施活動課,貫徹“一為主、四解放”

心理活動課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內容來體現的。活動實施的情況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了讓課堂活動開展得生動而富有成效,在組織活動中應注意做到“一為主、四解放”。

“一為主”是活動要以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驗為主線。活動的實施能否達到教學目的,學生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沒有學生的參與就不能稱其為活動課,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是活動課順利進行的第一保證。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教學的安排者、活動的參與者。

為了更好落實“一為主”,需要做到“四解放”。

一是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多想一想。教師不僅要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設置問題的內容,還要注意給學生留下個人自由思考的空間,不設置惟一解決問題模式,要鼓勵個性化的創新思維。比如在情緒輔導的問題設置時,設計成“當你考試不理想時感到傷心失望,不過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這樣想______你的心情會好一些”,不如改為“遇到______事,我感到傷心失望,不過換了一個角度看問題,現在我這樣想______心情好多了”。這樣稍動一下,多一問就增大了學生的思考空間,而變“你”為“我”就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是解放學生的嘴巴,讓學生多説一説。要創設開放的課堂氣氛和利於溝通的情緒背景,給每一位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時間,鼓勵他們主動回答問題。通過靈活改變活動方式,提供有利於學生髮言的機會,解放學生的嘴巴。

三是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多動一動。活動課不必拘泥於課堂固定座位,可採用“扇面式”、“圓弧式”、“自由結組式”等有利於師生之間與同學之間溝通信息、傳達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於學校範圍內,“紙上得來終覺淺”,要讓學生有深刻的體驗,就要讓學生到生活實踐中去。比如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其大講特講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如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到人才市場去參觀,學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四是解放學生的手和腳,讓學生多做一做。目前很多學校採用的諸如此類的活動流程:“問題設置(或講故事或讀文章)――小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似乎學生參與不少,也是以學生的自我認識發言為主,然而這其中有太多的教師代言部分,而且到課堂上看一看其實際效果並不是想像中的樣子。活動的實施其實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它並無固定的模式、嚴格的結構。舉一例來説,要讓學生了解情緒的多樣性,若用提問的形式:“生活中情緒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嗎?”或是“生活中你有過什麼樣的心情?”這表面也是強調學生的自我認識,但學生的體驗不會深。不如改為情緒詞語接力賽的活動:按座位順序,一人接一人説一個情緒詞語,不允許重複、超時。也可把表示情緒的詞語寫在紙條上,讓學生抽取,按上面寫的表演,並讓其他同學猜其表演的是哪一種情緒。在課堂活動中,應儘量少用講授課中的問答形式,可將問題融於活動中,讓學生在做與動中去體會。

以上雖然強調活動課無固定模式,但實施起來一定要有明確的活動目的,要組織好課堂,保證學生活而不亂,有所收穫。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剛剛起步發展,我願與從事該項事業的同仁們一道努力,共同開闢心理教育活動課的新天地。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7

3月28日和29日,有幸參加了威海市教研中心在文登實驗國小舉辦了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專家報告會。報告會邀請到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生與繼續教育部常務副主任、上海市中國小心理輔導協會理事長吳增強教授和萊西市教科所李緒坤老師,分別就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和學習心理輔導進行了專題講座和培訓。報告中設計了現場互動的環節,最讓人歎服的,還是好幾個一線教學的老師,對於案例的分析講解,思路清晰,邏輯嚴密,透着專業素養,絲毫不遜於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吳教授以《聆聽學生的心聲——班級心理輔導實務》為題,就班級心理輔導基本理論與心理輔導活動課實效性兩方面內容進行了專題講座。吳教授通過對社會變遷與學生成長狀況的思考及“情緒失調生輔導”、“青春期輔導”、“優秀生輔導”等七個案例的剖析和現場互動,讓與會者全面瞭解了學生健康心理髮展目標,明確了心理疏導的不同方法。這些案例主要是探討中學生自卑、早戀、打架、升學壓力等問題的解決策略。這些都需要密切關注家庭教育狀況,查出問題的根源。案例7是《他不説髒話了》,講的是一個小男孩總是説髒話,作為班主任,我們聽到學生打小報告後都很清楚自己習慣怎樣解決這種問題。看看心理健康老師的策略:側面瞭解,談心,瞭解到原因是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解決問題,設計了三問:受女同學歡迎的男同學的行為舉止有哪些?你自己的哪些行為會引起女同學的反感?你自己哪些行為受女同學歡迎?好了,做個真正受歡迎到孩子吧。看似簡單幾步,其實是摸清了孩子的想法。如果我們不問青紅皂白,直接批評:你罵誰了?不準罵人。相信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其他幾個案例輔導措施及干預策略課件上都有,需要的老師可以到共享查閲,因為主要是國中的內容就不一一贅述了。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8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用心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務必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應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潛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我認為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羣眾;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心理諮詢,是指諮詢員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透過詢問等方法解決其心理

困惑。心理諮詢事實上是幫忙來訪者實現心靈再度成長的過程。那些認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會去心理諮詢的觀念是不對的。總之,心理諮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帶給心理援助的過程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應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由於心理不健康而發生的各種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件,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及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將迫在眉睫。作為當代大學生,我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羣眾;能很好的適應環境…

經過半學期的心理課學習,我學到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無論是與親人還是朋友交往,我們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學會換位思考,要用一個寬容的心去待人,這樣我們才能處理好與親人朋友的關係,使我的身邊少許多爭吵,多許多的愛與温暖。

意外被選為了小組長,本以為課程會很無趣,但是胡老師上課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們怎樣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樣處理自己與自己,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關係。在課間用音樂來放鬆我們的情緒。上這樣的心理課,不僅僅增長知識,還得到新的感受。尤其是老師講過自己或是從媒體上見過的案例,讓我感同深受。使得我不得不説真的很喜歡上胡老師的課。

上心理課,我學會很多知識和道理。我明白當彼此遇到誤會,要換位思考,要寬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説出來。忍一尺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論與多少人同處,總要存心公正,一視同仁,不可個性與一兩個人親近,卻與其他的人疏遠。尤其不可袒護自己所愛的人,一有這種情形,勢必引起別人的嫉妒,許多糾紛就因此發生了。父母對子女,師長對學生,上司對屬員,兄弟,姊妹,同學,同事,彼此中間都務必謹防這種情形。

透過上心理課,我覺得人與人之間要及時溝通,與父母之間要敞開心扉,不要製造矛盾。平時父母管我,我心裏感覺很厭煩,此刻我什麼事都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透過上課,我變了很多,期望有機會上更多這樣的課。上課的老師很棒,很詳細,雖然老師和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絲毫感覺不到她與我們之間存在的任何代溝,上課沒多久,同學們就被老師感染了,也都活躍起來。經過上課,我的知識更豐富了,辦法更多了,以後遇到類似的狀況,我會按老師教的方法合理去對待每一件事,打開心扉與別人溝通,不與別人產生隔閡。

我第一次上心理課,開始很緊張,以為要把自己的心裏話當那麼多同學的面説,有些不好意思。之後我明白了,大家都很友善,不用有顧忌。以後有什麼事情,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或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能只顧自己,而不想想他人的心理是否受傷。我很高興,此刻我學會了換位思考,我又多了一筆財富。

心理健康課令我受益匪淺,我感悟到人世間愛的可貴,學會了與人共處,我會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平日生活中去,理解愛,報答愛。就讓我們乘着愛的翅膀去騰飛!在心理課上,我學到很多知識,也回答了很多問題,我還感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並下決心改正。上心理課的老師講課很有特點,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期望學校多開展這樣的活動,讓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收穫。

透過上心理健康課,我懂得了怎樣尊敬父母,怎樣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怎樣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他人。上心理課讓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寬容,學會和家人朋友換位思考,理解體諒他人。更明白怎樣去理解父母,愛自己的父母。期望多開展這樣的課程。心理課給了我新的生活體驗:我要常去替別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帶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愛。

透過上心理健康課,讓我最後感到人生的珍貴,感到要孝順父母,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為我們操心,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我們還要關心身邊的人,讓每個人得到關心。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雖然我們此刻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但是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就如同我們的朋友一樣,我們要凡事真誠。存真誠的心,説真誠的話,作真誠的事。自己有了什麼錯失,應當坦白承認,切不可設詞遮掩;有人責備勸導你的時候,要存着謙卑感謝的心領受,切不可羞惱拒絕。與人同處不可有虛偽的客套,但總要彬彬有禮,舉止中節,使人在你的動作舉止上沒有可挑剔的地方。多愛人才能多得人的愛,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寬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寬容,多體恤人才能多得人的體恤。你發出去的是什麼,你得回來的也是什麼。

透過半個學期的學習,讓我有機會接觸大學生心理課,讓我明白了,原先成為大一新生所有的焦慮,暫時對陌生的學校環境及周邊環境感到迷惘,不只是我有,而是每一個新生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我學到了人生的首要課題:持續心身健康。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學會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規劃我的大學生活,瞭解到大學生不一樣的學習方法,並逐漸適應自覺學習,自我學習的方式,瞭解到大學生情感與健康種種問題及調節方法;學習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過程及特點,有意識地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識,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識,更科學地瞭解自己,更充分地認識真實的自己;對於很多大學生都會關心的問題:大學生戀愛。從第一節課我們就學習了這方面的知識,對戀愛方面的知識,雖然不是陌生的,但是老師給我們剖析地更徹底,的確大學生戀愛現狀讓很多人憂心,由於剛上大學,又對戀愛的嚮往,大都為了尋求精神寄託、尋找學習動力、追求浪漫,也有盲目攀比、滿足虛榮心的、滿足好奇心的,更有擺脱壓抑感,甚至有遊戲人生的;

透過學習大學生戀愛的利與弊,及戀愛中的技巧,讓我認識到大學生戀愛的正確處理方法,更加深了對戀愛含義的認識,當然也會更慎重地選取適合自己的戀愛;而學習了個性健康後,又明白了更多有關大學生的個性:氣質,性格,潛力,大學生潛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潛力與活動緊密聯繫,潛力又會影響活動的效果,而培養大學生的個人潛力,又要做到:建立和優化合理的知識結構,用心參與實踐活動,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發現原先有很多閲人的方法,各種各樣的個性,當然也加深了對同學的認知,更融洽了同學間的關係;也熟悉人際關係與交往的方法與藝術,對自己以後的人際交往有必須的幫忙,應對大學生常見的挫折與壓力時,不再是以前那個只會等別人幫忙的小女生了,而是有潛力自我幫忙與幫忙同學,合理地應對與調節遇到的困境,直面危機,學習了自殺的預防與干預,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的分類及其防治……

學習心理知識有利於大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有利於個人以後的學習生活的合理有效地進行,更有利於協調人際關係,正確地把握自己光明的完美的充滿期望的人生。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19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於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素質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資料,心理素質不僅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柳斌同志在《關於素質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談到素質教育的三要義中,他指出:"素質教育的第二要義,就是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一個是心理素質,承受挫折的潛力。帶着什麼樣的心態來看社會的問題十分重要。"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關係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提高。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聯繫。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知識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適應社會、發揮潛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必須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培養學生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二者都是育人,在統一育人活動中各自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相互借鑑,相互促進。心育對德育有必須影響。心育適當擴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和資料;心育為提高德的有效性帶給了新方法、新技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對整個教育都帶來了用心的影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

在一項對475名高中畢業班學生的研究證明:學習成績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較智商預期為高)、普通成就者(成績與智商預期相當)、低成就者(成就低於智商預期)差別的產生,與性格特徵有關。高成就者工作習慣較佳,對學業興趣較濃,按時完成作業,關心學習成績,做事認真負責且有計劃。低成就者難自律,難自我規範,較衝動放肆,喜好玩樂,貪圖近利,與同伴關係欠佳,較不合作,較自私,較不尊重權威與傳統,較不合羣,在校在家較不快樂,常為己辯護,憤恨他人,對挫折和壓力不知所措,較悲觀。普通組介上下之間,尚屬正常。由此可見,培養用心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徵能促進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寓於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也依靠於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證明,青少年尤其重視自我觀念或自我意識,包括對自身形象方面的觀察、概念、看法,關注自己外貌美醜、體能強弱、運動機能優劣等,常將自己的形象與理想中的標準進行比較,或與同輩人進行比較。比較結果,或滿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確對待,也對身體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以上所述證明,健康的心理是身體健康的心理條件。透過心理教育,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是帶給這種心理條件的重要措施。

不僅僅如此,良好心理素質對身體素質的發展、體能的充分發揮也具有重要好處。無論是造型美、生氣美等身體美的各要素還是力量、速度、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這些素質的發展無不需要相應的心理條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適於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動,內向性的人完成目標的動機強,適宜進行精細、準確的任務。同時,身體潛能能透過運動技能的提高得到發揮。運動技能是習得的潛力,表現於迅速、精確、流暢和嫻熟的身體運動之中。運動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與智慧技能有聯繫。運動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動作,也不是如同搖頭那樣簡單的肌肉反應,他受到內部心理過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動作技能,發揮人的的身體潛能,務必依靠於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發展。

最後,透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是構成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

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沒有心理上的修養,審美的修養不可想象。此外,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既是內在美的表現,也是美感素質構成和發展的條件。例如一個人能正確地認識現實,客觀、全面、公允地看待問題,能正確地正視現實,熱愛學習和工作,聰明才智得到正常發揮,有自知之明,對自己能正確評價,行為舉止得體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現。又如對人富有同情心,誠懇,正直,正義,不畏,樂羣,對學習與工作勤奮、細心認真、有首創性,不卑不亢,嚴於律己,自信、謙虛,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現。透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的這些優良的心理素質,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審美素質構成和發展的條件。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鉅而偉大的工程,是充滿活力的新課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0

我認為作為學生,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羣眾;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心理諮詢,是指諮詢員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透過詢問等方法解決其心理困惑。心理諮詢事實上是幫忙來訪者實現心靈再度成長的過程。那些認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會去心理諮詢的觀念是不對的.總之,心理諮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帶給心理援助的過程。透過這學期對大學心理的學習,我對心理知識有了必須的瞭解,首先是對心理學的發展史有了必須瞭解,然後是學習了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並且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識,在團體活動中大家彼此敞開了自己的心扉,用心的參與到了羣眾的活動中,在此中再一次體現了羣眾的力量…在心理諮詢的活動課中,我認識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時心靈事多麼的需要他人的呵護,那種心與心的交流才能讓人體會到交流得喜悦,我們的心理諮詢的模仿有時會讓人感覺像節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誠的心卻又不能不讓感動,初次它讓我體會到了那種幫忙別人的喜悦。活動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途徑。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

活躍課堂氣氛,真正到達育人效果。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活躍的生動的並且有必須新意的活動中受到教益和啟迪,促進知行的結合。

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激發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結,構成了信念之後,進而需要在行動中表現自己。此時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為他們帶給展現自己行為的機會和場所。這學期我還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心理協會---沁心港灣,這是一個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齊共同努力,不僅僅學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識,還為其他同學帶給心理方面的服務。個性是今年的5.25活動更是深深的感動了我,老師與同學們的親密交談讓同學們,還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那裏我能夠把在心理課上學到的知識付諸與實踐,讓我學而致用!完成了大學心理學的學習,我對自己大學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規劃,對以後的路,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一個初步的規劃可見,心理學對我們大學生的幫忙之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交際方面都能夠用到這方面的知識。這門選修課我很感興趣的一門,我有種不用逼自己去專心聽課,而是那種不由自主被老師所吸引的感覺。可見心理學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雖然我選修的心理課結束了,但我對心理知識的學習卻還沒有結束,或許心理學跟我以後的職業沒有什麼很大的聯繫,但是心理學知識對於我的幫忙卻是長遠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1

7月23日“有幸”參加了20xx年××省高校新任輔導員崗前培訓班,“走運”聆聽了××省委教育紀工委書記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報告。受益匪淺,體會頗多。

一、重新認識了“健康”、“心理健康”

蔣書記在報告開始前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什麼是健康?”培訓班的老師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標準:應該是一種積極且持續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表現為身心無恙、品行端正,情緒穩定,意志堅強,人際和諧……但是聽了蔣書記轉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是讓我自慚形穢。這也讓我覺得在以後的工作中不能僅停留在關心學生的“身”“心”方面,還應該在大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當然在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顯然是一門龐大複雜的系統學問,不可能緊靠輔導員一人之力就能解決,它需要學生本人、學生家庭、任課老師、輔導員老師,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決。

作為學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榮幸之餘也有些許壓力,擔心自己能力有限,誤人子弟,雖然這份擔心有點誇張,但是作為輔導員老師還是應該力求盡善盡美,嚴格要求自己,在輔導學生前捫心問一下,自己憑什麼去輔導學生,這樣才會更加有責任使命。讓學生接受高質量的輔導同時,自己也快快的成長起來。當然短時間內成長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長伴隨的“痛苦”來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應該做好吃苦的準備,多學習,多鍛鍊,爭取讓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為學生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與學生共同成長和進步。

我在做兼職輔導員老師前,在學生工作崗位歷經班長、協會主席、學工處助理,加起來已經4年多了,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個積極肯幹、身心健康的人,卻一直沒能有機會系統的學習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遺憾之餘多了一份慶幸,慶幸的是接下來我將擔任學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導老師,對於這份熟悉但並不擅長的工作,相信我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要走,因此肩負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這裏也悄悄許下一個願望,爭取在未來的時間裏通過三級心理諮詢師的資質,能夠更加專業的去解決學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難之餘也多學習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回到報告來,其實聽了報告,我還是體會頗多,輔導員老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之一,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輔導員老師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輔導員老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所以,輔導員老師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這也是不久的將來和新生同學們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同時也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包括我在內,期許每一位輔導員老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輔導”學生。假如有一天學生和輔導員老師在一起有如沐春風,輕鬆愉快的感覺,而不是一種緊張、如坐鍼氈的感覺,我想這應該是一名合格的輔導員老師了。

二、誘發學生心理波動的原因

正如報告中蔣書記所説,我們的學生目前正處於一個“高壓”社會,來自競爭、評獎、評優、升學、就業,甚至是家庭、戀愛……各方面的壓力,學生在大學校園裏面會遇到各種不可測的變數,引發了學生心理問題的上升,也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是啊,我也是親身經歷過的人,身邊也有一些這樣、那樣的同學讓我意識到這一點,在大學校園裏面正是這些不可測的變數是誘發學生心理波動的主要原因,在報告現場淮海工學院的輔導員老師分享的兩個案例也恰恰説明了這一點。審視我們目前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我個人也是存在着些許不足,還是剛才説的那句話,讓自己快快成長起來,吃點苦、受點累不要緊,不能因為個人原因“誤人子弟”。所以輔導員老師們,我們應該更加努力了。

三、輔導員要有“品”:謙虛、隨和、公平

不管是處理好輔導員老師與學生的師生關係,還是處理好學校事務、學生之間的關係來説,都必須謙虛、隨和、公平又不失嚴格……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其他問題時,要有平等、共同學習的意識,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溝通,或者和學生經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換意見。輔導員老師更需要心胸寬廣一些,要有一種容人、容事的胸懷,甚至要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學生的批評,寬以待人,多一些理解、關懷和友愛之心。這樣在給學生做好示範的同時也會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時自己也要學會減壓

輔導員老師在大學校園裏面似乎是一個超級忙碌的角色,正如一位老師舉得一個例子:“千根線下面只有一根針。”學生黨建工作,學校的組織部要給輔導員安排工作;學生團建、校園活動,學校的校團委要給輔導員安排工作;學生資助、學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學校的學生處要給輔導員安排工作;甚至學生在課堂上遲到、早退、曠課,學校的任課老師也會找輔導員老師;每年的新生入學就更是忙上加忙了。輔導員的工作苦、累、壓力大。儘管如此,我們周圍還是有很多輔導員老師愛着這份職業,因為輔導員老師這個職業賦予了我們太多的讚美,但同時也給輔導員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有時會感覺有些許的的壓力,因此輔導員老師在育人的同時也要學會自己減壓的方式,心情鬱悶的時候,打個球,出身汗,吃點零食。找個知心的領導也好、朋友也好、家人也好聊聊天,心情自然會好了。

正如報告中所説鬱悶的時候誰都會遇到,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鬱悶和抑鬱症的區別就是,鬱悶找個合適的方式讓自己的心情變好,抑鬱症就是鬱悶的持續了,當然説這些並不是説我或者輔導員容易出現鬱悶,同時也是號召大家生活中多一些觀察、多一些細緻,很多同學、朋友誘發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往往是缺乏早期的關注、關心和正確的疏導。

最後想説的是,高校的功能就是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健康”的人才。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輔導員老師更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風趣的談吐、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品德將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育。希望每一名輔導員老師都能夠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將來桃李滿天下。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2

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環境,特別是良好的人文環境、心理環境分不開的。在這個大環境中,教育者要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來影響和改變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通過心育與其他教育的有機結合和有機滲透,使教育目標和內容一致、方法和步驟相融,促進學生主動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主動發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活動有機結合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種心理成分,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聯繫、互相促進、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調查研究表明,人們往往不以外部影響轉變認識,而以內部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來調節自己的行動。學生品德的形成是由自外向內的傳導過程轉化為自內向外的傳導過程,由從客體到主體的轉變轉化為由主體到客體的轉變,各種德育活動的開展正好是轉化的基礎。因此,通過開展各種德育活動,讓學生從認識、情感、意志、行為方面進行內心體驗,是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有助於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班級工作有機結合

班級工作制約着班級全體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它的心理機制是模仿、暗示、從眾、認同等。有關研究表明,優良的班風對學生的心理影響非常大,具體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鼓舞作用,行動上的激勵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保護和增進作用,對精神文明建設和優良品德形成的促進作用等。針對普通中學的客觀實際,調整學生心態、樹立良好的班風應該成為班級工作的首要任務,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信心和力量,給學生髮揮潛能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特長的空間。如在班級建設中開展“自我管理、民主監督”競賽活動、評選“班級之最”活動、開設“羣星燦爛”專欄等,讓人人都有受獎的機會,人人都有成功的體驗。

學生健康心態的形成還在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必須確立科學的學生觀。科學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成有獨立人格的人,看成有巨大潛能的人,看成“獨一無二”的有個性的人。因此,教師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把學生的“違紀”看成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採取積極樂觀和寬容的態度來調節學生的心態和行為。

學生健康心態的形成還在於班主任老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實事求是的評價,切忌千篇一律。使學生心態得到平衡,不但能加強個人或集體行為方向的引導力量,也有助於集體內部的團結和集體內聚力的加強。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和諮詢有機結合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發展,故而學校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瞭解環境,學習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學校教育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該關心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所以,心理輔導和諮詢應成為學校整體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就普通中學而言,學生中普遍存在着信仰迷茫、情感飢餓、個性壓抑、意志脆弱、少自信多自卑以及青春期困惑等問題。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情況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渠道調節學生的心態,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在於早期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徵兆,以便及早進行調整。對容易出現適應不良問題或已有輕微問題的學生,應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減輕問題的嚴重性,給學生提供心理傾訴的機會、場所和渠道。學校根據年級特點建立的“悄悄話”信箱和“心靈”信箱是學生心靈的一片綠洲,在這裏學生可以傾訴心中的苦悶,吐露心靈的祕密。通過“信箱”,教師向學生們伸出了温暖之手,一次次“談話”,給了他們戰勝自我的力量。心理輔導室的諮詢,使學生含着眼淚來,帶着笑容歸,端正了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學校直接和間接輔導、諮詢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渠道,就是通過班級建立心理互助小組,拓寬發現心理問題的渠道,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使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四、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

在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母的教育和影響是關鍵的因素之一。父母的性格特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愛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許多事實證明,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喪失足學生心理形成障礙的重要原因,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和只養不教是當前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主要表現。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嬌慣、放縱、袒護和打罵等不良的教養態度和錯誤方式,常使孩子形成反抗、屈從或自卑的心理。

實踐證明,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主要的方式有:(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溝通,學校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意圖傳達給家長,請家長配合;或通過家長座談會的形式,講意義、講做法,談構成學生心理障礙的學校、家庭、社會等外部影響因素和制約學生身心發展的內部因素。(2)開辦家長學校,請專家進行家教講座,要求家長用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給孩子創造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3)定期召開有學生家長參加的學生心理分析會、學習行為和學習動機研討會、誓師會、彙報會和理想演講會等,通過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共建孩子們通向成功的橋樑。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

有關研究表明,教師決定教育結果。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能否得到緩解和排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人格力量的影響,以及教師的知識、能力和實際工作水平。因此,教師在問題的把握、教育方案的設計、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方法步驟的選擇以及教育過程的導入和實施等方面,都應巧妙地注入心育內容,認真挖掘心育因素,找準滲透點,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悟出人生真諦。如語文老師為解決班級出現的早戀苗頭,設計了這樣一節作文課:摘一個青柿子讓學生嘗味道,端一盆月季花讓學生欣賞,然後就這個情況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學生們思索着、感悟着,寫出了“不成熟的果子是澀的”、“自然綻放的花是最美的”,進行了一次青春期自我心理教育。心育學科滲透不只限於語文課,各個學科都是心育的極好場所。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小的手勢都可以給學生注入心靈上的慰藉,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動機。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在於教師必須具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廣博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藝,以深沉的愛心、高度的責任感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在普通中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限於上述的有機結合和有機滲透,還需圍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多種媒體,才能不斷地把心育工作引向深入。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3

心理素質是人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各項心理功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既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環境,又能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影響學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班主任,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班主任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用自身的美好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

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係,使學生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找到表現自己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會,從而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班主任設計的活動一定要有針對性,即通過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哪些心理品質。

三、巧用氣質類型因勢利導

氣質是不容易改造的,對於某一特定氣質類型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引導他發揮長處,同時對其表現出來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也要表現出充分的理解,並考慮採取更策略的方法來對待。例如,黏液質的學生比較固執,如果他表現出拒絕接受某個觀點,教師不必強制他接受,而可以採取啟發或感化等方式去説服他;對於抑鬱質的學生,由於他們比較敏感,教師不要在公開場合點名指責;對於膽汁質的學生,教師應注意不要針鋒相對地去激怒他們。

四、提高家長的輔導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學校、家庭的共同參與和配合。為此,班主任要通過各種渠道提高家長的輔導水平,讓家長成為自己工作的得力助手。一是定期召開家長會,改變家長會班主任講、家長聽的模式,以體驗式為主,選取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讓家長充當各種角色,參與其中,親自感受,從中瞭解孩子的心理,發現自己教育的不足,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平等、民主的態度與孩子溝通交流,創設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二是對一些問題學生的家長,班主任要多與他們交流,讓他們對孩子充滿信心,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幫助孩子取得進步。三是讓一部分具有成功教育經驗的家長,向大家介紹經驗,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五、做好團體輔導工作

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師應着重進行以下幾方面團體心理輔導工作。一是學習心理輔導。各年級應有所側重,低年級側重於入學學習適應、學習習慣輔導;中年級側重於學習自信心、時間觀念的培養;高年級側重於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制定學習計劃的輔導。二是自我意識發展心理輔導。通過“做情緒的主人、情緒調節方法、我就是我”等有關自我意識內容的輔導,幫助學生正確地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點,正確地評價他人,提高學會調控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克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尋求幫助的能力。三是人際交往心理輔導。讓學生認識人際交往的重要意義,學會人際溝通的原則和技巧,學會與家長溝通、與老師溝通、與同學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克服一些交往障礙,形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必備的心理品質。

六、做好個別諮詢輔導工作

班級內可設立“悄悄話”信箱,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內心世界的平台,便於及時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掌握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簡單方法。一是培養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要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瞭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懂得心理若有疑問怎樣獲得幫助。二是指導學生學習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例如:學會放鬆,使學生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閲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與人談心,使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裏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諮詢電話等等。學習寫日記或週記,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4

要衡量心靈的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界限。一般來説,判斷推理是否正常有三個原則:

一是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正常的心理活動在材料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是一致的。

二是心理與行為的統一。這意味着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協調的過程。

第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的生活體驗過程中獨特的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精神障礙是指精神疾病或輕微的精神障礙。目前,當代大學生大多由於身心疲勞、緊張、心理衝突、突發問題或矛盾難以協調等原因。時間短,程度輕,隨情況變化而消失或減慢;他們中的一些人很長,學位很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輟學。

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它反映了當前心理活動的心理特徵和困難,如過敏或感覺減退、軀體感覺異常、幻覺、幻覺、遺忘、妄想、新詞、意識模糊、精神錯亂等。行為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沮喪,甚至痛苦等等。心理素質是一個學科在心理上相對穩定的內在特徵,包括個體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情感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質構成和發展的基礎。從本質上説,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和成長是一個不斷的心理活動和發展的過程。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和內化,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才能滲透到個體的個性中,使其成熟。這也是一個提高個體心理素質水平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項素質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指導,創新意識、獨立人格、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指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抵制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問題不僅與大學生自身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而且與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歲、8歲到22歲、3歲之間,處於青春中期,這是他們一生中心理變化最劇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當面對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心理衝突時有發生,如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理性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知識之間的衝突和歧視,競爭與穩定之間的衝突等。如果這些衝突和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疏通和合理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反常的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競爭中獲勝,他們幾乎全心投入到學習中。父母的過度保護、學校的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和缺乏生活經驗使這些學生心理學弱,意志,和沮喪寬容,生活,朋友,愛情,事業和其他方面的小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無法忍受,導致精神疾病,即使離開學校,自殺等等。

從環境因素來看,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感到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增多,而難以考慮的矛盾又加劇了內心的矛盾,造成了迷茫的焦慮感。所有這些,由於對變化環境的不適應而引起的困惑、困惑、不安和緊張明顯增加。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5

如今,自閉症孩子越來越多,但是隨着自閉症的大面積爆發,很多人卻對自閉症的瞭解知之甚少,那麼引起自閉症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應對自閉症?

隨着社會壓力的增加,很多孕媽在孕期的不良情緒,都是有可能導致自閉症的原因,人們對於自閉症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到對於自閉症兒童的行為,所以自閉症很多時候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妖魔化”,自閉症兒童更需要大家用愛心去感動他們。

很多父母錯過最佳的自閉症治療時期,是因為自閉症很多時候發生在嬰兒時期。

在孩子還在嗷嗷待哺的月齡的時候,可能一些小小的症狀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由於父母的疏忽,沒有及時的發現,才導致一大部分的兒童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自閉症是起病於嬰幼兒時期的嚴重的身心發育障礙性疾病,以人際交往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行為異常等特徵,多數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所以在嬰兒時期,家長們就要多注意觀察孩子,那麼要注意自閉症這幾個時期。

1、在孩子6個月的時候;這個時期正常發育的孩子會笑出聲,而且會和大人有基本的互動,當大人逗他們玩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表現,並且還會有比較明顯的喜怒哀樂,這些都是一個孩子正常的表現,但是大多數自閉症兒童的表現是幾乎沒有情緒,也沒有快樂,而且很少和大人有眼神方面的對視。

2、在孩子一週歲的時候;孩子很少會叫爸爸或者媽媽,並且和大人或者其他孩子沒有任何的互動,並且對於大人對其名字的稱呼時,也沒有任何的反應,這個時期孩子的正常發展是比較靈活的時候,甚至他們還是經常發呆,這個也是自閉症孩子在這個時期的異常表現。

3、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生氣的時候行為過激;自閉症兒童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智沒有什麼增長,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外界如何他們沒辦法適應,並且在他們受到攻擊的時候,孩子會有過激的行為,但是語言交流幾乎沒有,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多注意了。

當家長注意觀察到孩子的時候,自閉症的孩子沒有任何的眼神和言語交流,他們的眼神稍微的呆滯,並且會一直有重複的動作和言語,語言表達以及互動幾乎沒有,家長們就要引起重視了,因為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是比較長的,一旦發現異常的情況下,就要及時的就診檢查,幫助孩子儘量減少這方面的痛苦。

家庭成員的理解和陪伴是幫助孩子慢慢恢復的重要因素,家長們耐心的引導和陪伴孩子,幫助他們一步一步找到外界環境的安全感,讓自閉症兒童慢慢的感受,慢慢的是去適應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父母們用愛和温暖去幫助他們走出,慢慢的去改變。自閉症並沒有這麼想象的那麼恐怖,父母們應該用愛去治癒孩子。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6

對孩子成長而言,安全感是支撐孩子生長的重要力氣,孩子有安全感,會感到快樂,也是安康心思的基礎。那麼該如何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現代父母都知道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教育界裏有句話“養育孩子,六歲前用心,六歲後省心;六歲前省心,一輩子操心”,除去生活習慣、規矩的培養,説的更是孩子的安全感。

想要孩子將來事業成功,家庭生活幸福,必須要給孩子建立安全感,這是孩子才可能擁有自信、樂觀的生命底色。反觀不少人,即便在事業上有成,可在婚姻家庭中屢屢受挫,與人無法建立親密關係或者總是受傷,説到底,是童年安全感缺失造成的。

可見,一對父母再精通教育,如果不重視孩子安全感建立,那麼孩子以後心理難免出問題,反之,一對父母即便再不懂教育,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大概率不會長歪。

那麼,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

其實,安全感這個詞,在心理學上叫做“安全型依戀”。指的是在寶寶三歲前如何跟主要監護人(如媽媽)互動。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會把媽媽當作“加油站”,只要媽媽在場,便可安心探索外部環境,比如去和小朋友玩,去觀察地上螞蟻。媽媽離開後雖然哭鬧,但只要媽媽一回來,情緒就很快穩定下來,又開始繼續探索。

這樣的寶寶,因為得到了媽媽充足的愛,從而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世界也是足夠安全的,好奇心、開拓勁頭都會很足,將來在事業和婚姻中也會很幸福。

孩子建立安全感,三個階段很重要

一級安全感:在孩子一歲半以前,包含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斷奶是一次衝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因為自身沒有生存能力,要完全依賴監護人照料,包含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物質上包括孩子餓了有奶吃,渴了有水喝,尿濕了能及時被換掉紙尿褲。。。。。。精神上只要指無條件迴應。只要自己哭了,無論任何原因,都能得到及時擁抱和安撫。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覺得“我是值得被愛的”,安全感也由此建立。

這個階段中,斷奶是對家長和孩子的第一次嚴重考驗。若家長用過激的方式斷奶,比如母子隔離時間長,比如抹辣椒水塗黃連,都會極大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二級安全感:一歲半到上幼兒園之前,入園焦慮是一次衝擊

一歲半到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將從對媽媽的依戀慢慢轉移到探索外部環境中。當他覺得外界環境是安全的,家人也能給予強有力的後盾之後,內心就會增加一層自信,安全感也會再上一台階。

這時期,入園焦慮對孩子的安全感是一次大沖擊。順利渡過的孩子,安全感將進入下一個階段。

三級安全感:上幼兒園期間,分房睡是一次衝擊。這時候的孩子,要經歷與他人交往的過程,體驗人與人互動中的樂趣和煩惱。若孩子覺得自己能夠處理和他人之間的矛盾和不和,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又一次飛躍。

這時期為培養孩子獨立性,父母常常會跟孩子分房睡。注意方式要温和,循序漸進才能不破壞安全感。

當安全感被破壞後,如何彌補?

如果以上三個階段,尤其是面對三次重大沖擊,父母的做法過激之後,孩子安全感受挫,就容易退縮。這時候,想要重建安全感,需要父母有強烈的同理心,跟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需要自己做什麼,然後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出現咬指甲、捏被角等自己不理解的行為,也不要呵斥,要更加關心他體貼他,這樣才能幫孩子慢慢修復安全感。

你家孩子安全感充足嗎?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7

每個寶寶的性格不一樣,這是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瞭解寶寶為什麼是這個性格!寶寶內向有哪些原因呢?

有時候,家長很容易注意到孩子何時似乎對自己感覺良好,而什麼時候感覺不好。我們經常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想法描述為“自信”。

有自信心的孩子:

感到喜歡和接受;感到自信;為他們的工作感到自豪;想想自己的好事;相信自己。

自信心低下的孩子:

自我批評並且自我約束;覺得他們不如其他孩子好;考慮失敗的時間,而不是成功的時間;缺少自信心;懷疑他們能做好事;為什麼自信很重要

對自己感覺良好的孩子有信心嘗試新事物。他們更有可能盡力而為。他們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自信可以幫助孩子應對錯誤。即使孩子一開始失敗,它也可以幫助孩子再試一次。結果,自信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校,在家中以及與朋友一起做得更好。

自信心低下的孩子會感到不確定。如果他們認為其他人不會接受他們,他們可能不會加入。他們可能會覺得其他人對他們的待遇很差。他們可能很難站起來。他們可能會輕易放棄,或者根本不嘗試。自信心低下的孩子在犯錯、迷失或失敗時很難應付。結果,他們可能做得不好。

自信心如何發展:

自信可以從嬰兒期開始。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發展緩慢。它可以僅僅因為孩子感到安全,被愛和被接受而開始。當嬰兒得到積極的關注和關愛時,它就可以開始。

隨着嬰兒成為幼兒,他們能夠自己做一些事情。當他們可以使用自己的新技能時,他們會感覺良好。當父母注意,讓孩子嘗試,微笑並表現出自豪感時,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增強。

隨着孩子的成長,自信心也可以成長。每當孩子開始嘗試,做某事以及學習某件事時,都有可能成為自信心發展的機會。當孩子:

朝着目標前進;在學校學習東西;交朋友,相處;學習技能—音樂,運動,藝術,烹飪,技術技能;練習喜歡的活動;幫助,給予或友善;以良好的行為獲得稱讚;努力嘗試;做他們擅長的事情並享受;被其他人包括;感到被理解和接受;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獲得了獎項或好成績;當孩子有自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信,能力和接受。;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對於某些孩子來説,自信可能比其他孩子容易。有些孩子面對的事情可能會降低他們的自信心。但是,即使孩子的自信心很低,也可以提高自信心。

父母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幫助孩子們增強自信心:

幫助您的孩子學會做事。在每個年齡段,都有新的東西供孩子們學習。即使在嬰兒期,學會握着杯子或邁出第一步也能激發出一種掌控和喜悦的感覺。隨着孩子的成長,諸如學習穿衣、閲讀或騎自行車等事物會增加自信心。

在教孩子們如何做事情時,首先要表現出來並幫助他們。;然後讓他們盡其所能,即使他們犯了錯誤。確保您的孩子有機會學習,嘗試並感到自豪。不要使新挑戰變得太容易或太難。

讚美您的孩子,但要明智地做。當然,讚美孩子是很好的。您的稱讚是表明您感到自豪的一種方式。但是,一些稱讚孩子的方法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

這是正確的做法:

不要隨意誇獎。沒能獲得的讚美就不會成真。例如,當一個孩子知道自己沒有做的很好的感覺時,告訴他玩了一個很棒的遊戲。最好説:“我知道那不是你最好的比賽,但是我們都有做的不好的時候。我為你不放棄而感到自豪。”;添加信任票:“明天,您將重新開始比賽。”

讚美努力。避免只將讚美集中在結果(例如獲得A)或固定的素質(例如聰明或運動)上。

相反,要對孩子的努力、進步和態度表示讚賞。例如:“你正在為這件事情而努力,”“你在這些拼寫測試中越來越好”,或者,“我為你練習鋼琴而感到驕傲,你確實堅持了下來。”;有了這種讚美,孩子們就會為事情付出努力,朝着目標努力並嘗試。當孩子這樣做時,他們更有可能成功。

做個好榜樣。當您將精力投入日常工作中(例如做飯、清理碗碟或洗車)時,您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您的孩子學會了花力氣去做作業、清理玩具或鋪牀。

塑造正確的態度也很重要。當您樂於做事情(或至少沒有抱怨)時,您會教孩子做同樣的事情。當您避免忙於做家務併為做得好的工作感到自豪時,您的孩子也這樣做。

禁止嚴厲批評。孩子們從別人那裏聽到的關於自己的信息很容易轉化為他們對自己的感覺。苛刻的字眼(“你太懶了!”)是有害的,沒有激勵作用。當孩子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信息時,會損害他們的自信心。正確地忍耐孩子,專注於您希望他們下次做的事情。必要時,向他們展示如何操作。

專注於優勢。注意您的孩子做得好的和喜歡的,確保您的孩子有機會發展這些優勢。如果您想幫助孩子自我感覺良好,則應該更多地關注優點而不是缺點,這也改善了行為。

讓孩子們幫助他人。當孩子們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對他人重要時,自信心就會增強。孩子們可以在家中幫忙,在學校做服務項目或幫兄弟姐妹。幫助和友善的行為可以建立自信心和其他良好的感覺。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8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潛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脱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十分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決定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資料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構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此刻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此刻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情緒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構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帶給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透過個體的選取、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

學生各種素質的構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潛力、適應潛力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持續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靠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潛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

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構成心理障礙,個性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取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齊,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持續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潛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持續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持續用心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就應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擇業心理,就應貼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潛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必須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必須的成功。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29

7月16日至7月18日,我有幸聆聽了張正中、丁光木、曹偉勇教授講的關於中國小生的心理問題及糾正對策的講座。張、丁、曹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就中國小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為在場的教師送上了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也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頒佈的《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要環節。因此,對中國小生及時有效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新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學生心理問題形成於家庭,表現在學校。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心理問題表現的較為突出的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厭學國小生厭學的成因很複雜,後果也是可怕的。它是家庭、社會、學校,還有孩子自身的認知條件下綜合作用的產物。教師與家長要密切配合,認真分析,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要把尊重與愛撒給每一個學生,從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進行教育和幫助,切實解決他們學習的心理問題,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從而順利走完健康成長的歷程。

(二)説謊孩子説謊是由於社會風氣、家庭壓力、虛榮心、心理因素、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未臻成熟,説謊不但會嚴重影響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生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的實現。因此,在國小階段的學生需要正確的引導,教師要給孩子以心靈的安慰,給孩子提供改錯的機會,給孩子自我反思的空間,讓孩子能夠真誠地面對生活,面對他熟悉的每一個人。這樣每個孩子才能誠實、自信、健康,茁壯的成長。

(三)早戀國小生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除了上述兩個問題之外,就是與異性的交往。隨着青少年的發育提前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早戀現象已經在國小的高年級出現萌芽。13、14歲的青少年正值情竇初開的時期,他們對異性充滿着好奇、愛慕,又有着虛榮的心理在作祟,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種令人擔憂的現象。作為教師要細心觀察,實施温情教育。在班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班隊會活動,對友誼進行正確的引導。家長要給予積極的配合,未雨綢繆。早戀既是一個教育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充滿陽光的童年,不要讓早戀的小雨灑到他們的青春花園。教育家誇美紐斯説:教師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的工作是一種艱鉅、複雜的培養新人和創造精神財富的腦力勞動。作為教育戰線的一員,我會不斷地尋求現代教育的新路,切實以新理論、新方法、新理想來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0

2010年9月25日學校舉辦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聽了黃向敏老師精彩而生動的講解,不僅提高了廣大師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還增強了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調節能力。

作為正處於青春期未涉足社會的我們,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本身存在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之嬌子的我們,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那麼,如何消除我們的心理障礙呢?其具體途徑和方法如下:第一,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衞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的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又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第二,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金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不斷的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健康。

第四,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諮詢機構,獲得心理諮詢知識。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諮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諮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

聽了黃老師的講座在座的我們都受益匪淺,他不僅從心態對大學生人生髮展的決定作用、心理壓力的來源、大學生心態調整的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還分析了大學生在每個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心理誤區和心理矛盾,對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行了指導。通過對這次講座的學習對心理健康知識以及心態調整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今後我們喲更加註重對自己的心理保健,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1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應對着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齊,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歡樂的基礎。所以,在大學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裏,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麼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如何來確定自我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首先,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於一致。其次,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於一致。最終,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麼他就可能存在必須的心理障礙。那麼什麼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此刻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終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於大學生的發展,所以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能夠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堅持心境的良好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大學生應堅持進取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在有需要得時候主動進行心理諮詢。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理解,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能夠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忙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當及時主動的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生有必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我的力量。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2

我們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重視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經常被我們忽視。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少年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21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作為青少年,首先應該具備這種優良健康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礎,心理健康可以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因此,青少年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學校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學校生活。

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3

20xx年x月我參加了心理健康專題培訓,順利完成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網絡互動學習。縱觀本次培訓活動,既有發人深省、啟迪智慧的專題講座、討論互動、觀摩研討、案例評析的理論培訓,也有親近課堂、體驗名師風采的實踐鍛鍊。這些活動都是我們農村教師所關注的但又是必須開拓的領域,也是我們發自內心想在這次培訓中能得到提高的內容。這兩個月的心理健康培訓學習,讓我再次接受了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提升的機會,受益良多。

本次培訓,還加強我們這些在家兼職的與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成為每位培訓人員提高自己心理輔導課教學業務水平的一條捷徑。在培訓過程中,我積極嘗試與其他學員之間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瞭解到心理輔導課程開展情況,並且注意到他們是如何處理心理輔導課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惑,以及他們對心理輔導課程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在培訓中,我們不斷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間的“相長”。也為學員們創設了一個很好的交流研討平台。在小組討論中,學員們暢所欲言,提出許多的觀點和問題,都是我們教學中學生心理的實際問題,引起全體學員共鳴同時,也得到專家們的重視,他們的回答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對於我們今後的心理健康輔導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習之餘,自我反思,站在講台已有10多年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思考了嗎?自己對心理輔導含義的理解,以及心理輔導方法的選擇的正確性、妥善性,課堂觀察或是深入學生心裏等方面,考慮到對學生的有效性了嗎?反思自己的不足,更感學習的重要讓我明確前進的方向,激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主動學習,主動研究。

通過“國培”學習,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教育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於教育事業。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為農村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心與書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一種內省與自察。

伴隨着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悦在心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切入生活現實,裝點生活。當我們以古典的心態對待學習時,春日的香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暖陽,都將以更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完美的生活。教師教學藝術的能力取決於教學經歷、對教學模式的駕馭能力,更在於老師的精神修養。“運用之妙,存乎於心”就是這個道理。心在享受,藝術的造就就高。學習後,有很多心得,想法也很多,希望可以自我調適自己以前的心理問題和職業倦怠。我現在很清楚地知道,喜歡發現並讚美生活的人,總能發現生活中點滴的幸福,並善於把它傳遞給身邊人。這種人是真正的成熟的人。真正成熟是以一顆感恩的心去接納一切,包容一切,並學會重新去熱愛,熱愛一切美好的人和事。

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餘香”,讓我們教師的凝固的歲月生動起來吧!讓感動常駐心田,並努力向我們的學生奉獻一份讓人感動的思想和情懷,愛心和詩意。愛心本質上就是詩心!當我們內心蕩漾着詩意,生活也就變得無比清新明麗。

通過這次國培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我認識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搞好教學、培養人才的基礎。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幾點心得:

一、抓認識提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革,在校青少年學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由於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髮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學生很少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近年來,我所教班級不時有學生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於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教師對此不能置之不理,只注重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不能培養出人才的,相反出品的是廢才、是害羣之馬,因此,我們要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的健康發展,健全他們的人格。

二、抓學科滲透,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我們嚴格按照要求,開設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課,抓好心理疏導的教育;語文課,以教材中大量的優秀文字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體會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中研究重點是觀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英語課則要求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使之敢於表現自我,增強學生羣體交往意識,發展能力和個性;音樂、美術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給人以美的薰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抓課題研究,從細處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針對國小生的關愛教育的內容及途徑,探索並形成了優化學生情感體驗、人格發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師以身示範下,對國小生開展“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通過開展主題活動,抓陶冶、抓體驗、抓滲透等展開教育,我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優化。在校內、班級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關愛、團結幫助蔚然成風,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生合羣,積極參與,團結協作,自尊自信,創新精神等得以充分體現。在家中,社會上,學生都能從小事做起主動關心、愛護、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題隊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到教育的同時,自身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心理素質明顯加強。

四、抓家庭教育,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説謊、無理取鬧、妒忌、自卑、不合羣等行為。然而,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採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我們就及時與家長聯繫做到及時矯正,並在學校上對家長開展如何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引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要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發展,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好心理知識,遵循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教育規律,探索學生的心理髮展,總結心理教育的經驗,與家庭、社會緊密聯繫,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4

由於中、國小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反應,從而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温牀期。由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工作。

造成中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往往有下面幾方面原因:

一是與學習有關。學校課業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學習成績好才能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獎賞,才能被評為好學生,考上好學校,長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學習差的學生,則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打罵。由於老是擔心成績不好,不少學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書寫作業,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睡眠質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時精神狀態不佳,聽課效率低,成績無法提高,造成惡性循環,以至許多學生出現了厭學的問題。

二是由人際關係引起。由於教師、父母對學生缺乏理解和溝通,過多幹涉學生的業餘生活和正常交往,從而引起學生的困惑和煩惱,或因父母離異、家庭關係不和給學生造成了心靈傷害。另外,處理不好與同學的關係也令他們十分苦惱。

三是來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徵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衝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當然也會伴隨着出現許多情感困感的煩惱等等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一些家長總以為孩子只有感冒發燒才是得了病,出現學習障礙、多動症、焦慮、厭學、膽小、説謊、不守紀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學校和老師們也總是把着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上,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考慮開設相應的課程,來幫助他們瞭解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巧來轉移情緒、渲泄痛苦、發泄憤怒。其實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兩方面組成,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隨時經常注意學生心理的微妙變化,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切不可等閒視之。

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裏裏生機盎然,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師要本着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心理指導,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學生。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多鼓勵、少批評多説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俗話説: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三、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説,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瞭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5

著名作家劉心武曾説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的心態,猶如一條線,而人身上的優點,就像一顆顆珍珠。良好的心態會將珍珠穿成一串美麗的項鍊;而一條脆弱的線,會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價值,”的確,優秀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所有素質的基礎。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呈上升的趨勢,在大學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學校教育所面臨的無法迴避的現實課題,應勢在必行。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如何指導大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儘快適應新的要求,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知、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更好地適應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複雜的社會形勢,成長為具有較強的心理適應和心理調節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

(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個素質教育的心理基礎,同時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高校德育理論教育和高校德育實踐教育得以整合與實現的基礎與橋樑,只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了高校德育內容的完整性,才能進一步實現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學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是特殊的一個羣體,心理健康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當前大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心理問題:

(1)大學生生活適應性差。我們強調大學生生活要“自覺、自律和自省”,“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往往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後,不能較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等,在學習方面,存在被動學習現象,無法較快的拜託中學“逼學”、“填鴨式”學習思維,形成主動學習習慣;在生活方面,衣服褲子、牀單被罩請人洗。且現在多學學生都是獨身子女,父母怕孩子受苦事事包辦,學校老師“寵着”,一旦在學習、生活和感情上遇到一點波瀾,往往顯得無所適從,甚至懷疑自己。

(2)追求怪異,講求獨特。“90後”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並沒有能夠供其進行參考和一起成長的夥伴,所以通常喜歡跟着時代潮流,現在的“哈韓”,“哈日”現象使“90後”盲目跟風及模擬的問題越來越嚴重。90後大學生有着很強的獨立意識,因為這一代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大多是父母來包辦他們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務的次數很少,經濟以及日常事務方面都過分的依賴父母。

(3)社會交際能力薄弱。當前進入大學的都是90後學生,面對的是新的室友、同學和老師等,由此形成的同學、師生和異性關係讓很多學生極不適應,有的學生一直在父母呵護下長大,從未離開過,不懂得如何去關心別人,幫助人,生活在自我閉鎖的世界中,沒有傾心交流的知心朋友,遇到問題時無人可訴。

(4)承受挫折能力弱。“90後”大學生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使他們成長的道路變得更加順利,他們的成長被讚揚和呵護不斷的圍繞着,優越感太強,在他們的世界裏充滿着陽光和笑臉。但是這樣的成長經歷使這些“90後”大學生們的心理太過脆弱,不夠堅強,一不小心就會喪失信心,嚴重的情況會導致他們形成厭世的情緒。筆者在本院校系對於“對待挫折態度”的調查,經過調查的100名“90後”新生,在遇到挫折後希望“總結經驗,重新來過”的人佔73%,大部分“90後”大學生心理素質過差,沒有足夠強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徑

開展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正確對待“90後”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每個時代的青年都具備自己獨有的特點,社會、家庭、個人以及學校的共同作用促使着這些特點的形成。在對待“90後”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時,應該持有一顆平常心,對他們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利用,針對他們的特點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育形式。首先應該對他們身上存在的共同特點予以承認,然後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對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加以理解,因為只有瞭解了他們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強課程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按照貼近當代90後大學生的心理、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的原則,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程和多元化的相關選修課程。課程設置和內容要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大學階段教育的全過程,分年級和專業有所側重。例如,一年級主要是適應、自我和學習心理輔導,二年級是交往、情感和戀愛心理輔導,四年級側重於就業和成才心理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不能再是一般的心理學理論傳授,要有活動性、互動性和體驗性,還要有針對性、趣味性和藝術性。

(3)開展心理輔導和健康諮詢工作。高校要重視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和健康諮詢工作,要積極創造條件面向全校學生,通過個別面詢、團體輔導、心理行為訓練、書信諮詢、電話諮詢、網絡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按照相關編制規定合理確定高校心理輔導教師人數,建立一支由專職人員、兼職人員、教師和學生心理輔導員多方面聯合組成的工作隊伍。在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工作隊伍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識與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水平。爭取校內外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支持與指導,建設一支以少量精幹專職教師為骨幹、專兼職相結合、專業發展背景互補、多學科人才融合、專業綜合素質較高、人員相對穩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隊伍。加強專業學習培訓,把心理健康師資培訓工作納入學校總體培訓計劃,鼓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採取自學、函授等多種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資質,同時儘快解決從事此項工作教師的工作量與職稱評定等實際問題。

(5)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條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學生感到輕鬆、民主、和諧,保持良好的心態,還可以使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的營造還要動靜結合,並輔之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便形成一種和諧、奮進的羣體心理氛圍,使大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影響之中,促使他們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應激和危機感。

(6)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將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瞭解國情,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在社會實踐中,對一些不良現象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辨別是非的綜合判斷能力、承受挫折的適應環境能力。

總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任務,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技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6

嬰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天生就會模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對寶寶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在與寶寶相處的過程中要重視嬰幼心理的,避免因自身的言行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

1、家庭氛圍對寶寶成長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都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寶寶生長髮育的外部環境,可使其充滿幸福、明朗的心理感覺,獲得良好的心靈感受,逐漸變得活潑開朗,勤學好問,積極向上,懂禮貌,講衞生,愛整潔。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會使孩子的反應遲鈍,行為放任,自私狹隘,膽小懦弱,不懂禮貌等。因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修養,為寶寶做好榜樣。

2、父母的情緒對寶寶的影響

父母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煩惱,也因此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但父母切記不要把這些不良的情緒帶回家。父母在回家前,要把自身的不良情緒處理掉,因為父母的情緒與寶寶的生長髮育有着密切的關係,不良的情緒對寶寶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寶寶出生後,就開始接受,周圍的一切刺激都在影響及着他,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塑造了他的心理和性格。那些性情開朗、充滿愉快和睦的父母與情緒緊張、焦慮不安經常吵架的父母,他們撫育的嬰兒完全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環境中,都會影響着寶寶的身心發育。如果父母情緒反覆無常、焦慮不安,寶寶在打罵環境中成長,往往會出現缺乏安全感、膽怯、不合羣的性格。因此,作為父母首先對寶寶要充滿愛心,要善於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用良好的情緒,濃厚的情感,樂觀大度的性格,互敬和睦的家庭氛圍去感染、去影響寶寶的身心發育,才有可能使寶寶形成良好性格及健康的心理。

3、父母要多抱寶寶

父母在為寶寶的衣食住行而忙得不亦樂乎時,也要考慮寶寶的情感、心理需要。養育寶寶,除了要在物質上給寶寶良好的條件外,還要在情感上增加與寶寶的互動。父母在寶寶出生後應當儘可能地多與他接觸,多抱抱寶寶,多親親寶寶,與寶寶説説話,以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和感情交流。

當今社會中,很多父母在職場中打拼,常常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他們通常很忙,只能請月嫂、保姆來照顧孩子。但孩子從小缺少父愛、母愛的滋潤,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是非常不好的。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7

如今的中國小校裏出現了諸多的教師心理和學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學習心得體會。

一、師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由於教師的工作壓力過大、各界對教師的角色期望過多過高、教師的自我定位過於完美、教師評價制度不夠完善乃至家庭負擔、同

行人際關係以及其他諸多因素,使得很多教師或多或少地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出現心理疾病的先期預兆。由於受各種不良思潮影響和學習上的巨大壓力,使在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出現了問題。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髮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中學生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近年來,中學生常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於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二、改變師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首先,我以為改變自己是當今教師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唯一選擇,因為學生的改變是教師的自我改變換來的。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教育業績和身心健康的和諧統一,他們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童化了心靈、純化了心靈、美化了心靈,純潔高尚、幸福樂觀。他們用自身的經歷向我們提示了教師工作“自利利人”的本質。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 -- 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其次,作為教師“教書”和“育人”是我們的神聖職責。我們不能只注重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提高認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抓學科滲透,紮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課,抓好心理疏導的教育;語文課,以教材中大量的優秀文學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體會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中研究重點是觀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在發現學生心理有缺陷時我們就及時與家長聯繫,做到及時矯正,並用過家長學校開展如何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引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8

經過上了這麼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當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應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應對自我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鑽牛角尖,要積極主動調試自我的心理,明白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簡便愉快,然後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裏去理解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我具備較強的適應本事。

二、人際關係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係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所以,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本事。要堅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經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職責,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本事,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團體堅持協調的關係,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職責,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資料,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感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並履行愛的職責。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並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能夠閲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能夠進行心理諮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好自我的時間,增強自我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39

20xx年6月10日上午,我有幸在榮成市崖頭國小聆聽了兩節心理健康教育觀摩課。課堂中,教師豐富的肢體語言,靈活的教學方法,活躍的課堂氛圍,步步深入的情感薰陶,無不深深吸引着我。

心理健康教育,顧名思義,重在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透過觀摩今天的兩節課堂教學活動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首先是席老師的“戴高帽”――《學會讚美》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學會讚美》一課是針對五年級學生,針對他們不會讚美別人或不喜歡讚美別人、肯定別人這一現象設計的,選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個教學設計層次清楚,銜接、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席老師及時地引導,恰當、幽默的點評是整節課的亮點。比如學生讚美席老師的衣服漂亮時,席老師説:“你的眼光和我們校長的眼光一樣好。”因為席老師所穿的衣服是學校統一定製的,學生聽了席老師的話,臉上笑開了花,緩和了緊張情緒,更有利於後面活動的開展。席老師還給同學出了很多實用的好主意,無説教之詞,學生很容易接受。

席老師以傳遞悄悄話的形式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席老師不是本校的老師,上課前與這些學生不熟悉),以一則“戴高帽”的笑話引入本課主題,通過給席老師、現場聽課的老師、同學“戴高帽”,由近及遠地引導學生説出讚美別人的角度及讚美的益處(既給他人帶來自信,又培養了自己發現美的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友誼)。通過分析案例,使學生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並以欣賞的眼光與其交往,學會真誠地讚美他人。最後,讓每個學生通過寫的方式讚美自己的同學,並將所寫的內容送給所讚美的同學,由動到靜,給了每個學生參與的機會。整個課堂真實,不造作,不誇張。如果在詢問上台接受讚美學生的心情如何這一環節能延伸一下就更好了(剛上台時學生説緊張,老師問學生為何緊張;在學生聽完同學的讚美後,心情平靜,老師如果問一下學生,什麼力量使他平靜就更貼近主題)。

其次是畢軍曉老師的《誰最重要》,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她先以所髮卡片的顏色分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根據二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首先設計了欣賞故事《五指的爭論》(老師運用了豐富的肢體語言),以故事情景為引子,讓孩子們聽完故事談感受,使孩子們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並通過用一根手指拿籃球的實踐活動使孩子們認識到在團隊中每個人都很重要。畢軍曉老師還設計了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每個遊戲都能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悟到團隊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們提高團隊意識,如《傳球》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請舉手》使學生認識到在團隊合作中要顧全大局,有時要犧牲個人利益;《吃棗》使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與他人配合的需要。整節課老師在設計時注重活動性原則,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得到真實的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結束語很精彩,可以看出上課老師的用心良苦,而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十分的有效。但此課個別遊戲規則剛開始交待得不是很清楚,影響效果,也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如果改進一下,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兩節風格不一的心理健康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代的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學校家庭的重視,作為教師,應該要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導師。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啊!不懂做人的道理,學知識又有何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旨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必須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以靈活多變的形式、豐富實際的內容去吸引學生,提高學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使學生在玩中有所收穫、在玩中得到歷練、在玩中促進成長。讓我們的孩子不僅擁有健康的身體,更加擁有一顆健康、愉快的心靈。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0

透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讓我瞭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好處以及它的重要性,現談談自我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可有私心講究誠信,要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國小生情操,充實了國小生生活,激發了國小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國小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平等相待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務必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必須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情緒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忙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忙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我必須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忙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用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1

今天學校組織了一場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講座,作為一名剛升入大學的學生,我從中明白了心理健康對我們今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大學是一個大的集體,我們每天生活在其中,每天總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而如果而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就無法與人正常的相處,無法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這將會導致我們覺得生活是孤單的,是無助的,從而產生一種迷茫的時生活狀態,這對我們的大學生活是致命的,畢竟大學生活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我們也將通過大學慢慢的融入社會,而不完整的大學生活將無法為以後步入社會做好鋪墊,這就導致我們無法對每天的生活充滿激情。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我們大學生更應該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為了我們的心理健康,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必不可少的,這對於增強與維護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我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要想擁有一個完滿的大學生活,心理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説,我們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去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而至於因為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好長時間,也不至於因為一點挫折而自暴自棄,產生各種沮喪悲觀的想法。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脱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通過這次的講座,我深刻的看到了健康的心理對我們的重要性,一個幸福的人生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作為堅實的後盾,在以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健康的心理將會幫我們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所以,以後我們必須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努力的去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完滿.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2

在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它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讓我更好的認識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創造美好未來。

這門課程很好的幫助了我適應大學生活。剛進入大學時,我和很多同學一樣有着很多心理問題。首先是目標失落與確立的衝突。中學階段,我有一個具體目標:考大學。隨着“上大學”這個直接、實在、確定的目標實現,我開始尋找新的目標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然而,“理想的大學”同“現實的大學”之間的矛盾使我產生了深深的目標失落感。其次,大學培養目標的“高”與“空”使我對目標難以把握,覺得很困惑和迷茫。面對目標失落與確立的衝突,這門課教會我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 。在處理理想與現實、自尊與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會我在全面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對影響自己成長的主要心理壓力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找準自己的主要問題,然後有針對性的學習、努力提高,適時調整。它鼓勵我積極投身實踐活動,走進外面那個紛繁複雜的“課堂”,經風雨,見世面,在實踐中受到磨練和考驗,從而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領悟人生的哲理。

這門課程幫助我培養健全的人格。它教會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過自我剖析我發現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過於執着近乎偏執,在這門課程的指導下我避免了走向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誤區。在心理課上,通過老師的教導和書本的指導,我開始嘗試着去聽取別人的意見,我開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樂趣,雖然還是會偶有摩擦但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過學習我掌握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並通過這些技巧的靈活運用我的人緣又慢慢好起來。我知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賴於相互的瞭解,相互瞭解有賴於彼此思想上的溝通。因此要注意常與人交談,交換看法,討論感興趣的事情。

這門課程幫助我規劃人生,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人生的確需要規劃,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準備做些什麼樣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向踏實的人生目標靠近。要弄明白what,why,和how的問題,朝着既定的目標腳踏實地,不懈奮鬥,直到目標實現的那一刻。

對於這門新開的課程建議是希望儘可能的把心理學的知識與大學生在校期間可能遇到的問題和以後生活工作中可能一定的問題結合起來。因為我們並不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所以沒必要過於深入理解或研究心理學專業方面的知識,課程內容設計應該從實際出發。把同學們在學校以及以後畢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蒐集和整理,比如把宿舍關係問題,戀愛問題,學習壓力問題就業問題先進行問卷調查,然後將一些矛盾突出,密切關係同學健康成長和學習的問題作為講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教學備案。

人的靈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礎是心理。這門課程幫助我塑造了一個自由高尚的靈魂,為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指導,為我的未來照亮了道路。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3

最近參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各個老師的講課都通過不同案例結合理論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過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變得眉目疏朗了許多。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教師首先要具備健康的心理。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者,他不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很神聖的。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會讓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一名優秀的教師,會在課堂中營造出和諧與温馨的氣氛,讓學生如沐春風。因此,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是構建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發點。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不斷地完善品德修養,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國小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能在報紙或新聞中看到負面的事例,有學習方面,也有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因素。這表明,當代青少年學生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這些新現象、新問題面前,心理教師應力求“對症下藥”,給予學生鼓勵,幫他們重拾信心。要對學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學校因素,還是家庭或社會因素。

當我們感覺無力擺脱社會風氣的困擾,就要會同學生家長採取較為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儘量創設健康的教育環境,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將其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我們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是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體實施者。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還要針對學生關鍵時期的心理變化進行教育。才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這是我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通過學習,無論在理論知識還是方法技巧上我對心理教育有了進一步瞭解為了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會繼續認真的學好後面的培訓課程,並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4

來到新曉掰指算算已有兩個年頭了,本學期中我校建立了“陽光心語室”,我光榮的成為了心語室的一位志願者,孩子們心中的“知心姐姐”。這意味着,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從此以後對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不由的留心注意起來了。

我們的宗旨是為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適應與發展帶給心理輔導服務,使學生能適應學習、生活、人際關係環境,認識和發揮自身優勢,緩解情緒困擾,消除心理危機,增強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潛力。個性是我們學校的寄宿生,在校時光長,家庭生活環境複雜。造成了很多孩子心理的危機和困惑。

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收到了很多同學的來信,針對孩子們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分類回信,最大程度的給予了心靈的幫忙。

本學期3月26日,我很榮幸的同李主任參加了太原市中國小心理教育教學的年會,聽了名師們的示範課。下方是我對此次活動的一些感想和大家來分享交流。對我影響最深刻的是那節由尖草坪一中朱洪傑老師講的“嘮叨、暴躁的表現”課堂中圍繞學生在家都發生多被父母嘮叨的事情,在這過程中孩子是如何應對的?為什麼會造成家長嘮叨以至於暴躁的表現呢?老師設計了這麼幾個大問題來進行的。其中又在小環節中有一個個性精彩的部分讓我至今難忘,學生經過討論老師提出的在傢什麼時候會讓家長嘮叨發脾氣,以情景模擬的形式變現的淋漓盡致。當時場下也是掌聲不斷啊!這足以證明學生是能夠理解體會到家長的心理角度的。

在此老師也進行了總結分析:

1、此刻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期望值過高;

2、父母的工作壓力大;後面又透過播放老師對家長的一次採訪錄音,學生在課堂中聽到了家長的心聲。

家長對孩子嘮叨、發脾氣的那份無奈;家長擔心孩子的理由。學生透過課件上的父母是如何為自我的孩子時,那份真摯的愛時,聯繫實際你又是如何用自我的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的?能為父母做些什麼?要求眼前就能做到的,要具體,有可行性。這時孩子們動手寫出了自我的行動計劃。在課後老師還留了作業,那就是“給父母的一份信”。學會用感

恩的心去感恩父母用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課後的總結那就是:讓學生理解父母,讓父母理解學生,讓理解搭起孩子與父母的橋樑。

那麼具體自我的工作中又該怎樣做呢?自我也在不斷的查找資料尋求解決的方法和途徑。以下是自我的一些片面見解僅供參考。期望也能讓老師們進行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教室是國小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温馨舒適。所佈置的資料隨着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國小生情操,充實了國小生生活,激發了國小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國小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國小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我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我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我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簡單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證明:和諧、愉悦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用心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主角,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簡單。這樣不僅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務必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説:“教師不僅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透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到達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就應是教育的主宰,不就應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裏理解你善意的意見與推薦。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必須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情緒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忙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忙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我必須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5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由於影響學生心理髮展與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形成、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髮展和心理健康的途徑也應該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本學期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提高常規性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1、注重課堂實效,加強全面教育。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由於目前尚未有相應的教材,因此在備課上比起其他學科的老師要多一個環節:收集資料,確立主題。在選材上就要考慮注重實效性,一方面是根據年級特點,另一方面就是根據學生的發展選材。心理健康教育這門學科既沒有教材,也不考試,很多學生並不重視,要讓本學科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並在課堂上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僅在選材上注重實效性,在教學形式設計方面更需要多樣性。為此,通過故事呈現、角色扮演、情景小品、辯論等活動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收穫。

2、做好宣傳工作,增強健康意識。

首先是根據校園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欄工作,每個月出一期黑板報,發動所有學生收集材料後報心理老師審核即可設計排版。

其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經常選讀一些和心理健康有關的小故事 ,內容的選擇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在趣味性中藴含豐富的哲理。

3、加強個別輔導,做好諮詢工作。

本學期只要有學生有什麼心理髮方面的問題,我都會積極主動的和他們進行交流,並一一作好記錄,認真分析、及時跟蹤,積極反饋,通過平等的交流,幫助學生儘快獲得自助。

二、積極創新,多渠道、多方位加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這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工作性質要比其他學科的老師更為複雜、瑣碎,僅僅靠上課和諮詢是不夠的,還需要多渠道、多方位進行。為了多方位瞭解學生心理動態,本學期設計了班級心理晴雨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本週班級最突出的問題,最需要老師給予關注的同學及其表現,我根據晴雨表上所反映的情況進行了解、核實,對需要交流的一些問題及時將相關信息反饋到家長,對突出的現象和個別學生進行相應的關護。這樣一方面能彌補家長沒有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對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跟蹤瞭解。

三、加強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除在學校內部全面滲透、多渠道推進外,還需要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教育網絡,全方位、立體式地實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氣,但更需要有行動的決心,在行動中不斷創新、改善。對於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途徑、內容與模式,我們還將進一步摸索和研究,我們希望得到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以便更加科學、有效地搞好這項工作,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的實現,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出新的貢獻。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6

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着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然而,在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於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因素,這次能夠參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學習。我感到非常的榮幸。經歷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內容的學習。經過一天的學習,使自己提高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現對這次心理健康學習談一點自己膚淺的體會。“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是人的各種行為的準則,是個體進行的社會活動思想基礎”。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就不難看出認知對於人的心理的影響。通過本次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研修班的學習,我對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認識。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從曲連坤老師所講的(心理教師的職責和定位)中我認為,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牲特徵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二、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三、通過閆淑賢老師主講的(教師心靈探索工作坊)的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衞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7

現代的幼兒,是未來的社會的棟樑。現代的幼兒教育,是幼兒的素質教育,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幼兒健康包含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下面就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體會:

一、加強衞生保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通常,將幼兒智力發育是否正常、能否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應外界的各種環境,心理行為能否符合年齡特徵等作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須重視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幼兒的教育觀,才能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現代科學的幼兒觀和教育觀是幼兒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以健康的教師人格影響孩子,還善於設身處地地體驗幼兒的言行,耐心細緻地觀察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熱愛、真誠、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位幼兒,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營造幼兒心理健康的氛圍。

心理環境包括幼兒生活、學習和遊戲的全部心理空間,特別是幼兒的學習、活動和生活的氛圍。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營造幼兒心理健康的氛圍,有助於培養幼兒努力進取、奮發向上的個性品質。大瀝中心幼兒園注重更新設備和增設豐富多彩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和多種需要,優美整潔的環境能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充實幼兒的生活內容,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讓幼兒在自由的探索中發現周圍世界的奧妙。

三、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

幼兒心理髮展輔導主要包括人格、學習和生存輔導。在幼兒教育的實際工作中,對幼兒各種性質的行為保持敏感,善於從幼兒的具體行為和幼兒間發生的問題選擇出恰當而重要的教育點進行輔導,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例如,大瀝中心幼兒園的的教師在組織幼兒玩小白兔採蘑菇的遊戲中,班裏有幾個胖孩子因費勁而不願玩,於是從情感入手,設法喚起幼兒的共鳴,開展心理輔導,鼓勵全班幼兒共同完成,讓幼兒互相幫助,在困難中堅持到底,體驗到成功的愉悦。

四、重視個體性的心理矯冶,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於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衝突等原因導致心理方面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特有問題和障礙。

五、家園教育同步,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進行教育,家庭與幼兒園進行密切的配合,教師和家長創設幼兒心理髮展的氛圍,對幼兒實施同步的心理教育,教育的效果更好、更鞏固。具體方法根據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要誘導孩子體驗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大瀝中心幼兒園教師指導家長多留些時間陪陪孩子,適當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經常與孩子“推心置腹”地交談,交談中家長要注意多些使用表示心理狀態的詞彙(如愉快、願意、感激等),同時讓孩子説説自己的心理感受,誘導孩子體驗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8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正人先正己,身教勝於言教。教師不僅要在學業上能為人師表,更應在人格和行動上成為示範。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

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教師要學會在競爭中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身心素質;通過自身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否則,教師出現心理上的不適應,必然會引起一些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如態度粗暴、挖苦諷刺學生和對學生冷漠等,這些不良的教育行為對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學生具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只有教師具有正確的教育觀,較強的業務素養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學生。因此,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必須具備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這就是説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涉及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心理測量學等多學科知識。廣大中國小教師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會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瞭解和掌握青少年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主要特點,自覺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為提高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努力奮鬥。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49

前幾天,進修校組織我們聽了方方教授和兩位縣優秀班主任關於教師心理健康的培訓講座,我獲益匪淺!下面就自己的感受和查閲的資料談談體會:

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僅有利於教師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當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我認為教師心理健康有以下益處。

1、有利於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關係極為密切。一方面,一個人的生理健康水平會影響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軀體性疾病、生理缺陷會給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狀態帶來負面影響,使人產生焦慮、憂愁、煩惱、抑鬱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際關係的和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響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健康的身體。例如,樂觀、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態有助於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襲,從而促進身體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長期的過度焦慮、憂慮、煩惱、抑鬱、憤怒,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或病變,引發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佔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説是主要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而呈現身體症狀的軀體疾病。人是一個生理和心理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精神和軀體在同一生命進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與情緒聯繫密切、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器官系統更易患這種疾病。

2、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觀地評價、自如地應對客觀環境,其心理傾向和行為與社會現實的要求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協調。個體與環境能取得積極的平衡,就能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矛盾和處理問題,也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會因偶爾的失敗而喪失信心,其工作和學習效率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它也影響着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通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50

我有幸參加了龍灣區組織的第二期農村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C證資格培訓,感覺收穫很深。通過這五天的學習培訓,提高了自己對心理健康課的認識,對心理健康課可的目的及任務有了深刻的瞭解。上星期五下午在實驗國小又聽了兩位老師的心理活動課,使自己又進一步的認識到了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最佳途徑,是現代學校的標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良方是“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愛的集合,它該包括——像母親熱愛孩子一樣無私,像父親熱愛兒子一樣嚴格而慈祥,像戰士熱愛祖國一樣忠誠,像兄長熱愛弟弟一樣寬厚,像姐姐愛妹妹一樣温柔又體貼,像哲學家熱愛真理一樣執着而痴迷。熱愛學生是班主任工作藝術的一塊基石。

一、用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教育學告訴我們,自我意識是個性形成水平的標誌,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現為對自己以及周圍環境人際關係的認識。在班級管理中,一旦學生犯了錯誤,我對學生的教育一般都採用先表揚後批評的方法。我們看電視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老虎等兇猛的動物在進攻前首先是身體向後撤退,為什麼撤退呢?是為了更好的進攻!這種以退而進的方法,用到批評學生一個缺點的時候,不妨先表揚他的優點,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班主任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放大學生的優點,真心實意地進行讚揚,然後再指出他的缺點,我發現學生就樂意接受批評。

二、善於發現問題,耐心誘導

在班級的第一次家長會時我發現班級裏的大部分孩子跟父母之間的相處都有問題,他們不願意與父母交流溝通,而家長們對待他們的方式不是專制就是順從。於是我利用班會的時間,召開了"感恩的心"主題班會,讓孩子們感受父母的愛,我再趁熱打鐵,放學後我有意在佈置作業時讓孩子們寫一封信給自己的父母跟他們説説自己的心裏話感謝他們的愛。反饋回來的結果很好,有些家長看到了信以後甚至感動得流淚了。我想,只要孩子和父母各自敞開心扉,他們一定會成為無話不説的好朋友,這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讓“日記”成為師生溝通的橋樑

我認為日記是我瞭解學生的一個好的途徑,平時我班學生一週大概要寫2—3篇日記,內容主要是寫寫自己最想説的話。從他們的日記中我可以發現他們是怎樣的孩子,有什麼困難需要我們幫忙的。當他們在日記中闡述煩惱時,我會在她的日記下方用正確方式安慰他,引導他 走出困境。當他們寫的是開心的事時,我會寫些與他共享快樂的語言,並表示感謝,感謝他給我帶來快樂,當然我們聊的面很廣,學校的事,家裏的事,社會上的事等等都是我們愛聊的話題。在日記的牽線下,我們成了好友,在這過程中,他們的心理健康指標無形的得到提高。

分享彼此的日記成了我和孩子們的一個習慣了,我在他們的日記中越來越瞭解每一個孩子,而他們也由於日記要給我看而有了一定的壓力,每一篇日記都不能糊弄,堅持到現在語文老師跟我反映,他們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

記得泰戈爾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偉大的,那麼,讓我來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的垂着他的綠蔭的。"教育事業又何嘗不是葉的事業呢?我想做好那一片綠葉,因為生命就是一種回聲,你播種下什麼,就能收穫什麼!徜徉花間,讓我們靜心去聆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它們有的奔放,有的舒緩,有的跳躍,有的靈動,有的艱難。然而,無論怎樣,那都是他們生命的精彩綻放。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51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1、教師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反之則使學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師自身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

2、以良好的心態感染學生

我們要以積極的情緒狀態和較強的感染力,要以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對學生的一片愛心、對所任學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響學生。努力做到教態親切、熱情、和藹可親,教學語言要生動活潑、富有幽默感。教學方式、方法要直觀、形象、豐富多樣,富有趣味性。要創設一個團結互助、好學上進的集體風氣,使每一個同學在良好的集體環境裏成長。

當然,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我們的教育教學與應試教育思想的碰撞,產生了不少問題,問題的出現需要我們去思考、去解決,如教師採用怎樣的教學方式;選擇怎樣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學習評價難以操作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果能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最終一定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學生總有一些不良的現象,如逃學、早退、遲到、作業不按時完成、上課搞小動作、做鬼臉等現象,無時不展現在你面前。此時,你的心情又如何呢?是氣憤、激怒、傷心,非想揍他一頓,還是用樂觀的心態來教育他,我想,教育學生需要耐心和寬容,用真誠的愛心去感化學生,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去對待學生的錯誤。讓學生靜心去尋找自己錯誤的原因,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錯誤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有多深,我想這樣的耐心和寬容教育學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52

現今的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國小高年級班主任,我常常想: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着這樣的問題我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同時,《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國小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校只有靠學生內在情感動力,才能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國小生作文源於他們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人或事。

國小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説出來,無需太多的加工潤色,更無需這樣或那樣的刪改,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來面目。從他們的作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對一些事情的具體看法。由此我想到把作文教學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聯繫起來,是可以起到教、育兩不誤的作用的。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實踐

這一實踐的宗旨就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教、育共長。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國小生學習寫作文,主要以生活為基矗寫作文的過程既是培養、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過程,又是陶冶、豐富學生情感的教育過程。學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內在動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記錄。因此,抓住這一切入點,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把對整體學生的心理教育與個別學生的心理教育相結合。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抓住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利用作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力求把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學習寫作文和提高認識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高年級學生掌握了足夠的字和詞彙,視野逐漸擴大,能主動地觀察周圍的變化,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見解,對於生活中可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毫無意義。

三、使國小生的各種活動與積極的情緒體驗相結合

國小生在各種活動中,特別是在學習活動中,常常會產生各種情緒體驗。經常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快樂、幸福、滿足等可使兒童增強自信心,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既能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長期體驗消極情緒而引發的種種情緒障礙。積極的情緒體驗會成為學生新的活動動機,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在國小的教學中,教材和教學方法都要適合國小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國小生掌握學習內容,使其經常產生成功的喜悦。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對優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標要求,使其不斷產生新的成就感;對差生要給予耐心細緻的幫助,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

四、發展國小生的高級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養國小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發展其道德感。通過繪畫、唱歌、跳舞、體育競賽、美化教室和校園的勞動、遊覽、參觀、學習英雄事蹟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國小生高雅的審美情趣,以發展他們的美感。求知慾和好奇心是國小生理智感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國小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歡樂,以發展他們的理智感。

五、培養國小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

1.保持愉快的情緒

愉快是最有益於健康的情緒,愉快能使人在緊張中得到鬆弛,產生滿意感和滿足感,對外界產生親切感,使人更容易與人相處。學生在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學習,會感到思維活躍,記憶敏捷,學習效率高。那麼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緒?

(1)建立適當的需要。教師要幫助國小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鬥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國小生,不要為小事而過於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

(2)尋找樂趣。教師要讓國小生保持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的樂趣。國小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教會國小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悦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4)多與人交流。許多國小生還不善於與人交流,其實國小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穫和快樂。

2.控制和調節消極的情緒

教師要教會國小生控制和調節自己消極的情緒,主要有以下方法。

(1)宣泄調控。宣泄調控就是當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產生消極情緒時,把它釋放出來。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宣泄即針對引發情緒的刺激來表達情感,間接宣泄是通過其他途徑使情緒得到釋放。教師要教會國小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可以自、已痛哭一場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師、家長或好朋友説出來,請他們開導,也可以在他們面前哭一哭,以減輕心理壓力。

(2)遺忘調控。遺忘調控就是當某種事情引起你的消極情緒時,最好能把這件事儘快地遺忘掉,不要老去想這件事。不愉快的情緒鬱積於心,耿耿於懷,放不開,丟不下,只能使這種消極情緒不斷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會影響身心健康,影響學習。所以,教師要教會國小生善於遺忘消極情緒。

(3)轉移調控。轉移調控就是當人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時,可做一些別的事情,通過注意力轉移而使消極情緒得到緩解。教師要教會國小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不要老想這件事,可以看電影、打球、下棋、唱歌、畫畫等,通過其他活動來緩解消極情緒。

以上是我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感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時,這也是一項很講究科學與方法的工作。我們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遵循心理髮展規律以及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結合心理學基本原理和運用科學的方法,深入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為較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提供現實的可能性。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53

此次,我再次學習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深深感受到教師心理健康對於教師的重要作用。教師是一個普通的社會人、自然人,也同樣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師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因為教師要用高尚的師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染和薰陶學生,而高尚的師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源於教師的心理健康。而幼兒教師應該怎樣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呢?

(一)讓教師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一個心理健康教師應具有的特點。只有坦誠地承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並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優點,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相應的尊重。

(二)不斷改善教師的心理環境:一個教師具有樂觀積極的自身心理環境,就會對教師工作充滿信心,對幼兒感興趣,以工作的勞苦為歡樂。反之,當一個教師的心理環境處於消極狀態,她的情緒、教育行為就會異常表現,對教育教學工作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工作評價方面,重視客觀、公開、公平、公正,為教師積極地工作創設良好的精神氛圍。同時,注意將“獎懲性評價”逐步轉變為“發展性評價”,使每位教師看到自己每個階段的進步與發展,讓教師在工作中找到努力的方向,看到了成功、感受成就感,從而激勵教師不斷努力進取。

(三)重視改進教師人際關係:教師與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一樣,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之中。幼兒教師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教師與幼兒、教師與教師、教師與領導等之間的關係。這些人際關係構成了教師工作、生活的特殊環境也是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教師與家長是“平等”的,他們是“教育的合作伙伴”;領導與教師是“平等”的,他們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與教師是“平等”的,他們是同一條戰豪裏的“戰友”。教師要用兒童的眼光去分析幼兒,改善自己的教育行為;教師之間應建立互幫互學制度,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形成一個團結、健康的學習工作氛圍,使教師的心態處於“平穩”的狀態。

(四)加強教師心理健康防衞:雖然學生教育工作與其他職業相比性質較單純,園內的人際關係也相對簡單,但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人的內部心理狀態是在客觀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並隨外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的今天,教師更容易被一系列不容迴避的社會問題所困擾,容易造成心理狀態失衡,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應該開展心理健康諮詢、心理健康講座,組織一些社會活動,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篇54

在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它幫忙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讓我更好的認識了自我,也更有信心創造完美未來。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大學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21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進取而深遠的影響,作為大學生,首先應當具備這種優良健康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心理健康能夠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進取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能夠使大學生克服依靠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我。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所以,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靠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我認為,心理健康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的把握自我控制自我的情緒,妥善處理同學、師生間關係,進取融入團體,熱愛並勤奮學習,更好的適應新環境。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有着很大的不一樣,然而在大學中仍需要堅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職慾望。學習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應當積極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這樣及開發思維的多向性又鍛鍊了自我的動手本事。更值得重視的是英語方面,現代社會中英語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也能夠説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之一,這樣看來口語更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應堅持進取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進取加入學生會、分團委等,如此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又鍛鍊了自我本事。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讓自我成為一個閃光點。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並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供給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經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然而,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

人的靈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礎是心理。這門課程幫忙我塑造了一個自由高尚的靈魂,為我的健康成長供給了指導,為我的未來照亮了道路。

接觸大學生心理課,讓我明白了,原先成為大一新生所有的焦慮,暫時對陌生的學校環境及周邊環境感到迷惘,不只是我有,而是每一個新生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我學到了人生的首要課題:堅持心身健康。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學會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規劃我的大學生活,瞭解到大學生不一樣的學習方法,並逐漸適應自覺學習,自我學習的方式,瞭解到大學生情感與健康種種問題及調節方法;學習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過程及特點,有意識地健全自我的自我意識,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識,更科學地瞭解自我,更充分地認識真實的自我.

這門課程幫忙我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可我卻感覺目標的資料比較空洞,目標的階段性也不明確,我完全不明白如何按照目標來設計和規劃自我。另外就是自豪感與自卑感的衝突。高中時候我是班上的佼佼者,我帶着優越感和自豪感踏入大學學校,但很快我發現,在強手如林又需要較好自理本事的新環境中自我的優勢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法應對挫折的自卑感。應對目標失落與確立的衝突,它教會我要構成正確的自我觀念。首先,一個人要能對自我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構成正確的自我觀念;然後,客觀認識個人本事的優勢和劣勢,確定適合自我的追求目標,既不輕易否定自我,也可是高的估計自我,儘量

堅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在處理夢想與現實、自尊與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會我在全面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對影響自我成長的主要心理壓力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找準自我的主要問題,然後有針對性的學習、努力提高,適時調整

這門課程幫忙我培養健全的人格。它教會我要勇敢的剖析自我,經過自我剖析我發現自我也存在必須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過於執着近乎偏執,在這門課程的指導下我避免了走向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誤區。

這門課程幫忙我規劃人生,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人生的確需要規劃,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必須要想好自我的一生準備做些什麼樣的事,按自我的夢想,一步一個腳印向踏實的人生目標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永遠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永遠都不明白自我會走到什麼地方。一旦緊咬目標,你會發現你有戰無不勝的力量,並且會努力為自我的最終夢想而奮鬥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