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01K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1

讀書可以感知社會,瞭解自我。讀書可以給人智慧,使人勇敢,讓人温暖。讀書是最好的學習手段,作家們讀書如恆,筆耕不輟,正是因為讀書,他們才有了更多的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他們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感悟,離不開書籍的滋養。對於讀書,他們都有着自己的觀點和理解。

胡適認為,讀書的目有三點。第一點:讀書為了生活。讀書是為了獲得應付環境、解決困難的方法,同時還可以獲得一些思想的`來源。第二點: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繼承人類文化遺產。因為書是先人傳給我們的知識遺產,我們只有在接受了這些遺產以後,並在這些遺產的基礎上,方可發揚光大。第三點: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不讀書便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也就是説,人們之所以讀書主要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讀書能力。

易中天對讀書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讀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為“謀生”,一種就是為“謀心”。有些人讀完大學,找不到工作就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也找不到工作,結果就讀博士生,博士生讀完還找不到工作,就讀博士後,博士後畢業了找不到工作就不知怎麼辦了,這種人讀書完全就是為了“謀生”。為“謀心”而讀書,是為了給心靈尋找寄託與安慰,易中天認為要為“謀心”讀書才算是讀書。讀書需要一些“呆氣”,也需要一點“靈氣”。他建議大學生們要多讀一點專業之外的書,文科要讀理工科的書,法學、理工科的要多讀一些人文藝術方面的書。作為文科的研究生,起碼要“通一經”,就是要通曉一本“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就是因為能從經典中讀人,讀人生,讀智慧,讀社會。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2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敍了在荷蘭被德國佔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巖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

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了。書中安妮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因為當時德國人的佔領使荷蘭這個國家雞犬不寧,蓋世太保下令抓走所有的猶太人,安妮一家逃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地方。不久父親的好朋友範達恩一家也搬了過來。兩家人在這裏一起躲避災難。之後又來了一位避難者牙科醫生迪賽爾,八個人在“祕密後屋”裏度過兩年難熬的歲月。雖然忠誠的朋友們幫忙,但是整天還是生活在恐懼之中。為了不讓庫房的工人知道,他們每天説話輕聲細語,走路都要輕輕地,只能等下面的人開始吃午飯時,才能洗浴,開水等。在“祕密後屋”的那些日子裏,他們一個個整天擔心受怕,就怕一個不小心,就去天堂做客。可是,他們最後還是被一個工人給舉報了。於是,在1944年8月4日,她們落入納粹的魔爪。在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安妮的母親絕食而亡,範達恩先生在毒氣室中喪命,範達恩夫婦的兒子彼得在俄國軍隊逼近時,被逃竄的德國黨衞軍帶走了,不知死於何處。牙科醫生迪賽爾被轉到德國,死在諾恩梅集中營。被剃光了頭髮、手臂上烙上號碼的安妮、瑪格特、範達恩太太被送往德國的貝爾森集中營,三人都在這裏奪去了生命。整篇文章看完後,我不禁流下了眼淚,安妮那可憐的命運一直牽着我的心。

看完後的我,總是記着這樣一個情節:親愛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進入夢鄉的時候,眼前忽然朦朧地出現了菜絲的身影。我看到菜絲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顯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彷彿在説“哦,安妮,你為什麼不管我,快把我從人間地獄中救出來吧!”菜絲,對不起,我無能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夠讓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將永遠不會忘記她,我會為她祈禱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卻太悽慘了,她曾説過: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後仍然繼續活着。她的日記讓她實現了這願望。

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裏,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着人心。她在見證着戰爭與迫害。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走入世界,為人類盡一份力量。”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3

如果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人、大師進行心靈的交流。那麼讀了中央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閲讀觀》,更讓我的心靈得以洗滌、淨化和認識上的提升。“不讀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潛力的孩子;不讀書的家庭是一個庸俗的家庭;不讀書的學校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校;不讀書的社會也必將是一個落後的社會。”

一句話,閲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閲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閲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多麼富有哲理、多麼現實的話啊!

曾經飽受苦難的猶太民族,之所以能今天崛起於沙漠之上,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同樣與其民族優秀的閲讀傳統有着密切的關係。據統計,1901年—1995年,在645位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人有121位,獲獎人數居世界各民族之首。馬克思、愛因斯坦、門德爾戈等,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猶太裔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和經濟學家。究其原因,酷愛讀書是其不可忽視的因素。

“一個家庭沒有書籍,就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户”。

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積累了很多讀書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讀書的故事,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鑿壁偷光”等,正是這些讀書的故事和格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

在現階段,新教育的目的主要體現在新教育力圖實現的“四個改變”上: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科研的範式。實現這四個改變的方法與途徑,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六大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

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而營造書香校園是其中最基礎、最主要的活動。在朱永新教授的講座中,最能夠引起我強烈共鳴的是他的下述觀點:沒有閲讀就沒有精神的發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她的閲讀水平;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

同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改變”二字。有“讀”就必有“行”,有“行”才有變。我們許多人讀書,以讀而讀,並不思“變”。看了朱教授的書,我們感受到了讀的精彩,那就是一個”變“字。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學生,改變了班級,更變革了教育。讀再多的書,不思,不行,就不可能“變”。這個“變”應該是一種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通過讀書,可以修養內涵;通過讀書,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通過讀書,可以促進專業發展;時代的發展,更注重人的內涵美,生活的美。人的外在美很象一層薄紙,很容易看透,而唯有喜歡讀書的人,能通過外在的言行告訴人們他的精神追求與生活的品位。因為讀書可以平衡我們的心態,可以讓思想走向高遠,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朱教授説,讀了的才叫“書”,沒讀的只能叫“紙”,我心中不禁鼓掌叫好:讀了的,並提升了生活品位的才叫“讀”,不然只能叫“看”。所以讀書要“讀進去”,再“讀出來”,才叫讀書。這個“進去”和“出來”就是“研讀”,讀出了品位。用心讀,就讀出了我們教師的絢麗人生。這,就是朱教授説的,通過讀書,讓自己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也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教育境界。

通過閲讀我的心開始充實、沉靜,不斷地閲讀使我不停地思考,知道得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會“拿着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複昨天的故事”,讓閲讀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須品吧!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4

第一次讀到朱永新老師的代表作《我的閲讀觀》,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可以零距離感受大家的風采,不過對於這本書我還處於“進行時”,主要是由於前段時間有些雜事需要處理,所以落下了不少,當然我會盡快拜讀完的。

書中,朱老師一直在闡述讀書的重要性,而且説的面面俱到,入木三分,有條有理,有理有據,讓我們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意義,讀書確實是一件大事,我們在讀書的問題上不可以敷衍了事,應該把讀書看成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在讀書,我們就可以真正得到收穫,而且這種收穫是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而能夠改變自身的命運,那麼讀書當然是影響我們一生的重要事件。

朱老師為了向讀者説明讀書的意義所在,不是一味地用一些枯燥的理論來説服讀者,而是通過自身經歷和一些各種各樣鮮明的實例來展現讀書的重要,所以本人讀到一些朱老師的觀點時,並沒有感到有些乏味,而是被朱老師平實的語言所打動,因為看似簡單的言語,其實是飽含了朱老師的心聲的傾訴,是朱老師用一種真誠的情感來讓我們讀者感受到讀書的意義,我們沒有被自身的一種對於讀書的厭倦來褻瀆讀書的重要,當然也就跟隨朱老師一步步地去感受讀書的那份真正的快樂,我們應該説是徹底被朱老師的文字所折服,我們再一次地知道了讀書的價值,而且這次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讀書的意義。

朱老師在文中用一些很淺顯的實例來説明讀書是我們的一種睿智選擇,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讀書的部分,我們的進步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通過讀書來真正達到的,我們不能讓讀書這樣的一種重要的方式被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幹擾,我們應該讓自己靜下心來讀書,用讀書所收穫到的知識去思考我們社會和我們大自然,我們不能讓自己活在一種得過且過的環境下,我們應該多多思考社會和人生,這樣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才能有資格去掌管地球家園,我們人類才可以稱之為萬靈之首,我們不能讓自身在社會和大自然面前失去作為人類的意義之所在。朱老師的閲讀觀確實讓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佩服不已,我們雖然不能向朱老師那樣寫下許多催人奮進的作品來激勵人們,但是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把讀書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知識分子”了。

朱老師説: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這一章裏詳細的列舉了國小,中學,大學和教師閲讀推薦書目各100種。非常慚愧,我在推薦教師閲讀的書裏一共才讀了5本。雖然看到這時有些着急,但我知道着急是達不到任何的目的。我很有信心,雖然不已經30多歲了,但我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盡力的去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就像雨亭老師在天不設牢的故事中講的一樣:“如果只為名利所誘,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這時,是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籠之內,徒勞地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則粉身碎骨。”我不會去計較太多的名利,去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為一個教師,要有用大的眼光去觀察,體會教育。朱老師説“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我知道自己沒有這麼大的能量去改變一個城市,一個民族。但我可以在一個學校裏去改變我周圍的環境,可以在我的班級裏去改變我的學生。當然在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心中一定是不僅僅侷限於學校和班級的。我要做一個小小的火把,去照亮我周圍的世界。我期待着開學的日子趕快到來。也更加清楚我應該在假期結束前要好好的梳理自己的思路,為開學做好充足的準備。

喜歡這本書裏的這句話:教師首先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油鹽醬醋,他必須做好一個人,爭取做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記住並學習的人。教師的幸福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5

星星會亮起來的,我堅信。螢火蟲會發光,我堅信。讀着《我的閲讀觀》更堅定了我的理想與信念。

《我的閲讀觀》是朱永新教授寫的,他是推廣閲讀的“第一人”。他在書中表達了對於閲讀的意義和價值的基本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他在新教育實驗過程中總結出這樣一個閲讀理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但是我一直認為,是否有時間,從本質上取決於你是否把這件事看作是主要的。如果你認為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時間;如果你認為不重要,一定會找出藉口不去做。喜歡打撲克,搓麻將的人,再忙也可以安排時間打一把,搓一次。這些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情,關鍵還是我們是否可以真正做到閲讀的價值和意義。要説喜歡的原因,其實單——提醒與觸動,可以時時提醒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抽出時間讀書。

朱永新教授從“個人、民族、學校、城市”四個方面來闡述了閲讀的重要性。對於我們教師這一羣體來説,閲讀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這四個方面都將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首先,作為一名老師,必須時刻保持一顆學習上進的心,時刻走在教育的前沿,就必須不斷地從各類書籍中獲取新知識。其次,作為一個學校,它良好的閲讀氛圍必須是每一位老師的引領,從而帶領學生走上“共讀共寫”的閲讀生活。再次,城市就是一個個家庭組成,相信每個愛好閲讀的`孩子一定會讓家長們也沉浸在書香的氛圍中,從而構成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閲讀觀》中詳細地介紹了“國小生基礎閲讀書目”、“新教育兒童階梯閲讀文學書目”、“國小生閲讀推薦書目100種”、“中學生閲讀推薦書目100種”、“大學生閲讀推薦書目100種”和“教師閲讀推薦書目100種”。這些書目為我們的閲讀指明瞭方向,通過閲讀經典,可以讓師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我們脱離庸俗。

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閲讀經典,做一個有根的人!

現在《我的閲讀觀》終於讀完了,但是我仍然把它放在牀頭。它一定能激勵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不忘閲讀,哪怕只是十分鐘二十分鐘。我願意做這顆擦星族,跟着朱老師,跟着喜喜,跟着螢火蟲一路擦下去!我相信毛蟲會變成蝴蝶,螢火蟲的光會越照越亮……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6

第一次閲讀朱永新教授的代表作《我的閲讀觀》,感覺很開心,因為他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有理論有實際,平易近人,用樸素的語言結合生活的事例闡述具有教育科學規律性的理論。朱永新教授語言自然流露,讀他的文章時常讓我反思,檢視自己平日的閲讀,使我原來混沌的思想豁然開朗,更讓我的心靈得到洗滌,認識上得到昇華。

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能讓我們產生共鳴,當我讀到“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應該是一朵美麗的花。教師也不是春蠶,教師的生命應該在四季拔節。教師的幸福也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我的內心十分激動,像這樣打破傳統的定義,重新賦予教師新的生命,不正是我們內心所憧憬的麼?雖然我們如此平凡,但每一天都在神聖與平凡中行走,為未來和現在工作。除此之外,老師為了向讀者説明讀書的意義所在,不是一味地用一些枯燥的理論來説服讀者,而是通過自身經歷和一些各種各樣鮮明的實例來展現讀書的重要,所以讀到一些朱老師的觀點時,並沒有感到有些乏味,而是被朱老師平實的語言所打動,因為看似簡單的`言語,其實是飽含了朱老師的心聲的傾訴,是朱老師用一種真誠的情感來讓我們讀者感受到讀書的意義。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裏的這句話:教師首先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油鹽醬醋,他必須做好一個人,爭取做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記住並學習的人。如何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只有通過閲讀來改變。有“讀”就有“行”,有“行”才有“變”。我們許多人讀書,以讀而讀,並不思“變”,看了朱教授的書,我們感受到了讀書的精彩,那就是一個“變”字。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學生,改變了班級,更變革了教育。讀再多的書,不思,不行,就不能“變”。正如書中所説:讀書讓教師更智慧。通過讀書,讓我們的教育重拾往昔的智慧,續寫新的傳奇。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7

我讀完了《張天翼兒童文學選集-大林和小林》這本書,裏面主要講的是小林和大林的奇遇。他們剛剛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死了,他們開始了流浪生活,他們晚上出發了,上山下山,突然,他們覺得好像有點地震,接着一座山站了起來,我要吃了你們,説着怪物開始追趕他們,可是大林和小林分頭跑了,所以怪物追不着,跑呀跑呀,跑了很遠他們才停下來歇會兒,這時小林開始想大林了,他記得剛才大林是往那邊跑的.。

小林就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那時還是晚上小林膽戰心驚地往前走,他已經昏昏欲睡了,就躺在了草叢裏,突然有一隻很講道德的狐狸先生走了過來,他説我今天要時能撿一個人,那我就太好運氣了,他説完往下一看,咦,怎麼這裏有一個人!狐狸先生把小林抬起來,説我剛剛説要撿到一個人,果然撿到了一個人。

小林被狐狸先生-皮皮吵醒了,皮皮説:“你是我的東西了!”小林被皮皮地話驚醒了,小林説我才不是你的東西呢!誰撿到什麼東西就屬於誰!小林不信,他説要去問國王,皮皮説:“問就問!有什麼了不起的?”

國王説不錯,誰撿到東西就歸誰!小林簡直要氣瘋了了,皮皮拎着小林手都快要酸了,他後來成為了皮皮地寶貝…….

我讀完這本書後,我學到了人不能貪心.不能驕傲.更不要騙人,但是有時候騙人可以逃跑、騙到食物等,有時候騙人卻讓人討厭,以後就不會相信他了。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8

有幸,學校發給每位教師一本朱永新先生的書——《我的閲讀觀》,只是在會議上隨手翻了幾頁,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總是那麼鏗鏘有力,讀着他的文字,總有一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研究生即將畢業的一天,蘇大教育學院請來了朱永新先生給莘莘學子做《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講座,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先生。説他是老先生,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他應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但他並不老,反而滿面紅光,面對密密麻麻的學生,他的嗓音渾厚,甚至可以穿透到偌大會議室的最後一面牆裏。記得那時候的他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了他教育思想,教育應是幸福的,完整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閲讀,他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懷揣教育夢想的我被深深的打動了。於是,我也記住了朱先生所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基地之一:湖塘橋中心國小。

不知是不是命運的安排,我竟真的來到這所學校,看到走廊上那頗具文化韻味的牆面設計和那醒目的幾個大字“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總有一種心欲騰飛的感覺。

今天,捧着沉甸甸的書,我沉浸其中。翻到“朱餘之爭”,我看到了兩位教育大家關於閲讀的分歧與辯論,更加興趣盎然。兩人為為“國家閲讀節”的設立而產生了不同見解。朱永新在提案中寫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們中華民族的`閲讀水平堪憂。”由於國民疏於閲讀,遠離經典,導致部分國民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藴,心態浮躁。他認為:。“猶太民族為什麼那麼強大?為什麼這個在公元70年後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寄人籬下的民族,卻產生那麼多世界級偉人呢?為什麼他們依然能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這與猶太人視書如命、崇尚讀書息息相關。”而餘秋雨先生則認為,其一,現在每年已有“世界讀書日”,沒必要再增加類似節日;其二,網絡閲讀日趨流行的今天,信息爆炸,閲讀不是欠缺,而是成為災難;其三,今天閲讀不再重要,對文化見識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遊歷、體驗、創造。我被兩人的堅定立場與博學善論所折服。但是,我想説,無論如何,兩位學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關注閲讀。我贊同,佩服。但我想,這場爭論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讓很多人重新將眼光投向閲讀。有了分歧與爭論,才有關注與發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於創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國憂生的胸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崗位上的小輩,我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9

我總喜歡在週末的下午喝茶讀書,因為它總能給你充分的時間讓你細細品味,認真思考。

我很喜愛書,讀書也是我所認為的樂趣。在我的感覺中,當我一頭扎進書堆裏的時候,求知若渴的心態會使我像一匹飢餓的狼,急切地尋找獵物;又像一位孤獨的`人,迫切的希望尋找到快樂。

一本好書,其中可能有着許多美麗的小精靈,飛來飛去,還給你送來光明的果實。字裏行間都能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知識慢慢的堆積,最終就會形成智慧的熊熊烈火。而書,又能像是一片大海,等你尋找用之不竭,無窮無盡的寶藏……

不論在哪裏,我們都不能缺少書。不讀書,什麼生活都會變得不完整,就好像缺了一樣什麼東西似的,就會變得空虛,一無所知。相反,讀書會充實自己,讓書充實自己的每一天,而每天都能過的滿足,快樂。我喜歡讀的書有很多。《哈利波特》,《海明威短篇小説集》,《滬上春歌》及一些詩歌集,我不但喜歡,能學到很多的東西。

如果書籍可以有五色的油彩,那麼我願意把詩歌作柔和的水粉,把散文做一支詩情畫意的畫筆。在書的天地裏,描繪出最美的風景。許多名人大家都曾這樣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書是人的精神食糧。”由此可見,讀書對我們來説是多麼重要啊!

讀書使人進步,也使我們的生活進步。現在,請趕緊捧起一本書,去細細品味一番吧!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10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這句名人名言早在20xx年安康市圖書館一進門的牆壁上就看到過併為之深深觸動過。那時每個週末總會陪着孩子去讀書,從兒童畫報到各類雜誌再到科技文學類書籍,由開始的一本到後來的兩本,甚至是好幾本。可是現在想想,這些都似乎非常遙遠了。説近點也就是牀頭的《人生》和《平凡世界》才讀完以及掐指可數的去讀書吧閲讀雜誌的次數。可以見得,已經好久沒有有計劃且規律的讀書了。時間都到哪兒去了?從水盆邊過去了,從指縫間溜走了……

在讀朱永新的《我的閲讀觀》中得以反思:是否有時間讀書,從本質上取決於自己的態度,若是把這件事看作主要的,就一定會安排時間去做;反之,就會以任意藉口“自欺欺人”。同時,也再次讓我領悟了讀書的'好處:閲讀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閲讀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閲讀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使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從大的方面看,《我的閲讀觀》中朱永新教授從“個人、民族、學校、城市”四個方面來闡述閲讀的重要性。對於我們教師這一羣體來説,閲讀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擔負着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這四個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時刻保持一顆上進心,時刻走在教育的前沿,那這就要求必須不斷從各類書籍中獲得知識。

其次,作為一所學校,良好的閲讀氛圍需要每個教師的引領和榜樣作用。

再就是城市是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的,家長認識並接受共讀的重要性,就會付諸行動和孩子共同閲讀,從而充盈一個個書香城市。隨着閲讀面的不斷擴大,閲讀量的不斷增加,我們的國民素質就不言而喻了。

總之,《我的閲讀觀》更讓我心靈得以洗滌、淨化和提升。閲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閲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閲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快快行動起來,讓這富有哲理的話語激勵我們走進閲讀世界吧!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11

20__年,不長,卻足以讓我們的稜角磨平,失去往日的光彩。 20年,不長,卻足以讓我們忘記當初的夢想,為生活而生活。 20年,不長,卻足以讓我們由一個妙齡少女變成一個大媽。 ------獻給將要踏入社會的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夢想。

在看電影版的《肖申克的救贖》之前,我先讀了文字版的《肖申克的救贖》,感受頗深!我始終認為,能夠觸及我內心最深處的東西,才會感動我!毫無疑問,《肖申克的救贖》感動了我。一開始認為安迪肯定監獄悲苦的渡過一生。可是最後,結局雖不是法律範圍以內的,卻是我們所有讀者心中所想的那種結果。我們會跨越法律的界限,為這個真正善良的,真正懂愛的人感到高興!這部小説中,有三個方面是我感受特別深的!

其一是獄友情。肖申克,當走進這個地方,轉身門閘鎖上,才明白,這是玩真的,轉眼間,一生就毀了,只留下無窮無盡的悔恨,不知道會這裏待多久,也許也將忘記在這裏度過了多少歲月,恍惚間記得典獄長説過“把信仰寄託給神,把賤命交給我”。但在這裏,他們也有自己的朋友,他們也有真摯的友誼!安迪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犯人朋友們贏得了冰啤酒、圖書館以及尊嚴、自由。安迪也幸運地沒有站錯隊,他擁有了在肖申克中唯一可以傾訴與分享祕密的朋友,瑞德。在他成功逃出後以及瑞德在入獄四十年之後他們這對在獄中的好友再次擁抱在一起,在獄中的生活了幾十年的他們早已經習慣了彼此。相反,那些在生活、身份頂端的典獄長們,他們只有自私、狹隘,只是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利把自己的一切罪行掩蓋了而已。生活中,我們人人都需要朋友,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需要能在靈魂深處交流的朋友。也許,我們越來越發覺,交一個這樣的朋友越來越困難,但是如果你擁有這樣的一個朋友,一定要珍惜。

其二是感歎我們在無形中被體制化以及體制社會的不公平。“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後,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體制化。”也許四面白牆禁錮的是我們的身體自由,然而體制化禁錮的卻是我們的靈魂,這是它最可怕的地方。或者你會認為體制化離我們很遠,其實只要你細心觀察,體制化就存在我們身邊,它像一隻無形的手,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有時,我們會不難聽到別人在説:“我不幹這個行業,還能幹什麼呢?”這就是體制化的結果。

一個清清白白,沒犯過罪的人卻要被冤枉入獄,我想這是任何人都接受不了的。可是誰能幫你證明,你是無辜的。法律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始終有自己的缺陷。所以有些人就是這種體制下的犧牲品。吶喊、冤屈能有什麼用?誰能真正替你伸張正義?自私的典獄長,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竟設計殺了知道內情的證人,人性在慾望、金錢、權利面前一露無疑。人性的可怕,社會的不公平,只是多讓一個人對這個社會更加絕望。《肖申克的救贖》讓我再次瞭解到,社會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必須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第三點也是最觸動人心的就是安迪追逐自由、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肖申克漫長的監禁中,真正囚禁的並不是被高牆束縛的軀體,而是被肖申克漸漸打磨,鍛造的失去了自我的內心,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夢想還有希望。但安迪並沒有成為肖申克真正的俘虜,他扔懷着對生活的嚮往與對自由的渴求。典獄長的貪婪與罪惡讓安迪找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他用那把藏在聖經裏的小石錘挖了那條在任何人看來不可思議的隧道。他挖了19年,精心策劃了19年,也在會被別人發現的危機感與恐懼中度過了19年。終於有一天,他鬼魅般地從緊閉的牢房中消失,窗外的陽光撒進不足4平米的'小空間,簡單而明瞭,他逃獄了!帶着典獄長所有來歷不明的錢與那個空名的身份,奔向了他嚮往已久的自由。他爬過狹窄的隧道,再爬過充滿污水的管道,通向了肖申克所束縛的區域外,在污水中洗淨了他的罪惡,在彼岸洗淨,重生,然後奔向了他的澤華塔尼。

“有些鳥兒天生就關不住,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這就決定了她的命運,或者説,指明瞭他的歸宿。而歸宿則要有堅定的信念去支撐。安迪堅定的信念與對自由執着的追求,使他戰勝了充斥着冰冷與最邪惡人性的肖申克。當看到安迪從肖申克成功逃離時,我彷彿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黑夜中打一道奪目的霹靂,亮光之下,我孱弱的靈魂在黑暗中現形,並且顫抖,久久無法平息......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12

開學初期,學校要求每人讀一本書。書名是《閲讀的力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序言中王林寫到:自由閲讀就是無壓力閲讀,為了興趣而閲讀,不需要寫讀書報告、回答問題、為生字詞查字典。自由閲讀是放棄閲讀一本不喜歡的書,再另外找一本喜歡的書來讀,這種閲讀方式是所有具備高識字力的人經常使用的閲讀方式。簡而言之,自由閲讀即純為樂趣而閲讀。

當我打開《閲讀的'力量》第一頁便看到了這樣殘酷的現實。直接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沒有功效。教師的教學基本上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自由閲讀成績更突出。當然,這句話有爭議。但由此可見,作為教師,為了孩子的發展,鼓勵自由閲讀那是何等的重要啊!光靠指令性地去完成是很難實現的。只有調動學生的閲讀熱情,激發其閲讀興趣,才能化被動的任務性閲讀為學生自主的閲讀行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閲讀中我也遇到了問題,就是書中講到的自由閲讀,在教學實踐中,對於全體學生都可以實現嗎?有的學生自覺性很差,需要不時地提醒他讀書;甚至有個別學生連基本的字詞都認不好,那麼花那麼多時間給他閲讀他會吃得消嗎?結果是否會如我們所預想的那樣?這還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去驗證,還需要教師探索出套路來,做到有效啟發和引導。

總之,父母、老師是孩子人生的引領者,請你們把最重要的閲讀帶到孩子們的靈魂裏,讓她生根、發芽、成長、茁壯。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13

讀完克拉生教授所著的《閲讀的力量》,我有四點感受。

第一、教師要做個讀書人。

正如書中所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率先垂範勝過任何説教。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教師是不大讀書的,即使讀,也可能是迫於學校的壓力,而非心甘情願。令人欣慰的是,在閲讀風氣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感受到閲讀的樂趣,加入到快樂閲讀的行列中來,我也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但是,我有時對閲讀也是存疑的,甚至當我捧着從圖書室借來的書翻看時,心裏會生出一種罪惡感:別人都在備課、批改作業,你還在看什麼《人民文學》、《清明》、《大眾電影》等等,你這不是不務正業嗎?你不如實實在在改點作業。於是,我又放下手中的書刊,陷入作業本中。其實,我也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可是看到大家都在砍柴,我就不敢磨刀了。這裏面是不是也有一種從眾心理在作祟?大多數老師都不愛讀書,就使得這變成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也使我的內心常常限入“讀還是不讀”的掙扎中。看完《閲讀的力量》,我對“讀還是不讀”的認識更為明確了愛讀書沒有錯,我要堅持讀下去。只有老師真正熱愛書本,言談舉止透露出書卷氣,孩子們才會在我們的影響帶動下,開啟他們的快樂閲讀之旅。《閲讀的力量》中提到了“全壘打”書籍的概念,就是在有過一次愉快的閲讀經歷之後,從此愛上閲讀。這個概念對於教師閲讀同樣適用,也就是説只有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全壘打”書籍,才能讓教師真正愛上閲讀,把對於電腦、電視和其他事物的興趣自然轉移到書本上,讓閲讀成為教師生活的一部分,須臾不可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值得嘗試。

第二、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書中提到,不少教師喜歡做學生“閲讀品位的守護者”,我也是這樣,而且自認為沒錯,現在看來這也是有問題的。我到現在都是這樣,一看到學生看漫畫,看一些淺顯的書籍,就覺得生氣,六年級的孩子了還在讀這麼“小兒科”的書,能有什麼長進?在讀完《閲讀的力量》後,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偏狹,為什麼不能讀漫畫書?為什麼不能讀青少年浪漫文學?為什麼不能迷戀校園小説?為什麼我要以自己的閲讀愛好代替他們的?回想少年時期,是誰整夜整夜不睡覺看瓊瑤、岑凱倫的小説,並幻想自己是書中的主角?是誰對武俠小説愛不釋手,一本一本看個沒完?我因此誤入歧途或是荒廢學業了嗎?我是不是過於強調讀書的意義而忽視了至關重要的趣味性?我過於相信自己的閲讀品味了,以為自己喜歡的一定是好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塞給孩子。現在我知道了,漫畫書也好,校園小説也好,其他什麼書也好,只要在健康可讀的範圍內,讓孩子讀好了,我們再不能做越俎代庖的蠢事了。應該看到事物的兩面性,當我們推薦讀物給學生的時候,是帶有我們的喜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限制孩子,侷限孩子的閲讀視野,所以在慎重推薦讀物之外,一定要允許孩子自主選擇讀物,使他們的閲讀視野越來越開闊。

第三、教師要摒棄功利性的閲讀。

閲讀真的是有力量的。當我煩惱的時候,書是最好的朋友,讓我在不知不覺中舒緩了心情;當我浮躁的時候,書是最好的導師,讓我認識到自己的淺薄;當我孤獨的時候,書是最佳的伴侶,讓我感到生活格外充實。我愛書,但我知道書不是萬能的。我們不能指望學生愛讀書,語文成績就一定“芝麻開花,節節高”。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種情況,孩子很愛看書,可是錯別字還是挺多,文章寫得也不怎麼好,套用書上的話。閲讀與語文能力之間的正相關在他身上沒有體現出來。這時候老師可不能急,也許孩子讀的時間還不夠長,也許讀的'還比較淺,也許是其他什麼原因,反正孩子正在路上,步履蹣跚,我們只需要投之以讚許的目光,這便夠了。至於成績,暫時忘了他,就算孩子成績一直沒有提高也沒關係,相信愛讀書的孩子會有美好的未來,他會帶着善良的心、博大的胸襟走上寬廣的人生路。所以,真正快樂的閲讀一定是不帶有功利性的,這也就為什麼閲讀不需要獎賞的原因。唯有摒棄了功利性的閲讀,才能真正拉開快樂閲讀的序幕。

第四、教師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閲讀的關係。

教師必須明確,課內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把孩子引向更為廣闊的課外閲讀天地。道理大家都懂,但落實起來很不容易。所以課堂上就會出現抱着課文不放,一堂課上個三五課時仍意猶未盡的情況,我也不例外。一個有些尷尬的局面就產生了:一方面老師積極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閲讀,另一方面卻不留給孩子閲讀的時空,可憐的孩子只好望書興歎。那麼可不可以使教學更加高效,從而節約出時空給孩子閲讀呢?當然可以,但需要老師有正確的理念指導,有高超的水平支撐,否則就沒有閃轉騰挪的餘地。理念是最重要的,我校曾經做過一個關於讀書問題的調查,很多學生反映他們沒有時間讀書,因為作業太多了。這就説明教師的理念轉變還有一個很長的路要走。當理念明確之後,還需要付出紮紮實實的努力,切實提高自身素養,使課堂教學務實高效起來,把多餘的時間還給孩子,課外閲讀才能真正得到落實。

希望我從《閲讀的力量》中得到“力量”,讓這種“力量”感染學生,推動孩子的“越讀”。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14

有幸,學校發給每位教師一本朱永新先生的書——《我的閲讀觀》,只是在會議上隨手翻了幾頁,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總是那麼鏗鏘有力,讀着他的文字,總有一種歡欣鼓舞的感覺。

不知是不是命運的安排,我竟真的來到這所學校,看到走廊上那頗具文化韻味的牆面設計和那醒目的幾個大字“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總有一種心欲騰飛的感覺。

今天,捧着沉甸甸的書,我沉浸其中。翻到“朱餘之爭”,我看到了兩位教育大家關於閲讀的`分歧與辯論,更加興趣盎然。兩人為為“國家閲讀節”的設立而產生了不同見解。朱永新在提案中寫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們中華民族的閲讀水平堪憂。”由於國民疏於閲讀,遠離經典,導致部分國民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藴,心態浮躁。他認為:。“猶太民族為什麼那麼強大?為什麼這個在公元70年後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寄人籬下的民族,卻產生那麼多世界級偉人呢?為什麼他們依然能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這與猶太人視書如命、崇尚讀書息息相關。”而餘秋雨先生則認為,其一,現在每年已有“世界讀書日”,沒必要再增加類似節日;其二,網絡閲讀日趨流行的今天,信息爆炸,閲讀不是欠缺,而是成為災難;其三,今天閲讀不再重要,對文化見識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遊歷、體驗、創造。我被兩人的堅定立場與博學善論所折服。但是,我想説,無論如何,兩位學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關注閲讀。我贊同,佩服。但我想,這場爭論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讓很多人重新將眼光投向閲讀。有了分歧與爭論,才有關注與發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於創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國憂生的胸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崗位上的小輩,我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的閲讀觀讀書心得15

這學期沈校長髮給我們人手一本朱永新教授寫的《我的閲讀觀》,讓我們在課餘生活閲讀。在每一次的政治學習時,沈校長還組織進行導讀,使我原來混沌的思想豁然開朗,更讓我的心靈得以洗滌,認識上得到了提升。

“不讀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潛力的孩子;不讀書的家庭是一個庸俗的家庭;不讀書的學校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校;不讀書的社會也必將是一個落後的社會。”一句話,閲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閲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閲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多麼富有哲理。多麼現實的話啊!

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積累了很多讀書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讀書的故事,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鑿壁偷光”等,正是這些讀書的故事和格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

同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改變”二字。有“讀”就必有“行”,有“行”才有變。我們許多人讀書,以讀而讀,並不思“變”。看了朱教授的書,我們感受到了讀的精彩,那就是一個”變“字。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學生,改變了班級,更變革了教育。讀再多的書,不思,不行,就不可能“變”。這個“變”應該是一種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閲讀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閲讀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閲讀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現實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投入到閲讀中來吧,一起來享受閲讀帶給我們的快樂。首先,作為一名老師,必須時刻保持一顆學習上進的心,時刻走在教育的前沿,就必須不斷地從各類書籍中獲取新知識。其次,作為一個學校,它良好的閲讀氛圍必須是每一位老師的引領,從而帶領學生走上“共讀共寫”的閲讀生活。再次,城市就是一個個家庭組成,相信每個愛好閲讀的孩子一定會讓家長們也沉浸在書香的氛圍中,從而構成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

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閲讀經典,做一個有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