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58K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

11月26日的學習,從張志偉老師幽默、風趣的開場白中拉開序幕。張老師圍繞實際、實在、實效三個關鍵詞,以案例漫談的形式告訴我們教研活動是為了學會思考,讓課上得更好。張老師認為課堂教學應立足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每一堂課的設計和實施,都應以學生為主體,腳踏實地的以學生的獲得為準則。教師要在其中學會反思和改進課程教學。張老師説,我們要用故事的方式做教研,做一位會講故事的老師,教研活動就是組織老師講教學中的故事。張老師的結束語深深地啟迪了我:“複雜的事情簡單,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創造性地做。”

 一、複雜的事情簡單做

我們總是把簡單的事變得複雜化,而我們應該做到的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張老師在講座中講到,有一位山村老師在缺少實驗器材的教學條件下,用漫畫的形式講課科學實驗,收到超凡的效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簡單就是有效,就是高效。

我們遇事應該探究“有沒有更簡單的解決之道”。比如,我們講解單詞win(贏得獎品、獎項等)與beat(贏了某人、某隊等)的區別時,大量的語言輸入後,很多學生還是不能理解。而如果換一種方法,使用下面兩幅圖,兩個單詞的區別是不是就一目瞭然,而且印象深刻呢。

 二、簡單的事情認真做

天下之事不難,難在持之以恆的做。再難做的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再複雜的事情,都可以分成很多簡單的事情來完成。每天堅持做一點,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總有把事情做完的時候。每天進步一點,365天,就是365個進步。張老師講到,如果我們每星期三節課,一年下來就是120節。我們在評他人的課時,比對自己。然後,我們就可以師人之長而自長了。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老師備課、講課不用心,學生自然不會喜歡,教學質量也不會好。簡單的東西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就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就形成了流程,就有了標準化。

三、認真的事情重複做

熟能生巧,百鍊成神。一件事情認真做,重複地認真做,到最後,就是憑着經驗和直覺去做,根本不用去多加思考。這就是出神入化的地步。張老師列舉案例:《我教口琴十三年》。一位從教室三年的音樂教師心聲:從日復一日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提煉凝華,總結自己的三大收穫、三大變化以及變的原因。我們反反覆覆地認真地做好每天的工作,我們就離“燦爛”很近了。

海爾董事長張瑞敏有一句名言:什麼是偉大,偉大就是把一件事重複做一萬次。世界上大部分真正有所作為的人,都是一生在從事一個同樣的事情,並努力為之奮鬥。

四、重複的事情創造性地做

我們反覆做同一件事情並不是讓我們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張老師以評課活動舉例,時機、內容不同、作用不同、方式不同,給不同的評課的老師安排不同的聽評課任務。,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不能滿足於“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更不能搞題海戰術。我們要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更好地整合社會教學資源,結合新的教學裝備,用適合學生的方式去提升學生素養。

化繁為簡,專注一事,熟能生巧,革故鼎新……我們如此這般去做“事”,終將美好!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2

為期兩天的XX市國小科學、品德與生活(社會)鄉鎮教研員培訓已圓滿結束,這為每個教研員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陳大偉教授的講座;每位授課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和精湛的教學藝術以及徐文達主任的“讀書 寫作”報告都在我的心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學習期間,正趕上陰雨天氣,很多老師都是冒雨趕往二小,活動安排的也很緊湊。但沒有一個老師有怨言,一方面是與會人員的素質較高,主要的還是學習內容本身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累並收穫而快樂着。

本次所聽的幾節課優點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課標精神,重視營造愉快課堂。

通過觀摩六節展示課,感受到每位教師都是在努力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我們看到每位教師都體現了這點――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

二、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

1、授課教師普通話標準,表達清晰,語言感染力強。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地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尤其是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時恰當的評價。

2、善於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如張萍老師在《誰的本領大》一課中,用課件展示電路圖,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檢測器怎麼使用。公緒蘭老師在《螞蟻》一課中的圖片應用,比實物更加清晰。三節品德與社會課更是藉助視頻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課中,每位教師都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這些現代技術的應用,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突破了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3、體現主動性學習,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麼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李德英老師執教的《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課前就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學習素材,為課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礎。三節科學課,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知識。很好的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4、上課時精神飽滿,充滿激情,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都需要教師付出創造性的勞動,都需要教師的激情和智慧。教師的激情不僅可以感染和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意識,而且可以有效地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師執教的《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一課,老師激情澎湃,給聽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幾位教師本身紮實的基本功。吸引了所有聽課者的眼球,課後聽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師的素質太好了,這種高素質帶來的積極性一面毋庸置疑,但也給我留下了一點思考,老師太強勢了,太過於表現自己了,是否從另一個方面弱勢了學生呢,幾節課聽下來,總感覺熱鬧有餘,但感覺還缺點什麼,學生真的喜歡這樣的課堂嗎?學生的表現機會是否在老師的強勢下,已經被壓縮了很多呢?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好像不是這個樣子。儘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討課不同於優質課評比,但是授課教師卻沒有很好的落實這一點,想放手又擔心不好收,這種猶豫使得課堂本身有點意猶未盡。

21日晚上的各縣區分組議課是本次活動的中心主題,我參加的科學一組的議課氣氛熱烈,在王鑫主任的引導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次活動,也從其他老師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想取長補短、相互借鑑學習應該是議課的最終目的。聽了徐主任的“讀書 寫作-----教研員成長的階梯”報告,感觸很深,以前因為懶惰不願及時記錄個人的成長過程,不願意寫一些總結感悟。我想以後要改變自己,可能一開始會寫不好,但我會堅持下去。

這次活動,留給老師們最大的“痕跡”應該是陳大偉教授講座中的幾句經典語錄,我也從中領悟了許多,“不要輕易剝別人的衣服”,這句話讓我認識到在評課時,要想讓別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個平等的平台上對話,才能更好的讓別人接納你的見解。這需要我們很好的反思。“假如我來教”,一句簡單的話語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思想,這種不帶強制的温馨話語,應該是教研員所必備的。

總之,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就要不斷學習。今後,希望能多參加類似的學習活動,使我能不斷地進步。就像徐文達主任講的那樣,一個教研員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個地區講課水平的高低。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既肯定了教研員的指導作用,又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必將激勵我們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從而促使本地區教師授課水平的不斷提高。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3

培訓第三週,也是我們比較期待的有關評價和考試命題的專題講座,分別聽取了楊向東教授《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與考試命題》,方張鬆老師《數據驅動評價改革與教育教學改進》兩個報告。兩位專家高屋建瓴、鞭辟入裏、同中有異,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專業性都很強。他們均針對中大學聯考評價、命題的改革提出了問題,指出瞭解決路徑;楊教授側重於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考試命題中的問題和方法。方老師則利用大數據下的考試評價結果與教育教學的關聯,分析了其中的問題成因。

兩位專家站位高,理論強,具有前瞻性。學習起來頗感吃力。但是,細細思考之後,這對於我們今後的教育教學是一次引領和啟發。現總結如下:

 一、考試評價的指揮棒已發生變化

根據《高中課程標準》(20xx版)和中國大學聯考評價體系(20xx年)的明確要求,看考試評價的改變:以知識點為目標為以核心素養為綱。由傳統的“知識、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評價的轉變。

學業質量標準即學科核心素養測評,摘錄楊教授的理解就是:“修訂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標準,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綱,整合了特定課程領域的知識、技能、方法或觀念,對學生學業成就的整體描述和界定。這種學業質量標準揚棄以學科知識點為綱,以識記、理解和應用為質量水平,轉而採用一種整合的、實踐取向的學業成就觀。

首先,它強調的不是學科固定的知識和技能,而是特定學段結束後學科核心素養表現及其特徵。每個學科核心素養都是在整合或重組學科知識,以學科特有的觀念、思維方式、探究模式應對現實情境中形成的。

其次,學業質量標準提供了對各學科核心素養不同水平及其表現特徵的刻畫。與知識技能的掌握不同,核心素養的每個水平都指向現實問題或任務的解決。

素養本位的學業質量標準明確了各學科的育人價值和質量要求,系統闡明瞭學生在高中階段素養髮展水平及其表現特徵。像身高、體重刻畫物理屬性的水平一樣,特定學段的學業質量標準刻畫了該學段學生在學科核心素養上的水平。在設計學科核心素養測評時,要以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確定考試命題的價值方向、理論框架和水平依據。”

也就是説,以素養本位的考試評價取代過去的知識本位的評價。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必須要及時更新理念,積極開展新的研究,與時俱進,方能順應時代所需。

二、重建素養導向下的教學觀

余文森教授曾提出: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教學改革必須從改革觀念開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首先必須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觀念,這些觀念包括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基於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三大基本觀念。其中,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旨在解決為什麼而教的問題;基於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旨在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旨在解決怎麼教的問題。

1、立德是前提,樹人是目的,培育健康完整的人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和根本使命。人,才是教學的共同對象。我們不是教語文、教數學,而是用語文、數學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必須首要確立的教學觀念。

2、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意識而言,教師要有課程意識。教學意識是戰術,着眼於學生的眼前,注重一時的得失;課程意識是戰略,面向未來,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的課程意識是一種教育的專業意識,是教師教育思想觀念的核心,是教師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背後的“假設”和依據。教師教得好≠學生學得好。從深層次的角度來説,教學改革之中的存在的各種問題就是緣於教師只有教學意識而沒有課程意識。所以,教學改革的必要前提就是確立正確的課程意識,教學改革唯有進入課程層面,才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3、學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教學應該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檢驗一種教是不是好的教,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助於學生的學。所以教學改革要正本清源、迴歸初心,要以學習為中心來重建教學體系和模式。為了構建真正意義的學習中心課堂,我們在教與學關係的具體操作上要變“先教後學、以教定學、多教少學”為“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

 三、閲讀能力的提高必須要高度重視

方張鬆老師深入為我們解析了當前學生閲讀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一點,大家都深以為然,但是,實際生活和教育教學中,閲讀能力這個問題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采取有效的對策與措施。那些靠刷題提成績的方法,是不能夠提高閲讀能力的。方老師還給我們指出了具體的方法:買書,讀書。還針對怎樣讓孩子看書的問題,具體進行了講解。出門帶書的習慣,經常去圖書館、新華書店,記下孩子的疑問。如何進行讀書的任務驅動,評價問題。

我們縣教體局大力實施的“書香家校一體化星級建設”項目,真得需要我們所有教育人的共同關注和積極實踐。不僅是國小生,我認為,中學生更需要來參與這個項目。讀書,會使知識得到豐富,讀書的過程就是提升個人修養的傑作。一個人,當他熱愛閲讀,內在的精神就會純淨如水,外露的氣質自然而然的讓人感到舒適,淡雅。

學生有了知識和能力,有了素養的提升。我想,無論什麼樣的考查方式,都會從容應對的;有了素養,孩子們也才會更加自信、樂觀;也定會獲得一個幸福、充實、美好的人生。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4

有幸參與了德州市教科院組織的教研員線上培訓學習,聽取了王月芬博士和王鼎教授的報告,受益匪淺,兩位專家分別就“單元作業設計”和“測評與命題策略”兩大問題做了深入淺出地解讀。報告既有宏觀上的深刻闡述,又有微觀上的鮮活事例;既架天線,更接地氣。

“雙減”之下,相關文件要求撲面而來,一時間讓我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雙減”的用意所在,也對於如何去做好今後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現將個人所得總結如下:

一、“減”為誰?誰來“加”?

“減”為誰?王月芬博士將“雙減”的大背景做了細緻地講述,從國內現狀到國際發展,將文件中的關鍵信息,逐一做了更為深刻地解讀,“雙減文件”“五項管理”“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PISA測試數據”,提醒了我們,國家對於此項工作的力度之大,決心之大,問題之嚴峻。

必須要“減”,教育工作者要有嚴肅、清醒的認識,不只是任務,更是“大任”!因為關乎孩子的健康成長,關乎民族的未來。

對於教師來説,要全面來理解,“減”不是不要質量,而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確保學習效果?如何讓“學生學習更好迴歸校園”?也就是説,在做好“減”的同時,更要做好“加”。“加”,是指向教師的,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減”什麼?“加”什麼

(一)“減”什麼?

減的是無效、低效的作業;減的是教師偏頗的教學理念“刷題提高成績”“灌輸知識”“越俎代庖”“目中無人”;減的是粗放的管理方法,不問來路,只要結果;減的是功利之心。

(二)“加”什麼?

1、加一點“課程意識”

何謂課程意識?即從學生的成長着眼,不侷限於課堂教學內容,唯一的出發點是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教育發展新形勢下教師應持有的一種教育觀念。變教學意識為課程意識,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轉變。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教師要有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遵從學生長遠發展的教育觀念,摒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用課程意識取代教學意識,使教學從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向發展本位轉變。

作家畢淑敏站在高山之巔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也需要登上課程的山巔,問自己:我問什麼而教?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我可以用什麼方式去教?

2、加一點目標意識

即清楚要去哪裏?教育要有目標,課堂教學要有目標,教學評價更要有目標。以作業設計為例,預習作業學生自主完成什麼要求?課堂作業解決哪些問題?家庭作業獨立完成哪些任務?

3、加一點研究意識

教師不拘於照本宣科,加一點研究意識,捕捉教育教學中的小問題,結合理論和實踐去探索解決的方法,從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這樣,教育教學才會常教常新,有“源頭活水”的滋潤,消除職業的倦怠,教師也獲得專業化成長。

4、加一點精細化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如王月芬博士提到的作業系統問題。作業批改不只是打對錯,看符號,更需要幫孩子找問題,指出問題,幫助解決。既而統計分析,講評輔導。回看我們的日常教學,止於打對錯的有多少?能夠統計分析,講評輔導的有幾人?

再有,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不讓孩子輕易地上網搜答案,看似一個小細節,但是卻含有大道理。而我們日常要求卻沒有做到細化。教師只看寫完了嗎?寫全了嗎?不允許學生空着,不問來路,掩耳盜鈴。

當然,還有王博士提到的作業差異、作業難度、作業目標、作業類型、作業內容、作業管理等環節的細化。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去研究的問題。

三、因地制宜,紮實工作

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基於之前的教研工作,我們可以繼續深入開展更豐富的活動。

1。開展學科作業設計培訓與研究

結合市教科院的精神,開展有效的培訓、研究活動。

立足課標、教材、學情,用作業設計倒逼有效備課,提高課堂效率,確保教學質量,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

2。培養教師命題能力

命題能力是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經過暑期市級培訓,我縣也組織了學科命題比賽活動,今後要利用好活動結果,持續開展全員教師命題培訓活動,用命題來反觀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學習,是促進個人提高的捷徑;總結,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順應教育新形勢,做好加減法。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顯認識,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5

聽了兩位專家老師的講座,我收穫很多,極具現實指導意義。兩個講座,一個主要關於“教學寫作”,一個主要關於“教研開展”,表面看來不相關,實質上相輔相成,無論是“好課寫成好作品”,還是“有效開展教研活動”,都需要我們思考、創新、總結,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麼做才能更好,團隊如何帶真正成長,印跡怎樣留才能看見。

一、自己怎麼做才能更好

馮教授的報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該寫了,該動筆了”,我們每節課上課之前都有很多精心準備的思路;上課之後,也會有新的發現;上課中的靈感閃現,我們會覺得真好;教學的時間長了,我們每個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經驗,或者想給年輕老師的一些指導的想法;但是你要讓我們説出個123來,好像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我們沒有精心的去整理過我們的思路,沒有歸納過我們的經驗,沒有隨手把它記下來,也沒有把他歸納梳理一下。近些天,我也正在給我的主持的小課題結題整理所有的資料,課題研究的事我們都做了,資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結題總報告寫流暢,還是覺得不知道怎麼下筆,好像有一大堆的東西,要按照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寫明白,讓別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動中沒有隨手記下來把想法寫清楚。

原來為什麼沒寫啊?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懶,“不動筆”的懶,更是“思想上”的懶。那些專家教授,也是從我們的普通教師中走來,為什麼他們會成為我們的榜樣?關鍵是因為他們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動當中去思考,去總結,聽了馮教授的講課,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夠寫,堅持寫,把我平時的教學偶爾閃現的思想火花總結歸納,説不定也會成為專家呢!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每節課後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辦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動。

每次參加局裏的教研會,郭局長多次提到教師要有寫作的能力,現在看來,這是逼着我們不能不寫了。我們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細節感覺好像都在我們身上發生過,他們就是寫出了我們想説,而沒能説出來的話,那麼,這些教育專家就是寫出了我們的行動,並在行動的基礎上深挖了一點,這些深挖,就是他們的思想總結,是他們在需要寫出來的時候,進一步的思想創造。希望我們都不要停留在原地,講座讓我發現,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成就我們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寫作”,把“好課”寫成好“文章”。

二、團隊如何帶真正成長

反思:作為學校的教研組長和學科中心的帶頭人,我如何帶好我的團隊?兩年的學科中心團隊教研能力開發了多少?有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怎樣才能真正成長。

兩年多來,學科中心執行主任的重擔倒逼着我成長了很多。比如,我們成員都是優秀教師,在每次活動中,尤其是在聽課後的評課過程中,很多老師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最後需要我來總結,那我總結什麼呢?“我重複老師們的話?我推倒老師們的理論?我一句話總結很好很好?”都不行,所以在每次活動之前,我都要在心裏多次的想,我把話怎麼説大家更明白,把這個事怎麼讓大家更清晰的瞭解。評課老師們研討的時候,我思想飛轉,我有什麼更深的理解能讓大家眼前一亮,讓大家能夠深入領會每次聽課評課的深度。所以我覺得成長是逼出來的。

怎樣帶動團隊教研能力的提升?張志偉老師的講座真是“及時雨”。聽了張教授的教研活動開展過程的案例,我收穫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從“分享自己的教學故事”開始,既能讓大家有話可説,又能發現問題,展開對問題解決的思考,總結經驗規律,這個方法我會馬上運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動中。

教研活動的開展,還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做創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動如何開展才能有效。不做流於表面形式的教研,只為所有教師通過教研有收穫有提高。

三、印跡怎樣留才能看見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我覺得我們教書也要留印跡,在講台上留下了幾十年的足跡的同時,還能留下點什麼呢?希望留下幾篇好作品,留下一點教研成果,當我們離開講台的時候,能看到自己的回憶,為自己而驕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遠!

趁我們現在還站在講台上,努力思考和總結,留下我們教學路上成長的印跡,這樣也能“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了。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6

本週的兩個講座,是馮衞東和張志偉兩位老師就教學論文寫作、教研活動組織兩個話題展開的。兩位老師既現身説法,又用大量的案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所講授的路徑和方法實操性很強,均針對在一線教研活動的開展和教師論文的寫作中存在的最實際的問題,所以,讓人感覺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指導性。

聽取了報告,我想到的是:“教”和“研”如何相濟?教師的“學”和“思”如何同行?

反觀我們當前的教研活動,教師的參與熱情不高,活動實效性不強,為了完成“活動”而活動,何嘗不是張志偉老師所説的“叫”研組長叫人來,坐在一起東拉西扯,拍個照片,填個記錄,萬事大吉。教師無功而返,怨聲載道;教研組長無計可施,滿腹牢騷。我們都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也就是停留在説説現象,擺擺問題,至於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張志偉老師給我們列舉了具體的案例,傳授瞭解決方法。

我認為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引領參與者的思考?

首先,要不要思考?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爾説:“一個人不過是自然界一隻最脆弱的蘆葦,但這是一隻會思考的蘆葦,人因思想而偉大。”一個人是高貴還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決定的。在今天,我們已經處在“信息時代”,處在“知識爆炸”時代,客觀上對每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戰。

作為教師,面對着世界上最為複雜的對象,我們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思考、善於思考的人。這樣,才能培養會思考的學生,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慾望就愈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這種能力,使他能夠與時俱進,備受社會的歡迎。

其次,組織實效的活動,引領參與者的思考。活動主持人是培訓活動的設計者、促進者、引領者。組織者做好三項重要工作:活動前的過程規劃,活動中的點評推動,活動後的反饋跟進。以比賽來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以賽代訓,把摺疊的過程展開。

最後,學會寫作。馮衞東老師稱之為讓“好課”成為好“作品”。為我們講述了三條路徑:路徑一,創新“做課”精彩寫(創意地做),既做行者,也做作者;路徑二,推開“微窗”有景深(敏鋭地看)。關注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細節,讓線性時間空間化,着眼於課堂,緊抓細節,生成方法,有一點引發深度的思考;路徑三,主張催放花滿樹(聚焦地演)。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歸納規律,由課例—課理—課例,寫改課的具體內容,修改背後的滲透的思想,基於敍而反表議,達到理性提升。

張志偉老師也提到,課堂裏有許多故事,故事裏有深刻道理,把道理想通,想通了道理就是進步,寫出來就是論文。同樣的,每次教研活動也是有許多東西可以總結提升的,從點上進行突破。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的教師,還應成為一個善於書寫的教師,這應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發自內心的自覺追尋。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7

我很榮幸加入中國小教研員培訓班學習,傾心聆聽了各位專家生動精彩的報告,使我的理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許多不足,當我剛加入教研員培訓班學習行列時,一切對我來説都是新的,尤其在教育科研這一塊我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如何去組織教師開展這方面的活動。但聆聽了幾位專家的報告。給我奠定了理論基礎,指點了迷津,明確了作為一名教研員今後的工作方向。下面談談我這次學習培訓的體會:

一、提高認識,努力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文化修養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河水。”這是現在常説的一句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豐富自己的知識。是的,學習是現代社會永恆的主題,作為一名教研員,學習尤為重要,教研員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務於教學。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以己服人,使自己真正成為老師們值得信賴的`參謀長。所以平時要多讀書、尤其要研讀新課程教育教學理論,還要多看報、聽廣播、看新聞,汲取政治營養,瞭解國家的政策方針。在業務方面,要虛心向老教研員學習,經常翻閲教育教學雜誌,上網查閲資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觀看教學光盤,並隨時做好學習筆記,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科研能力。

二、做一名甘於奉獻的教研員

奉獻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真誠的、發自內心的無怨無悔的積極行為。奉獻應當是默默的,不是為了做一件好事、有一點付出,唯恐天下不知,大肆宣揚、到處吹噓。無私奉獻是不求回報的才是幸福。作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一定要敢於奉獻、勇於奉獻、甘於奉獻、樂於奉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願把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地奉獻給我所摯愛的教育教研事業,在教研工作中尋找和品嚐快樂人生。

三、求真務實,深入一線解決問題

教育科研離不開老師,離不開學生,離不開課堂,因此,教研員要走進課堂,走近教師,走近學生。教研員只有深入教學一線,才能傾聽他們的困惑,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瞭解薄弱環節,汲取成功經驗。掌握了真實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後,評課指導才能一針見血,教學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研員不能遠離一線,閉門造車,也不能應付差事,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地進行聽課調研,而要面向基層,融入課堂,使自己的雙腳踏在實踐的土壤上。作為教研員,我們要走近一線教師,扎到學校課堂中去,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通過聽課、評課、座談、問卷調查、查看教案作業、指導校本教研等形式,及時瞭解老師們教學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傾聽他們的困惑,並採取多元互動的方式,與教師平等交流,共同切磋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雪中送炭,切實提高視導的針對性、實效性。

四、聽課評課要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老師

聽課評課是我作為教研員工作的重點。但我在平時的聽課活動中,往往有許多欠缺,常常就坐在教室的後面去聽老師講課,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一無所知。通過學習培訓,我才懂得這樣做的不足,我真的應該坐到學生的中間,心中有學生。課前做到與身邊的學生有效的溝通,這樣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學生的學習信息。觀課時,我們是信息的收集者,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的理解者,同時也是執教教師的助教,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和講課教師一起評課時,要做到“眼中有教師”,要相信教師,尊重教師,要和授課教師彼此之間平等的對話,不要只針對授課教師提問,要學會相互提問。授課老師也不要只是被動接受詢問,要學會主動出擊,向觀課教師提問。議課時,不是去建議別人怎麼教,而是主動説“如果我來教……”因為你的建議對別人未必合適。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議課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須從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讓授課老師感覺到你是在幫他,而不是在挑他的毛病。

通過培訓學習,時間雖然短暫,但我收穫頗多。同時也感到做一名新時期合格的教研員,壓力很大,但我不會退縮,在教研員工作的主陣地上,腳踏實地,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竭盡全力彰顯自己的工作特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將我的這份工作做的更實、更好。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8

4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大慶市骨幹教研員(培訓者)培訓學習,聆聽了遼寧省鐵嶺市教師進修學院黨委書記鄭重老師的講座——《教研員的溝通藝術》。我想從我感受最深的幾個方面來談幾點體會:

一、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蓄含着深刻的寓意。鄭老師的講座沒有華麗的語言,一上台便深鞠一禮更是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在平易近人的談話中能讓你明白很深刻的道理;簡單的道理經鄭老師口中講出亦有別樣的韻味。讓你在回憶和細細品味中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鄭老師春風雨露般的教育指引。溝通的藝術不僅僅對於我們教研員以及培訓者有着重要意義,而且在生活中我們與他人溝通也要講究藝術。溝通無處不在,學會藝術的與人溝通會讓我們的工作生活更加精彩。我們教研員(培訓者)還要學會在自己頭腦中設置不良信息的防火牆,學會自己和自己溝通,多想想自己還有哪些地方沒做好,還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完善,儘量不要去指責別人做沒做好,人們往往把成功歸功於自己,把失敗歸於他人,我們要做積極的歸因,有效歸因才有意義,才會讓我們的工作更加出色。

二、簡單生動的例子讓講座精彩紛呈。鄭老師的課中沒有生搬硬套,用案例貫穿了講座全過程,每次都是舉一些例子來説明一個道理,讓人一看就懂一點就透,不用費心思再去琢磨,很放鬆。例如:課一開始就講了一個案例以此來詮釋溝通的重要性,緊接着又出示了一張圖片,讓聽課的老師説説看到了什麼。有的説看到了一個少女,有的則説看到了一個老婦人,有的説兩個都看到了,由此引出溝通的前提是信息不對稱,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是這樣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加上鄭老師一環扣一環的生動講解,讓我們覺得三個小時的講座是那麼短暫,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們教研員(培訓者)在培訓基層老師的的時候是否也能像鄭老師一樣用案例來説明道理,來打開老師們的心中的困惑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不是説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這樣不僅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而且讓培訓更加人性化。

三、師生間的互動讓我們在笑聲中體會溝通的藝術。鄭老師的課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時時與聽課的老師們互動,讓短短三個小時的課堂中充滿了歡聲笑語。

四、感悟:正如鄭老師課中講到的,教研員要給自己個定位:先做師之生,再做師之友,後做師之師。這個定位我覺得很有道理,尤其像我這樣剛接觸教研員(培訓者)崗位的新人,更應該多學習、多交流、多請教。我會珍惜每次學習的機會,珍惜每次成長的機會!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9

6月16—17日,我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樂都縣中國小、幼兒園教研員培訓學習,在培訓過程中,我有幸聆聽教育局領導、縣教研室蔡主任、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王斌、陳澤良兩位老師及海南省教培院兩位院長的精彩報告。通過本次培訓,讓我增長見識,開闊了視野,使我對教研員的角色定位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日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本人將這次學習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愛崗敬業,甘為人梯,是做好教研員的基本前提。

"幹一行,愛一行",才能幹好本職工作。作為教研員,必須熱愛教研工作。教研員的工作是很艱辛的,工作中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為老師提供周到的服務是教研員工作的需要。面對工作中這樣的不“公平”,如果不情願的話,那麼教研工作幹得怎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作為教研員必須端正工作態度,對教研工作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中的忙碌看作是一種樂趣,使自己覺得工作因忙碌變得更加充實。

二、加強學習,鑽研業務,是做好教研員的必備條件。

教研員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引領者,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者、服務者,因此,教研員加強自身的充電式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培訓過程中蔡主任、王老師和陳老師多次要求教研員要加強學習,可見,教研員只有加強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研員。教研員要學習教育政策法規、教育教學理論、課標、教學策略、教材等必備的知識,同時,還要加強研究的性的學習,如:研究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有效的作業教學等,爭取通過學習逐步逐層提高自己,確實成為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的引路人。

三、提高學科教育教學質量,是教研員的本職所在。

學校的辦法宗旨就時想方設法地提高教育教育質量,這樣一來,學校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任務就在學科教研員身上。教研員應如何幫助學科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我覺着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首先,要樹立好服務意識,讓教師樂於接近你。作為教研員,要正確的審視自己的工作崗位,不要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把自己當作教師教學的服務者。在工作中,要主動去接近教師,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讓教師切實感受到教研員的工作確實幫助了他們的教學,從而使教師主動走進教研員,使教研員的工作能得到順利開展。其次,要規範學科教師的教學常規管理。教師的備課、作業設計批改及學生的教學質量監測等教學業務要加強管理,作為教研員,要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制定出科學的評價體系,以此來督促規範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從而夯實學科教學質量基礎。最後,以教研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研活動開展應注重實效性。這就要求教研員根據自己平時的教研,及時發現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爭取通過教研活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集體備課、聽評課、課題研究、學生綜合質測試、教師業考試等活動都能從一定程度促進學科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促進校本研訓的開展,是教研員工作的重中之重。

校本研訓是教研活動的主要方式。在如何開展校本研訓,校本研訓走向規範化。在聆聽省教培院兩位院長的報告中給了我們許多的參考答案。如校本教研的三大思考:一是中國小生為什麼要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二是校本教研的方法、方式和途徑。三是教研員在校本教研中如何作為。為今後的校本研訓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總之,這次參加縣中國小教研員的培訓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收穫頗豐。不僅提升了教育理念,也拓寬了視野,使我認識到教研員的重要性。教研員個人素質會直接關係到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只有把本研訓搞好了,教學質量才有保障,教學研究才能深入,教學成果才能豐富。

3月16日至3月22日,龍巖市教育局組織了全市各縣(市、區)80多位領導、老師赴華中師範大學參加龍巖市教研員高級研修學習,我有幸成為一名學員,非常感謝各級領導為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台,使我有如此珍貴的機會從各方面提升自己。在培訓期間我聆聽了八位專家、教授的精彩講座,考察了湖北洪山區實驗外國語學校和武昌教研培訓中心。專家教授以豐富的知識、鮮活的實例、幽默的語言、精湛的理論闡述,深深吸引我們,感化我們,考察的洪山外國語學校全方位為我們展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促進研訓一體,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做法深深讓我們讚歎,讓我看到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人精神。培訓內容充實、形式多樣,非常接地氣,讓我感觸頗深,收穫頗豐,思考頗深。

【主要收穫】

一、更新觀念,增強了對“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屬性,教育的價值在於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統一,這就是新的教育觀。本次培訓中,田文江博士作的《中國教育面臨的困境和挑戰》講座中指出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21世紀的中國需要教育現代化,他從歷史的角度、中美教育的比較的案例,從現實的角度等多方面進行剖析,指出現代化國家需要教育現代化,需要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因此,創新教師教育觀要求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傳統教育觀,形成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新教育觀;改變嚴守紀律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營造主動探索、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鼓勵創新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敢於打破常規,激發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慾望;尊重學生個性,善於發現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潛能;建立新型師生關係,尊重學生人格,以寬容、保護、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注重實踐,打破封閉式教學。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之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及教學環境和特色來很好的貫徹和應用它們。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我們還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神聖信仰與追求。

二、學習實踐,促進教研員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化發展體現終身教育的要求。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作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教師,更應要求以終身教育為目標,將終身學習貫穿於自己的一生,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不斷汲取本領域和相關領域的知識、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認知。

姜英俐專家所作的《教育敍事研究與教師專業化發展》指出教師要改變研究形式,注重教育敍事的研究,充分發揮教育工作的價值,重建教育生活,讓每位教師成為主動研究者和探究者,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湖北大學教育學院葉顯發教授所作的《基於教學實踐的課堂教學變革》中指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引導語和評價語的研究,要修煉好教師的評價語言,從而調動點燃激勵學生的學習,要研究深度教學,講好教學故事。武漢市教科院朱長華所作的《教師行為問題的研究》從影響教師行為的因素分析,教師行為存在的問題研究等方面加強教師的行為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武昌區教研培訓中心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員的三項修煉》中指出教研員要加強課例研修,加強課程整合,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等方面轉換教研員的角色定位:專業課程的領導者,專業服務能力,課程發展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武昌區教研培訓中心肖作鈞所作的《怎樣提高評課的有效性》中從怎樣聽課,怎樣評課兩個方面進行有效性的實踐研究,要求聽課要明目的,摸要素,和關係,認真聽,仔細看,勤記錄,多思考,多謀略,精反饋,誠評價。以及評課要“四防八戒”等方面要求教研員切實要指導轉型。在考察洪山外國語學校以及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中讓我切身感受到學校“互聯網+”的課程特色,以及三級教研網絡格局,多層次集體備課模式,教學主題年活動形成了序列,211培訓,案例培訓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切身感受到他們研訓一體的累累碩果、敢於擔當,敢於作為的同時,也讓給我們教研員增進了膽識,體會到教研員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加強修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新跨越

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技術、廣播、電視、衞星通訊越來越影響到人們政治、生活、學習,人們的生活、學習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信息決定人們的生存。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引起教育領域裏的一系列變革,引起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教學思想、觀念、理論和教育體制等一系列變化。課堂不再是惟一傳授知識的場所,學生利用網絡去搜索學習資源,相互解決學習難點,交流心得體會,去獲得心理的滿足與榮譽的獲得,突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約束。在本次培訓中,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王志兵教授所做的《信息化教學評價》指出”從教“的評價”和學”的評價兩個方面闡述了教研員的工具之一——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課堂觀察和教學評價。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員的三項修煉》中提出了教研員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利用在線學習經歷、翻轉課堂、微課等的學習修煉,指導教師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傅華強院副長所作的《指尖上的教學研究》講座從大數據時代的課程及教學變化,現代教學理念與教研轉型等方面要求教學教研要明晰發展邏輯,轉型要有信息化,從而利用“高科技”服務我們的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新跨越。

【思考與反思】

課堂是教研員的根,研究是教研員的魂,課程是教研員的力量之源,作為直面一線的教研員,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師普遍的教學實踐,教研員要以前瞻的視野、專業的判斷、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鑑,將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促進區域性、學科化的、融入常態研修的教育內涵發展的實踐智慧。因此教研員應深入課堂、走進課程、參與課題、引領教學,成為一線教師的引路人。

1、教研員要有思想,去學習

教研員只有過硬的業務知識與理論水平,才能解決教學、教研中的新問題。所以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我。要向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的老師那樣,通過閲讀專業書籍、報刊,關注網絡等媒體中教育方面的話題等手段,把握教研最新動態。

2、教研員要放下身段,去一線

教研員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羣體,只有認識到自身崗位的特殊性,只有明確了當前所承擔職責的重要作用,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研員的角色和職責也發生了變化。只有深入一線,才能真正瞭解教師的需求,才能認識到教師所面臨困難的癥結,才更有發言權。教研員的生命在基層,活力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我們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導教學,敢做示範,敢亮絕活,與一線教師共同磋商,共同進步。

3、教研員要自我反思,促成長

教研員要成為反思型教師。除了具備專門科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能力等外,還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過硬的教學研究能力。我們要在在長期的教研實踐中,藉助反思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掌握科學研究的本領。指導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及時為課堂教學把脈問診。在教研中如何創造性的開展教研工作,教研員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儲備,深厚的實踐積澱,更要具備超前的創新意識。正如此次培訓中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員的三項修煉》中説的教研員要“經驗+反思=專業化成長”,只有不斷地反思,不斷提高工作創新能力,着力提高教研活動的創新度,在教研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才能順應課程改革的形勢,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成為一名專業的課程研究者和引領者,成為與時俱進,更好服務於基礎課程改革的新時代教研員。

總之,此次培訓是一次對教研員專業修煉的提升培訓,使我有了“開眼界、長見識、增膽識、出思路”的深刻體會,激發了熱情。我將在工作崗位上勇於創新、敢於擔當,追求卓越,為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引領基層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貢獻。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0

感動

“春天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這句歌詞,雖然已是陽春四月,伴隨着天空中飄落的小雨,空氣中還是瀰漫着冷的氣息,可是我們鄉鎮教研員的心卻是滾熱的,温暖的,因為全市的教研員有幸坐在一起,共同聆聽陳大偉教授《有效觀課議課》的講座,共同聆聽六節精彩的原生態的課例,共同研究探討這六節課例,共同聆聽市教研室徐老師《讀書·寫作》的報告,我們的思維在碰撞,我們的水平在提高。會議雖然短短兩天,卻留給我們太多的“痕跡”。

成長

“教研員的高度決定了一個區域的高度,教研員的思想決定了一個區域的思想。”我深深地記住了市教研室徐老師的這句話。本學期,我剛剛加入教研員的隊伍,對我來説,一切都是新的,而市國小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鄉鎮教研員培訓的活動,真的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乾渴的心田。兩天的培訓,帶給我的“痕跡”有:

 觀課議課要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老師

就像陳教授所講的那樣,我們在平時的聽課活動中,往往小板凳一放,就坐在教室的後面去聽老師講課,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一無所知。聽了陳教授的講座,我才懂得這樣做的壞處,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學生的中間,心中有學生。課前做到與身邊的學生有效的溝通,這樣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學生的學習信息。觀課時,我們是信息的收集者,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的理解者,同時也是執教教師的助教,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和講課教師一起議課時,要“眼中有教師”,要相信教師,尊重教師,要和授課教師彼此之間平等的對話,不要只針對授課教師提問,要學會相互提問。授課老師也不要只是被動接受詢問,要學會主動出擊,向觀課教師提問。議課時,不是去建議別人怎麼教,而是主動説“如果我來教……”因為你的建議對別人未必合適。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議課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須從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上課評課異彩紛呈,演繹精彩

六位講課教師各顯神通,給我們上了六節異彩紛呈的課。重點説一説三節品德與社會課。三節課都抓住了品德與社會課的靈魂:生活性和活動性。

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講課教師都密切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把真實的生活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謝士芹老師教授的《隨時伸出我的手》,課前,老師佈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向生活。課中,學生“尋找身邊愛的故事”。 課後,老師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堅持做好事,並且每做一件好事就存入儲蓄罐,進行愛心儲蓄。李利老師教授的《圓明園的訴説》,課前,老師也佈置學生蒐集了有關圓明園的資料。老師也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歷史,瞭解圓明園的興亡。

活動是品德課的靈魂,講課教師都充分挖掘活動資源,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活動。謝老師精心設計了四個活動:走近殘疾女孩古紅柳——尋找身邊愛的故事——傳遞愛心——製作愛心卡片。李德英老師教授的《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中,以篇章的形式巧妙的設計活動,引領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學生充分地瞭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各位教研員的精彩評課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們的評課既有理論,又能結合講課教師的實際情況。“如果我來教……”這句話評課教師説得最多,他們真正做到了尊重講課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了學生學習的效度。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也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讀書,寫作是教研員成長的階梯

市教研室的徐老師給我們教研員的成長指明瞭方向:讀書,寫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 ……一句句話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徐老師同時告訴我們所讀書籍的種類和閲讀時的方法,諄諄教導我們用心讀書。寫作更是提升自己好的方法。工作中的困惑和難處,工作中的點滴收穫和真實體會,教育現象等等都可以寫下來,用我們的筆記錄着教育中的真實生活。閲讀與寫作就如同蜜蜂採百花而後釀蜜一樣。沒有見多識廣、博採眾長的“厚積”,就不可能有教研員的“薄發”或“多發”。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1

非常有幸參加德州市教研員遠程培訓活動,進過聆聽各位專家的講座,讓我的教學思路逐漸明晰起來。

考試評價的改革意味着教學的變革,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上立足,才能讓我們的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認真學習考試評價改革的方向,及時糾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讓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葉聖陶老先生説:“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貴在得法”。教學就是一門藝術,需要老師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實現教育的價值。學習中我知道了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三種魅力:人格魅力、教學魅力、知識魅力。在人格魅力中,教師必須做到尊重學生。時代不同,學生的思想意識也在變化,這屬於正常的過程,教師只有真正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才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教學魅力體現在三個方面:教學設計、教學藝術和教學評價。做好教學設計是一位教師必備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要講究教學藝術,注重教學評價的方式和方法,這樣才是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我們需要開展的生物學科的有效教學,所謂有效教學最終落實在學生身上,核心是學生有沒有提高,如果學生有成長,這個教學就是有效的。作為教師始終應該把課程標準放在首位,教學過程的設計應該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思維品質。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用的恰到好處。重點是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不能流於形式化和粗糙化,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真正發揮現代教學媒體的功效。

教學設計是每一位老師進行課堂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設計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安排和決策。只要以生物學科核心思想為引導的教學設計,才是更有底藴的教學設計。有效的生物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1、合理分析與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2、組織教學要素,這是教與學的結合點。

3、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這是教與學的成果所在。

命題是評價教學的一項重要手段,我們只有做好教學工作才能培養出現代需要的各種人才,才能體現出學生的個性發展。雙減政策的開展要求教育更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五育並舉,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通過學習,我深深的體會到自身知識的缺乏,更加堅定了終身學習的信念。“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善於思考和學習的人,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也就永遠落後於別人,成不了職場的成功者。就像託普勒説的:“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為我們提供了無限機會的時代。傳統作用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小,無論年齡大小,我們都面臨無數條新的路徑”人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這個社會,不被時代所淘汰。

我更加堅定信心,努力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2

此次培訓的話題是圍繞教學論文的寫作、教研活動的組織兩個話題進行的。兩位專家老師用講故事的方法告訴我們怎樣寫好一篇論文,怎樣組織好一次教研活動,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是一次更接地氣的實實在在的引領和指導,有更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參加工作十餘載,參加的教研活動也有大幾百次,很多時候教研活動成了張志偉老師口中所説的“叫”研組長叫人來,大家坐在一起東拉西扯,拍個照片,做個記錄就OK。學科中心成立以後,跨校的教研活動多起來,教研活動的時效性有了明顯的改善,大家帶着主題去研討,也獲得了不少對教學有用的乾貨,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積累的乾貨用盡,出現了驅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

聽完專家的講座,結合自己的教學教研實際,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更要會講故事、寫故事、積累故事,寓教於言,寓教於行,真正達到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最高境界。然此境界絕非易事,每個教師的專業成長既需要專家的引領、個人的努力、更需要教研活動的有效支撐,大家抱團成長,互相督促,互相取暖,互相激勵方能效果顯著。這些想法更加堅定了我要組織好學科教研活動的信心。

首先,個人努力是基礎,作為教師我們要立足教學,立足課堂,立足實際,養成記錄教育教學故事的習慣。無疑,散漫的教研教學活動會增加教師的惰性,教育教學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但不是每個故事都留下痕跡,因此才有了寫論文時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收集學科中心成員的教學故事可以成為教研的重要內容,教師個人做好積累,學科團體做好收集整理,學科教研時交流分享,在思維碰撞中讓自己的教學故事得到昇華,讓其他老師受到啟發,更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成體系的寫作素材,為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以後的教研活動中應更加註重引導每位成員做一名會講故事,能夠積累故事的老師。

其次,教研活動支撐是關鍵,教研活動要了解需求,帶着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張老師的講座讓我認識到,教研組織者的重要性,教研活動的每個流程每個環節都飽含了組織者的用心和水準。開展教研活動前要充分了解需求,找準問題所在,針對問題設計教研活動的流程,每個流程的任務應具體,任務設計的理念支持是:經驗在教學故事裏。課堂裏有很多故事,故事裏有深刻道理,把道理相通,想通了道理就是進步。基於需求的任務設計旨在激發教師的思考,讓教師結合自己教學實際有話説,讓教師看到自己的思考過程,以任務促進教師的深度思考。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更體現在教研活動的連續性、漸進性、生成性和指導性上。作為活動組織者要不斷跟進,不斷敦促參與者完成教研的閉環。

再者,調整心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難題,不在於問題本身的難題,而在於有沒有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問題。遇到問題肯想辦法,用行動代替怨聲載道,用行動落實可行想法。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踏實去記錄,講好自己的教學故事,上一堂好課,寫一篇教育論文,組織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動都不是難事。

最後,引用張志偉老師的一段話和大家共勉“教研活動,從講故事開始,故事,天天在發生:一道題、一堂課、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講出自己的故事,可以改變很多,很多┄┄”!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3

一年一度的全省中學教研員培訓研修開始了,記得去年是在xxxx市的xxxx渡假村培訓,今年改在xxxx市電教館培訓,培訓學習之餘順便也可逛一逛xxxx市的夜市,感受一下xxxx市的夜生活。

本次培訓的時間是從20xx年9月13日到15日,日程安排得滿滿的,時間非常緊,本次培訓是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請來的兩位教授、博士生導師——崔允漷、胡惠閔老師和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的陳夫義院長、龍官吾副院長,專家們分別做了《xxx等精彩報告,報告以課堂教學中不同的案例為切入點,緊緊圍繞着課程標準、課堂教學的熱點話題以及近幾年的會考試題展開,既有高深的理論,也有豐富的自身的實踐經歷,講解深入淺出,語言幽默,使我聽以後感受很深。

通過聽了專家和院領導們的報告後,感覺耳目一新,對多年來日復一日的重複機械教研行為頓有所悟,對如何扮演好教研員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覺得教研工作應實實在在,我認為教研員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品位。

崔允漷教授談起新課程對教研室、教研員,對學校、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研室應該是地區課程發展中心,教研員是專業的指導者,兼具五個角色:政策的執行者、課程設計者、發展服務者、專業指導者和質量促進者。講座中,崔教授重點分析瞭如何備課的三個問題。首先引導大家討論什麼是教學。在大家各抒已見後,他指出,教學是引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教學有三種形態:呈示行為、對話行為和指導行為。第二個問題是怎樣教得更有效。對有效教學問題,崔教授認為學生得到什麼是有效教學的唯一證據,要從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思考。第三個問題是怎樣教得更好,更有意思。唯一的途徑就是研究,他説研究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提出教學研究的三種途徑: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崔教授還提到,教師要有課程觀,要從課程看教學,將目標、內容、實施、評價一致性思考,要準備一學期的教學計劃,這是解決新課改“兩張皮”現象的關鍵;胡教授談到要做到有效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方面學得愉快,考試考得滿意。

從某種意義上説,教研員應成為教師的教師,這是對它比較科學的定位。教研員與教師相比,其優勢主要表現在接受外來信息的機遇多一些,學習、研究的時間也多一些等等。如果我們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整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優勢很快就會蕩然無存,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我們應該有這個危機感、緊迫感。不學習就是不知不覺,毫無疑問,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人們觀念的轉變。如果教研員和一線教師死抱着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放,以一種被動應付的心態對待新課程改革,即使是一流的課程標準、一流的教材,實施起來也會事倍功半,甚至還會南轅北轍,這決不是危言聳聽。轉變教育觀念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學習,學習,再學習。首先,教研員必須積極參加通識性培訓,逐步加深和了解這次課程改革的國際國內背景、指導思想、內容目標和實施方法等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參與意識。在此基礎上,抓緊對本學科課程標準的鑽研和研究。必須將理論學習貫穿課程改革的始終。同時,教研員還要閲讀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經典學説,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因為教育改革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它既是對傳統教育積弊的革命,又是對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瞭解昨天的中國和當今的世界,就會使自己一直處於混沌之中,難於自覺地、有效地參與課程改革。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通過這次學習,我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身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進行深入的剖析,對自身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進行深刻的反思,以先進的理念、全新的視角來研究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提升教研工作的品位和質量。

我認為一名稱職的教研員,要善於理論聯繫實際,能有效溝通上下左右,具有較強的交往和組織能力,同時要樹立一座所謂的“橋樑”既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教育機關與基層學校的橋樑。我以為這是對教研員形象的精確概括。稱職的教研員,是一位有使命感的教育改革者,敢於發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鋭意革新,想方設法使教學雙方獲得滿意。

確有少數教研員因為久疏講台,沒有牢固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指導教學缺乏良策,加之調研又不得力,所以失去了教研員的威信,但我認為,不僅因為教研員是橋樑,更因為教研員是特殊的教師,雖然不是一線教師,但經常進入課堂聽課,是教育教學的旁觀者,也是親歷者,雖然不像大學教授那樣自成體系,但經常學習並且運用理論,進行聽課後的評課、指導,教研活動中的講座,所以教研員既是教學的指導者,又是研究者。我認為稱職的教研員,既是一顆鋪路石,又要有一雙慧眼,永遠對教師滿懷熱情,給有潛力的年輕教師以無私的幫助、指導和奉獻。

總之,我認為要想當一名稱職的教研員,除了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及高深的理論知識外,平時還要博攬羣書,關注生活,收集資料。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4

三月十日我參加了縣英語教研員培訓,會議時間為一天。這一天的學習時間帶給我的不僅有收穫,還給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就把我學習的一點體會總結一下:

感悟:

一、王主任講話中的感觸。

大會的第一項是縣教研室王主任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從王主任的講話中,我瞭解了作為一名英語教研員索要擔負的責任。

1、教研員要擔起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重任。要指導教師運用好教學策略,抓實、抓好常規教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

2、要明確責任,紮實工作,着力提高英語教師的教育教育教學能力。督促教師做到8個精心。教研員自己要做到主動工作、創新工作、團結協作。

二、李豔紅老師典型發言的感觸。

聽了李豔紅老師的典型發言,我為二小的團結感動,羨慕他們優良的研討氛圍。特別是他們的集體備課形式讓我記憶深刻。發揮集體力量集中討論,完成預設教案,經過上課實驗後,在討論研討,反思評課形成二次教案。這些活動聽起來簡單,但他們背後付出的心血我們很難知道。

三、聽課感觸。

下午,我們集中聽了一節研討課。講課的是一位新教師,從這位老師身上能看到所有新教師的影子。也找到在以後在指導教師或自己上課時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任務型活動的趣味性和全員參與性。

2、注意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

3、注意自身口語、肢體語言的運用。

反思:

經過一天的學習,我在收穫的同時也深深的陷入了反思。反思我一年以來的英語教研工作,雖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很多不足。

1、作業教學還不盡完美。我校的英語作業只是在作業本上佈置了簡單的題型。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準備除了作業本外,再設計一套課堂達標作業。儘量使作業教學有實效性。

2、學生養成教育差得不夠。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是學習成績提高的保證。在下一步工作中,我準備設計一項學生常規檢查表,以督促教師對學生常規檢查的培養。

3、教學質量還不是很高。教師的課堂質量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以後教研工作中,我要把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放在第一位。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能對我校英語教師有所幫助。

4、教研活動仍缺乏實效。好的教研活動是英語教師提升的平台。我打算在今後的教研活動中,加強互動研討。利用好訂購的優秀光盤,學習優秀教師的口語、活動設計等,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5

短短的幾天的培訓學習,我感受頗深,縣裏為我們搭建這次學習與交流的平台,有幸聆聽了海南省教培院的陳夫義、周積昀兩位院長及縣培訓學校各位領導的學術報告,使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坦白地説,我是第一次參加教研員培訓學習,對我來説,一切都是新的,對教研員的職責認識還模糊不清。這次學習,使我瞭解了教研員工作的宗旨,教研員的崗位要求,在新時期裏,教研工作如何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怎樣有效地推動教育基礎改革,促進發展等等。使自己找準了角色,找準了位置,明確了責任,明確了目標。可幾天的培訓,我卻茫然了,感覺到心頭的壓力很大,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個老師到一個教研員的差距!教研員是教師中的教師,是教學中的評價者、監督者、管理者、研究者,是教學改革的帶頭人,肩負着教育的重任。我想:自己要成長為一名教研員,還要不斷地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有經驗的教研員學習,並注意與自身的工作聯繫,活學活用,逐漸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

這次培訓是短暫的,但是留給我的記憶與思考是永恆的,我將以自己的不足為起點,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梳理與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為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教研員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