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家教培訓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47K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教培訓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家教培訓心得體會

家教培訓心得體會1

其實每個人都喜歡有教養的孩子。如果一個小孩兒跟大人説話有問有答很有禮貌、能在飯桌前安安靜靜坐着把飯吃好再自己把盤子收了、坐電梯會在一側等裏面的人出來再進去並且在電梯裏全程安靜......大人就會有點兒驚喜地覺得這個小孩兒很成熟很有禮貌。但矛盾的是,很多中國家長潛意識裏又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話就會跟社會環境格格不入,還可能會壓抑個性甚至會吃虧。所以他們有時候會鼓勵或默許自己孩子某種大大咧咧能爭能搶的氣質,行動魯莽説話不客氣的孩子被誤認為是能力強、敢於表達。

其實那只是沒教養而已,跟個性沒半毛錢關係。而且這種沒教養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終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有教養,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去從頭解釋。就像説為什麼一個兩歲的城裏孩子出門應該戴上尿不濕而不應該隨地大小便,懂的人自然懂,堅持表示不懂的人真的就很難跟他解釋了。三歲的孩子好教,到三十歲再教真教不會。但至少有一個道理我想大部分家長都能接受:要做事、先做人。現在的孩子未來面對的肯定是一個比現在更廣闊、更文明的的世界,如果您認可一些更文明的行為和教養,就要毫不猶豫地從現在開始教育ta、以身作則地影響ta。社會風氣再不好,也要以一個更文明的標準來要求ta, 而不是為了仨瓜倆棗培養一個街頭鬥士,或者那種從小就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傻瓜。

那什麼是教養呢?我覺得教養就是不光考慮自己也考慮別人,就是對尊重和邊界深刻理解之後的一種分寸感。有了這種分寸感,大家都會感覺很合理很舒服;沒有這種分寸感,就會給別人帶來不便和煩惱。

道理講了這麼多,列一些我認為一個七八歲孩子應該表現出來的教養,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供大家參考。別嫌多,因為真不多,這真的只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要求而已,我肯定有漏的。

1、聲音

我和我姐説話嗓門兒都挺大的。表明中氣很足的同時,可能也跟我媽説話大嗓門兒有關係。其實我爸説話聲音非常小,歐盟標準,但卻沒影響到我們。可見母親對女兒的影響比較大。到這歲數也挺難改了,加上我又是個愛高談闊論的人......但在公共場合我能用理智提醒自己要儘量壓低嗓音説話。

愛吵愛鬧是孩子的天性,對他們一開始就要教一件事兒:正確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內音量”。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不是露天開大會,怎麼大聲都沒關係。在室內的時候就用對方能聽見的音量就好了。室內包括家裏、教室裏、樓道里、車上(公交車或自己家車都算上)、電梯裏等等。餐廳、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説了。為什麼在自己家的車裏也要降低音量?因為小空間的大吵大鬧會讓人心煩意亂,也會影響司機開車。

看電影不要説話,實在要説一句半句的趴在我耳朵上小聲説。

電梯裏有別人的時候不鼓勵聊大天兒,因為別人不願意聽你家的事兒。需要交談也要儘量小聲、簡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電梯不是遊樂場。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叫別人的.時候要自己走過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門兒喊別人過來,有什麼話過去説。我有時候忘了,他們還會提醒我。

週末你們起得早,我們還想再睡會兒呢。爸媽卧室門沒開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鬧,不能練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裏拍球了,樓下鄰居受不了。

雖然説了室內要小聲,但飯桌上當着別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為別人不知道你們在背後説什麼,會覺得被隔離、不舒服。其實小孩兒都喜歡這麼做,暫時無所謂,但與其大了再改不如現在教給他們。

2、耐心、謙讓、禮貌的舉止

從小要學會給別人一點兒耐心和謙讓。不擠、不搶、排隊。輪到自己再玩兒。玩兒的時候如果後面有人排隊,玩兒一會兒就要讓給別人,不能自己霸着玩兒個沒完沒了雖然別人也説不出你什麼來。

大人交談或打電話的時候要安靜等在一邊或走開,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試圖打斷,不緊急的事兒等一會兒再説,緊急的事兒要先説一聲“excuse me”“打擾一下”。(這一條到現在也還是表現不穩定)

要扶住門讓後面的人通過(妹妹做這個太積極令人心疼);電梯來的時候讓到一側,讓裏面的人出來以後你再進去;進電梯以後如果外面還有人沒進來要為人家按住開門鍵(而不是關門鍵)。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來熟地亂跑,要由主人帶着參觀,一般也不主動提出來要參觀。別看見什麼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當外人兒。用別人家衞生間要問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衞生間?”人家肯定讓你用,還會指給你適合的那一個。別人給的零食要問過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過道里。自己東西掉了要馬上撿起來,別人東西掉了幫着撿;公共場合不鑽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麼誘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鑽,雖然你是小孩兒。

3、有禮貌地説話

跟人好好説話,正面溝通,避免使用嘲諷、詰問、挑釁、毫不客氣的語氣,不能用反問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這些不算是我家的明文規定,因為孩子們很少那麼説話。偶爾冒出一句聽着不對勁兒的我就會説一下。特別把這個提出來説的原因是,我經常有機會聽到國內的國小生們這麼説話,不知道別人怎麼想,反正我覺得挺刺耳的。

別人跟你説話或問問題要回應。我不替他們説話,但他們不吭聲時我會提醒:某某剛才問你什麼什麼......

從小不逼着叫人,但會把他們和我的朋友做正式的介紹:“某某,這是我兒子Marcus; Marcus,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Hi你好“對於小時候很害羞的他倆來説最容易説。所以叫人這件事兒沒演化成社交恐懼症,倆人第一次見到別人雖然不一定叫叔叔阿姨好,但會打招呼,還愛跟人聊。

活學活用“請”、“謝謝”、“對不起”。“請”是“魔法詞”,説了別人才會幫你,不説就得不到幫助,但我會提醒:“是不是忘了魔法詞啦?”。我發現國內小孩兒説話特別“衝”,喜歡用命令的口氣,比如“我要要吃這個”“給我拿內個”,然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像得了聖旨一樣趕快去辦。其實這句話正確的展開方式是”我能不能吃這個?”“請幫我拿一下內個”。而且得到以後必須要説”謝謝“。

需要繞過別人的時候説一聲”借過“或”對不起讓一下“,不能硬往上擠。(哥哥就比較猴兒,有時候愛擠)

家裏客人走時一定要送出門口,並且説”thank you for coming"或“再見”;去別人家做客,走時要説“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或”謝謝款待“。如果到了他倆睡覺時間客人還沒走,要先跟客人道晚安再去睡覺。

即使收到的禮物不是那麼喜歡,也不能説”我不喜歡這個“”這個我有了誒!“,而是很好地跟送禮物的人説一聲“謝謝你!”。如果喜歡的話就再加一句“我很喜歡!”。

爸爸媽媽給買了東西也要説一聲“謝謝”。

打完球游完泳要跟教練説“謝謝!再見!”

拒絕別人的好意時要説“不用了,謝謝”。

聽到別人誇獎自己時要説”謝謝“。

禮貌用語適用於任何人,包括給他們開車的司機、給他們開門的門童、給他們上菜的服務員。

跟人説話要看着對方的眼睛。

他們小時候喜歡當着人説大便啊小便啊什麼的,然後樂得不行(現在倆人有時候還會拿馬桶開玩笑)。那我就要狠温和地説:“這些話是要在衞生間裏説的哦,要不要現在去衞生間把它們説完?”年齡特點就是這樣,沒必要責怪,但也不能大笑鼓勵,要讓他們慢慢知道什麼是得體的語言和場合。

家教培訓心得體會2

我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最能體現教養和親子狀態的就是餐桌禮儀。

在孩子吃飯這個問題上,中國家長比較看重飯菜質量和吃進去的數量,所以比較喜歡餵飯什麼的,孩子沒有自主權;而另一方面,只要他們能吃,在餐桌上怎麼無禮都行,不在餐桌上吃也行。那些喪失了飲食自主權的孩子就會格外淘氣。西方人呢比較看重自主性和餐桌行為,所以不餵飯,孩子愛吃什麼吃什麼,吃飽了就可以下去,但一定要自己吃,哪怕吃一身也沒關係。家長的精力不花在催孩子吃東西上,而是花在培養餐桌禮儀上。

Marcus三歲之前吃飯不積極,我也給他餵過飯。後來有一次他表示不想吃餵過來的食物,我説,如果要我喂,就要由我來決定你吃什麼;如果想自己決定吃什麼,就要自己吃。從此以後他就自己吃了。我也兑現承諾,頂多偶爾給個建議,絕不強迫他吃東西。(相關的鬥智鬥勇的餐桌故事在以前的博客裏還有)

我們家吃飯要人到齊了才宣佈開動,偶爾大人臨時有事會交待一聲“你們先開動吧”,他們才會開動。即使使用公筷,也只能夾靠近自己的,不能挑來挑去、不能攪和,夾起來就不能放回去。不要伸着手夠離自己太遠的食物,也不要站起來,只要請別人幫忙遞給自己就好了。別人問你要不要吃一種食物,你如果想吃就説哦好謝謝,不想吃就説“不用了,謝謝”。後面這句是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了的,因為Marcus老被別人勸吃這吃那,他不想吃,熱情的大人卻不肯放過他,還是一直勸一直勸。我就教他説,下次你要看着人家,認真地説“不用了,謝謝。”別人就會覺得你不是小孩兒了,也會很尊重你,不強迫你了。Marcus很快就掌握了,然後驚奇地發現,只要他這樣一説,別人就會立刻停止逼他吃東西。

有一回Marcus吃自己喜歡的一種壽司,總共沒幾個,一不留神差不多都被他一個人吃了,就剩最後一個他還毫不猶豫給夾走了。我當時説了他一句:好吃的東西不能光顧自己吃啊,就剩最後一個了,至少問一下別人要不要吃。話説的不重,但他馬上醒悟了,有點尷尬。後來他吃飯,每次想吃盤子裏最後一個的時候總是問一下我們要不要吃。Keira更逗,內天回了一句:我想吃,不過可以給你吃。

餐桌上可以交談,但不能又笑又鬧。一個女朋友剛剛問我,她家兩兄妹吃飯特別愛鬧,怎麼説都沒用,拍桌子也沒用,怎麼辦?我説,笑勁兒上來了就是這樣。也簡單,這種時候把他倆分開就好了,一個留在餐桌上吃一個去廚房吃,讓倆人冷靜一下,也算是合理的懲罰。

吃東西要閉着嘴嚼,不要吧唧嘴。説話時把先把食物嚥下去再説,我給他們的理由是嘴裏都是東西跟我説話我聽不清,而且食物會掉出來或嗆到你。再説,內樣很難看。

Marcus吃飯特別容易掉一地,説不管用,要糾正他吃東西的方式,還要給他發塊兒抹布,吃完飯自己收拾乾淨。遇到咬不動的東西?再努力咬咬唄。實在不行了請默默吐在紙巾裏,沒人願意看到直接吐在盤子裏甚至桌子上的咀嚼物(其他場合吐東西也是同理)。

吃飯就是吃飯,不能一邊吃一邊看電視、一邊吃一邊玩兒玩具。吃飽了要問一下大人“我吃飽了,可以下去了嗎?”,大人同意了才能下桌,下去了就不能再跑回來吃了。現在他們大了,在家吃飯已經不再要求問我這個了。但最好也要跟其他人説一聲:我吃好了,你們慢慢吃。然後再下桌。反正我是這麼做的,妹妹有時候也跟着我這麼説。哥哥永遠最後一個吃完,這句用不上。

下桌要把自己的碗盤收到廚房。我們是從兩歲開始這麼做的。沒打過碗。

説到餐桌習慣,一定要從小養成,最好從能坐着吃輔食開始。難嗎?日日堅持就不難。這只是又一個家長和孩子互相建立尊重的過程。記得他倆一個兩三歲一個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回帶他們到一個五星級酒店吃新開張的親子自助餐,食物區和遊戲區是連在一起的,結果能想象那些孩子有多反天吧,根本沒人好好吃飯,大吵大鬧,還把海洋球在食物區亂丟。甚至連家長也跟着孩子在就餐區瘋跑瘋鬧,有一個家長搬了餐椅站在上面,用自助餐夾點心的夾子去夠天花板上的'氣球(我還跑去制止了他一下)在一片亂象之中,我家兩個懵懂的小人兒略顯困惑地一直坐在小桌子前,好好地把盤子裏的食物都吃掉了,才來問我能不能去遊戲區玩兒。我都快感動哭了。

是的,這就是傳説中的“社會風氣如此,教不好孩子”。但事實真相是,受過家長良好教養的孩子看到這些事兒的時候,並不會發出“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做?太不公平了!”的吶喊,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家長為什麼會要求他們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因為他們也覺得那些孩子太吵太煩了。後來等他們長到五六七八歲的時候,看到不合理的人和事會來跟我討論,也有了最初的正義感。

所以説,只有立場、方法不正確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線。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比社會影響重要得多。要給他們正確的東西,讓他們以後到了社會上能分辨錯誤的東西;而不是教給他們錯誤的東西,以期望他們未來能與社會醜惡現象順利接軌。

寫了這一堆,可能有人覺得太麻煩,有人覺得還不夠。這很正常,人人都有自己的分寸感、家家都有自己的規矩。反正我是這麼來要求孩子的,他們也完全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所以絕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到,所謂已經內化成自覺行為。偶爾忘了,我會在一邊兒提醒、糾正、落實。

對了,光念叨孩子沒用,必須抓落實,有時還要講究一些管理方法。 該説沒説的話,讓他再説一遍;該做沒做的事兒,讓他再做一遍,做到了的時候及時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慢慢習慣成自然。行為需要反覆訓練,別怕麻煩,這個功夫值得花,因為趁着小培養一個好孩子其實是最容易的。我從他們差不多一歲就開始做這些事兒,現在就輕鬆極了,基本道理不用講了,全都是舉一反三的事兒。

至於他倆有沒有被壓抑個性?我覺得沒有。就像穿衣服不影響做事情一樣。從小到大除了危險的事兒不能做、影響別人的事兒不能做,他們有非常合理的自由度,家裏有非常清晰合理的規則,做事情不會被大人強迫或打擾,犯錯時聽到的是道理而不是羞辱。所以倆人都既有規矩又活潑開朗、友好愛聊,心理陰影面積接近零。而且他們周圍教養好的小朋友們也都是既天真又成熟,能很好地自我管理。親子關係也就不那麼緊張。

説到教育的具體方法是什麼,我想每個人有自己的風格,就不細聊了。不過,要想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有兩個特別關鍵的前提要問一下自己:

作為家長,這些事兒你自己做到了嗎?

你希望孩子尊重別人、尊重環境,那你尊重他了嗎?

孩子們從小要體會到尊重,而不是縱容,才能理解為什麼要尊重別人尊重環境。當初在網上跟”小孩隨地便溺合理派“舌戰時,德高望重的羅太説過:我們這個社會什麼時候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人了,教育才有希望。

家教培訓心得體會3

生活中忙忙碌碌,沒有人會因為疲憊而停下自己前行的腳步,工作亦如此。

喜歡孩子,似乎是母性的發揮,是一種本能。很多時候,對孩子多點耐心,就會發現每個孩子身上更多的可愛之處。

怎樣給孩子自信心?這個問題似乎已成為我每天工作之餘想的最多的事。怎樣的鼓勵對孩子是最好的,能讓孩子不驕不躁的繼續努力。用怎樣的語言,才會讓孩子更自由健康的成長。“給孩子一個智慧而有品位的人生”,這十四個字承載着太多家長的期望,孩子的`未來,這讓我更有了一份堅韌的使命感。

為什麼人和人不同?一部分因為人生而不同,一部分因為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

多觀察或者多學習那些成功藝術家的生活態度,去了解他們的成長之路,把這些都告訴給孩子,讓他們慢慢感受藝術的熱情,這樣我們也變的單純了。如果我們把課堂變的快樂豐富,生動有趣,再和他們成為朋友我們的心靈世界也被這些小精靈們淨化了。與其説通過楊梅紅教育能給孩子些什麼,不如説我們也是受益良多的。因為創意,生活品味,審美能力,獨特氣質都是我們所希望別於他人的。

我個人覺得,只學會畫畫並不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多大改變,因為現在他們都還小。強烈的使命感告訴我,不僅要繪畫畫得好,因為這是對辛苦的家長的回饋,更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這個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

因材施教,是真正的好説難做,因為這需要老師的一雙慧眼。先去發現學生的問題,再來進行適合的教學。對每個孩子在課前進行引導是尤為關鍵的,課前的引導會讓孩子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讓老師通過畫卷中傳來的信息,更好的瞭解一個孩子的內心和內在的潛質。並且通過他們所感興趣的點入手,充分開發他們的小腦瓜,做到“物”盡其用。

楊梅紅這個平台,讓我們這些剛出校門的學子削去了浮躁,變的沉靜,懂得用其它的視角看待事物。這次雖説是培訓,但是這讓老師之間多了更多的交流,溝通和了解。因此,我也堅持“用藝術啟迪智慧”,給孩子一片蔚藍的天。

家教培訓心得體會4

3月21日至23日,在縣教育局領導的帶領下,我和來自全縣50多位語文老師去鄭州參加了省舉辦的第三期新課標暨當代名家教學藝術培訓會。本次活動的主旨是學習名師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現代語文教育思想和課堂教學模式,創建高效課堂,開闊教師視野,提升教育理念。通過學習,引領教師有效施教,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通過近三天的觀摩學習,我們參會的老師收穫頗多。為我們上示範課及做報告的老師都是耳熟能詳的教育界名師及教育家。他們分別是立志獻身教育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清華附小校長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和國小語文界名師趙志祥老師。

我們首先聆聽了魏書生老師的學術報告並欣賞了他的優質課《給善良插上翅膀》。魏書生老師的報告主要闡釋了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他的“班級即社會”的班級管理思想;其二就是他所倡導並踐行的“鬆、靜、勻、樂”的教育人生觀。魏書生老師雖然沒有研究過教育社會學,但他卻對班級的社會化管理運用的如此徹底。給我們這些做班主任的老師很大的啟示。那就是教師要大膽放權,走到學生管理的背後,讓學生們自行管理。我們所要學習的`是辯證的吸收他的理論的合理之處,在國小高年級大膽嘗試這種方法。學生在集體中既鍛鍊了管理能力,也受到了教育。他的“四字”教育觀給我們的啟發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一個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能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只有擺正心理,保持“空杯”心態,才能容納下學生,容納下學校的生活瑣事。記住“放鬆心情,靜下心來,均勻呼吸,樂觀生活”。教師要養成“閒時吃緊,忙裏偷閒”的時間觀;要保持“每日三省吾教”的平靜心理;要學會欣賞周圍成長着的一切;教師要具備樂觀豁達的心態。我們就會享受一種有智慧的人生,就會體會的教育所帶給我們的幸福。

第二天我們有幸目睹了竇桂梅老師帶個我們的另一場教學盛宴。她帶給我們的主要觀點有:“問題式語文教學法”並以示範課《皇帝的新裝》進行了解讀。即在教學的前面的環節,讓學生提出諸多問題,竇老師接下來就把這些問題穿插到後面的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教學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這樣既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又能在後面的教學中生成更多的知識。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她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我們的很多老師只知道教書,而忽略了對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這一點對大多數教師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最後我們又分享了語往往文界名師趙志祥老師的教學理念。他所倡導的對語文教材“不求甚解”的觀點對於我們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國小生作為課程文本的使用者肯定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過分相信課本,往往事與願違。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對課程為本有自己的解讀。

三天的學習時間雖短,但對我的影響很大,對於大師們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我只是擇其重點進行心得,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個人教學中的困惑和不足,以期有機會與教育界的同仁們分享。